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軫念信箱

    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觀音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在《西遊記》第八回,觀音菩薩主動請纓,欲上東土尋取經人,書中這樣寫道:

    理圓四德,智滿金身。纓絡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烏雲巧疊盤龍警,繡帶輕飄綵鳳翎。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錦城裙,金落索,瑞氣遮迎。眉如小月,眼似雙星。五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淨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解八難,度群生,大慈憫:故鎮大山,居南海,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聖千靈。蘭心欣紫竹,意性愛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裡活觀音。

    從這段描述來看,觀音菩薩似乎有點偏女性化,那麼,觀音菩薩到底是男是女?

    一、男女之相。觀音菩薩,在隨類應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過觀世音菩薩本身的大菩薩相,是大丈夫相。比如《華嚴經》說:“勇猛丈夫觀自在”。唐代以前的觀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現女相。但到後來,特別是妙善公主的傳說流行以來,漢地的觀音形像越來越趨向女性化,如提到的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像,基本都是女身。一些學者,則直稱觀音為東方的女神。

    二、慈悲之相。佛教所說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種內心特性具有類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表現為日常行為中即是愛,比如母親對於兒女的愛是深重和無微不至的。但是佛教認為:世間的愛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侷限化;而慈悲是愛的無我擴大。印順法師認為這是觀音菩薩被塑造為女性的重要原因。因為觀音菩薩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觀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如慈母愛自己的兒女一樣。所以觀音應現女身,擴大無私的大愛,泛愛廣大眾生成為菩薩的平等慈悲。

    三、無相之相。觀音菩薩的化身無數,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楞嚴經妙心疏》說,以為觀音菩薩是男是女都是錯誤的,觀世音菩薩的真像是寂滅的無相之像,而能現一切相。《金剛經》也說,如來具三十二相,其實“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同樣的,若能見諸相非相,也即是見觀音菩薩。

    追根溯源,由於佛教源自印度,觀音菩薩也是源自印度,在西漢傳入中土時,他是威猛的男性。到了唐代,特別是武則天執政時期,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維護女性的權威,觀音菩薩就由威猛的男性變成了慈悲的女性。吳承恩是明代人,《西遊記》的觀音菩薩受時代的影響,早已化成了大慈大悲的偉大女性了。

  • 2 # 驛使評論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能夠相容幷蓄的,不像其他文明具有很強的排他性。這點從神話傳說、神話人物也能夠得以體現。西方文明都是單宗教、單體系,例如基督教只信仰耶穌,伊斯蘭教只信仰穆罕默德等等。而中國的神話人物,發源於本土,但是隨著與外來文明的交融,很多又出現了大的變化。

    以問題來看,西遊記中的菩薩,比較有名的是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本土神話體系由於來源於本土宗教——道教,所以《封神演義》中元始天尊的十二大金仙弟子中,就包括慈航真人、普賢真人、文殊真人,道教真人當然那時都以男性道人形象出現。後來隨著準提、接引兩位西方大神的到來,這三位真人又紛紛轉投西方學習佛法,之後轉變為現在熟知的三位菩薩。

    從歷史來看,菩薩在印度佛教本也為男性形象,佛教傳入中國之時正值漢代,所以那時菩薩也是以男性形象傳入中國,這點從漢代很多佛教塑像也能得以驗證。之後,由於菩薩更多體現仁愛、慈悲之心,女性善良、柔美的形象更能體現這一特點,唐代之後菩薩形象慢慢向女性轉變。

    最終,要問菩薩究竟是男是女?印度佛教原始教義中是不分男女,也就是無性別論的;中外文明交融後,從道教金仙變為佛教菩薩,明面上看是由男性形象轉變為女性形象,但是從未有明確定論,也有認為無性別論的;現在多認為女性形象,完全由於現在寺廟塑像、文學影視作品中體現女性形象,就如《西遊記》中形象就是女性。實際上,菩薩真的是不分男女的,也就是無性別的。答案好像很奇怪,比較中性?但宗教、歷史、神話傳說均是如此!當然,也要看觀眾或信眾心理認知,為男、為女在乎觀者一心吧!

