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星空9527
-
2 # 白龍赤子
首先,我得申明一下自己的觀點,諸葛亮並沒有從一開始就針對魏延,在魏延走向權利頂端的過程中,諸葛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對於魏延會不會暗殺諸葛亮的問題,我覺得不會,下面我將詳細分析:
魏延的成功軌跡魏延最初得到了劉備的賞識。當初劉備做了漢中王之後,要找一名得力的干將鎮守漢川。這時,全軍上下都以為劉備會選勇猛的張飛,可最後的結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劉備選了魏延,從此魏延對劉備忠心耿耿。建興五年(227),諸葛亮駐軍漢中,任命魏延領導前鋒部隊,同時還讓他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後來,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從北古口北上,任命魏延為前鋒,可見諸葛亮對魏延的器重,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針對。
魏延其人說起魏延,人們總是把他當做蜀漢後期最主要的軍事將領,這是沒問題的。但是,當我們翻閱史書後就會發現,魏延身上也有著明顯的缺點,魏延在為人處世上有著巨大的缺陷。諸葛亮去世後,楊儀、姜維等人按諸葛亮在世時的安排有序地撤離,惹怒了魏延。他以不知情的藉口提前到達了成都,當然,這也沒毛病。可是,魏延在撤離的途中,燒燬了返回的所有棧道,讓楊儀等人無路可走,只能修好了再走,從此與他們結下了樑子,最後導致魏延走上了反叛的道路。這一切的發生都與諸葛亮的去世有關,諸葛亮在的話魏延也不會反叛,當然魏延也不會暗殺諸葛亮。
諸葛亮的為人諸葛亮,三國時期排名前三的政治家。在他掌握蜀漢大權以來,處世公平,有著很高的威望,是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代表。馬謖失街亭後,他不顧兩人的私下關係,揮淚斬掉了馬謖,可見諸葛亮的處世。魏延作為諸葛亮一手提拔上來的將領,對諸葛亮有著感激之情。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總是請求擔任前鋒,就是要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所以諸葛亮再怎麼壞,也不會讓魏延起暗殺之心。
成功否?在這兒我們來做一個有趣兒的假設,如果魏延去暗殺諸葛亮,是否會取得成功?我認為會。其一,魏延和諸葛亮的私人關係很好,在北伐的過程中,兩人經常生活在一起,有很多接觸的時間,魏延也就有了很多的機會下手。其二,魏延是一個職業軍人,早年就參加各種各樣的軍事行動,身手不凡,他肯定要比荊軻厲害得多,諸葛亮也沒有秦始皇嬴政那樣的身手。
結語
在魏延成功的路上,劉備和諸葛亮是最重要的兩個人,尤其諸葛亮對他提拔良多,所以我認為魏延不會走上暗殺諸葛亮的路。正是諸葛亮的存在,才讓魏延在蜀漢有那麼高的地位。同時,從諸葛亮的為人處世來看,也不至於是一個被人暗殺的角色。
-
3 # 瘋言說史
首先亮明觀點:我認為魏延是不會有暗殺諸葛亮的想法的。
兩人都是蜀漢高層,諸葛亮站在全盤的角度上考慮,軍事作風略顯保守;魏延則是個徹底的軍事賭徒。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們對蜀漢政權的忠誠。
既然都是為蜀漢政權服務,自然不會允許孱弱的國家遭受大規模的動盪。
可以說,魏延的成敗都是由於子午谷奇謀。
就算這個計謀魏延也是希望在諸葛亮的配合下完成的。如果沒有後續部隊的配合,光憑5000精銳是撬不動長安的。
當時的蜀國,可以說除了諸葛,是沒有人能在軍事、後勤方面配合這麼大規模的調撥的。
所以,魏延不管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都不會動諸葛亮的,反而會盡力保護。
