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歷史說話
-
2 # 公子皇鋣
歐陽修舉薦的人才多有千古留名,因此才被稱為“千古伯樂”。“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不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這些頭銜無不說明他在文學界的地位。歐陽修為人欽佩的是他的識人之能,歐陽修不僅本人學識出眾,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晚輩也極盡讚美,竭力推薦。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張載等人的都或多或少和歐陽修的推薦有關。“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位: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歐陽修之外的五位都是出自他自己門下,並且都是以平民身份被歐陽修看中後提攜而開始揚名天下。
這可能是對我們這些後人不是個“好事情”,這些人都是我們上學時候課本上的背誦全文的選手。但是卻是宋代文壇之幸,也是中國文化之幸。歐陽修歷仕三帝,官至翰林學士、參知政事,死後追封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史稱歐陽文忠公。
-
3 # 曉曉曉
千古伯樂歐陽修: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
歐陽修文章美麗,為人卻廉潔切直,放達不羈,以致樹敵無數,屢遭同寅詬病和圍攻。對他才調很是賞識的宋仁宗曾可惜道:“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他的教員晏殊乃至對人說:“吾重建文章,不重他為人。”可見,歐陽修在做人上生怕尖刻有加,寬容不足。
但如許一個對同寅尖刻的人,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卻表示出異乎平常的年夜度,極盡歌頌,極力保舉,使一年夜批那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代,可謂千古伯樂。
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那時還默默無聞的曾鞏,給文壇泰斗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並獻《時務策》,表達政見。歐陽修讀了曾鞏的文章,欣賞不已,他在回信中說:“其年夜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標準”,充實必定了曾鞏文章的思惟性和藝術性。
曾鞏善於古文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一向藏匿於草莽。為此,歐陽修特撰《送曾鞏秀才序》,為其叫屈,為其立名,又把曾鞏納進門下,當做最堪培養的學生,悉心教誨,還盛讚曾鞏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在歐陽修的培育和幫忙下,曾鞏於嘉佑二年(1057年)高中進士,從此一叫全國知。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所以可以或許成績如日中天的文名,也得益於歐陽修這位伯樂。蘇洵27歲才起頭奮發為學,後來進軍考場,卻連連落榜,性情強硬的他,爽性把本身之前寫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後閉門謝客,靜心念書,顛末數年磨礪,終究文章年夜進,下筆千言。
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錄,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48歲的蘇洵攜蘇軾、蘇轍兄弟,以文章為“敲門磚”,造訪了益州知州張方平,但願獲得這位文壇老將的推薦。張方平說,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輕,此事非歐陽修莫屬。張方平寫了一封保舉信,讓蘇氏父子往京城造訪翰林學士歐陽修。
實在,歐陽修與張方平曾因政見分歧而交怨,一貫合不來,但當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文章後,其實不由於他是政敵保舉的而怠慢,反而擊節道:“後來文章當在此!”當即向宋仁宗上《薦平民蘇洵狀》說:“伏見眉州平民蘇洵,實行淳固,性識明達,亦嘗一舉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學。其論議精於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於有效。其所撰《權書》、《衡論》、《幾策》二十篇,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效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在天子和士年夜夫間死力推譽,蘇洵從此名動京師~
-
4 # 工科文化人
首先,新恆非常榮幸回答題主的問題,這個問題新恆研究以為:
歐陽修一生曾先後擔任過40個官職。其間,隨著宦海風雲的變幻而多次起落。他曾一度任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堪稱地方大員;也曾任龍圖閣大學士且權知開 封府,因此而成為包拯的前任;曾代表禮部主持過科舉考試,也曾擔任過參知政事,即副宰相。但無論公務多忙,他從未放棄他所熱愛的文學事業,並在詩、賦、文 多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從而成為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稱得上成果斐然。其一生舉薦賢能,不論私人關係,不論身名,只重才華品德。
歐陽修曾一度擔任諫官, 有權評論時政和朝臣的功過;代理過吏部流內銓,直接決定地方官員的升降賞罰;負責過三班院,主管武官三班使臣的注擬、升移和酬賞;還曾官至參知政事,進封 開國公,成為當朝執政,獲得了爵祿最高等級。其間,他廣攬人才,培養、提拔了一大批新人,如包拯、張壤、蘇軾、蘇轍、曾鞏、程穎、張載、俊彥、章望之、王 回等等。還有人一一核實後說:在“唐宋八大家”中,唐代2人,宋代6人;而在這6人中,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5位,都是歐陽修推薦提拔而成名 的。
曾鞏是歐陽修的江西老鄉,比歐陽修年少12歲。他22歲那年趕考,結果名落孫山。歐陽修為了鼓勵他,特意為他寫了篇《送曾鞏秀才 序》,並收他為門人。數年後,曾鞏再次趕考,終於中了進士。歐陽修很高興,遂向宰相杜衍推薦他,說“進士曾鞏者,好古為文知道理,不類鄉間少年舉子”,希 望有所任用。不久,又寫了《舉章望之、曾鞏、王回等充館職狀》的奏議,說“太平州司法參軍曾鞏,自為進士,已有時名。其所為文章,流佈遠邇。志節高爽,自 守不回……臣今保舉,堪充館閣職任,慾望聖慈特賜甄擢。”還表示:“如後不如舉狀,臣甘當同罪!”懇請皇上予以重用。結果,曾鞏被晉升為實錄檢討官,接著 又不斷升遷,從而成為朝廷名臣。
對於朝廷要員,歐陽修也擇優推舉他們擔任更重要的職務。例如:他寫有《論韓琦、范仲淹乞賜召對札子》,向皇帝舉薦韓琦、范仲淹可重用掌國。他還寫有《論乞主張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請求皇帝堅信范仲淹、富弼等人。
歐陽修一直到告老還鄉之前,還向宋神宗推薦了3位未來的宰相人選:司馬光、王安石、呂公著。當這一訊息傳出後,頓時在文武百官中引起了很大震動;因為這3個人都與歐陽修有著很深的矛盾。由此可見歐陽修推薦人才是一腔公心只為大宋啊。
-
5 # 勇哥白山黑水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何其珍貴也!何為伯樂?知人善用者也!知人要有標準,善用要有職權!
一、他有知人之標準。歐陽修提倡新古文遠動,拋棄膚淺之華章,選擇深刻之素文。這樣選出的人必定是有真才實學真知灼見之能人。他和梅聖俞主持的那一年會試,是千年來出名人最多的一屆。宋仁宗嘉佑二年,歐陽修出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共錄取進士388人。其中包括唐宋八大家三人:蘇軾、蘇轍、曾鞏;曠世大儒:張載、程顥、呂大鈞;宰相九人:呂惠卿、林希等。
二、他有善用之職權。歐陽修歷仕三朝,位備二府,官至樞府宰執,多次受到朝廷賜封,位高權重,有推薦權或任命權。曾推薦提攜的出名人物就有:司馬光、范仲淹、王安石、蘇洵、包拯、韓琦等。
三、他有容人之度量。他堅持不論門第,唯才是舉。他不妒才忌賢,甘為人梯。他寬容異議,不打擊報復。蘇軾、王安石,何其幸哉!
四、他有愛國之情懷!他所推薦,提攜的人,雖然很多政見不同,但都是為國為民,勇於承擔責任的人。
歐陽修可謂“千古伯樂”,不虛也!
