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茄寄

    以那個時候的情形來看,假如李世民沒有發起玄武門之變,那麼李建成即使沒有當上皇帝都可以整死李世民。李建成的優勢太大了。而且還有李淵的支援。以那時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鬥的情形看來,不管是哪一方,只需有機會都會毫不留情的致對方於死地。實際上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恩怨由來已久了。在最先到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瓜葛還是很好的。

    但當李淵進入長安時,一切都變了。自身做為李淵造反的最大罪人李世民是李淵內定的太子人選。李淵親口承認過他假如當上天子一定會立李世民為太子。然而李淵入主長安以後卻背信棄義立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便是光禿禿的被李淵給耍了。也在這個時間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瓜葛由於太子之位而緊張起來。

    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以後就不在控制軍權,而李世民依舊在統帥雄師東征西討。可以說,大唐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是被李世民打倒的。隨著李世民功勳越來越高,李建成和他的關係也越發的惡劣。由於李世民對他的儲君地位的威脅性十足,所以這個時候李建成開始有目的的針對李世民,而李淵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也暗自幫助李建成對付李世民。

    以至李建成曾下毒要鴆殺李世民,但最終,李世民已經能夠逃脫殺戮局面,其他人都很清楚,李世民一方面不滿本人被李建成奪了儲君地位,另外一方面也被李建成強制的無可何如之下決定殺掉李建成逼李淵下位。而後,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經由過程玄武門之變勝利殺掉李建成並且確立了自己大唐主人的身份。

    而“貞觀之治”和李世民是互依共存的關係,因為有了李世民才會有了“貞觀之治”。所謂“貞觀之治”,是指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興、文化繁榮的局面,是李世民造就了這一切。李世民繼位以後承繼了李淵打下的根底,在原有的政治系統上李世民廣開言路知人善用。

    並且重視農業以及經濟的發展,開始休養生息。在邊疆地區,努力平息邊疆問題,使中原不受外來侵略的影響。正是透過各種努力,世界才得以治理,也就是我們說的“貞觀之治”。貞操規則的產生是由各種條件和機會推動的,其他皇帝或時期不太可能出現,所以沒有李世民“貞觀之治”也就不會出現。

    李建成在綜合才能上差李世民太多太多了,假如李建成真有帝王之姿的話,李世民根本就沒可能活到他發起政變的時間,殺伐不夠果斷也是帝王大忌。

  • 2 # 精彩自這刻起

    按照史書記載的事由來看,必反。水火不相融,矛盾不可調和,除非李世民主動放棄一切,但這樣,李建成都可能不放過他,畢竟李世民人脈,聲望無法剝脫。

  • 3 # 煮酒燉英雄

    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李世民會造反嗎?這個問題主要在前面半句話,就是李建成當了皇帝,我本人覺得李世民是不敢造反的。李世民造反的基礎是他爹還活著,他造反的理由是李建成謀反他去鎮壓,所以李世民從來不是造反,是鎮壓,如果他直接發出造反的旗號,士兵們也不敢跟著,畢竟造反是掉腦袋的,他以謀反的口號殺了李建成,這樣輿論上他就勝利了,他爹只能把皇位傳給他。但是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就不好造反了,因為沒有口號,在古代做事沒有口號是不好做的,你沒有一個合理的口號,沒有人跟隨你。建成做皇帝,李世民沒有合適的口號,招不到跟隨的人,只憑他的秦王府護衛是造不了反的,還有歷史上李建成也是一個厲害的人物,當開始他爹造反的時候也是李建成領兵打仗,後來做了太子就留在首都處理國政了,可以說在軍界政界都有基礎,他又是太子,名正言順。建成做了皇帝我覺得第一件事就是削弱李世民的秦王府勢力,會把他的武將班底打散調往全國各地。這樣李世民就沒有了造反的實力,口號和實力都沒有了,所以李世民即使想造反也造不了。

  • 4 # 昌寶聯護欄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看法是,李建成當上皇帝后肯定除掉李世民、李建成不會給李世民造反的機會 。李世民多年征戰部下將領眾多,不除掉李世民這些將領就不會真心輔佐自己。就算李世民不想造反李建成也會除掉李世民,他也是的的確確這麼做的。李建成把李世民的重要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驅斥外任,斥逐秦王府官屬,都是在一步步瓦解秦王府的勢力,目的就是為了日後除去李世民做準備。

    李建成是一個非常有能力非常聰明的人,李建成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非常之高,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有很多謀士輔佐他。李世民要是不先下手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能不能活到李建成登基都是個問題。

