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柔風曼舞
-
2 # 使用者巧婦郭桂蘭
答:古人云"老不洩殘精"。也就是說老了保養好自己的身體。
孩子們才能安心工作,好好生活。
都年紀大了,把自已的身體保養好。對後人來說也是一種福氣。
年輕人的工作不加干預,放手讓年輕人去幹。
這樣的老人就是通情達理的老人。
-
3 # 說說43430
人都會老,人老了基本上是邊緣化了,無論是在兒女面前還在社會上很容易被忽略,人老了心也很脆弱容易生出悲涼的感覺。
在慢慢變老的路上努力調整心態,努力接受這個刻客事實,不要依老賣老,也不要老是和兒女講我養你們怎麼怎麼不容易,不要太多去管兒女們的事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處事觀念,時代不同了要學會與時俱進,放下老觀念接受新事物。
人老了要學會轉身,讓自己優雅的老去,在自己還能動的時候就不要窩在兒女跟前,儘量自己獨立,一些事情少給兒女添麻煩,能自己做的就親力親為。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用太多的為兒女操心放手讓他們自己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維方式,人老了就守舊,就膽小不要拿你的思想行為去束縛兒女。
-
4 # 禪bs255v
通情達理的老人不應該是白長了歲數,徒增了皺紋和白髮,與之相匹配的應該是達觀,通透,睿智等這些心理特點,還有充滿了內心力量,無畏無懼的活著,也就是,年齡在增,智慧也在增,又老又蠢又愚,這應該是沒長大的表現吧!
-
5 # 記憶裡的夏天再打烊
所謂的通情達理不過是為了不想給自己的孩子添麻煩,理解他們上班忙、累!心疼自己的孩子罷了!當他們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他們在做什麼事之前會詢問你的意見,開始在意你的臉色,在意你的情緒,害怕有什麼做的不好惹到你生氣!
我說一下我的親身感受吧!我經常把一些硬幣放在書桌上,有一次我下班剛到家在門口換鞋,我媽就跑過來跟我說“林,我下午在你書桌上拿了兩個硬幣,家裡沒鹽了買了包鹽。”當時我就感覺我們的關係變的微妙了,不再是小時候那種不聽話就揍,調皮搗蛋就打,而是開始在意你的臉色了。所以所謂的通情達理不過是心疼自己的孩子罷了!
-
6 # 斗酒聽竹1
一、為孩子們楷摸,是孩子的人生榜樣,工作的,生活的,學習的,給人正能量的印象。
二、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生活中不如意常八九,如意之事一二,因此,老人不僅自己要樂觀,也要帶著孩子們一起渡過人生挫折期。
三、在孩子們人生關鍵時刻,提供人生提示,點明正確方向,避免重蹈父輩人生失誤。
四、教孩子學習成長同時,引導孩子正直,善良,愛國,孝親,孝老,敬師。教孩子們勇於承認錯誤。
五、持之以恆鍛鍊身體,少給子女找麻煩,老人的健康是孩子的福氣。有病早治,不拖延。注意保重身體,不信郵購網購的養生品。
六、學習社會新知識,學習新生事物,即能跟上時代,又能與子女和晚輩們拉近距離。
七、經濟上獨立,只要身體允許,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即鍛鍊身體,又垂範子孫後輩。
八、不抱怨,不嘟嚷,不挑女婿媳婦兒的刺,子女吵架時,不拉編架。
-
7 # lulululumiaomiaom
先不說通情達理的老人什麼樣吧,先說說稀裡糊塗的老人是什麼樣子吧……
自己家裡 的一個姥爺簡直了,姨家是賣肉的,今年豬肉價格那麼貴,那個姥爺三不五時的去姨家順肉吃,還專挑貴的肉拿,豬腸、豬蹄、排骨,還是精排……隔三差五的來我媽這裡拿幾百塊錢,去我姥姥家順點米麵油之類的。那麼大歲數了,咱也不能怎麼著人家啊,只能忍著……
所以,從我的角度來看,老年人歲數越來越大了,不用要求老人有多通情達理,只要儘量別做些讓人無語的事就可以了。
-
8 # 宛若風中的蒲公英
你提這個問題時我有點唏噓了:我能說下我那美麗端莊、智慧慈祥,一輩子受族人尊重同時又能讓兒孫無比懷念的外婆,就是我眼裡通情達理的老人?
