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紫葉落盡

    裴炎自己也是有私心的,他想培養一個傀儡皇帝。李顯第一次後登基不過一月被廢,就是他與韋后說的那句我爸江山送給韋玄真又能這樣。這本是夫妻間的私話,被裴炎告知武則天。個人以為是裴炎發現這個皇帝已經脫離自己的控制,他需要扶持另一個傀儡,只能想辦法廢了李顯。而李旦,從後面主動退位就可以看出他是趕鴨子上架,沒辦法。這樣的人懦弱,且好控制。一點自己的想法,不對的地方請海涵。

  • 2 # 阿沐傳語

    都是權力惹的禍。裴炎支援廢李顯是為了權力,主張還政李旦也是為了權力。

    唐高宗臨終前命裴炎為輔政大臣,太子李顯登基,是為唐中宗,裴炎一直秉承著唐高宗的遺囑,盡心盡力的輔佐李顯,以報唐高宗的知遇之恩,這一點上裴炎算是李唐的忠臣。

    嗣聖元年(684年)正月,即位後的李顯準備岳父(即韋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又準備將乳母的兒子封為五品官。宰相裴炎力諫此事不可,李顯心裡很不高興,對左右說:“我就是把天下讓給韋玄貞,又有什麼不可以!何況區區一個侍中?”身為輔政大臣又是當朝宰相的裴炎心中惶恐,這不是要廢了我嗎,那我還不如廢了你呢恰好武則天早有廢掉中宗的計劃,二人一拍即合,結成了暫時的政治聯盟。684年二月,裴炎、中書侍郎劉禕之、張虔勖帶兵入宮,廢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立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但從此,政事皆由武則天專斷裁決。

    弄了一圈,政事又不是身為輔政大臣和宰相的自己專斷,裴炎鬱悶了,於是想從武則天手裡拿回屬於自己身為輔政大臣和宰相的權力,所以他站到唐睿宗李旦這邊,想逼武則天還政讓權。

    從此以後裴炎向反武的道路上靠攏,打擊武家勢力,恢復李家統治的這件事一直在裴炎的心裡,一直到光宅元年,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裴炎抓住這一機會,向武則天進諫,中心思想還是想讓武則天還政於唐睿宗李旦,從而讓那些蠢蠢欲動的臣子打消謀反的念頭。然而武則天並未所動,卻對裴炎起了殺心,將裴炎以懷有異心的罪名打入牢獄。至於裴炎之死,民間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裴炎寄給徐敬業的密信被中途攔了下來,信到了武則天的手上,信中寫有“青鵝“二字,雖然這兩個字看起來沒什麼,但是拆開來看便是“十二月我自與”,可理解為十二月的時候,裴炎要當徐敬業在皇城中的內應,一起謀反,

    裴炎就這樣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被武則天斬殺於洛陽都亭驛。

  • 3 # 北涼縣令

    唐朝宰相裴炎支援廢李顯,卻主張還政李旦,對此你覺得矛盾嗎?

    在我看來一點不矛盾。說處的時間、地位和裴炎想得到的都不可同日而語。

    裴炎支援武則天廢除李顯(李哲)

    裴炎雖然是宰相可是上面還有首席宰相是他的目標,所以高宗死後,裴炎很快出面替武則天打破這個限制,裴炎稱“由於太子尚未即位,所以沒有資格釋出詔書,若遇緊急情況,應由天后釋出政令,交與中書、門下兩省實行”。武則天提拔裴炎為中書令

    在中宗服喪期間,武則天用一系列手段,安撫李唐、調整宰相班子、派將領駐紮要鎮、控制禁軍。

    裴炎後期裴炎卻主張還政李旦

    1、大家都知道李旦是一個性情內向、不喜歡政治的人,李旦一旦即位,做為顧命大臣、首席宰相的裴炎,無疑成為滿朝文武中最大的受益者。目的就是為了成為長孫無忌那種一手遮天的權臣。

    2、裴炎從小就進入弘文館就學,熟讀聖賢經典,所以當他成為首席宰相的那天,不願意成為武則天篡唐的幫兇。

    所以說不矛盾。

  • 4 # 尋根拜祖

    關於裴炎的形象,史學家爭議頗大,有人認為他是李唐的忠臣,有人認為他是毀了李唐的武后幫兇。以郭沫若為代表,對裴炎就行了徹底的道德審判,他以歷史小說的筆法,把裴炎塑造成了“宇文化及”的化身。

    在廢李顯之前,裴炎就曾經參與過太子李賢被廢事件,在這兩件事中,裴炎充當了武則天的爪牙。可是李旦即位後,裴炎卻堅持讓武則天歸政,並藉由徐敬業謀反,公然發難武則天。結果被武則天以勾結徐敬業為由,遭到冤殺。

    裴炎前後矛盾,先做武則天的盟友,危害李唐,又跟武則天翻臉,力挺李唐,他到底為何這麼做呢?

