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關於題目中提出的這點,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這條以宋蒙交戰為主的這條線索上,宋蒙江湖人士的較技切磋進入了瓶頸甚至死局,因為<神鵰>一書的結尾,以楊過為首的中原新五絕武力空前強盛,而對手蒙古唯一的高手金輪法王已經給金庸本人寫死了(寫楊過打死的也行),正反方實力嚴重失衡;二是在國家層面的對抗上,積弱的南宋一步步走向滅亡的這段歷史不適合創作成小說給以漢文化為正統的廣大讀者觀看。

    |

    <神鵰俠侶>的結尾,中原五絕重新排位:東邪黃藥師,西狂楊過,南僧段智興,北俠郭靖,中頑童周伯通。雖然新五絕公認老頑童周伯通為首,但大家一是讓他彌補中神通王重陽留下的空缺,二是老頑童天真無邪不計名利的胸懷讓眾人折服,所以老頑童成為五絕之首是名望所歸,而非像一論二論那樣憑武功成為真正的天下第一,而新五絕中真正的第一高手乃是剛剛擊斃蒙古國師金輪法王的年輕人楊過。三論第一的楊過武功上遠遠超過了一論的霸主王重陽,也超過了二論的翹楚歐陽鋒,所以,中原的整體武力上了一個新高度,而引領潮流的又是一個年輕人~鼎鼎大名的神鵰俠楊過!

    中原武功空前繁榮,而老對手蒙古的護國大國師卻陣亡了,此消彼長,如果接著寫,正反如何對抗?金庸怎麼填了這個自己挖的坑?再虛構一個武功高強的反派出來?再一不可再二,金庸己經這麼做了一回了,他不會再做第二次,味同嚼蠟的事金庸不會幹。這個已經憑空虛構出來的高手就是金輪。

    神鵰是緊接著射鵰的劇情寫下來的,以金輪大於郭靖二十歲的年紀,當郭靖被沙通天的徒弟黃河四鬼吊打,當郭靖誤服了樑子翁的蛇血被樑子翁像韋一笑那樣掐著脖子要喝回自己的蛇血的時侯,年近四旬的金輪武功必然早到了五絕的水平了,就算不到至少也是裘千仞的水平,但在射鵰中竟然沒有他的任何訊息。以金輪的武功絕對有足夠的底氣挑戰中原四絕(王重陽死得太早);以金輪的年齡和閱歷也不可能不知道射鵰中五絕高手的存在。如果知道,以他的好勝性格,必然技癢難耐,來中原與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等人見個高低。他沒有來,就說明金庸在給射鵰佈局的時候根本就沒想到金輪這個人的存在。到了寫續集<神鵰俠侶>,金庸才臨時起意想起來得重新構思一個反派出來,因為射鵰中的第一反派歐陽鋒走火入魔,成了瘋顛,而且成為了男一號楊過的義父,而金輪就作為大反派在這種背景下閃亮登場了。

    神鵰結尾,宋蒙交戰進入白熱化,楊過先後擊斃金輪與蒙古大汗蒙哥,雖然蒙古實力與氣勢上都輸了一籌,但大宋軍力相比蒙古仍然羸弱,可中原高手卻空前鼎盛。一方軍力羸弱但武林高手鱗次櫛比,另一方兵員如狼似虎但群龍無首,金庸製造了這麼一個武力怪圈,而接來大宋的滅亡又將成為事實,因為雖然是小說,對於起碼的史實還是應該尊重,襄陽城破郭靖兵敗成仁也是個不錯的結局,但郭靖又如何陣亡,總不能讓蒙古一個千夫長百夫長就殺了郭靖吧?或者依樣畫葫蘆學蕭峰(此處沒考證<天龍八部>與<神鵰俠侶>的寫作日期

  • 2 # 古梁鏞

    江湖在何方?江湖就在山水間!

