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間正道70
-
2 # 良史有才
劉邦第一次猜疑蕭何是楚漢爭霸的時候,當時的劉邦在滎陽和項羽打仗,蕭何為劉邦鎮守關中。這個時候蕭何在關中的名聲很好,老百姓都很擁護他。劉邦知道了這個事情開始猜疑蕭何。所以,他就派人去問蕭何最近怎麼樣了?
蕭何剛開始還不明白什麼意思,就說自己很好。可是,劉邦隔三差五地派人來詢問。蕭何還是沒有明白,這個時候蕭何身邊的高人就點撥他。這個人告訴蕭何,你可能要大難臨頭了!
蕭何不解只能求助這個人,他告訴蕭何,在前線打仗的是劉邦呀,若是有危險也是他有危險,應該是你問他才對。
可是,為何是他問你怎麼樣了,原因就是他對你不放心了。蕭何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是這個意思呀!
那如何破解呢?
這個人告訴蕭何,只要你讓劉邦放心,自己沒有反叛之心就可以了。於是,蕭何就把自己的子侄給送到了劉邦打仗的前線,自此之後劉邦再也不問蕭何了!畢竟人質到手了,劉邦放心了!
第二次劉邦懷疑蕭何是在平叛異姓王的時候,當時劉邦帶兵去北方打仗,蕭何管理國家。劉邦在前線,又給蕭何發來通知,問蕭何怎麼樣了?
還是熟悉的味道,還是熟悉的配方!
這句話蕭何一聽就懵逼了,這又是要搞事情了嗎?很顯然劉邦又犯疑心病了。這一次蕭何學乖了,把自己的家產全部給變賣了,然後這些錢他都給了劉邦,讓劉邦當作軍費打仗去了。
劉邦對蕭何的行為感到很滿意,然後,就不猜疑蕭何了!從此,蕭何又可以高枕無憂了。
到了第三次劉邦懷疑蕭何的時候,已經到了劉邦的晚年,他平叛英布受了傷,還沒有回去,這個時候就開始考慮怎麼處理蕭何了?
蕭何當了這麼多年的宰相,威望很高呀。劉邦怕自己死了,沒有人能夠鎮得住蕭何,若是他要當皇帝,豈不是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很顯然劉邦是想在自己死前幹掉蕭何的。
蕭何得知了訊息,很害怕到的該咋整?
這個時候又有高人點撥蕭何,劉邦不就是說你的名聲好嗎?那就把名聲毀掉吧。所以蕭何就以低價買了很多關中老百姓的地,關中老百姓都在罵蕭何,都去劉邦這裡告蕭何的狀。
這也是劉邦想要的結果,但是,劉邦還是把蕭何給關進了監獄當中。很顯然他是鐵了心想要幹掉蕭何了!劉邦這樣做當然是不對的了,因為蕭何都是按照劉邦的意思做事呀。
但是,也沒有重臣為蕭何求情。最後是一個老者,站出來給蕭何求情,說劉邦不應該這樣對待蕭何。劉邦還是可以聽進意見去的,總之,一句話殺蕭何無名呀!這樣天下人不服氣。
可能劉邦想清楚了,然後就命令人把頭髮已經白了的蕭何給放了出來,並且劉邦告訴蕭何,我之所以要把你抓起來,就是讓民眾說你是好宰相,我是昏君呀。
兩個人相擁而泣,這一刻他們都可以釋懷了。最終劉邦也放過了蕭何,不得不說蕭何之所以能夠躲過一劫,就是因為平時太謹慎了,劉邦想要殺他竟然沒有理由
-
3 # 周
劉邦曾三次懷疑蕭何,蕭何怎麼化解的?面對皇帝上司的猜忌,蕭何給以後的權臣武將打了個樣。化解猜忌三件套,交人質,破家財,自汙名聲每樣都來了一遍,這才能保住小命,壽終正寢。
按照道理來說,蕭何和劉邦做為同鄉,蕭何又是從起義開始到建立大漢帝國就一直支援劉邦,鞍前馬後,出謀劃策,劉邦不應該猜忌蕭何。但是隨著劉邦的勢力越來越大,蕭何的權利也逐漸增加,以劉邦多疑的性格,不時的懷疑一下蕭何,就成了一件正常的事情,而蕭何為了自保也是絞盡腦汁。
