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吃魚魚的魚

    我們都知道秦末也是個混亂的時代,但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項羽就是其中比較耀眼的一個,和項羽高大帥相比劉邦就顯得比較弱了,比武力劉邦絕不是項羽的對手,但是項羽輸在沒有劉邦的狡猾頭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腦子一根筋。

    其實項羽起跑線就比劉邦快了一大截,比如出身項羽可是名門之後,而劉邦卻只是個草根,但是這個草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才是草根之王,當時項羽身邊也不是沒有強大的謀士,最出名的就是項羽的亞父范增,其實范增當時已經年事已高,當年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范增都已經是七旬高齡了。

    但是范增內心卻還視自己為楚國人,這時候剛好有個項羽的存在,於是范增就毅然決然地把自己的智慧獻給了偉大的反秦事業,當時范增可是項羽最信任的人,項羽斬殺宋義徹底掌握了大權,有了自己的能量,後來劉邦也攻破了武關到了關中地區,無奈當時的項羽實力已經很強大,先是在鉅鹿之戰滅掉了秦國主力,之後又向關中進發。

    當時劉邦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勢力不如項羽,這才有了後面的鴻門宴,其實當時范增就屢次提醒項羽要宰掉劉邦,畢竟雖然當時的項羽有40萬的兵力,但是這其中很多都是其他諸侯的,自身真實兵力和劉邦相差無幾,並且這時候劉邦的威望已經在上漲,可惜項羽和項伯猶豫了半天,劉邦這才逃過一劫。

    後來楚軍多次切斷了漢軍的糧道,當時劉邦已經陷入困境,范增勸說項羽攻打滎陽,當時項羽可以說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可惜中了劉邦手下陳平的離間計,項羽開始懷疑范增,後來又奪去了范增的權利,范增徹底心灰意冷離開了項羽,其實我們都知道範增的智慧絕對不輸張良和韓信,要是項羽當時聽從范增的建議,哪來後面的大漢帝國?

  • 2 # 哈士不是奇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除了要有領導的才能以外,還要有優秀的下屬。無論是劉邦底層起義,還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他們的手下都是許多優秀的人才。比如劉邦手底下有“漢初三傑”,秦始皇手下有李斯、王翦。

    而劉邦之所以在楚漢戰爭之中,擊敗項羽,獲得最終的勝利,與其說是劉邦手下人才濟濟,不如說是項羽手下無人可用。

    甚至於項羽手下唯一的謀士,范增,都因為中了劉邦的反間計,被項羽趕走了。那麼,范增真的有那麼厲害嗎?以至於劉邦都不得不設計將其趕走。如果范增沒被趕走,項羽是否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范增確為謀士,但算不得頂尖

    范增作為項羽手下最出名的謀士,歷來為大家所關注。然而,縱觀范增出仕後跟隨項羽的所作所為,無不以失敗告終。

    一、范增建議項梁、項羽立楚懷王后代為王

    項羽等人找到范增以後,范增替他們分析陳勝吳廣等人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很好的利用最強反秦勢力——楚軍,這才最終失敗。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陳勝吳廣等人是因為沒有很好的利用反秦勢力才招致失敗嗎?

    自古以來,農民起義一般很少有成功的,他們一般只能起個帶頭作用。陳勝這裡也是如此。

    陳勝等人起義之初,是為了推翻暴秦的統治,然而,隨著起義的逐漸成功,陳勝便逐漸沉醉在權力的慾望之中,難以自拔,這也是農民起義的一大弊端。

    而事實上,陳勝等人最後失敗,恰恰就是因為勢力過於龐大,以至於陳勝手下的將領紛紛產生異心,最後自立為王,這才使得陳勝等人慘遭失敗。比如趙王, 燕王等等。

    事實也證明了范增的計策有多麼錯誤。項羽等人立楚懷王后裔為王以後,這位現任楚懷王就生出了培養自己勢力的念頭,他不僅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以此對抗項羽的實力,還用宋義來壓制他。

