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羊讀史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華北期間,涵蓋華北、華中北部和四川等地區的北方諸國的概稱,相對於南方的東晉時期。五胡十六國是中國古代修史者的一種斷代習慣,選出較為強大的政權以及其對稱性。冉魏、西蜀都只有一代,西燕雖由很多代但只存在了10年,翟魏也只有兩代4年,無論存在時間還是影響力都無法與同時代的十六個國家相比,只能名落孫山了。

    ◆“五胡”即匈奴、羯、鮮卑、氐、羌五族,代表統治北方諸國的民族。實際上,統治者還包含漢族(前涼、西涼等等)、高句麗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盧水胡(北涼)與匈奴鐵弗(胡夏)等族。而地方人民也遺留不少漢族,與統治民族形成合作關係。

    ▲東晉十六國形勢

    ◆王樹民、孫仲匯、雷家驥等人認為,五胡即五部胡,源自劉淵領導的五部匈奴。但在這個時期的史書中,五胡常被當成所有胡人的泛稱,未特定指某個種族,在談到匈奴時,通常稱其為匈奴,因此這個說法未得到學界一致認同。

    ◆陳寅恪認為,五胡之名,起自於五德終始說,是圖緯符命思想下的產。週一良也支援這個說法。“十六國”則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諸國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夏為十六”),共有: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國。實際上,北方諸國還包括冉魏、翟魏、西燕等等國家蜀地還有譙縱的後蜀政權,也稱西蜀。總之五胡十六國只是北方諸國的概稱,並不是北方諸國只有五個民族統治,以及只存在十六個國家。

    ◆川本芳昭認為,在《十六國春秋》成書之後,中國傳統史家依此思路整理史料,才開始將五胡的具體內涵確定下來。日本學者礪波護在《隋唐帝國與古代北韓》一書中,認為五胡十六國這個概念,是在唐朝初期編定正史時才形成的。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五胡亂華〉條中列舉7個人︰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皝、苻堅、慕容垂。這7個人,分屬4個民族,匈奴、鮮卑、羯、氐。因此五胡的內涵在南宋時可能仍未完全確定。

    ◆王應麟將五胡解釋為“劉淵匈奴,石勒羯,慕容鮮卑,苻洪氐,姚萇羌。”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時,將五胡定義為“匈奴、羯、鮮卑、氐、羌”。這個定義可能來自劉曜。在胡三省之後,五胡即“匈奴、羯、鮮卑、氐、羌”這個定義開始被廣泛接受。陳寅恪曾認為,五胡與十六國是兩個不同概念,不可混合。杉山正明認為五胡十六國這個術語受中國傳統史觀與斷代史觀影響,容易造成誤導。

    綜上所述,五胡十六國是中國古代修史者的一種斷代習慣,選出較為強大的政權以及其對稱性。冉魏、西蜀都只有一代,西燕雖由很多代但只存在了10年,翟魏也只有兩代4年,無論存在時間還是影響力都無法與同時代的十六個國家相比,只能名落孫山了。

  • 2 # 當代曹植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華北期間,是漢人最危險的時期。冉魏雖然率領漢人,驅除韃虜,對漢人意義重大,但是,存在時間太短,冉閔被殺後,身死國滅。五胡十六國是中國古代修史者的一種斷代習慣,選出較為強大的政權以及其對稱性。冉魏、西蜀都只有一代,西燕雖由很多代但只存在了10年,翟魏也只有兩代4年,無論存在時間還是影響力都無法與同時代的十六個國家相比。

    “五胡”即匈奴、羯、鮮卑、氐、羌五族,代表統治北方諸國的民族。

    南方的東晉偏安一隅,無法恢復祖宗河山,拯救北方漢人於水火之中。

  • 3 # 東瀛觀察使

    享國太短 勢力範圍不夠大 代表性不夠。總不能是個人稱王稱帝就算上吧。叫五胡三十一國也太難聽了。再說49年之後還有好幾個精神病也稱帝了呢 咱也沒給他們算上呀

  • 4 # 亭安讀書

    冉魏、譙蜀、前後仇池的影響不夠大啊,這幾個政權對整個東晉十六國的歷史走向影響甚微,也就沒有列入“十六國”了。

      所謂“十六國”的說法,其實是來自北魏時期,史學家崔鴻所編著的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夏為十六”,也就是通常我們更熟悉的這十六國政權——

      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

      前燕、後燕、南燕、北燕;

      前秦、西秦、後秦;

      前趙、後趙;

      成漢、胡夏。

      這十六個政權的不光有“五胡”的匈奴、羯、鮮卑、羌、氐政權,還有漢、高句麗等民族所建立的政權,而這些政權其實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極大程度上,導致了十六國曆史的走向變化,甚至對南北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

      比如前秦實現第一次北方統一,甚至出兵想要覆滅東晉;後燕、後秦在十六國後期東西對峙,其實也有機會抵抗拓跋魏的進攻;胡夏政權也強盛一時,對後秦政權的衰落有著十分重要影響,甚至還奪取了劉裕攻佔的長安城。

      而反觀冉魏、譙蜀和前後仇池,其影響歷史走勢的程度有限。

      即便其中最為後世所熟知的冉魏政權,也僅僅只是後趙覆滅後的曇花一現,冉閔“殺胡”即便慘烈和驚豔,但並未改變當時北方被胡族佔據的格局。換句話說,冉閔的努力其實只是徒勞,之後的前燕、前秦壯大的歷史程序,未因冉魏而發生改變。

      譙蜀是有漢人譙縱建立的短暫政權,是譙縱趁東晉末期動盪,在巴蜀建立的政權,對於當時江左歷史和南北朝形勢的影響十分有限;前後仇池在歷史上要比譙蜀多些“戲份”,由氐族楊氏建立,前仇池是趁西晉末期北方動盪,在仇池建立,覆滅於前秦政權。後仇池是在淝水之戰後,趁前秦衰敗而重新復國,為劉宋覆滅。總和來看前後仇池的影響,其實對主要勢力的發展並未造成重大影響。

      同樣的道理,拿之前的“八王之亂”舉例,為何後世會將司馬倫、司馬越等八個司馬氏王爺,作為“八王”呢?參與“八王之亂”的司馬氏宗室可不止這八個,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正是這“八王”對於這場西晉末期的叛亂影響最大,更能夠影響歷史走向。

    最後

      東晉十六國時期,是一段特殊特殊歷史時期,南北方亂世之中,大大小小數十個政權更迭頻繁。東晉十六國的歷史,自然是這麼多大大小小政權共同造就的,但其中應最大的還是這十六個政權。其他諸如冉魏、譙蜀和前後仇池這樣的政權,只能算是歷史大潮當中的細微浪花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閻學通和金燦榮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