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要嘗試一下

    劉備就是個偽君子,並不是說他生來就是偽君子,可以說他的偽主要是透過生存鬥爭磨練出來的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如果他不偽他早就死於非命,也活不到後來做蜀漢的皇帝了。

    他的偽君子的一面最典型的體現在兩件事上:一是陶謙三讓徐州;二是奪取西川。

    三讓徐州:徐州牧陶謙得罪了曹操,為曹操大軍所困,劉關張隨孔融前去解救,劉備率軍打敗曹操手下於禁所部,陶謙喜出望外,急於把這個守不住的燙手山芋甩出去,就提出把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此時到處漂泊沒有自己的地盤,只是初來乍到真好意思就直接接管人家地盤,所以就推辭不受。

    劉備寫信給曹操建議曹操以國家大義為重撤去圍徐州之兵,曹操此時也後方有急,就賣了個人情給劉備退兵而去。陶謙設宴感謝劉備,再次提出把徐州讓與劉備。孔融、糜竺、關張也勸劉備接受,而劉備固辭不受表現的很慷慨義氣,說了一大堆義氣仁義之類的話:“諸位欲陷我於不義耶?”

    這裡,我覺得他特別的虛偽!!!—還想好處還要落個好名聲!!!

    大家可能會想,那麼堅決!最後怎麼接受了呢?我也是這麼想的。原來這次他也是為了一個“義”字,才不得不接受的。

    陶謙染病將死,讓人把劉備請來,苦苦求劉備接管徐州,劉備還是不好意思接受,陶謙說了些大意時:你若不接受這個徐州牧保一方百姓安寧,我死不瞑目之類的話,劉備不好拂死人之意,為了讓陶謙放心離去,勉強接受了。

    你看,好處他得了,他還賣乖,好名聲都是他的。你不想要,陶謙讓你去,你別去呀!!!

    益州牧劉璋性情柔弱寬容,缺乏威信謀略,由於打不過張魯,曹操又率兵南來,為免多處受敵便派別駕從事張松結好曹操,曹操因怠慢了張松為其所恨,張松回去後勸說劉璋和曹操斷絕關係,與同宗劉備結好以助其對付張魯。劉璋以兄弟禮待劉備非常親厚,卻不知已被屬下張松等出賣。

    劉備的虛偽陰險可見一斑,算計著同宗兄弟劉璋準備準備奪其地盤,表面上又非常尊敬愛戴他。終於有一天紙包不住火了,張松的哥哥向劉璋檢舉了他,張松被殺,劉備終於偽裝不下去了,和劉璋翻臉,並最終奪取了西川。

    所以說,劉備絕對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偽君子!!!

  • 2 # 好話說不完

    劉備大軍攻東吳,損失慘重。這和他虛偽沒有太大關係,打東吳,為關羽報仇是一則,還有想要趁勝奪回荊州才是劉備的目的。既然題主問了劉備是不是偽君子,那我個人覺得他固然有虛偽的一面,但人無完人,時事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也。

    劉備膽小嗎?從鎮壓黃巾軍開始到後面群雄爭霸,不說打了多少勝仗,劉備也算身經百戰。但被呂布所敗投靠曹操時,曹操與其“青梅煮酒論英雄,說天下英雄唯君與操耳”劉備手裡拿的筷子和勺子都不禁掉在地上。這時正好大雨傾盆而下,雷聲大作。玄德才從容的低頭拿起筷子和勺子說:“因為打雷被嚇到了,才會這樣(指筷子和勺子掉在地上)。”曹操笑著說:“大丈夫也怕打雷嗎?”玄德說:“聖人聽到颳風打雷也會變臉色,何況我怎麼能不怕呢?”後人有詩稱讚(劉備)說:“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說他膽子小恐怕也不合適。

    劉備伐孫權時,諸葛亮等人都勸不住,若單純的為關羽報仇,恐怕不至如此。劉備率大軍攻吳時因大軍駐紮地選擇失誤,被火燒連營大敗而逃,劉備“僅以身免”。

    個人看法,劉備伐吳,主要原因有五。

    其一、為奪回荊州,想用大軍打敗東吳挾勝利之勢強迫東吳歸還荊州,其荊州地區的重要性,諸葛亮“隆中對”以闡述的非常明白,劉備也深知其重要性。不想困在蜀漢必須手握“荊州”,不然只能困死蜀中。

    其二、為關羽報仇,以為大將報仇之態攻打東吳,不僅己方士氣高漲,且師出有名。你殺我五虎上將之首,我率軍攻打你這名正言順。

    其三、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劉備劉玄德早已過了知天命之年。也恐自己大限將至。而蜀漢政權龜縮蜀中,不是長久之計。趁自己還能動彈,為蜀漢的地盤多加一寸是一寸。若一戰告捷蜀漢得以有進出之地能夠進退自如,那麼據守好等待天下有變,蜀漢大軍出蜀,天下可謀矣。

    其四、北方曹魏兵多將廣,地大物博。不可與其爭矣,而東吳孫權小兒據守江東,雖不能一戰滅之,但只要傷其“筋骨”不怕他不割地求和,畢竟北方曹魏若看到兩敗俱傷的話必統一滅之。且劉備發兵前還派人準備聯合曹丕一起出兵,打算直接覆滅東吳,但曹丕沒有答應,劉備就得做好不滅吳不被吳所滅的打算,來終結這一戰。人算不如天算,自己被東吳大敗,還不等蜀漢來援,東吳以來求和。怎麼辦?只能答應其求和,說好聽點是東吳孫權來求和。但其實只是兩家無奈只能聯盟以備曹魏南下。

