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山雷達
-
2 # A天問
根據20歲的想法了,正式意氣風發的時候,讀了一本無為之作。
然而這也並非壞事,《道德經》裡蘊含了無限智謀,同時也彰顯出64卦的輪迴.也是看什麼樣的人做出什麼樣的理解。
20歲讀讀大學,中庸挺好,原文三國也不錯,陰符也行
還是首推讀學術類的論文,還有管理類的圖書,比如組織行為學,喜歡道德經和年齡無關的,華夏人血液裡都流淌了儒家血液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揭示了一個秘密:個人,企業,家族,國家,要想存續長久,就要深根;要想走得遠,就要固本。只有深根固本,才能長生久視。
道德經
一、一個人深根的時間在年輕時
很多並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有的人說自己的根基就是以往打拼所積累下來的財富與資源,有的人說自己就像個無根的浮萍,隨風飄蕩,飄到哪裡算哪裡,一輩子隨遇而安。
這些人都活得不夠明白,或者說,他們寄希望於運氣總是能夠降臨自己的身上。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道生德養,道把萬物創生出來,德負責把萬物畜養塑造萬物。萬物被塑造過後就開始形成,成為各自不同的生命體。這些不同的生命體隨著時間的演變,就會演化成不同的形勢。
生長形成,成而衰,衰而老,老而已。這就是萬物迴圈往復的週期過程。
所以老子說,道生德畜,萬物的根在道,本在德。道決定了事物能夠生長存續多久,根越深越長久;德決定了事物能夠繁衍的有多興旺,本越固越興旺。
明白了這個原理,我們就知道,一個人的一生,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把根扎牢固,把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進道里。
道是什麼,道是萬物之宗,生命之源。道是天地萬物執行所遵循的規律與法則,地球圍繞太陽轉,這就是地球的道;火車鑲嵌在鐵軌裡行駛,鐵軌就是火車的道。
當你俯瞰瞭解了整個鐵軌,你就知道火車在哪個方向來,即將開往何處,這就是事物的形勢動變,把握這種形勢,你就能應對形勢,駕馭形勢。
為什麼同樣是人,有的人能夠順應形勢創造出自己成功的事業呢?因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紮根了,根深才能枝繁葉茂,事業僅僅是這顆樹上一片較為耀眼的葉子而已。
很多年輕人認為,自己年輕,有的是時間與精力,年輕不折騰,等到老了就折騰不動了,就後悔了。真是不作不死,有這樣想法的人,能不能到老還不知道呢,說不定半路就拋錨了。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只懂得沉迷於聲色犬馬,該紮根的時候偷懶了,等出來創業,靠自己行走在這個世界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力,多麼的無能。
而反觀那些根扎得深的人,他們已經遙遙領先。很明顯,一個人有沒有根,就決定了他的賽道。智慧強大的人,賽道自然強大,所能依附的資源也越多。
就好比說,大家一畢業,有的人直接去航空部門工作,他們的賽道是天空,他們的駕馭的工具是飛機。有的人賽道是鐵路,有的人賽道是公路,有的人兩眼一抹黑,連自己的賽道在哪都不知道。
賽道不一樣,你認為誰跑得快呢?賽道不一樣,你所接觸的圈子,資源,機會就不一樣,你所能做的事業就不一樣。
既然知道了紮根的重要性,那怎麼理解這個根,又該如何把根扎穩呢?