    李建成是李淵反隋活動的組織者

    關於太原起兵,李淵為首謀已有多文論及,故不多敘。對李建成,我們可以從留下來的不多的史料中來分析他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所起的作用。

    李淵密謀反隋思想萌於大業九年,這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當時迅猛發展的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統治階級內部分崩離析,其標誌是大貴族楊素之子楊玄感黎陽起兵反隋。統治階級的有識之士,開始為其前途尋找出路。二是李淵亦是貴族後代,又握有關右十三郡兵,還應當時“李氏當為天下”讖語,受到隋煬帝的猜忌,史載“帝以淵相表奇異,又名應圖讖,忌之”。

    這就是李淵反隋的歷史背景。但由於時機不成熟,只好表面沉湎,庸碌以掩其心。史稱李淵“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密運雄圖。”在這種背景下,李淵密謀反隋非常謹慎,範圍不會很大,做為助手和參謀,最可靠並有成效的莫過於其子。

    當時李建成已25歲,值至大業十二年留在河東前,長期跟隨李淵,深受李淵的影響,既有青年人剛健有為的個性,又有深沉、寬容的品性,史稱他“任性直率,寬仁容眾”,這一點同李淵是一致的,可以成為李淵的得力助手,李建成對當時的形勢和李淵的處境是瞭解的。這以太原起兵後李建成與李淵的對話可以證明,李建成說:“兒等早蒙弘訓,稟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因此,讓李建成組織活動李淵是放心的,況且當時李世民年僅16歲,政治上還不夠成熟,李淵不會拋開李建成而獨同李世民密謀,對於謀劃,結納人士等,李淵又怎能不讓李建成參與呢?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言:“至前此蓄謀叛隋,則二人(建成、元吉)亦不能不與也”。當時,李氏宗族習武之風培養了李建成的政治軍事才能,對於關係身家安危的大事,他也不會無動於衷的。因此,李建成是李淵反隋活動的知情者、協謀者,是可信的。

    李淵密謀反隋,在太原起兵前有兩個基地:一個是太原,由他和李世民共同組織;一個是河東,由李建成獨立進行活動。

    這樣安排,李淵是有深刻用意的:一方面,太原是他的根基地,起兵要在這裡進行,而世民政治經驗不成熟,要加以培養,正如王夫之所說:“人謂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有以折英雄之躁妄,綏民志於來蘇”,“高祖堅忍自持,姑且聽之而以靜鎮之也”。另一方面,河東是軍事重鎮,是通往關中的要地,大業十一年李淵曾在此討捕農民軍,有一定的政治基礎,史稱:“河東以來,兵馬仍令帝(李淵)徵發”。而且李淵許多親屬在關中,河東處於太原和長安之間,如果在河東進行組織活動,既可以接納關中豪傑,有利於奪取關中,又可以響應太原互相呼應。

    由於李建成“性寬簡”,“頗仁厚”,性格穩重,讓他獨立進行活動,李淵是放心的,所以大業十二年時,李淵讓李建成以照顧家屬為名“於河東潛結英俊”。同時,又讓當地很有名望的人物任瓖協助他,以掩蓋李建成的活動。

    大業十三年,是起兵的關鍵時期,李淵加緊起義準備“仍命皇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密招豪友,”。一個“仍”字,說明李建成一直是在李淵的指使下進行起兵的組織活動的。李建成傾財賑施,廣泛接交,招攬了許多人才,為起兵準備了力量,表現了較出色的組織才能。史稱“太子及王(世民),俱稟聖略,傾財賑施,卑身下士,……,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償雲倦。”由於李建成以禮相待,傾身相交,“故得士庶之歡心,無不至者。”尤其是河東人士爭相加入起兵行列,史載“河東水濱居人,競進舟楫,不謀而至,前後數百人。”

    正因為李建成的出色活動,太原起兵前,李淵一面叮囑李世民“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一面“遣密使往蒲州,催追皇太子等。”當李建成趕赴太原參加起兵時,李淵異常高興,據史載“太子與齊王(元吉)至自河東,帝歡甚。。馬上讓他擔負統領軍隊的重任。

    總之,從大業九年李淵密謀反隋到大業十三年太原起兵,李建成一直是協謀者和組織者之一,是李淵的得力助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對此,王夫之的評論有一定的客觀性:“太原之起,雖由秦王,而建成分將以響長安,功雖不逮,固協謀而戮力與偕矣。”因此,說太原起兵李建成無大功是錯誤的,僅憑貞觀國史即抹殺其貢獻是不確切的,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言:“謂高祖起兵,太宗有大力焉則可,謂其純出太宗則誣矣。”