第一次劉邦對蕭何懷疑是在楚漢爭霸時期。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親帥大軍與項羽的楚軍在滎陽、成皋一線對峙,戰鬥異常慘烈。而蕭何留守關中,負責治理郡縣,徵集糧草。蕭何辦事精明,施政有方,頒佈利民法令,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建立了穩固的後方,保障了前線的需要,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做送到前線。當時的蕭何在關中老百姓中的聲威日盛,這就引起了劉邦的猜忌,多次派使者以慰問的名義來觀察蕭何,在門生的提示下,蕭何馬上認識到了問題,為了打消劉邦的猜忌,蕭何直接派了許多自己的親族子弟到劉邦面前參軍,這就相當於把人質交給了劉邦,果然劉邦很是一個高興,對蕭何的這次疑慮,也因此而解。司馬遷在《史記》中用四個字記載了劉邦當時的反應——漢王大悅!可見,蕭何的這次表態十分奏效,進而讓他成功脫險。
第二次劉邦對蕭何的懷疑,是在呂后設計誅殺韓信後。當時的劉邦遠離京師,在外平息陳豨叛亂。當劉邦得知韓信死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封蕭何。劉邦給蕭何升官,加薪,還專門派出500人的護衛保護蕭何,真當蕭何洋洋得意的時候,門客召平來提醒蕭何,別高興的太早,沒看到韓信是怎麼死的,你這樣居功自傲,下一個被殺的就是你。蕭何一聽嚇出一身冷汗,畢竟誅殺韓信,蕭何也是參與其中的,知道功高震主的下場,立馬拒絕了劉邦的封賞,順便把自己家的財物捐了一半給國庫,做為劉邦平叛的軍餉。就這樣蕭何花錢免災,又一次打消了劉邦的猜忌。
史記·卷五十四·蕭相國世家第二十四》召平者,故秦東陵侯。“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傢俬財佐軍,則上心說。”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
第三次劉邦對蕭何的猜忌,是在劉邦征討英布反叛事情。這次基本上和第一次的原因差不多,蕭何太能幹了,名聲太響,你這讓出徵在外的皇帝怎麼想。這次蕭何做的比較絕,每次都懷疑我的名聲太好,那我直接把名聲弄醜臭了,自汙名聲以求自保。古代皇帝對下屬的名聲看的比較重,畢竟登高一呼,響者雲從,還不都是因為名聲響亮。
這一次,蕭何再次聽從了門客的建議,開始“自汙名節”,具體做法就是剝削百姓,強行賤買民田民房,價值達千萬之巨。成了老百姓口中的貪官汙吏,等到劉邦平叛歸來回到長安,數千百姓攔路上書,全部都是狀告蕭何的。劉邦見狀,反而心中竊喜。因為劉邦明白,蕭何如此貪汙腐敗、欺壓百姓,無論真情還是假意,至少說明他沒有更大的野心了。更重要的是,從此以後,蕭何在關中百姓心中的威望徹底毀掉了,影響力和號召力隨之煙消雲散,縱然日後蕭何真有不軌之心,也再也不會一呼百應了。劉邦對蕭何徹底放了心,而蕭何又一次死裡逃生。
總得說來,蕭何透過各種手段,最終打消了劉邦對自己的猜忌,沒有落一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
4 # 歷史百川
漢初三傑,張良歸隱,韓信被殺,只有蕭何在劉邦手下幹完了一生,但也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丟掉性命。
權力大了,難免不疑神疑鬼。都說伴君如伴虎,這話一點都不假。蕭何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劉邦曾三次懷疑蕭何,但都被蕭何化險為夷。
散盡家財,以表忠心故事還要從蕭何和呂后聯手鏟除了韓信說起。
韓信被殺,劉邦吃了一顆定心丸,蕭何功不可沒,受到嘉獎。《史記》記載:
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
封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不僅如此,還派遣了500人做蕭何的專職護衛,保證蕭何的安全。前面都好理解,可是派遣500人做蕭何的保鏢就有點讓人理解不了了?蕭何身居相國,劉邦不在家,蕭何就是老大,連呂后都要忌憚一二,這樣的人需要保護麼?