    金庸大師一生創作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其中十四部為長篇武俠小說,只有《越女劍》屬於短篇武俠小說。

    金庸武俠小說中,“射鵰三部曲”的受歡迎程度最高,分別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金庸先生於1957年開始創作《射鵰英雄傳》,於1959年開始創作《神鵰俠侶》,於1959年創作《雪山飛狐》,1961年創作《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鴛鴦刀》,透過他的創作時間我們可以看出來,《神鵰俠侶》之後,金庸先生開始創作“雪山飛狐”系列,後來又創作《倚天屠龍記》等等小說,1972年《鹿鼎記》完成連載後,金庸先生宣佈封筆,雖然金庸先生後來對所有作品進行多次修改,但是在讀者心目中,《神鵰俠侶》距離《倚天屠龍記》近80年的時間中,江湖中到底發生了什麼?金庸先生並未刻畫,這始終是武俠小說愛好者心中的一個遺憾。

    創作“後神鵰俠侶”時代武俠時機不成熟

    無論是《神鵰俠侶》還是《射鵰英雄傳》,我們都發現,“家國情懷”是其最為重要的一個寫作目的,《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為了大宋拒絕蒙古可汗的高官厚祿,為了大宋不惜和世交兄弟楊康反目,作者透過男主角郭靖的種種抉擇,告訴大家,家國情懷才是一個人最崇高的精神。

    到《神鵰俠侶》中,金庸先生更是提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武俠理念,這種理念可以說是超越普通人對俠義的低層次理解,男主角楊過更是在郭靖這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思想薰陶下,由一個嫉世憤俗的小乞丐蛻變成一個心懷正義的“神鵰大俠”。

    但是在《神鵰俠侶》結束的時候,襄陽城破城在即,最後我們透過《倚天屠龍記》也知道,襄陽城破,郭靖、黃蓉、郭破虜戰死殉國,郭襄創立了峨嵋派,郭芙和耶律齊未知,並且在倚天開篇,蒙古汝陽王對江湖的鎮壓尤其厲害。

    所以說,後神鵰時代的江湖,其實是一個支離破碎,江湖急速走向衰敗的歷史,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很難創作出繼承射鵰、神鵰那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主題思想的小說。

    想必在金庸先生心目中,“後神鵰時代”的斷代也是他心中的一個遺憾,因此他後來創作了《倚天屠龍記》,在倚天開篇,金庸先生直接講了楊過、郭襄、崑崙三聖、覺遠大師、張君寶等人物,其中除崑崙三聖外,其他人均在《神鵰俠侶》結尾出現過,因此倚天第一章和第二章,可以看做是《倚天屠龍記》的“引子”,交代了這部小說和《神鵰俠侶》之間的聯絡,從第三章開始,倚天的故事才真正開始,當時張三丰即將迎來九十大壽。

    眾所周知,《倚天屠龍記》以朱元璋推翻蒙古統治為故事創作背景,講述了張無忌、明教、常遇春、徐達、五散人(歷史真實人物)、朱元璋等之間的關係,《倚天屠龍記》的故事也基本上符合中原漢人保家衛國的思想。

  • 3 # 指間文化

    從北宋的北喬峰,南慕容 。再到射鵰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這些都是經典代表人物。

    在天龍八部裡面,北喬峰的高度可以說舉世無雙,那時候還不知道有掃地僧這樣一位神仙般的人物。鳩摩智和慕容博,還有蕭遠山。首先慕容博和蕭遠山在那個時候已經死去。而鳩摩智在中原地區也沒有太多的知名度。

    而南慕容其實也並非指慕容復, 也有說是指整個慕容家族。所以說喬峰的武功威望可以說在中原武林是最高的。

    天龍八部裡面的 天龍四絕,掃地僧,逍遙派 都有自己神話一般的技藝,遠比射鵰裡面豐富,神奇的多。

    到了神鵰時期,東邪 西毒 南帝 北丐 中神通 ;雖然名稱比《天龍八部》裡面人多了一些。但是在整體水平上還是要差一點

    裡面估計只有王重可以和《天龍八部》裡的厲害高手有一拼,其他四個人就稍微遜色了

    在整體武功上也頗有下降。到了神鵰裡面。雖然五絕也在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武功,但是卻沒有太多的新技能。只是靠著時間。把自己的內力,提高上去。 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飛躍。

