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海德
-
2 # 禾尤山芝士
現在是網路資訊化高度發達的時代,你個人做不到或享受不到的、甚至以前資訊閉塞時,連想象都無法觸及到,現在卻會真實地看到別人在達成。
這就造就了很大的心理落差感。尤其是單身一人在外打工租房的狀態,夜幕降臨時,整個世界都與你絕緣,除了簡訊驗證碼和諸如訂閱號的提示聲外,彷彿宇宙再大也沒有與你共鳴的。這時,人就會陷入沉思(胡思亂想)——我從何而來,又將到何而去?
顯然,這類問題憑藉個人思索都很難有一個積極導向的結果,又是徹夜難眠,想到第二天又得朝九晚八地爬起來滾去上班,頓時感覺未來一片茫然,回過頭又開啟抖音等APP,發現別人的世界都好精彩,愈加萬念俱灰,悲鳴人生不值得~
以上種種情緒長期得不到宣洩或導向的話,個人就會覺得自己抑鬱起來了。
NO/NO/NO,其實這是多數人的常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活法,網路上的光鮮事物並不能全部當真(別人背後也是需要非常人的付出),亦可全然當做笑耳。
近幾年自稱抑鬱者越來越多,一般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透過一些簡單的非專業測試,得到測試結果是抑鬱(症)。由於普羅大眾對於抑鬱症的專業診斷結果不是很瞭解,因此會誤以為自己是抑鬱症;
2、被一些非專業的人或者機構忽悠,被告知是抑鬱(症),由於大眾對醫院心理科和精神科的抗拒,因此很多人也無法確認;
3、某些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的確感到情緒有波動,感到不愉快。由於現在資訊發達,可以自行透過查閱了一些書或者網路文獻進行自我判斷,並未真的由專業人士進行評估和診斷。自己將一兩個形容抑鬱症的專業詞彙套在自己身上,便覺得自己得了抑鬱(症);
4、因為一些內心需要,自稱抑鬱症患者。透過為自己貼上”抑鬱症”的標籤,或許在生活中可以獲得更多關注、照料或者原諒等;
5、因為既得利益需要,自稱抑鬱症患者。透過為自己貼上”抑鬱症”標籤,或許可以獲得實際的物質利益。
針對以上情況,前三種情況如果的確感到自己最近的狀態有情緒低落、不太想動、做事沒幹勁等情況,我建議前往醫院進行診斷或者先找有國家從業資格證的心理諮詢師進行評估,若評估結果是抑鬱症傾向,那麼建議去醫院進一步診斷。
後兩種情況,建議可以根據自身意願,尋求有國家從業資格證的心理諮詢師的評估和諮詢,在諮詢師陪伴下探索自己內在需要,增加自我覺察度,除錯自我舒適感。
總之,最終我們將實現情緒自由,即我們擁抱情緒,而非情緒擁有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