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李飛豪

    孫李內訌並不是什麼簡單的幾次的軍事政治衝突,往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弘光時的“聯虜平寇”,說是其產生的遺毒都不為過。

    先說下個人的看法,孫李內訌是南明統治階層與農民軍階層嚴重矛盾的又一次大規模激化。

    至於為什麼這麼說,就得從永曆朝那場大規模反正運動說起了。

    東勳集團的希望之花

    時金聲桓、李成棟反正,天下為之震動。以光復之功入主朝堂的東勳集團就這樣登上了永曆朝的政治舞臺。

    著名的如袁彭年、李元胤,以及他們的合稱——五虎(五虎其實有六個)。這些人結為黨羽,把持朝政,還有東勳大軍作為外援。像袁彭年,甚至可以公開跟永曆帝撕逼併拿著李成棟威脅他,由此,可以看到東勳集團有多麼的囂張跋扈。

    就在永曆朝臣們咬牙切齒的時候,問題來了,怎麼才能幹掉東勳們呢?

    永曆的一部分大臣們找到了答案,比如宣於方同志,在看到革命前景突然黯淡了下來,馬上開始抱孫可望的大腿;又如陳邦傳同志,為了打壓東勳還有其他朝臣,直接抱高一功的大腿。而上面提到的袁彭年,則直接調轉槍頭對準故主李成棟,並且出資八百兩犒賞清軍,沒看錯,清軍,只有清軍才能打敗我自己。

    自制MOD中的袁彭年就這樣,東勳集團的首領李成棟在攻打信豐縣城的路途上停了下來,因為失去領頭狼而無法連線羈絆的東勳集團也被清兵打的找不著北,比如杜永和在廣州失守後一路南逃,退守瓊州。而靠著東勳發家致富的永曆更是早就跑的沒影了。

    清軍順理成章的突破了湖廣防線,何騰蛟大罵著舊部自我絕食,瞿式耜高唱著浩氣吟請出就戮,局勢的天平又回到了帶清的掌控之中。

    孫國主即將抵達他不忠實的安龍

    自制MOD中的孫國主

    所謂,東勳跌倒,國主吃飽。正當永曆窮途末路時,大西軍的投名狀送來了。宣於方立馬錶示資瓷孫國主封秦王,並希望趕緊和大西軍完成對接。

    但是,還是有不少死腦筋的大臣表示反對,畢竟賊王八,怎麼一上來就能要封一字王呢?殊不知高必正、李赤心那樣的軍力也只是封了個國公就收買了,你孫可望倒是好大的威風敢來求封王?朝堂上大部分人,比如嚴起恆、文安之這兩位文官領袖,以及追著東勳五虎咬的吳貞毓,恐怕都是這麼想的。

    在一系列的封王鬧劇中,孫國主感覺尊嚴受到了踐踏,於是派了賀九儀過來找場子,美其名曰接陛下去安龍住。

    賀九儀者,孫可望部將,是個暴脾氣。上來二話不說先把礙手礙腳的首輔嚴起恆給辦了,然後又殺掉了“罪魁禍首”楊畏知。而永曆朝堂上這幫人明顯沒怎麼受過驚,看到賀九儀的屠刀滾滾,於是朝野惶怖。看到嚇尿了的永曆朝臣們,賀九儀二話不說,全部打包帶走,包括值錢的東西。

    而經過賀九儀這麼一鬧騰,永曆朝上下都對大西軍首領孫可望沒什麼好印象了。雖然這時候清軍已經開過來了。

    不過在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了。

    他叫金維新,永曆朝舉人,做了李定國的幕僚,每日給李定國講述三國演義,把孫可望比作董卓曹操,把定國比作諸葛。久而久之,就把李定國給感動了,但是李定國比較謙虛,只敢以關張姜維自勉,並下定決心要克復中原,興復漢室。

    然而這個偉大理想第一關的boss,不僅是他的義兄,還是他的君主。

    時,永曆六年,在孫國主英明神武的指導下,大西軍東出北進並舉,雖然有些敗績,但無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作為兩蹶名王的男人,李定國的聲望無疑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自制MOD中的晉王想來想去金維新莫名的契合馬參軍的形象這個督師明明很強卻很慎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南明三路開花的反攻(敘州保寧、桂林衡州、寶慶),順治皇帝坐不住了,覺定發揮刻在DNA裡的藝能——割地。但是我大清正當盛世,再多些大捷又何妨?本著這樣的心態,順治覺得還能再搶救下,於是否決了割地,並派出了六星幹員洪承疇來找場子。