同樣,只要諸葛不死的話,也不會動要殺魏延的想法。
終究,一個有能力的將軍,提出一個對敵國有威脅的戰略,一旦傳出去後:
魏華人必定會進行考量,也就是說,就算計謀不實施,也可以利用長安牽制大量的魏國兵力。
就諸葛亮而言,魏延活著對蜀國有利,自然也不會去動魏延。
可惜一切都變數,都由五丈原隕星引發了。
甚至說,直到此時,諸葛亮都沒對魏延有必殺的想法,對魏延安排的任務是斷後。
也就是,諸葛希望的是魏延能夠接受安排,暫時退回蜀漢。
等他和楊儀、姜維等達成如自己一樣的平衡,再出祁山,繼續執行自己以攻代守的國策。
可惜,魏延沒有能理解諸葛的心思,硬生生把自己送上了死路。
可惜,可惜~
-
4 # 平凡阿榮
感覺對魏延來說不存在什麼最優解。不管是投魏還是割據漢中亦或是強殺楊儀,雖然有希望自保一時,但都使魏延斷絕了實現為季漢立下不世之功的人生理想的可能。我所理解的魏延,就是那個“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一心圖報知遇之恩、即便子午谷兵敗身隕也在所不惜的的愣頭青,偏安一隅肯定不是他的性格,投魏更不是他自尊心能接受的,急入成都跟劉禪陳情?就他那糟糕的文臣人緣和對伐魏的執念回家也是馬上被其他人瞬間陰死——就是後主自己明白魏延無反心也得合計這麼個傢伙自己能不能掌控住,不如就便找個機會收拾掉得了。
反正我覺得,劉備駕崩那一刻魏延的悲劇結局就已經寫好了。
-
5 # 九頭鳥漫談文史
肯定不會,因為魏延能一直活得那麼滋潤,離不開諸葛亮的保護。
魏延和諸葛亮的關係也沒有那麼緊張,唯一有隔閡的無非是在北伐的一些戰術應用上有分歧,但在大的方向上,比如支援北伐,以及壓制益州本土士族等方面,他們倆的利益是一致的。
根據《三國志》中魏延生平的描述,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掌權時期,魏延的官位是一升再升,最後升到“前軍師、徵 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這樣的高位。
如果掌權的諸葛亮反對,魏延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地位的,很顯然,諸葛亮是很看重魏延的。
諸葛亮北伐的前進基地是漢中,而魏延在漢中鎮守多年,已經成為了漢中的地頭蛇,沒有魏延的良好配合,諸葛亮的北伐就搞不下去。
從成分上來說,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跟著劉備從外面來到益州的,一個是荊州派系,一個是元老派系,他們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敵人,也就是益州派系。
無論政治上還是軍事上,諸葛亮和魏延都是同盟,而不是敵人。
魏延和楊儀合不來,兩人有宿怨:“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
楊儀是荊州人,和諸葛亮是一夥的,但諸葛亮的眼光侷限可比楊儀高得多,不會因為兩人的矛盾棄用魏延。
但荊州派系的其他人就未必有諸葛亮這麼高的格調,諸葛亮生前,魏延混得風生水起,實際上就是諸葛亮為了北伐大局把魏延和荊州派系的矛盾給壓制住了。
荊州派系的那幫人,包括楊儀、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出自名門,他們看不起魏延這樣的寒門武夫,魏延死後,楊儀大罵“庸奴”就是這種心態的證明。
荊州派系在蜀漢掌權,魏延顯然不是他們的對手,如果不是諸葛亮一直袒護,魏延早就被清除了。
諸葛亮也清楚,自己活著時,可以壓制雙方,死後就沒辦法了。
他死前的遺言:“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確實是偏向了荊州派系,畢竟魏延只是一個人,荊州派系是一群人,蜀漢穩定不能靠魏延。