    二、鴻門宴的決策

    范增手上最出名的,莫過於這鴻門宴了。然而,鴻門宴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了。雖然鴻門宴的失敗,是因為項羽太過輕信自己人造成的,但是范增作為此事的策劃者,依舊難辭其咎。

    范增作為項羽身邊最早的謀士,應當清楚項羽的為人,也應該清楚項羽任人唯親的特點。比如張良,他就十分清楚劉邦的特點,一起清楚自己什麼時候應該說什麼話。

    作為鴻門宴的主導者,范增理應將項羽的性格特點計算在內,並制定不同的計策。然而,僅僅是一個項伯的出現,就打亂了范增的計劃。而他對此,卻無能為力,只能喊一句“豎子不足與謀”的氣話。

    這實在不算是一個合格的謀士。

    三、項羽中反間計

    項羽中反間計的時間,乃是項羽圍困劉邦於滎陽之際。本來,劉邦向項羽提出議和,項羽已經同意了,但是被范增攪合了。因此,劉邦便採用陳平的計策,故意怠慢項羽的使者,並看重范增的使者,來引起項羽的懷疑。

    最後項羽果然中計,將范增趕走了。而范增知道項羽的懷疑以後,並沒有為自己開脫,而是選擇了告老還鄉。

    也許是范增年紀大了吧,他已經沒有耐心來勸說自己的君主了。這也是他計策連連失敗的原因。

    項羽沒中反間計,范增尚在,項羽依舊無法逃脫滅亡的命運

    項羽最終的失敗是顯而易見的,哪怕范增在也是一樣。

    上面已經提到過,范增對項羽提出的一些建議,基本上都失敗了,這還是在大優勢的情況下。隨著劉邦逐漸還定三秦,韓信在敵後戰場接連獲勝,勝利的天平已經開始向劉邦傾斜。

    而范增此前的種種失敗,也已經反映出了一個事實,范增無法改變項羽的決策。因此,項羽哪怕沒有趕走范增,最後也不會聽命於范增。而項羽最終也還是會失敗。

  • 3 # 歷史小迷童

    對於項羽的失敗,很多人都覺的惋惜;對於劉邦的成功,也有很多人覺的是運氣。范增無疑是項羽賬下最得力的謀士,可范增為何要離開項羽,陳平的反間計其實並不高明,根本的原因是項羽性格上的問題。即使范增還在,項羽能對他言聽計從嗎?

    如果項羽能聽取范增的建議,就不存在後面的楚漢戰爭

    早在項羽剛入關中的時候,范增就力諫項羽直接消滅劉邦,本來已經定好了行動計劃,卻讓項伯從中橫插一槓,讓項羽放棄了對劉邦的軍事打擊。

    項羽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既沒有找范增商量,更沒有派人知會范增,自己就拍板做了決定。

    而在鴻門宴上,項羽對范增的暗示無動於衷,無奈的范增只能安排殺手在宴會上行刺劉邦。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范增是很有名的謀士,但項羽並不能很好的聽取他的謀略建議。也說明項羽對范增並不是那麼重視,如果足夠重視,重要的軍事行動起碼會共同商量下,那怕是禮節性的商量,而不是自己一拍腦門就已經決定下來。可能范增還滿心的想著第二天能徹底收拾掉劉邦這個最大的禍患。

    再來看看陳平的反間計,這個反間計實際上漏洞百出,但他卻實實在在的擊中了項羽,輕鬆的就廢掉了項羽的兩大助力范增和鍾離眜。相比於劉邦,項羽這點確實有些差勁,雍齒背叛過劉邦,不管劉邦心裡有多恨他,還是重用了雍齒,為了拉攏人心。劉邦對張良非常敬重,從來不喊張良的名字,而是稱他的字。相比之下,在用人方面高下立判。

    即使范增還在,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項羽的性格是一方面,在用人上,也很讓人揪心。劉邦曾經對手下說:項羽就一個范增,還用不好。這句話說的一針見血。

    比較下楚漢兩個陣營的人才,劉邦手下的人才文武相濟,武有韓信、樊噲、曹參等人,文有張良、蕭何、陳平,人才一點都不缺。再看看項羽手下,謀士能拿的出手的就一個范增,武將有龍且、鍾離眜、英布、季布等人。