    裴炎告密,導致中宗李顯被廢

    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駕崩,宰相裴炎受遺詔出任輔政大臣。嗣聖元年(684年)正月,龍椅還沒坐熱乎的唐中宗李顯,就與裴炎發生了矛盾:

    “中宗欲以後父韋玄貞為侍中及授乳媼子五品官,炎固執不從,帝怒曰:‘我意讓國與玄貞,豈不可?何惜侍中邪?’”

    李顯想提拔韋皇后的父親韋玄貞為門下省侍中,同時授其乳母的兒子為五品官。裴炎堅決不同意,倆人槓上了。

    唐朝的法律規定,皇帝的聖旨必須有宰相的複核簽章才能生效,否則等同於馬糞紙。所以,如果裴炎不同意,李顯說了也是白說。

    震怒之下的李顯,忘了自己的龍椅還是涼的,說了句讓他後悔一輩子的話:“我即使把大唐天下給韋玄貞,又有什麼不可以的?何況一個小小的侍中?”

    其實侍中不光不小,而且非常大。唐朝的宰相是群相制,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一把手,和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二三把手,都是宰相。中書省的一把手叫“中書令”(裴炎就是中書令),門下省的一把手就叫“侍中”。李顯提拔韋玄貞為侍中,就是想讓岳父當宰相。

    韋玄貞當時的職位是豫州刺史,從地方長官,一下子提拔為宰相,這個跨度確實太大了。而且李顯的這個任命,明顯帶有任人唯親的痕跡,難怪裴炎反對。

    一個堅持要提拔,一個堅決反對,李顯說了負氣話。裴炎抓住李顯的小辮子下手,他悄悄找到武則天,打了個小報告:

    “炎懼,因與武后謀廢帝。後命炎洎劉禕之率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勒兵入宮,宣太后令,扶帝下殿......乃廢帝為盧陵王。”

    武則天一句話,羽林軍衝往大殿,把李顯從龍椅上轟下臺,換李旦上位。

    奏請武后歸政,以謀反罪冤死

    李旦登基後,裴炎一直主張武則天歸政於李旦,由此他與武則天矛盾越來越深。有四件事激化了二人之間的矛盾:

    第一件事,武承嗣奏請給武氏立七廟,裴炎反對。

    立廟祭祀是有規制的,不能亂來。古代法律規定,士大夫祭祀祖先只能祭祀三代,諸侯祭祀五代,天子祭祀七代。武承嗣提出給武氏立七廟,就是盜用天子規格,是僭越行為,以法律規定,可以將他直接拉下去咔嚓了。

    武承嗣不光提出武氏立七廟,還提出給武家先祖追諡王的封號,他敢如此膽大妄為,顯然有人撐腰。

    裴炎提出反對,他告誡武則天,不應該偏私親屬,要留意當年呂氏的教訓。武則天不高興了:呂雉是封呂家活著的人為王,我僅僅是追諡過世的,能一樣嗎?

    第二件事,武承嗣奏請誅殺宗室勢力,裴炎反對。

    武承嗣又向武則天進言,宗室王爺們陰謀作亂,所以,請斬殺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以絕宗室之望。

    這件事影響太大,宰相們誰也不敢之聲,唯有裴炎堅決反對,於是“後愈銜怒”。

    第三件事,裴炎謀劃劫持武則天

    矛盾越來越激化,武則天把著大權不放,裴炎決定鋌而走險,企圖發動政變,以武力劫持武則天,可惜沒成功:

    “炎謀乘太后出遊龍門,以兵執之,還政天子。會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第四件事,藉由徐敬業謀反,公開發難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李勣(即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在揚州造反,發出《討武曌檄》,提出復立中宗李顯。裴炎藉此向武則天公然發難,他說:

