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小松

    前言

    少年時代我們以為愛情是一切,長大後發現愛情只是一種經歷而已。曾經以為會相守一輩子的人,現在很努力才能記起她的樣子,有時候甚至一瞬間忘記對方的姓名。翻開過去寫下的日記,湊近聞一聞,似乎還能嗅到記憶的味道。一切好像都那麼熟悉,可是又那麼遙不可及。

    “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這樣活過、這樣在你身邊呆過。”

    直子這樣說的時候,渡邊毫不猶豫地回答“永遠”。渡邊也很努力的想要永遠記住直子,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的遺忘了關於直子的一切。甚至回憶直子的時候,想寫一些關於直子的文字,一行也寫不出來。而且遇到了綠子,又重新愛上了一個人,重新有人走進了心裡。以為會愛一個人一輩子,沒想到只能愛一陣子,覺得悲傷卻又無能為力。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渡邊回憶直子以後,驚訝的發現,雖然和直子在一起很多年,牽過手,接過吻,上過床。但是始終沒有走進直子心裡,無法觸及直子的內心。渡邊後來和綠子相愛了,但是關於直子的一切,渡邊隻字不提。渡邊終於明白,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片森林,森林藏著別人無法觸及的秘密。無論是直子還是自己亦或者綠子,每個人心裡都有無法對人言說的秘密。

    結語:“年少時,我們因誰因愛或是隻因寂寞而同場起舞;滄桑後,我們何因何故寂寞如此卻寧願形同陌路。”

  • 2 # 子木旅跡

    作成於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也是村上春樹最為經典的愛情長篇小說之一。今日提起此著作,照看當下,確也有一番感慨而發。

    “孤獨中的自我救贖”是小說主題之一。“孤獨、迷失、反叛、彷徨”,都在滲透在小說的字裡行間。寫作背景不得不與村上春樹的時代背景來結合: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的資本主義社會已飛速發展,物質條件豐足,個人慾望急速膨脹,交流的減少,距離的加大。繁華都市,內心焦慮,任何人都掩藏不了心底的焦躁,也無法抵抗巨大的社會壓力。也因此,靈魂的進步早已跟不上肉體上慾望的膨脹。

    閱讀中,有著悲傷與同情,也替主人公渡邊徹焦躁而惶恐甚至還一度把自我帶入那個虛幻的世界。渡邊一直在直子和小林綠子間糾纏不清,內心焦慮掙扎。直子抑鬱而有精神疾病,綠子青春可愛活潑。在認識綠子後,他還記得“永遠等直子”的承諾,也沒忘直子的病情與柔情,同樣也拒絕不了綠子的表白和清純可愛。

    直到聽聞“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落魄,流落街頭。未來世界如此黑暗空虛,渡邊被陰影籠罩。生與死互相轉化,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希望。於是,渡邊產生了奇怪的想法“找妓女只不過是換個人睡覺而已,無所謂”,“大學教育毫無意義”。這些都源於他內心的無奈、焦躁、和對這個世界的恐懼。現實世界中某些人不也如此?“To be or not to be”,至今為止也沒有人悟透。更何況這位渡邊?

    直子讓讀者充滿憐憫同情,還會給讀者一種壓迫感。綠子堅強入世,坦然接受苦難,深深地感受到她強大的生命力和對未來美好的期待。永澤似乎也充滿了悲劇,他熟知成為精英就要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社會、家族、周圍人對他的壓力和看法讓他為別人而活,為面子而活,隨心所欲對他是奢侈的。他只能另尋他法而追求“隨心所欲”的刺激感受。

    年輕的一代容易變成“迷失的一代”。他們對現實世界的挑戰手足無措,交流困難,自我封閉,與世隔絕,這似乎不僅是日本那個時代的現狀,在當今世界範圍內也屢見不鮮。木月、直子的自殺,渡邊的空虛落魄,永澤的為別人而活。還好有一位活潑陽光、積極向上的綠子。

    車流聲、嘈雜聲、焦灼內心、空虛世界是每一代人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所在,也是自我救贖煉獄般的精神歷程。

    死不是生的對立。勿為夢想而嘆息,而要讓她充滿生命力。希望最終會戰勝失望,活著終究會戰勝死亡。靈魂救贖絕不能讓位與這副孤獨的皮囊!