為什麼經天緯地之人,很多都是道家人物,比如姜子牙,張良,因為他們掌握了天地萬物背後的那個道,才能以道御物,以道治國平天下。
一般人學道明道用道,自然也可以用來修身齊家治業。道生神,神生智,智生能,一個人要做任何事,建立任何的功業,靠的是自己的神智與能力,這是無形的。
老子說有生於無,無生有,一個人的所能創造與積累的財富、資源與人脈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東西,靠的就是無形的智慧去創造出來的。
所以一個人年輕時候所扎的根,就是要讓自己的智慧強大起來,在自己的大腦裡面安裝高維的智慧作業系統,系統越高階,功能越強大。好比蘋果機與諾基亞的區別。
而要讓自己的智慧強大起來,要安裝高階的作業系統,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反覆閱讀學習我們古聖人的經典著作,比如《道德經》,比如《黃帝內經》等。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就是一套帝王級的大腦作業系統,這套作業系統,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惜的是,這麼牛逼的作業系統,竟然沒什麼人看得懂,沒人珍惜。那些安裝了低階破爛作業系統的人,不僅看不起這麼高階的系統,還反唇相譏,真是愁人。
就好比說,一臺諾基亞手機對著蘋果機說:“我這系統牛逼,能通話,還能發簡訊呢,你能幹啥呢?”蘋果機笑了,過了幾年,諾基亞就從市場上消失了。
紮根,扎一種無形的根,扎一種能夠創造有形之物的無形之根,這才是年輕人應該沉下來做的事情。根扎的牢,本固的正,不管以後的狂風大浪,我自窺然不動,從容面對。
二、一個人固本的時間在創業時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顆樹,樹的成長,當然是先紮根。所以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把根扎的牢。年輕人第一要務就是讀書明理明道。如果你根都沒紮好就想著出去闖世界,分分鐘被別人連根拔起。
根紮好了,畢業了,開始接觸社會,接觸外面的新世界。除了拼爹之外,唯一能拼的就是你的智力與能力。天下萬物皆以大小智力相搏,智高者強,智低者弱,弱肉強食。
很明顯的道理,當你大腦裝的作業系統更高階,你比別人的機會就越多,你所能理解,所能看到,所能運用的資源就越多。自然,在同樣的市場下,在同樣的企業機制中,你比別人更容易脫穎而出。
當你真正有機會開創你的企業,你開始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這時候,從整個人生來看,就是你積德固本之時。也就是說你要開始長樹幹了。
德是什麼,德者,人之所得。通俗來說,合道方能積德,德是道的一種操作,只能符合道的操作與方法才能積累。也就是按照道的規律來做事。
顯然,如果你的大腦裡面連道是什麼都不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哪些根本的規律與法則,能夠了解掌握他們的道是什麼都不清楚,人做事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找不到方向,抓不住事物的關鍵。
積德固本的階段,就是按照道來行事修煉提升自己的階段。當你心中有道,你就能根據時局,市場的演變,瞬息萬變的形勢來制定應對的計策,所謂以道應萬物,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
你把事情有條不紊地都做正確了,你的德就會越積越厚,你的心氣就會越來越深厚,你的神智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通俗來說,你面對未來會更加有自信與把握。
甚至到達一定的階段,你會由內而外地向外散發出一種光芒,這種光芒就是德之光。德越大,這種光所能照耀的範圍就越大,越多的人就會從你這裡受益。
注意,這裡所說的積德,並不是說做好人好事越多,就越積德。積德當然包括做好人好事,做其根本關鍵不在這裡,而是在合道,依道而行,合道而為,才能積大德。
道生,德蓄,物形,勢成。當你的德越積越大,很自然的,那些有形之物都會被你吸引而來,包括財富,資源,人才。這些就是德蓄德養之後,物之所形而成。
人才與財富都有了,下一步,勢成,你就可以運用人與錢去造就引領下一波形勢。
鬼谷子說:“勢者,權變之威,利害之決。”
鬼谷子
一個能夠看懂形勢,懂得利用形勢之人,在市場上可以無往不勝,在時局裡可以縱橫捭闔。英雄造時勢,要造化時勢,前提是,你得成為“英雄”,成為那個合道有德,用道積德之人。
最高的德,在老子看來,是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德被天下,則能成天下,王天下。
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基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重積德則無不克,可見,一個合道行道,德積愈厚之人,這樣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做到無不克,無不勝,無不可。為什麼呢?因為道德在滋養他,道德借之以天地人之力。
一個可以統帥天地人之力的人,天下還有什麼事情是他無法做成的嗎?
