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起個網名真難13579
-
2 # 書馨
這位同學,我是一名語文老師,我來解答你的困惑。
就你個人來說,一定理科是棒棒噠,而對語文有些畏難情緒。
那我告訴你真話: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只要你對語文感興趣,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只是需要積累和用心感悟罷了!
就像多數學生尤其是女生都抱怨數理太抽象,而你卻覺得很輕鬆一樣的道理,就是你找到了方法規律,能弄明白,最越學越通了!
其實語文真的沒有那麼難,只要你能找到興趣點,它如理科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小學四年級數學)用簡便方法計算:
25x99=?
你可能一眼就明白要用分配律來算:
25x(100-1)=2475
但數學不好的人像我不會一下子做對的。
語文也一樣的,從考試得分的角度去看,可分析一份考試卷:
1基礎知識(字詞句)。
2閱讀分析(記敘文、說明文丶議論文外加文言文)
3寫作訓練
主要是這三個方面。
當然廣義的語文學習包含觀察閱讀欣賞審美以及文化素養等等,內容豐富多彩!
其實每一個學科都有其獨特性,而每個人的興趣點有不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倘你是個理科天才,如果能夠愛上語文,則會更加錦上添花,對你未來的工作或學習都將大有裨益!
-
3 # 輔爾特心情調理師梁豔
給你打個比喻,你家裡有的東西,你在哪裡看見相同的東西都不會覺得抽象,如果這個東西你家裡沒有,或者是不瞭解,你就會覺得抽象。
數學物理你不覺得抽象是因為你思維中有,語文你覺得抽象是因為你思維中沒有。你是典型的理科思維。
思維模式是你在孩子思維的初創期,也就是學前建立的。這個時期,一定你採集的理科元素更多。
比如媽媽帶孩子,說的詞、句、故事更多,他種的就是文科思維的種子,如果媽媽總是給孩子數數,他種得就是理科思維的種子。如果兩類資訊相對均衡,他長大就不會出現偏科現象。
-
4 # 綠肥花瘦
你好,看到你這個問題很開心,至少是有一部分學生是想要學好語文的,有想法代表有期待,有期待可以轉換為行動力,假以時日你也可以把抽象的語文學好。
出現你這種想法的學生不在少數,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擅長邏輯思維但是語感相對較弱,在閱讀時不能很好的抓住文章的主題,甚至在做題時不能很好的理解題意,所以覺得語文問的抽象,答案也很抽象。
2、平時不是特別喜歡閱讀,我說的閱讀是認認真真看書,保持一定時間長度的閱讀,而不是刷微博訊息這種淺閱讀,所以面對做題這種深度閱讀有一定的牴觸情緒。
3、面對語文答案不願意去歸納總結,覺得只有理科才需要歸納總結,做錯題本什麼的,語文幾乎不會考一樣的題目,所以不需要歸納答題規律,這種想法千萬要不得喲。
第一,多閱讀,沉下心來的閱讀,透過週末假期等時間慢慢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這個習慣養成很慢而且見效微弱,但是受益終生。
第二,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語文很多題的答案不是非常明確,但是你的答案意思相近老師也是會給分的,所以課下還是需要多去總結我們答題的規律,尤其是閱讀理解題,大部分題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第三,學會喜歡它的同時還是要定期做一些題來練習,不要覺得語文是文科不用做太多的題,這個想法有誤區,任何技藝都需要練習,何況是一門學科,對吧。多做題你會發現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祝學業順利~~~
-
5 # 解憂花文化
曾經的我,時常做閱讀理解的時候,總是弄不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圖,或者說找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記得有一次一道閱歷理解題大概是這樣的:
一個流浪漢到富商家裡乞討,富商說:“你幫我把屋後的柴垛挪到路的右邊吧,然後我付給你酬勞。”
流浪漢照做了,得到了一大筆酬勞。
後來,又來了一個乞丐來富商家裡乞討,富商又讓乞丐把柴垛搬回了原來的地方,再給了他一大筆錢。
於是後來,只要富商家有困苦的人去乞討,他總讓他們搬完柴垛再給他們很多錢。如此,屋后里的柴垛也在兩個位置裡來回倒騰。
問題是: 你認為富商為什麼要讓向他乞討的人搬柴垛?