    到了神鵰後期,有了新五絕。但是也只是這幾個人的提高而已。除了楊過和金輪法王,其他人都是原來的舊人,(事實上金輪法王也年紀不小了,小說裡面說比郭靖都大20歲。)

    在整體武林上,幾乎水平都越來越差了。

    最後華山之巔, 來了一個覺遠也只是在給下面的小說做鋪墊。雖然覺遠內功之強,不會屬於任何人,但是他卻不會招式。所以作者也不會安排他排名……

    再到倚天屠龍記當中,整體的武功又打了不少折扣。只有張無忌和張三丰兩個人了,而張無忌是後來才出現,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有張三丰一個人,沒有人的武功威望可以和他平起平坐,而空見和陽頂天都不如張三丰。所以作者也不好只安排一個人

    雖然出現張無忌但是年紀差太多,也是徒孫,屬同門。無法並列

    以後的時期都不如這些人物,所以作者也很少排。

  • 4 # 雨緣竹讀書

    兩雕時期經歷了南宋的興衰。《神鵰英雄傳》成就了郭靖,《神鵰俠侶》成就了楊過,給靖康之恥畫上圓滿的句號。當王重陽、歐陽鋒、洪七公相繼離世後,周伯通、郭靖、楊過填補了空缺。

    從射鵰到神鵰

    岳飛慘死後,江湖人士憤憤不平。一邊罵宋朝皇帝昏庸無道,一邊害怕外敵侵入。完顏洪烈一心想奪得大宋的江山,不惜僱傭武林敗類尋找武穆遺書。楊康作為完顏洪烈的養子貪圖富貴,最後作繭自縛死於非命。郭靖崇拜岳飛,一首《滿江紅》讓郭靖熱血沸騰。郭靖學會降龍十八掌、空明拳和左右互搏等武功後,仍然不忘保家衛國。郭靖成為一流高手之後,沒有選擇隱退江湖而是選擇守衛襄陽。

    郭靖的做法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一介武夫如何能阻止國破家亡。但郭靖我行我素,從郭靖身上依稀看到岳飛的影子。

    楊過因楊康之過,遭到了柯鎮惡、丘處機等人的冷眼。雖然郭靖待楊過視如己出,但黃蓉處處提防楊過。楊過得知真相後想殺死郭靖,但被郭靖的俠義所感動。

    楊過作為痴兒,苦苦等待小龍女十六年。楊過為父贖罪,借郭襄生日之際火燒蒙古大營。此時楊過的武功已經達到黃藥師,周伯通等人的境界。楊過為救郭襄大戰金輪法王,後用玄功打死蒙哥。蒙古大軍這才高一段落,由此神鵰結束。

    九陰真經

    兩雕時期以《九陰真經》為尊,九陰起源北宋,在南宋發揚光大。歐陽鋒走火入魔之後,《九陰真經》無人再爭。郭靖、楊過、陸無雙、周伯通等人都有《九陰真經》,可惜陸無雙和周伯通沒有子嗣,《九陰真經》只能靠郭靖和楊過儲存。隨著南宋的沒落,《九陰真經》被雪藏直到元末明初《九陰真經》才重出江湖。

    華山論劍因《九陰真經》而起,《九陰真經》暫時消失意味著五絕時代結束。

    神鵰之後倚天之前

    這個時期正是蒙古攻打大宋的時期,也是漢人的黑暗期。郭靖夫婦身亡,郭芙和耶律齊不知所蹤,江湖一片混亂。郭破虜沒有郭靖、楊過等人的本領,即便屠龍刀在手也不能改變現狀。郭襄一心只為楊過,根本不關心國家大事。新五絕之後到張三丰成名之前,武林出現了空白期。