  • 3 # 秒夢夕陽

    有些書,就是你看了,你能覺得自己融會貫通,但要說出感想卻一字難提。我想這就是我對挪威的森林這書的評價。

    生命之輕有如鴻毛,對愛情的執著又能重如泰山。只有深陷其中才明白無法自拔的痛苦。但在這沉淪的過程卻是唯美微翹。春上村樹做到了,這是我愛上他的開始

  • 4 # 若水若谷

    “最最喜歡你,綠子,”,“什麼程度?”,“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春天的熊?”綠子再次揚起臉,“什麼春天的熊?”,“春天的原野裡,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到:‘你好,小姐,和我一塊打滾玩好麼?’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說棒不棒?”,“太棒了,”,“我就這麼喜歡你。”

    沒有人能抵抗這樣的文筆吧?沒錯,我就是衝著這段描寫和村上的名氣讀了這部小說。

    村上、春樹、森林、綠子,三葉草、圓滾滾,濃濃的宮崎駿畫風,我一度以為這是一部類似於《海街日記》那種溫暖、清新、看完讓人心生美好和感動的治癒系作品,但是完全相反,給我的感覺是壓抑、黏膩、混亂、病態、透不過氣。這段描寫是全書中有且僅有的好像從厚厚陰翳中透出來的那麼一丁點光亮,清新的與整部小說的文風格格不入。

    我愛你,你愛他,他又愛上他的她。他死了,她死了,她病了,她瘋了,她走了,愛的隱忍和性的自由,以及對生命的輕慢,讓整部小說瀰漫著一股腐爛的味道,身體的、靈魂的、還有周遭環境的,即便是因為年輕的迷茫和救贖的需要,那又怎樣,原本是可以不這樣選擇的啊。

    我讀不出絲毫深刻。會有人諷刺我只適合看新聞聯播吧,我沒有資格也無意於去評價大師的作品,文學本來就是仁智之見。

    渡邊和綠子讓我想起了《東京愛情故事》裡的完治和莉香,美麗灑脫的莉香貢獻了所有的熱情和如花笑靨,終究抵不過完治對梨花帶雨的里美的放不下。

    男人永遠喜歡讓她笑的女人,而他真正愛的,是能讓他哭的女人。

    我只是想對所有姑娘說,像渡邊這樣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卻又享受著綠子迷人的熱情和活力的男人,他再優秀,也要有多遠走多遠。直子是他心頭永遠的硃砂痣,她死了,他的心會跟著一起埋葬。期望改變他只能是一場沒有勝算的豪賭。

    對所有的小夥子說,奮鬥的年紀,要找那個能讓你每天高興起床,每夜安心入睡,做每一件事都能充滿動力,對未來滿懷期待的人。而不是以愛的名義互相折磨,互相消耗。遠離直子,珍惜你身邊每一個像綠子的女人。

  • 5 # 人在旅途哈哈歌

    村上春樹,日本當代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於京都的一戶教師家庭。

    1968年,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學習,1979年才出版其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獲了個新人獎,1987年,出版其代表作品《挪威的森林》。

    如今的村上春樹可謂是著作等身,榮譽也是拿了一大把,現在年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就差一個諾貝爾文學獎了!

    1987年,一部名為《挪威的森林》的長篇愛情小說完成並出版,一經上市,便引來日本讀者的瘋狂搶購,並且受到讀者們的廣泛好評。

    截止目前,此部小說已經在日本累計銷售超過1500萬冊,平均每7個日本人手裡就有一本《挪威的森林》,由此可見,日本讀者對這部小說的喜歡程度,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

    而創作了這部小說的作者正是日本當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樹。

  • 6 # 白音南迪

    提起村上先生,在中國,應該和東野圭吾起名。而《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比較早起的作品,這部作品十年之前非常風靡,十年前我讀過,被書中頹廢的主角,混亂的情節嚇退了,覺得這就像一本“禁書”。十多年後,再拾起這本書,在經歷了十年的生活磨礪,對於這本書又有了新的理解。

