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菲菲的媽

    小朋友有啃手指甲,叫咬指甲癖,咬指甲癖的形成與吮拇指癖相似,都是因為情緒緊張,感情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不良行為。

    這種情況多見於學齡前期的小朋友,這些孩子由於心理上得不到滿足,引起精神緊張或恐懼焦慮。

    沒有充分獲得父母的愛,又缺少玩具、音樂、圖片等聽覺刺激,孤獨的時候便咬指甲。

    對於這類孩子應該多加愛護和關心,消除其抑鬱、孤獨的心理。

    當寶寶咬指甲的時候,應該將他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鼓勵小兒建立改正壞習慣的信心,不要打罵諷刺,以免產生自卑心理,手指上塗藥等方法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

    以家長的關心和愛護為主,發作的時候可以轉移寶寶注意力,這種方法比較有效。

  • 2 # 安絮居家

    一直都這樣嗎?還是最近才有這種情況?

    建議帶孩子去醫生做個檢查,告訴孩子咬指甲的危害,給他看一些宣傳圖片,從心理上樹立好行為的榜樣,不挑食、不偏食,勤洗手、講衛生。

    祝您孩子健康。

  • 3 # 小優育兒說

    寶寶愛吃手指,一方面是身體發育,二是因為寶寶從小因為餵養母乳,有吸允的習慣,就這是為什麼那麼多成年人有抽菸,咬筆頭等習慣,這是一種天性。

    五歲的孩子理解能力還在成長階段,因為在嬰兒時候留下的啃手習慣,讓他們會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本能的去啃指甲舔手

    有的寶寶也會因為身體缺乏鋅等微量元素而有這種習慣。

    另外,特別要注意一點,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如果家長是暴脾氣那種,經常對孩子大喊大叫,孩子心理會發生改變,會產生恐懼,面對恐懼和害怕的時候,他們比較敏感,他們會選擇用啃手指的形式來安撫自己內心。

  • 4 # 愛生活的阿澄

    轉自網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下意識地吃手或啃指甲,高興不高興都要把手放進嘴巴里,家長老師怎麼提醒都沒有用處,孩子依舊我行我素,甚至越管教越嚴重。那麼這種情況下,到底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克服這個壞習慣呢?

    其實在嬰兒期,嘴巴是孩子最為敏感的器官,相對於眼睛和手,用嘴巴感知外界是更加有效的途徑,並且吮吸的動作可以讓嬰兒感到平靜和安全。所以,孩子在嬰兒期喜歡吃手,喜歡把東西放在嘴巴里,是很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身體和心理有了很大的發展,這種現象會漸漸消失,但是還有相當數量的孩子,依然保留了這個嬰兒期的習慣,有的把手指咬出了繭子,有的把指甲吃掉了,也有的由於吮勁太大而影響了下顎的正常發育和導致牙列不齊,還會因手上的細菌入口而引起口腔感染和腸道感染。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吃手呢?其實,焦慮、寂寞、無聊、缺乏安全感都會引發吃手的行為,對於嬰兒來說,吮吸是一種有效的安慰自己的方法,如果周遭環境沒有辦法讓孩子感到有趣和安全,孩子就會使用這種退行到嬰兒期的行為來緩解自己的壓力。而家長為了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可能會斥責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使孩子感受到的壓力更大,就更難改正了。

    家長該怎麼對待孩子這種行為呢?在這裡,給家長們幾條建議,幫助孩子改掉吃手的壞習慣。

    適當忽視,佔用雙手,豐富孩子的活動

    在孩子的情況不是特別嚴重的時候,家長可以用溫和的方法說明吃手可能帶來的後果,比如牙齒不好看,會吃進髒東西等,一定要避免訓斥孩子,或者一看到孩子吃手就加以嚴厲的制止,適當忽視孩子吃手的行為,“假裝沒看見”。同時,尋找可以替代吃手行為的活動,比如給孩子準備些小零食,和孩子做一些需要用雙手進行的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免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

    營造輕鬆的家庭氛圍

    除了針對吃手行為本身,對於因為感到寂寞和情緒壓力而吃手的孩子,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改善家庭環境,營造輕鬆的氛圍。如果孩子的學業壓力較大,則需要從學業入手,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就感,減輕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吃手只是孩子心理感受的訊號,惟有從根本上緩解壓力來源,才能更好地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

