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史客不輕鬆

    曹操生前沒有當過一天的皇帝,至於“魏武帝”這個稱號是其死後,其子曹丕篡位登基稱皇后追封的。 但曹操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為什麼這樣說呢? 自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被封為司空,車騎將軍,總領百官。從此漢獻帝如同傀儡,毫無任何權利,滿朝文武大臣生殺大權皆操縱在曹操手裡。公元208年六月,曹操又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權利又升了一級。赤壁之戰失利後,公元213年5月,逼範漢獻帝冊封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其“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朝廷內外大臣無出右者。公元216年夏4月,指使大臣逼迫漢獻帝冊封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至此,這個時候曹操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 2 # 小逗一把

    曹操一生中並未做過一天的皇帝,而這裡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故於洛陽。在此之前,曹操就擬訂並頒詔宣佈曹丕為魏王太子(當時曹操為魏王),這已可以說明曹操的地位已非一般的諸侯王,“太子”確立的背後就是擁有“天子”權柄的象徵,曹操當時已是國家的未冕之王了。曹操死後的同一年,曹丕就廢掉當時的國君漢獻帝劉協,自稱為帝,並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曹操生前沒有稱帝。

  • 3 # 風吹下的洛夜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封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的皇帝名號雖然是追封的,但也是皇帝,只是生前沒有做過一天皇帝。

    嶄露頭角

    熹平三年,曹操被舉為孝廉,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因其為官嚴肅法紀、不留情面,遭權貴恨記,被調任頓丘令。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因大破黃巾軍,被升為濟南國相。在任期間,曹操大力整治官場邪惡之風,使政教大行、一君清平。

    中平五年,漢靈帝設定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能力及家世被任命為典軍校尉。

    中平六年,董卓進京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史稱漢獻帝,董卓自稱太師。此後董卓把持朝政、倒行逆施、禍亂朝綱,群臣怨聲載道。曹操不願與董卓同流合汙,於是逃離京都洛陽,在陳留“散家財,合義兵”,第一個起兵號召天下有識之士共同討伐董卓。自此曹操名聲大噪。

    割據一方,挾天子以令諸侯

    討伐董卓聯盟破裂後,曹操透過武力手段先後佔據青州、豫州等地。

    建安元年,漢獻帝重歸東都洛陽,曹操乘機迎天子於許都,挾天子之名以令諸侯。先後消滅征討張繡、袁紹、馬超、張魯等割據諸侯,平定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廢除三公制度,自任大漢丞相,同年率兵南下,劉琮投降佔據荊襄。後曹操與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展開大戰,曹操大敗,孫權穩固江東,劉備佔據荊州及益州,自此天下三分。

    位極人臣

    建安十七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

    建安十八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

    建安二十一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位在其他諸侯王之上,奏事不稱臣,封詔不拜,出入行天子禮,設宗廟,其子皆為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群臣勸進曹操稱“大魏皇帝”,曹操答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任魏王。同年曹丕取代漢朝建立大魏,自稱皇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一生雖然未曾當過一天皇帝,但是自從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漢獻帝就如同其手中的棋子一般。曹操晚年更是位極人臣,不似皇帝勝似皇帝。

  • 4 # 喬半斤

    曹操不是皇帝,他生前也沒當過皇帝。

    首先,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亂世奸雄,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持朝政,架空漢獻帝讓其成為了傀儡,任其擺佈發號施令等。

    其次,如果曹操真的當了皇帝可能會被一些忠於東漢的舊臣找到藉口揭竿而起反對曹操,反而讓自己陷入不利局面。相反如果曹操還是以漢臣自居效力於東漢,那些忠於東漢的朝臣或是一些地方掌權者和曹操的死對頭們於是就找不到藉口反曹操了,如果反了曹操就相當於反了東漢王朝,因此曹操可以借漢室之名將其誅之,可想而知曹操有多聰明,當為亂世之奸雄也不為過。

    最後,曹操生前沒當皇帝,可是他為他的子孫後代把路鋪好了,等到他兒子曹丕一上位就追封曹操為皇帝。雖然生前沒當過一天的皇帝,但是皇帝該有的他都有了,只是差了皇帝的一個稱號,死後追封也當上了!