這樣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莫知其極。這樣人,可以有國。有國之後,以道德治國,則國祚長久。這就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一個人如何建立壯大自己的家族與事業,一個領導者如何經營管理自己的企業與邦國,如何做到生生不息,安穩長久,秘訣都藏在《道德經》一書裡。
-
3 # 鼓山一貓張同林
喜歡看道德經不是老了,年輕時就喜歡看。只是當時閱歷尚淺,為讀書而讀書,說起來也頭頭是道,說到底也就是個感性認識。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經驗的豐富,對人文自然感悟,慢慢地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話說的不多了,但對道德經的理解越來越深了。
-
4 # 鏟盡崎嶇大道平
1. 學習《道德經》的好處
1)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瑰寶,學習它有助於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瞭解中國歷史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主要經典。作為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哲學的主根、東方文化的瑰寶,被公認為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的一本好教材,瞭解中國歷史特別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關鍵,並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推崇(據《參考訊息》上的一篇文章介紹,《道德經》是世界上除《聖經》外被譯成文字種類最多的一本書籍),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1994年6月,江澤民同志在參觀福建泉洲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時指出:“要多宣傳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要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整理好、宣傳好。”學習《道德經》,不但可以使我們對道家哲學和道家思想有一個基本瞭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打下基礎,而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中國歷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2) 《道德經》是善人的哲學,學習《道德經》可以純潔我們的思想、淨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作為一本專門提倡和指導人們修道修德,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為目的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可以說是善人的哲學。它以大部分內容勸告人們要慈善儉樸、謙虛處下、忍讓不爭、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教導人們要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先人後己、捨己為人;鼓勵人們無為守靜、順其自然、清心寡慾、修道修德;告誡人們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干預自然;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積極地面對人生……《道德經》處處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能認真學習、正確理解、真正領會,並用其來檢討我們的思想、規範我們的言行、增強我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緊迫感,那麼必將使我們的思想更為純潔、心靈得到淨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作出貢獻。
3) 《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學習《道德經》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為人處世能力
《道德經》儘管只有短短數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涉及宇宙起源、天體執行、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治國用兵、內政外交、為人處世、禍福進退、名利得失、勝敗智謀、自然規律、學習工作、仁義禮儀、修道養生等眾多方面。哲學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學,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國安邦,軍事家可以用它指揮戰爭,企業家可以用它指導經營管理,科學家可以從中尋求新的思維方式,藝術家可以從中吸取精神養料……《道德經》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當代人所接受,與現代科學和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將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處世能力,進而成為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
4) 《道德經》是最早的自然主義哲學經典,學習《道德經》有助於我們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係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經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世界觀,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的哲學依據,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贊同。學習《道德經》,可以增強我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發揮《道德經》在指導我們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關係方面的積極作用,做到古為今用、中為洋用。
當然,不同的人,由於學習目的、方法和深入程度不同,最後獲得的益處都不會一樣。但是,不管什麼人,只要用心去學,都會有所收穫。
學習《道德經》——確實開卷有益。
2. 學習《道德經》的方法
多讀多背。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多讀多背,既是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方法,也是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目的。
邊學邊用。自覺用《道德經》的正確思想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理論聯絡實際,在學習、工作和生活實踐中體會和理解《道德經》的深刻含義,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能力,將《道德經》學活,學以致用。
修道修德。如前所述,《道德經》是一本專門講道講德、講修道修德的書,書中的許多內容都涉及到修道修德的方法、反應和具體效果,對於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道德經》的人來說,很可能會感到不好理解或難以接受。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參加修道修德的實踐,既可以增強我們學習《道德經》的興趣,加深我們對《道德經》的理解,又可以使我們掌握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切實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質。
-
5 # 龍嘯飛羽
喜歡道德經與年齡有關,有的人天性喜靜,喜歡思考,從小就喜歡道德經;有的人在喧囂的塵世,想要靜一靜給自己思考空間,也會漸漸喜歡上道德經。我從小就喜歡道學,也會學習儒家、陰陽五行、墨家、法家的一些主張,目前是比較排斥佛家。歷來史籍留名的學者都是集眾家之所長,而不是現在所謂精英公知打著自然科學名義,只鑽營自己一家,打殺其他學家。
-
6 # 自強厚載
讀道德經與年齡大小關係不太大,問題是你從中領悟到什麼?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領悟一點將受益匪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人法地 地發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無為無不為
-
7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不見得。像我這八十四歲看不明白《道德經》,還有更多更連這三個字都沒聽過,不僅老了,而且死了!老跟巜道德經》無干。
-
8 # 草木炊煙
《道德經》什麼書呢?
可能會有好多的回答,說它是什麼書都能說出相應的道理,為什麼這麼說呢?