外婆是家族裡聲望最高的女子,沒有文化卻有很遠的見識,村裡開會少不了外婆發言隊裡討論分田辦法,又如何記工分的時候,人們因為分配不均吵得隊長頭大,忽然他想起正安靜地坐在一邊的外婆:唐二孃,你看看這兩樣事咋個辦才好?外婆不慌不忙地答道:山坡上的好田搭背陽的凹地才公平。家中無勞力的安排小孩放牛羊;外出做工的給隊裡出現錢,沒男勞力的婦女在家編筐也算工分…剛才還在吵鬧的人群忽然安靜下來,連隊長這個大男人都被外婆的一席話震住了,一個從不出家門的女人居然有這等見識,從此,外婆是村裡經常發言的唯一女長輩。
外婆有8個孩子,由於戰亂災荒疾病,失去了全部的5個兒子,所有的生活重擔都壓在外公身上,但是女兒們居然上了幾年私塾我媽媽因為老大跟著外公每天上山幹活,但是兩個比媽媽小的姨媽卻被送進私塾唸了幾年書。這在五十年代初的農村是絕少存在的。外婆自己擔當起全部家務,偶爾還要去近百里外幫外公擔米回來賣貼補家用,自然沒辦法再送媽媽上學。但是外婆自知虧欠我媽媽沒讀書,每逢上夜課的時侯就逼我媽去上課。這種恩情,讓媽媽三姐妹一直銘記在心,並且傳承下來。
外婆招上門女婿,卻讓孩子們都跟女婿姓;誰家有困難,通情達理的外婆家就是最溫暖的港灣比我大8歲的小姨結婚是招婿上門,外婆待姨夫像親生兒子,孩子們都跟姨夫姓,家裡的一切都是他說了算。但是在對待小表弟上大學這件事上,外婆固執地否定姨夫讀書無用論,堅持讓小姨去鎮上找老師幫忙,並提議把家裡養的大肥豬殺了送人,還把自己的棺材本拿出來為小表弟做學費。
我和妹妹小的時侯在外婆家長住,爸爸工資低只能養自己很少寄回錢和糧票,村裡又不分口糧給我們。不富有的外婆靠著四處借債從沒讓我們餓著,甚至爺爺去世的時候爸爸請不了假不能奔喪,靠的是外婆賣了家中的兩隻羊才勉強辦了爺爺的喪事,為這件事我爸爸感激外婆一輩子,自己出錢並親自回老家,為外公外婆做了村裡最漂亮的墓碑。
-
9 # 和曉說
通情達理的老人是自己能處理的事自己處理,當兒女的發生什麼事首先能站出來給予精神上的鼓勵。
我今天來說說認識的一對老人,老人家有三兒兩女,女兒都出嫁了,兒子們都有各自的工作,大兒子上完大學後留在了城市,老家在農村,老二在郊區經營著一個養豬廠,老三開了個食品廠,因為大夥通常都很忙,老兩口通常在每個兒子家都是他們自己做飯的日子多,而且三個兒子家都不在一塊,在哪個兒子家都是他們兩人的日子多,所以他倆決定回老家自己過,他們與兒子們商量著,孫子孫女都上寄宿學校了,反正他們在城裡住著不習慣,他們倆想回鄉下自己過,只要給點生活費就夠了,他倆也花不了多少錢,待在城裡閒得慌,回家還能到鄰里鄰居的串串門,找人說說話,也可以下地勞動下,兒女們聽了首先是不同意的,但執拗不過老兩口的決定,也只能回去安置好他倆,老家本來有一座房子,早些年改建了一下,也挺乾淨的。
回去後老兩口過得不以樂乎,每天早起在門口跳老年舞,上午沒事呢把家旁邊的土地種上各種蔬果,經常打電話讓孩子們回家拿,可他倆的孩子們也知道老倆口的脾氣也只好答應,其實孩子們也不常做飯,他倆是知道的,但他們就想告訴兒女他們現在過得好,不讓他們擔心,常回家看看就行,他大兒子跟我說起他父母都充滿了感激,老倆口年輕時吃過很多苦,也沒有文化,今天孩子們所有的發展離不開當年父母的長遠的眼光,讓他們去上學學本領,才換來今天的發展。老倆口認為雖然老倆老了但還能動,就不想這麼早就麻煩兒女,真到了不能動了,兒女們再來照顧也不遲。