    尋求專業幫助

    當孩子情況特別嚴重時,家長可能需要尋求專業幫助。建議到醫院排除生理上的原因;而在心理層面,一些行為矯正療法是比較有效的,同時專業的心理幫助除去行為矯正外,還可以幫助孩子緩解情緒壓力。對情況比較嚴重的孩子,家長實行矯正方法時務必要謹慎,最好能在專業指導下進行。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

  • 5 # 醬紫媽媽

    媽媽發現孩子在自覺不自覺的情況下就去吃手、啃指甲,緊張的時候吃,沒事的時候吃,然後大人天天說也沒有辦法改變,建議家長你先帶孩子去醫院做一個檢查,從感覺統合的角度分析,可能會有以下原因:

    1.口欲期沒有安全度過

    該吃手的時候被家長阻止沒有吃,所以現在他就想吃,而且不僅吃手,還嚴重到啃指甲;

    2.口腔敏感

    透過吃手獲得刺激和滿足

    3.感覺失調

    原始觸覺系統功能強大,觸覺敏感

    ⚠️怎麼來改善呢?

    (部分改善方案,僅供參考,具體方案還得先諮詢醫生,看孩子是哪方便原因引起的)

    ✅1.每個手指從指根到指尖向上推10次,一定要到指尖,稍稍用力哦;

    ✅2.給兒童進行刷牙,每天3次,每次3分鐘;

    ✅3.加強口腔的觸覺相關的訓練,多吃咀嚼性食物,增加口腔肌肉發展

    最後除了以上生理性的原因,孩子還有一部分心理上的原因:

    ⭕️家長一定要去觀察孩子一般在什麼情況下咬指甲,一般都是在焦慮恐懼缺乏安全感,或者無聊無助的時候,而手指頭是觸覺最敏感的地方,透過吃手啃指甲,可以得到最強烈的觸覺刺激,從而達到穩定神經情緒的目的。如果是心理方便的因素,家長可以回想一下

    1.父母有沒有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孩子就會處在恐懼和不安全當中;

    2.在教孩子學習或者育兒方便的時候,看得過於重,“怎麼那麼笨呢?”“你怎麼還不會啊?”“你就是不如誰誰誰!”“你就是笨”這種否定的詞語,一而再再而三的,就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活在一個驚恐的狀態當中。

    以上兩種情況孩子就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他就會去吃手,咬指甲。所以如果出現這種持續的咬指甲,並且很嚴重的情況的話,那麼父母一定要把家庭環境改善,才是最重要的。

  • 6 # 玉米也是米

    孩子到了五歲半還吃手,有四個可能的原因:1,養成了吃手的習慣,沒有給他創造改變這個壞習慣的環境。孩子可能是在一歲,長牙的時候喜歡吃手,慢慢的形成了這個習慣,沒有改掉。家長幼師多費心看著提醒,嚴重的戴個長手套連在衣服上。

    二,有可能是缺素,需要去醫院檢查。聽醫生建議。三,心理因素,有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獨立習慣,讓孩子單獨睡。在入睡前沒有安全感,就找到了手,作為依託。慢慢的孩子在任何感覺到陌生,或害怕的或無趣的時候都會吃手,形成了習慣。心理因素。這種情況需要我們用愛去改變。微笑+有趣的活動+時刻陪伴尤其是同在一室入睡。

    四,是真正的餓了。有的孩子,飯量小,飯前一小時吃了零食,正餐不好好吃,沒到下頓飯又餓了,特別是睡覺之前餓了,就很愛吃手。這四種可能,無論是哪一種,一隻要用心去解決,都會很快的把這個習慣改掉。

  • 7 # 庭爸談育兒

    5歲半的孩子已經度過了口手敏感期,如果還是愛吃指甲愛舔手。那麼這個需要我們去看一看,是否存在下面的這幾種情況:

    第一,孩子的這種吃指甲程度有多嚴重,比如,把指甲啃得凹凸不平,10個手指甲都啃了嗎?

    第二,孩子在吃指甲的時候是焦慮的情況之下吃的,還是隻是在睡覺的時候吃或者無聊時候吃,這是兩種不同的性質。

    第三,父母對於孩子吃指甲,是種什麼樣的態度?是看到了吃指甲就把手拿掉,並且責罵孩子嗎?

    第四,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心理營養是否足夠?

