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旁頭底

    《慶餘年》沒有看過,但是杜甫的《登高》實在是很熟悉了。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深沉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永泰元年時,一直在成都庇佑杜甫的嚴武於四月病逝。杜甫迫不得已於當年的五月離開了成都南下,輾轉了戎州渝州忠州等地後,於第二年也就是大曆元年來到了夔州。他在夔州居住了短短兩年的時間,再次買舟東下,到大曆五年秋天,死在了湖南。這首《登高》創作於大曆二年的秋天,此時的杜甫可以說貧病交加。他患有嚴重的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他曾經中過一次風,半邊身體行動不便。一家人以船為家,日夜漂泊,衣食無著,只能以四處投靠朋友為生。而這年的九月,吐蕃大軍兵犯邠州靈州,整個關中地區戒嚴,杜甫聽說後,內心更加焦慮,而他回家的願望也變得遙不可及。

    九月初九,在夔州的杜甫登上了長江邊的高臺。他一口氣寫下了《九日五首》與這首著名的《登高》: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的上四句,基本上是登高所見所聞。而下四句,則是表達登高以後內心的感觸深情。這首詩最鮮明的特點可以分成兩點來看,一個是整首詩的內容異常豐富,涵蓋極廣闊;另一個是這首詩句句皆是對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實為千古律詩典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但是卻包括了六種不同的景色,而且對於六種不同的景色分別做了不同的描述,營造一種雄壯高爽蒼涼悲壯的氣氛。其中風急對渚清、天高對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對仗十分的工整有力。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首聯中,作者對景物的描述主要具體在一事一物的細節上。但是到了頷聯,境界陡然開闊。蒼茫無際的秋天裡,那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就像詩人數說不盡的情緒和愁思。雖然沒有提到一句對人生的感嘆或對故鄉的思念,我們卻依然能透過這十四個字看到詩人的蒼涼的內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頸聯一句,由萬里開頭承接上聯,卻再一次打開了新的局面。這一句詩,稱之為九連環的神句一點都不為過。

    作客已經是人生的悲慘事,何況是常常作客?而且作客的地方離家鄉有萬里之遙!九月九日有登高遠望的風俗,今天登臺的卻只有我一個人。更何況我已經年紀大了,身體不但有病,而且病還很多。逢到這樣的秋天,這樣的際遇,人生怎麼能忍住悲傷?

    十四個字之間,包含了八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字字璣珠,精妙無雙!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唯一的弱點,可能就是尾聯了。其實唐代的詩歌,尤其是五七律詩,一直都有尾聯不振的毛病。本詩尾聯與前三聯相比,缺少了韻味與層次,有些疲軟了。但是尾聯的不振,遮蔽不了這首詩的熠熠光彩。

    千古第一律,實至名歸。

  • 2 # 絳珠草

    大家好,我是鋒珠草,我來答。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秋天。杜甫客居在夔州時年己56歲,身體患有瘧疾,糖尿病,肺病,耳聾等多種疾病。一日他拖著病弱的身體登上白帝城外的一高處遠眺滿目蕭瑟秋日,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於是作了這首“古今七律第一”的不朽之作。

    1,格律嚴謹

    此詩八句皆對。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首句即入對且有句中對,“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聯間“猿嘯哀”對“鳥飛回”,頷聯和頸聯都是標準的對仗句式,尾聯似乎“未嘗有對”,細細品來則“艱難”與“潦倒”相對。足見詩聖杜甫把七律的格律運用得爐火純青登封造極了。

    2,全詩景象渾然博大,情感沉鬱悲涼。

    此詩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

    這首詩是一幅兼有“形,聲,色,態”的秋季美景圖。“風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嘯,鳥飛”,特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意境開闊,氣勢磅礴。一位老者獨自登高極目遠眺,聯想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居無定所與家人音訊全無,再想想李白等好友相繼離開人世,則尾聯連續用四個“艱”,“難”,“苦”,“恨”也不能寫盡詩人心中愁苦與鬱悶之結。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3 # 溪菊女