    現在我認為,在我讀過的愛情小說裡,《挪威的森林》僅次於《圍城》。這本書想表達的其實是自我救贖這個主題,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渡邊的感情經歷,牽涉到幾位男性,幾位女性,而這些女性,幾乎都和渡邊有魚水之歡。再簡而言之,這本書就是講述了一個自以為深愛著直子的男人渡邊在精神上保持著所謂“痴情”卻在肉體上不斷出軌的故事。從內心而言,我在讀渡邊和綠子等女性曖昧不清時,內心非常糾結和厭惡。而在讀渡邊和直子相處,寫信給直子時內心又非常愉悅。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愛情,沒有誰能夠具體定義這其中的對與不對。一切的一切,只能說任情緒決定。這是否又有些不負責任呢?誰知道呢。最後說點題外話,很感謝這本書,它讓我明白原來日本的年輕人,至少是書中的,這麼有文化修養。聽德彪西,會吉他、鋼琴,閒來無事就看書,只能說,所有你做過的事鑄成了現在的你。由此又想起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日本文青有一句很流行的問候語:你讀過太宰治嗎?如今,我可以說,我讀過一點點了。當然,這還不夠。

    上面說這本書講的是自我救贖,就是這種透過表象深入骨髓的理解,最是吸引我,有人說,如果你孤獨了,那麼就可以讀一下挪威的森林,這樣才能體會真正的孤獨。在讀這本書時,有一句話令我催髒斷腸:直子:“那人的事我會安排妥當。”確切的說,是“那人”這一個字直接引爆了我的情緒,不至於眼淚決堤,只是渾身顫抖。“那人”是一個多麼傷人的詞彙,複雜感情之下,無法直呼其名,無法愛稱其人,一個“那人”包含了多麼深刻的痛與感悟。我真的很慶幸渡邊沒有親耳聽到這個詞彙,我想,他應該受不了這樣的心碎。

    那人是他們兩個人共同的傷痛,自我救贖的前提是自我迷失,這種迷失帶有青春期的普遍性,這也是小說《挪威的森林》持續人氣的原因之一。就如有16歲的幻想少男少女的存在就有瓊瑤熱一樣,有青春迷憫的少男少女存在,就有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讀者。小說中的主人公們,大多是青春期迷失了自我的典型。無法確定自己在周圍世界中的位置的19歲左右的渡邊迷失了;對什麼都不明白,甚至表達都有困難的20歲直子迷失了;永遠17歲的木月迷失了;“頭腦的螺絲不知飛到哪裡去了”的玲子迷失了;永澤、初美也都在青者期迷失了自己。恐怕只有綠子不曾迷失自己,對於綠子來說,她有的只是寂寞,是將那一顆顆緊閉的心靈之門敲得“咚咚”的衝動。對作者村上春樹來說,綠子是一片綠洲,是青春的沙漠上拯救乾涸的希望。她有的只是痛苦,是護理病人和夜書屋中不斷勞作的痛苦。一如基督耶穌,是作者懸設的拯救者。拯救者是蒙著痛苦來擺脫迷茫的陷阱的。當然,綠子也並不完全等同於耶穌,她的身上還有那種來源於本我的快樂。

    但是對這種青春期迷失的救贖,作者卻給出了相同且簡單的方式,即戀愛、友情、逃避和幻想,這種簡單而相同的方式,在一些人身上收穫了成功,在另一些人身上卻收穫了失敗。木月選擇了直子的愛情和渡邊的友情進行自我的救贖,收穫的是死亡。直子選擇的是渡邊的愛情和玲子的友情還有逃避,但終因她是木月的一部分,對木月的死負有直接責任這無可救贖的理由而仍舊收穫的是死亡是失敗。與此相對,玲子選擇的是丈夫的愛情,也沒有成功,住進了“阿美寮”療養;選擇了“阿美寮”的逃避,也沒有成功,在這裡一住八年;選擇了直子和渡邊的友情,並且抱著不願在“阿美寮”待到“發黴”的決心,衝出了迷失的沙漠。迴歸到了人間,取得了救贖的成功。

    雖然村上春樹一再刻意完成對意義的消解,但是從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出場人物的自我救贖的成功與否中我們看到,玲子和渡邊的自我救贖成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對他人的救贖中完成了自我的拯救。這也是小說《挪威的森林》未曾消解掉的意義。青春述茫的救贖之路不是兩性的情愛,而是對社會、對他人的關愛。這是因為這一切的根源,並非人的自然屬性所致,而是人的社會屬性使然,是這個冰冷冷的資本主義社會在作祟。

