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江的陽光生活
-
2 # 愛吃魚魚的魚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的一個傳奇人物,也是飽受大家的喜歡。為什麼呢?因為他堅持不懈,不畏失敗的精神值得後人去學習。無論他之前經歷過什麼挫折,無論他之前經歷過什麼困難環境,但是他始終都在為匡扶漢室的目標努力並且為之付出實際行動。可是劉備當年有一個做法其實是需要值得仔細探討的,那就是他稱帝到底是對是錯?在劉備稱帝之前的十年,他的人生已經踏上了走向輝煌大門的道路。
臥龍鳳雛
在文臣上,他不僅得到了臥龍諸葛亮,還得到了鳳雛龐統,當時有一句兒歌盛行,那便是“臥龍鳳雛,得一則可得天下”。然而事情正像這句兒歌一樣的發展,劉備在有臥龍鳳雛的輔佐後很快便得到了天下第一大州益州,而且是沒有付出多大代價的情況下獲取的。在武將上,蜀國五虎上將的威名名震天下,關羽張飛兩人之勇皆可匹敵呂布,馬超之勇更是嚇得曹操割須棄袍,黃忠雖然年過六旬,但是百步穿楊的能力依然箭無虛發,趙雲則一身是膽,不畏天下任何戰將。
人生的最低谷
除了這些人,劉備當時還有魏延,劉封,孟達等,要論武將,劉備當年的軍事集團可以說是不亞於曹魏和孫吳任何一方。然而在劉備稱帝之後的兩年內,他彷彿是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當年的蜀國五虎上將只剩趙雲一人,而且趙雲也年過五十,沒有年輕時的那般勇猛。龐統,法正等天下奇才的離世讓諸葛亮一人孤掌難鳴。
夷陵之戰大敗
夷陵之戰的大敗讓原本生機勃勃的蜀漢政權頃刻間走向即將崩塌的邊緣,而劉備也因病重無法返回成都只能滯留白帝城。對比之下,便可以得知,由於權力慾望的吸引使得劉備的軍事集團力量實力驟縮。在稱帝之前的穩和成就他後來的實力,稱帝之後的急躁使得他之前的努力都付諸東流。
最後
當年曹丕稱帝是因為曹操打拼了幾十年的曹魏政權早就穩定了下來,北方數州民心早就歸曹不歸漢,而劉備的蜀漢政權才建立沒個兩三年,人心不齊,連東吳實力都不如的蜀漢卻急於求成,最終也讓劉備吃到了該吃的苦頭。
-
3 # 時尚街拍美圖分享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劉備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話說劉備稱帝之後,立夫人吳氏為皇后,兒子劉禪為皇太子,為劉禪娶了張飛的女兒為皇太子妃。另外倆兒子,劉永封魯王,劉理封梁王。妻兒老小的名號都解決了,劉備就想著報仇雪恨。給誰報仇呢?給“二弟”關羽。
好兄弟被人殺了,這仇要不報,對得起當年結拜的那棵桃樹嗎?所以劉備集結大軍,準備找東吳孫權算賬。對於劉備要親征東吳,他帳下的很多文臣武將都不同意,丞相諸葛亮也反對。但是諸葛亮是聰明人,心想:這時候主公剛剛登基坐殿當皇帝,不能太執意駁他的面子。

所以在表了不打仗的意見、劉備還堅持要打之後,諸葛亮也就沒再說什麼。但是其他人就沒有諸葛亮那麼聰明瞭,比如趙雲,他性子耿直,跟隨劉備的時間又久,這時就跟劉備說:“我們的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先滅掉了曹魏,孫權自然歸服。如今曹操雖然死了,他的兒子曹丕卻竊奪了漢朝皇位,我們應該順應民心,儘早奪取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利於征討兇頑叛逆。
函谷關以東的義士一定會自帶糧食,驅馳戰馬,迎接陛下的正義之師。我們不應撇開曹魏,先和孫權開戰。如果跟孫權戰端一開,就不可能很快結束,這絕非上策。”趙雲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劉備這時已經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執意要打孫權,趙雲的話讓他很不爽,當然也就聽不進去了。