    律詩,無論五言,七言,按格律要求,中間兩聯都要對仗。對仗有多種,同類對,異類對,聯珠對巧對等。而杜甫這首“登高”用的是工對,“無邊落木蕭蕭下,對,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對,百年抱病獨登臺。”數目字對數目字,(萬里,百年。)形容詞對形容詞,(蕭蕭下,滾滾來)動詞對動詞(作客對登臺)。一起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已對仗。寫所見所聞之景,頷聯續寫景,一片淒涼之景轉入頸聯抒情,從空間到時間感概人生。尾聯歸結到人老景困,的淒涼之境。全詩八句情景交融,配合緊密,平仄而極富音樂美。

  • 4 # 待曉兒

    杜甫《登高》一詩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這個評語是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所下的:

    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是說,杜甫的這首詩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明代都能算作第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那麼,做出這樣高的評價,其所依據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何為律詩?句法、章法、字法以及意境有嚴苛要求

    “律詩”很多人都感覺自己很熟悉,最常見的就是七律、五律,所以很多人把一首有八句詩的作品就認為是律詩。

    這是一個誤區。

    “律詩”屬於新體詩的一種,是南朝沈約等人發現了漢語具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的秘密之後才開始逐漸有人創作的,但這時候的新體詩歌絕不成熟,也以四句居多。

    到了唐初,初唐四傑在新體詩上有一定的貢獻,除此之外還有沈佺期、宋之問和杜甫的祖父杜審言,這些人才逐漸大量創作新體詩歌,尤其是杜審言的律詩已經較為成熟了。

    直到杜甫時期,律詩才真正達到了一個極高的地位,無論是從技法還是從形式上,都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限制。

    但是這種限制過於嚴苛的時候,創作起來就不容易了,所以就出現了廣義上的“律詩”和狹義上的“律詩”。前者其實只是滿足大部分要求即可,而後者是嚴格符合律詩標準的,杜甫的《登高》就做到了這一點。

    除了字數、句數等常見的規則之外,狹義律詩對於格律的要求十分嚴苛。

    比如押韻的時候需要壓“平聲韻”,並且一韻到底,不能中途換韻,即使是如今看來聲音相同的兩個韻部直接的轉換也是嚴格禁止的。

    這裡需要補充一個音韻學上的常識,就是現在我們認為是一個讀音的字,韻母相同就能押韻,但是在古代是分不同的韻部管轄,比如“東”和“冬”雖然讀音一致,但就分屬兩個不同韻部,其所在韻部中的字是不能通押的。

    這種關係很複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找專業的書籍來系統學習。

    除此之外,關於律詩的首句到底入不入韻,也有區別。

    “五律”中首句不能入韻,而“七律”中的首句是必須入韻,這是俠義上律詩的嚴苛限制。

    而對於律詩當中每一個字其實都有“平仄”的要求,“平上去入”四聲中,除“平聲”外其他三種都屬於“仄聲”。

    這就要求在選用每一個字的時候都必須符合平仄的規律。如果一個本來應該用“平”的字卻用了“仄”聲字,這叫做“失粘”。

    “失粘”在廣義律詩當中是被允許的,畢竟要求並不是非常嚴格,如果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可以在後邊的詩句裡進行調整,這種方法叫做“坳救”。

    但是,狹義律詩裡是絕對不允許有“失粘”現象的出現,必須要完全符合律詩對於“平仄”的章法。

    從詩句關係的角度來說,律詩八句,每兩句為一聯,分別是“首、頷、頸、尾”。每一聯前半句為“出句”,後半句為“對句”,講求對仗工整。

    狹義律詩裡,每一聯都需要對仗,而廣義律詩當中只要頷聯和頸聯對偶即可,如果遇到佳句,頷聯也可以適當不對偶。

    當然,詩歌最為重要的不僅僅有形式,還有內容。

    律詩的內容必須要有實際價值,符合“詩言志”的傳統,意境當高遠。

    知道了這麼多關於律詩的限制,我們再來看杜甫《登高》一詩為何被稱為“古今律詩第一”。

    《登高》一詩在律詩的各項標準中做到了極致

    我們先來看《登高》這首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從我們之前提到的狹義律詩的角度來說,可以很明顯地發現這首詩的四聯全是極為工整的對偶句式。