很顯然,劉邦明面上是要保護蕭何,實際上是防止蕭何造反作亂!漢初三傑,威脅最大的韓信已經被剷除,張良又功成身退,只剩下蕭何。但有了韓信一事,對蕭何不能不防啊!蕭何平時默默無聞,但越是低調的人,真要做點什麼,肯定會掀起腥風血雨。
幸運的是,蕭何雖然沒有看出來貓膩,有一個叫召平的人看出來了,給蕭何說出劉邦的真正用意,併為蕭何謀劃出一條生路:
原君讓封勿受,悉以傢俬財佐軍,則上心說。
拒絕劉邦的所有封賞,並且把所有的家產全部捐贈給前線,充當軍資。劉幫一見,高興壞了,就放過了。
事實上,蕭何捐贈所有家產這招很高明。造反作亂是需要資金支援的,缺少資金,即使再有本事也不會有人為其賣命。蕭何捐贈家產就是向劉邦表明忠心。告訴劉邦,我時時刻刻惦記著你在外打仗,連家產都沒了,哪還有什麼資本作亂。
自毀聲譽,博上放心劉邦和蕭何兩個人的分工很明確,一個在外打仗,一個在內籌措軍餉。在外的是劉邦,在內的是蕭何。這就很容易產生一個問題,在內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收穫民心,在外拼死拼活的人反倒遠離了百姓。
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
自從蕭何發現捐贈家產可以讓劉邦不針對自己後,就把這件事當成了日常,每次劉邦需要軍資,就把自己的家產也捐贈出來。久而久之,這在百姓心中又成了另外一番形象,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蕭何的威望、聲譽進一步提高,甚至要壓過劉邦。
一個君主,一個臣子。臣子的聲望比君主的聲望還要高,放在古代,就是一種錯。功高蓋主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一次,蕭何依然沒有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所幸蕭何的門客看出來了,並告訴蕭何解決的辦法:
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今您何不多買田地,採取低價、賒借等手段來敗壞自己的聲譽?這樣,皇上的心才會安定。
這個辦法不是不對。既然聲譽太高引起的禍端,那就不要聲譽了。從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變成一個人見人恨的貪官。但是,這存在一定賭的成分。畢竟,劉邦究竟怎麼想,沒有人知道,突然變成貪官,反而讓劉邦抓到把柄,豈不是得不償失?
所幸的是,蕭何這次又蒙對了,劉邦見蕭何貪汙,高興的不行。蕭何又逃過一劫。
回憶往事,情誼避禍蕭何不適合貪汙,他本就是一個老實本分的人,做違背良心的事始終不能長久。
蕭何貪汙,劉邦玩笑似的讓蕭何給百姓們一個交代,蕭何沒有看出來。天真的以為又可以為百姓謀福利了。
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把上林苑中的空地讓出來,允許百姓們進去耕種打糧,留下禾稈作為禽獸的飼料。
這可把劉邦惹火了!前段時間還開心蕭何貪汙了,誰曾想,蕭何貪汙竟然是為了這個目的。這還是要收買民心啊,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怒之下把蕭何打入大牢。
蕭何處處小心,還是惹惱了劉邦。這一次,本是一個死局,無人能解。或許是天不亡蕭何,服侍劉邦的一個衛尉,趁劉邦心情好的時候,跟劉邦拉起了家常,回憶起了過往,又救了蕭何一命。
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陛下自將而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
這些道理劉邦不懂麼?其實,劉邦都懂。但是,懂就不代表可以放心蕭何。不過,劉邦也知道自己理虧,雖然極不情願,最終還是放了蕭何。
結束語劉邦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是很正常的事。高處不勝寒,位置越高,就越孤獨。蕭何能夠安生的走完一生,也說明劉邦始終不捨得蕭何離開自己。而蕭何到晚年的不幸遭遇,也印證了伴君如伴虎這一句話。
-
5 # 遊弋歷史長河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沛郡豐邑(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丞相。
圖 蕭何
蕭何早年是秦朝的官,擔任沛縣主吏掾,和當時還是小混混的劉邦關係不錯,後來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全國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贏起到重要作用。楚漢之爭時,留守關中,打造漢軍的鞏固後方,輸送士兵、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漢建立後,擔任相國,史稱“蕭相國”,冊封酇侯,名列功臣第一。採摭秦朝六法,制定實施《九章律》。主張無為而治,採用黃老之術,休養生息。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輔佐漢惠帝。
就是這樣一個自始至終站在劉邦身邊的功臣,還是免不了受到劉邦的猜忌。那麼蕭何又是怎樣化解這三次危機的呢?