    項羽最信任的恐怕還是他那個坑死人不償命的叔叔項伯。

    難怪劉邦會如此說。

    只有武力沒有謀略,奪不了天下

    自古爭奪天下,謀略武功缺一不可,項羽的武功天下無敵,卻結結實實的輸在了謀略上。在西楚霸王項羽眼裡,只相信拳頭,不相信或者不屑於陰謀詭計。

    在政治上,項羽對楚懷王的處置手段,把自己陷入了不利的局面。

    在戰略上,項羽也輸了一籌。他把全部的兵力押在了和劉邦的消耗上,雖然一直打勝仗,卻讓外圍的戰場不斷地被劉邦蠶食。最終被包圍。

    在經營上,項羽更沒做好。對關中和齊地的燒殺搶掠,很難相信這是一個爭奪天下的人能做出來的事,偏偏項羽就毫不掩飾的這麼做了,結果就是讓他自己很被動。項羽在關中的燒殺成全了劉邦的好名聲,在齊地的燒殺,讓他陷入了戰爭的泥潭。

    項羽只有在軍事上一直死死的壓制著劉邦,但結局就是,雖然在主戰場一直打勝仗,實際上形勢慢慢的在逆轉。

    總結

    范增即使沒有離開項羽,他的謀略建議不一定能得到項羽的重視和採納。范增雖然有謀,但還做不到以一己之力改變天下大勢,也改變不了項羽的性格缺陷。

  • 4 # 付語愛手遊

    范增其人,他是項羽身邊重量級的謀士,被項羽尊稱為“亞父”,可見其在項羽身邊的地位和重要性!鴻門宴上搞出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欲置劉邦死地的事情,最終因為項羽心軟和劉邦溜的快沒有成功!

    後來又提出和項羽圍攻劉邦於滎陽,要再一次困死劉邦,眼見要成功了卻被劉邦手下謀臣陳平用離間計使得項羽對他有了猜忌之心,從此對項羽心灰意冷而離開了項羽,范增死後沒有多久,項羽就被韓信逼的在垓下兵敗自殺!

    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如果范增不離開項羽,項羽最終能夠打敗劉邦一統天下,而我認為范增離開項羽跟不離開,後期項羽都不太可能打得過劉邦!

    原因如下:

    一、地利

    項羽帶領軍隊打敗秦朝名將章邯併火燒阿房宮結束了短命的秦王朝過後,對有功的將領進行了分封,自己西楚霸王佔據了彭城相對優越的平原位置,而把劉邦這個非常危險的競爭對手甩到了漢中這個不好攻入也不好打出去打地方,並且在劉邦的外面還封了章邯等幾個王看住劉邦防止他打出來,切斷劉邦出關的一切出路,看起來是對的,結果給了劉邦休養生息和發展的機會!

    漢中作為劉邦的後方,崇山峻嶺位置顯要,易守難攻又沃野千里,他出去之後不用太擔心後方守不住的問題,為將來一統天下在地理位置上提供了一定優勢,後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陳倉小道出兵,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就是明證。

    (項羽劇照)

    二、天時

    項羽搞垮了秦王朝後,分封各路將領為王,但是卻又不是很公平,造成了結束秦王朝後本該休養生息的時候各路諸侯不斷跳出來造反。

    比如田榮就沒有封王,理由是田榮反秦功勞不大。而陳餘和張耳本來是結拜弟兄後來反目成仇,項羽封了張耳常山王,陳餘卻沒有!彭越跟項羽沒什麼交集也不在封王名單之內。

    結果這三個最先跳出來聯合反叛,給各路諸侯反叛項羽開了個頭,導致項羽本來該搞國家建設的時候卻疲於奔命去不停的平定叛亂,不是正在平叛中就是在平叛路上。

    因此也就沒有足夠的精力注意真正危險的劉邦,結果劉邦休養一段時間後,在韓信的幫助下順利出關,跟項羽爭奪天下。

    三、人和

    劉邦是混混出身,善於結交各色人等,等他混出一片天的時候,可以說手下謀士猛將眾多,文有蕭何、張良、陳平、酈食其等,武有韓信、周勃、盧綰等等一大批傑出的手下。

    (劉邦劇照)