例如說它是治國的說,就有漢朝文景之治,就是以黃老之學治國的,另有求學問道,修習養生養身的等等。
在現代的社會,可能你受到這樣那樣的觸動帶著心中的,人生到底為什麼活著?的疑問,去追逐尋找,心中的答案,在不段求索時機緣巧合遇到了《道德經》,無意間的翻起,讀著即熟悉又陌生的句子,對照著自己的生活經歷,細細思考,終於才知道你真正要的是什麼樣子的生活。
奔波忙碌,費盡心力在疾病面前最想要的,不過是一劑能夠讓身體健康的良藥,在飢餓面前、最想要的不過是一碗米粥和一碟鹹菜、在沙漠中最想要的不過是一瓶水、在生死麵前最想要的不過是能夠活著看一看早上剛剛升起的太陽。
所以說喜歡看《道德經》不是你有點老了,而是你在這一刻不停的匆匆人生中醒悟了,人的醒悟有早有遲不能說醒悟了就老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子的生活了,可能現在還在苦苦掙扎,但說明已經有所感悟。知道了什麼才是真。
-
9 # 林焱
不是老了,經典讀物多久閱讀都不會遲,讀了道德經知道了道法自然,知道了平常心就是道,知道了道不遠人而人自遠,知道了得道高人是平常人,知道了中國人血液裡有大道至簡的東西,為何孔子說過對於大道來說,朝聞可以夕死,因為只有讀懂了道德經,才會變得大道如水一般,從容淡定,笑看人生,才會榮辱不驚!在人群中才會有鶴立雞群的感覺,悟道了人生哲理,才會不迷茫,不彷徨。鎮定自若!笑看人生!
-
10 # 吉祥的羊羊
《道德經》是上可以治國理政,下可以治心修身!上經三十七章講述道,做人就要志於道,下經四十四章敘述德,做人也要據於德。所以上士要勤於聞道,篤行之,才能達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學習經典文化更應從娃娃抓起,唯有經典融入生命當中,人生之路,才會步步蓮花,心靈之光亦如早上的太陽☀ 溫暖自己,照亮身邊的人!
-
11 # 冰藍炙炎
對於所問的“最近喜歡看《道德經》,是不是有點老了呢?”,我認為這是非常不正確的。
書籍,不是年齡的界線。不論是心理角度還是年齡角度來看,都是無法證明:喜歡看《道德經》,就代表著一個人進入了老年化;同樣的,喜歡看童話故事,也無法代表著一個人還是處於稚嫩的年少階段。因為從來沒有誰規定了童話故事,只允許小孩去看和禁止其他年齡段的人去閱讀,所以知識是不分界限的。
童話故事,也有大智慧。從少年時代開始,我們首先接觸的是童話故事。在丹麥有《安徒生童話》,每個故事都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寓意。例如,《醜小鴨》:主角“醜小鴨”因為一出生就與眾不同而受到鴨子群體的排擠,但看到白天鵝的美麗後,有了化身白天鵝的目標,在經歷了千辛萬苦和重重磨難之後變成了白天鵝,那是因為它心中有著夢想。暫且不說故事的真實性,但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也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去學習“醜小鴨”的逐夢精神。
《道德經》的哲學《道德經》是一本哲學的文學,是中華傳統經典之一,更是被譽為萬經之王。,書中涵蓋這許多的道理。很多人都從這本書中得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就拿“養生之道”來說吧,自古以來也沒有誰規定了養生是老年人的專屬,其他年齡段的人不允許養生,因為養生是所有人的權力,每個人都擁有養生的權力。
所以說,喜歡看《安徒生童話》等童話故事,也不足以說明這個人就是一個稚嫩的少年,喜歡看《道德經》等書籍,並不是一個人進入老年化的標誌,因為知識是沒有分界線的。
-
12 # 李淵回淵回認為不是你老了,而是你變得逐漸成熟了!
能接觸到傳統文化,能主動去看道德經,這些傳統經典書籍是非常,有福報的一件事情。為啥會覺得你自己老了呢?