  • 5 # 好奇觀古今

    皇帝這個界定呢,理論上是以登基儀式作為節點的。

    曹操生前並未稱帝,武帝這個稱號也是死後他的兒子曹丕追認的,歷史上也沒有曹操登基稱帝的任何記載。

    曹操的最高封號是魏王,魏王屬於異姓王,但邏輯上還是受漢朝天子管轄,雖然有悖於高祖的白馬之誓,但還是通過當朝皇帝承認的。

    如果說曹操為什麼不代漢而立,這個問題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曹操攻滅袁紹,統一北方,將自己的大本營搬遷到鄴城,離開許昌的漢獻帝小朝廷,不受任何掣肘地經營自己勢力,從司空升為丞相後,也從武平侯一步步變成魏公、魏王。

    當時的漢室就剩一口氣,可能阻止曹操邁向帝位的,就只有士族、豪門。理論上他們是漢朝屬臣,可能一個虛弱的漢朝更符合他們的利益。但也有荀彧這類忠於漢朝的人。

    因此,曹操才要封公建國,一步步來。建立自己的朝廷將世家大族跟自己捆版在一起。

    這樣以來,如果曹氏家族一旦失去權力,那麼這些曹氏魏公國的臣子,也必然是前途堪憂。

    到稱魏公後卻一口氣劃出冀州十個郡作為自家封地,其後更加以“九錫”,當然都是為了將自己畢生奮鬥打下的基業和權柄,合法地傳承給子孫。

    到此時,曹操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

    但曹操最終在有生之年沒有稱帝,而其子在繼位後不久就稱帝,證明曹操為他打的根基已經十分成熟了。

    我一直不太明白,這基礎在曹操晚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但他至死也還是未稱帝。可能他對漢家還有留戀吧。

  • 6 # 瘋哥哥l

    曹操沒有當過皇帝,曹操只是當了丞相、所以他從來就不是皇帝。

    在他死後,曹丕繼位,曹丕倒是沒有客氣,直接就稱帝了。

    曹丕稱帝之後,孫權和劉備也緊接著稱帝,這時候三國正式形成。

    但是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其實沒有什麼權利,只是一各傀儡皇帝而已。

    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呢?

    怕成為眾矢之的

    天下沒有大一統,還有很多分散著很多勢力,如果貿然稱帝,會成為眾矢之的,如果被集火的話,肯定不利。

    如果天下大一統了,曹操極有可能稱帝。

    士大夫的忠義、正統情節

    東漢407年,長期的積累和習慣,讓很多人特別是士大夫們都有忠義心理和正統觀念。

    董卓專權,導致的結果便是所有人都反對,特別是士大夫群體,王允、蔡邕就是代表。

    曹操能得到眾多士大夫的支援,是曹操順應了士大夫的這種心理。

    而曹操自身也是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的兒子曹植更是如此。

    在曹操內心深處,做皇帝可能並不是他的第一選擇。

  • 7 # 穿越到西元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消滅各路諸侯,是有實力做皇帝的,但是沒有做皇帝,確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曹魏的基礎,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 8 # 江南品古

    曹操不是皇帝,生前也沒當過皇帝。但做過東漢丞相,後來又封為魏國公,魏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生前,獨攬大權,名為丞相,實則架空皇帝的權力,但他終究不敢稱帝,原因如下: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即便是董卓把持朝政後都不敢貿然稱帝。曹操雖然做了丞相,但他依然要遵循儒家文化的標準。不論是爭奪權力,還是對外征戰的過程中,曹操一直都以曹丞相自居,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只有這樣才能使曹操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援。曹操平定董卓、呂布叛亂,打敗袁術、袁紹都靠的是朝廷這張王牌,如果曹操廢掉漢獻帝,登上皇帝寶座,那他就成了“漢賊”,在史書上就被記錄為“亂臣賊子”,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

    第二,形勢上不具備足夠條件。

    當時形式,魏,蜀,吳三分天下,正是三國鼎立時期。面對孫劉聯盟,東吳和蜀國的聯合,曹操無論如何都還不具備稱帝的條件。雖然當時曹操已經取得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還是侷限於中國北方,孫權和劉備還在東南、西南虎視眈眈,國家還未統一,天下並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讓劉備、孫權趁機帶領天下英雄討伐他,這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便不復存在,就會陷於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甚至引起新一輪軍閥混戰。

    第三,前車之鑑,袁術的失敗就是教訓。

    貿然稱帝,恐怕會像袁術的一樣,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的局面。魏國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曹操被封為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四,不願名譽掃地,食言而肥。

    自建安十五年,也即是公元210年開端,曹操再三“自明本志”,說自個有多忠君愛國,曹操曾感性地說:“使全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可見,曹操依然將他所做的全部以為是為了大漢全國,老是為他人對自個的“不遜之言”做辯解。貿然稱帝,會損害曹操的名譽。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替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表裡群臣,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爐上烤啊!”