    反觀項羽,身邊猛將很多,但是到了後期要麼表現一般,比如秦朝名將章邯,在秦朝的時候特別能打,跟了項羽過後變了一個人似的,再也拿不出亮眼的戰績出來,要麼像陳餘田榮等等早就反叛了。

    謀士方面拿得出手的就一個范增,偏偏還被劉邦搞了個離間計,後來劉邦總結也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最後,項羽是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論打仗本事,十個劉邦也不是他對手,但政治上卻跟劉邦差距很大。

    劉邦的用人本領也很高超,知人善任,不拘一格,軍事重用受了胯下之辱的韓信,後方重用蕭何等,這些都是面對項羽的時候的優勢!

    項羽雖然很猛,打仗戰無不勝,幾次把劉邦逼入困境,但最終都被劉邦化險為夷,最終被劉邦翻盤,落得個四面楚歌兵敗自殺的悲慘結局。

    可以說劉邦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范增有沒有離開項羽實際上也改變不了這個結局,也讓劉邦開創了又一個大一統的盛世漢王朝!

  • 5 # fanzhimin

    劉邦還是能贏。

    范增雖然足智多謀,但張良足以應付,此外劉邦這邊還有蕭何韓信陳平一眾人才。

    項羽是舉世無雙英雄,一個人是可以走得很快,劉邦即使才不及項羽,但一群人走可以更遠。

  • 6 # 歷史摸黑人

    范增即使不離開項羽,項羽也打不過劉邦。因為范增在項羽身邊僅僅是個謀士,並無大權。就拿響徹歷史的鴻門宴來說,范增可曾勸過項羽,項羽又可曾聽過?所以即使范增不走,或者誇張的說有十個百個范增式的人物擱在項羽旁邊那也是惘然。

    因為項羽本身就不是個帥才,做個先鋒將軍還可以,就比如你你把成年羊身邊放十個狼,羊也不會變成狼這是基因決定的。項羽自小就只喜歡打打殺殺,所以他的基因覺定了他的能力。而反觀劉邦,不管再怎麼說他流氓,但是他在未成功之前就有那麼多人跟隨他。

    如果說那些都是狐朋狗友,呂太公不是吧,蕭何也不是吧,所以從劉邦前期就能看出劉邦的心胸和氣魄。這是基因決定的無可悔改。

    項羽性格還兼帶剛愎自用,總覺得自己對,所以他就逐漸疏遠了亞父,如若亞父繼續跟著他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所以項羽之敗是他自己決定的跟外人無關。

  • 7 # 崆峒書生
    直,是項羽不如劉邦的第一敗

    和劉邦相比,項羽太直了,雖然武力值高,能征善戰,具備直來直去的硬實力,可不懂得迂迴最終依然是要敗給劉邦的,柔能克剛就是這個道理。

    項羽最大的缺點就是太直,以武服人,戰爭勝敗是武力決定,但下了戰場,太多事情並非靠武力來決定的,比如分封、治理等,很多事並不是一言堂決定的,因為眾人的智慧集合才可以實現更高的目的,這一點來說,項羽不如劉邦,而且差了很遠。

    獨,是項羽不如劉邦的第二敗

    項羽太獨了,他總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不懂得一把拳頭打人的道理。

    當然,論單打獨鬥來說,項羽確實無敵,他的戰役幾乎都是以少勝多,幾乎都是絕處逢生,可人生哪有這樣的常勝將軍,他最後的失敗不正是敗在了自己的獨,能聯合的力量失去了,連身邊的人失去了,除了自己,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

    反觀劉邦,張耳、彭越、韓信、英布,能聯合的力量都被他拉入陣營,幾乎組成了一個老小子天團,這個天團論單打能力,都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甚至可以秒殺,但聯合起來,就不一定了,一個劉邦打不過一個項羽,那兩個呢,三個呢,甚至一群呢?