當時三年級的我,在橫線上歪歪斜斜地寫著:因為他覺得柴火擋著路了。
十多年後,一次我清理舊書的時候翻到了這頁,被自己的答案驚呆了,迷糊啊!——這段話分明是在講,富商不希望乞丐不勞而獲啊!或者說他希望乞丐可以用勞動獲得自己的尊嚴。
但是再過了十年後,我打下這行字的現在,我卻覺得富商也許只是在滿足他那虛偽的成就感和善良。因為他不瞭解乞丐真正的需求,此刻,他們需要的不是體力勞動,而是一碗熱飯;他們需要的不是有人告訴他們用勞動換去尊嚴,而是更需要一個維生的工作。
你看,同樣一段文字,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卻有了三種不同的理解。究其原因有三,而這也正是阻礙我理解語文的“罪魁禍首。”
1、閱歷不夠,事物超出我們的認知範圍,所以不能理解在上面的例子中,小學三年級的我,腦海裡沒有“慈善事業”的概念,加之那時“無商不奸”印象的影響,我便認為富商肯定需要人搬柴垛,正好有勞動力上門便用上了。
都說魯迅的文章是最難理解的,我也深有同感。記得在《故鄉》中描寫楊二嫂有如下一節: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
當時的我實在摳破腦袋也想不到陰陽怪氣的“楊二嫂”和“圓規”到底哪有半毛錢的關係?直到後來見多了細腰豐臀的美人,便也理解了這番對楊二嫂身材的描寫(或是嘲諷)吧。
那麼閱歷不夠影響閱讀理解怎麼辦呢?
畢竟年紀擺在那裡,我們生活中有這麼多的限制,所以沒有辦法短時間裡增加這些體驗和經歷。首先,我們有一個方法極好的學習他人的經歷和經驗的方法——那就是閱讀。閱讀的時候,把自己代入角色,去體驗人物的經歷和心理,這便如同我們自己親身經歷了一樣啊。
此外,瞭解文章的背景也十分重要。知道了前因後果,也便更有利於我們把自己代入角色,感同深受。比如葉芝的詩《當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可能我們一開始還無法理解詩人為什麼要給一位在爐火旁打盹的老奶奶寫這樣一封信,訴說著愛情的逝去?直到我們知道詩人鍾愛一名貌美的女演員,一生追求而不得,這種一生鍾愛卻愛而不得的忠貞、失落與無奈便溢於言表了。
2、太過追求絕對的答案,站在了片面的角度。我也是上了大學才漸漸理解,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有的只是立場和角度不同而已。
就像我們常說的那句——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有些人在某一件事上和別人爭論不休、唇槍舌戰;但是轉眼間卻又可以一起把酒言歡,互訴衷腸;然後依依不捨的分別後,卻再也沒有聯絡過……
為什麼?就事論事唄,或者說立場不同啊。爭論時我們觀點相左,立場相對;吃飯時我們目的是享受美食,立場一致啊;臨別後,我們各不相干,也不必再見了而已。
還是開頭的例子,第一個十年後,我是站在富商的角度,認為他是在教導乞討者勞動換取尊嚴。而又一個十年後,我是站在乞討者的角度,漂泊無依、飢寒交迫的我有很直白的需求——掙錢填飽肚子,勞動賺錢固然可以接受,但是我更想節省體力啊,重複無謂的勞動難道不也是一種嘲諷嗎?
好人壞人——沒有絕對。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開始明白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所以我們要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與自己和解。
後來再做閱讀理解時,即使老師不認可我的答案,我也會認為,某種程度上,自己的想法也是對的,只是在當時的時代和背景下,或者說在常人的眼裡,大家更願意從別的方面理解而已。於是,我也不會去固執己見,因為我當時的目的和立場是考試得高分嘛,所以我會寫老師希望看到的答案。
3、思維太過發散,也就是“想得太多”以前我閱讀的時候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死摳字眼”,恨不得把一段話裡的每個詞的“祖宗十八代”都瞭解得清清楚楚,結果卻跑題跑得不知哪裡去了,事倍功半、不得要領。
找準主線、直擊痛點才是關鍵啊——這一點大概是我在被長篇大論的雅思閱讀搞得雲裡霧裡時領悟出來的。一篇文章就像一棵樹,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不必去在意全部的細枝末節,先找準樹的主幹、在找準主幹上的分枝,每個分枝上又會點綴枝葉做支撐——這樣,我們就能大致理解一篇文章的意思了。
凡事都有模型,也都有特例。其實,無法理解就是不好嗎?也不是,不影響正常生活不就行了。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不苛責他人,同時也善待自己,不懂我會多問。
我是@雲上花園,祝你學習順利,要相信自己哦,當你覺得語文抽象時,說明你已經開始對語文進行思考了,願你也能體會到語文的精妙與美麗哦。
以上。
回覆列表
我也,我覺得語文好難。感覺知識很零散,而且好多東西都那個套路,但有時候還改動一點。。我都要被語文折磨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