首先,要分清兩個概念。成熟不一定是老,變老不一定會成熟。老子道德經五千言,蘊含著豐富的樸素辯證法,保留的我們祖先過人的高超智慧。閱讀道德經,學習道德經,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智慧,變得更加成熟。
淵回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學習道德經絕對不會讓我們變老的。恰恰相反,道德經中描述的水的智慧,無而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永葆青春!
其次,是傳統文化的衰落,社會風氣的使然!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中華民族經歷了,幾乎要亡國滅種的危機。雖然我們平安的度過了這個民族危機。但是美帝亡我之心一直存在,西方的文化輸出,文化侵略一直在進行。我們不得不警惕啊!現在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現在學習道德經,就覺得自己變老了。現在學習道家文化,就覺得的自己是個奇葩。現在去學習傳統文化,會覺得自己非常落伍。……
我們要慎重啊!我們要防止西方文化的入侵啊!
我們學習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怎麼就奇葩了,怎麼就落伍了?
要知道一個國家毀滅了,是可以再次復活的,如果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呢?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也就完全沒有救藥了!
學習道德經不落伍,學習傳統文化也不奇葩!
我們這代人沒有繼承到文化,把這數千年的文化傳承給丟棄了。這才奇葩!這才落伍!這才會遭人唾棄,乃至看不起。
我們大家要警醒啊!
淵回有詩曰:老子騎青牛,
留下五千言。
西出函谷關,
亙古永流傳。
-
13 # 青鶴鳴
有些經典只能是年輕時閱讀過或對其中的一二句印象比較深刻,未必會有什麼收穫和所悟。然而雖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可能就會偶然間觸動起那一段埋藏心底深處的一句話,繼而重新審視起那部作品,這也許就是經典的魅力吧![道德經]顯然就屬於這一範疇……與年紀和閱歷都有關係。
-
14 # 百將文化藝術
看道德經和老無關係,需要理解,需要領悟和知識面,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領悟一點就受益匪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人法地, 地發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15 # 上善若水0821
喜歡看《道德經》,就是老了,這個說法,是不太準確的。
我們換一個說法,某種角度來說,喜歡看《道德經》,可以說是自身開始走向成熟階段了,是開始探尋與體驗人生的目標與方向了(大家的學生時代,目標是考試過關,只能算階段性目標,不能稱為人生目標的)。
客觀來說,理解與感悟《道德經》的內涵,是需要知識、經驗、閱歷等為基礎的。30歲以下的,閱看《道德經》,往往會感覺似懂非懂、既知非知,比較難以理解與接受。因此,往往不太喜歡閱看。而隨著年齡增長,對人生有了一定的體會與經歷後,再閱看《道德經》,其效果與作用,就會有很多不同了。任何人,只要有時間與興趣,能夠靜心閱看一下《道德經》,那麼收穫一定是較大的。
總體來說,《道德經》是一本十分正能量的書籍。擁有積極、樂觀人生觀的人,在閱看《道德經》過程中,可以讓自己更加積極、更加樂觀(錦上添花)。而相對情緒有些低落,對現實有些悲觀的人,在閱看《道德經》過程中,可以提升情緒、充實正能量的(雪中送炭)。
總之,能夠比較深入的閱看一下《道德經》,對任何人都是有正向效果的(有益無害)。而且,反覆閱看、反覆體會、反覆感悟(多多益善),就會收穫越多,對自身的正向促進作用,就會越大的。
供參考吧。
-
16 # 書生無悔
我也喜歡!我覺得人的閱歷不同,對道德經的感受和理解不同。道德經首先是一部哲學鉅著,凝結著中國人的群體智慧。其次道德經也是一部社會學鉅著,與儒家經典一道,從另一方面給人以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準則。總之,與年齡、閱歷、感受力等有關,但更與一個人的境界和覺悟有關。
-
17 # 問道黃老
這個倒有點意思,我說的是這句話存在兩個“沒關係”:第一,讀什麼書與年齡沒有必然的關係;第二,“老”這個詞,與年齡有關係,與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沒關係。
就一般“常規”,年輕人通常讀所謂的“成功學”之類,因為年輕人血氣方剛,朝氣蓬勃,正是學習吸收的最佳階段,因此被人們賦予一種特定的與這個年齡段“相關”的東西,比如在讀書學習方面,說到年輕人,似乎就應該學習一些偏重於所謂的“成長類”的讀物,年輕人自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在眾人面前若是拿出自己專業或歷史來的書籍就毫無顧忌,但一旦拿出深層次一些的書籍,就有點不好意思。
這是什麼原因?就是被社會的一些錯誤的理念給誤導了。那種錯誤的觀念是按部就班的程式化造成的,認為什麼年齡做什麼事,這是很迂腐、很僵化的“八股式”說教。千萬不要有這個觀念。
我們看看前人的學習。前人的學習哪裡受閱讀範圍的限制,為什麼百家爭鳴不發生在秦代、漢代,更不發生在元明清代?除了寬鬆的政治環境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官學下移,民間讀書學習完全憑自己的興趣愛好,沒有學校和老師的按部就班的教學,大家的學問都是為了修身、持家、救世,因此能將自己的興趣點,在在某一領域持續發力,發揚光大,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一旦大一統,施行思想管制,學習又回到了官學的按部就班上來,哪裡還會有百家爭鳴呢?