第一次 楚漢爭霸時期,
當時的劉邦在滎陽和項羽打仗,蕭何為劉邦鎮守關中。 蕭何就把自己的子侄給送到了劉邦打仗的前線,這才讓劉邦安下心來。
圖 楚漢之爭形勢
第二次 平叛異姓王時期
當時劉邦帶兵去北方打仗,蕭何管理國家。劉邦在前線,又給蕭何發來詔書,問蕭何怎麼樣了? 這一次蕭何把自己的家產全部給變賣了,然後這些錢他都給了劉邦,讓劉邦當作軍費打仗去了。蕭何再一次化解危機。
第三次劉邦晚年時期
他平叛英布受了傷,還沒有回去,這個時候就開始考慮怎麼處理蕭何了? 所以蕭何就以低價買了很多關中老百姓的地,關中老百姓都在罵蕭何,都去劉邦這裡告蕭何的狀。劉邦也就沒有再起殺蕭何的心思。
總結作為劉邦的智囊,蕭何穩定國家,安撫百姓,疏通糧道,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於局勢,他始終有清晰的判斷,入關後接受秦丞相府,制度國策,有非常長遠的眼光,向劉邦推薦韓信,時刻兢兢業業,知道如何保全自己,他被封為酇(zàn)侯,後代有因為犯罪失掉爵位的時候,天子也會重新找蕭何的後代重新封為酇侯,在西漢,只有蕭何有這樣的待遇。
回覆列表
第一次,劉邦在前線與項羽苦戰,蕭何負責後方治理,百姓信服,且源源不斷供應劉邦前線糧草和兵員,劉邦數次派使者慰勞蕭何,其實是擔心蕭何振臂一呼,後方便為蕭何所有。明白人看懂了劉邦的心思,前線那麼緊張,還數次派人慰勞後方,勸蕭何派所有宗親子弟能打仗的都到劉邦前線報到。蕭何照做,劉邦果然釋懷,並以此為蕭何功封第一的一個理由。
第二次,劉邦已經稱帝,韓信造反被呂后誅殺,劉邦去平叛,卻派使者詔命給蕭何的丞相府再增加五百名護衛,保護丞相安全。又有明白劉邦心思的人勸蕭何,這是皇帝因韓信居中策應造反,擔心您也步韓信後塵,你應該散盡家財勞軍。蕭何照做,劉邦果然大喜,釋懷。
第三次,黥布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在這個過程中數次派使者回京,回來之後打聽蕭何每天忙於治理,關中百姓信服,威信很高。這時候又有明白人對蕭何說,皇帝的意思是擔心你在關中百姓之中威信太高,這你要有想法,哪裡會有皇帝的後方啊,蕭何意思還要散盡家財勞軍,明白人告訴他這樣不行,你已經功勞第一了,還要更大的功勞嗎,怎麼封賞你呢?你應該強賣賤買,降低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這樣就安穩了。蕭何照做,劉邦回來一路上百姓告丞相的“惡行”,劉邦反而開心大笑,把這些狀紙都交給了蕭何,你自己看著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