    縱然項羽是蓋世英雄,但畢竟不能作為常勝蓋世英雄,也不可能永遠根據內心戰勝所有人。

    范增對項羽的意義

    范增對項羽無疑是有益的,但客觀來講,不能決定項羽這邊的生死。

    范增作為謀臣,項羽對他的計謀並非劉備對諸葛亮那樣言聽計從,劉邦離間范增的核心目的,在於讓范增離開項羽,然後迅速戰勝項羽。

    由此可以說明一個問題,當時項羽的實力已經不像之前那樣有優勢,或者說劉邦已經早有滅項羽的信心和想法,而項羽則不然,在他的心裡,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甚至不配做自己的對手,這導致他始終不拿劉邦當回事。

    當然,有了范增,劉邦想要戰勝項羽就沒那麼容易,但項羽要依靠范增贏了劉邦,不好說,項羽當時的局勢已經沒有優勢。

    結語

    劉邦戰勝項羽並非一時的勇猛,靠的就是蠶食和消磨,項羽若短期進攻劉邦,劉邦佔不到便宜,而劉邦則採用的是狗皮膏藥一樣的存在,應剛不過你,就耗死你。

    范增如果在,可以周旋一會,但項羽不是善於這麼做的人,所以註定他的失敗。

  • 8 # 條頭津津有味

    項羽的失敗必然的。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有一次韓信問劉邦:“你覺得你比項羽勇猛仁慈嗎。”劉邦沉默很久回答說:“我不如項羽。”韓信答:“我也這麼覺得。”之後韓信又說:“我曾在項羽手下做事,知道項羽非常勇猛,曾經一聲喊喝,就可以讓眾人惶恐半天,他確實足夠勇猛,但他剛愎自用,不能任用賢才,聽人勸誡,所以只是匹夫之勇。平日裡,項羽待人謙和,對人恭敬有加,當有人生病時,他能含著淚去探望別人,但當他該給別人加官進爵時,卻猶豫不決,不捨得分給別人應得的獎賞,所以他的仁慈只是婦人之仁。(“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

    韓信的成功是劉邦和項羽最好的對比。劉邦敢給韓信大權之印,劉邦信韓信,相信韓信可掌百萬兵,他自己只能掌十萬兵,劉邦卻知道怎麼控制韓信。

    再看項羽,氣度不行,用人不行,亞父長、亞父短,亞父氣的走不管。范增早看透項羽了!

    衣錦還鄉的小家子的理想!

    有沒有范增最後天下也不會是項羽的。

  • 9 # 皇城super

    范增在不在其實也決定不了太多什麼,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最終會敗給劉邦!

    劉邦比項羽更加具有帝王之相!每一個上位者都是需要大毅力,大智慧的!

    第一,項羽貴在勇而不在其智!

    出身很好,楚國貴族,祖父項燕,叔父項梁項莊,並且也有宗族子弟項左,項他,項悍等追隨!

    武藝超群,冠絕天下,因為其勇手下聞名追隨的鐘離昧,虞子期,英布,龍且,季布五虎上將!都是其當時自身的本錢與底蘊!

    但個人太過追求個人勇武!太過剛愎自用!鴻門宴放過了劉邦這個心腹大患!太過重情,沉迷於虞姬的身死,感覺無望,遂自刎江邊!

    第二,劉邦比項羽更加會用人!

    項羽追尋的是武力至上,武力鎮壓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見解,身邊有智謀過人的范增而不用,也是其與劉邦產生差距的地方!

    劉邦則善於借力!明白自身長短,敢於抓住人才,任用賢才!

    頂級統帥韓信,垓下之圍,一舉鑑定了楚漢之爭的勝負轉折點,也是當時唯一一個擊敗戰神項羽的人!

    留侯張良,智謀通天,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的計謀也是其一統天下的決勝要素!

    丞相蕭何,千古名相,為其穩固後方,安然無憂!

    奇才陳平,奇計盡出,智謀多變,始終讓其頭腦清晰明朗!

    勇武樊噲,悍不畏死,勇猛過人,身先士卒!

    正因為有這麼多的賢臣猛將的合力,讓其力量集中一方,最終戰勝項羽,成就霸業!