    一首詩,八句皆對,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更別說如此工整。

    可能很多人會感覺最後一聯好像有點不對,“苦恨”和“新停”好像對不上,其實這是受到了現代漢語的影響。

    “苦恨”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名詞,但是在這首詩歌裡,“苦”是表示程度的,和“新”是同一型別。

    “恨”到什麼程度?“苦恨”;什麼時候“停”的?“新停”。

    除此之外,這首律詩首句押韻了,這是狹義律詩的要求。

    而這首詩壓得就是“平聲韻”,這一韻腳雖然有規定,但平聲韻很不好押,尤其是在情感比較濃烈的律詩當中。

    一般情況下,平聲較為“舒緩”,所抒發的情感也不是很濃烈,以“靜”為主。

    比如說李白《靜夜思》裡面,“光”、“霜”、“鄉”三個字都是音韻悠長,自然會勾起無限情思,但也只能是在“靜夜”之中。

    而杜甫這首《登高》明顯“沉鬱頓挫”,情感是非常濃烈的。

    我們來看這幾個意象:

    “風急天高”、“鳥翔猿嘯”、“無邊落木”、“滾滾長江”、“萬里秋色”、“登高臨遠”……

    這些景象如何用舒緩的“平聲韻”來接住,是非常考驗作者創作功底的。

    如此壯闊、蕭瑟的情景,杜甫在此詩的首聯所用的竟然是一個白描手法,這是更讓人欽佩的地方。

    什麼是“白描”啊?有點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不加渲染、力求筆墨簡潔的技法,用這樣的方式來寫壯闊秋景,該是什麼樣的筆力呢?

    “風急”、“天高”、“渚清”、“沙白”,一字傳神;猿聲哀嘯,飛鳥低迴,動靜轉換之間極為流暢,由遠及近,毫無斧鑿痕跡。

    而頷聯中最讓人稱道的是“落木”二字。

    “落木”其實就是“落葉”,但杜甫沒有用“葉”而是用了“木”字,其出處就在於屈原《湘夫人》: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只有“落木”才承擔得起“無邊”二字。這是杜甫在“煉字”上的講究。

    詩歌頸聯和尾聯是對其情感的一種抒發,意致高遠,情韻悠長,“萬里悲秋”一語筆力千鈞;“獨登臺”一事寫盡“愁苦”。

    最妙的卻是,情感這種虛無縹緲的事物如果沒有了現實依託,那麼終將如浮萍散去,無所歸依,所以才有了“兩鬢霜白”和“新停濁酒”的感慨,將已經無限高邈的情致一瞬間拉入現實中來。

    可以說,《登高》一詩在律詩各項標準之中都已經做到了極致的程度。

    所以,胡應麟才如此形容這首詩:

    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

    這才是“古今七律第一”所獨具的風采。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5 # 尼古拉斯憶心

    公元767年的秋季的一天,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上,一個瘦小的老人眺望著遠處,此刻,映入老人眼簾的有滾滾東逝的長江,有蕭蕭下落的木葉,有急風中盤旋飛翔的水鳥;送入老人耳中的是淒厲悲哀的猿猴聲……面對這秋景、秋聲,老人禁不住吟出了這樣的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就是被後人盛讚的“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老人就是被聞一多先生稱之為“四千年文化中最瑰麗最莊嚴最永久的一道光彩”的“詩聖”杜甫。

