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太宗
-
2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在成功佔領三秦地區後,當初懷王承諾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已經實現,從表面上來說劉邦確實沒有理由在東進。但是劉邦確實有著不得不東進的理由,具體在三個方面:
劉邦東進佔領三秦是對項羽在滅秦以後建立的霸權和分封制的挑戰
鴻門宴後,項羽入關論功行賞、大封諸侯,首先將楚懷王升格為義帝,然後根據滅秦的功勞,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而項羽本人並不稱帝,號稱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佔有九個郡,是十八個諸侯王的霸主,也就是事實上天下的統治者。但在分封時,項羽並沒有做到公平公正,特別是沒有按照懷王之約,將劉邦封為秦王,而是將劉邦封到了巴蜀,並封章邯等三人為三秦王,防備劉邦。劉邦佔領三秦就是對項羽權威的挑戰,此時項羽正在齊地平叛,誰又能保證項羽在平叛後,不會調轉頭來消滅劉邦,來維護自己建立的霸主秩序。所以為了自保,劉邦必須先下手為強,東進消滅項羽。
劉邦和漢國將士們的妻兒都留在在楚地
項羽的楚國都城彭城據項羽的故鄉下相縣不到一百公里,距離劉邦家鄉的沛縣僅有五十多公里。劉邦的家鄉完全置於項羽楚國之下,更關鍵的是劉邦起兵反秦以來,除了四弟劉交跟隨在自己身邊,他的父親劉太公,妻子呂雉,兒子劉盈、女兒魯元等都留在了家鄉,跟隨他的部下們也大多是劉邦的家鄉人,家屬都留在了楚地。如果項羽平叛回來,這些人就會成為項羽的人質。其中的危害,我們可以參見關羽荊州被東吳襲取,將士們面對親人成為俘虜,毫無戰心,最終導致關羽很快兵敗被殺。即使這樣,劉邦在彭城戰敗後父親和妻子還是陷入項羽之手成為了人質,要不是劉邦有著無以匹敵的厚黑功夫,後果不堪設想。
劉邦當時面臨著千載難逢的大機遇
由於項羽分封的不公,很快導致了齊地的反叛。當初項羽將齊地一分為三,改封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齊王,齊將田安濟北王,到是反秦有功,未跟隨項羽入關的田榮沒有封王。結果田榮大怒之下一舉攻下了三齊之地。項羽只得到齊國平叛,但卻陷入對齊作戰中抽不得身。於此同時,趙國也亂了,張耳被封為常山王,而趙國陳餘沒有封王,於是陳餘聯合齊國趕跑了張耳。還有燕王臧荼殺死了遼東王韓廣,項羽自己殺死了韓王成。再加上劉邦攻滅三秦,可以說此時項羽的分封制已經崩潰。對於劉邦來說,張耳戰敗來歸,魏王豹歸降,之前的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翦、河南王申陽都投降了自己,勢力得到空前膨脹。特別是在東進的時候,劉邦聽聞,項羽派人把義帝沉入了江底,殺害了天下的共主,這就給了劉邦討伐項羽的政治口號,這樣劉邦就完全有理由東進了。
當然,最關鍵的是劉邦也有爭奪天下之心,在鴻門宴時,范增就已經看到劉邦的雄心,勸諫項羽趁機殺死劉邦,他的部下蕭何、韓信對此也是心知肚明,這才是劉邦東進的根本原因。
-
3 # 津豫家庭生活
在上兩章中,本文經過分析,認為:在項羽分封大戲中,劉邦獲得的利益是可以接受的,可是,為何在進入漢中四個月後,他又發兵攻打關中的三秦之地,甚至逐步染指中原地區呢?僅僅因為當初一句“先入關中者王”的承諾嗎?下面,本章將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一、現實困境 《資治通鑑》記載:劉邦進入漢中,到南鄭就任,可是,從東部跟隨劉邦來的很多將士因思念故土而紛紛逃離,劉邦甚是苦惱,不久又聽說他最依仗的合作伙伴蕭何也跑了,更加大發雷霆,好像失去雙手。當然,後來的事情人們知道:蕭何不是逃跑,而是去追趕韓信了。就是所謂“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這一歷史典故主要是為了襯托蕭何知人、劉邦信人、韓信能人這一中心思想,不過,本文認為這裡面更重要的資訊是“很多將士紛紛離去”,這說明離開漢中、離開劉邦的將士不在少數,很多都是成建制的東歸,因為劉邦自己說的“很多將領離開,為何單單去追韓信?”。因為在劉邦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下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帶兵的將領,這些兵頭往往能夠影響士兵的行為。