    “天子年長矣,不豫政,故豎子有辭。今若復子明辟,賊不討而解。”

    徐敬業之所以有藉口,就是因為你把著權力不放,如果歸政皇帝,他們不需要征討就瓦解了。

    裴炎也犯了李顯的錯,一句話滿朝譁然,他遭到以御史崔詧的彈劾,以謀反罪下獄受審。

    據《朝野僉載》記錄:裴炎有一天聽到莊上小孩子高唱:“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他大惑不解,找人求教。來了一位大才子駱賓王,給他解釋說:這是個讖言,意思是你裴大人要做皇帝。裴炎大喜,於是借駱賓王為中間人,與徐敬業勾結在一起。

    後來武則天截獲了裴炎與徐敬業的一封書信,內有“青鵝”二字,眾人大惑不解。武則天說,“青”就是“十二月”,“鵝”就是“我自與”,意思是“我將於十二月與你配合行動”。

    由此裴炎謀反案坐實,被武則天誅殺。當然,這是野史,靠不住。正史中沒有裴炎與徐敬業勾結的任何記錄,也就是說裴炎謀反其實是冤案。

    相權、皇權與後權三方勢力的角逐

    問題來了,裴炎接連扳倒李唐一位太子,一位皇帝,力挺武則天,為何又莫名其妙地與武則天為敵,堅持要求她歸政李旦?他到底是“挺李派”,還是“挺武派”?

    其實,裴炎既不是“挺李派”,也不是“挺武派”,他是“挺己派”。如果說李顯代表的是皇權勢力,武則天代表的是後族勢力,裴炎代表的則是殘餘門閥士族相權勢力,裴炎與皇權、後權之間是一場權利鬥爭的“三國演義”。

    1.李顯的皇權獨立圖謀

    李顯能登上皇位純屬偶然,在他之前有三位太子:李忠、李弘和李賢。李忠因為不是武則天所生,武則天封后,李忠被廢。李弘是武則天長子,本是天命所歸,卻命短早逝。李賢人如其名,一度被高宗視為理想接班人,無奈卻與母親武則天產生矛盾,導致被廢。

    幸運之神降落在李顯頭上,當了三年太子後,他順利即位。正因為即位的偶然性,所以李顯在當太子之前,沒有任何政治勢力,原本是按照逍遙王爺的標準生活的,天降CROWN,改變了人生軌跡。

    上有老媽和宰執兩個婆婆,李顯很清楚,他這個皇位其實很虛,為了夯實地基,他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提拔韋玄貞其實就是這個目的,我們不能被裴炎說李顯“偏私”,戴上有色眼鏡,人家是有政治目的的,不是簡單的私情。

    其實,李顯提拔韋玄貞只是個開始,如果他不被廢黜,接下來肯定會以韋玄貞為中心,建立一整套的皇權擁護班底。這樣,他這個皇帝才叫真皇帝。

    我們從裴炎與武則天,一個小動作就輕易幹掉了李顯這個事實看,李顯的擔心很有必要,他的舉動也無可厚非,除非他願意做傀儡。

    2.武則天的後權帝國

    武則天從高宗時期,就已經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朝中黨羽遍佈,連李治對她都只能睜一眼閉一眼。

    如果說高宗時代,武則天尚有所顧忌,李顯上臺後,武則天已經完全“解放”,李唐就是她的天下。接下來她要做的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清洗高宗遺臣,將兒子當作傀儡。

    所以,她不會允許李顯架構自己的權力中心,裴炎的告密,戳中了她的敏感處。當初太子李弘早逝,否則早晚會落入李賢一樣的下場。李賢就是太急於跟老媽奪權,試圖利用監國的身份,建立自己的政治勢力,排斥後族,結果遭到了清洗。

    本質上,李顯和李賢一個性質,都是敗在了與母親的權力鬥爭中。

    3.裴炎的政治圖謀

    裴炎是李治的舊班底。高宗末年,李治與武則天存在很大的政治分歧,但是李治礙於健康問題,又不得不倚重武則天,所以,他試圖培植第三方勢力,掣肘後族勢力,裴炎其實就是他的一顆釘子。