    《登高》之所以被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其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明人胡應麟在《詩藪》中作了如下的概括:“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若未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於對者;細繹之,則錙銖鈞兩,毫髮不爽,而建瓴走坂之勢,如百川東注於尾閭之窟……真曠代之作也。 ”下邊,筆者具體地分析一下這首“曠代之作”的藝術成就。

    筆者以為,杜甫的這首《登高》之所以被讚譽為“曠代之作”“古今七言律第一”,其原因有五:

    一、境界雄渾闊大,雄視千古《登高》之所以被後人廣為稱讚,其最為根本的原因筆者以為還是詩歌所營造的雄渾闊大、傲視千古的藝術境界。在詩中,這個境界是詩人透過許多內涵高遠厚重,數字龐大勁健的意象或詞語表達出來的。如首聯中的“風急”“天高”“渚清”“沙白”,頷聯中的“無邊”“不盡”,頸聯中的“萬里”“百年”,尾聯中的“艱難”“濁酒”,這些含義壯闊的詞語或意象給全詩塗上了一層高遠、闊大、雄渾、勁健的色調,讀者讀起來自有一種囊括宇宙,雄視千古的格調。杜甫在他的論詩作品《戲為六絕句》中這樣評論南北朝時的詩人庾信詩歌的風格:“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實際上,用詩人的這個評價來看他的這首《登高》,其境界同樣是“凌雲健筆意縱橫”,而且還有過之。

    二、情感厚重深刻,冠絕古今《登高》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豐富複雜,厚重深刻,讀來令人震撼。細細分析,詩中至少抒寫了這樣五重情感:1.傷秋悲秋之情。這種情感貫穿全詩,籠罩全篇,但從份量上講,是詩中較為表面的一種情感。2.久客羈旅之情。詩人從公元759年,即安史之亂爆發的第四年離開華州舉家向西進發,先後到達過秦州、成都、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766年到達夔州,寫這首詩時,詩人已在夔州居住一年,這樣算來,詩人在外漂泊已長達8年之久,所以,詩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是有著堅實的生活基礎和情感基礎的。正因為這個原因,詩中的這種情感讀來份量也就特別重,感染力也就特別強。

    3.孤獨孤苦之情。“百年多病獨登臺”是這種情感的直接寫照。而事實上,詩人的這種情感也是有著堅實的生活依據的。詩人大概是760年到達成都的,768年離開夔州到達湖南,這期間,唐代詩壇上耀眼的明星,同時又是詩人仰慕的大詩人李白於762年去世,765年唐代詩壇上又一顆璀璨的明星、杜甫的詩友高適逝世,同年,杜甫的好友、劍南節度使嚴武也暴病身亡;與此同時,杜甫與僅有的一個弟弟、姐姐也失聯十幾年,這些情況加起來,讓詩人倍感孤獨淒涼,孤苦無依。

    4.百病纏身之苦。據史料記載,這個時候的老詩人患有多種疾病:糖尿病、肺病、風痺;同時牙齒半落,耳聾眼花。詩中的“百年多病”正是指這種情況。5、憂國憂民之情。“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杜甫一生的政治追求,可是這種追求因為種種原因,這個時候可以說都落空了。雖然如此,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卻始終流淌在血液中,這種情感就是在詩人即將告別人世的時候也不曾消減。詩人的絕命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還這樣寫到:“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就是杜甫,至死也沒有忘記戰亂中的國家、百姓、親友。詩人的這種情感在《登高》中依然顯著地體現了出來。“艱難苦恨繁霜鬢”是這種情感的直接抒寫。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略說說當時唐王朝的現實。763年持續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可在這個時候,北方的回紇人和西邊的吐蕃人卻乘機侵佔了唐王朝北方和西部的大部分領土,而且一段時間還攻入長安,致使唐王朝的中央政府向南逃跑。地方上呢?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國力大衰,地方軍閥乘機割據,發號施令,中央政府有時形同虛設。杜甫入川的這幾年,四川一帶的軍閥就為了各自的利益和地盤劍拔弩張,各自為政,根本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裡。面對這種形勢,作為一生都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杜甫,能不憂慮嗎?