所以說無論什麼時候父母永遠是為孩子們著想,兒女會永記父母的恩情,感恩孝順,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
10 # 老謝35094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終結的自然規律,而人一旦老後怎樣做到通情達理卻成了社會課題,首先老年人應懂自已即無論曾經是高官還是再有能力,今天來說就是影子是不被人知的過去,現實是已經人老珠黃力不從心就應知趣。活在當下懂得今天是每位老者的第一要務,應與世俱進不應這也看不貫那也不順眼,如果是這樣就會是自討虧吃費力不討好沒人領情,眼不見為淨耳不聽心不煩又是老者的境界,大志若愚的氣度也是老人的風釆。兒孫自有兒孫福是另一代人的天地,不明智的去多事幹預是不應該的,應在幫上下功夫有利於子孫後代,才是每位老者的靚點;一位老者健在時除了不少吃不餓著就應想得開,錢財都是子孫的死也帶不去,突破了這一點什麼都好說也不會去計較,給兒女作貢獻不添亂。<大智若愚>
-
11 # 贊讚的爺爺1
人老了不是文物古董,也沒有多少值得炫耀的資本,你的市值不斷縮水,你的姿顏接近枯萎,但你要儘量活出自己特色,不要有礙旁人安寧,這就需要你通情達理,自知之明,不要犯昏幹傻事。
你不要手伸的太長,心操的太多,事管的太雜,反添麻煩又勞神。你不可倚老賣老,多言多語,年青人並不喜歡老生常談,很多方面你不如他們知道的多,你的很多所謂經驗都是過時的,引不起人們興趣。你該幫脅時,就應當義無反顧,不惜任何代價,竭盡全力,管好孫字輩,讓兒女們安心工作,不要怪活連篇,牢騷滿腹,什麼″只有爺養孫子,沒有孫子養爺",這是你必盡的義務,沒有價錢可講。
當子女們可以獨立生活時,你要知趣、長眼色,該撒手時便撒手,激流勇退,讓他們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過小日子,″兒女自有兒女福,不用老人太操心"。你的錢要自己支配,自己花,但不可摟得過緊,太吝嗇,若有盈餘可適量給孫子花一些,主要用於智力投資。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幾事想開大度。這樣一舉兩得,不僅時常保持上下連絡關係,加深彼此感情,又光堂了自己的顏面。
凡事要大方、想開些,不要太摳門,那樣讓人小瞧你,你就失去尊嚴,自然也沒有地位。你主要過好自己的日子,獨立安排好生活,保持良好身體和心態,自己的事儘量想辦法自己解決,儘量不要麻煩兒女們,他們很忙,壓力大,我們應當體貼。你的健康就是你的幸福,其實也是兒女們的福份。這輩子你也心安理得,無怨無愧,兒孫們也會記住你的好處。
-
12 # 工業北路88號
話說通情達理的老人的樣子, 這裡先講一個故事。
2001年間,因建分廠,在甘肅幹了幾年。具體工作,跑腿。一天,中午不到,公園看一看。一幫退休人士在打牌,一個小孩悄悄過來,立在身後,半天一句,“爺爺”…三句不過,爺爺起來,唸到,走了,飯館吃飯去嘍。我們沒當回事,旁邊有人說到,這老頭“通情達理”奧。不是編的。後來熟悉了,裡面還真有故事。不說了,就借他一句話。
到老人,要通情達理,是非常不容的。老的糊塗了,就沒什麼通情達理可言了。所以,趁著還算年輕老人這一段 ,好好的表現一回自己,也算是風光再現吧!
什麼樣子?就像那門前壓石,不偏不斜,穩如泰山!