韓信不過是一個治粟都尉,一個主管後勤的幹部,哪有那麼重要? 我們分析一下劉邦此時的狀況,劉邦隊伍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豐沛嫡系,不會超過一萬人,主要就是當初西征時期帶領人馬;二是南陽郡籍兵將,劉邦在西征過程中,一路遊擊作戰到達南陽郡,正趕上秦國內亂,秦二世集團覆滅,南陽郡的秦國政權就此歸順劉邦,所以劉邦在此迅速擴張實力,軍隊規模增長到十萬人,那麼,估計這部分人大約在九萬左右;三是項羽撥給劉邦的三萬兵將,項羽不會把自己的嫡系給劉邦,也不會把其他諸侯的兵力強行分給劉邦,那這三萬人可能就是項羽在前往關中沿途所收編的散兵遊勇。 也就是說,劉邦此時的兵力大約在十三萬人左右,豐沛嫡系雖然也不太願意進入漢中,但他們與劉邦有著很深的個人感情和利益關係,這些人大都能夠追隨劉邦。南陽籍的九萬兵將會有什麼想法呢?如果劉邦能夠留在關中,那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應該會繼續留在劉邦團隊,一則南陽與關中聯絡更加密切,二則關中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一線城市,更加吸引人。可要是到漢中,很多人就會出現動搖,缺乏資源和毫無牽掛的人倒是無所謂,到哪裡都一樣,對於那些在南陽和關中地區存在一定利益或者對關中地區有所向往的人來說,他們會牴觸進入漢中。而項羽撥給劉邦的三萬人馬,應該大部分都不會跟隨劉邦進入漢中,他們大都來自函谷關以東地區,肯定不願意背井離鄉進入漢中,而且他們也沒有跟劉邦一起共事過,更談不上感情因素了。這樣看,南陽籍九萬兵將能留下三分之二就算好的,項羽劃撥的三萬人大部分都要東歸,算下來,跟隨劉邦的進入漢中的也就在七萬人左右,而且,士兵逃亡的趨勢似乎還在繼續。 這就是劉邦面臨的現實困境,不是說漢中、巴蜀之地不好,而是劉邦根本就無法凝聚起有效的力量控制它,如果劉邦那十三萬人馬都能心甘情願跟他進入漢中、巴蜀之地,大家齊心協力打下一片天地,那劉邦應該是不會非常惦念東征。而如果劉邦人馬不足,那麼,要想有效控制巴蜀、漢中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東征也好,討伐關中也罷,這些都是劉邦團隊能夠凝聚在一起的動力。這是劉邦團隊與田榮、陳餘、韓廣明顯不同之處。 二、意外收穫 上一節提到“蕭何月下追韓信”典故,韓信就是劉邦的意外收穫!韓信是楚漢時期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本文在此將他的履歷介紹一下,以便我們更深入的分析之。 《史記 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是淮陰人(江蘇淮安)見圖,家境貧寒,據說德行不夠(具體哪些德行也不清楚),無法入仕,但又不會經商,所以連謀生都很困難,常常到別人家蹭飯,讓人討厭。《資治通鑑》收錄兩個例子,表明韓信當時的處境,一是:有位在水邊漂洗衣服的老太太,看到韓信可憐,就接濟一些食物給他,韓信既高興又感動,對老太太承諾“吾必重報”,老人反而大怒,說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還大言不慚,說什麼報答我!我是因為可憐你才幫你,難道指望你報答我嗎?二是:淮陰縣一位屠戶故意侮辱韓信,對韓信說:看你身材高大,好配刀劍,看著挺厲害,其實膽小如鼠,如果有膽量,就當眾刺死我,如果不敢,就從我胯下穿過。韓信想了想,選擇後者,結果人人都嘲笑韓信。 秦末大起義之後,韓信最開始加入項梁軍隊,一直默默無聞,項梁死後,韓信隨軍隊歸屬項羽,做到郎中。韓信多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項羽都未予理睬。 漢王劉邦進入漢中,韓信又跟隨劉邦(是否就是項羽撥給劉邦三萬人中的一員呢?),仍然默默無聞,一直做接待賓客的小官。後來,韓信犯法,應當處斬,行刑時,恰好看到滕公夏侯嬰,韓信說:漢王難道不想奪取天下嗎?為何殺壯士。夏侯嬰看韓信器宇不凡,便把韓信釋放了,夏侯嬰與韓信交談之後,異常歡喜,隨即奏報劉邦,劉邦讓韓信做治粟都尉,但他還是沒有體現非凡之處。 之後,劉邦入漢中,韓信就跟隨東歸大潮回關東地區,再往後,就發生“蕭何月下追韓信”一事。 當然,這些典故的真實性如何,已經無法驗證,但確實增加很多趣味性,這也是它們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不過,關於韓信成名之前的人生經歷,有三點可以比較確定:家境貧寒,起點不高,職業生涯比較坎坷。