    軍事才能

    李建成是建唐軍事戰爭的指揮者

    (一)奪取西河之戰。西河臨近太原,是進軍關中的第一關口,由隋將高德儒率兵拒守。由於李淵缺乏穩固的根據地,四面是敵,再加上士兵缺乏訓練,軍事上不佔優勢,此次戰役是起兵後一次大戰,對士氣影響很大;李淵把此戰提到關係唐業成敗的地步,他說:“士馬尚少,要資經略……,事之成敗,當以此行卜之。若克西河,帝業成矣。”為此,把重任交給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並說:“西河繞山之路,當吾通行,不得留之。”足見李淵對李建成才能的信任,他還勉勵說:“先以此郡,觀爾所為。人具爾瞻,咸宜勉力。”

    為了迅速攻取西河,李建成進行認真準備,周密部署:一是制訂軍法,整肅軍紀,提高軍隊戰鬥力,史載“大郎(建成)等慮其不攻,以軍法為言。”他向李淵表示:“如或有違,請先軍法。”做到軍紀嚴明,“三軍聞者,人皆自肅,兵向西河。”二是進行嚴密的戰役部署,李建成兵臨西河,親自察看地形,做好攻擊準備,史稱“風塵警急,身即前行,”“大郎、二郎不甲,親往喻之,”三是與士兵同甘共苦,激發了士兵的勇氣。史載李建成“一同義士,等其甘苦,齊其休息,”使將士受到鼓舞,軍心大振,“於是將士見而感悅,人百其勇。”

    由於準備充分,措施得力,將士奮勇爭先,“眾皆爭上。”一舉攻克西河,前後僅用9天,初師告捷。李淵非常高興:“以此用兵,天下橫行可也。”李建成因功被封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

    (二)智取霍邑之戰。霍邑北臨汾水,東靠霍太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險要關口,扼守此地的宋老生兩萬精兵十分強悍,“自許堪當勁敵”,同守衛河東的屈突通遙相呼應,構成犄角之勢,以阻李淵。當時唐軍四面強敵環繞:北有驃悍的突厥,虎視太原;東有強大的李密瓦崗軍欲取長安;西有薛舉的西涼兵垂涎關中。嚴竣的形勢使李淵必須速取霍邑,否則會失去進入關中的有利時機,因為當時隋朝大軍正與中原農民軍激戰,關中防禦空虛,一旦李密大軍西進,對李淵是十分不利的。

    正當李淵欲攻取霍邑時,忽然傳來劉武周引突厥襲擊太原的訊息,一旦失掉太原,將使李淵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這使一向沉著冷靜的李淵十分著急,其內部分成兩派:一派以裴寂為首,主張還救太原;一派以李建成、李世民為首,主張堅持進攻,乘勝進軍。

    在這關鍵時刻,能否對局勢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做到知己知彼,將關係到唐軍的前途。李建成、李世民的主張是建立在正確分析形勢的基礎上的。他們首先分析了敵人的矛盾,指出:“武周位極而志滿,突厥少信而貪利,外雖相符,內實相猜。突厥必欲遠離太原,寧肯近亡馬邑,武周悉其此勢,必未同謀。”因此裴寂意見是不可取的,接著指出了退卻的嚴重後果是人心渙散,不攻自破。“今若卻還,諸軍不知其故,更相恐動,必有變生……。於是突厥、武周不謀而至;老生、屈突通追奔競來,進闕圖南,退窮自北。還無所入,往無所之。”李建成針對敵人弱點和自己的優點,表現了戰勝敵人的決心和勇氣,他說:“今來禾菽被野,人馬無憂,坐足有糧,行即得眾。李密戀於倉米,未遑運略;老生輕躁,破之不疑。定業取威,在茲一舉。……。雨罷進軍,若不殺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由於李建成等的分析細緻,決斷堅決,使李淵下定決心,他說:“爾謀得之,吾其決矣。”

    李建成根據宋老生性情急躁“勇而無智”、且內部猜忌的弱點,即“群小相猜,”決定採取智取的方法,他採用兩種方法:一是誘敵出戰,利用陣前辱罵、輕騎挑鬥和自行退卻等手段,引敵出來;二是利用精騎斷其退路,前後夾擊。結果大敗宋老生軍,斬宋老生於陣前,一舉攻克霍邑。這一戰震懾住了突厥和李密,聲威大振。