-
6 # 不染紅塵
“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獨騖,眾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遊其聲譽,謂必顯於世。篤於朋友,生則振掖之,死則調護其家。”(見《宋史.歐陽修傳》)譯成白話就是:歐陽修的文章,才華橫溢,樸實流暢,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處。在議論上,簡單而明瞭,實際而通情,善於聯絡事物分析不同問題,闡明深刻的道理,駁斥其錯誤,給人以很強的說服力。他的超然灑脫,文情奔放的風格,別人是無法趕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提攜後進者,唯恐不及,得到他賞識、舉薦的人,大多成為天下的名士。曾鞏、王安石、蘇洵以及蘇洵的兒子蘇軾、蘇轍,原來都寂然無聲,不為人所知曉,歐陽修就廣為揄揚他們的聲名,認為他們將來一定會名聞於世。歐陽修對朋友非常忠實,朋友在世時就推薦幫助他們,朋友去世後就盡力保護賙濟他們的家庭。
以上是《宋史.歐陽修傳》中的文字,它不僅讚揚了歐陽修文章錦繡,為天下文學旗手,也對他提攜後輩的精神,大加褒揚。對歐陽修才華非常欣賞的宋仁宗曾讚道:“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輩,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大度,總是極盡讚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所以,北宋名士歐陽修堪稱千古伯樂。
宋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當時還默默無聞的曾鞏,給文壇名人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並獻《時務策》,表達政見。歐陽修讀了曾鞏的文章後,賞識不已,他在給曾鞏的回信中說:“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鞏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曾鞏長於古文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一直埋沒於草莽江湖。為此,歐陽修特撰《送曾鞏秀才序》,為其叫屈,為其揚名,又把曾鞏納入門下,悉心教導,把他當成最堪造就的學生。他還盛讚曾鞏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在歐陽修的培養和幫助下,曾鞏於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高中進士,從此“一舉成名天下知”。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所以後來能夠名揚天下,也得益於歐陽修這位伯樂。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為學,後來進軍科場,卻連連落榜,性格倔強的他,乾脆把自己以前寫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後閉門謝客,埋頭讀書,經過數年磨礪,終於文章大進,下筆千言。
據葉夢得的《避暑錄話》記載,於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四十八歲的蘇洵攜蘇軾、蘇轍兄弟,以文章為“敲門磚”,拜訪了益州知州張方平,希望得到這位文壇宿將的舉薦。張方平說,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輕,此事非歐陽修莫屬。張方平寫了一封推薦信,讓蘇氏父子去京城拜訪翰林學士歐陽修。其實,歐陽修與張方平曾因政見不同而結怨,一向合不來,但當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文章後,並不因為他是政敵推薦的而怠慢,反而擊節道:“後來文章當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說:“伏見眉州布衣蘇洵,履行淳固,性識明達,亦嘗一舉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學。其論議精於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於有用。其所撰《權書》、《衡論》、《幾策》二十篇,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由於歐陽修在皇帝和士大夫之間的極力推譽,蘇洵從此名動京師。
歐陽修發現蘇軾的故事,也是一段文壇佳話。嘉祐二年,歐陽修出任知貢舉,擔任這一年禮部進士考試的主考官。策論一場,歐陽修出題《刑賞忠厚之至論》,點檢試卷官梅堯臣批閱試卷時,發現其中一篇文章特別精彩,頗具“孟軻之風”,隨即呈給歐陽修閱。歐陽修讀後,眼睛一亮,覺得無論文采還是觀點,都可以毫無爭議地列為第一。但歐陽修的“入室弟子”曾鞏也參加了這場會試,由於採用糊名法,文章屬於誰,不得而知。歐陽修猜想,這篇文章應該是曾鞏所寫,擔心若把自己的弟子列為第一會遭人閒話,便與梅堯臣商量將其列為第二。複試時,歐陽修又見到一篇《春秋對義》,讚歎之餘,便毫不猶豫地將其列為第一名。發榜時,歐陽修才知道,初試、複試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兩篇文章,均出自蘇軾之手。後來,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盛讚蘇軾的文才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見《與梅聖俞四十六通》)。看到後生才情勃發,已逾知天命的歐陽修,竟然興奮得猶如孩童一般,愛才之情,溢於言表。
蘇軾只是歐陽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個側影,當年共錄取進士三百八十八人,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後來的文壇巨匠,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後來的曠世大儒,真可謂群星燦爛。之所以一次考試就能錄取這麼多名動當時、影響後世的人才,這與歐陽修的學識、眼光和胸懷是密不可分的,難怪他會桃李滿天下。
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這些響噹噹的人物,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宋史·歐陽修傳》說他“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愛才之切、識才之準、舉才之功,稱他為千古伯樂,應該不是過譽之詞。
-
7 # 拾點文學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歐陽修擔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歐陽修做過進士的主考官,這是他做伯樂最大的資本。正是在這樣一個職位上,歐陽修才能夠為國家選拔出真正的經天緯地的人才。
據統計,歐陽修主持嘉佑二年的科考,當年共錄取進士388人,他不僅發現了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選拔了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真可謂是當世最偉大的伯樂。除此之外,他還特別喜歡向皇帝推薦別人,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這些響噹噹的人物,都在他向皇上極力推薦之列。“唐宋八大家”,除自己外,其餘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所以,《宋史·歐陽修傳》說他:“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這絕不是過譽之詞。
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當時還是一個無名小輩,因為給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歐陽修讀了之後讚賞不已。歐陽修專門寫了一篇《送曾鞏秀才序》,為其揚名,又把曾鞏納入門下。在歐陽修的培養和幫助下,曾鞏於嘉佑二年(1057)高中進士,從此一舉成名天下知。
眉山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後來能進入唐宋八大家之列,成為文壇上的宗師級的人物,也離不開歐陽修的提拔與幫助。當時歐陽修有個政敵叫張方平,在成都做太守。蘇洵就帶著蘇軾和蘇轍去拜見張方平,希望這個政界和文壇雙大佬,能提攜他們父子。張方平認為自己還不夠格,於是就寫信給歐陽修,希望他能提攜三蘇父子。按照歐陽修的直脾氣,完全有可能把三蘇父子痛揍一頓,攆出們要飯去,但歐陽修看了蘇洵的文章後,大加讚賞,立即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在皇帝和士大夫間極力推譽,蘇洵從此名動京師。
蘇東坡參加科舉考試,本來可以得到狀元,竟然因為歐陽修的謙虛避嫌,拿到了第二,這也是歐陽修一生的遺憾。
那一年科舉考試,主考官歐陽修出題《刑賞忠厚之至論》,閱卷官梅堯臣發現其中一篇特別精彩,趕緊呈給歐陽修閱。歐陽修讀後,認為這篇文章可以毫無爭議地列為第一。但歐陽修認為,這篇文章肯定是自己的弟子曾鞏寫的,擔心把自己的弟子列為第一會遭人閒話,便與梅堯臣商量將此文考生列為第二。後來他才知道,這篇文章竟然出自一個四川的天才少年之手,這個少年就是蘇軾。後來,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盛讚蘇軾的文才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蘇軾考中進士後,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稱讚蘇軾文章寫得好,說讀著他的信,“不覺汗出”,感覺自己也該避讓這後生三分。他對蘇軾獎掖有加,蘇軾也沒有辜負歐陽修的期許,最終成為繼歐陽修之後的又一位文化巨人。歐陽修晚年,還經常拿出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來修改。夫人心疼地規勸道:“這麼大歲數了,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生笑。”這種文學史意識和認真的態度,成就了一代文學巨匠。
一代文宗歐陽修,沒有羨慕嫉妒恨,而是帶著伯樂的心胸,要為文壇新星鳴鑼開道、遇水架橋,其開放包容的心態,可見一斑。
當時有個文學派別“太學體”,領袖劉幾是一名太學生,最大的特長就是常玩弄古書裡的生僻字詞。歐陽修的古文向來是通達平易的,最反對“太學體”的文風。批閱試卷時,歐陽修看到一份試卷,開頭寫道:“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用字看似古奧,其實很彆扭,意思無非是說,天地交合,萬物產生,然後聖人就出來了。歐陽修便就著他的韻腳,風趣而又犀利地續道:“秀才剌,試官刷!”意思是這秀才學問不行,試官不會錄取!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平易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歐陽修在傳統文化的重重束縛下掙扎著表現自我。他淡視名利,無欲則剛,其目的也是為維護社會穩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圖新”。學術上對當時僵化風尚和陳舊價值觀進行抵制和反撥。在當時隨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環境中,歐陽修身居高位,仍堅守大節,保持人格尊嚴,體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對習慣勢力和庸俗無聊的生存狀態進行抵拒,對社會責任自覺地擔當。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吸取勇於擔當的因子,來培育抵拒庸俗、無聊的抗體。這也是今天紀念歐陽修的重要意義所在。
正是歐陽修堪為人師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傳的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才有了曾鞏、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歐陽修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礎。
歐陽修還用自己偉大的人格,影響了他提攜的一大批人,他與范仲淹一樣,成為對宋代士風影響最深遠的人。在此後幾十年裡,他提攜推薦的這些人,都成為北宋的名臣,做到副宰相以上的有七人。他努力推薦提攜的蘇軾、蘇轍兩兄弟和曾鞏、王安石等青年才俊,和自己一起,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歐陽修雖是近視眼,但在發現人才方面卻是慧眼如炬,乃千古第一伯樂。
放榜的時候,那些寫“太學體”而自高自大的考生髮現自己居然沒有被取中,紛紛鬧事,甚至有人說要到街上截住歐陽修痛打。但仁宗充分相信歐陽修的人品和判斷力,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援。北宋文風自此一振,就連“太學體”的領袖劉幾,也更名劉輝,重新參加考試,並獲取了功名。