諸葛亮死後,魏延在和楊儀的交鋒中是完敗,兩人的互相彈劾書信到了成都劉禪那後,劉禪詢問左右的意見。
這個左右是誰?一個是董允,一個是蔣琬,全是荊州派系的代表人物,他們只會偏向楊儀,魏延也就理所當然的沒冤枉。
沒有諸葛亮保護的魏延,面對荊州派系的打壓是毫無還手之力。
魏延也不是笨蛋,他也知道沒有諸葛亮後自己的日子會很難過,所以,他怎麼會去想著殺諸葛亮,巴不得丞相大人長命百歲才是真的。
-
6 # 芝城小趙
首先受演義小說影響,才對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有諸多的疑問。按照《三國志》的版本,魏延絕對不會暗殺諸葛亮。
成長軌跡魏延,字文長,義陽人,由於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劉備軍北上抵抗張魯,駐葭萌。後因劉備與劉璋決裂,在攻取西川之時,魏延累有戰功,遷升為牙門將軍。
漢中之戰後,魏延迎來了人生第一個小高潮,劉備破格重用魏延,升魏延為漢中太守,防禦北鏡。
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劉禪時期,諸葛亮主政。對他頗為賞識,在魏延原有的官職的基礎上又加封其為丞相司馬、領涼州刺史,使之成為蜀漢北伐主力軍的前鋒。魏延隨諸葛亮北伐,立下赫赫戰功,迎來軍事生涯的高峰。
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在將星凋零的劉禪年代,魏延最為百戰之戰的宿將,自然得諸葛亮的倚重。雖然其性格自傲,總是愛惜其才。甚至有所偏袒的地步。建興十年,車騎將軍劉琰與魏延發生了言語衝突,兩人一度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諸葛亮授意劉琰做出妥協。
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子午谷奇謀存在很大的缺陷不說,被諸葛亮否決後,魏延時常發牢騷,感嘆自己不能“人盡其才”。諸葛亮宰相之才,二人倒了相安無事。但魏延卻不知收斂自己過度自負的個性。
魏延殺諸葛亮動機是什麼?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整個季漢陣營,諸葛亮愛惜其才,除了重用賞識之外,還時常維護其和同僚的關係。由此看來,魏延沒有殺武侯的動機,魏延不是忘恩負義之輩。
就算成功殺了武侯,魏延的出路在哪?季漢陣營之中,魏延和同僚的關係差,加上諸葛亮的威望影響力,魏延只有叛逃曹魏一條出路。雖然魏延在正史中的結局不好,但沒有叛逃的證據。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總結縱觀魏延一生,可以說是令人慨嘆。原本只是一個小將領的他被劉備慧眼識才,破格重用,後因前期重臣的身故和諸葛亮的北伐戰事火速飛昇,成為一方大將。卻因為極端自我的性格最終招來了災禍。
自此季漢荊州系宿將就此全部凋零。
-
7 # 三十七畫生
關於這點,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搞清楚,魏延殺諸葛亮的理由和動機在哪裡,好處在哪裡?
如果我是魏延,我斷然不會去殺諸葛亮,因為殺了諸葛亮對自己沒有任何的好處,雖然諸葛亮死後讓馬岱殺了魏延,但是在諸葛亮在世時他並沒有殺魏延,反而對其加以重用,魏延才能屢立戰功,施展軍事才能。死後殺他,是怕沒人能控制住魏延而已。如若諸葛亮在世,斷不會殺魏延,他們並沒有利益衝突,反而相互幫襯。
再者,沒有諸葛亮在那裡總覽全域性,魏延也估計沒有好的環境去讓他施展自己的才能。魏延和諸葛亮一樣都是主戰派,其他蜀漢官僚,如以李嚴為首的一部分人主張休養生息,一旦他們主政,勢必打壓魏延這幫主戰派。
所以我認為魏延不能也沒必要殺諸葛亮,反倒可以說是諸葛亮成就了魏延!
最後殺他,筆者妄斷,可能是諸葛亮意識到自己北伐的策略是錯誤的,蜀國該休養生息了,而魏延是主戰派,為了平息內部矛盾,只能殺了他,保持蜀國穩定!