    (三)潼關防禦戰。奪取霍邑後,李淵內部圍繞進軍方向產生了戰略分歧:以裴寂為首,主張全力進攻河東;以李世民為首,主張全力攻取長安,認為“屈突通自守虜耳,不足為慮。”這兩種主張都有不周全之處:首先,裴寂之議不妥,早在起兵之初,薛大鼎曾建議:“請勿攻河東,從龍門直渡,據永豐倉。傳檄遠近,則足食足兵。既總天府,據百二之所,斯亦拊北扼喉之計。”對此李淵很贊同“深然之。”因此李淵的首要目標是奪取關中,以京師為中心號令天下,而不是奪取河東,因為河東有屈突通精兵固守,號稱“能兵”,一旦久攻不下,將坐失取關中良機。當時,李密擁兵十萬,其謀士柴孝和曾建議:“明公自簡精銳,西襲長安,既克京邑,業固兵強,……傳檄而天下定矣。……不早為之,必有先我者,悔無及矣。”李密很贊同:“此誠上策,吾亦思之久矣。”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關鍵是誰能搶先入關。其次,若按李世民主張,屈突通必從背後攻擊,一旦李密大軍西進,就有腹背受敵的威脅。於是李淵吸取雙方優點,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李世民統領,沿渭河奪取關中各地,迂迴包圍長安;一路由李建成統領,屯永豐倉,守衛潼關,防禦屈突通和李密入關,佔據永豐倉糧餉基地,保障李世民順利奪取關中。

    李建成採取積極的防禦措施,大敗屈突通,保住永豐倉,解除奪取關中後顧之憂,為順利佔領長安打下基礎,李淵大喜:“屈突通東行不可,西歸無路,……不可為虞矣。”

    (四)智破劉黑闥。這是唐朝統一中的最後一次戰爭,它的勝利為唐初社會穩定打下了基礎。

    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將,竇建德降唐後,由於唐統治者對降將沒有實行安撫政策,加上降將的疑懼心理,激起他們的反抗。武德四年七月,劉黑闥起兵,很快復奪故地。唐統治者先後派李世民、李元吉征討,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由於實行“懸民處死”的高壓政策,民心不穩,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劉黑闥再次起兵,聲勢很大,再奪故地,李建成接受魏徵、王珪建議,請令征討。十一月初七(12月14日),李建成替代李元吉,成為討伐劉黑闥的唐軍主帥。

    由於經歷隋末戰亂,廣大人民渴望和平統一的社會環境,盼望國家安定。竇建德部將劉雅對勸他起兵的人說:“天下已安,樂在丘園為農夫耳。起兵之事,非所願也。”這也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心願,史載“時天下大定,其(高開道)將士多山東人,思還本土,人心頗離。”因此,如果統治者實行安撫政策,與民休養生息,戰亂是可以平息的。李建成吸取以往的教訓,接受魏徵“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諭遣之,則可以坐視離散”的建議,改變過去“妻子系虜,欲降無繇”的高壓政策,實行寬大安撫政策以爭取人心。史載:“建成至,獲俘皆撫遣之,百姓欣悅。”為了擴大影響,李建成讓被釋者互相轉告:“若妻子獲者,既已釋矣。”這一措施起到了爭取民心,瓦解鬥志的作用,起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結果劉黑闥部隊“眾乃散,或縛其渠長降,遂擒黑闥。”這樣,不用戰成功地解決了河北問題,使唐初社會安定下來。

    因此,李建成決不是舊史書描寫的“建成殘忍,豈主暢之才,”而是有勇有謀的軍事統帥,尤其他實行的安撫政策,為唐太宗實行“讓步”政策提供了經驗。

    治國精英

    李建成是建唐戰略方針的制定者

    首先,李建成是建唐戰略方針的制訂者之一。當時群雄逐鹿,誰能制訂正確有效的方針,才可以奪取天下。太原起兵之初,李建成和李世民對李淵提出“廢皇帝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師出有名,以輯夷夏”的戰略方針,李淵很贊同“眾議既同,孤何能易。”從此,唐軍打出“義兵”旗號,爭取人心,力量迅速發展,史稱“自爾以後,義兵日有千餘集焉。二旬之間,從得數萬。”李淵按這一方針,稱唐立國,奪取全國政權。

    其次,李建成是唐統一戰略方針的制訂者之一。李淵攻取長安後,建立唐國號,根據自古以來“立嫡以長”的原則,加上李建成的巨大功績,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由於太子是國之儲君,需經常留在君主身邊,參理朝政,協助君主制訂大政方針,於是李建成留居京師,協助李淵處理軍國政務。史稱“帝欲其習事,乃敕非軍國大務聽裁決之。”為了培養他的治國才能,李淵還派大臣李綱、鄭善國輔助他“與參謀議。”

    李唐統治者根據西有薛舉,東有王世充、竇建德,北有劉武周、突厥,南有蕭銑、李子通的局面,制定了選固根本,再取關東的戰略方針。首先鞏固關中地區的統治,然後出關對關東群雄逐個殲滅,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