    事實上,詩人的這種憂慮之情在他同一時期創作的《詠懷古蹟五首》、《秋興八首》等名作中皆有體現。比如,《秋興八首》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直北關山金鼓振,徵西車馬羽書馳”,“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等句,《詠懷古蹟五首》中的“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等句,都明顯地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對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詩人渴望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壯志。 三、章法嚴謹整齊,錯落有致《登高》的章法表現為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嚴謹整齊主要體現為詩歌的前兩聯和後兩聯所使用的筆法上。

    詩歌的第一、二聯用的是描寫的筆法,以寫景為主,但景中含情。詩歌的第三、四聯用的是敘述的筆法,以敘述為主,但述中有情。錯落有致主要體現在首聯和頸聯、頷聯和尾聯的對應上。我們先說首聯和頸聯。首聯所寫的景物上句以“猿嘯哀”為主,頸聯所述之事上句以“常作客”為主,首聯所寫的景物下句以“鳥飛回”為主,頸聯所述之事下句以“獨登臺”為主。對應一下,首聯的“猿嘯哀”對頸聯的“常作客”,首聯的“鳥飛回”對頸聯的“獨登臺”。

    這樣一比對,我們就會發現,“嘯哀”的“猿”其實就是“常作客”的詩人,“飛回”的“鳥”其實就是“獨登臺”的詩人。可見,詩歌的寫景同敘述結合得多麼緊密。這種特色,我們在頷聯和尾聯中同樣可以看到。頷聯上句中心景物是“落木”,尾聯上句中心事件是“霜鬢”;頷聯下句中心景物是“長江”,尾聯下句中心事件是“酒杯”,這樣一比照,頷聯寫景和尾聯敘述之間同樣是關聯緊密。

    綜合起來看,這種章法結構使詩歌的描寫與敘述、景物與情感相互照應,相互映襯,從而使寫景更具針對性、情感性,敘述更具迴應性、形象性,全詩的藝術性、感染力、形象性也更加鮮明、突出,魅力無限。 四、格律精嚴工整,通首皆對《登高》精嚴工整的格律主要體現為通首皆對,當句有對。回顧一下這首詩的四聯:第一聯兩句即對仗,中間兩聯四句更不用說,尾聯兩句同樣對仗。

    不僅如此,詩歌的第一聯上下句居然還是句中對,比如首聯上句的“風急”就對“天高”,下句的“渚清”就對“沙白”,這種當句有對的情形,在律詩寫作是很難見到的,可是老杜的這首詩卻讓我們大飽眼福,真可謂大家手筆,非同凡響。杜甫晚年總結自己寫詩的經驗,說自己“晚節漸於詩律細”,可以說,正是這種“細”字精神,使詩人的這首《登高》在格律上登上了古代格律詩的巔峰,令後人玩味無窮。五、字法精準老到,出神入化杜甫的這首詩,錘詞煉句,精準老到,出神入化,可以說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首聯中選用的“急”“高”“嘯哀”“清”“白”“飛回”,既具有強烈的動感、緊張感,又具有強烈的色彩感、清冷感,讀來感染力極大。頷聯中選用的“無邊”“落木”“蕭蕭”“不盡”“長江”“滾滾”,既給人空間的廣闊之感,又給人時間的綿長之感,同時又充滿蒼涼悲壯之感。頸聯中選用的“萬里”“百年”“悲秋”“多病”“常”“獨”,除了具有時空的廣袤、永恆之外,還有情感的悲涼、孤獨,讀來感染力特別強。尾聯中選用的“艱難”“潦倒”“苦恨”“新停”“霜鬢”“酒杯”“繁”“濁”,厚重深刻,韻味綿長,讀之讓人不能不為之動情。杜甫在錘詞煉句上曾有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觀這首詩,真正是達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腳太瘦怎麼會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