一、老有所成,深悟道理
1、好脾氣
2、好形象
3、有氣場
4、凝聚力
5、有空間
二、做事周到,合情合理
1、人緣好
2、經濟好
3、有取捨
4、看的慣
5、有依靠
總結:永做不老石!
談生活,不會寫大作,就不展開了。太麻煩。
-
13 # 夢想紛飛mg
我有一個朋友,家庭條件很不錯,擁一棟漂亮的三層樓房,我說的是農村,所以不能叫做小洋樓。
他們只有一個兒子,並且是一個很帥氣的兒子,學習不是很好,一大幫朋友前呼後擁花團擁簇,提親的人也是絡繹不絕,於是,做父母就早早給孩子成了家。
這兒子成家後,因為太小根本不懂得經營家庭,兒媳生下孫子一年多後,兩人離婚收場,孫子毫無疑問留下給爺爺奶奶帶。
兒子其間經歷了許多感情波折,六年後和初中一個愛戀過他的女同學再次組成家庭,但是此時家庭成員變的非常複雜,兒子這邊留有一個孫子,兒媳又帶過來一個男孩子,比他們的孫子小三歲。
兒媳到來之前,朋友和她們的兒子做了一次非常深入的長談,父母擔心兒媳來後,兒子變心嫌棄自己的兒子偏袒兒媳帶來的孩子,父母先承諾兒子:兩個孩子不論親疏一視同仁。
父母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迎接了兒媳母子的到來,剛一開始父母只是默默的做好家務悄不做聲。
媳婦帶來的男孩非常的乖巧,一口一個爺爺奶奶的叫著,儼然是回到盼望已久老家的樣子,一點也不拿自己當外人。到是自己的孫子,一個人在家獨霸天下習慣了,調皮搗蛋古靈精怪樣樣來,讓兩個老人十分無奈頭疼。
兒媳看不下去,開始板著臉教訓起這個不聽話的繼子,要求男孩立刻馬上改掉所有的壞毛病,要他明確表態並且要寫保證書,否則不準吃飯棍棒伺候!
這時,兒媳的孩子嚇的直往奶奶懷裡鑽。在和新媽媽火辣辣的四目對峙中,朋友的孫子幾次回過頭向爺爺奶奶投過求助的眼光,他們視而不見。
兩個人只是逗著媳婦的孩子玩:看我們小寶多乖多聽話,爺爺奶奶最喜歡聽話的寶貝!
孫子見爺爺奶奶不幫自己,首先敗下陣來,乖乖表態改正一筆一劃寫下保證書。
幾天下來他們發現兒媳管理起自己的孫子,真是有條不紊,從吃飯到穿衣服,學習方面也打理的井然有序,讓自己省心不少。
朋友說:只要是媳婦教訓孩子,他們就表現出非常疼愛媳婦孩子的神情,對自己的孫子反而表現出任打任罵的表情,媳婦這個時候就會表現的非常公平,把自己的孩子也教訓一番,把兩個小傢伙被調教的俯首貼耳很有禮貌。
剛一開始,左鄰右舍一致認為這樣複雜的家庭成員組合,一定天天戰火連天,現在卻看起來一家人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大家知道我朋友他們的處事方式,都誇他們是兩個善良通情達理的老人!大家認為呢?
-
14 # 標峰理論評
老年人經歷了人生的幼年、少年和中年,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經歷了許許多多生活的磨難,形成了自已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處事原則,由於參與社會活動的圈子越來越小,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形態,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反應遲鈍,時常感到焦慮,感到無所適從,或漠然無視,對身邊的人和事看不順眼,容易發脾氣等,這是一種自然規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不那麼通情達理的老人,跟他講理說不通,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①忍讓是首要原則。我們瞭解了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當和老人發生衝突時,自已心裡第一個念頭是忍。自己先冷靜下來,想象自已面對的是一個小孩。老小老小,有時老年人就像一個小孩一樣的。你有必要跟他較真嗎?
②轉移矛盾,化解分歧。和老人產生了矛盾,要面對而不是針對,如果你和老人針鋒相對,想老人先讓步,只能激化矛盾,老人的思想比較保守激進,有時很頑固,不易說服,你能做的,只有先轉移矛盾,哄老人開心不是解開了這個結嗎?