    防禦突厥穩定後方

    突厥之患,一直是李淵的心腹之患,起兵之初,由於力量弱,不得不籠絡突厥,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雖然主要戰役是李世民領兵進行的,但這些勝利同李建成抵禦突厥,穩定後方,支援前線是分不開的。據史載,武德三年七月初一,李世民出兵討伐王世充。十三日,李建成到達蒲州駐屯,防禦突厥,並於廿五日指揮延州行軍總管段德操擊敗來犯的梁師都和突厥、稽胡聯軍。四年正月廿三日,出兵討伐稽胡,此時李世民正與王世充、竇建德在關東激戰;八月初二,李建成再次安撫北境。武德五年八月十一日,李建成出豳州道,防禦突厥。武德六年七月廿五日,李建成駐屯於北部邊境,防備突厥。李建成多次防禦突厥,為唐初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了作用。

    禮賢下士廣羅人才

    李建成做為唐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廣羅人才,善待賢才,在建唐前後,招攬了許多謀臣猛將,為他出謀獻策,很多人成為貞觀名臣,為貞觀之治做出了貢獻,如李建成的謀臣魏徵在貞觀年間以“諫諍之臣”而聞名,李建成“甚禮之”;武將中的馮立在貞觀年間“甚有惠政,”被李建成視為心腹“託以心膂”;名臣韋挺“太子遇之甚厚。”另外還有鄭善果、李綱等,都受到李建成的優待。

  • 5 # 淡忘憶

    導語: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李世民會造反嗎?

    兄弟已成水火,只要有實力,一死方休!

    在我們印象中,李世民英明神武,文功武治、忠義雙全。他為大唐攻城略地,功勳著著,大唐的江山他佔著一大半的功勞。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因為父親失信,兄弟相逼,為求自保而不得不為。事實上果然如此嗎?

    李淵的佈局本來就是建成當皇帝

    李淵不是昏君,要不然做不了開國皇帝。他選擇建成做太子是英明的。李建成作為兄長,不僅宅心仁厚,有容人之量。他的能力也不會弱過李世民,只不過他沒有跟李世民一樣去攻城略地,更多在於國家大政的處理,為登位作準備。

    所謂承諾世民做太子只是一家之言,事實上李淵從沒這麼做過。這點從現實中也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培植建成的勢力,而削弱世民的勢力。事實上建成的勢力也比世民勢力強大很多。

    李淵為李建成籌劃了他所能想到和做到的。但是他沒想到李世民會挺而走險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和弟弟!

    一代開國之君,驚才豔豔的雄主,

    懷著怎麼樣的蒼涼闇然退場?

    李世民的決絕,沒有他做不到,只有您想不到

    一、李世民登上皇位後,為了消除玄武門之變的負面影響,多次強迫史官閱改巜起居注》和巜實錄》,開啟了皇帝修改史書的先例。既開了例,美化自已,醜化父兄是他主要目的。

    二、被立為太子後,帝位已經在撐,可他仍不滿意,逼迫高祖退位。而且有資料顯示,退位之後的李淵一直被李世民囚禁,被當作播種機。

    三、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一共殺了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家人共計一百多人,連襁褓中的嬰兒也沒放過。這些人不僅無辜,而且對他沒有威脅。但唯獨放過了李元吉的老婆,將她納入自已後宮之中。

    他自己後來也說: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至,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避重就輕,言過飾非。尤其現今自我批評之:“為了工作,不夠注意革命本錢"一樣。

    結論:無情最是帝王家!

    李建成當了皇帝,李世民其實並不高尚,只要有能力,一樣會反!

  • 6 # 九頭鳥漫談文史

    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李世民是肯定會造反的。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在李淵的縱容下,李建成和李世民不但實際掌控的權力相差無幾,而且,兩人早就水火不容。

    《資治通鑑》中就曾記載李建成已經開始對李世民下手:“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結果李世民大難不死。

    李建成親自動手沒幹掉李世民,李建成的死黨李元吉還直接懇請李淵出手:“元吉密請殺秦王”,只不過李淵沒答應:“上不應”。

    由此看,在武德九年前後,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兄弟已經是有你無我的狀況,這裡面有李淵沒有分清皇儲和親王權力大小,且有意讓李建成、李世民互相制衡的原因。

    當然,李世民的野心是更加主要的,李淵也給了李世民底氣,在多番掙扎、思考後,李淵最後還是決定保持李建成的皇儲之位,但也給了李世民補償,他把洛陽給了李世民:

    汝還行臺,居於洛陽,自陝已東,悉宜主之。仍令汝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

    因此,李世民是把洛陽當成是對抗李建成失敗後的退路:

    秦王世民既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有隙,以洛陽形勝之地,恐一朝有變,欲出保之,乃以行臺工部尚書溫大雅鎮洛陽,遣秦府車騎將軍滎陽張亮將左右王保等千餘人之洛陽,陰結納山東豪傑以俟變,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李世民對自己的軍事能力還是很自信的,也準備了很久,如果李建成登基,他肯定會從洛陽起兵造反,因為他不造反,李建成也會幹掉他。

    只不過李建成根本就不願意給他回洛陽的機會,還準備藉著突厥入侵,將李世民和他手下的大將們剝離開:

    會突厥鬱射設將數萬騎屯河南,入塞,圍烏城,建成薦元吉代世民督諸軍北征;上從之,命元吉督右武衛大將軍李藝、天紀將軍張瑾等救烏城。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

    如果這事辦成了,李世民就只能等死了,於是,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 7 # 歷史四方會

    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李世民不會反,他也沒有機會反叛,原因如下:

    首先,李建成不但不是無能之人,而且還是有勇有謀將帥。李淵有了起兵的念頭之後,就讓李建成在河東招募有才能的人。當各地反隋義軍已經很多的情況下,李世民等人多次勸說李淵起兵,李淵堅決不肯。而當李建成來到太原,才堅定了李淵的決心。可見在李淵心目中李建成的地位,如果建成沒有才能,李淵也不會如此倚重。

    李建成勸說父親廢楊廣,立楊侑,然後起兵,使李淵師出有名,中外歸心。由此可見李建成的謀略。

    李建成還多次領兵打仗,帶兵有方。曾對沒有經過訓練士兵,立下軍法,整肅三軍。而且能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嚴明軍紀,從不騷擾百姓,多次打勝仗。

    而且,李建成手下猛將如雲,如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均有萬夫不當之勇。可以說論文論武,李建成比李世民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李建成為什麼在與李世民的鬥爭中,失敗了呢?

    其實,李世民由於在長期征戰中逐漸掌握了權柄,對李建成越來越不服氣,於是想盡辦法要取而代之。對於這一點,李建成也是心知肚明,而且兩人一直在暗中較勁,互相拆臺。

    李淵也是也非常清楚這一點,一直在想辦法平衡,無奈這手心手背都是肉,而且這兩個兒子能耐都不小。因此,只有各打五十大板。

    其實,在兩人鬥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已經落了下風,可惜的是李建成比較心慈手軟,兄弟之爭也不至於傷害兄弟性命。然而,鬥爭已經白熱化,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關鍵時刻,李世民先下了死手,在玄武門之變中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殺死。

    但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以李建成的才能,李世民連反叛的機會都沒有。退一萬步講,即使李世民反叛了,也會被輕易剿滅。

    所以,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以他的性格,不會加害李世民,當然,在沒有任何勝算的情況下,以李世民的聰明絕對不會反叛的。

  • 8 # 緣份天空20192000

    會,因為利息集團一旦達到一定體量,有些事情是必然的,不造反就無法對跟著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有所交待,也會面臨政敵的滅頂打擊,下面很多人不服,而面臨利益集團分崩離稀的局面

  • 9 # 樂正灞

    基本上李建成不可能當上皇帝,玄武門兵變是必然事件不是偶然事件。大唐的江山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早已是功高蓋主,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就算李世民自己不想做皇帝,仍然安心做秦王,他也難逃被清算的命運。中國有一句老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其次,李世民本就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又豈會甘心屈居人下,而不是天下之主。再次,朝堂上有功之臣多是李世民下屬,對其忠心死效,本就招李建成的太子黨忌憚,朝堂上多有掣肘。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這幫人的命運都會發生鉅變。他們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也有著推動李世民做皇帝的必然選擇。再次,李世民的軍事實力和對軍隊的控制權,也奠定了他能夠坐上皇帝寶座的基礎。因此,李建成基本沒有當上皇帝的可能。

  • 10 # 漢唐元素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唐朝的傳承機制裡面都是按大小長幼來傳承的,沿襲了之前王朝的機制,但是這裡作為統治者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做為二王子的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時候是如此的突出,能力足夠一統天下,相反作為大王子李建成在各處能力都不及李世民的情況下,我覺得這樣的一個機制完全不符合常理,而且最重要的跟著李世民打天下的那些將領都一心輔佐李世民,而遠離李建成,那麼這些本身是武將出身,打下了天下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心理必定也會不舒服。