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讚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的出名與歐陽的學識、眼光和胸懷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
張載: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張載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開闢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從思維與存在關係的哲學理論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張載哲學思想的內容十分豐富,對中國哲學史和關中思想文化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中國學術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並對11世紀後的哲學思想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載的氣一元論本體論哲學是君主專制社會後期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重大成果,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明代的王廷相,推崇張載“太虛即氣”的學說,認為“橫渠此論,闡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開示後學之功大矣”(《橫渠理氣辨》)。
張載對傳統文化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創立關學,對後世儒家學者影響很大,從北宋時到清代,歷代都有學習傳承者。其中,宋代的呂大鈞、呂大臨、蘇昞、範育、李復等人對關學的形成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末馮從吾,全面繼承張載思想的為學傳統,並總結了500餘年的關學發展歷史,先後建立關中書院、首善書院,在他的努力下,關學覆呈現繁榮景象。
王夫之是明、清之際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全面總結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並將其密切地結合起來,達到了時代的高峰。王夫之最推崇、稱讚的是張載。“杜門著書,神契張載,從《正蒙》之說,演為《思問錄》二篇。”(《國史儒林傳》),他自稱受張載思想影響最深,平生治學以張載思想為宗,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張載思想,尤其是氣本論,氣化論,一再宣稱自己是張載氣一元論的繼承者:“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聖人復起,未有能易焉者也”。說自己平生的志向是“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
一.以天下為己任,憂患民命民生
張載少年喪父,生活歷盡艱辛,一生大部分時間與窮苦百姓在一起,在不長時間的仕途生涯中,擔任的也是基層的官員,十分了解民間疾苦和社會矛盾。范仲淹在張載人生中起了指路人的重要作用,他的思想和人格對張載的影響非常深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胸懷和氣節,在張載一生中表現十分明顯。無論居官從政,還是辭官回鄉試驗井田,興修水利,還是著書講學,無不貫穿這“為生民立命”的精神。這一點,張載與同時代的其他學者是有明顯區別的。
二.篤實尚行、經世致用
張載一改儒家學者自漢唐以來專注於典籍章句訓釋和玄空清談之風,帶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使命感,從北宋社會現實問題入手,力圖探求根本的解決之道。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變化氣質而成為聖賢,求賢成聖具備德性,就要通濟天下,利濟眾生。主張“學貴有用”、“經世致用”、“篤行踐履”反對空知不行,學而不用。張載在《橫渠易說·繫辭上》中說:“聖人苟不用思慮憂患以經世,則何用聖人?”聖人之學就是為排除國家民族之憂患而立,聖人如果不以民生為憂患,經世以除患,那麼,這種聖人也是沒有用的。當代東亞實學學者尊張載為實學之發端代表人物,是十分恰當的。
三.“民胞物與”、“貞生安死”、“存順歿寧”
張載在《正蒙》中指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說天下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姐妹,世間萬物是我的朋友,它所表達的是“大心”、“博愛”的情懷。在張載看來,聖賢之心如太虛之大而無外,只有大其心,才能體認天下萬物,人的心應擴大到與天同大的境界,才能合天道之心。“民胞物與”是對傳統文化中“和”的觀念的發展和創新。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萬物,應該是和諧的關係。這種理念和處世態度,是張載及後世關學學者的鮮明特點,面對當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階級、階層、族群以至國與國的關係全面緊張的狀況,張載的這一重要的思想,無疑是具有警世的意義。
司馬光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司馬光的獨樂園,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資治通鑑》書局所在地。這裡環境幽美,格調簡素,反映了園主的情趣和追求。其書局在汴京時已奉詔成立,除了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恕、劉攽和範祖禹都參與了書局的工作。其中,司馬光任主編,劉恕、劉攽、範祖禹為協修,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來洛陽後,便把《資治通鑑》書局由汴梁遷到洛陽。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工作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如二程、邵雍、文彥博等也常來此聚會,堪稱是一個學術中心。
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兩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鑑》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師,創法立制,而不知跡古人之所以得,鑑古人之所以失,則求勝而敗,圖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資治通鑑序》)王應麟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鑑》者。”清代大史學家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十七史商榷》卷一)。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 文學
司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從政上,不以文學自矜,他評價自己“至於屬文,實非所長”。但他學問博大精深,把做學問與作文章結合起來,雖無意為文而文自工。司馬光“務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載道”,認為華而不實的詩無用,他所稱賞的不是辭藻堆砌的詩,而是平淡閒遠,抒發真性情、真自我的詩歌經學。
在經學上,司馬光弘揚儒術,力闢佛老,對儒家經義做了許多開創性的闡釋,朱熹將其與同時的周敦頤、邵雍、二程(程顥、程頤)、張載合稱為北宋“道學六先生”。
• 書法
司馬光留存下來的書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勁方正,一筆一畫都寫得十分規矩,即使是長篇大幅,也毫不馬虎。如此端勁的書風,與他忠直嚴謹的個性也是相似的。
司馬光是以正書和隸書為主要書體的,且正多於隸。其正書的特點是:用筆提按分明,結體規整扁平,在橫劃的入筆出鋒處,時常帶有隸意蠶頭鳳尾的意圖和造型,明顯融入了隸書傳統。而隸書的特點則是:淳古不及漢隸,流美不及唐隸,但其用筆方折斬截,筆力力透毫端,筆畫沉澀剛勁,結體多取縱勢。字型雖小而意氣雄厚,轉折之處,鋒稜宛然,剛柔相濟。線條以直弧相參,於樸拙之中帶有十分秀美之態。其隸法之外兼帶楷意,無一般唐隸多見的肥滿之弊,有怒而不威的風致。
司馬光之書法的成就,主要是由於他具有對書畫和金石的學識與鑑賞之能,並根據個人胸臆,博採眾家之長,融秦篆之圓勁、漢隸之凝重、晉人之蘊藉、唐楷之剛健於一爐,從而形成鮮明的個人面貌和風格,這在宋人書法中無疑是自成一家、獨樹一幟。
黃庭堅《論書》就曾評價說:“溫公正書不甚善,而隸法極端勁,似其為人,所謂左準繩,右規矩,聲為律、身為度者,觀其書可想見其風采。”宋高宗也稱:“司馬光隸書字真似漢人,近時米芾輩所不可彷彿。朕有光隸書五卷,日夕展玩其字不已。”
-
8 # 史勁造
北宋名士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讚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而關於歐陽修提攜後輩再《宋史·歐陽修傳》中有這樣的一句評價:
“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宋史·歐陽修傳》1、歐陽修與曾鞏
宋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年少成名的曾鞏在自己二十三歲的年紀又一次經歷了科舉的失敗,而在他倍感失落前路一片黑暗時,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此人就是當時已是享譽天下的歐陽修。
曾鞏以一封《上歐學士第一書》作為自薦信,並附有一份對時事分析《時務策》。其中不僅展示了自己優秀的文學功底,還表明了自己不願隨波逐流的態度,並透露出希望拜入歐陽修門下的願望。歐陽修看過後對其有極高的評價:“廣文曾生,文識可駭”,並欣然收入門下加以細心指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鞏終於如願以償進士及第,成為了日後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最終憑藉其散文、詩詞等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佔據“唐宋八大家”一席之地。歐陽修對曾鞏這個弟子有過這樣的評價:“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可見對其滿意程度可想而知。
2、歐陽修與“三蘇”
首先要明確一點,“歐陽修是蘇洵、蘇軾、蘇轍三人老師”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在嘉佑二年(公元1057)歐陽修主持的科舉考試中高中,故稱蘇軾、蘇轍二人出自歐陽修門下是沒有問題的。但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則是因為文章得到歐陽修的賞識並由其向朝廷推薦後,蘇洵才名揚天下步入仕途。所以歐陽修與蘇洵是以平輩論交,並沒有師徒之實。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想必很多人都對《三字經》中的這段話有印象,這就是講述蘇洵27歲開始發奮讀書的故事。由於蘇洵早年屢試不第,一氣之下他將從前寫的文章付之一炬,從頭開始埋頭苦學終於文章大成。嘉祐初年(公元1056年),年近半百的蘇洵帶著蘇軾、蘇轍二子進京遊歷參加科考。蘇洵所作的《權書》、《衡論》等十幾篇文章受到了歐陽修的大加讚許:“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效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而此間籍籍無名的蘇洵也一時間名動整個開封城。雖然歐陽修的名氣遠大於蘇洵,但二人卻一直以平輩的身份相交甚厚。在蘇洵去世後,歐陽修為其所作《蘇洵墓誌銘》。
上文中提到,蘇軾、蘇轍二人於嘉佑二年(公元1057)歐陽修主持的科舉考試中高中。因為這一屆考生中還有歐陽修的得意弟子曾鞏,當歐陽修看到一份特別優秀的考卷後以為是曾鞏所作,為了避嫌於是將其判為第二,誰知後來發現竟是出自蘇軾之手。看到如此精彩的文章興奮不已的歐陽修感嘆道:“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見對蘇軾的喜愛溢於言表。
3、千年難以匹敵“的一屆科舉
後世將這一屆科舉譽為”千年難以匹敵“的一屆,在這一屆進士及第中,不僅有蘇軾、蘇轍兩兄弟,更有曾鞏、曾布、曾牟、曾阜一門四兄弟同科及第,日後“程朱理學”代表人物程顥,立下”為萬世開太平“志向的張載,以及對北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呂惠卿、章惇等人。據統計,在這一科中後來官至宰相的就有9人之多!
