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正鱷魚不哭
-
2 # 山川志德信松
我的答案:天時、地利、人和即可。
分析:攔河造壩,水淹敵軍的戰術比較經典的是韓趙魏三家分晉。
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四卿荀瑤、趙無恤、韓虎、魏駒聽說周朝王室讓越國主盟,荀瑤威權獨盛,智伯荀瑤想要合併韓趙魏三卿,然後吞併晉室。智伯荀瑤讓三卿各割出百里土地、民戶三萬,充入公室,以備征伐越國,實際上是假借晉侯的命令,率軍除去三卿,然後 奪得晉侯之位。
智伯荀瑤讓兄弟們去韓趙魏三家求地,趙國趙無恤不給。智伯率領韓魏攻擊趙無恤,趙無恤逃到山西晉陽。智伯荀瑤和韓魏商議,共滅趙氏,三分其地。說天時尚未到,需要等到秋末冬初,霖雨大降,然後四方堤決,然後一攻而下,水淹晉陽。
過不了幾個月,秋雨果然降臨,晉陽被淹,智伯採用水攻的辦法打擊了趙國趙無恤。
趙國謀士張孟談和趙無恤商議,遊說韓、魏的兵將,反攻智伯。說韓趙魏是晉國建立的功臣,封地唇齒相依,智伯荀氏貪婪殘暴而滅趙氏,趙氏亡那麼韓、魏孤。最終策反韓魏,韓虎、魏駒堤決河水,水淹荀寨。趙氏與韓、魏三分荀氏的封地,所以叫三晉,山西也叫三晉大地。
從上面的事情看,戰略戰術的實施離不開三樣:天時、地利、人和!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要想成大事,就要有做大事的眼界和格局!
在古代,以水代兵是有效戰術,但不是特別常用。
一方面水淹屬於無差別攻擊,殺傷太大有傷天和。而死人一多就容易疫病橫行,多數情況下,攻擊勝利方要統治該地,弄得屍橫遍野民不聊生對自己也沒啥好處。只有久攻不下不得已才會這麼幹。
《三國志》中確定無疑的決水灌城只發生過兩次,都是曹操乾的:一是攻鄴城掃蕩袁紹殘餘勢力,再是圍下邳討伐呂布。關羽水淹七軍究竟是有意為之,還是踫巧撞大運尚有爭議。
另一方面築壩決水是很有技術含量的工程,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搞得掂。明末李自成久攻開封不下,於是決黃河灌城,但技術不到家,儘管淹死城內大量軍民,但自家營地也被淹沒,無法乘勢攻城,只能撤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