    第五,國家沒有統一,不願稱帝。

    曹操一貫堅持實用主義,他從小就是一個志向遠大、雄心勃勃的人,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統一天下,安邦定國,其他一切都是手段,只要有利於他實現這個目的,什麼方法都可以用。當時魏國只是統一北方,沒有統一天下。堅持實用主義的曹操必定要等統一天下再稱帝。

    第六,實權在手,不重虛名。

    曹操生前已經做到了魏王,整個北方的權力都在他一人手中,當不當皇帝其實都只是一個“虛名”,沒有必要為了一個虛名去冒天下之大不韙。

    所以,曹操經過再三考慮,再三衡量,最終在生前都沒有篡漢自立,自稱皇帝。

  • 9 # 食史

    曹操並非皇帝,雖然他有做皇帝的一切條件,甚至對他來說當時的漢室他就是皇帝,但他終究沒有坐上皇位。

    曹阿瞞一生作過很多官: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定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治昌邑,今山東鉅野東南)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辛亥,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青二州平定。於是,曹操上表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

    建安十三年(208年),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同年五月,復《禹貢》九州。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曾經無限接近皇帝,但卻終究沒有踏出那一步,其中心思,又何必妄自揣度,只敬他曹操這一生也算是風光無限。

  • 10 # 愛歷史也愛美人

    曹操生前自然沒有當過皇帝,只是“自封”為魏王。

    至於他為什麼沒有自立為帝。曹操自己也認為時機未到,條件還不成熟。一是自己的實力未到,強行稱帝,後果難測。二是當時三國鼎立,虎視耽耽。曹操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名上佔得先機。

    可以“合法政府”自居。古時非常重視師出有名、正統,不然劉備幹嘛四處和人家說自己是劉皇叔,就是為了說明自己是漢室正統。三是可能曹操自己也不想留一個篡位的惡名,為自己的兒子稱帝打一個好的基礎。

    所以曹操說:皇帝還是留給我的兒子去做吧。

  • 11 # 家族誕生

    不是,他沒有放過皇帝!

    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準備,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實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權,使自己成了一個實際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沒有什麼兩樣了。曹操惟一沒到手的,只不過是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事實上,曹操的代漢意圖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沒有邁出最後的一步。他要把這最後一步讓給自己的兒子完成。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孫權勸他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役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幫了曹操的大忙,但卻得罪了劉備。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他比什麼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其實,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定。

  • 12 # 老街旁的白樺樹

    曹操生前沒有當過皇帝。曹操雖然諡號為武皇帝,但是這是其子曹丕追封的。在曹操活著期間仍為漢臣,雖大權獨攬,但是他始終沒有廢漢獻帝而自立。曹操生前官至丞相。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魏,改元黃初,追尊其父曹操為魏武帝,將都城由許昌遷至洛陽。

  • 13 # 史海逐浪大徐

    名義上沒有當皇帝,但其實已經是無冕之王了。

    曹操於建安十八年(213年)受封初建魏公國,置公國百官,都魏郡鄴城,擁有完整的封國體系,為日後即位魏王,乃至於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奠定了基礎。

    換句話說,這其實就已經是國中之國了。對於曹操來說是否再進一步意義已然不大。除了那幫和曹操條件沒談妥,昧著良心以匡扶漢室的名義反對曹操之外,曹操也不想落得罵名。

    曹操說過,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 14 # 燕月閣張某人

    曹操不是皇帝,生前從來沒有當過皇帝。曹魏第一皇帝是他的兒子曹丕。曹操也就在216年當上了魏王,這是除了丞相職位外這位曹魏集團領導人最高的段位了,不過沒當幾年這位風雲幾十年的扛把子就涼涼了。

    曹操是個梟雄,稱帝完全划不來。第一,大漢集團畢竟統治了中國四百年,儘管大漢集團後面幾位扛把子又菜又坑,但是古代人還是挺念舊的,依然記得大漢集團。(想想漢族這個名字,有幾分影響力,不用多說了)。第二,曹操是漢臣,年輕的時候又立志匡扶漢室,身邊不少人最初也是因為這個跟他手牽手的。本來就有不少人噴他是漢賊,現在要真砍了漢獻帝怕是有點不好整。第三,古人愛惜羽毛,講究師出有名,曹操可能也顧忌這點兒。再說了,魏王已經是實質上的皇帝了,這等扛把子也不差這點名號了。這也是劉備孫權再漢獻帝涼了後稱帝的一個原因。

    曹操死後倒是成功的當上了皇帝。其子曹丕追封上三代,曾祖父曹騰為高皇帝,祖父為太皇帝,父親為武皇帝廟號太祖(貌似古代人都這習慣,趙匡胤、朱元璋也是)也不知道曹操泉下有知是覺得滿足了多年夙願還是覺得丕兒違逆了自己匡扶漢室的心願呢?