4、真才實學是歐陽修賞識的唯一標準
除了和自己有師徒之實的弟子外,歐陽修對其他有真才實學的人也是不遺餘力的幫助。
“包龍圖”包拯、《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三朝為相的韓琦等,這些人在名不見經傳的時候都受到過歐陽修的幫助與舉薦,可見對歐陽修”千古伯樂“之稱所言非虛。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9 # 肖邦老師的課堂
歐陽修我們很熟悉,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宋仁宗時期的朝廷大臣。然而他有一個伯樂的稱號,為什麼呢?因為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位是他推舉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歐陽修在晚年時做了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的考試。他提倡平實文風,反對太學體(既不平實,也不華麗)的文風。在這次考試中也有歐陽修的學生曾鞏,歐陽修在閱卷時,看到一份非常好的答卷,他以為是他的學生曾鞏的,於是為了避嫌,他把這份試卷取為第二名,拆封後,發現這個試卷是蘇軾的,與蘇軾一起被錄取的還有他的弟弟蘇轍,以及一批北宋文壇的重要人物,這樣歐陽修就給北宋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後來蘇軾還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還經常把他自己以前寫的文章拿出來修改,他夫人說他,都這把年紀了,還操這個心,難道怕先生罵?歐陽修卻說,不怕先生罵,怕後生罵。歐陽修一生推薦的人很多,比如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而且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也得過他的推薦。
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仁宗時期出現,歐陽修推薦了五位,可見歐陽修眼力相當強勁,慧眼識珠,他推薦的人最後都成為了北宋的文學家,政治家,對北宋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乃至影響到了後世,可見歐陽修不僅是文學家,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伯樂,歐陽修這樣的人不僅是民族之幸,也是國家之幸,值得我們現代人認真研究。
-
10 # 江湖小曉生
歐陽修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伯樂?因為這哥們實在是太牛了,一口氣舉薦了一票厲害的牛人,這些人全都是北宋時期的風雲人物。
從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司馬光,到文學大才蘇軾、蘇轍、曾鞏,全都是他舉薦的。唐宋八大家一共八個人,其中北宋的6箇中有5個,都是他舉薦的,還有一個就是他自己。
這實在是太讓人歎為觀止了,一個人眼光準,可能是一時的。但是歐陽修接二連三地選中人才,這絕對不是什麼偶然的事情了。
三蘇都是歐陽修推薦給朝廷的。三蘇指的就是蘇洵和他的倆兒子蘇軾與蘇轍,這三個人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實在是高得不像話了。尤其是蘇軾,在文化界,幾乎是登峰造極的人物。
唐朝因為李白而自豪,那麼宋朝便是因為有蘇軾而驕傲。歐陽修主持科舉的那一年,蘇軾和蘇轍兩兄弟恰好就考上了進士,因此都成為了歐陽修的門生。
其中蘇軾的文章寫得特別好,歐陽修本打算將他的文章選為第一名,可是他又擔心這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寫,所以故意將他放在了第二名,兩人為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歐陽修的力薦之下,蘇軾和蘇轍得到了宋仁宗的賞識,宋仁宗甚至認為,自己一場科舉就為後世子孫選拔了兩位宰相之才。
既然蘇軾和蘇轍都是歐陽修的門生,那麼他們的父親蘇洵,至少應該跟歐陽修平輩了吧?怎麼也是他推薦的呢?
要是沒有歐陽修,這位蘇洵老夫子的文章,還真的未必就能名震天下。蘇洵被稱之為蘇老泉,他打小就很貪玩,27歲的時候才開始發奮讀書。可惜科舉考試一再不中,文章寫得再好,考不上進士,那也是白搭。
結果蘇洵就放棄了自己的科舉考試之路,帶著倆兒子去考進士,倆兒子一舉高中。蘇洵就更加不可能走科考這條路了,畢竟兒子們在他前面高中,這也是鬧笑話的事情。
為此在張方平的推薦下,蘇洵的文章落在了歐陽修的手裡,歐陽修看了文章以後,那叫一個高興,立刻向宋仁宗舉薦了蘇洵。蘇洵這才在士大夫之間名噪一時。
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冤家也是歐陽修推薦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原來關係是很好的,只是後來政見不同,所以才會彼此疏遠,這跟私交沒什麼太大關係,純粹是政見問題。
歐陽修舉薦王安石,的確費了一番功夫,因為王安石這個人的個性,跟他的名字非常相似,那就是一塊石頭。
當初歐陽修曾經舉薦王安石為諫官,結果王安石卻不屑擔任諫官,說自己的奶奶歲數大了,要回去照顧老人。這個時候歐陽修不死心,是人才他就不能放過。所以歐陽希又舉薦王安石為群牧判官。
其實王安石自己心裡明白,自己的終極目標那就是做宰相,搞變法。為了變法,他必須要在地方上好好觀察才行,如果到朝中做了諫官,那體察民情的事情可就做不成了。
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是個比較耿直的人,而且很有擔當,願意為朋友承擔責任,有自己的主見,不願意隨大流。因此這種人在官場很難混下去。
這個時候擔任參知政事的歐陽修,發現了司馬光這塊金子,他向宋神宗推薦了司馬光,說他是:德性淳正,學術通明。
有了這麼一個評價,宋神宗立刻將司馬光任命為翰林學士,可以說司馬光以後的光輝前程,跟這句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推薦之人,幾乎都是文學大家。歐陽修被當時稱之為北宋文宗,也就是北宋時期最有學問的人。可是他在推薦別人的時候,卻時常表示自己要退居二線了。
比如說歐陽修在看到蘇洵的文章以後,說了一句:後來文章當在此。也就是說歐陽修認為,以後能夠在文壇上有所成就的人,是寫這篇文章的作者。
在歐陽修讀到蘇軾的文章以後,不禁汗流浹背,表示自己應該退休了,把前程讓給寫這篇文章的年輕人了。
歐陽修以為蘇軾的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寫,所以把蘇軾的文章列為第二。在這以後一開榜他就後悔了,為什麼?因為自己的弟子曾鞏名列榜首。
這件事轟動不小,要不是歐陽修解釋了一遍,誰都會認為歐陽修有徇私的可能。但是歐陽修做不出這種事情,而曾鞏也確實有大才。
曾鞏家族世代都是讀書人,他被稱之為南豐先生,有很深厚的文學功底。跟隨歐陽修學習多年,文章自成一體,所以也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實包括王安石、司馬光在內,歐陽修所舉薦的人,大多都是文學大家。這些人有些偏向文學,有些則偏向政治。不過在文學上都是有建樹的。
歐陽修畢竟是文人,被稱之為千古伯樂,其實也就是因為他在自己專長的那個方向上,挑出了不少人才來。
總結:歐陽修選人可以,自己卻不適合做官。歐陽修不會趨炎附勢,這在官場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因此他就算獨具慧眼,也只是一時保住自己的官位,因為他正直的作風,使得自己總是有被貶謫的風險。在政壇上,歐陽修的建樹,其實也不多,大多數情況下,歐陽修是以詩文著稱。
參考資料:《宋史》
-
11 # 大河
歐陽修,老陰陽師了,狄青後來就是他打壓迫害的,重儒輕武,不顧大局,還有蘇軾,評價衛青媚上,把漢武帝說的一文不值,這些個宋朝儒人,就會賣弄儒騷,漢人的風骨全都丟了,宋朝的衰亡就有他以及和他一樣的輕賤儒人一份。還伯樂?我呸!
-
12 # 澳古說歷史
歐陽修,雖說他自己做官做的很失敗,為官期間曾是屢屢受挫,多次被貶,把自己弄得是心力交瘁!但是他在政壇上的地位卻很高,乃是領袖級的人物,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得益於他的慧眼識珠,仁宗一朝有近乎一半的名臣都算是他的門生,皆因他被朝廷重用。
歐陽修都舉薦過什麼人呢?
三蘇能名揚天下,離不開歐陽修毫不吝嗇的一再稱讚。
先是蘇洵,47歲前不為天下人所知,可就在47歲時,就因歐陽修一句“你所做之《衡論》、《權書》、《幾策》文章,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蘇洵自此名揚天下,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文名因而大盛。
其次是蘇軾,第一次赴京應試,就因歐陽修的賞識得以高中進士,而後在歐陽修“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的不吝稱讚下,名動京師。最後是蘇轍,嘉祐二年(1057年)禮部會試,歐陽修為主考官,因他的賞識,蘇氏兄弟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京師。
王安石能位列宰相之職,並執掌“熙寧變法”,這離不開歐陽修的舉薦。
為讓王安石能被仁宗重用,歐陽修曾數次向仁宗舉薦他,即使是遭到王安石自己的拒絕,他也未曾放棄,最終在歐陽修多次的舉薦下,仁宗開始重視起王安石。不久,仁宗就讓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主政一方。而後,王安石常州一任,政績卓越,升度支判官,掌戶部事。
曾鞏能成為唐宋八大家,離不開歐陽修的諄諄教導。
曾鞏少時就入歐陽修門下,被歐陽修親自教導。身為一代儒宗的親傳弟子,曾鞏想不成名都難,想不入仕途都難。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主持會試,曾鞏高中進士。嘉祐四年(1059年),外放太平州任司法參軍,次年在歐陽修的舉薦下,回京任職。
歐陽修對曾鞏這位學生,那可是十分喜愛,是將一生所學都傳於他。在歐陽修的悉心教導下,曾鞏的文學成就是越來越高,直至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馬光能在神宗朝再次被啟用,離不開歐陽修的推薦。
歐陽修與司馬光本有爭鬥,兩人曾魏科舉取士,是應全國統考,還是以區域分考,吵得是不可開交。但是,就算如此,歐陽修也絲毫不介意,在神宗朝,司馬光即將被棄用時,時任參知政事的歐陽修,就特意向神宗上書,盛讚司馬光“德性淳正,學術通明”,而後神宗就重新啟用司馬光,不久,就任他為御史中丞。
呂公著能官運亨通,成為一朝宰輔,歐陽修功不可沒。
呂公著的父親呂夷簡與歐陽修,那可是見了就分外眼紅的仇人。歐陽修為官時,之所以屢遭貶斥,多半就是呂夷簡的功勞。早年呂夷簡為相時,年少氣盛的歐陽修就曾上書抨擊呂夷簡為是任人惟親的奸相,惹得呂夷簡是惱羞成怒,不久就被貶到夷陵做了縣令。而後,歐陽修一路磕磕絆絆成為了右正言、知制誥,結果又被呂夷簡一竿子擼到底,發配到滁州,當了醉翁。
但是,就算是這等仇恨,當歐陽修見呂夷簡之子呂公著有大才之時,就專門向仁宗皇帝寫了一封奏章來推薦讚揚他“器識深遠,沉靜寡言,富貴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而後在他的強力推薦下,呂公著開始被仁宗重用,直至成為一朝宰輔。
生為一代儒宗,歐陽修他看人的眼光,真的讓人不由衷的欽佩,唐宋八大家,除了他自己,剩下來自北宋的五位大家(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皆是出自他的門下,因他而被朝廷重用。除此,包拯、司馬光、王安石、韓琦、文彥博、張載、程顥、呂大鈞、呂公著等,他們也都曾受過歐陽修的提攜,繼而或在政壇,或在文壇大放異彩。只得說,歐陽修不愧是為千古伯樂!
