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ddz以書潤心

    西漢時期的思想家董仲舒,對孔子的道德觀念進一步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君為臣綱,本意是君王要做臣子的表率,可是在發展中卻改變了意義,就是君王對臣子有絕對的控制權力,"君叫臣死,臣就死",連生命的權利也被剝奪了。

    可即便是這樣,還是有很多的權臣凌駕於君王之上,難道他們的思想裡沒有"君為臣綱"的觀念嗎?

    曹操,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也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但是他一生都沒有稱帝,曹操也是顧及著為人臣的位置。

    他一生征討四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他雖然貴為權臣,是因為漢天子的力量太弱,他是充分考慮到"君為臣綱"的影響的。

    鰲拜,是清朝初期的權臣,他在清朝入關初期是個對時局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是清朝的三代元勳。是輔佐康熙帝的輔政大臣之一,戰功赫赫。

    鰲拜是躺在功勞簿上的人,自以為對朝廷有功,驕傲自滿,驕橫霸氣。

    鰲拜的勢力很強,瞧不起皇帝的弱小,君為臣綱的思想在他這裡有些降低。

    和珅, 是清朝中期的權臣,他先後兼任十幾個重要的職位,真是位極人臣。

    關於和珅的電視劇我們也看了很多,他其實是個非常有才學的人,特別的會投乾隆皇帝所好,乾隆皇帝是個心知肚明的人。

    等到乾隆退位,他的兒子嘉慶帝時,就列舉出了和珅的很多罪狀,他所有貪汙的財產都被沒收,嘉慶帝尊乾隆帝的密詣賜了他一個全屍。

    和珅對於君為臣綱的理論是接受的,對乾隆皇帝是極力的巴結討好,而私底下玩兒兩面派,營私舞弊,貪汙受賄。

    歷史上的權臣,各有各的原因,成就了他們權力至上的一段歷史。

  • 2 # 開心無窮大

    瞭解歷史的都知道在古時候皇權和相權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矛盾,這個相權值得不一定是丞相,只要是權力過大的人都會對皇帝的統治產生一定的威脅,甚至有的權臣能夠獨攬軍政大權,囂張跋扈完全不把皇帝看在眼裡。這種時候一個國家的皇帝的權力完全被架空不能自主,為什麼他們不直接把這些權臣給一刀殺了反而是甘願忍受他們的欺辱呢?其實不同的皇帝面臨這種同樣的處境也有著不同的做法。

    歷史上的君主如果是年齡比較成熟閱歷比較豐富的很少會遇到權臣亂政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的一半都是年齡比較小的幼主,而且有的朝臣會收到託孤之重才會有非常重的輔政權力。我們舉幾個例子來看一下他們分別怎麼處理這種情況的。

    說到秦朝可能大部分人都認為秦朝二世而亡,其實不然,秦朝還有第三任皇帝叫做子嬰。子嬰的身份比較神秘,只知道他是趙高把胡亥殺掉之後重立的君主,但是子嬰不像胡亥那樣昏庸無能,而是一個非常有抱負有遠見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上臺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捧自己上臺的趙高給殺了。因為趙高是個宦官,卻掌握大權干預朝臣,引起了群臣的不滿,所以子嬰把他給誅殺了就重新掌握大權,但是秦朝的滅亡不是一個人的生死所能決定的,子嬰也無法力挽狂瀾,在投降劉邦後被項羽所殺。

    再來說說漢獻帝,漢獻帝一生也是非常的悲慘,身為大漢王朝的天子,但是不僅沒有一點兒權力可言,還沒有一點兒的自由,一直被手下的權臣劫持東奔西跑。那麼他為什麼不把那些權臣給殺掉呢?其實他是有這種想法的,只不過沒這種實力,衣帶詔事件就是個例子。這跟當年趙高當政還不一樣,那個時候趙高就是個宦官狐假虎威藉著秦始皇的權力才能嚇唬住百官,可是這個時候的權臣都可以稱得上是一方諸侯,他們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利益集團。就算是把當時的一個權臣給殺了,但是他們的手下人還是不服皇帝的管制,還會誕生下一個權臣。

    就比如東漢末年最開始的是大將軍何進掌權,何進死了出來個董卓,董卓死了蹦出來個李榷和郭汜,直到出來個曹操。這些人代表的是一個完整的政治集團,皇帝就算把其中一個人給殺了,他們集團的人也不會聽從調遣,是沒有用的。並且曹操對待漢獻帝剛開始還是比較尊重的,沒有遇到曹操前一直是流離失所吃穿都米有,後來被曹操尊奉為天子,至少衣食無憂吃喝不愁。