但韓信究竟有何本領,史書也沒有具體說明,只是透過夏侯嬰和蕭何對他的態度,間接表明韓信能力非凡。那麼,韓信是否如史書所述的那樣優秀呢?我們透過韓信為劉邦所做的形勢分析與行動計劃來認識一下吧! ●形勢分析: 第一,誰是我們主要的敵人。答案是:項羽。 第二,項羽雖然勇敢、彪悍、剛強,有一定的仁愛之名,但致命問題很多,包括: •匹夫之勇。 •婦人之仁,立功不賞。 •短視,沒有佔據天下要地關中地區,為了向家鄉人炫耀,反而建都在宜攻不易守的彭城。 •分配不公,親疏差距過於明顯,與自己關係好的,分到的土地既多又好,關係不好的就盡力打壓、剋扣,分配既無原則也不公平,打壓六國諸侯後裔必定引起諸侯王室後裔的不滿。 •處理義帝懷王的方法簡單粗暴,楚懷王是項梁所立不假,但項氏家族也依靠這個名頭號令諸侯,獲得收益。不能如此不講情義,把楚懷王遷徙到邊緣的郴縣(即使這樣也不成,後來密令殺掉楚懷王與長江之上)。 •殘酷、暴虐,所到之處燒殺劫掠,百姓都不願意依附他,只是迫於他的威勢表面臣服而已。 ●我們的方案: 針對項羽的問題,我們反其道而行之,自然會天下歸心,強弱之勢易也。 •要捨得封賞。 •高舉道義、公正的政治大旗。 •首先攻取關中三秦,因為章邯、司馬欣、董翳在秦地名聲不好,而漢王您當初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對百姓秋毫不犯,深得關中人心。 本文向來對史書關於兩人之間對話細節的記載持有懷疑態度,即便是當事人自己說的,也有很大主觀性,況且道聽途說的記錄呢?不過,韓信既不是劉邦豐沛嫡系成員,聲望也不高,能力也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可是最後能夠得到劉邦的充分信任,說明他身上肯定有什麼特質打動劉邦。我們根據上文內容,再結合隨後的事態進展,大致可以勾畫出韓信不同於普通人的思路。 韓信計劃書核心問題就是三點: 第一,明確項羽是劉邦的主要目標敵人。 其實,劉邦進入漢中之後,並沒有很明確的戰略目標,對天下形勢認識也並不深刻,屬於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要麼也不能剛燒完棧道,不到四個月又開始重修。 明確項羽是主要敵人,就是明確劉邦團隊今後的奮鬥目標-奪取中原地區。 第二,對項羽團隊弱點的分析。 對此,韓信列舉了很多條目,但本文認為很多並不是那麼有道理,比如:分配公平問題,項羽基本以尊重各家實力為基礎進行分配,個人傾向性並不多,因為項羽還沒有達到號令天下的絕對優勢。還有項羽沒有留在關中一事,前面已經說過多次,關中是章邯的勢力範圍,無人可以染指。 但其中有兩點很關鍵: 一是對立功人員封賞問題,按韓信的意思,這是因為項羽小氣,不過,本文不是這樣看,項羽不願隨意封賞立功人員,主要還跟他的貴族分封思想有關。在傳統貴族的內心深處,高貴的等級和身份不是立一兩次功勞就可以得到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晉升。打個比方:項羽團隊有點像傳統的五百強跨國公司,等級森嚴,要想升遷高位難上加難;而劉邦更像新興科技創業公司,擅用股權激勵機制,倡導利益分享,加之劉邦本人就是草根出生,既沒有物質負擔,也沒有思想束縛,自然就能“捨得封賞”。這是劉邦與項羽團隊性質上的差別,與本人是否吝嗇無關。 二是諸侯不滿問題,其實,諸侯滿不滿意跟項羽關係不大,利益怎麼劃分都有不滿之人,不同的劃分方式都會造成不同的矛盾關係。但是,韓信看到諸侯不滿一定會引起天下混戰,這也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在韓信討伐三秦之前,齊、趙都發生內亂,可見韓信對事態發展的預測很準確,這也是韓信打動劉邦的一個因素。 第三,先取關中。 劉邦不是不想奪取關中,而是對此沒有信心,章邯三人都是關中坐地戶,軍事實力明顯優於自己,自己憑什麼能拿下關中呢?韓信說章邯失去關中民心,這一判斷是對的,章邯失去民心不是因為項羽坑殺秦兵二十萬一事,這件事根本就沒有發生,而是因為章邯團隊的屬性。章邯是秦二世嫡系,他的役夫大軍以秦二世的五萬戍衛軍為核心,以驪山勞工為基礎,所以,章邯團隊天然就跟關中地區的舊官僚貴族存在矛盾。而且,章邯回到關中之後,立刻殺死舊官僚貴族的代表子嬰,說明彼此矛盾比較深。劉邦在進入關中之後,他與這些舊官僚集團相處很融洽,很得這些人的厚愛,此消彼長,自然就是劉邦得民心,而章邯失民心。當然,這裡的民心就是指傳統鄉紳貴族的心。