-
13 # 穿插游擊隊
“獎引後進,如恐不及, 賞識之下,率為聞人。”
——《宋史 ·歐陽修傳》
歐陽修被稱為“千古伯樂”,最早可追溯到脫脫編修的《宋史》,其中,驚才絕豔如蘇軾、文學成就如曾鞏等不世出的大才,統統都是歐陽修的門生故吏。
那麼,歐陽修究竟舉薦了多少人才?
歐陽修畫像
偏科的蘇軾
蘇軾的文學基礎來自父親蘇洵的家學。蘇洵在自己科舉屢屢落敗後,將經世致用的希望寄託於兒子蘇軾、蘇轍身上,在《上張侍郎第一書》中回憶了其對二子的教育。“始學聲律,既成,以為不足盡力於其間,讀孟、韓文,一見以為可作”。
自幼,蘇軾便接受了策、論類文章的教育,父親蘇洵認為時文“好奇而務深”“虛浮不實”,倡導“文貴自然”“有所不能自已而作”,這與當時正在醞釀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暗和,所以,蘇軾年少時接受的教育恰恰跟隨了文學變革的腳步,使得他在日後的科舉考場上,受到了歐陽修的關注。
關於歐陽修與蘇軾,多年來一直盛傳,蘇軾殿試考了第一,但因為歐陽修誤認為這是自己門生曾鞏所寫,為了避免徇私,將此文的真實作者蘇軾降為第二。然而,如果我們深入去看曾鞏和蘇軾的文章,會發現這種說法破綻頗多。相反,真實的情況,可能會更令我們意識到歐陽修對蘇軾的知遇之恩。
宋仁宗嘉祐年間,考生在殿試階段幾乎不會再落榜,只是用來決定最終名次,所以,省試在宋代科舉中才是最重要環節。按《宋史》載:宋代省試“凡進士,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到了宋仁宗寶元年間,在李淑的建議下,又改成了:“先策,次論,次賦,次帖經、墨義,而敕有司並試四場,通較工拙,毋以一場得失為去留。”
也就是說,在進士科舉考試中,並非單單考一科,而是綜合策、論、賦、帖經(墨義)四科的總成績,進行綜合排名,蘇軾斬獲第二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也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科目而已。
事實上,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與曾鞏《論刑賞》穩健的行文風格有著霄壤之別,曾鞏不喜堆砌辭藻,不喜旁徵博引,甚至很少提綱掣領地對文章作出總結,文風樸素。而蘇軾的文章一改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行文平易曉暢,用典炫技頗多。
此外,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蘇軾的用典也存在著很大問題。
在蘇軾文章中所引用到的《詩・小雅・巧言》中,蘇軾寫道:“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湍沮”。
但翻開原文,其實是:“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也就是說,蘇軾把原文記混了。
這還不算,在文中所引用的堯帝三阻皋陶判刑的典故中,完全是蘇軾瞎編的:“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蘇軾在短短六百多字的文章中用典頻頻出錯,但行文、觀點、論述卻皆是頂尖,這讓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糾結不已,他的“伯樂”能力也讓他做了比較突破的選擇——給到才華橫溢的蘇軾以第二名的成績。
放榜之後,歐陽修專程去問蘇軾,他文中提到的“堯曰宥之三”的典故出自哪裡,結果,蘇軾給了歐陽修一個十分瀟灑的回答:“想當然耳,何必須要有出處。”
這種級別的考試,蘇軾敢瞎編典故,也幸虧是遇到了脾氣好又愛才的歐陽修,到底也沒有和他計較,蘇軾也從此順利踏上仕途。
從最後的授予官職來看,蘇軾的總成績並不出彩,甚至處於殿試考生的中下水平:北宋的殿試成績從一甲即為甲科,二至五甲為乙科或丙科,不同的成績對應的是不同的授官職位。蘇軾的最終殿試成績為進士乙科,試後授官縣主簿,處於最基層。
在四科考試中的《春秋》對義中,蘇軾考了第一,後來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又得了第二,但總成績失常如此,可見其餘兩科發揮之差,如果沒有伯樂歐陽修在省試中將蘇軾的文章定為第二,或許蘇軾在當年科舉名落孫山也猶未可知。
曾鞏的漫漫科舉路
在蘇軾的同屆考生中,時年三十九歲的曾鞏可謂一路坎坷。
論及出身以及家庭底蘊,曾鞏並不比蘇軾遜色,曾鞏家族世代為學者,祖父曾致堯,曾任尚書戶部郎中,而父親曾易佔,也是太常博士出身,曾任臨州尉,知監等。曾鞏自身遺傳了家庭的良好基因,天資聰慧、記憶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早十二歲時,就嘗試寫過科舉《六論》。
可偏偏生不逢時,曾鞏年輕時的科舉考試裡,華麗的文風以及劍走偏鋒的奇詭論述往往能博得考官青睞,很明顯,這並不是曾鞏所擅長的。
在1037年到1056年的將近二十年間,曾鞏參加的兩次科舉都以落第告終,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又讓曾鞏揹負起了沉重的負擔。但好在,在這期間曾鞏認識了改變自己一生的伯樂歐陽修,成了他的門生。
曾鞏與歐陽修認識得很早,是在曾鞏第一次進京考試之後,當時的歐陽修是館閣校勘。曾鞏對於崇好古文的歐陽修向來仰慕,藉助這次進京趕考的機會,曾鞏給歐陽修寫了第一封信《上歐陽學士書》,信中,曾鞏希望歐陽修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志向,並且希望歐陽修可以收自己入門。
對於不第的曾鞏,歐陽修並沒有任何的輕視,收到曾鞏的信件後,歐陽修被信件內容以及後來的《時務策》打動了,歐陽修發現,這位宣告不顯的曾鞏,不過是因為擅長策論而輕於盛行一時的科舉時文罷了。
發現曾鞏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歐陽修很快回復曾鞏,並稱其為 “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並寫了《送曾鞏秀才序》,為曾鞏的屢試不第叫屈,從此將曾鞏收入門下,悉心栽培。
即便曾鞏是個高齡落榜生,歐陽修也對他做出了極高的評價:“過吾門者百千人 ,獨於得生為喜”。
雖然多次名落孫山,但在歐陽修的極力扶持下,曾鞏並沒有因此放棄仕途,終於在嘉佑二年(1057年)以39歲高齡中了進士。入仕之後,經過歐陽修的舉薦,曾鞏就任於館閣校勘,歐陽修對於文學的見解深深影響到曾鞏,師徒二人的文章具備的紀實性,也就是崇尚實學、反對形式主義的文風也深深影響了北宋中後期的科舉考場。
終其一生,歐陽修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栽培曾鞏,而曾鞏除了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以外,處理政務風格務實、細緻,願意深入到基層調查瞭解工作,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地方齊州、越州、洪州都留下了美名,這也是曾鞏對於務實主義者歐陽修提攜之恩的最好回饋。
星光熠熠的科舉第一榜
嘉佑二年(1057年)對於進東京汴梁趕考的眾多學子來說,不是一個好年份。
如果不小心參加了這一年的科舉考試,那就避不開一件事——崇尚古文運動,並遇到向來反對北宋前期以詩賦取士的考試標準的主考官歐陽修。
在《六一詩話》中,歐陽修宣示了他對過往科舉考試的看法:“自科場用賦取人,進士不復留意於詩。故絕無可稱者”。而擔任當年主考官的歐陽修自然大刀闊斧的對考試內容進行了改革。
這個改革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卻被後世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大名鼎鼎的蘇軾、曾鞏正是這場改革的受益者。
歐陽修擔任主考的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曾鞏只不過是當年科考的一個側影。當年科舉各科共錄取了899人,其中進士388人,在這一大群人中,對後世造成巨大影響的就有十多人,除了上文提及的蘇軾與曾鞏,這份進士名單還有蘇轍、張載、程顥、程頤、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
這些榜上有名的人又達成了什麼成就?