-
8 # 靜心聽月1975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
《三國志·魏延傳》:“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初隨劉備作戰,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得劉備信任,劉備稱王后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徵西大將軍,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谷奇謀”,但未採納。魏延為人孤高,深明大義,多立戰功,在後期尤其為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較矜高,有些叛逆性,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時常發牢騷,不懂得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係,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與楊儀勢同水火。在諸葛亮死後,因為不甘心就此撤軍以及不能容忍兵權落到死對頭楊儀的手中,而擅自違背諸葛亮撤兵的遺令,率軍燒燬棧道、攻擊楊儀。最後被冤枉成謀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慘後果。 官至: 徵西大將軍【下二品】 南鄭侯 涼州刺史 漢中太守 前軍師 賜假節
所以說魏延沒有打算想反。他只是不容人而已,不會和人相處。
如果我魏延,我不會反,我會把這些毛病改掉,我會成為下一個諸葛亮!!!
-
9 # 宮道非理
如果我是魏延,絕不會坐以待斃,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延續蜀漢國祚,完成劉備恢復漢室的夙願,必然要設法除掉諸葛亮。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諸葛亮視魏延為異己,處處提防彈壓,劉備死後,諸葛亮實際剝奪了魏延漢中太守的兵權,並縱容屬下孤立威脅魏延,言不能進,計不能用,暗示魏延腦後有反骨,必欲除之而後快。
2、劉備死後,蜀漢人才凋敝的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諸葛與李嚴的爭鬥,實際上是蜀漢內部荊襄集團與東州集團的內訌。劉備在世時,作為君主,能夠有效平衡蜀漢集團內部五方勢力,以關羽、張飛等為代表的元老派,以諸葛、馬良、馬謖等為代表的荊襄派,以黃忠、魏延、馬超等為代表的降將派,以李嚴、法正為代表的東州派,以黃權、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地派。其中實力較大的為荊襄派和東州派。劉備託孤時以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諸葛亮坐鎮成都,主管內政,李嚴坐鎮永安,主管軍事,以此平衡雙方勢力。但後來諸葛亮南征孟獲、北上伐魏,逐漸奪取了李嚴、魏延的軍權。李嚴被貶為庶人,東州派退出權力中心。魏延是降將派的代表人物,自然也不受諸葛待見,其後發生的故事不過是蜀漢內部政治勢力鬥爭的結果。
3、劉備對諸葛的能力認可主要在內政方面,實際歷史上劉備在世期間,蜀漢的主要軍事行動和軍事謀劃與諸葛並無太大關係,入主益州是龐統出計跟隨,奪取漢中主要是法正的謀劃排程,劉備託孤時以李嚴管軍事,諸葛管內政的分工,充分說明劉備對諸葛軍事指揮能力的深刻認識。魏延的漢中太守是劉備親封的,如此重要的蜀魏爭鬥區域放心的交予魏延,是劉備對魏延的充分信任和軍事能力的認可。但劉備所有的佈局籌劃後來均被諸葛亮一一打破,形成了不太懂軍事的諸葛一枝獨大,打壓了除荊襄派外的其他勢力,左右了蜀漢的命運,失去了爭取廣泛力量的可能。最後鄧艾兵臨成都,益州派積極投降而不願拼死抵抗也是受此影響。蜀漢敗亡的最終結局可能並非諸葛亮之願,但他確實要對此承擔主要責任。
統上而論,若我是魏延,必想方設法除掉諸葛亮,結合當時情況,融合蜀漢內部各種勢力,以東州派和益州本土派為核心,形成堅強的政治聯盟,團結絕大多數蜀漢派系力量,鞏固內部根基,同時加強與東吳的軍事聯動,而非如諸葛一般的單打獨鬥,一東一西兩線共同伐魏,天下大勢或有轉機可能。
-
10 # 直眼看世界
我是蜀國上將魏延,我肯定地回答說,我是不會暗殺諸葛丞相的。
首先是我志在“興復漢室”。先主劉備是大漢中山靖王之後,有正宗的漢家血統。所以長沙之戰,我殺韓玄投奔他。深蒙先主厚愛,對我委以重用,我也不負先主隆望,多立戰功。特別是先主力排眾議,加我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把蜀國門戶漢中交付我鎮守,知遇之恩永難忘懷,當以終身為報,誓驅漢賊興我大漢。諸葛丞相是先主託孤之人,蜀國“頂樑柱”,為了先主事業,丞相寢食難安,夜以繼日操勞,是為我輩楷模。如此,我不能做傷害丞相事。