    洪承疇是個很有能力但卻十分慎重的人。當即就被授以全權,經略五省,開赴前線。而到達前線的洪承疇,在考察了當地實情後,根據曾經剿匪的經驗,認為農民軍內訌是傳統藝能,於是得出“滇黔內變 , 不戰自亂”。索性,洪督師直接幹回老本行——“以守為戰”、“剿撫並用”。

    洪督師指定戰略後,立刻委派執行,調集兵力,整頓軍制,設立四鎮五營,並大搞屯田,順便四處開支票招募抗清的散兵遊勇。

    來自茅麓山的林登萬

    此時是1653年,在三路開花的戰略下,孫國主無疑和李定國一樣,聲望達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度。於是孫國主開始不安分了,在自己的王府新開了一家班子,準備另起爐灶。而飽受孫可望欺凌的大臣們決定抓住這個機會。

    比如文安之,本來我們孫國主發話了,你若以禮來降,任不失封閣之位。好在文安之跑的比嚴起恆、楊畏知快多了,並且孫可望此時並不希望殺了文安之再生事端。於是文安之在孫可望還沒反應過來直接就溜到了茅麓山上去。

    茅麓山,是大順軍餘部李來亨的據點。當年清軍南下,將忠貞營直接打成一片散沙,領導人物何騰蛟在自己的小心思下直接光榮犧牲。忠貞營骨幹李赤心病死後,覺得不是辦法的李來亨決定西撤聯絡川北軍閥,獨立抗清。

    而這時候孫可望也才剛打下雲南,正是百廢待興之時。所以,為了統合川蜀林立的諸鎮,於是就把路過的李來亨給趕走了。李來亨左轉右轉,居然就找到了個風水寶地,於是便駐紮在茅麓山。

    所以李來亨和孫可望,還是有一點瓜葛的,而文安之正好利用這點,對著夔東軍封官許願,成功搞定了十三家。

    於是,南明境內又出現一個不受中央控制的軍閥。

    自制MOD中的文督師自制MOD中的小老虎秦王包圍網?

    書接上文,且說孫可望三路開花後,湖南抗清形式一片大好,甚至連孫可望本人也親自出馬在寶慶給予屯齊部重創。但是呢,孫可望這個人,好大喜功。所以他有著非常致命的弱點——喜歡聽拍馬屁。恰好,孫可望的部將張虎,十分擅長拍馬屁。

    張虎,官護衛將軍,掌錦衣衛,有點智略,所以在永曆四年幫住劉文秀說服了三譚、劉體仁,成功讓劉文秀經略川蜀,封淳化伯。但是張虎因為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所以在大西軍中抬不起頭。

    而李定國同樣的,手下除了金維新,還有個叫龔銘的幕僚,他和張虎有著同樣的毛病。在聽聞孫可望即將會見李定國後,即刻跑出來勸阻李定國。恰好,因為敗仗被削去兵權的劉文秀派遣長子劉震讓李定國提防孫可望。李定國思前想後,決定跑路。而寶慶之戰,就在屯齊——李定國——孫可望的迴圈下,發生了。於是李定國趁著追兵屯齊和孫可望激戰之際,率部挺進廣西,攻克梧州,再東進廣東,圍困肇慶。試圖和東南邊的軍閥新秀鄭成功結盟,打破孫可望一家獨大的局面。

    作為東南角最為閃耀的新星,鄭成功自然是沒少吃清軍的炮火,說是屢敗屢戰也不為過。一方面,鄭軍新立不久,不像大西軍有著一套完善的補給路線。另一方面,東南拐角地方勢力林立不比川蜀少,導致鄭成功幾乎是在和數方勢力作戰。比如著名的亂潮五虎,為首的吳六奇在投降清軍後,就給予鄭軍痛擊。

    面對如此窘境的鄭成功,一邊假裝接受清廷招撫,一方到處聯絡抗清勢力。於是在永曆八年,在各方反清勢力(比如水太涼同志)的撮合下,南明三傑一拍即合,李定國東進圍攻新會,張名振、張煌言水師橫鎖長江,而鄭成功趁著這次聯合作戰,決定先搞個根據地出來。沒錯,在張名振張煌言水師三入長江之際,鄭成功打下了漳州,進圍泉州,成功的鴿了兩路人馬(沒錯,孫國主和李定國一起鴿),於是,西邊就傳來了李定國以及劉文秀一起敗走的訊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三傑外,虎踞夔東的文安之和李來亨也沒少閒著。只不過在攻打遠安、保靖的路上,大順軍主力高必正戰死了。

    長江戰役就此結束,而從形式上看,雖然抗清形式有點不太妙,但是卻歪打正著的結成了孫可望包圍網???