  • 3 # 月宸父子日常生活

    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觀音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在《西遊記》第八回,觀音菩薩主動請纓,欲上東土尋取經人,書中這樣寫道:

    理圓四德,智滿金身。纓絡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烏雲巧疊盤龍警,繡帶輕飄綵鳳翎。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錦城裙,金落索,瑞氣遮迎。眉如小月,眼似雙星。五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淨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解八難,度群生,大慈憫:故鎮大山,居南海,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聖千靈。蘭心欣紫竹,意性愛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裡活觀音。

    從這段描述來看,觀音菩薩似乎有點偏女性化,那麼,觀音菩薩到底是男是一、男女之相。觀音菩薩,在隨類應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過觀世音菩薩本身的大菩薩相,是大丈夫相。比如《華嚴經》說:“勇猛丈夫觀自在”。唐代以前的觀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現女相。但到後來,特別是妙善公主的傳說流行以來,漢地的觀音形像越來越趨向女性化,如提到的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像,基本都是女身。一些學者,則直稱觀音為東方的女神。

    二、慈悲之相。佛教所說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種內心特性具有類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表現為日常行為中即是愛,比如母親對於兒女的愛是深重和無微不至的。但是佛教認為:世間的愛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侷限化;而慈悲是愛的無我擴大。印順法師認為這是觀音菩薩被塑造為女性的重要原因。因為觀音菩薩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觀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如慈母愛自己的兒女一樣。所以觀音應現女身,擴大無私的大愛,泛愛廣大眾生成為菩薩的平等慈悲。

    三、無相之相。觀音菩薩的化身無數,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楞嚴經妙心疏》說,以為觀音菩薩是男是女都是錯誤的,觀世音菩薩的真像是寂滅的無相之像,而能現一切相。《金剛經》也說,如來具三十二相,其實“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同樣的,若能見諸相非相,也即是見觀音菩薩。

    追根溯源,由於佛教源自印度,觀音菩薩也是源自印度,在西漢傳入中土時,他是威猛的男性。到了唐代,特別是武則天執政時期,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維護女性的權威,觀音菩薩就由威猛的男性變成了慈悲的女性。吳承恩是明代人,《西遊記》的觀音菩薩受時代的影響,早已化成了大慈大悲的偉大女性了。

  • 4 # 徐州美宿影院公寓酒店

    世間萬物:有陰就有陽,有男就有女。

    男菩薩顯示的是智慧,

    女菩薩表現的是慈愛。

    都可以鞭打醜惡,光照人間,何必辨雄雌?

  • 5 # 文杏君

    菩薩無性別無差別正等正覺。之所以使人感到有男相女相,皆因人類自身認知之決定。人只有兩類即男與女,所以人的思維便很難超越這個定式,以至於看待菩薩與佛時也就不自覺的戴上了"有色眼鏡"。《西遊記》是神話小說,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話本小說形式,其假神話以道社會形態,反映現實社會的人生百態,不可能脫離人們現實的主觀主義認識和浪漫的超現實主義遐想,所以菩薩有時是男相,有時是女相,不一而足。若問究竟,非男非女,非真非假,非色非空,無需住相。

  • 6 # 曉肥俠

    觀音菩薩,又稱光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是在我們中國知名度最高的菩薩之一。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聖誕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十九日。

    觀音菩薩,在我們的印象中,救苦救難,廣度眾生,一般都是女性化身。尤其是在電視劇《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左手持淨瓶,右手持楊柳枝,慈眉善目,無所不能,多次幫助唐僧師徒化險為夷,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在《無量壽經》中,世尊又說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和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左右脅士,代表阿彌陀佛的慈悲精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有一願是“國無女人願”,在極樂世界根本就沒有女人,觀音菩薩本應是男身,何以在我們中國又有了女身形像呢?觀音菩薩到底是男還是女呢?