    第三,劉邦善於隱忍不發,懂得收斂!

    真正的強者往往是最不起眼的人,也是往往最能隱藏自我內心真實想法的人,而劉邦則是其中最能掩飾的人!

    明白自身長短,比以己之短比其所長!深刻明白自己優勢!自身統帥,智謀比不過項羽,但是沒關係,我手下有人,我信任他們!

    先一步攻破咸陽,面對關中王權力誘惑而不入其中,果斷等待項羽而來一起進入,也是為後期鴻門宴安然進退埋下伏筆!可見其睿智機敏!

    後與項羽拼殺,父孺老小盡被項羽所擒!甘受侮辱謾罵而不氣餒!臥薪嚐膽,後一鳴驚人!垓下之圍一舉鑑定霸業!

    結語: 項羽與劉邦都是很厲害的人物!但二人一人為英雄,一人為梟雄!成就霸業的路上最終勝利的只會是梟雄!

    二人的性格所致決定了歷史所向,成功是需要各方面的因素造就的,就算范增沒有離開,也改變不了什麼,其自身的高傲自負決定了終究會敗亡的下場!

  • 10 # 羽飛來

    即使范增沒有離開項羽,劉邦也肯定打得過項羽。

    為什麼這麼說呢?

    理由是:

    項羽的性格,政治上幼稚,還剛愎自用,只有個人英雄主義,豈有不敗之理?

    劉邦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善用,自己又是個野心狂,哪有不贏的道理?

    01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武功蓋世,軍事才能堪稱一流!

    指揮作戰幾乎是常勝將軍。劉邦與他交戰,十戰九輸。

    這就使項羽相信自己的本事了不得,心中天下無敵,不把劉邦放在眼裡。

    正因為在項羽心目中老子天下第一,他身邊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范增氣走,韓信投奔劉邦。

    即使范增不走,項羽能打勝仗,但是最終仍然贏不了劉邦。

    范增的話,項羽並不重視,有時只是聽聽,並不那麼在意,范增不走留下來也起不了太大作用。這是項羽的性格決定了的。

    說項羽政治上幼稚是有事實依據的。

    你看他打到咸陽了,一把火把咸陽燒了幾個月,把咸陽燒了個精光。

    天下實際上已經就是他的了,可是,他只想到做個楚王就滿足了。

    於是,給所有諸侯王重新分封,包括劉邦(封劉邦為漢中王)。然後心安理得揮師回彭城老曹,他以為天下已經是他的了,沒有誰再敢與他爭霸了。

    他哪裡知道劉邦的野心?劉邦在漢中一刻也沒有安神,時刻都在組織策劃反撲打回老家,以早日奪取天下。

    比較起來,項羽是不是太幼稚了?最終導致徹底兵敗身死。

    別說一個范增不走,就是十個范增不走,項羽依然打不過劉邦。

    02

    再說劉邦不論是個人軍事才能,還是綜合實力,都比不過項羽,但是,唯獨,劉邦有兩點比項羽厲害,完全甩項羽十八條街。

    劉邦厲害之一,知人善任。

    你看他跟韓信有一次吹牛,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實話實說:你最多能帶十萬兵。

    劉邦又問:你呢能帶多少兵?韓信豪不謙虛說:我是多多益善。意思是越多越好。

    劉邦又問:那你為什麼是我的手下?韓信說:你不能將兵,你能將將,你能奪取天下不是你的能力,那是上天安排好了的。

    當然,韓信說這話也是太傲氣了,其實,韓信這麼說已經讓劉邦心裡不悅,只是他沒有表現出來,存在心裡了。

    韓信的悲慘結局與這話不無關係,這是後話,此處不表。

    還有一次,劉邦和手下將軍們在一起閒聊,說到項羽那麼厲害為什麼還是失敗了,說劉邦沒有項羽那麼厲害為什麼又能贏。

    劉邦笑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源源不斷,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不如韓信。

    此三人乃當今豪傑,我能放手放心地任用他們,這才是我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項羽有一范增卻計不從,策不用,最後逼得他掛印歸鄉,行至途中“疽發背而死”,這就是他為我所滅的根本原因。

    所以說,劉邦之所以打得過項羽,除了劉邦自己的一席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還有就是劉邦的政治謀略及野心也是他必勝的原因之一。

  • 11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從反秦戰爭的末尾階段開始,項羽身邊的重要謀士范增,就一直在勸諫項羽,要及時剷除劉邦,以免將來成為項羽的心頭大患。

    不聽范增之言的項羽,最終在垓下之戰,不敵劉邦的漢軍,自刎於烏江,可以說是痛失好局。

    那麼,如果范增沒有離開項羽,劉邦打得過項羽嗎?