    裴炎本來是李顯的護航人,可是李顯對裴炎並不信任,他更希望以韋玄貞為中心建立班底。這個舉措,嚴重傷害了裴炎的利益。

    裴炎入中樞多年,在高宗的支援下,建立了包括胡元範、唐之奇、程務挺、蔣儼等為首的一大批宰執勢力。李治的想法,就是以裴炎與武后形成相互制衡的兩派,為李顯保駕護航。可是沒想到,裴炎居然與李顯首先產生了矛盾。

    按照李顯的做法,第一個犧牲品就是裴炎,韋玄貞會取代他的位置,他的輔政大臣將有名無實。這種情況下,裴炎被迫選擇了與李顯翻臉,希望藉助武則天的手,換一個聽話的皇帝。

    如果裴炎與李顯精誠合作,武則天稱帝的歷史恐怕要改寫。裴炎送給武則天的大禮,讓武則天喜出望外,兩派合作,搞掉李顯輕而易舉。

    可是,裴炎此舉絕不是學雷鋒做好事,更不是投靠武則天,而是把武則天當工具,替他搞掉李顯。這就註定了李旦上臺後,裴炎必然會與武則天展開權力的搏殺。

    裴炎口口聲聲希望武則天歸政於李旦,其實就是想讓武則天,安心當後宮養老等死的老太太,他自己以輔政大臣之名,一手掌握朝政。

    所以,裴炎打擊李顯,與力挺李旦,根本不是“挺李”或者“挺武”,其目的性相同,都是為了自己的權力。

    4.“三國演義”的是是非非

    三方各懷鬼胎,上演了一場權力遊戲,贏家只有一個——武則天。那麼,皇權與相權,為何敗在一個女人之手呢?

    ①李顯目標正確,行動欠妥

    首先要承認,李顯並不昏庸,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也力圖改善自己的處境,目標很明確,沒問題。問題出現在行動方案上,他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商榷:

    其一,不能準確評估對方勢力的危害程度

    李顯被廢時很吃驚,也很憤怒,責問母親:憑什麼廢了我?可見李顯是在毫不知情,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廢。這說明,他根本沒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更沒料到,對手居然能有這麼大的危害。

    其二,不能正視自己的勢力過於弱小

    李顯雖然看到自己的不利因素,卻沒有看清自己與對方的差距太大。客觀來講,以他的實力,只能暗中積蓄力量,不能採取正面對抗。他就像一個身體大虧的病人,胡亂服下了大補丸。

    其三,不能理性對待政治鬥爭的複雜性

    假如李顯夠聰明,他完全具備借力打力的條件,在武則天與宰相的相互爭鬥中,坐收漁人之利。可恰恰相反,他把本來敵對的兩派,打成了同盟,共同對付自己。

    ②裴炎自私狹隘,飲鴆止渴

    裴炎是這起事件中,最該受到批評的一方。作為一名老政治家,他因為自己的私慾,不顧武后勢力的強大,居然選擇了與武后聯手對抗皇權。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

    裴炎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一方面自認為新皇登基,武后勢力必然慢慢退居幕後,另一方又自恃先皇幫他建立的宰執勢力,認為只要不受外戚染指,他就是當然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殊不知,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於皇權,而是後權。

    史學家們,很多人認為,李唐中衰,裴炎難逃罪責。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倘若沒有裴炎的倒戈,武則天恐怕只能淡出政壇。

    裴炎與李顯鷸蚌相爭,便宜了武則天這個漁翁。武則天的政治才能巾幗不讓鬚眉,她的政壇三步走,步步紮實:第一步與李治結盟,合力打壓關隴門閥集團,培養了自己的政治勢力;第二步藉由皇權與相勸矛盾,徹底架空皇權;第三步掃蕩相權勢力,為自己登基搬掉最後一塊石頭。

    結束語

    很多人只看到裴炎主張武則天歸政李旦的政治訴求,認為這個行為跟前面廢黜李顯相矛盾。其實如果看清了裴炎的政治圖謀,就會明白其中並不矛盾,都是裴炎實現相權最大化的舉措。

    可惜裴炎自作聰明,本想讓武則天做他的工具,沒想到結果自己成了人家的工具。當一切無可挽回之時,他又不顧客觀環境,仕途以極端的手段,逼武則天交權。雖然與徐敬業勾連的罪名不實,但他的結局其實一點也不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後人對馮太后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