  • 15 # 最愛萌寵動物

    第一,曹操並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所以我們不要在三國的基礎上深入這個問題。

    言歸正傳,我們說皇帝首先得有一個國家,一塊公認的完整領土,那麼曹操有嗎,答案是有的,他有國家-魏國,有完整的領土-中國北方,是中國北方疆土真正意義上的領導者,他是公認的嗎,是公認的,因為實力和疆土面積擺在那裡,他有皇帝稱號嗎,有的,他是魏武帝,所以你不能說他不是皇帝。

    第二、中國歷史上那麼多朝代更迭,南北朝皇帝,難道因為曹操沒有完全統一中國就不是皇帝了?當然不是,唯一的區別是曹操自己沒有登基,沒有走馬上任,而是被兒子曹丕追尊為武皇帝。

    是別人封的皇帝就不是皇帝嗎?當然不是,皇帝有很多也是被人推選出來的,這裡的區別在於,有的人自己承認了,有的人自己沒承認,但是已經是實質上的皇帝了。

    這裡要區分於袁術,因為袁術恰好相反,袁術是自己稱帝,沒有完整領土,沒有被世人承認,空有國號,所以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而是自己封的皇帝。

    最後,曹操生前沒有稱帝,所以可以說他生前沒當過皇帝。

  • 16 # 磨史者

    曹操生前沒當過皇帝,曾經有人說他要篡位,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意思是他不當皇帝,讓他兒子去當皇帝

  • 17 # 學渣讀歷史

    曹操本人並沒有稱帝,或許他生前有這個野心,也有這個實力,但是最終曹操並沒有走出那一步。

    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論權力曹操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這個一人之下還只是表面上。

    甚至到了後期曹操更是被封為了魏王,“非劉姓稱王者,天下共擊之”,到了曹操這裡成了一句空話。

    所以權力已經到達巔峰的他,沒必要再去稱帝,為世人詬罵。即使後來劉備稱帝,孫權稱帝,曹操也只是借天子名義興兵討伐,並沒有像劉備、孫權那樣登基為帝。

    而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迫不及待地廢除漢獻帝,自己登基,史稱魏文帝。

    自己已經登基了,按照傳統,也要給自己老爹搞一個稱號來光宗耀祖啊,於是曹丕就給曹操搞了一個魏武帝的稱號。於是曹操也就在他死後被稱帝了。

    曹魏從曹丕算總共五位皇帝,統治60年左右,算起是比較短的朝代了。

    所以曹操並不能算是皇帝,生前也並沒有稱帝。

  • 18 # 金陵太史令

    為人熟知的曹操,是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但他並不是魏國的建立者,曹操在生前沒有稱帝,在死後被曹丕追尊為魏太祖武皇帝。從曹操的個人情懷和當時的動盪局勢,可以分析出曹操沒有當皇帝的原因。

    曹操,字孟德,出生在今天的安徽亳州市,即古代的沛國譙縣。他的祖父是歷經四代皇帝的宦官曹騰,曾被漢桓帝封為費亭侯,被曹丕追尊魏高皇帝。曹操父親曹嵩繼承曹騰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因而曹操出生顯赫,但因為是宦官後代,仍然受到當時士大夫階層的藐視。