那章邯難道就不能團結廣大人民群眾與之對抗嗎?不能!因為章邯也不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他只是秦二世內臣團隊中的一員,本質上也是官僚階層代表,只不過相對於傳統貴族官僚,他能更加新鮮一點,可是,隨著秦二世激烈政治改革失敗,劉邦與關中地區舊貴州官僚集團結合,章邯是否能夠得關中之民心,自然是一目瞭然! 根據這份計劃書,我們可以看到韓信的戰略眼光,還有他對形勢的判斷能力,以及在制定具體行動方案上的縝密與細緻,說實話,劉邦團隊還真找不出這樣的人,蕭何擅於管理,張良精於謀劃,酈食其是縱橫捭闔的外交家,至於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他們衝鋒陷陣,堅定果敢,確實都是很好的將才,可是在戰爭高度上,他們還是有所差距。所以,劉邦能到韓信是意外收穫,韓信是保證劉邦取得戰爭勝利最重要一塊拼圖。 三、歷史機遇 歷史機遇就是指齊、趙內亂,試想,如果各地諸侯全都安分守己,天下太平,劉邦首先冒頭挑戰平衡,那他的下場應該會比較慘。首先,劉邦沒有絕對優勢來挑戰章邯;其次,如果各地諸侯對自己分配到的收益感到滿意,希望保持現狀,而劉邦成為平衡的破壞者,必定遭受天下人的怨恨;最後,項羽做為規則的制定者,一定會出頭平定劉邦,即使其他諸侯不參與項羽的軍事行動,劉邦直接面對項羽也是勝面很小。而田榮和陳餘首先爆發,那麼矛盾就先集中在齊、趙之地,隨後,燕國內亂,楚國兼併韓國,三王殺死義帝楚懷王,天下紛爭開始熱鬧起來,這時,劉邦出兵攻打關中就顯得非常自然了。 前206年8月,劉邦讓蕭何在巴蜀、漢中地負責收取租稅,組織糧草,然後率領主力部隊從陳倉見圖進入關中地區,開始了他的統一天下之旅。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可能是因為劉邦說過自己在漢初三傑的幫助下才奪取了江山,讓人們誤會他的實際水平不會高到哪裡。
可是從事實上來看,劉邦絕對是一個高手。劉邦集團最終能夠擊敗項羽,是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正面防禦由劉邦親自完成,北方開闢第二戰場由韓信完成,彭越之輩則是騷擾敵後打游擊。最後,三方合力將項羽勢力絞殺。
在這種戰略佈局中,劉邦的正面防禦是拖住了了項羽最大限度的火力,給了其他兩個戰場以充分的發展空間。雖然劉邦曾經有幾次被項羽打得很是狼狽,但是正面戰場並沒有因此出現大面積的崩潰。
所以,劉邦在那個時代,絕對是一等一的戰略高手和戰役專家。劉邦也因為戰功在團隊當中具有著極高的威信,能夠對韓信這樣的大將的兵權予取予奪,完全可以不用杯酒釋兵權做樣子。
劉邦有這麼強大的能力,項羽能夠踏實嗎?答案是否定的。項羽為了限制劉邦,將劉邦分封在南鄭,並且將秦地三分交給了劉邦的死對頭的三個人來鎮守,堵住劉邦的出路,要困死劉邦。
劉邦自然是不滿意項羽對他的分封。
何止是他,劉邦所帶的軍隊中多數都是關東人士,現在被封在了西南偏僻鄉野,很多人都開始離開隊伍,開了小差,這裡面也包括了韓信。
劉邦還定三秦之戰也不是現在說的這麼輕鬆,章邯是秦之名將,也不是不堪一擊。劉邦派軍隊將章邯困在廢丘城之中,過了一年多才將章邯拿下。這時,劉邦已經經歷了彭城之敗了。
劉邦的謀略佈局、戰術戰役能力都堪稱上佳,這在英布決定造反的時候對其他人說的幾句話可以看出來。
英布說:“皇上現在老了,已經不想帶兵了。朝中能夠帶兵的,也就只有韓信和彭越,如今他們都被殺了,朝廷裡面不會有人是我的對手。”因為篤定劉邦不會來攻擊他,所以他對造反事業看得相當樂觀。
劉邦也是不想去的,可是呂雉哭著哀求劉邦說:“為了兒子能夠坐穩天下,您還是親自去一趟吧!”
劉邦本來就不滿意劉盈做太子,聽到呂后這麼說,他不耐煩的說了一句:“我早就知道這個不成器的傢伙!唉,還是自己過去一趟吧!”
劉邦出現在戰場上,很快就擊敗了英布,自己也中了一箭,帶傷回到長安,不久就過世了。
為什麼劉邦舉起了反對項羽的旗幟之後,會有這麼多諸侯王群起而響應呢?這裡面當然有劉邦作為政治宣傳的成分,比如他說為義帝報仇,但是,劉邦如果是一個無能的將軍,其他人可不會願意陪著他去送死。
也就是說,對於能力出眾的劉邦和項羽來說,一場龍爭虎鬥是在所難免的。
劉邦還定三秦之後,已經公然挑起了反對項羽分秩序的大旗,而且有很多對項羽分封秩序不滿的諸侯甘願跟隨劉邦攻擊項羽。天下突然出現了兩個政治中心,諸候國該聽誰的呢?
在劉邦出現在關中土地上的那一刻,劉邦就必須在項羽從齊國抽身回來之前佔據更多的戰場主動。所以劉邦放著廢丘城不打,帶著56萬聯軍浩浩蕩蕩殺奔彭城,這就是在為自己爭取更多的主動啊!