王安石變法骨幹:章惇、呂惠卿、曾布,對當時社會發展以及後世借鑑有極大參考意義。關學:由張載創始,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禮》為用,以孔、孟為法。他提出了以“氣”為本的宇宙論和本體論哲學思想。洛學:以程顥、程頤兄弟提出,以儒學為核心,並將佛、道滲透於其中,旨在從哲學上思辨"天理"與"人慾",主導兩宋交際哲學思想。蜀學:由“三蘇”父子創立的儒學派別,經學方面頗有造詣。此外,當屆科舉還出了九名宰執,文官出身的王韶甚至主導了宋夏之間的熙河大捷。嘉佑二年,由歐陽修主持的科舉考試,無論從含金量還是影響力,在這千年的科舉史中,可稱得上巔峰時代。
“門生故吏滿天下”的名士在歷史上並不少見,但論及質量,首推的還當是歐陽修。
歐陽修是個務實主義者,這從他的文章風格就可窺探幾分。歐陽修的思想講究文道並重,講究寫實性和實踐性,也一直倡導詩文革新。歐陽修極力反對五代宋初的誇張虛浮的文風 ,他認為,自五代到當世的文學作品修飾浮誇、辭藻過於華麗而言之無物。
歐陽修的思想在他主持的科舉考試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言簡意賅、言之有物、注重實學,因此,務實的歐陽修也為宋廷篩選出一大批人才,而在歐陽修之後,他的思想仍然在兩宋科舉中因襲,影響深遠。
慧眼獨具的歐陽修既能識才愛才,又能不計親疏舉才薦才,“千古伯樂”的美稱於他而言,應當是實至名歸。
-
14 # 溫州悟空講
導言
歐陽修算起來確實可以是導師級別的人物,他至少選擇了大宋朝最核心的骨幹,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歐陽修的提拔,大宋文壇會冷清許多。
我們來看看他都提拔了哪些人。
八大家一半都是與他有緣1.曾鞏。 這是八大家中最缺乏存在感的人,但是王安石對於曾鞏可是把他比作聖人除了商業互吹,也說明了曾鞏的水平不錯。
想一下,他的老師就是歐陽修。宋仁宗慶曆元年,當時還一文不名的曾鞏,給文壇泰斗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並獻《時務策》,展示自己的才情,表達自己的政見。歐陽修讀了曾鞏的文章,賞識不已。歐陽修特撰《送曾鞏秀才序》,為其叫屈,為其揚名,又把曾鞏納入門下,當成最堪造就的學生,悉心教導。在歐陽修的培養和幫助下,曾鞏於嘉祐二年(1057)高中進士,從此一鳴天下知。
2.三蘇父子
這三人幾乎都和歐陽修有過關係。
當時歐陽修有個政敵叫張方平,在成都做太守。蘇洵就帶著蘇軾和蘇轍去拜見張方平,希望這個政界和文壇雙大佬,能提攜他們父子。張方平認為自己還不夠格,於是就寫信給歐陽修,希望他能提攜三蘇父子。按照歐陽修的直脾氣,完全有可能把三蘇父子痛揍一頓,攆出們要飯去,但歐陽修看了蘇洵的文章後,大加讚賞,立即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在皇帝和士大夫間極力推譽,蘇洵從此名動京師。
3.王安石
王安石和歐陽修的關係比較有趣。當年一個朋友把王安石引薦給歐陽修,歐陽修讀了王安石的詩後,非常賞識,到處為之延譽,他寫的《贈王介甫》的詩中,有“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之句,把王安石比作李白和韓愈。王安石以為歐陽修並非知己,不以為然地酬答說:“它日倘能窺孟子,此身安敢望韓公。”
不過歐陽修並沒有在意這個,後來,他在同一扎子中薦舉三人可以為相,其中就有王安石。另外兩人是呂公著和司馬光。這就是唯才是舉的表現。
4.其他的大佬
不僅發現了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選拔了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真可謂是當世最偉大的伯樂。除此之外,他還特別喜歡向皇帝推薦別人,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這些響噹噹的人物,都在他向皇上極力推薦之列。“唐宋八大家”,除自己外,其餘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所以,《宋史·歐陽修傳》說他:“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這絕不是過譽之詞。
-
15 # 汗青正浩
《雜說四·馬說》中提到:“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有很多,但能發現這些人才的人卻很少,俗稱“伯樂”,在我們現代又叫“貴人”。
以史為鑑,仔細想想還挺有道理,雖說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但倘若沒有人能發掘,那發一輩子光,實現不了自己的成就,發這光給誰看呢?所以,那個擁有一雙發現你才能的眼睛的人,相當重要。歐陽修,就被稱為“千古伯樂”。
別看史書上記載的歐陽修,留給人們的印象總是過於剛直,不太寬容,甚至對待別人有點刻薄,可面對一些有才能的後生,他可是大為推崇。
在他的舉薦下,諸如曾鞏、蘇軾之流,才得以守得雲開見月明,從默默無聞到脫穎而出。那麼,在這位貴人的一生中,都發掘了哪些名垂千古的人才呢?
舉薦“三蘇”,讓蘇洵父子成為頂級文學流量“三蘇”指的是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這一對父子能有今天成就,那可真是依託於歐陽修的大力推崇。
蘇洵人稱“蘇老泉”,生性自由不拘束,不喜歡被框在特定的格局中。直到27歲那年,才幡然醒悟,開始用功讀書。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可惜了,天不遂人願,即便這蘇洵再有才能,科舉考試這一大門檻過不了,那可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無處施展才能啊。
眼看著自己兩個兒子一舉高中,當老子的臉面也不光彩,於是他乾脆放棄了科舉考試。期間,偶然認識了張方平,他賞識蘇洵的才能,於是將其推薦給了歐陽修。歐陽修一看他的文章:“喲呵,有點東西”,十分高興,當即就向宋仁宗推薦了蘇洵,蘇洵因此名噪一時。
蘇軾與歐陽修的緣分就更奇妙。那還是在嘉祐二年,這一年,歐陽修奉命出任知貢舉,擔任禮部進士考試的主考官,蘇軾就在一眾考生之中。
試卷官批閱試卷時,發現其中有篇文章十分出彩,評價其有“孟軻之風”,歐陽修聞之也來觀看,眼睛一亮,說這篇文章肯定是毫無爭議的第一。
可當時,曾鞏也參加了這門考試(歐陽修的關門弟子),歐陽修怕這篇文章是他所寫,列為第一遭人非議,於是商量之後,決定將這篇文章排名第二。
到了複試,蘇軾豪筆一揮,一篇《春秋對義》更加驚豔歐陽修,讚歎之餘,歐陽修毫不猶豫將他列為第一。直到正式發榜,才知道這名考生原來是蘇軾。給梅堯臣的信中,歐陽修說道:“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出人頭地”成語的來源),可見他愛才之情。
愛惜座下弟子曾鞏,親自寫文章鼓勵他公元1037年,18歲的曾鞏跟隨父親,前往京城尋求仕途。由於出身書香門第,他自幼飽讀詩書,說起來考上個一官半職,那是不成問題。可惜的是,曾鞏擅長古文策論,實在不適應當時科舉考試的形式,所以屢戰屢敗,十分氣餒。
這時,他想起了前些年結識的文壇泰斗歐陽修,於是寫了一封信,附上自己所作的《時務策》,以求毛遂自薦。歐陽修看了他的文章,十分喜歡,認為曾鞏實在受科舉所限,是一個被埋沒的人才。
於是,他特意寫了一首《送曾鞏秀才序》,一方面,鼓勵了曾鞏,讓他不要氣餒,另一方面,也讓圈子裡的前輩們,都聽聽他的名字。這樣的殊榮,讓曾鞏受寵若驚,不僅如此,歐陽修之後又特意把他招入門下,親自悉心教導。終於,在公元1057年,曾鞏考中進士,實現了自己的科舉夢。
心懷大度,舉薦才能之人無數公元1044年,弟子曾鞏曾向歐陽修舉薦一人,名叫王安石,說他“古今不常有”,可惜時候不對,歐陽修當時不在京師。後來,在歐陽修被貶滁州時,曾鞏前來探望,又舉薦此人。看過他的文章後,歐陽修大加讚賞。之後的幾年中,數次向皇上舉薦王安石。
公元1056年,歐陽修終於與王安石相見,兩人恍若多年老友,互贈詩歌。後來,二人在學術上產生分歧,但私交仍舊親密。有些合適的職務與工作,歐陽修仍舊不遺餘力的推薦王安石,可見他的大度與無私。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人都被歐陽修相中,推舉之餘,才能揚名天下。他並不看重這些人的出身、外貌、家境,就是賞識他們的才能,為國家貢獻人才。《歐陽修傳》中稱他“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如此來看,說歐陽修是“千古伯樂”,正是恰當之詞。
-
16 # 畫廊叔叔
唐宋八大家,北宋佔六席,五人是歐陽修推薦,第六人是他自己。稱為千古伯樂不為過。
還有一位造就了北宋文化高峰,甚至是華夏古文化巔峰的人,也應該記住。宋仁宗趙禎。
-
17 # 歷來現實
歐陽修是四川人,出生的時候,家境不錯,父親是軍官,所以他也是個官二代。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歐陽修三歲的時候,父親病逝,只能跟母親相依為命,到湖北投靠叔叔。
歐陽修失去了官二代的地位,但是他還沒有一無所有,還擁有一筆潛在的“財富”,那就是其母親是大家閨秀,可以讓他在童年時受到良好教育,在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過人才華,在當地非常有名。
不過歐陽修的成功之路卻非常坎坷,兩次參加考試都落榜,直到22歲那年才在國子監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在第二年高中進士,終於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其實歐陽修只是有才華,早年並沒有多麼遠大的理想。在地方當官的時候,他並不在乎自己的政績,不喜歡大刀闊斧搞什麼改革,不熱衷轟轟烈烈搞形象工程;他主張無為而治,讓老百姓自由自在地工作生活。
歸根結底還是歐陽修太貪玩,還是個文藝青年,把精力都用在了文學創作上。
他寫的詞被譜曲之後,成為流行金曲,在全國流行廣為傳唱,甚至還傳到了遼國。
即便如此,歐陽修治理下的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一片繁榮景象。
歐陽修也不是完人,喜歡喝酒,喝就一醉方休,流傳千古的《醉翁亭記》就是他喝酒後的傑作。
歐陽修不拘小節,曾經跟自己的外甥女有染,外甥女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嫁給他侄子後,又跟僕人私通,事發後在大堂上將歐陽修招了出來,歐陽修因此被搞得聲名狼藉。
歐陽修成為伯樂,是多年以後的事,當時他已經49歲,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就在這一年(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被提拔為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開始了他的伯樂生涯。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是說,有才華的人很多,但是被埋沒的是大多數,只有極少數人遇到了伯樂,得以大展宏圖;沒有伯樂,你就註定一生默默無聞。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人賞識你,縱然滿腹經綸,也只能在社會底層晃悠,平平淡淡過一生。