    其次,可以說大唐王朝的大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那麼也就是有一種功高蓋主的嫌疑,作為統治者來說,他也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故而如果李建成上位,那麼李世民跟李建成必有一戰,而這場戰爭還沒開始,李建成便已輸,也什麼呢,李世民是以武力統一大唐王朝的,並不是靠嘴巴來說服的,實力在那裡擺著,這場造反的戰爭一定會有。

    總結,用一個文弱書生做皇帝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在開國初期,沒有武力是統一不了國家的,也穩定不了一起打仗的將領。所以在大唐王朝太子之爭的這場戰爭是鐵定的事情。

  • 11 # 好的名字不好起

    李世民穩準狠出了名的。李建成寄希望他爹傳位,李世民知道那個時候就難辦了。所以李世民提前上班,準備刀斧手,趁李建成上班路上被砍了。這說明李世民是害怕李建成坐皇帝位。所以如果李建成提前上班,那麼李世民就提前退休了,也因此說明李建成還是心善之人。

  • 12 # 無氣倒被人欺

    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李世民會造反嗎?如果李建成坐上了皇位,李二壓根就不會有機會造反。

    魏徵說李建成要是聽他的話,李二早就沒命了。可李建成沒聽,原因是為啥呢?因為李建成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完全就沒必要去玩什麼陰謀。李建成與李二兩人的實力對比是李世民處於下風,而且時間越久,李世民越不利,這才逼的李世民鋌而走險,孤擲一注的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 13 # 隨豫而安2020

    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李世民會造反嗎?我覺得會,因為那個時候的他們已經勢成水火,互相視對方如死敵,所以大概也只能不死不休了。

    事實上,我很懷疑,如果當時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還能活到李建成當上皇帝的那一刻。當時的李建成可是也已經對李世民磨刀霍霍,準備殺掉李世民,只不過李世民搶先一步動手,沒給他機會而已。

    即使李建成當上皇帝了,李世民還沒死,但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李世民的功高震主已是事實,他的能力人脈都放在那 ,想想後來的朱棣在朱元璋時期什麼都沒做,都已經讓朱允炆如坐針氈要削蕃了,更何況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爭鬥已經持續數年,徹底撕破了臉皮,李建成就更不可能放過他了。而李世民之前敢於和李建成相爭就說明他不是個甘於屈居人下,肯束手待斃的人,所以他造反大概就是勢在必行了。

    不過李建成如果當上皇帝李世民再去造反,勝負還真的不好說了,因為李建成當皇帝前就已經和李世民實力相當,或者說李建成的優勢略大於李世民,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他就佔領了輿論的高度,優勢就會進一步擴大,李世民的勝算只會更小。畢竟李建成不是朱允炆,是個沒有實戰經驗的文弱書生,也不像建文帝時期人才凋零身邊沒有可用之才,他身邊文有魏徵,武有薛萬徹,可以稱得上有勇有謀,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李世民才會孤注一擲發動玄武門之變險中求勝。

  • 14 # 雲de彼duan

    玄武門之變並不是偶然。李世民上位是註定的。

    1.李建成只是憑藉皇子中的年長這一優勢,成為了太子,其人無論心性,才智武功都很平庸。

    2.李世民才智武功出眾,戰功赫赫甚至功高蓋主,獲得了無論本國朝堂還是國外外交的各方面認可。

    3.李建成處處優勢,卻因忌憚仍然各種為難暗算李世民,李淵雖為君為父卻不及時處理矛盾,同時還時不時透露出想改立太子的想法,導致雙方矛盾徹底不可收拾。

    4.即使李建成順利登基,處於帝王之位的猜忌和忌憚更會使他迅速出擊李世民,所以不如早下手為強,免得日後對方佔據絕對優勢後自己的滅頂之災。也算是把戰爭損失降低到最小。

    題外話:自古以來的“立長立賢”始終是個糾結的話題,但是竊以為國家領導者固然是“立賢”才好,無論打天下還是守天下都需要賢君,畢竟這個重擔不是誰都可以接穩的[靈光一閃]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也沒有了後面貞觀之治的出現,感慨歷代帝王都不能及的開明政治氛圍……

  • 15 # 方圓論壇

    這個問題問的本身就有毛病。李建成在沒當上皇帝時,就已經因為李世民的威脅要幹掉李世民了。如果李建成真的當上的皇帝,那麼第一時間就得解決掉李世民。即使不會殺李世民也會囚禁他。哪還輪到李世民造反啊。