    曹操為人正直,初心是效忠漢室。曹操的出生和他的成長經歷造就了曹操性格的養成。以下這些曹操在站穩腳跟之前的事蹟,都能看出他為人擁有一顆匡扶天下的赤子之心。

    174年,曹操當上洛陽北部尉。曹操機敏過人,且為人正直,當時,宦官蹇碩倍受皇帝寵信,其叔父蹇圖違禁夜行被曹操棒殺。

    180年,曹操多次上書進諫,指出朝廷奸邪當道,忠良得不到重用。

    184年,曹操與皇甫嵩大破黃巾軍,遷為濟南相,在任期間大力懲治貪官,後因不肯迎合權貴而回歸故里。

    189年,董卓廢立君主,倒行逆施,曹操不願與其合作,回家鄉後“散家財,合義兵”。

    190年,各方勢力以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但各自心懷鬼胎,儲存實力。曹操獨自引兵西進,最後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曹操一生征戰無數,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天下能人志士相追隨,勢力從小發展壯大。西晉陳壽所寫《三國志》中,稱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小說《三國演義》中稱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191年,曹操大敗東郡的於毒等人。192年,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193年,曹操大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同年,攻徐州陶謙。195年,曹操三敗呂布。196年,迎漢獻帝到許都,開啟“挾天子以令諸侯”。197年,曹操正月征討張繡,九月徵袁術。198年,曹操四月討伐李傕並滅其三族,九月殺呂布,控制徐州。199年,擊破張揚舊部,奪取河內郡。200年,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204年,攻佔鄴城。205年,攻佔冀州青州。206年,平定幷州。207年,曹操征伐三郡烏桓,斬殺首領蹋頓。208年,奪取荊州。同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赤壁之戰後,曹操採取措施穩定局面,頒佈《求賢令》。211年,曹操對關中用兵,兩年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族和氐族勢力,平定涼州。

    在經歷一系列的征戰之後,曹操權力之大,地位之穩固,無人能及,但他始終沒有廢漢自立為帝。

    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用報告姓名,可以佩戴寶劍。213年,曹操被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216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位諸侯之上,以天子禮儀出行。此時,曹操並未廢漢獻帝自立,但當時很多忠於漢室的人認為曹操是意圖篡位,想方設法刺殺曹操。面對此形勢,曹操在《述志令》中言道“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確實為穩固漢室貢獻頗大,沒有曹操可能漢室早已不存在。

    此後,除了215年曹操擊破漢中張魯,多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攻伐征戰。

    219年,孫權聯合曹操,擒殺關羽,曹操表孫權為荊州牧,孫權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廢漢獻帝自立為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書信公佈群臣,言“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可見當時曹操考慮天下形勢,並不打算廢漢自立。當群臣紛紛勸曹操自立為帝時,曹操言“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220年,曹操病逝洛陽,終年66歲。同年10月,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所以,曹操生前,並沒有當皇帝。三國中,除了曹操,劉備和孫權都在生前稱帝。

    總結:曹操一生致力於匡扶國家社稷,曹操治理下的魏國百姓安居樂業,曹操也曾多次攻擊北方少數民族,維護了國家主權。曹操的雄心壯志在他的詩歌中都能夠深深體現,如《短歌行》、《觀滄海》和《龜雖壽》等。後世很多英雄豪傑都曾以曹操為榜樣,作為東漢末年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曹操的精神和才智影響了無數人。

    (文中圖片源於網路)

  • 19 # 思文雨

    曹操雖不是皇帝,但卻勝似皇帝。在曹操的中晚期,他已經儼然是一個無名有實的一國之君了。大漢帝國雖被魏蜀吳三分天下,但曹操控制下的曹魏勢力,卻是控制了當時最為繁華富庶的中原地區,天下之地之人口,他獨佔一半。至於所謂的大漢名義上的皇帝,漢獻帝根本沒有任何的話語權,只不過是曹操手中的一顆棋子一個傀儡罷了,朝廷內的重臣,也基本上都是跟隨著曹操南征北戰一路走下來的近臣,不論是在情感上,還是歸屬上,他們都是堅定的曹魏集團擁護者,因此,這天下歲名義上是大漢的天下,但是實際的掌舵人,卻早已是位極人臣的曹操。至於說他為什麼沒有如曹丕一般取代漢朝,這其中涉及到的政治、時局等眾多因素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簡單的取其中的一點來說,我個人覺得,曹操或許還有著一絲對大漢的眷戀和忠誠吧。畢竟,在曹操早期的時候,他是確確實實的想要成為一名大廈將傾下力挽狂瀾的國之重臣,只是時間的推移,在權利的鬥爭和誘惑下,他所看到的和所經歷的,讓他漸漸的體會到了黃巾之亂時所謂的蒼天已死吧,對大漢的忠心也逐漸的變成了最後的一絲感慨。

  • 20 # 挖開說歷史

    曹操不是皇帝,不過他有要當皇帝的想法,不過礙於世俗的傳統框架,他不敢稱帝,在曹丕和曹植競爭時期,他就想好了,等他死了之後,讓曹丕和曹植其中一人來推翻劉協的皇帝之位,這樣一來,自己既成為了太上皇,還不受世人的唾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中醫對運動神經元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