    其五、劉備一生敗仗太多,一生驅狼吞虎夾縫求存。好不容易建立了蜀漢政權。也當了黃帝,大權在握,兵多將廣。急需一戰,且大勝凱旋彰顯自己的實力。簡單來說就是需要戰爭的勝利來穩固自己的政權增加自己漢室正統的威望。

    而“偽君子”只是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成大事者,能屈能伸。《三國演義》中劉備還是個“愛哭鬼”呢,這不能說明什麼。

  • 3 # 鍾離鬱

    第一,蜀漢政權是建立在劉備的名望之上的,所以劉備死後蜀國叛亂四起,第二,百姓扶老攜幼追隨劉備,劉備寧受刀劍不捨百姓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事件,而不管是“人肉盾說”還是“恐曹操屠城說”都是站不住腳的,第三,蜀國巔峰時期可提兵十萬,而東吳可提兵三十萬,這是相對於人口而言的,當然蜀國的提兵數一度超過人口十分之一,家業對比一目瞭然,而劉備伐吳出兵在3萬左右,加上五奚蠻夷,總兵力當在5萬左右,而這個時期東吳守軍起碼在6萬以上,戰時兵力對比亦一目瞭然,何況劉備是攻城一方,若無兩倍與守軍以上的兵力優勢,攻城基本是以卵擊石,綜上所述,劉備伐吳實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除了為關羽報仇,實在想不出原因。劉備心中所想無人可知,但劉備的行為,對得起百姓,對得起兄弟!

  • 4 # 茶樹枝410

    首先,我認為劉備除了給關羽報仇而攻打東吳之外,還有很多的原因。當然,劉備也肯定不是偽君子。縱觀劉備的一生,大多時間都是在無數的挫折之下渡過的。雖然劉備經常提到自己皇室後裔的身份,但是落魄的鳳凰不如雞。如今這個沒落的皇室後裔的身份,其實與平民沒什麼兩樣。這其中的辛酸也許只有劉備自己才能懂得。雖然總是形不成多大的勢力,但是由於一貫堅持到底的仁義與堅忍,使得劉備在逆境之中不斷的積累著自己的能力。獲得了當時幾乎所有天下豪傑英雄的敬重。後來,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輔佐。此時的劉備彷彿就像一條得水的蛟龍一樣,打破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猶如困龍入海般的豁然頓悟。諸葛亮也得遇明主。兩人暢談安邦定國,復興漢室的偉業。最終勾勒出隆中對戰略的藍圖。

    可是就在劉備的事業達到了巔峰,隆中對的謀劃就要繼續往下實施的時候。公元219年,關羽北上進攻樊城,正當關羽水淹七軍、氣勢正盛的時候。突然被東吳所襲殺,荊州也落入了東吳之手。

    按照隆中對的戰略來看,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從益州與荊州兩個方向共同夾擊曹魏。正是因為諸葛亮是一直主張聯吳抗曹的。所以當劉備出兵伐吳的時候,諸葛亮就留守在成都沒有跟隨劉備伐吳。但是,諸葛亮也知道這次也必須要伐吳,把荊州奪回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繼續實現隆中對所設定的目標。

    由此可見,劉備伐吳是有三大目地的。第一,奪回東吳佔領的荊州大部分地區。第二,為了給兄弟兼大將關羽報仇。第三,轉移益州各個勢力之間的鬥爭與矛盾。另外這場吳蜀大戰,並不是像三國演義小說裡面那樣誇張的敵我有著巨大的懸殊,而是勢均力敵的。公元221年,劉備正式稱帝之後的第二年,開始了統領水陸大軍東征孫吳的序幕。結果,張飛又被部將範強與張達所害死,他們砍下了張飛的首級獻給了東吳。這讓劉備感到更加的怒不可遏,同時也堅定了他要把伐吳進行到底的決心。

    事實上這場吳蜀大戰,雙方的兵力都在五萬左右。所以,我認為這也是關乎蜀漢整體命運的,劉備的巔峰之戰。因為這場戰爭雙方可以調動的軍隊都差不多。

    所以,要拼的就是雙方軍隊計程車氣與兩軍主帥的謀略。由於雙方的主帥水平都很強,其實主要就變成了士氣之間的比拼。劉備雖然是勞師遠征,但是他更懂得士氣的重要性。所以最終選擇了不退回秭歸城就行休整,而是在夷陵的對面安營紮寨。與在城中堅守不出的吳軍主帥陸遜對峙。結果時間來到了夏天,經過長時間的消耗戰,蜀軍已經顯得筋疲力盡。就在這個時候,陸遜終於等到了蜀軍漏出的破綻。趁機放火燒向駐紮在密林中的劉備大軍。

    剎那間,火燒連營。蜀軍大敗損兵折將,在逃到白帝城之後。劉備又急又氣,終於一病不起。但是在最後彌留的時候,劉備很快又清醒了過來。最終將蜀漢託孤於諸葛亮,重新同意聯吳抗魏的政策,與東吳結盟。這樣的偉大胸懷,不可能是偽君子能做的出來的事。公元223年,劉備死後的第二年,蜀漢的南中地區就發生了守將雍闓與南蠻王孟獲勾結的叛亂。但是,直到公元225年,諸葛亮才將蜀漢恢復到可以出兵平叛的實力。

    由此可見,劉備的存在對於蜀漢是何等的重要。劉備活著的時候,就能輕鬆的讓各方勢力達到平衡,甚至是整合在一起。有這樣的人格魅力的劉備,也絕對不可能是偽君子可以做到的。最終,我想說的是。自古春秋無義戰,在當時天下大亂的社會背景下。有能力的真英雄,哪一位不是在攻城略地。開闢著屬於自己的爭奪天下的大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一生氣就扇他自己耳光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