    從父母來看,如果除了吃指甲,孩子還顯得膽小,愛哭,晚上睡覺的時候,總喜歡,抱著,某個東西入睡,那麼它有可能就是安全感缺乏,心理營養不夠。

    綜上,如果孩子吃指甲很厲害,常常伴隨著焦慮或者不開心的情緒,而父母看到孩子吃手又很嚴厲和責罵,孩子也表現出膽小自卑、戀物的情況的時候,基本上可以說,孩子是安全感和心理營養不足,口手敏感期度過得不好,父母反應過激等等因素共同促成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處理呢?

    第一,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營養

    提升安全感是需要父母的良好陪伴,和媽媽的情緒穩定,同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陪著孩子做親子共讀,晚上睡前可以跟孩子聊天談心,讓孩子在快樂中入睡。

    提升安全感不是虛的,而是有具體明確的做法,比如媽媽情緒穩定,每天陪孩子親子共讀,對孩子正面的態度多過負面的態度等等。

    堅持一段時間,孩子心理營養和安全感充足之後,就能大大改善和減少吃指甲的行為。

    第二,建立吃指甲行為的“心錨”

    如果孩子吃指甲總是伴隨著焦慮不安的情緒,那麼,我們可以在孩子吃指甲的時候,把他帶到,一個不舒服的地方,比如廁所,讓他在那邊吃,不吃了才能夠出來。

    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讓孩子一旦產生吃指甲的需求,就會在內心裡聯想到黑黑的小屋,這會讓他把吃指甲和痛苦掛鉤,從而在孩子心中種上“心錨”,從而減少吃指甲的機率。

    第三,父母的態度極其重要

    如果孩子吃指甲,我們不斷的責罵和打斷,實際上反而正在加強他的這種意識。

    也不排除孩子小的時候,在口手敏感期時有正常的一種啃咬指甲的行為,但是父母過度的干涉,會導致孩子口手敏感期沒有很好的度過,那麼後面的話,他就會不斷的有個彌補的動作。

    如果只是輕微的吃指甲或者無聊,或者晚上睡前吃,這種的話,可以不必要刻意的去強調,過一段時間他就會不吃了。

    過了這個敏感期之後,如果吃指甲的情況比較嚴重,還伴隨著焦慮,那麼這種時候就需要給孩子補充安全感,而不是單純只是要求孩子說不能吃,因為他這是一種安全感缺乏的表現,所以需要我們給他補充。

    寫在最後:

    一般來說,有這種明顯啃咬指甲又自卑膽小的孩子,往往是安全感和心理營養不足所致,不要只是解決表面上的吃指甲的問題,而是需要我們找到深層次的原因,從補充心理營養和安全感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 8 # 健康啟航家園

    孩子這樣,作為父母經常說孩子吧?尤其是不懂營養的父母更是如此。

    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不是孩子缺少某種維生素,可以做頭髮礦物質檢查,觀察孩子平日飲食情況,是否偏食,挑食,這個年齡段最容易缺少鋅,同時缺鋅兒童常常伴隨缺鐵。

    如果比較嚴重給予鋅補充劑或者鋅強化食物,

    總之要透過檢查結果來確定。

    對於因疾病原因引起的鋅缺乏,應結合原發性疾病的治療,及時補充鋅的丟失,或者在原發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注意鋅的補充。

  • 9 # 兒童閱讀培養

    我女兒5歲半,去年之前都是每週剪一次指甲,今年,指甲沒剪過。

    我就挺納悶的,小的時候都不吃手,怎麼這大了還啃上指甲了。

    我觀察發現,開始的時候都是無意識的,手放嘴邊玩,後來發現啃指甲好玩,可能在啃了之後還有一種“小成就”感,就成了後面的:指甲不用剪了。

    我找了一個方法,就是:“如果你能把十個手指夾保護好,拿來,我完整的剪一次,一個指甲獎勵一顆棒棒糖”。

    開始一週內,她主動交代吃了兩次(扣掉兩個棒棒糖),不過次數明顯下降,從指甲也可以看到。

    再後面到現在,有兩週時間,其中,指甲已經讓我剪了一次,少了3個指甲,所以沒有拿到獎勵,她說會繼續加油,爭取下次完整的給我交上來十個指甲。

    其實,5歲多,孩子偶爾吃手,也是好玩,注意引導一下,還是很容易改掉的,別大驚小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橘檸檬茶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