首頁>Club>
到了中年,你才困惑,感覺自己不過如此
9
回覆列表
  • 1 # 芭樂帶你看世界

    過了而立之年才知道,父母是今生永遠的痛,因為工作原因一週只能回家陪父親一回,母親早逝,父親一個人生活,更多的是電話問候,一年陪伴在身邊也就那幾天,父親是突然間猝死,答應他帶他坐飛機看姑姑,子欲孝而親不待,沒有履行承諾,是今生的遺憾。

    我以為我是堅不可摧,鎧甲勇士,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殊不知,一場疫情國家宣佈我失業,復工遙遙無期。肩上的擔子讓我喘不過來氣,不管如果應對,也填補不了虧空,但願疫情趕緊結束,花已經盛開,讓我們感受春天般的溫暖吧!

    身體也大不如前,由於之前的透支生命,奉勸大家工作不要太拼命,注意勞逸結合,你是家人的希望,注意身體,有了好身板,才能享受你創造的財富,看你想看的世界,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 2 # 四月芳菲1228

    主要是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是中年人,前提不對。還有我從未高估自己,人生如白駒過隙,個人如沙漠中的一粒塵埃,沒啥好高估的。

  • 3 # 老王移動影片線上

    每個人,都會有那麼幾個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刻,並在心裡為之吹噓。

    高估自己的情況很多,尤其是在自己比較熟悉卻又不專業的領域。比如說駕駛,很多“老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可以甩掉大多數人八條街。但實際情況往往是,駕駛水平一般駕駛技術很不規範卻又不糾正。

    人們在缺少知識和技術的領域,會遭受雙重傷害。

    1.會有失誤和失策

    2.知識中的差距讓他們無法發覺自己的錯誤

    比如:在學生年代“學霸”和“學渣”考完試之後的反應。“學渣”往往認為自己考的不錯,結果成績下來後一塌糊塗。而“學霸”往往會覺得自己發揮失常,應該能夠考的更好。然後成績下來,哎媽呀 真香。

    這種現象,每個人都會有。這就是“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高估自己這個過程,在達克效應中稱之為“愚昧之山”。

    而題主能夠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已經開始對自己有一定的認知。並且在這個人之過程中充滿了失落與沮喪,感覺難以自信且難以接受。如果不能鼓起勇氣直面自我,覺得反正都這樣了就這麼地吧。很可能徹底的放棄前進,且就此沉淪。

    怎樣正確的評估自己呢?

    一、向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索要反饋。(這個過程一定儘量讓對方說實話,雖然過程並不會愉快)

    二、不斷學習,就自己工作或者事業所需要的領域內不斷地努力的學習。越多的知識越能讓我們填補自己的不足,反過來更能清晰的對自己有個評估。學習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開悟之旅。古人云:“朝聞道夕可死”,我輩雖做不到這麼偉大,但也不能喪失進取心。

    最後送你一段梁啟超先生的話:“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少年永遠是一種心態!!!

  • 4 # 凌子的空間

    作為中年人,我確實一度有些高估自己。尤其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工作順風順水,成績斐然。而且年度評優的時候,總是穩居榜首,又一度被提拔到中層領導的崗位上,更是覺得自己真不錯。頗有“天下之大,捨我其誰?”的感覺。

    但是後來的工作變動使我深深地認識到正確給自己定位有多重要!

    隨著體制的變化,十年前我不得不離開原來的工作單位自謀出路。當時總覺得工作多年,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找個合適的工作不是易如反掌嗎?可沒想到換了一個環境,我在求職路上卻屢次碰壁,又遭遇年齡歧視,使我不得不警醒。我深深地認識到,優秀的人太多。離開曾經的那個平臺,我不僅一無所有,而且在別人眼中一無是處,如果我放不下身段,不去學習,那我只能被淘汰。

    我及時認清了自己,才在後來的工作中打開了局面。

    所以,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高估自己。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多注意學習,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只有虛懷若谷,常常抱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才能使你收穫更多,走得更遠。