    我們應該先弄清楚,原本一直待在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離開了楚軍?

    在老爹看來,謀士范增離開項羽的身邊,有著3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項羽為人自傲,又貪戀權勢,不肯放權給他的下屬將軍和謀士。

    劉邦統一天下,在一次慶功宴上,曾經詢問眾臣,自己能夠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等兩人就說道“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正是因為項羽的這種性格特點,才導致項羽在楚漢爭霸戰爭的期間,中了劉邦手下謀士陳平的離間計。開始猜忌自己的謀士范增,跟劉邦的漢軍之間,私下有所來往,並且剝奪了范增的一些權力。

    項羽的這種猜忌心理,就很讓我們這些外人感到不解。按說,陳平的離間計,並不高明,應該是很容易被識破才對。可是,偏偏這個項羽,就中計了。

    即便是用後腦勺想,也應該知道,范增怎麼可能和劉邦有私下來往呢?范增可是,一直主張及早除掉劉邦的啊。

    第二個原因,范增逐漸對項羽感到失望,到最後是心灰意冷,負氣離開了項羽。

    范增的離開,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項羽中了陳平的離間計,相信范增和劉邦私下有往來的謠言。進而猜忌范增,並且剝奪了范增的一些權力。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的是,范增不可能只是因為,這次的離間計事件就離開項羽。要明白,對一個人的失望,它是有一個失望值,逐漸累加的過程。范增對於項羽的失望值,就是在曾經多次建議,卻被一次次不採納的過程中,逐漸累加的。

    這次的離間計事件,就是壓垮范增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范增才會在被項羽猜忌後,可以說是心灰意冷,也可以說是負氣,離開了項羽的楚軍陣營。

    第三個原因,劉邦採取的離間計策略,非常有效。

    離間計事件的背景,是楚漢爭霸戰爭時期,在劉邦和項羽兩軍的對峙期間,劉邦的漢軍,由於糧草和兵員的不足,想要和項羽的楚軍停戰,協議滎陽以西歸漢軍。

    項羽不同意劉邦的和談請求,劉邦就採納陳平的離間計建議,利用項羽和范增之間的不夠信任,讓項羽猜忌范增,從而離間二人關係。

    具體的離間計做法,在《史記·項羽本紀》裡也有記載。總的來說,就是透過用不同的招待方式,區別接待項羽和范增的使者。為的是讓項羽派來的使者,接收到一個資訊:范增派來劉邦這邊的使者,待遇要比項羽派來的使者好。

    這樣一來,按照項羽的性格,就會開始猜忌范增。事實上,項羽也是真的這樣做了,並且剝奪了范增的一些權力。范增在知道項羽,這樣做的原因後,往日對項羽的失望,再加上這件事,范增失望透頂,負氣出走,離開了楚軍的陣營。

    總的來說,劉邦的離間計策略,非常有效。

    接下來,我們再來探究:如果范增沒有離開項羽,劉邦還打得過項羽嗎?

    我們前面分析了范增離開項羽的原因,也就知道範增是在對項羽失望透頂之後,才決定離開項羽的。

    換言之,范增沒有離開項羽的假設,是很難成立的。如果范增在經歷了那麼多次的失望之後,還依然對項羽不離不棄,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就別說范增了,就拿我們自己來說,如果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像頭牛一樣,倔強得很,多次不信任你,甚至在背後猜忌你,你會繼續待在她或者他的身邊嗎?