    很多人可能會認李世民既然是李建成皇位的主要競爭對手。那麼李建成如果當上了皇帝,李世民自然就不會對他有威脅了。所以李建成也沒必要再殺李世民了。話雖然沒錯,但事實上任何一個帝王都不會允許任何可能威脅到自己的人的存在。即使李世民對於自己的威脅並沒有那麼大了,但為了以防萬一,李建成還是會解決掉李世民的。當然了,這個解決方式有很多,可殺,可囚禁。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但從歷史上看,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早就水火不容了。從李淵太原起兵時期,李建成和李世民兩人實際上就已經開始了競爭關係。李建成是李家的長子,所以先天地位就比李世民要高。但李淵起兵造反的事情卻是李世民一手策劃執行的。這就會讓李建成感到不順服,感到落於人後了。畢竟他李建成才是李家的正牌繼承人。但造反這麼大的事居然和自己沒關係。自己完全沒有參與其中。所以李建成內心之中肯定是對李世民有敵視心理的。

    後來在征戰過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也是各領一軍征討各路敵人。剛開始李建成和李世民兩人的戰功相差無幾,也分不出個誰高誰低。但後來也可能是因為李淵冊立了李建成為太子後,把李世民給刺激到了。李世民率軍擊敗了數個割據政權,真正奠定了李唐王朝的根本。李世民立下這擎天之功後,李建成自然也感覺到了威脅。其實不僅李建成,就連當時效力於李建成的魏徵都建議李自成趕緊除掉李世民。可見李世民對李建成的威脅感有多麼強。

    歷史上李世民不僅面臨著李建成的無情打壓,甚至數次還差點把命丟了。而李世民雖然貴為秦王,但勢力根本無法和太子李建成對抗。所以一直以來李建成都是壓著李世民欺負。後來李世民想要求李淵分封自己到洛陽躲避李建成的鋒芒,也被李建成等人給破壞了。很快李建成也發現,雖然自己一直在無情的打壓李世民,但對於李世民來說完全沒有傷到根本。所以李世民決定除掉李世民逼宮李淵。李建成當晚剛做完決定,結果訊息就被李世民的密探知道了。李世民這才倉促的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先下手為強幹掉了李建成奪取了大位。

    可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並非早有謀劃,而是迫於無奈的倉促之舉。當時處於全面下風的李世民根本無力造反。要不是性命攸關,李世民也不敢放手一搏。畢竟失敗的下場可是會丟了性命的。

  • 16 # 視野歷史

    答案是肯定會。

    其實想一想李世民為什麼要發動玄武門之變就能知道了,這說明兩兄弟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用現在比較腹黑的一句話說就是:你不死我睡不著啊。所以李世民要先下手為強,提前發動玄武門之變。

    至於問題裡說,李建成當上了皇帝,李世民會不會造反。對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同樣還是適用那句話:你不死我睡不著啊。

    李建成必然要除掉李世民,李世民要自保必然也要造反。對任何一方來說都是不死不休

  • 17 # 雲不出

    李建成當皇帝,李淵定是死了,以李淵想法,是要將李世民封到洛陽一帶為王。兩個人還有一番爭鬥。以軍事來說,李建成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 18 # 胡生諮詢

    建成性格優柔寡斷且心胸狹窄。這樣的人無法成就大事,反觀世民,對政敵絕不手軟(玄武門事變),對待歸降外族和心腹大臣則很寬容。歷代都發生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唯獨在貞觀朝沒有。 歷史不是選擇了李世民,是李世民自我爭取到的。以史為鑑知興衰,以人為鏡明得失。李建成哪有這樣的覺悟。倘若當時建成聽了魏徵的話,或許歷史就不是這樣的了。但是他的下場已經是註定的了,因為他是李建成,他聽不進去魏徵的忠告。 強盛是應該會的。

  • 19 # AA蛙眼看世界

    如果李建成當上皇帝,李世民肯定會造反。因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李世民功高震主,李建成不會放過他,李世民不反也得反。

  • 20 # 咫尺的夢想18

    李淵建唐時,按嫡長子繼位的傳統立建成為太子,封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在後來的全國統一大戰中,李建成是儲君,需要協助處理政務,所以統一戰爭中的關鍵性大戰,都是李世民在浴血奮戰,從而立下赫赫戰功。李世民戰功顯赫,一方面使他逐漸產生了覬覦皇位之心。另一方面必然引起李建成的疑忌。建成的疑忌,又增強世民的,功高不賞兔死狗烹的恐懼。一場爭奪皇位的血腥宮廷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沒有玄武門兵變我想死的一定是李世民。李建成要是當上皇帝李世民會造反的,如果不造反的話結局就像李建成,李元吉一樣很慘,子女等都被株連處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又是一年槐花香。可有些人為了這口吃的肆意攀花折枝。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