其次是我光明磊落,恩怨分明。丞相思維縝密,取法“十全必克”,萬事皆有預案。而我也是飽讀兵書,遇事總是有自己想法,愛獨立行事。丞相對此不喜,故長沙之戰說我“頭有反骨”,“子午”之謀棄之不用,其歸天后事對我也早有防範。丞相行事十分公允,防歸防,賞歸賞,橋路各有所歸。我戰魏將費瑤、郭淮於陽溪獲全勝,後主遷我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也多有丞相之勞。如此,我不會做傷害丞相事。
可嘆的是,我做人不夠圓滑,平素對同僚多有得罪;可恨的是,楊儀等小人,落井下石,致有後禍!我雖先去,小人楊儀終有回報(注:楊儀因未能當上丞相,上書誹謗朝廷,又悔未率兵投魏,被後主流放,最後自殺)。我無憾,沒有白活一遭。
-
11 # 歷史笑春風
如同某人後來指使人暗殺費禕的理由一樣,魏延是不會暗殺諸葛亮的,這個原因就在兩人的理想相同不相同上面。魏延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對蜀漢忠心耿耿的人,他們的願望都是北伐曹魏,匡扶漢室。在這種情況下,魏延怎麼可能暗殺諸葛亮呢?
平心而論,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可是,在對魏延的使用上,諸葛亮有著他自己的看法。諸葛亮一直把魏延放在手邊,作為自己的先鋒,我們從史書中可以看到,魏延的大營是在諸葛亮主營前十里的地方。這一方面是器重魏延,一方面也是對魏延的才能是一種浪費。
魏延是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在獨立行動中表現出色。在西入羌中的戰役中,魏延率領一支人馬,穿插在曹魏的縱深。在張郃、郭淮這樣的曹魏名將環伺之下,魏延聲東擊西,從容轉戰,一舉打破曹軍的封鎖,進入羌中。
在羌中,魏延和當地部族相處融洽,很快就招募組織了一支上萬的騎兵。在接到諸葛亮回師的命令,魏延率軍在回漢中的路上,和曹魏名將郭淮打了一場硬仗。當時郭淮兵力雄厚,他以佔優勢的兵力壓著魏延的營寨佈陣,還在魏延的營外安放障礙物,想一舉全殲魏延。誰知道,一場大戰下來,魏延輕鬆的打敗了郭淮,取得了陽溪大捷。
因為這場勝仗,魏延被封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成為在蜀漢政權中,軍職僅在諸葛亮之下的人。這一切都展現了魏延的超人的軍事能力。
不過,有軍事能力並不能代表有政治頭腦。魏延後來的遭遇,也讓我們明白,玩軍事的玩不過玩政治的。魏延的個人性格有問題,過於自傲,和同事的關係處得不好。在他的眼裡,蜀漢人物中沒有在軍事方面看上眼的。連諸葛亮都被他認為膽怯,認為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儘量的施展。
不過,魏延的心裡還存在著一個幻想,那就是諸葛亮一死,他作為蜀漢的軍事二把手接管蜀軍,這樣就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來討滅曹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魏延是根本不會去暗殺諸葛亮的,他只是心懷不滿,嘴裡嘟嘟囔囔抱怨,可是還在等待機會。
誰知道,等到諸葛亮一死,魏延立刻就遭到了暗算。諸葛亮已經將蔣琬定為接班人,這完全打破了魏延的迷夢。接下來諸葛亮略施小計,讓魏延和楊儀火拼,一舉除掉了二人。魏延平時人緣不好,又沒有政治頭腦,就這樣糊里糊塗的落得個身首異處,滅門三族的下場。
正是因為魏延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也是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動,魏延才被諸葛亮的表面籠絡所迷惑。他不懂得玩政治的人的狠毒,只要你魏延成為我諸葛亮政策的敵人,你就必死不可。在諸葛亮破壞規則,越過魏延定蔣琬為接班人的時候,魏延的命運就註定了。
如果魏延知道自己會有這樣的下場,他也行會暗殺諸葛亮。可是,魏延根本就不相信平日裡諸葛亮對自己寬容有加,打仗的時候對自己滿心的依靠,內心會如此的狠毒,會非置自己於死地而後快。
因此,魏延是不會暗殺諸葛亮的。魏延的死只能怨他政治頭腦太幼稚,過於輕信別人。再加上魏延的性格問題,平時狂傲過甚,使得他難以逃脫諸葛亮給他佈下的死亡陷阱。
-
12 # 西遊夢紅樓
如果我是魏延,絕對會暗殺諸葛亮,你不讓我活,我就不讓你愉快地生活!01
其實是不可能的,我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差,我們在戰術、行事有分歧,但匡服漢室的理念是一致的。
諸葛亮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也是,甘做蜀漢前線上的一枚卒子,朝著前方奮進,永不後退,把三分天下的宏圖變成實在的版圖。
版圖裡面,有諸葛亮的計謀,也有我的熱血,我們的戰鬥,是為保衛蜀漢政權,是為蜀漢民眾謀福利,有爭端,但步調始終一致!