    孫李決裂

    孫國主畢竟是國主,李定國名義上的上司,就算包圍網也是師出無名。四下無援之際,永曆朝臣發揮了他們的作用,並表示自己不是吃乾飯等死的混子。

    時值永曆八年,長江戰役還沒打完,我們的永曆朝宰輔吳貞毓同志本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思想,決定下詔讓李定國勤王。孫可望聽聞訊息後,大怒,發兵問罪,處死了以吳貞毓為首的十八位大臣。在聽聞李定國在廣東碰壁,本是盛怒的孫國主自然變得喜不自勝。於是大筆一揮,讓關有才、張明志這兩人去打李定國。

    關有才,孫可望部將,曾經奉命跟隨馮雙禮準備誅殺李定國。

    張明志,舒城守將,降於張獻忠,為李定國舊部。

    面對這種形勢,李定國的幕僚金維新當機立斷,獻策繞過舊部張明志的大軍,直接襲取安龍。而李定國作為明末頂尖的軍事天才,這種微操自然不在話下,直接繞後襲擊張明志大軍,並把關有才嚇得撒腿就跑,直接進入安龍,奉迎永曆帝到昆明,並改昆明為滇京,並加封晉王。

    至此,李定國以四兩撥千斤,成功的反客為主,扛著天子以令諸侯。

    雖然李定國是軍事天才,但是在內政上確是一塌糊塗,自己的幕僚們在這種情況下也變得飄飄然,而馬吉翔、龐天壽的一席話語,便直接教晉王派成功的變成了永曆朝的工具人。

    當然,永曆朝堂上,除了馬吉翔、龐天壽、金維新、龔銘外,還有孫可望的部將,也就是我們前面說到的張虎。都說術業有專攻。而張虎同志打仗不行,搞陽謀自是一把好手,當下就和馬龐二人打成一片,深得永曆帝信賴,直接成為護衛將軍,掌錦衣衛,不過,好在滇京自有孫可望的老婆看著,沒惹出太大事。

    而永曆帝想著既然到了滇京,目的就算達成了,於是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準備從上調停,歸還孫可望的妻子,促成孫李和談,一起為我大明效力。想來想去,想到了張虎同志。

    於是永曆帝找到了張虎同志:“和議成,卿功不朽,必晉公爵,此簪賜卿為信,見簪如見朕也。”

    張虎同志帶著永曆帝拔下來的金簪來到了貴州,當即對著孫可望拍馬屁,並說了一番虎狼之詞——

    “上雖在滇,端拱而已,大權必歸定國。定國所信者,文則金維新、龔銘,武則靳統武、高文貴。人無固志,可唾手取也。”繳所封侯印,曰:“在彼不受,恐生疑忌。臣受國主厚恩,豈敢貳哉!文選受國公之職,已為彼用矣。”取賜簪示可望曰:“上賜此簪,令臣刺國主,許封二字王,臣何敢不以上聞”

    ——《南明史·張虎傳》不得不說,張虎同志在永曆朝堂混了幾年,文鬥水平也耳濡目染的提升上去了,一番話語,直接激怒了孫可望。

    至此,在南明諸公的一併努力下,李定國被包裝成千古完人,孫可望被抨擊為董卓曹操,於是孫李正式撕破臉皮。不久後的曲靖交水之戰,也以李定國的全面勝利而告終。走投無路的孫可望也想起了洪承疇,從而順理成章的當了大清的走狗。

    而細究其中緣由,不過是朝廷與農民軍的互相傾軋罷了,東勳也好,忠貞營也罷,都是“賊王八”而已,又分個什麼高下呢?