    那麼有人就要拿康熙舉例子了,康熙當年不就是在年幼的時候把鰲拜給拿下才重掌權力的嗎?其實鰲拜在本質上並不算是權臣,因為他本出身正統滿族人,幫助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多次救過太宗世祖的命,更是幫助順治穩固政權。最主要的一點,鰲拜和前面所提的權臣所不同的是他只是獨斷專權,但也是隻是想繼續掌握輔政之權,並沒有那種威脅皇位篡奪皇權的想法,對於康熙也算得上是忠心耿耿,這也是康熙拿下他卻沒有殺他的原因,甚至晚年還給鰲拜平反了。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古代有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裡的綱,是指綱領、綱目,具有代表性、規範性、表率性和領導性。

    說直接點,這意思就是君是臣的主子,父是子的主子,夫是妻的主子。後者必須聽前者的話,不得違逆,不得背棄。

    但話是這麼說,歷史中違背父親意願的兒子、把老公管得嚴嚴實實的老婆是很多的,權力凌駕於皇帝之上的權臣就更多了,王莽、曹操、司馬懿、楊堅、趙匡胤,哪個把皇帝放在眼裡?

    為何會有這種狀況呢?因為理論和實踐從來不是一回事兒。如果光有理論事情就能成,那說不定地球人都能飛出宇宙了。

    何況,最初的“三綱”本身不是一種要求,甚至不是一種主張,只是古代人們對於社會秩序規律的一種普遍認識。

    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定會產生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方式來相處?陌生人且不論,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妻之間,應該存在什麼樣的道德倫理關係?

    中國古代思想家展開想像,再隨著生產力及生產關係進一步發展,“三綱”應運而生。一開始,三綱並不具備約束性,是到後來儒家將其整合進儒家思想體系,三綱才成為古人的思想枷鎖。

    伴隨三綱的,通常還有五常,仁、義、禮、智、信。兩者構成了封建時代的秩序規範,補充了古代法律未能涉及的範圍。也許這種秩序不算好,但再差的秩序,也比沒有秩序強得多。有秩序,才有文明。

    “君為臣綱”對臣子的約束力其實主要體現在思想方面,能戰勝思想的還有權力,當面對無上的權力時,思想的枷鎖也就被打破了。權臣們破除心理障礙,自然也就敢凌駕於皇帝之上。

    最主要的是,中國古代講究的是王朝更替、江山興亡,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搞隔壁萬世一統那套,君、臣的身份並不是固定死的,只要臣子有足夠的實力,完全可以把雙方的身份來個對調。

    當臣變成君,依然需要三綱五常來統領臣民。所以大臣專權或者篡位,和“君為臣綱”並不矛盾。

  • 4 # 魚兒傘蓋

    在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的社會里,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是雖然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性格卻不都是堅毅剛的,有些皇帝對於權力的掌握不是那麼牢固,隨著王朝逐步的發展,總會有一些大臣會利用制度的漏洞擠壓皇權,時間長了就成了能夠威脅到皇權的權臣。皇帝為了避免出現權臣,無所不用其極的去制衡臣子的權力,用獎賞或者暴力來驅使手下對自己忠誠。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權臣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是在封建皇帝脫離人民群眾對封建帝國控制不力或者皇帝年幼無知之時趁勢而起的投機分子,只有在封建王權旁落的時候才有所謂權臣的生存空間,權臣群體或是軍事貴族,或是廟堂大佬,皇帝也就被架空了。

      很多人覺得皇帝在中國古代是九五之尊,在世俗社會中擁有凌駕於一切的權力,應該不會考慮這麼多,為了制約權臣費盡心機,又是恩威並施,又是權力制衡的,既然皇權這麼強大,為什麼不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權臣除掉呢?用不著大費周章。可是真實的歷史上,能夠直接除掉權臣的皇帝真的是屈指可數。為什麼貴為天子依然不敢直接將威脅自己權威的權臣除掉呢?

      通常權臣會培養大批同黨,權傾朝野使皇帝忌憚

      權臣通常沒有皇室血脈,所以權臣剛剛起步的時候權力並不大,不像王公貝勒一出生就有尊貴的地位。可是權臣們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個人魅力,收攏了一幫官員為自己所用,這些黨羽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官職越來越大,甚至可能出現在權力中心,權臣的聲望比皇帝都大,在皇帝朝堂之外,儼然又組建了一個自己的朝廷。

      然而面對自己大權旁落,皇帝還不能輕舉妄動。權臣和他手底下的黨羽是朝廷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皇帝直接利用皇權除掉權臣,那麼勢必會造成其黨羽的反撲,到時候自己皇位都有可能不保。

      有一個例子,三國末期,魏國皇帝曹髦非常不滿權臣司馬昭對自己的控制,於是他聚攏了一批忠於自己的大臣,密謀除掉司馬昭,結果事情還沒商量完,就有人向司馬昭報告了,曹髦的計劃還未執行就宣告失敗。

      權臣往往也是功臣

      權臣不是憑藉皇室血脈直接獲得權力的,因此成為權臣之人一定是憑藉自己的能力,一點一點成長起來的,而權臣成長的過程,往往就是為朝廷立功的過程。權臣的功勞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自己的威望也就水漲船高,甚至可能發生只知權臣不知皇帝的局面。