我記得歸順蜀漢,是的,我歸順的是蜀漢,不是劉備,也不是諸葛亮。
02
世人都道我驕傲矜高、目中無人,但我的確擁有這份驕傲的資本。
入蜀,我一個小兵,從戰場廝殺出一個牙門將軍,軍功還不至於如此榮耀,只因為劉備缺獨擋一面的將領,所以注重培養後起之秀。
我很榮幸成為其中之一,將成為與關羽、張飛、趙雲一樣的蜀國大將,我看得清楚,也很明白!
我知道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我會為漢中太守,從而以鎮遠將軍的身份坐鎮漢中,但我知道漢中必將成為蜀漢北伐的軍事前沿,與荊州牽制東吳作用一樣,守住益州清明一片天。
劉備問我有所想,諸葛亮也停住了扇子傾聽,能夠力排重議舉我守漢中,顯然兩人已有默契,他們用的不在乎我的“穩”。
張飛太急躁,關羽守荊州,趙雲要拓土,只有我,敢擔當此任,也能讓曹操寸步難進。
我輕輕一笑道:曹操傾國力來圍,我敢一擋其鋒;十萬兵來犯,我就叫他有來無回!
據地之利,以壁壘堅守,重兵布外圍,我在,漢中在,我亡,漢中仍在!
十餘年,寸土未丟!
這就是我魏炎,蜀國新晉的大將,不一樣的煙火!
03
我最佩服的將領是韓信,不是他帶兵的本事,而是他的奇襲,因此我與諸葛亮在戰術上有所分歧。
諸葛亮主張“守”,因為蜀國再經不起損兵折將,他顧全域性而不敢冒進;我懂他,正如他懂我。
從子午谷出兵,與諸葛亮會師潼關,我認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成果是值得冒險的,但被諸葛亮拒絕。
我只能遵從號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我不能用冒險來印證諸葛亮的對錯,因為蜀國傷不起。
諸葛亮命我西進羌中,羌中也該是屬於我的舞臺,縱有張郃、費瑤、郭淮等名將封鎖又如何?我遊走在曹魏名將之間,恰如魚戲蓮葉間。
當我踏入羌中,身後是曹魏軍馬滾滾煙塵,我一揮手,兵進羌中,那時夕陽正紅!
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實職加爵位,我已是蜀國第三人,諸葛亮於我之間,並無隔閡!
蜀國大地的安寧,是君臣一心付出的努力,蜀興,則漢室興。
04
我看不起楊儀,此人做做後勤是個能手,搞搞禮節制度也頭頭是道,但不該仗著是荊州派就大搞個人主義,熱血沙場的漢子容不下此等劣行。
我是荊州的“孤兒”,無懼荊州元老派的壓力,但畢竟要顧忌蜀國利益,只能在諸葛亮平衡荊州和益州勢力之間選擇了妥協,但對事不對人。
諸葛亮用我“武才”,用楊儀“文才”,我們之間的矛盾,只能暫時擱置,不可調合,但沒想到的是這最終釀成了我的殺身之禍。
楊儀在荊州勢力根深蒂固,我一介寒門武夫,終究打不上他們的眼,而蜀國的安寧必然要以荊州勢力掌控益州,諸葛亮最終也選擇了荊州勢力而放棄了我。
諸葛亮說“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我不知道,我也沒反心,我與蜀國同在,可惜,楊儀要殺我!