-
5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刷完答案,必須點關注】
這個原因很簡單,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劉邦的目標,肯定不止是三秦之地,而是整個天下。所以,自然就會在得到三秦之地後,繼續向東擴張勢力。
這個是可以理解,也是符合人性的。我們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模型,來解釋劉邦整個人生經歷,以及隨著人生經歷而變化的需求。
當初的劉邦,只是秦朝的一個亭長,是個非常小的底層官吏。劉邦本人,也是遊手好閒,混吃混喝的那種型別,直到30多歲了,才娶媳婦。
按照當時秦朝的社會環境來分析,這個階段的劉邦,他的需求就是最底層的生理需求。說得直白點,就是這個階段的劉邦,根本不會去想怎麼統一天下的問題,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怎樣才能吃飽飯,活下去。
如果沒有出現意外,劉邦的一生,也就這麼平淡的度過了。當然,我們說的是如果。事實上,這個階段的劉邦,遇到兩件改變他人生軌跡的事件。
第一件事情:奉命押送役徒,去服徭役,結果役徒半路逃跑,劉邦為了活命,放走所有役徒,自己也躲進深山了,成了一名秦朝的逃犯。
第二件事情:秦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時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拉開了反秦戰爭的序幕。
已經是秦朝逃犯的劉邦,抓住了這個時機,乘勢參加反秦戰爭,從一個逃犯,搖身一變,成了各路反秦諸侯中的一員。
這個階段的劉邦,他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兩種。說得直白點,就是劉邦想要吃飽飯,活下去,並且是有保障性的活下去。
反秦戰爭結束後,劉邦被封為漢中王。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只想要吃飽飯、活下去的劉邦了。
劉邦的人沒變,但是,他的格局變了。他不再滿足於,吃飽飯,活下去。他想要更多,那就是不僅要活得好,還得活得有尊嚴,有地位,受人尊重。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劉邦不再老老實實地當他的漢中王,而是要隱忍,等待時機,攻佔三秦之地。也能解釋為何劉邦,在得到三秦之地後,還要繼續往東擴張勢力。
總之,劉邦的格局變大了,他想要的東西,更多了。在得到三秦之地後的劉邦,他想要的,不再是一個封國,而是整個天下。劉邦的這些行為,都是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
-
6 # 唐代丹藥
劉邦起義,原本是迫於服徭役的青壯年日益走脫,為了免於懲罰劉邦有家不能回躲入深山中。在陳勝吳廣起義後,東躲西藏的劉邦覺得機會降臨,積極響應配合並加入其中,一同抗爭暴秦,希望改變原本已經固定下來的命運。
誰知,命運真的被他改變。之前附加他身上的諸如無賴,嗜酒,好色等此類的詞語一個接一個,用一個“浪蕩子”都不足以形容。
之後,短短三年的功夫。劉邦父親劉太公眼中“不事生產”,無法託身後事的兒子,一躍成為了統兵十萬,佔據一地,天下知名的諸侯,漢中王。
看似強大的漢中王,在項羽眼中只不過是“鴻門宴”中一個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角色,能力是有一些,也需要防備,但是武力值還不如一個“持戟、啃彘”的侍衛——樊噲。
那麼,曾經在鴻門宴之中小心應對、偏居一隅、東拼西湊十萬人的劉邦怎麼敢挑戰應對統率天下諸侯,兵力達四十萬的霸王項羽嗎?
進攻三秦,其實就是劉邦向任性驅使諸侯的西楚霸王項羽下戰書。
為了邁出這一步,劉邦做了諸多準備,目的只有一個,在最短時間內拿下三秦,打破項羽為他特意設定的牢籠。
這是劉邦奪取天下的關鍵一步。
自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到奇襲三秦僅僅過了九個月(漢元年即公元前206年二月——十一月,),曾經弱小的劉邦為什麼敢於直面力壓天下諸侯的項羽且繼續東擴?
