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0
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名師出高徒,孔璠就教出了李謐這樣一位好學生兼優等生。孔璠是一位很有名的學者,而李謐是南北朝時期的隱士,著作有《明堂制度論》。

    李謐最早拜孔璠做老師,他不但聰明,而且很喜歡學習,是勤奮好學,幾年以後,他的學識就進步發展特別快,幾乎超過了老師孔璠,但李謐很謙遜,在老師面前從來不表現自己超過別人的地方,孔璠為有這樣的優秀學生感到欣慰。不但如此,他自己有了疑問無法解決的問題,還向學生請教。有次孔璠遇到了疑難問題,就求教李謐。在李謐看來,孔璠是老師,自己雖知答案,他也不能表現得比老師高超。於是,他在回答時半吞半吐,想說卻又馬上停下不想說,表現得很不自然。這件事之後,孔璠留下他認真開導他,真誠地對他講,我向你求教問題,你不需要因顧及我的面子問題明明曉得答案卻不講出來。孔子就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要在某方面勝過我,比我厲害就能做我的老師,更何況你這麼有學識和才能,所以你不必在意放在心上。

    孔璠不恥下問向學生請教的佳話傳出去以後,得到當時人的褒獎和讚揚。有人還為這個編了首短歌來記錄這件事,歌頌孔璠的這種探求知識的精神,也稱讚李謐尊師重教的精神。這中間有兩句,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在這其中,同門學生說的二句所涉及到了典故,都出自於《荀子.勸學》,即青出於藍,比喻徒弟超過師傅,或者後人趕過前人。意謂青這種顏色來自於藍色,但比較藍色更為深,師生關係也並不不變,誰知道的多,誰就能做老師,最重要取決於誰更加通曉經書上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李謐在孔璠之前還有一位老師,因為李謐學問比以前進步不少,老師覺得自己無法再教他了,怕誤人子弟,就推薦了孔璠給李謐,讓他去給孔璠做學生,並說方圓百里以內,也就沒有他能夠做你的老師,李謐拜了孔璠為師是在他18歲的那一年。另外李謐十三歲通《孝經》,《論語》,被當時人看為是神童。他擁有書籍萬卷,他也經常說,大丈夫擁書萬卷,沒心思去做官了。

  • 2 # 曉曉曉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說:南北朝時有個叫孔璠的人,他有個很聰明的學生叫李謐,他的知識超過了老師,孔璠遇到一個問題不明白就向李謐請教,有人知道了此事就笑話他,孔璠說:“學生也可以勝過老師,我也可以向學生請教呀。”

    後人深受感動,就編寫了:“青成藍,藍謝青;師和常,在明經。”意思是:靛青這種顏料是從蓼藍裡提煉出來的,卻比蓼藍得更深,顏色更濃;同樣,師生關係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誰的知識多,誰就可以為師。不禁讓我想起三年級上冊學的《古今賢文··勸學篇(上)》:“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冰生於水而寒於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偉大的英國作家蕭伯納從蘇聯小姑娘納塔莎身上學到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謙虛不要驕傲自誇,儘管娜塔莎的年齡很小可她卻明白這個道理,而蕭伯納這位人人尊敬的偉大作家卻要從這位小姑娘身上領悟到這個道理,可見誰的知識多,誰就可以為師的。

  • 3 # 歲月的囚鳥

    李謐在十八歲那年才去拜孔璠為師,兩人一談,孔璠覺得這個學生基礎紮實,悟性不差,就把他收下了。孔璠因門下學生眾多,最初也沒有對李謐特別關注,只不過把他當成普通的一員。但李謐的勤奮引起了孔璠的注意,不久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情使孔璠確信李謐是可造之才。一天,李謐去孔璠家請教問題,師生投緣,一聊就沒個完。等聊得差不多了,一看天色已經很晚了,孔璠說:“你住的地方離這兒遠,乾脆你就在我家書房囫圇著睡一覺,明天再回去吧,咱師生之間也別太見外。”李謐點頭答應了。第二天清晨,天剛破曉,孔璠起來小解,看見書房還亮著燈,覺得奇怪,到窗外一看,只見李謐還坐在書案前認真看書呢,原來他一宿未睡。孔璠讚許地自語道:“學習的勁頭這麼大,我這輩子還第一次看到,這小子今後有出息。”

    知識在於積累,李謐如飢似渴地汲取知識,成效慢慢顯現出來,幾年後在孔門弟子中已經是第一人,孔璠也十分賞識他。有一次,孔璠遇到一個問題,想了半天想不明白,這時他突然靈機一動:何不找李謐問問,沒準他明白。於是孔璠很鄭重地向李謐請教,李謐還真給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那時候極講究師道尊嚴,師生之間的關係是不能隨便顛倒的,大學者孔璠向學生李謐請教這件事有點石破天驚,立刻在好友之間傳開了。老朋友和孔璠開玩笑:“你向自己的學生請教,就不怕別人笑話?”孔璠坦然一笑,說:“沒辦法,誰讓他知識比我淵博呢。學習的目的在於求知,誰知識多誰當老師。”後來當地人編了一首短歌來讚頌這件事:“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就是說:李謐青出於藍,超過了老師;誰當老師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學習明白道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社會規律,我們應對這種現象感到欣喜。如果老師超不過學生,後輩比不上前輩,將是整個社會的悲哀。健康的社會應該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提供必要的支援。

  • 4 # EXCLE資料分析

    歷史上的李謐和孔璠有哪些故事?

    孔璠是北朝時期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他有很多學生。孔璠認為教人讀書,學知識、明道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都很欽佩他。而李謐正是孔璠的眾多弟子之一。

    兩千年以前,荀子曾在著名的篇章《勸學》中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來教導弟子,說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的道理,希望弟子們能夠堅持不斷地學習,以達到更高的境界。這裡講的就是弟子李謐和老師孔璠二人的故事。

    在孔璠眾多的學生當中,有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十分特別,名叫李謐。李謐長得眉清目秀,又非常聰明,是眾多學生中的佼佼者,孔璠很對他尤其喜愛。李謐有著超凡的記憶力,基本上可以做到看過一遍之後就能牢牢記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過目不忘。

    如果僅僅是過目不忘那麼也不稀奇,關鍵是李謐的理解能力也很強,學習東西時能夠舉一反三,知一曉十。理解力,記憶力都超乎常人,他又很勤奮,非常刻苦用功的讀書,從早到晚都坐在書房裡誦經讀書,不知疲倦。這樣的人,註定是要在學問上又大成績的,孔璠偏愛他也不就不足為奇了。

    李謐在孔璠的門下做了三年的學生後,孔璠的學問漸漸全被李謐學會了。李謐的資質聰穎,他不但功課學得好,還能在學習之外有一些新的發現,提出自己新的見解,這讓孔璠也十分驚喜,因為他本身也喜愛研究學問,新觀點也會引發他的思考。於是,李謐常常會拿出一些自己的見解和老師討論,討論到難點,有些地方,連孔璠也答不出來,可見李謐的才學已經超過了老師。

    孔璠是一位古今難見的好老師,因材施教,虛心向學生請教,孔璠都做到了,他開明的教學方式放到現在也是不過時的。李謐的成就除了他天資聰慧,老師的啟蒙和教育更是關鍵,這樣的好老師才能名留史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混跡職場十幾年的你,最害怕什麼,最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