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身為人臣

    但凡對明史略知一二的小夥伴兒都不會對“皮島”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在女真騎兵風捲殘雲般掃蕩整個遼東時,毛文龍率領的皮島守軍像釘子一樣死死插在金國後方,令努爾哈赤如芒在背。該島位於鴨綠江入海口東南,今屬北韓平安北道管轄,那麼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無人小島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聚集起數十萬漢人,成為後金的心頭大患?又是如何輾轉變成北韓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且聽一一道來。

    在明末改朝換代的亂世當中,建州女真憑空崛起,努爾哈赤建國號為“金”,同時對遼東的明朝軍民大加殺戮。大明守衛東北的總兵們無法抵擋八旗鐵騎的攻勢,或殉國、或敗逃、或投降,無數逃難的漢人和潰兵穿越國境進入北韓,北韓國王瞬間感到壓力巨大。此時沿大陸架向海洋方向有眾多無人居住的荒島,北韓便建議毛文龍等人退守海島與後金長期對峙。幾經甄選之後,毛文龍等人確定了以皮島為根據地,收集流民、持續騷擾後金的策略,從此這個原本遍地蛇虎的荒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講到這裡,肯定有人要問此時皮島的主權到底歸誰所有?其實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畢竟四百年前的古人沒有現代人類這樣明確的法律意識。皮島從地理上介於大明、後金和北韓三方交界之處,在毛文龍等人登島之前處於遍地野獸的蠻荒狀態。有人說它隸屬大明金州衛,有人說它歸屬北韓平安道,但彼時北韓也是大明藩屬,而且皮島被毛文龍等人開發之後實際上已經被明朝軍民據有,這又該怎麼計算?所以說,這是一筆糊塗賬。毛文龍在皮島豎起大旗之後,投奔者蜂擁而至,數年之間收納流民近百萬,並逐漸發展成牽制後金的主要據點。每當八旗兵在陸上嚮明朝進攻的時候,毛文龍就派兵到女真後方騷擾;女真人怒不可遏地回兵反擊時,守軍又退回皮島,八旗兵不擅海戰,對此毫無辦法。

    鑑於毛文龍等人的戰略牽制,大明特意將皮島升格為鎮(相當於軍區),由毛文龍任總兵官。本來這種局面完全可以對後金形成威脅,後來袁崇煥走馬上任成為薊遼督師,後人不懷疑袁崇煥的愛國熱忱,但不能否認這個人“剛愎自用”。皮島從作用上說主要是“牽制”,要其主動進攻則無異於自尋死路,但袁崇煥不管這些。遼東明軍本就捉襟見肘,而皮島兵強馬壯、糧秣充足,袁命毛文龍等人棄島登岸,後者當然誓死不從,一來二去結下死仇,於是便發生了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一案。大明朝廷得知訊息時,毛文龍被殺已成既定事實,為遼東大局考慮明廷最終肯定了袁崇煥的自作主張,但也為皮島守軍的分崩離析埋下伏筆。毛文龍死後,島內接連發生叛亂,後來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均出自皮島。

    1637年皇太極命鰲拜進攻皮島,在尚可喜等人的引導下皮島很快陷落。與皮島戰役同步的是發生在北韓的“丙子胡亂”,在這一年北韓開始臣服大清。清軍將皮島要塞破壞之後便主力西向,繼續與明軍的戰事,皮島於是歸於北韓管轄。皮島雖然丟失,但大明卻念念不忘這塊曾經的根據地,直到明朝滅亡的前一年,還發生明軍船隻入侵皮島但被北韓軍隊擊退的事,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皮島一直處於北韓的統治之下直到現在。

  • 2 # 眼觀世界心憂天下

    皮島這個地名,相信很多人是透過袁崇煥誅殺皮島總兵毛文龍的史實而得知的。

    皮島古名東江,東西十五里,南北十里,與鴨綠江口的獐子島、鹿島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地理位置居於遼東、北韓、山東登萊二州之間,又稱椵島。今屬北北韓平安北道的鐵山郡。皮島東西約15裡,南北10裡。

    天啟以來,明廷對毛文龍頗為倚重,“累加至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設軍鎮皮島如內地。”、“毛文龍滅奴雖不足,牽奴則有餘”。工科給事中楊所修曰:“東方自逆奴狂逞以來,唯一毛文龍孤撐海上,日從奴酋肘掖間撩動而牽制之。”然毛文龍部與崇煥不和且不肯受節制,難以調遣等問題,袁崇煥患之,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

    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煥以閱兵為名,乘舟至雙島,六月三日上岸,毛文龍率領的皮島官兵列隊歡迎。此時袁祭出尚方寶劍,宣佈毛文龍十二條當斬之罪,私斬毛文龍,但其實毛文龍手上也有一把尚方寶劍,但由於見袁崇煥矯詔以為是崇禎帝要殺他,只能含淚捆綁被殺。後來清朝將軍鰲拜攻克毛島上明海軍舊部,鰲拜本人也被提升了三等梅勒章京,冊封巴圖魯。結果袁崇煥矯詔殺毛文龍後不足一年,沒有其牽制拉鋸的後金如入無人之境直圍京師,史稱己巳之變。

    袁崇煥

    當時,在毛文龍死後出走登州的皮島舊將李九成、孔有德等發動兵變(吳橋兵變),在耿仲明的內應下攻克登州,抗拒明廷一年之久,官軍收復登州後,孔有德、耿仲明等投奔後金。黃龍在兵變後不久就離開皮島,移鎮旅順,參與平叛。崇禎六年(1633年)七月,孔有德、耿仲明引清兵攻破旅順,黃龍兵敗自殺,沈世魁接管皮島。崇禎十年(1637年)清太宗皇太極侵入北韓並迫使其臣服(丙子胡亂),緊接派兵聯合北韓攻陷了皮島,都督沈世魁以下明朝軍民數萬人死難(皮島海戰)。清兵隨即撤走,皮島歸入北韓,這一名稱也不復存在。對於皮島上遺留的100多名漢人,北韓把他們安置平安道的陽德等九邑 ,還任用其中一些人為官。

    明朝尚未完全遺忘皮島,皮島陷落後,明登萊總兵陳洪範試圖聯絡北韓,恢復皮島,未果。 崇禎十六年(1643年),明朝有意收復皮島,以黃蜚為東江總兵。 同年八月,發生九艘明朝船隻侵入皮島附近海域並被北韓擊退的事件。 翌年明朝滅亡,椵島(皮島)才終於安定下來。

    北韓肅宗二年(1676年),因清使問及椵島所在位置,引發北韓王朝的警惕,一度將宣沙浦僉使移鎮此島。 到肅宗七年(1681年)時,康熙帝要求出使北韓的大臣牛紐檢視皮島古戰場,肅宗決定允許其檢視,並撤回宣沙鎮。 北韓正祖年間,椵島上有居民47戶。

    北韓戰爭時期,聯合國軍在遭遇華人民志願軍的進攻而撤退後,將平安北道定州一帶的治安隊組成“遊擊白馬部隊”,使其駐紮在椵島及附近各島上,以牽制中朝軍隊。1951年11月5日晚上,華人民志願軍第50軍第148師443團的1營和3營發動渡海作戰,到次日3時攻克了椵島,全殲駐島的遊擊白馬部隊第一聯隊,以傷亡14人的代價擊斃33人,俘虜42人。此後椵島由志願軍駐守,直到1958年6月26日撤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感情最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