《三國演義》裡面講趙雲是劉備的五虎上將,跟關、張、馬、黃一樣,但實際上趙雲的官比關、張、馬、黃都小劉備本來就因為以前趙雲不讓他給功臣分地對趙雲不是太滿意,這次劉備討伐江東就沒讓趙雲參與,名義上讓他鎮守後方,實際上就是讓他坐冷板凳。
大臣中勸諫劉備的還有很多,可是劉備都沒有聽進去,原來禮賢下士的姿態這會兒沒了,屁股決定腦袋,當皇上了嘛。廣漢郡一個不願為官計程車人由於上書陳述“天時、地利對蜀軍必定不利”,就被治罪入獄。直到劉備死後,這個人才被放出來。
就在劉備準備征討東吳為關羽報仇的時候,又有一個壞訊息傳來——三弟張飛也死了。張飛怎麼死的呢?車騎將軍張飛英勇善戰,威震天下,僅次於關羽,也是萬夫不當之勇。但是,他跟關羽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關羽關心士兵,但對士大夫很傲慢。

張飛正相反,對士大夫彬彬有禮,因為他覺得自個兒是老粗,但是不關心士兵。劉備經常告誡張飛:“你刑罰過嚴,殺人太多,而且你把那些被你鞭打過的將士留在身邊,這是給自己埋下禍根。你得罪了誰你心裡得記住,要不給人家賠禮道歉,要不你就把他弄走。”
但是張飛依然不改,還是經常隨意打罵自己帳下的人,警衛員、秘書都捱過他的揍。劉備要征討孫權的時候,命令張飛率兵一萬從閬中出,與大軍在江州會合。但是張飛還沒來得及兵,就被帳下的將領張達、範強殺害了。有人說,張飛讓張達、範強置辦白盔、白甲、白旗等喪葬物品,倆人沒按時完成任務,張飛痛打了他們一頓,並威脅說要砍了他們的腦袋祭奠關羽。

倆人越想越怕,決定先下手為強,半夜趁著張飛酒醉熟睡,把張飛殺了,然後帶著張飛的頭顱順長江而下投降了孫權。劉備當時還在成都,但是可能老哥們兒這麼多年了,有心靈感應,聽到張飛軍營裡有人深更半夜來上表,就大哭著說張飛死了,果真如此。
但是,關羽剛愎自用,自恃才智高,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張飛暴虐不施恩惠,倆人都因為自身的弱點而喪命,也是合乎常理的。劉備稱帝當年七月,親自率領各路軍隊準備進攻孫權。趙雲在後方負責糧草,丞相諸葛亮也未隨軍出征。有人說,因為諸葛亮反對對東吳用兵,所以劉備不想帶上一個和自己想法不一樣的人。
還有人說,因為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在東吳任職,不信任也好,避嫌也好,總之,劉備就沒帶諸葛亮出征。看到劉備親率大軍來襲,孫權知道劉備這回是動真格了,於是趕忙派使者向蜀漢求和。

孫權的南郡太守諸葛瑾,就是諸葛亮的哥哥,也趕緊給劉備寫信,說:“您跟關羽的感是否比得上您跟先帝的感?荊州的大小比全國怎麼樣?我承認,我們東吳是您的仇敵,但是曹魏也是您的仇敵啊!您的大侄子獻帝可是被曹丕篡了權,我們不過是殺了您義弟、佔了個荊州,您說您應該先滅誰?您得想清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但是劉備根本聽不進去,執意要先殺了孫權再說。當時東吳有傳,說諸葛瑾派遣親信和劉備互通訊息。但是孫權說:“我跟子瑜有生死不變的誓,他不會背叛我,就跟我不會背叛他一樣。”孫權依然對諸葛瑾非常信任。當時劉備、孫權兩邊的交界在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邊的主要通道。
劉備派遣大將吳班、馮習等率兵作為先頭部隊奪取夏口,攻入東吳境內,在巫縣擊敗吳軍先鋒,佔領了秭歸。同時,為了防範曹魏乘機突襲,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領沙摩柯的配合。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求和不成,孫權也就開始準備相應的軍事對策,趕緊調兵遣將。本來打敗了關羽的呂蒙是對抗劉備的最佳人選,可惜呂蒙這時已經不在人世了。每當醫生給呂蒙針灸的時候,孫權就特別難過,感覺這針還不如紮在自己身上。他很想多去看看呂蒙,又怕呂蒙太過勞累,因為他一過去,呂蒙就總得起身行禮。
怎麼辦呢?既然呂蒙在內殿養病,孫權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命人鑿通牆壁,暗中探看他的況。如果現呂蒙吃了點兒東西,孫權就特別高興,和手下人有說有笑。呂蒙的病略有好轉,孫權就頒下大赦令,讓群臣都來慶賀。