    《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自在”,觀音菩薩原本的形相是大丈夫相,也就是男身形相。在中國唐朝之前,大多數觀音的塑像和畫像,都是男人的相貌。但是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精神,和女性的某些特性類似,女性對於子女的愛,也是慈悲柔和,無私奉獻,所以後來逐漸就把觀音菩薩形象塑造成女性形相,也是為了符合我們中國老百姓的心理觀念。表示觀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就像母親關愛子女一樣,無微不至,平等慈悲。

    另外一層意思,母愛精神畢竟狹小,只是對子女而言,所以將觀音菩薩塑造成女身形象,也是希望世間的一般女人,應該以母愛之精神,慈悲對待一切眾生,希望每一個眾生都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其實,無論說觀音菩薩是男身還是女身,都是錯誤的。觀音菩薩早已圓證佛果,他的真像是寂滅之相,可以化身無數相,男相、女相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之相,不可以執著。觀音菩薩這些形相,都是為度眾生用的,都是應機示現,眾生需要他現什麼形象,他就示現什麼形象,這也是為了恆順眾生,善巧方便。

    《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佛本來就是教我們放下執著的,不要執著一切形象,如果我們執著於菩薩是男身還是女身,那就與佛的教導南轅北轍了。只有我們做到不執著外相,而能看到本質的時候,這就見到如來,也就見到觀音菩薩了。

  • 7 # 愛生活的小路

    觀音菩薩最初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傳到中國的時候是個典型的男人形象了,那為什麼到了西遊記裡會成了女人的形象了?

    那就要說到唐朝的歷史啦,那時候的皇帝武則天是個佛教愛好者,特別信佛,她執政的時候興建了很多寺院,可以說是大力發展佛教。

    時間久了,慢慢的武則天就更加的對佛產生了敬仰,還自稱自己是菩薩轉世,那個時候的唐朝女人的地位越來越高,慢慢的武則天就把菩薩的形象改成了女性,更能彰顯她的正統和寬容。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女性的菩薩也越來越接受了,因為女性更能彰顯菩薩的善良和慈悲,隨後的觀音菩薩送子更讓人們覺得菩薩就是女性。

    其實我覺得菩薩是男是女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助人為樂心,讓菩薩變成我們心中一個美好的敬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 8 # 小邢在五臺山

    首先,您的這個問題並不嚴謹,下邊的回答大多都是關於觀音菩薩的,而您的問題呢是西遊記中菩薩是男是女?

    如果您問的是菩薩,那麼首先要搞清楚何為菩薩?

    佛教中有四大果位,由低到高依次:

    羅漢——辟支佛——菩薩——佛

    羅漢:大家都知道,不做解釋,如降龍伏虎長眉長臂等。

    辟支佛:指誤入歧途的菩薩。這裡涉及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不做過多解釋。具體可理解為

    西遊記中的大鵬鳥。(這樣比喻並不嚴謹,只為方便大家理解)

    菩薩:指得大道所證,已成大覺之人。(已證悟到世間大道理,明瞭世間萬法萬物,成為了大覺醒大才能之人)

    菩薩分為十地,就是指十個等級。

    最低一等稱為初地菩薩,比如咱們常說的肉身佛(修行之人圓滿圓寂之後肉身不腐泥塑的雕像)就可稱為初地菩薩。

    最高一等稱為十覺十地圓覺菩薩,也就是還沒有繼承佛果位的佛。排在首位的便是文殊菩薩,依次往後是普賢菩薩,普眼菩薩(觀音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等十二位圓覺菩薩。