    所以,范增如果還是一個正常人的話,他是不可能繼續待在項羽身邊的。如果還不離開項羽,要麼范增是個絕對的忠誠之人,要麼范增就是“儂腦子瓦特啦”。

    退一步,即便范增繼續留在項羽的身邊,劉邦就一定打不過項羽嗎?

    老爹認為,范增是否繼續留在項羽的身邊,並不會對劉邦戰勝項羽,這一最終結果,產生多大的影響。

    關鍵在於:項羽能否聽從范增的建議。

    如果項羽依然是我行我素,對范增的建議,置若罔聞,那麼范增的存在,就是一個擺設,依舊不會對劉邦戰勝項羽,這一最終結果,產生絲毫的影響。

    正如劉邦在統一天下後,舉行慶功宴時總結的那樣:“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這句總結,算是說出了問題的關鍵。

    總而言之,項羽最終輸給了劉邦,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結果。單單從謀士的角度出發,劉邦和項羽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劉邦能夠聽取手下謀士的意見,能夠真正發揮出手下謀士的作用。項羽則是對范增的意見,置若罔聞,使得謀士范增在項羽的身邊,形同虛設,不能真正發揮出謀士的作用。

  • 12 # 軸漾

    首先說一下,不管有沒有范增,劉邦都打不過項羽,但劉邦集團是打得過項羽集團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第一,項羽集團,謀士只有范增一人,而劉邦集團,名氣比較大的謀士就有張良和陣平、酈食其、韓信等人。范增相當於一人斗數人,從數量級上他就敗下來了。最後讓范增離開項羽的計謀就是陳平出的。

    第二,范增出山後第一個策略是幫助項羽的叔叔項梁出的,為其分析了天下的形勢,當下不是自立為王的時機,需找一個楚王的後代來立之。項梁從之後,勢力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地諸侯都來依附,已然成了抗秦的主力。因此項梁對范增視若上賓,幾乎言聽計從。後來由於項梁的輕敵,被秦將章邯打敗,臨死前將項羽託付給范增,要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但從項羽的心裡來講,他是牴觸的。項羽認為打仗不需要用什麼計謀,直接進攻就可以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項羽也確實做到了。如韓信在項羽門下做執戟郎中的時候,韓信曾給項羽獻過計策,但項羽不屑一顧,還說雕蟲小技不用計策我照樣能打贏。所以,從項梁把項羽託付給范增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第三,范增的服務物件項羽是一個孤傲、狂妄、自大,有時又有點優柔寡斷的人,他認定的事情,沒人能改變他的決定。而且項羽還是一個很重親情的人,在他身邊擔任要職的都是,對自己親戚的話也是完成相信,如鴻門宴裡項羽不殺劉邦絕大部分是因為聽了項伯的話。所以,項羽的性格,再加上范增是一個外人,導致范增得不到項羽的青睞。

    最後,用劉邦評價項羽的話“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來總結一下,意思項羽就一個范增,他還不用,這就是我能戰勝他的原因。從劉邦的這句話來看,范增在項羽身邊跟沒在是一樣的,這也回到了我們開頭的回答,不管有沒有范增,項羽集團是戰勝不了劉邦集團的。

    我認為打敗項羽的不別人,就是他自己。我覺得這個問題這樣問就更有意思: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計策,劉邦還打得過項羽嗎?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供您參考。

  • 13 # 早晨的時光

    答案是肯定的,劉邦依然能夠擊敗項羽。總得來說,歷史的程序不是由一個人所能決定的,歷史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范增計謀超群也是戰術性的,一個成功的君主本質就是順從了歷史發展規律,劉邦要做的是統一安定,完成帝業,項羽要的是分封天下,完成霸業。而當時歷史發展要求是統一,不是回到春秋戰國分封。項羽在開歷史倒車,即使有十個范增也不能挽回失敗的結局。

  • 14 # 十萬顆樹

    我覺打的過,因為項羽不聽范增的建議,而且他最終的目的是恢復自己國家,而劉邦,文不及張良,武不越韓信。卻能上順天意,下應民心,大局觀決定一切,最後項羽到死也沒明白失敗的原因,說了句,天要忙我,可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看的第一部泰劇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