後來呂蒙病加重,孫權親自到床前探視,還讓道士為他作法,想保住他的性命。可惜天不假年,呂蒙到底還是死了,死時只有四十二歲。孫權悲痛萬分,縮食減眠,以示哀悼。
-
4 # 安邦定國
劉備因為有兄弟、有諸葛亮,以仁義為本,所以才有蜀國而後稱帝,後來也是因為兄弟情義搞垮了蜀國,遺憾的是,稱帝后他固執己見、乾綱獨斷,不再信任諸葛亮,才導致蜀國沒落。
-
5 # 慕容峰謹
正史就以《三國志》為主,下面簡單敘述一下劉備稱帝的過程:
一、年少輕狂。“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可以說年輕的劉備是個典型的“社會人”,可根本不是《三國演義》里老實巴交只會哭的“好好先生”,在“交結豪俠”方面和曹操、董卓等梟雄幾乎一致。
二、軍旅生涯。黃巾之亂後,“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請注意,毆辱上司,棄官逃逸這樣的事,是先主親自幹的。再次證明他的“彪悍作風”。但因為是戰亂時代,後來劉備隨軍擊賊,再次受朝廷封賞。“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這件事說明,劉備雖然性格衝動,可以毫無顧忌的對上司動手,對治下的人民,卻可以做到恩愛有加,否則也不可能受到這樣的愛戴。東漢豪俠之風尚在,所謂客,就是豢養的打手,劉平的客能夠違背主人的意願,正說明劉備做人的厚道。
三、屢戰屢敗。黃巾之亂後,先有董卓作亂,後有袁紹與曹操爭鋒,真正的亂世到來。在與各位梟雄戰鬥過程中,劉備可謂多次戰敗,尤其當陽長坂坡一戰,他棄妻喪子,狼狽不堪,根本沒有趙子龍去英勇救主,一點也不浪漫。直到赤壁之戰,聯合孫權才大敗曹操。但是,劉備可貴的是,無論潰敗到何等程度,總有人不離不棄,他也總能東山再起。
四、漢中稱王。機緣巧合之下,劉備後先有荊州三郡,後佔領益州,逐漸成為一方霸主。“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從這點可以看出,劉備高超的用人權術,無論是自己從荊州帶來的舊人,還是益州本地的新人,都能緊密團結在他周圍,共謀大業。最終在漢中一戰中擊敗曹操,稱漢中王。
五、建元稱帝。曹丕稱帝后,劉備“忍痛稱帝”,從道義上實現了稱帝的合法性。稱帝后大封官職,正史記載卻只重點記載了一件事:伐吳。“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雖然這一戰略決策導致了蜀漢國力的衰弱,為以後的最先滅亡埋下了伏筆。但也從側面證明,劉備稱帝后並沒有因地位變化而變質。劉備一生,不負手足。
借用一句電影臺詞:你是一個好大哥,可你不是個好老大。
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千古之下,曹公之言,誠不虛也:“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
6 # Zh上善若水W
劉備(公元161-223年),即蜀漢昭烈帝,字玄德,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劉備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是他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草鞋、織草蓆度日。但他志存高遠、以卓越的品質、謙遜的作風招攬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關羽、張飛、糜竺、簡雍、孫乾等),雖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最後卻堅韌不拔的毅力,終成大事,建立蜀漢,從一個賣草鞋的變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那麼正史而論,劉備稱帝前後有那些變化呢?