④選擇迴避。當老人情緒很激動,無法說服他的時候,自已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了,快要到發火的地步的時候,怎麼辦呢?趕緊離開,暫時迴避一下,讓自己和老人都消消氣,等待時機再和老人溝通。
⑤主動責怪自已,安慰老人。當自己拿出了渾身解數都無法解決和老人的衝突的時候,還有最後一招,可謂絕招,非不得已不要使用哦!那就是狠狠的責怪自已,或痛罵自已一通,最好當著老人家的面。老人再怎麼樣不通情達理也不好意思跟你糾纏了吧!
-
15 # 考拉格格
懂道理,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老人就是通情達理的老人,通常都和藹可親,慈眉善目。
我姥爺就是這樣的老人,70年代我母親想把姥姥姥爺接到城裡來盡孝,姥爺不願意給我們添麻煩,說城裡的口糧都是定量的,一下多兩口人吃飯該緊張了,怎麼都不來。 後來姥姥來城裡治病,姥爺囑咐姥姥,“病治差不多就回來哈,別給閨女添麻煩。”
姥爺的通情達理換來的是家庭和睦,兒女孝順,高壽安然離世
-
16 # 讀走西藏
要我說,我父親就是一個通情達理的老人。
父親排行老二,文化不高卻很有威望,村裡大事小事少不了他拿主意父親只讀了兩年的老章書,當過生產隊長。那時國家不富,人民生活不好。但我們那裡田多土少,地土肥沃,出產豐富。為了使隊裡的人都能吃上飯吃飽飯,他把隊裡收穫的糧食除上繳國家分配的公糧統購外,餘下的糧食除留種子外,全部按人頭分配給了社員。對公社、大隊攤派的額外任務或抵制或推諉,就是不執行,弄得公社大隊幹部很惱火,撤換他幾次社員們都不同意,當時社員們可擁護他了。還有就是對隊裡的軍烈屬、五保戶等貧困人家,儘量給予幫助和照顧。至今這些老人談起我父親還豎大拇指呢!
父親有6個子女,母親大字不識一個,家裡的重擔由父親扛著,家裡的家務由母親操持我家大伯被抓了壯丁,家裡還有祖祖爺爺婆婆小孃小叔等8人。父親很小就割草放牛,16歲開始挑起了家裡的重擔:犁田、翻地、栽秧、搭谷、點苞谷、收麥子、掏苕溝……樣樣拿得起,成了幹農活的行家裡手。而我母親是文盲,除了認識錢以外就是1到10的數字,但記憶力特好,經歷過的人和事多少年了都還能回憶起來。在家裡,母親主內,主要操持家務,侍候老人照顧小人,煮飯餵豬,忙得團團轉。談起我的父母親,當地人沒有不佩服的。
家裡貧窮,卻讓6個子女都上學識字,居然還將3個兒子送進了部隊父親深知文化的重要,不顧家境貧困,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們上學讀書。為了帶好弟妹,我那大妹只念了四年書就停學了。其餘5個除我是大學生外,弟妹們都是初中生高中生,遺憾的是沒有考上大學。為了保家衛國,我17歲就入伍進了西藏,一呆就是28年,官至軍分割槽副參謀長。後來三弟又入伍到了遼寧建字部隊,任過司務長、助理員,轉業到安徽馬鋼工作。再後來,小弟也進了西藏邊防部隊,官至正營,遇上了好時機——自主擇業。這也是我父親最自豪的事,三個兒子當兵三個兒子還都成了軍官。這也是我父親一生中最得意的事。你說,我父親是不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呢?!
回覆列表
人老了,怎麼才是通情達理的。
1、能夠理解兒女的想法、作法,不干涉,不指責。
2、對子女或孫子孫女的好做法給予及時的讚賞。
3、生活上養成衛生習慣,力所能及做好自己的事。
4、秉持節儉美德,不亂花錢。
5、儘自己所能,給予孩子們必要的關心、照顧。
6、愛護自己的身體,儘量保持適度運動鍛鍊,不給孩子們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