      因此皇帝利用權力直接除掉權臣並不可行,權臣往往因為自己的功勞深得百姓和官員的敬重,如果貿然除掉權臣,皇帝有可能會丟掉人心,被後世說成不辨忠奸,濫殺無辜的昏君。因此皇帝要除掉權臣,首先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正當理由。

      比如秦王子嬰除掉趙高。趙高是秦二世的寵臣,位高權重,但是趙高掌權的時候迫害了很多人,滿朝文武早已對他懷恨在心,秦王子嬰正是抓住了趙高的這點把柄,最後除掉了趙高。

      即使除掉權臣,有可能皇權還是收不回來

      權臣逐漸權傾朝野的同時,也會不遺餘力的培養自己的勢力。權臣的這些手下會分散在朝廷的各個職位上,有些職位甚至十分重要。久而久之,權臣的威勢可能比皇帝都大。在這種條件下,即使皇帝不管不顧,直接將權臣除掉,權力很可能依然回不去自己手裡。

      因為權臣只是他培養的利益集團的領袖,一旦這個領袖消失,那麼權臣手下的其他佔有重要職位的官員就會接替權臣的地位,重新對皇權構成威脅。

      比如說如果漢獻帝刺殺曹操成功了,他能重新掌握大漢的實權嗎?肯定還是不能,曹操只是自己權力集團的領袖,曹操沒了,還有曹操的兒子曹丕能繼位,漢獻帝依然不能奪回自己的權力。

      總結起來,中國古代雖然是封建帝制,皇權至高無上,但是君主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符號和象徵,權臣才是真正把持朝政的人,皇帝想要單純的除掉權臣是很困難的。消滅權臣是一個極其複雜和漫長的過程,皇帝需要比權臣更具有個人魅力,更有領導才能,知人善任,培養忠於自己的勢力,然後按兵不動,等待機會。一旦抓住權臣的把柄就伺機發難,利用自己培植的親信將權臣拿下,之後一一清算其黨羽。總而言之,除掉權臣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qua

  • 5 # 槐蔭樹下的老曹

    君為臣綱,為“三綱五常”之一。

    所謂“三綱五常”,就是儒家倫理 ,為儒家所尊崇。

    然而,儒家思想,是什麼人的思想呢?會被什麼人所尊崇呢?

    儒,原意為人的腋下生汗,表示很虛弱。

    也就是說,儒家思想,是弱者的思想。弱者,才會尊崇儒家思想。

    為什麼弱者會尊崇儒家思想呢?

    因為,儒家思想的本質,就是秩序,就是透過維護強者的威望,來建立以強者的威望為依託的秩序。

    而弱者,由於在社會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所以,弱者是喜歡秩序,透過秩序來避免競爭,求得太平的。

    另一方面,強者喜歡競爭,但是,強者也不喜歡反抗 。強者只喜歡自己盡力競爭,卻不喜歡弱者盡力反抗。

    所以,強者不會反對秩序,而是喜歡建立秩序,喜歡利用秩序。並且,強者也有能力建立秩序,也有能力利用秩序。

    這就是儒家思想既能夠為官方所倡導,又能夠被普通人所接受的原因。

    在這樣的一個邏輯下,我們再來看,古代講君為臣綱,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權力凌駕於皇帝之上的權臣?

    從歷史的邏輯來說,皇帝,是由弱者推舉出來的,是代表所有的弱者與強者進行對抗與協調,從而建立與維護一種對大家都有利的秩序的。

    每一個開國皇帝,他在打江山的時候,是必須得到弱者們的擁護;他在坐江山的時候,也要盡力地制定一個適合於人民休養生息的秩序。

    然而,不論是制定什麼樣的秩序,一當秩序制定,總會有順勢而起者,也會有逆時而生者。總會有幸運的人,也會有不幸的人。

    於是,社會就會發生分化,弱者更弱,強者更強。

    而所謂的權臣,實際上就是這種弱者更弱,強者更強的社會反映。

    如果社會沒有發生分化,就不會有所謂的權臣。

    像周公,是所謂的權臣嗎?像多爾袞,是所謂的權臣嗎?

    他們都不過是顧命大臣而已。

    他們不可能做逾越規矩的事。

    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社會還沒有發生分化,秩序還在剛剛建立或仍然處在建立的過程之中。

    這個時候,沒有所謂的強者,大家都是經不起眾人一怒的。

    只有到社會發生分化,弱者被強者所分割,強者們又分成了一個個的利益集團,這時,才會出現所謂的權臣。

    而一當權臣當道,社會,就離崩潰不遠了。即使不被外敵入侵,也會在民族內部,發生改朝換代。

    歷史上,什麼時候權臣最多呢?

    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

    正是因為權臣多,所以 ,社會才混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修家電太難了不掙錢,天天受氣,故意刁難,怎麼辦?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