稱帝前的劉備: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於曹操的地方。
曹氏父子佔據北方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軍事上都佔有明顯的優勢。但曹操行事殘暴,時常就屠城,劉備行事多與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劉備寬仁;曹操狡詐,劉備忠厚;曹操篡漢,劉備扶漢,因此,劉備深得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稱帝前的劉備: 識人善用,君臣融洽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儘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佔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即使沒有多大的本事,就憑這種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品格,就值得尊重。
孔明出山之後,劉備與這位二十幾歲的年青人相敬如賓,入則促膝而談,出則並馬而行,火燒博望坡時,甚至還聽從諸葛亮的將令。那時候,他從來就沒有拿大,擺出“主公”的架子。難怪陳壽在《三國志》中評說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蜀漢能開啟當時那樣的局面,固然離不開諸葛亮運籌帷幄,但也不能小看劉備的容人之量所起的作用。
稱帝后的劉備:興兵伐吳時的劉備,卻幾乎是變了一個人。趙雲等人諫阻,他就一概不聽;秦宓諫阻,又將他打入牢獄,這且不說,連諸葛亮上表陳述利害,勸其“別圖良策”時,他也竟然擲表於地,說“朕意已決,不得再諫”。連營結寨之時,曾有馬良提醒:是否畫下佈陣之圖送諸葛亮過目,此時的劉備又十分自負:“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其先前之風範已全然不見蹤影。
稱帝后的劉備:興兵伐吳,敗得很慘。李國文將這一切歸結為“感情失控”,“意氣用事”。這自然也有道理。但僅僅指出這一點還是很不夠的。興兵伐吳,是劉備當了皇帝以後的事,不知人們是否注意到,一旦坐上了皇位,他與諸葛亮、趙子龍等人之間就劃下了一條君君臣臣的界線。皇帝就是皇帝,臣子就是臣子,即使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諸葛亮,也不能和他再促膝而談,並馬而行了。
例如,諸葛亮上表救秦宓,就先得下跪、瞌頭,在這種氛圍之中,坐上了皇位的劉備是很容易覺得自己突然高明起來了的,時時言聽計從,他哪裡還受得了?於是乎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縱觀歷史,由此而釀成的悲劇並不少見,會說“朕意已決,不得再諫”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劉備,在《三國演義》中就可找出相似的例項。李國文認為諸葛亮沒有能勸阻劉備伐吳,也應該負有一定的責任,卻是冤枉了諸葛亮的。如果諸葛亮有錯,倒是錯在他不該勸說劉備當皇帝。
小編以為:地位變了,本事未必就會按比例增長,這一淺顯的道理,旁觀者清,當局者卻往往弄不清楚。於是原先禮賢下士的,一爬上高位就會變得不可一世;原先虛懷若谷的,一爬上高位就會變得剛愎自用;原先清醒謹慎的,一爬上高位就變得忘其所以,此所謂一闊臉就變是也。高位使人獲得權力,沒有使人獲得本事,倒是往往使人失去真心相助的朋友和能夠助成大業的忠言。因而,也就往往成為一個人以及他所從事的事業走下坡路的開端。
劉備吃了大虧之後,做了一次自我批評:“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至今日之敗!”比起袁紹、曹操怕被人恥笑而惱羞成怒,殺田豐、殺楊修,他的自責畢竟還是值得肯定的。這雖然只是一句簡簡單單的話,但要已經當了皇帝的劉備說出這種話,也不是那麼輕鬆的。這就是劉備稱帝前後的變化!!