我受託兵權,楊儀利用荊州勢力的優勢,造謠說我造反,以防止我清算,最終我頸上之血落在了北伐路上,我不恨任何人,只望了一眼我付出一生的巴蜀的天空,累了,該歇了。
在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與魏延之間並無嫌隙,而魏延的榮耀大多是諸葛亮一手促成的,雖然諸葛亮為了蜀國的平穩,最終偏向了以楊儀為代表荊州勢力,造成了魏延的身死。但諸葛亮與魏延始終心都忠於漢室。魏延之死,是巴蜀的不幸,三國風雲,該為魏延正名!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是魏延!(此處應有掌聲)應廣大讀者的要求,今天我就在這裡談談我和丞相諸葛亮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想我魏延也是文武雙全,驍勇善戰之人,跟隨主公劉備多年,我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然而,最終卻被同事算計,慘死在馬岱刀下,很多人認為我會怨天尤人,記恨諸葛亮,其實我更多的是深深的反省,要怪只能怪我情商太低,性格太過高傲,不懂處理同事之間關係。
記得那時我還在長沙太守劉玄手下做一個小的基層幹部。想我魏延一身本事,卻要埋沒在長沙這個彈丸之地,正好那時的劉老大擴充地盤,派了關羽來攻城。我們長沙的老幹部黃忠自告奮勇與關羽在戰場上相遇,本來應該刺刀見紅,可是黃忠同志出賣企業利益,做人情交換。原因是關羽放了黃忠一馬,黃忠就饒了關羽一箭。
我們當時的老大韓玄在城頭上看得清清楚楚,立馬就急眼了,姓黃的,你吃裡扒外啊,我白給你開工資了,我白給你年終發獎金了。來人啊,把黃忠綁到刑場上去。給我殺嘍!
我心想這下算是有機會了,可以換個大點的平臺施展自己的才能了。於是,我拎著大刀,闖了法場,救了黃忠,殺了韓玄,開了城門,把劉備放了進來。
這一通忙活完,我累出一身臭汗,心想也算是有功了吧。劉老大一定會重用我吧!可是事與願違,諸葛亮不幹,他硬說我腦袋上長著反骨,非要殺了我。
幸虧劉老大顧全大局,他勸住了諸葛亮,這才算是留下了我,這便是我與諸葛亮的初相遇了。
老實說,我心裡挺寒心的。我本著忠心耿耿,一腔熱血,豪情壯志地來到了劉老大的企業上班,可是人家的主要領導諸葛亮一見面就不喜歡我,還一定要殺了我。哎!好歹我也算進了大企業,算了吧。
後面我跟隨劉老大四處征戰,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老大攻下漢中,我被提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老大稱帝即位後,又拜我為鎮北將軍。在劉老大的手下,我的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可惜在劉老大伐吳失敗,白帝城病逝後,不待見我的諸葛亮成為了我們蜀漢集團的一把手。
諸葛亮成為一把手後,一直以我為大將,堅持北伐。可惜諸葛亮一直小心謹慎,不善用奇兵,六出祁山沒有一次成功的!我數次建議用奇謀都沒有被採納。因為意見上面總是和一些人不和,導致我和楊儀等人的矛盾升級,在諸葛亮死後,我不願意委曲求全反攻楊儀,最終被馬岱所殺。
哎!要說我恨諸葛亮嘛?那是肯定的,畢竟在軍事上面,我認為諸葛亮其實是不如我的。也許就是我這高傲的性格吧,在被重用,受器重時,忘乎所以了,沒有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係,造成了我悲慘的結局,所以還是建議大家以後儘量低調做人,不要忘乎所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