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愛釣魚的小朱朱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複製用的正片、複製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援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 2 # 旅行途中11

    製作電影膠片的原材料是三醋酸纖維素,三醋酸纖維素的原料是短棉絨。

    三醋酸纖維素經與各種化工原料混合攪拌形成棉膠,棉膠經過流延工序生成片基。片基的生成過程是在密閉的裝置裡進行的,因為片基是生產膠片的基礎,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很嚴格,不能有任何斑點或雜質及劃痕。這些生產階段都是在明室操作的。

    生產廠家有專門的乳劑製備車間,根據不同產品的需要,製備不同的乳劑,而乳劑的作用就是讓膠片產生感光效果。

    在塗布車間,把事先製備好的乳劑均勻的塗在片基上面生產就完成了。就是這薄薄的乳劑要塗很多層,最多的可能達到32層,可見其工藝的精細。在塗布車間就是暗室操作了,操作工要精細的操作各部分流程。這時候這種產品就可以稱為膠片寬片了,因為產品的寬度都在一米以上。

    塗布好的寬片先用黑紙包裝,黑紙外面再套裝生產膠片專用的加厚黑色的塑膠袋,塑膠袋外面再用黑紅布包裹,反正是層層設防,保證不能漏光。

    生產好的膠片寬片要送到整理車間進行加工。過程分為切片、打孔、包裝。每道工序隨時對產品進行抽檢。

    生產好的電影膠片,先用黑紙包裹,外加專用的黑色塑膠袋,然後再裝在專用的片盒裡。每個片盒上都有專用的標籤,說明產品的名稱,產品的寬度、長度、乳劑號、生產日期等,以備查詢。

    當然電影膠片分為負片、中間片、正片、聲帶片等。其中使用量最大的就是電影正片。

    現在使用量很大的彩色相紙,也是把乳劑塗在紙基上面生產而成的,工藝相對簡單一些。

    不是很專業,不妥之處請見諒。

  • 3 # 博樂電影

    電影膠片

    編輯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複製用的正片、複製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援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中文名 電影膠片 外文名 cine film 基本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組成。 發明者 H.T.卡爾馬斯博士

    目錄

    ▪ 彩色攝影方法

    ▪ 減色法彩色膠片

    ▪ 電影膠片的構造

    基本資訊

    中文名 電影膠片 外文名 cine film 基本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組成。 發明者 H.T.卡爾馬斯博士 膠片分類 彩色膠片,減色膠片。 發明時間 1873年 性    質 用於早期電影的拍攝。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同義。

    用硝酸纖維酯製造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藥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效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

    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華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充套件鹵化銀的感光範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範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

    紅外片也隨之誕生

    此外,隨著感光範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複製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儘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按照色彩分類,可分為黑白膠片和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有多種分類方式:

    按照膠片規格分類,常用的有:

    65mm膠片(有時也叫70mm膠片,成本非常高,多見早期的高成本電影以及IMAX影片,15齒孔的IMAX畫質18K以上,普通65mm影片畫質約12K),

    35mm膠片(135膠片,最常見,畫質約6K),

    16mm膠片(紀錄片常用,畫質2-4K),

    8mm膠片(早期娛樂以及家庭攝影機常用,畫質非常一般)。

    按照色彩分類 膠片可分為黑白膠片和彩色膠片。

    黑白膠片:在透明片基上塗布鹵化銀感光劑。

    彩色攝影方法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減色法彩色膠片

    彩色電影的攝製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複製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臺比較複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複製(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 4 # MOIVE

    洗印電影膠片和原來洗印135相機(135膠捲規格與35毫米電影膠片規格一樣)膠捲差不多,區別是照相的膠捲是彩色負片,拍攝電影用的是正片。

    現在電影的膠片複製早都停產了,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已經全部數字化,製作成數字複製。各電影洗印廠已經停產,已經轉產,像上海電影技術廠已經主要從事老電影的數字高清修復工作,比如一年前在網上看到的重新高清修復的《高山下的花環》,比用膠片直接轉制的畫面明亮很多,沒有了膠片的劃痕和毛刺。

    不再使用膠片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現在的成本洗印一套故事片的膠片(按照影片長度分別為4—5本,片子長的7本以上)的價格要數千元到上萬元,這只是一套,全國上映至少二三千套,這個成本太大。且膠片不好儲存,放映一場磨損一次,次數一多放到銀幕上就如同下雨的劃痕。還有對倉庫的溼度溫度要求全天不變,這樣的專業倉庫極少。膠片在常溫儲存,夏季粘連,冬季變脆斷裂,最終報廢。

  • 5 # 集合美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複製用的正片、複製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援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都認為魔獸世界5人本最難的是大地的裂變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