雖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但是這塊金子如果悶在口袋裡,塞到床底下,發出的光芒被掩蓋住了,一輩子都不會為人所知。
只有把它拿到鬧市上,放到櫃檯裡,出現在大庭廣眾的視線中,才會大放異彩。
歐陽修不喜歡華而不實的文風,不喜歡人搞假大空唱高調,對樸實無華的文章情有獨鍾。
因此,務實成為他選擇人才的標準,有真才實學的學子脫穎而出,造就了一批腳踏實地,認真做事的政治家。
歐陽修自己也因此從此成為千古伯樂,名垂青史。
歐陽修作為主考官的時候,舉薦了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
蘇洵年輕時候玩世不恭,碌碌無為,直到人27才開始追求理想,歲那年,才幡然醒悟,開始用功讀書,但是他對功名不感興趣,只想把自己兩個兒子培養成才。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蘇洵帶二子進京應試的時候,遇見了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看了他的著作《衡論》、《權書》、《幾策》之後讚不絕口,向皇上推薦,蘇洵這塊金子才得以發光,走上仕途。
嘉祐二年,作為主考官的歐陽修又慧眼識珠,發現了才華出眾的蘇軾,當時自己的學生曾鞏也參加了考試,但歐陽修唯才是舉,克己奉公將蘇軾文章列為第一,蘇軾從此開始施展才華,一發不可收。
曾鞏,成才之路也非常坎坷,他才華橫溢,但多次考試屢試不中,灰心喪氣。
於是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斗膽給歐陽修寫了一封信,並將自己的作品《時務策》呈上,受到歐陽修賞識,對他進行鼓勵。
曾鞏因此受到鼓舞,更加發奮學習,終於在公元1057年高中進士,圓了自己的科舉夢。
除了曾鞏和蘇軾父子,歐陽修發現的另外一匹千里馬更有含金量,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
但是舉薦這匹千里馬,可沒有那麼順利,費盡了周折。
早在公元1044年,歐陽修就透過弟子曾鞏知道了有王安石這個人,還知道他才華橫溢、"古今不常有"。
怎奈當時歐陽修官場失意,被貶滁州人微言輕,在皇上那裡說話沒有分量,幾次推薦信寄出都石沉大海。
1051年,歐陽修回朝不久,隨即開始向朝廷舉薦王安石,開始舉薦他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為由推辭不幹。
歐陽修就親自找到王安石,對他說:"古人說三十而立,你都三十歲的人了,不當官怎麼賺錢養家?"王安石這才答應當官,出任群牧判官,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歐陽修發現的千里馬,五位成績斐然,都成為文壇大佬,位居"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之列,由此,說他是古今第一伯樂,可謂名至實歸。
-
18 # 沂藍書院趙月光
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一代宗師,喜歡發掘人才、舉薦人才。曾鞏、三蘇、王安石等人都受到歐陽修的推薦。
(歐陽修)
歐陽修能成為一代宗師,跟他主持嘉佑二年的科舉考試密切相關,此榜被稱為“千古科舉第一牛人榜”。
(蘇軾)
1、歐陽修早年的古文受謝絳、尹洙影響歐陽修年輕時家庭貧窮,偶爾得到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愛不釋手,感嘆:“學者當至於是而止爾!”
但當時主導北宋文壇的是西昆體,領袖是楊億、錢惟演,他們主要學習、模仿晚唐的李商隱,寫四六體的駢體文,寫典故多的、晦澀難懂的詩。
歐陽修也不得不放下古文,寫科舉應試之文,在天聖八年(1030)年考中進士,到洛陽做個小官。
錢惟演正在洛陽當西京留守,為人寬容豁達。謝絳、尹洙、歐陽修都在錢惟演手下。
有一年冬天,謝絳和歐陽修到洛陽附近的龍門玩,遇上下雪,登石樓眺望洛陽。遠遠看到有一艘船載車馬渡過伊水,直到他們跟前,原來是錢惟演派廚師、歌伎給謝絳和歐陽修助興,還說:“你們遊山玩水太辛苦了。就在龍門賞雪,多留一會。府裡的事情又少又簡單,千萬不要急著回來。”
謝絳喜歡寫古文,但只是自己的興趣,也沒有指導歐陽修寫作。
尹洙也喜歡韓愈寫的古文,尹洙和歐陽修各自寫了一篇《臨軒閣記》。尹洙用古文筆法寫成,歐陽修大為讚歎,載了一車酒去請教尹洙,兩人一邊飲酒,一邊講摩古文,通宵達旦。
歐陽修豁然開朗,總結出古文的創作手法是“格高文簡”,格調要高明,文字要簡練。
早上喝完酒,歐陽修連忙回去,重新寫了一篇古文體的《臨軒閣記》,從此逐漸成為古文的一代宗師。
2、歐陽修成為開封的文壇盟主應該一番曲折的遊歷後,至和元年(1054年),歐陽修到東京開封擔任吏部流內銓,從此常住開封十三年。
歐陽修頻繁參與文士宴會,詩文酬唱。
據統計,與歐陽修一起參加詩文宴席的晚輩主要有:劉敞,韓維,韓絳,王安石,吳夔;還有蘇洵,王洙,範鎮,楊褒,王安國,姚闢,焦千之,裴煜,李端願,曾鞏,蘇軾,張師中,司馬光,江復,祖無擇,吳衝,王珪等等。
這些人大都受到了歐陽修的舉薦。
歐陽修親自指點弟子的寫作,最留意的是曾鞏。
(曾鞏)
3,歐陽修與曾鞏曾鞏早年的文章就有古文之風,所以在文風奢華的年代,屢屢不能中舉。
後來,曾鞏給歐陽修寫了第一封信《上歐陽學士書》。
歐陽修被打動,收了曾鞏為首席大弟子,“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古文翻身的日子,是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舉,歐陽修主持考試,以古文的要求作為文章的評分標準。
科舉指揮棒一揮,從此就是古文的天下。
曾鞏也在嘉佑二年中舉。
嘉佑二年,各科共錄取了899人,其中進士388人,歐陽修成了這些人的座師。
-
19 # 奕天讀歷史
歐陽修,作為宋朝的三朝元老,一代文學大家,可謂門生故吏遍天下。而且,他對於人才,特別是自己的弟子,更是不遺餘力的舉薦,被議為“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成就了很多人。
歐陽修舉薦之人,僅僅在《宋史》中記錄的有名有姓、地位顯赫者就有十餘位之多。特別是歐陽修曾經舉薦過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位,更是讓歐陽修有了“千年伯樂”的美譽。
唐宋八大家,分別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以及“三蘇”,即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八大家”,是因為他們是唐宋時期“古文運動”的倡導和引領者。每個人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都非常深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謂的“古文運動”,就是要解決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駢文,只注重形式,講究辭藻的華麗,以及四六字對仗,卻忽略內容的弊端;提倡恢復秦漢時期的散文形式,以表述內容為主。
曾鞏12歲時,就作了《六論》一篇。歐陽修看過此文之後,“奇之”。到了20歲,曾鞏又做《時務策》,獻給了歐陽修,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並將其收為弟子。不過,曾鞏的科舉之路頗為不順。
1042年,曾鞏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當時駢文還比較流行,擅長古文的曾鞏落榜。不過,歐陽修非常賞識這名弟子,專門寫了一篇《送曾鞏秀才序》,用來鼓勵曾鞏。之後,曾鞏因為父親去世,需要侍奉母親,撫養弟弟、妹妹,數年沒有參加考試。
到了1057年,歐陽修主持會試。這次,歐陽修堅持以古文的策論為主,而賦貼為輔,將曾鞏錄取為了進士。後來,又在王安石的舉薦下,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整理出了大量的古籍。
1042年,曾鞏第一次參加會試時,王安石也參加了當年的考試,兩人是好友。曾鞏沒有考中,王安石卻考了第一。只是,王安石的文章犯了宋仁宗的忌諱,被從第一降到了第四。
王安石中進士之前,被曾鞏推薦給了歐陽修,得到了歐陽修的讚賞。後來,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歐陽修舉薦王安石為諫官,被王安石婉言推辭。歐陽修又任命王安石為群牧判官,後出任常州知州。
王安石非常有才能,政績突出,很快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最後躋身宰職之列,主持了熙寧變法。
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大器晚成之人。27歲的蘇洵,才突然開始發奮讀書,結果,參加各種考試也是屢試不第。最後,閉門苦讀十餘年,學業才大有精進。
1056年,已經47歲的蘇洵,帶著蘇軾、蘇轍兩個兒子進京應試,專門拜謁了時為翰林學士的歐陽修,並且獻上了自己所寫的二十二篇文章。歐陽修看了,大為賞識,並且向朝廷舉薦了蘇洵。蘇洵的文章一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
蘇洵自此一戰成名,後經韓琦舉薦擔任了秘書省校書郎。
而在1057年的科舉中,蘇軾的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將其列為第二。複試時,蘇軾以《春秋》對義居第一,後殿試考中了乙科。
同一年,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同時考中了進士,得到了歐陽修的舉薦。
1057年的會試,歐陽修是主考官,一次錄取了曾鞏、蘇軾、蘇轍三人,歐陽修自然是三人的恩師了。王安石同樣是他的學生。對於自己的弟子,歐陽修非常瞭解,自然是會不遺餘力的舉薦了,被稱為“千年伯樂”是實至名歸了。
-
20 # 遊弋歷史長河
公元1007年,宋朝已經在兩年前和遼國完成了澶淵之盟,至此宋遼之間維護近百年的相對和平局面,同時公元1007這一年,大宋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出生。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23歲中進士,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都位極人臣,極盡榮寵,那麼歐陽修經歷了怎樣的人生,他又舉薦了哪些有才能的人呢?