當時出現了兩個關鍵性的人物和事件。
第一、田橫和齊國之亂
齊國北接燕趙,南連淮南,西顧中原中心洛陽。曾經呂后僅是獲得了齊國的一郡之地就輕易饒過了犯了其忌諱欲殺之而後快的劉肥。可見,齊國之地的富饒和重要。
項羽在分封十八路諸侯時,立原七國時期的齊國後裔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田巿為膠東王。這三人都與劉邦所追封的齊王田橫有關係,也只有田橫沒有被立為王。
原因只有一條,田橫與項羽之間有矛盾。之前田橫未出兵支援項梁,項梁獨自面對章邯而被殺。項羽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率十八諸侯,四十萬大軍入關時,田橫因自己的堂侄田巿以及他所扶植的原齊王田健之孫田安悉數棄自己不顧,而聽從項羽的號令一同入關,又拒絕聽從項羽的命令。
項羽分封諸侯後回到彭城,聽聞實力強悍又未封王的田橫,聯絡同樣未被封王的趙地陳餘和梁地彭越悉數將齊地三王一一驅逐和誅殺,漢元年(前206年)的七月齊梁趙代四地同時大亂,戰火隨時燒至彭城。項羽勃然大怒,率兵攻打田橫及田橫新樹立的齊王田榮。
齊國瞬間崩潰,田榮死於非命。田橫收攏殘兵再次與項羽對戰,齊國陷入混亂,項羽短時間不能脫身。
劉邦有了東進的時機。
第二、拜將韓信及其進言
漢元年八月,齊國三王被逐殺的訊息,很快傳到巴蜀之地。
之前,劉邦為了表示無進取中原的心思,燒燬了棧道。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斷絕項羽及其他諸侯對巴蜀和劉邦的覬覦。
到了此時,道路不通也嚴重影響了劉邦。
更為重要的是,劉邦手下缺少一位獨當一面且對敵我雙方有一定了解的大將。
本來夏侯嬰推選了韓信,可是韓信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實質的展現,只存在於他本人和眾人的口中。
之後,蕭何的再次推薦,才讓劉邦有了一絲鬆動,拜韓信為大將軍。
當齊趙梁三地發生動亂後,韓信見劉邦還在猶豫是否趁此良機東進的時候,開口勸諫。
然臣(韓信)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還有一點,那就是軍心所向。
劉邦剛起兵時,僅是一些他押送的徭役人員。等到劉邦醉酒斬白蛇,一位神秘老嫗宣稱白帝、赤帝言論之後,沛郡子弟 ,
投奔陳勝得兩千,投奔項梁得五千等等斷斷續續一直在增長,這些人多來自山東地區(崤山以東)。
劉邦被立為漢中王之後,定都南郡。遠離家鄉有萬里之遙,而為了不被項羽猜忌,劉邦下令燒燬棧道,斷了軍士的回家之路。
在隋煬帝末期,隋煬帝手中極為精銳的驍果多是關中人士,只因隋煬帝開始營造宮殿,有長期定居的表現,驍果就軍心不穩,又被流轉在其中的下毒謠言迷惑,最終釀成了江都鉅變,隋煬帝被殺,隋朝因此滅亡。
劉邦為了政治需求燒燬棧道只能是取得一時之利,長期窩守只能是自取滅亡。攻破三秦之後,軍將的歸心更加的迫切,這點與急於一統天下的劉邦不謀而合。
當然,劉邦破三秦之後舉兵東攻,而且能夠東攻,不僅僅是上面三條原因。上面三條只不過是主因,韓信所說的更加廣泛和細緻。
其他方面的原因還有很多,如蕭何主政關中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源,百姓擁戴以及因常年戰亂,人人思定等等。
-
7 # 馨晨復語
劉邦,原名劉季,劉季是什麼意思?在古代兄弟是按伯仲叔季來排行排輩,說白了劉季就是沒有名字的意思。按這個排下來,大的叫劉伯、老二叫劉仲,沒有聽說過老三,史書上也沒有記載,那劉邦叫劉季意思就是叫劉老四了。但就是怎麼一個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的人,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做到了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開創了西漢王朝,推翻了爆秦做了皇帝!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各地豪傑百姓都紛紛揭竿而起。那麼大家知道最先反秦的是大澤鄉的陳勝、吳廣,這時候的劉邦也在自己的家鄉沛縣舉起了反秦的大旗,做了沛縣的沛公。後來劉邦又加入了當時知名度最高的項羽的行列中,和項羽聯軍一塊兒來推翻爆秦。
公元前207年,劉邦領兵搶先由中原進入秦川,到達秦王朝國都咸陽,秦王子嬰出城獻國璽投降,秦朝正式滅亡。但因時機不成熟和勢力不如項羽,為避免與項羽為敵,主動將十萬大軍撤駐城外,並屯兵霸上,造成自己並無意獨自佔領關中之地的假象。審時度勢為將來能夠待機而動。
至於劉邦得到三秦之地後為何還要繼續東擴這個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劉邦的目標,肯定不止是三秦之地,而是整個天下。所以,自然就會在得到三秦之地後,繼續向東擴張勢力。也正是這個原因才能解釋出為何當初項羽分封諸侯時,為何劉邦就甘心情願的燒掉棧道,去鳥不拉屎的漢中做個漢中王。正所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這個是可以理解,也是符合人性的,更符合劉邦本人自己的個性!在他還是個泗水亭長的時候,那時候他作為一個低階的吏員,當他見到坐在攆車上的秦始皇,他竟然發表了一個感慨,“大丈夫當如是也”,就是大丈夫要像秦始皇那樣,那才活得像個人樣,他那時候能有這樣的念頭,雖然說有點混蛋的想法,但說明他這個人理想還是蠻大的。正如陳勝當初起義之前所說的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對於這樣的人是沒有滿足的,只有進取的心態,是不可能偏安一偶的。
劉邦和霸王一樣,是有很強野心的人,從他見到祖龍威勢時的感嘆,當然,那時劉邦還不能說就想當皇帝,但他對權勢、地位的渴望是毫無疑問的;亂世中起兵造反,哪個又不是為了功名富貴呢?