-
7 # 方圓論壇
劉備這個人在我印象中一直都不是什麼正面人物。甚至我認為,三國時期的偽君子中,劉備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東漢從董卓亂漢開始,幾乎所有的世家大族和皇親國戚都開始趁亂而起想要取漢而代之。他們所有人都把自己的野心展現的淋漓盡致。此時出現了兩個異類,一個是曹操,一個是劉備。他們都想要匡扶漢室。曹操在關東聯軍討董失敗後,他深知漢室已經無可挽救了。他也不願意給漢室陪葬。因此也走上了取代漢室的道理。而劉備呢?明明是個野心家,但苦於勢不如人。所以劉備只能慢慢發展,一面挖漢朝的牆角,一面又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偽君子的形象算是徹底立住了。
呂布臨死前怒罵劉備,說他這個大耳賊最不能信任。能讓呂布這種人品差到極點的人都看不上的劉備。你說他的人品能好到哪去。再有當初曹操大軍南下之時,劉備倉皇逃竄。在此期間劉備是裹挾著百姓一起逃亡的。按劉備的話說那就是百姓捨不得他,要和他一起走。咱們且不論百姓是否真的是捨不得劉備,要和劉備一起走。就說說這個過程的危險係數吧。劉備當時明知道自己被曹操大軍追擊。本身他就跑不過曹操的虎豹騎,結果他還拖家帶口的把百姓都帶上了。劉備難道不知道這樣就拖慢自己的腳步嗎?劉備當然知道,他帶著百姓逃亡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拿這些百姓當炮灰,拖住曹軍追擊的腳步。順帶再黑一下曹操。說曹操肆意屠殺百姓。這種兩面三刀的偽君子性格,就是劉備的真實性格。
劉備稱帝前後有哪些變化?這變化就更大了。劉備稱帝之前,他給自己設立的形象就是勤政愛民,積極採納臣子的建議。但稱帝后呢?就從劉備對東吳發動戰爭這件事來看,劉備顯然當上皇帝后就聽不進意見了。雖然我很理解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但劉備的做事風格我還是不太認同。本身動物就是盟友,對盟友宣戰這種事大家肯定要商量一下。結果呢?劉備根本不和你商量,誰同意攻打東吳就和我一起去,不同意的就留著守家。諸葛亮和趙雲就因此被留在家中。趙雲還受到了劉備的斥責。但事實上證明劉備是錯誤的。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要不是趙雲救援及時,劉備自己都得當東吳的俘虜。可見劉備我當上皇帝后剛愎自用有多麼可怕。
再有就是劉備在沒當上皇帝前,劉備一直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忠於漢室,忠於漢獻帝的忠臣形象。但事實上這都是假象。曹丕在逼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后,劉備連打聽一下漢獻帝是死是活這麼簡單基礎的工作都沒有做,他著急的就要稱帝自立。結果劉巴、費詩、雍茂三人認為,劉備應該暫緩稱帝。一方面先打聽清楚事情虛實。另一方面劉備一直以來都以匡扶漢室來標榜自己。如此急切的稱帝會落人口實。但劉備對於臣子的忠心進言是怎麼做的?此時他也不在偽裝虛心納諫了。對三人一殺一貶一隱退。從這裡就足見劉備此人的本性。劉備稱帝前後的對比也是天差地別的。
回覆列表
在劉備稱帝前野心藏得深,有五虎上將的幫助,在稱帝前是春風得意,尤其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得到蜀中之後稱帝之心開始顯露出來,尤其是在丟掉荊州後藉此為關羽報仇向東吳發動戰爭,而不遵循劉吳兩家聯盟對抗曹魏的規矩,使劉備更想早點登基而向東吳用兵,最後慘死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