  • 2 # 品茗讀史

    前言李定國與孫可望之間的矛盾,既有農民軍內部傾軋的原因,也有對南明永曆朝廷忠誠與否的問題,還存在二人是否能夠堅持民族大義,誓死抗清的立場問題。

    1647年初,進攻四川的清軍在叛徒帶領下,偷襲大西軍營寨;大西軍領袖張獻忠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中箭身亡;大西軍群龍無首,慘遭大敗。

    痛定思痛,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的領導下,決策轉進雲南。

    在雲南站穩腳跟之後,大西軍領導層放眼天下,欲與清軍一決高下。他們分析了形勢,認為必須打起南明永曆朝廷的旗幟,以便名正言順地號令天下,放手與清軍決戰。因此,大西軍加入了南明永曆朝廷。

    由於永曆朝廷當時已經處於窮途末路,孫可望把永曆帝接到雲南以後,順利地執掌了永曆朝廷的朝政大權。孫可望是一個善於治國理政的奇才,他很快就穩定了南明的朝局;並且,派軍隊肅清了貴州、四川等地的軍閥勢力,為進攻清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651年開始,在孫可望主持下,以大西軍為主的南明軍隊對清軍發起了規模浩蕩的大反擊,一度打得滿清朝廷決定要放棄西南七省,與南明永曆朝廷劃江而治。

    可是,就在這大好形勢之下,大西軍領導人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逐漸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演變為一場自相殘殺的內訌。結果是孫可望倒行逆施,眾叛親離,投降了清軍,充當了清軍進攻雲貴的領路人。

    因為這場內訌,南明永曆朝廷元氣大傷,在清軍的進攻面前,南明軍隊一觸即潰,終於走向了覆亡。

    那麼,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究竟有什麼矛盾呢?

    依我看來,主要有這麼幾點:

    1.農民軍內部固有的傾軋原因。

    (孫可望畫像)

    在張獻忠生前的大西軍中,孫可望是平東將軍,位居眾將之首;李定國是安西將軍;劉文秀是撫南將軍;艾能奇是定北將軍。

    張獻忠犧牲以後,經過短暫的混亂,大西軍餘部建立了由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為首的四將軍領導體制,大家推舉孫可望為盟主。這個領導體制為大西軍佔據雲南,建立穩固的抗清根據地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孫可望心胸狹隘,對軍事才能突出的李定國非常猜忌,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壓制李定國。這必然使李定國極為反感。二人的矛盾由此開始逐漸惡化。

    在李定國攻破桂林,逼死滿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境之後,孫可望對李定國的功勳更加妒忌。於是,就在李定國與滿清八旗精銳決戰于衡陽之際,孫可望暗中破壞李定國的軍事部署,密令大將馮雙禮、馬進忠撤走軍隊,嚴重削弱了李定國的兵力。

    結果,衡陽一戰,李定國雖然斬殺了滿清敬謹親王尼堪,威震天下,但是,一場精心佈局的殲滅戰變成了擊潰戰,沒有完成全殲滿清八旗精銳的戰略意圖。這實在是令人遺憾至極。

    隨後,孫可望又打著召開軍事會議的名義,準備在會上暗算李定國。劉文秀得知這一陰謀,派兒子劉震去告訴了李定國,使李定國逃過了一劫。

    在孫可望的威逼之下,李定國不得不率部進入廣西,放棄了在湖廣地區乘勝打擊清軍的計劃。

    從此,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的矛盾公開化了。

    2.孫可望、李定國對永曆帝的忠誠度不同。

    大西軍加入南明永曆朝廷之後,李定國矢志不渝,對永曆帝非常忠誠,至死不改初衷。

    而孫可望在取得了抗清鬥爭的初步勝利之後,自我膨脹,利慾薰心,竟然產生了取代永曆帝,自己當皇帝的野心。

    永曆帝不堪忍受孫可望的淫威,秘密派人去向李定國求救;李定國急忙率部從廣西返回,把永曆帝從孫可望的控制中營救出來。此舉激怒了孫可望,最終導致了那場親者痛仇者快的大內訌,從而嚴重破壞了南明反清的局勢。

    3.堅持民族大義的立場問題。

    李定國忠於永曆帝,堅持聯明抗清,一直奮戰到死,都沒有改變。

    而孫可望只不過是打著南明永曆朝廷的旗號,意欲稱霸天下。形勢一有好轉,孫可望就迫不及待地要取而代之。在內訌中失敗,眾叛親離之下,孫可望竟然不顧民族大義,斷然投降清軍,成為人人唾罵的漢奸帶路黨。這就說明孫可望的人品低劣之極。

    結語孫可望、李定國二人之間的矛盾,既有農民軍內部慣有的傾軋原因,也有對南明永曆朝廷的忠誠問題;更有孫、李二人在民族大義面前的立場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帝死後能長眠在奢華之地,修墓的工匠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