早年喪父公元1007年,歐陽修出生,他的父親歐陽觀擔任綿州軍事推官一職,這年已經56歲了,歐陽修四歲的時候,歐陽觀就去世了,歐陽修就前往湖北投奔了叔父歐陽曄,叔父為人正直,這給歐陽修帶來了很多良好的教育,再加上歐陽修的母親出身名門望族,知書達理,歐陽修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寫字。
文壇領袖公元1030年,高中進士的歐陽修步入官場,最高擔任了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同時是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宋朝詩文革新運動,他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圖 歐陽修晚年去世公元1071年,已經65歲的歐陽修在太子太保的職位上辭職,第二年在家中去世,享年66歲。
那麼歐陽修又舉薦了哪些人才呢?
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生於1021年,22歲時就中進士,很受歐陽修的器重,1069年,新繼位的宋神宗任命王安石開始了變法,試圖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困境。
最終此次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三蘇三蘇不是一個人,而是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的合稱,公元1057年,他們父子三人一同中舉,這時候主持考試的就是歐陽修。
圖 蘇軾曾鞏1057年,曾鞏高中進士,他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是宋朝的一代名臣。
圖 曾鞏總結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三蘇,都位列唐末八大家,他們的文學才能都是非常出色的,開創了宋朝燦燦的文學盛世。
回覆列表
唐宋八大家分別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這八位中間,除了韓愈和柳宗元生於唐朝以外,其餘的六位都生於宋朝,而且他們六人當中有一位,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伯樂,憑藉一雙慧眼,發掘了其餘五大家。
這位老大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歐陽修不光自己才學了得,寫出《醉翁亭記》這樣的千古名篇,更是別具慧眼,在識人方面頗有造詣。下面筆者就來給大家聊聊,歐陽修到底舉薦了哪些人,才被稱為千古伯樂。
曾鞏曾鞏出生於公元1019年,江西南豐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祖父與父親皆有官職在身,所以曾鞏自幼就飽讀詩書,而且他比較聰慧,這也為他日後成名奠定了基礎。
公元1037年,18歲的曾鞏跟隨父親來到京城,在這裡他結識了生命中的貴人歐陽修。四年以後,曾鞏給當時早已名揚天下的文壇泰斗歐陽修寫了一封信,並且附上了《時務策》,目的就是毛遂自薦,向歐陽修展示自己的才氣,以便得到這位文壇大家的推薦。
曾鞏主要擅長古文策論,卻不擅長科舉考試,所以屢試不第,一直沒能考取功名。估計也是按耐不住,這才向歐陽修求助。歐陽修看了他的文章以後,對他的才華非常賞識,覺得這是一個被科舉埋沒的人才。所以他特意寫了一封《送曾鞏秀才序》, 既是為了鼓勵他,也是為了幫助他擴大名氣。這就像今天某位有名的大作家,專門撰文誇一位文壇小輩,可想而知會給這位小輩帶來多大的名氣。之後歐陽修又特意把曾鞏招入門下,自己親自教導他。在歐陽修的悉心教導之下,再加上曾鞏的努力,公元1057年,曾鞏終於考中進士,實現了自己的仕途之夢。蘇氏父子蘇洵、蘇軾、蘇轍這父子三人,註定是中國文學史上繞不開的人物。他們憑藉自己的才學,造就了一門三進士的神話,但是他們的這個神話,如果少了歐陽修,註定會黯淡幾分。
蘇洵早年間數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如同曾鞏一樣接連落榜。後來他發奮學習,經過數年的閉關求學,終於有所精進。公元1056年,48歲的蘇洵帶著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帶著自己精心寫好的文章,去拜訪當時的益州知州張方平,希望得到他的推薦。但是張方平覺得自己文學水平談不上高超,但是又不好拒絕這父子三人的請求,所以他就寫了一封書信,讓父子三人帶著這封信去找文壇宿將歐陽修。
蘇洵三人本以為得到張方平的推薦就很滿足了,哪知竟然有機會結識歐陽修,如果能夠得到他的賞識,那效果自然比張方平好多了。
果不其然,歐陽修看了蘇洵的文章以後,說了一句:“後來文章當在 此!”這句評價不可謂不高!接著歐陽修就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向皇帝舉薦蘇洵。有了歐陽修的舉薦,蘇洵馬上名揚京師。
公元1057年,也就是曾鞏參加科舉考試的那樣,蘇軾、蘇轍同樣也參加了這次的科舉考試。這一年的主考官由歐陽修擔當,隨後他卻鬧出了一場烏龍,而這場烏龍卻被傳為了文壇佳話。
歐陽修為策論出了一道題目,後來批閱試卷的時候發現了一篇文章寫得特別精彩,很有“孟軻之風”。歐陽修讀完以後,覺得十分驚豔,絕對是這場考試最佳的一篇文章。但是由於宋朝科舉考試會把考生的姓名糊上,所以並不知道這是誰的文章。
因為歐陽修的弟子曾鞏也參加了考試,所以他想當然地以為這是曾鞏的文章。所以他擔心如果把這篇文章評為第一的話,難免會遭人議論科舉不公,所以與眾人商量以後,他就把這篇文章評為第二。
複試的時候,歐陽修又讀到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這次歐陽修直接把其評為了第一。到了最後公佈成績的時候,歐陽修這才發覺,兩場考試自己最欣賞的文章竟然都出自蘇軾之手,這讓歐陽修驚歎不已。
作為文壇大佬,歐陽修非常高興文壇出現了這樣的天才,他當時這樣給別人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就這樣,幫助蘇軾打出了名氣!
王安石公元1044年,曾鞏給歐陽修舉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好友王安石。在舉薦信中,曾鞏把王安石稱為一位“古今不常有”的人物,又把王安石的文章帶給歐陽修一篇。但是很不巧,當這封信送到的時候,歐陽修已經離開京師了。三年之後,歐陽修被貶滁州,曾鞏前來探望恩師的時候,再次推薦了王安石。這一次歐陽修終於看到了王安石的文章,看完之後歐陽修大加讚賞,主動提出要和王安石見一面。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卻未能見到。不過這卻不影響歐陽修對他才氣的認可,在之後的幾年,歐陽修數次向皇帝舉薦王安石。
公元1056年,歐陽修出使契丹回師,王安石也剛好任滿回京,這一次他們終於見了一面。隨後兩人互相寫信贈詩,就像多年的知己一樣。
不過之後他們在學術觀點上卻產生了一些分歧,但是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二人的私交。歐陽修不遺餘力的舉薦王安石,王安石對歐陽修的知遇之恩則終身感激。
除了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五人以外,歐陽修還舉薦了很多人才。像張載、程顥、呂大鈞這些大儒,甚至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這樣對宋朝政局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都在自己不起眼的時候,被歐陽修這個伯樂發現。歐陽修也因此,間接的對宋朝的政治、文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宋史》這樣評價歐陽修:“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歐陽修也憑藉自己好賢的特點,被譽為“千古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