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量派daniel

    智慧心理諮詢師是未來心理問診時的一個好工具。但是,你說有沒有可能是一個純機器的心理諮詢師,我看不太可能。

    人工智慧能代替人的部分是:規則的、重複的、確定的。但人的心理卻是:無序的、陰晴不定的、各有各的誘因,因此,純粹的人工智慧心理師一定是束手無措。

    但是“人機結合”是一個很理想的趨勢,它會成為人類心理諮詢師的一個很好的工具,輔助醫生量化就診者當前的體徵指標,有利於心理諮詢師更加精準地下判斷。

  • 2 # 無知知說電影

    中國每年自殺的人數大約是11萬~12萬人左右,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不願意向朋友尋求幫助,更不會去找專業人士尋求幫助,但是他們有自己的出口。他們往往會在網上,把網際網路當作“樹洞”,傾吐自己的絕望和壓抑。

    201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任教的黃智生教授發起了“樹洞救援團”,他組織了一批人工智慧專家、醫生、心理諮詢師等,編寫了一套機器人程式巡視微博等社交媒體,使用專業的技術(知識圖譜技術,又稱語義技術,透過分析每一條博文、留言,辨認自殺關鍵詞)篩查具有明顯自殺傾向的人群,然後組織專業人士對他們進行疏導、救援。到2019年8月,“樹洞救援團”已經成功阻止了近千次自殺。

    你看,在這裡,人工智慧是“工具”,給傳統心理諮詢行業加了槓桿,也使得心理諮詢的覆蓋面更大,有效度更高,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新型”心理諮詢師崗位。這就是人工智慧+心理健康領域的結合。

    未來,“人工智慧+”也會和“網際網路+”一樣,成為一種新常態。

    三、“產業鏈新機會”

    說了這麼多,都是金融行業、心理諮詢行業這些高學歷的領域,那麼,學歷不高的人還能在人工智慧上找到新機會嗎?

    答案是YES。

    現在估計大家都沒有帶錢包現金出門的習慣,隨手都是“掃碼付款”——你有沒有想過這就是機會?

    實際上,要讓這麼多線下小商家同意接入並學會使用二維碼,是需要強大的“地推”能力的。你能想到嗎?光中國三四線城市,這種推廣“收錢碼”的工作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產業了,叫做“數字微客”,光支付寶一家的數字微客就已經達到了170萬人,他們99%都是50人以下的小團隊,做得最好的單月收入可達數百萬元。

    你說,這個和人工智慧行業有關係嗎?說沒有,也沒有,因為這個工作本身沒有應用任何技術。但是你要說有,它當然有,這明顯是屬於人工智慧的“前端產業”——沒有它把裝置鋪到線下,人工智慧哪裡來的資料可用?

    類似的機會還有很多,比如說資料的分類、貼標籤,這現在也是個大行業。像支付寶平臺在做的刷臉技術,主要應用於線下支付,現在,這個“刷臉”產業鏈有50萬的從業人員。還有,前一陣子我碰到一個工廠小老闆,他乾的是“肉眼識別圖片,給圖片分類貼標籤”的活,規模不大,但利潤很高。

    總是有人將資料比作下個時代的“資源”,說是石油、礦藏,那你可以想想,石油產業鏈有多長?勘探、機器裝置、粗加工、精細加工、加油站……這裡面的機會絕對不是我們以為的那幾個“相關專業”可以概括的。這麼長的產業鏈,別說學歷不高了,只要你想,幾乎任何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機會。

    所以,我真正要強調的是,人工智慧一定和之前的科技革命一樣,在破壞中創新,機會一定更多。不管是“新領”職業、“人工智慧+”,還是產業鏈機會,開啟腦洞,逆向多維思考,大概是找到這些新機會最有效的路徑。

  • 3 # 生活來點心理學

    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1.網際網路是很多產業的未來,我覺得心理諮詢行業也不可避免的需要網際網路技術和產業的推動,因為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資訊收集整理分析,諮詢預約反饋,諮詢中資料的收集整理儲存分析,可以大大提高諮詢師的工作效率。

    2.心理諮詢師不會被取代。因為人的心理活動是非常複雜的,它不僅僅是資訊量的龐大,更重要的是人的獨特性,很難用一套模型來精確判斷一類現象或者問題,這需要心理諮詢師的參與,比較機器或者AI是無法替代人類的情感。

    所以,就目前的行業來看,我認為發展機遇可能在擴大心理學普及率,心理諮詢的核心終究還是諮詢,我覺得面對面的方式不能被替代,也許隨著VR技術的發展,身臨其境的面對面的諮詢可能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魔獸世界懷舊服團長花式拍賣,成就最廉價老虎坐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