    全真教解散後,廣寧子郝大通在西嶽華山創立了華山派。此時華山論劍已經徹底失去意義,天下第一的名號和國難比起來顯得太微不足道了。

    總結:五絕是兩雕時期的代表,五絕的結束意味著南宋時期結束。當蒙古人統治中原時,武林人士紛紛隱退江湖。楊過之後無人再會蛤蟆功,郭靖之後無人練全降龍十八掌,周伯通之後無人再會左右互搏術。一燈大師和黃藥師的武功雖有傳承,但是一陽指和彈指神通的功力遠遠達不到南僧和東邪的水平。

  • 5 # 面壁者李灰

    01 主角選誰

    我認為第一個比較可能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主角選誰。

    如果要接著神鵰往下寫的話,最簡單的思維就是用楊過和小龍女的後人做主角。神鵰結束時,依照兩人後來的性子,楊過和小龍女最合理的歸宿就是找一處世外桃源隱居,他們的後人也不太可能再亂入江湖紛爭。這點並不是胡亂猜測,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裡就讓楊過後人出場了,她就是“黃衫女子”。

    “黃衫女”出場兩次,一次是為丐幫,一次是為峨眉,兩派皆是和楊過有淵源。最後留下一句“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而去,更是直接點明自己身份。可見,在金庸先生看來,楊過後人最合理的生活方式也是避世隱居。

    既然楊過的後人不合適,那總可以用郭靖的後人做主角吧,而且想一個合理的原由讓楊過後人捲入江湖紛爭也不是不可以。這就得說到第二個可能了——歷史衝突。

    02 歷史衝突

    在神鵰裡,守護襄陽的郭靖明顯已經上升了一個高度,不再糾結於江湖中的恩怨情仇,而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在神鵰結束時是守住了襄陽城,那後面無論主角是誰,總不能不管了吧。這就是矛盾之所在了:金庸先生既然不能違背歷史,那後人就守不住襄陽城,這樣的主角如果寫出來,實在沒法跟郭大俠的形象相比較。

    即便是歷史衝突加上郭靖這座高山無法超越,金庸先生如果想續寫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一定是他不想續寫,而他不想續寫的真正原因是:已經寫完了。

    03 緣起緣滅

    緣起

    射鵰開始於”靖康之變“。郭靖和楊康的父親都是宋代忠良之後,丘處機根據”靖康恥,猶未雪“這兩句詞,為他們取名為郭靖和楊康。這是為了讓他們記住靖康之恥,要他們不忘報國恨,洗國恥。射鵰裡的郭靖在江湖裡兜兜轉轉,看起來學了一身絕世武功成為了大俠,實際上並沒有完成他真正的使命,於是金庸先生續寫了神鵰。

    緣滅

    再看神鵰結束時,不僅僅郭靖成為了真正的“俠之大者”,就連一向“我行我素”的楊過也在守護襄陽城的戰役中立了大功。最終,楊過替他父親楊康和郭靖一起,完成了他們名字揹負的使命。這樣的結局和射鵰開頭是完美呼應的。

  • 6 # 亦文人文

    正如題主所言,在金庸後期的小說中,並未接續這一“東西南北中”式的排位方式,在此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01向舊武俠小說告別

    眾所周知,與古龍、梁羽生一樣,金庸被稱為新派武俠小說作家,但這個“新”,無疑是“舊”的基礎上的脫胎。在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對紅花會英雄座次的排序、性格的描寫、綽號的擬定,無一不是嚴格遵循舊式武俠小說的體例。這種寫法,一是讓習慣了舊式武俠小說的讀者不至於陌生,二是作者也處在一個革故鼎新的轉型期。

    從這個角度便不難理解,“東西南北中”式的排位方式,也秉承了舊式小說的習慣,比如《三俠五義》中的南俠北俠東俠等,這裡不像我們現在常說的“致敬”,恰恰相反,它更體現為一種傳承。由此便不難理解,金庸在其後的小說之中,盡力的與傳統武俠小說的寫作方式和思想脈絡告別、反思,乃至解構。