    除了十二圓覺以外,在十地菩薩中還有億億萬的菩薩,只要是大乘佛教中所修行圓滿圓寂的高僧都可以稱為菩薩。

    所以我說您的問題並不嚴謹,這就好比您公司裡有員工、主管、老闆,有工程部,策劃部,財務部,每個部門都有主管,然後您問主管是男是女一樣。

    菩薩是稱謂,不是指特定某一位。

    佛:是指已繼承果位的圓覺菩薩。果位一個世界只有一尊,咱們的世界稱為娑婆世界,由釋迦摩尼佛祖所證,那在釋迦摩尼之後,由彌勒菩薩所繼承果位,所以彌勒菩薩也叫彌勒佛,未來佛。

    佛又可稱為如來,當然不是指西遊記中的如來。如來是指:乘真如之道而來,代表的就是真理,大道。所有菩薩,羅漢都是向著真理大道而修行,也就是向著佛修行。

    西遊記中的如來,是指釋迦摩尼佛祖,但是這樣稱呼並不準確,因為如來是對世間所有佛的一個統稱。比如:釋迦摩尼佛可以稱為釋迦摩尼如來,藥師佛可以稱為藥師如來,鬥戰勝佛(並不是孫悟空)也可以稱為鬥戰勝如來。但都不能單獨稱為如來佛祖。就好比我可以說我是人,但不能說人就是我,概念不能錯。

    搞清楚何為菩薩何為佛之後,我可以從另一個層面來回答您的問題:

    我當您問的菩薩就是指十覺十地圓滿的菩薩。

    圓滿菩薩與佛都有三身佛:

    法身佛:世間只有一尊,叫做毗盧遮那佛。所有的佛所有的圓覺菩薩,法身佛都是這尊,那法身佛,就代表了世間一切規則,一切道理。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病不災,不悲不喜,不幻不真,永恆存在的。(可以理解為就是法則,道理,沒有實體)

    報身佛:是指菩薩與佛成就果位的那一刻,所顯現的容貌。(可以理解為小說中仙人飛昇時別人看到他時的容貌)

    化身佛:是指渡化某地的適用身。(比如有的地方適合小孩去渡化,就化成小孩,也可能化成老人,男人女人動物等)咱們常見的淨瓶觀音,千手觀音,斷臂觀音,童子觀音等就是化身佛。

    而在三身佛中,法身佛為本身,報身佛與化身佛為顯身,意思就是他本身是沒有面容,不分男女的,但是可以顯化成各種樣子。

    現在,您應該明白了吧,菩薩是不分男女老幼的,您說他是男的,他就是男的,您說他是女的,他就是女的!

    如果您詢問的是觀音菩薩是男是女,您首先可參照前邊的三身佛來得知答案。

    但是從歷史層面,地域劃分來區分的話,可以定義為男身女像。什麼意思呢,因為在公元67年,佛教漢初傳入中國時,觀音菩薩呢是一個男士的形象,到唐代是,為美化形象,方便傳教,才改為女士形象的。所以現在國內觀音菩薩的形象大多為女像了,當然,也肯定有例外。比如我所在的地方,五臺山,那這裡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供的文殊菩薩呢大多為女士形象,但是在塔院寺供奉的一尊黑文殊呢,就是一個光頭大鬍子的男像。

  • 9 # 讀書是福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對於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覺智)之觀點視之,亦可稱為菩薩;而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則稱為:摩訶薩埵、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等,以與二乘區別。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鳩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為"童真"。

    菩薩所修之行,稱作菩薩行。有關菩薩之一切法則儀式,稱為菩薩之法式。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其經典稱菩薩藏。梵網經等即述菩薩應持之菩薩戒。諸經典常舉之菩薩名,有彌勒、文殊、觀世音、大勢至等。大乘僧侶或居士,亦有被尊為菩薩者,如印度大乘佛教學者龍樹、世親等即被尊為菩薩;於中國,竺法護被尊為敦煌菩薩,道安為印手菩薩;日本亦有高僧菩薩號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福鼎有機白茶有機壽眉的口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