同時這也是漢集團軍中所有人的集體願望,當初豐沛諸將跟隨劉邦是為了功名富貴,留侯是為了替故主報仇,淮陰侯、韓王信等人是為了列土封王;在看看劉邦和他漢集團軍中都是些什麼人?都是原來的楚國人,他們怎麼可能願意在漢中這個異鄉呆一輩子呢?因此,東出關中,與霸王爭天下是他們最好的選擇,能帶給他們巨大的利益和施展才能的舞臺,即使劉邦想在關中待著,他也不能違逆大家的意願。同時這也說明了為何劉邦做漢中王時,為何那麼多劉邦手下的將領士兵要逃跑的原因了!
對劉邦而言,東擴是他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在中國的歷史上,若干個勢力能夠安穩的平衡並存是不可能的,最終都會被強大的一方所兼併。如若給霸王項羽數年時間,就算再自己一生不會被殲滅,萬一自己年老身故,憑呂野雞母子想在亂世中穩定漢集團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以呂后死後,豐沛諸將發動清宮政變,誅滅劉邦嫡系繼承人的表現來看,呂后母子在亂世中,結局恐怕相當悽慘!所以劉邦必須趁自己還打得了仗時儘快平定天下,否則,身死國滅、子孫無遺!霸王項羽的下場就是他的下場。
-
8 # 子曰歷史
為什麼劉邦得到三秦之後還要繼續東擴呢?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願意為什麼稱呼秦始皇為千古一帝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後世千百年所有的帝王將相都以統一天下為最終目標的原因。
1、劉邦遠大的志向決定其不可能畏縮於區區三秦之地。
但凡開國之君,皆有極其長遠的人生目標,他們不會拘泥於一時的成敗,以達到最終目的,也即統一天下為人生目標。
劉邦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在他年輕的時候很可能就是渾渾噩噩,在沛縣當個小地痞,混不吝一輩子。但是在他見到秦始皇那一刻起,劉邦的命運便徹底發生改變。在一次護送徭役前往咸陽時,劉邦遇到了秦始皇車架出行,面對壯觀的出行隊伍,劉邦留下了他的第一句千古名言:“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
秦始皇是什麼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一統的帝王,他功蓋三皇,德披五帝自號皇帝,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兩千多年的文化根基。以這樣身份之人作為自己的目標,劉邦為何為滿足於區區三秦之地。
當聽聞陳勝吳廣起義後,躲在芒碭山當土匪的劉邦立即拉起一支起義隊伍決心反秦,從一名小小的泗水亭長,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名震天下的沛公劉邦,再到率先入秦,意氣風發準備登上漢中王位的劉邦早已被歷史的車輪推向了時代的浪頭,如何會放棄最後的角逐天下機會?
2、項羽的分封實在太不公平。
項羽在滅秦後,因其在諸侯中的威望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將曾經的上司義帝熊心拋之腦後,主動擔任起分封天下的職責,但是項羽的分封之舉可謂是任性十足。
剛一開始就違背了熊心與諸侯:“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將劉邦的封地從富饒的關中平原改為巴蜀之地,還在其外圍分封以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作為監視,卻又將其手底下近20萬的秦軍坑殺,這不是留著口水看著馬兒跑麼。這一下子不僅失去章邯三人的人心,同時就還把劉邦得罪的死死的。
不僅如此,在分封天下諸侯之時,秦國遺留的三十六郡土地,項羽自己就獨佔了九郡之多,在剩餘的土地上卻足足分封了十八位諸侯王,這其中又以傾向自己的將領為主,同時驅逐七國舊貴族扶立的諸侯王,反而讓他們手底下的將相擔任諸侯王,這無疑使得七國舊貴族面對項羽時又怒又懼。
因此,在項羽分封諸侯沒多久齊國的田榮就聯合陳餘、彭越率先反叛,其餘諸侯亦作壁上觀。
3、項羽分封后的舉措給了劉邦東出的最好機會。
而項羽在分封之後,不僅沒有將關中腹地作為的都城,反而帶領手下兵馬返回彭城,將那裡作為都城,這無疑將自己掌控天下諸侯最好的機會拱手讓出。而在軍隊返回彭城的路上,項羽有又沒有對部下加以加以約束,造成路途上無數百姓找到殘害。
其後為了擺脫在其之上的熊心,不僅將其貶黜到江南,而後又再次暗中派人將熊心暗殺,這一昏招無疑失去人的心,畢竟此時的熊心名義上還是諸侯公推的義帝。
可以說劉邦此時東出三秦之地,可謂是集聚了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有利的因素,在這麼好的條件之下,本就對天下垂涎欲渴的劉邦又有什麼理由拒絕這麼好的機會呢?