  • 5 # 醜八怪周哥

    我還是參與討論這個問題吧,人一過了而立之年,就該是步入中年了。作為中年人,不是在高估自己,而是在高估自己的責任。一般中年人都是:在工作單位是職業技術骨幹,在家是承擔家庭經濟和生活的頂樑柱,上有老下有小嘛。這些都是中年人的責任,只有高估這個責任,才會更加努力。

  • 6 # 周遊易樂

    我們在這個世上,一步步向前。我們在這個世上,在守望著最美的夢。但是,在這個世上活著,我知道,我的餘生從不是我所想的一帆風順。我在為了生活拼搏,我想要讓自己成為別人高看的那一個。但是你要知道,在這個社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不要總是高估自己。

  • 7 # 半桶情感

    是的。

    人總是習慣性的高估自己,同時又低估別人。

    就像媽媽總是認為自家的孩子好看,男人常常覺得別家的女人動人一樣,我覺得這是人性使然,無可厚非。

    .

    習慣性高估自己應該是人人都有,從小做熟;清醒意識到這點卻有早有晚,差異很大。

    我是在30歲左右,兩件事上,終於清楚、深刻的意識到這一點的。

    .

    一、關於畫畫。

    後來知道,興趣和天分我自然都有,但卻是那種穩定卻微弱的興趣和天分。但打小形成的認識或者也可以說優越感是在骨子裡侵淫日久的,就是這點小小的天分讓我長期在繪畫領域自認甚高,認為自己只是陰差陽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罷了,稍加點撥,必定一日千里。

    然後11年有個機會,我跑去濟南在一位美術科班出身的發小開的畫室裡跟一群高中美術生一起學習繪畫。印象裡大約150名學生,當時老師(也就是我發小)會根據學生作品水平把我們分成4組,分層次教學,4、5天調整一次。於是我便挾29歲高齡以及19年愛好資歷,在這群大約為數150名、接觸繪畫在3個月—5年之間的高中生裡,長期被分配在3組。印象中在大約50天的學畫時間裡,我只獲得過兩次總共10天躋身2組的“殊榮”。

    這好像是我人生裡第1次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遭到正面打擊。

    .

    二、關於寫作。

    寫作是我自認唯二的天賦之一,因為短暫4A公司創意文案經歷,我也自認為自己算是個半專業人士。

    最能夠證明綜合筆力的文學體裁應該是小說。我從08年開始嘗試,咬牙僥倖完成過1個短篇後,開始嘗試長篇。之後10年裡,我大約每隔2、3年就嘗1次,最長1次嚐到85189字;後來就不嚐了,委實嘗不動。那時開始深刻意識到,已無須談文字水平,只要1個人能堅持寫出10萬、20萬字,我就覺得很不容易,那個人確有文字才華。

    .

    自此,我對自己最長的長處有了比較明確的把握。有點長,但不太長,長約1米。

    05年起,我當年所有網路賬戶的暱稱都叫“坐桶觀天”;

    後來“全球簡約化“流行,我改成了“桶”;

    在寫到85189字一段時間後,我的暱稱改成了“半桶”;

    趕上有些網站、愛泊暱稱重名、註冊不上,我就叫“小半桶“。

    .

    高估自己這件事,難談對錯,卻分利弊。

    .

    一、適當高估自己,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形成積極的心態。

    有些堅持不住的時候,支撐自己再衝一次的,可能就是對自己的這點兒高估。

    這時的高估,既不可憐,也不可笑。

    .

    二、人常常很難對自己做出“適當的高估”,更多時候做出的是“過分的高估”,也就是自負。

    這種“過分的高估“:

    套牢了散戶,逼死了賭徒,

    坑光創業者,哄暈暴發戶,

    剩下大齡女,熬成老大叔,

    長嘆成事苦,幾番聰明誤。

    .

    三、這種“適當的”或者“過分的”高估有時會從自身轉移到至親至愛,特別是孩子,澤及二代,抑或流毒後人。

    那些被蠱惑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皆是如此。

    .

    寫在最後:

    隨著年紀漸長,漸漸對“高估自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但關己則亂,很難長久對自己做出分寸適當、意義積極的高估。說時容易做時難,只好心存警醒,事上磨鍊了。

    以此記,諸君共勉之。

    .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層住宅,只剩下頂樓和一樓,選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