即便到了民國,大多數教授也都是二三十多歲的小夥子,這都與蔡元培的兼收幷蓄教育理念有關,他不管你政治傾向和年齡等因素,而且按興趣設班施教,只要是有真才實學,就能當教授,像胡適、劉半農這些文化名人都是在20多歲時就被聘為北大教授的,梁漱溟連大學生都不是,因為有自己的專長,直接當了北大教授。
那些年輕的教授們都是國學功底十分深厚的大學問家,如果現學現賣,肯定成不不了氣候,肯定在求學期間就已經對傳統文化就有很廣泛的涉獵和精深的研究。
所以,學習經典,不管是《道德經》還是《易經》,即便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只要有興趣,想學習,都很正常。說不定在這個年齡階段,大家都沒學習,你學得早,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關於“老”這個字。老,是年齡大的意思,但是老並不意味著衰,衰是精神萎靡,意志衰微的意思。是兩個概念,“未老先衰”指的就是年齡不大就沒有了精氣神了。所以,年齡的大小跟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不成正比。
因此,年輕人讀《道德經》正是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的展現,應該發揚。
-
18 # 北社野老
五千言《道德經》是經典之作,但它的觀點比較保守,寡慾知足,益於養生,但一般有著急切功名,有著個人強烈追求的人不一定喜歡。
我的一個書法朋友,經常給人寫條幅,多寫了一些《道德經》的內容大都是中老年拿走了。
而青年人則要奮鬥了,搏鬥,騰飛一些內容的條幅。
你是不是老了,我不敢說,但我可以說你成熟了。
-
19 # 文學朗誦
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它是我們中華文明之瑰寶。它就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它對人性格的塑造和問題的處理方式都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先秦諸子以及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經》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學、宗教等各方面。
2000多年來,它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書是踏上進步的階梯,讀《道德經》則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巔,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
20 # 心理諮詢師魏守偉
一部《道德經》僅5000言,註解5000多萬字,它包羅永珍,政治,歷史,經濟,養生,修身,軍事等,分兩部,道經與德經,共八十一章。我讀了不同版本的現在回憶起來大概有20遍,其中仍然有許多不懂的地方。《道得經》是除了《聖經》之外出版做多的一本書,好好讀起來,好好品味。
回覆列表
問道不是老,而是本具智慧啟用。《道德經》古人智慧之整合,若能領悟一二,受益終生。
《道經》《德經》和合為《道德經》。古往今來好此經者,無以計數。聖賢教誨人生萬物本源之實相。然今人信者如爪上土,未信者如大地土。益損自知。此經小可修身大可治國,無有其上者。
道。先於天地而生。無形無相。無始無終。寂靜湛然。文字本不可描述,勉強名之為“道”。天,地,人萬法萬物皆由此生。自然遵循其規則,故“道法自然“。善此道者不為所困。君所持重之善惡,美醜,長短,高低。二元對立分別之相,離道遠矣!迴歸於一,才是王道正道。
賢聖者歸於一,無明者執於二。一即無我和光同塵融於自然寂靜。二即有別輪迴不止。
道含空有一合之相,此理通達我相我執即滅。宇宙洪荒歸於一心。合大道之相。
無為而治,順遂自然,不假修證。果真如是,道可成矣!
粗鄙之見,諸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