-
9 # 超級視野
劉邦為什麼在得到三秦以後,還要東擴?那是因為還定三秦這是劉邦要走的第一步,他的真正戰略目標是東出與項羽爭天下。
劉邦與項羽的關係項羽和劉邦不是上下級的關係,項梁失敗被殺以後,楚懷王熊心對內部做了一次調整。劉邦被封為碭郡郡長,相當於一個地級市的長官;項羽被封為魯公,相當於一個縣的長官。按照級別,劉邦比項羽要高。
為什麼給人感覺項羽地位更高呢?鉅鹿之戰以後,諸侯聯軍將領,繞過本國君主,共同推舉項羽為聯軍上將軍。因為大家都聽他的,所以顯得他更高,這個諸侯聯軍上將軍可以說是最高統帥,也可以說啥也不是,是武力集團發明的新詞兒。
劉邦主動投靠項羽劉邦本來想按照楚懷王的約定,做關中王。但是項羽要主導滅秦後的天下秩序,他聽說劉邦要自己稱王以後,就打算出兵攻打他。劉邦自認不是項羽的對手,就帶人帶禮物登門道歉,這就有了後來的鴻門宴。鴻門宴過後,劉邦算是站在了項羽這一邊。項羽在洹水盟約的時候,已經決定把關中分封給投降的三個秦將,劉邦的關中王算是泡湯了。但是項羽此時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在他看來,相比山東諸國,原來的秦地都可以叫做關中。分封給劉邦的漢中也是關中的一部分,不算失約,但是劉邦並不服氣。
劉邦與項羽爭天下一切都安排妥當以後,諸侯開始紛紛去自己的封地。項羽不放心劉邦,還專門派了三萬楚軍,監督劉邦前往封地。劉邦這才帶領漢軍去南鄭,一路上不斷有人逃亡,因為當時的漢中,巴蜀,遠沒有現在發達,去那裡相當於被髮配。而劉邦的手下大部分都是關東人士,他們不願意到偏遠的巴蜀去。
劉邦面對這種問題很是頭疼,這時候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要求拜韓信為大將軍。劉邦不解其意,蕭何解釋道:“如果大王心甘情願去漢中,做漢王,那麼韓信可有可無;如果大王要東出與項羽爭天下,韓信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劉邦的選擇大家都知道了,平時那麼大大咧咧無所謂的人,竟然一本正經的齋戒,築壇,拜韓信為大將軍,可以想見他東出與項羽爭天下的決心。
綜上所述,劉邦東出與項羽爭天下,是一開始漢軍陣營定下來的戰略目標。漢中、巴蜀與關中之間有秦嶺阻隔,只有還定三秦,才有可能東出。還定三秦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東出。
回覆列表
《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詩是劉邦當上皇帝,平定黥布叛亂,途經故鄉,和鄉親父老飲酒,到激情之時說出的詩。從此詩就可以看出漢高祖劉邦的雄心。
漢王元年四月,劉邦率軍向北擴張,平定了翟、雍、塞三秦,而此時項羽已經收到劉邦平定三秦的訊息,但由於齊國的戰況太緊急,項羽抽不開身,吩咐韓王抵禦住劉邦,自己收拾完齊國,就收拾劉邦。
項羽萬萬沒想到,韓王竟然被劉邦策反,反過來和劉邦聯合打通向東擴張的道路。由於項羽之前偷偷殺死義帝,劉邦以雄厚的實力,逼迫常山王、河南王、韓王、魏王、殷王夥同他一起反楚,旗號是項羽無故殺死義帝(從前劉邦跟項羽的主子,但是手上並沒有實權,只是虛職,說是大哥倒不如說是擺沒)。
一時間,楚國北方的諸侯全部跟著劉邦攻打楚國,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彭城。項羽到此時才知道,劉邦不能等到齊國平定再收拾了,連忙率領三萬騎兵從齊國的戰場上轉移到彭城。率領三萬騎兵將劉邦聯軍的五十六萬人馬殺到四處逃竄,落荒而逃,傷亡人數不下於二十萬。劉邦從此戰開始見識到項羽的恐怖,調整策略,不斷地向北南擴充套件勢力,像鉗子一樣夾住楚國,滅掉項羽。
劉邦從一開始的時候目標就是一統天下,而不是甘願做一個諸侯王。“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故事,相信大部分人都聽說過,但至於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後續,應該沒有幾個人會注意到。
蕭何追到韓信同韓信一同回到漢軍內,就去拜見劉邦,劉邦對於蕭何的不辭而別,直接劈頭蓋臉一頓罵,你為什麼逃跑?蕭何說“我不是逃跑,而是去追趕逃跑的人”,劉邦說“你說的這個人是誰”,蕭何堅定的說“韓信”。此時劉邦覺得蕭何腦子應該被門夾了,他的軍中有幾十個將領逃跑,其中不缺乏才華出眾的,都不見蕭何去追,蕭何竟然去追這一個看似毫無本事的小角色,覺得蕭何在撒謊。但蕭何堅定不移的回覆劉邦“那幾十個將領有沒有都一樣,但像韓信這樣的將領,天下找不出第二個。大王如果甘願長久待在漢中稱王,那麼韓信有沒有都無所謂。如果要爭奪天下,就必須得有韓信”。劉邦迴應蕭何,“我怎麼可能長久待在漢中這種地方,我要向東發展,與項羽一爭天下”。
從劉邦說過的“我怎麼可能長久待在漢中這種地方,我要向東發展,與項羽一爭天下”,就已經可以看出劉邦的雄心,只要活著就勢必要和項羽一爭天下。再結合劉邦完成統一之後的《大風歌》,試想一個擁有如此雄心的人,怎麼甘願只平定三秦,不與項羽一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