    02情節上的有意迴避

    金庸曾經說過,在小說創作中儘量避免雷同。我們不妨設想,如果在《倚天屠龍記》中再次安排這種俠客排序方式,讀者一定會有審美疲勞的感覺,當然,作者也並非完全摒棄了這種高度概括、歸類整齊、琅琅上口的人物刻畫方法,比如見聞智性、紫白金青等,其本質與新老五絕命名方式相同。

    同時,在作品的時間上,射鵰三部曲是連續的,這是金庸作品中絕無僅有的一個組合(兩部“飛狐”在時間上並沒有承接關係,“雪”雖然創作在“飛”前,但實際是後者的開頭和結尾),而前兩部的時間銜接更為緊密,第三部則更像是另行開創了一個世界,這也是作者改變武俠世界格局的一個原因。

    03哲學思想的發展

    在射鵰和神鵰中,金庸的思想明顯以儒為體,以道為用,所以體現在新老五絕的設計上,是基本符合五行生剋的原理,而獨推崇忠義精神。但是在《神鵰》的末尾,當郭靖把儒家的忠義之氣發揮到充塞天地、無以復加的地步,陰陽輪轉的思想便已滋生,這也是作者引出“九陽”代替“九陰”的用意。到了《倚天》,便以沖虛恬淡的張三丰為精神領袖,以隨性無為的張無忌為主角,實際上是以道家思想替代了儒家思想,繼續講述他心目中的江湖故事。再後來的作品中,金庸逐漸入佛,到最後一部《鹿鼎記》,更是親手打碎了那旖旎迷幻的武俠夢,透過虛空與破碎實現了全部作品的大神秘與大歡喜。

    此時的新老五絕,更像兒時遙遠的夢與幻想,不必成真,也依然會慰藉心靈。

  • 7 # 方夢白

    我覺得有時候書不能寫盡,留下一點想象或遺憾,才會更讓人珍惜和重溫。

    這是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的。寫得太盡了,什麼都說清說透了,讀者就不會再留下任何念想,甚至如果結局不能盡如人意,讀者有可能讀過一次之後,就再也不想拿起這本書了。

    寫書,有時候就像人生一樣,如果有人告訴你每天你都會怎麼樣過,而你過了幾年,發現你所有的一切過得都如預言一樣,你將會對以後的人生感到失望,甚至無助,不想再繼續下去。

    因為沒有驚喜的人生,如同一湖死水,按步就班,會讓人失去所有的耐性,從而自我懷疑。

    小說寫盡了,讀者就會懷疑作者的能力,會自己猜測想“或者這樣結局會更好一些,或者那樣結局會更好一些。”而這些不會出現的“結局”反而會令讀者神往,從而會令讀者懷疑,原來作者也不過如此。

    其實現在很多網路小說作家就走進了這樣的一個陷阱,作家寫的結局不被認同後,連帶作家的寫作能力都受到了質疑。

    沒有寫盡的結局更容易引人遐想,讓人忍不住去追尋。而寫盡了的故事,無論結局是怎樣的,讀者都會覺得應該還可以有另外一種結局。

    所以寫書,最好是留下一段遐想給讀者,這才能保住作品的神秘魅力,也會讓人覺得作者一定收起了一個更好的結局,無論讀者怎麼想像結局,他都會認為,由作者本人寫出的才是最完美的。

    因為這樣,金庸不少小說都留下了懸念。唯一沒有懸念的只有《射鵰英雄傳》郭靖的結局被寫進了《神鵰俠侶》。大家對郭靖一家以死報國很認同嗎?似乎只是不反對而已,擊掌叫好的似乎不太多吧。我就覺得這個結局有點太過合理,沒什麼懸念,不驚奇。

    《神鵰俠侶》如果再接寫下去,估計金庸都會認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推薦一款摩托車,不要踏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