  • 7 # Lee楓晚

    《挪威的森林》是我中學時開始看的,老實講剛剛開始看完全不想看下去,我覺得這本書並沒有太多吸引力,反而瀰漫著許多極其不健康男性意淫文字。因此這本書是偶爾翻翻,直到20多歲的年紀才看完,也從中體悟到一些比較真切的情感。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 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村上春樹的人生觀似乎是兩元的,他在好幾部小說裡都給出了這種兩無選擇。用來詮釋世界的“現代性”,那種無處不在,無跡可尋的孤寂。不僅僅在世外桃源般的“阿美寮”,也在熱鬧喧囂的大學校園,充斥著人間煙火味的都市小街巷更加不例外。人和人,那麼近,心卻那麼遠。現代性和人性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直子的感傷、悲觀,過早的離世。玲子的豁達、開朗,以致後來離開療養院,再次追尋心中未完成的夢想——音樂。綠子堅強直接,可以快樂。永澤一早看透人生的虛無,卻以異常努力和懷疑的態度面對生命。

    《挪威的森林》開篇即是木月之死,那般的措手不及,委實令人費解。讀後文發現,直子的姐姐也同木月一樣,永遠留在了十七歲,沒有一絲預兆,沒有任何遺書。全書出現了多人的死(木月、綠子父親、初美、直子)由此引發了生死思考,“死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直子代表悲觀,虛無,灰暗的人生。綠子代表樂觀,堅強,積極向上的人生。多數人可能會肯定後者,否定前者。但是村上沒有,作為一個高明的作者,他只是呈現,並不評價,只是描寫,並不判斷。因為他知道,世界是多元的,人性是複雜的,陽光背後有陰影,是非之間並無絕對的界限。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

    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嗎? 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那麼,何苦非努力不可呢? 為什麼就不能轉變一下態度呢,既然怎麼努力爭取理解都枉費心機,那麼不再努力就是,這樣也可以活得蠻好嘛!換言之,與其勉強透過與人交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倒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 8 # 文字拾荒人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唯一一部“寫實主義小說”。作者以一種平淡如水的口吻講述了作者“渡邊”和“直子”與“綠子”之間的感情經歷,及他在愛與性、生與死之間的徘徊掙扎。小說傳遞出一種無以名狀的孤獨和憂傷。

    內容簡介

    小說主人公渡邊以第一人稱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裡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二十歲生日的晚上兩人一起睡,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個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小說埋藏的孤獨

    《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孤獨的。渡邊,除了對直子和綠子的情感糾葛外,對其它一切都保持了強烈的距離感,在他的身上絲毫感覺不出一點對生活的熱情;直子,多愁善感且自我封閉的女孩,在姐姐和男友自殺離世以後,變得更加孤獨,甚至無法和人順暢地溝通;永澤,雖然他可以春風得意地率領眾人長驅直入,而那顆心同時又在陰暗的泥沼裡孤獨地掙扎;木月,拒絕與朋友和女友之外的世界接觸,不願意去面對人生的種種麻煩。

    可以說,很多人喜歡《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小說中流露出的那無處不在的孤獨。其實,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無論他是孑然一身還是三五成群,也無論他是生活在深山遠林還是繁華鬧市,都擺脫不了孤獨的困擾,因為孤獨是人與生俱來的通病,是對現實世界無言的反抗,世界和虛擬世界都無法徹底融入的迷失。所以,很多人在讀《挪威的森林》時,彷彿是在讀自己,是在叩問自己的心靈,傾聽自己心靈的回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歷。可以說,小說中無處不在的共通的人性孤獨,強烈地激起人們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讓人們不自覺的進入到小說的人物中去。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透過多種不同的寫法刻畫了一系列豐富的人物形象,並透過人物的行為舉止、跌宕起伏的情感,透射出了背後深邃的時代哲思。如:渡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大都市中普通青年的典型代表,生活在大都市裡,接受著優質的教育,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可是他們大多出生在二戰結束後的社會轉型期,從童年到青年,社會經濟環境和人生價值觀發生的巨大轉變,使得他們處於矛盾、糾結、困惑、壓抑、彷徨無助的狀態,從而造成了精神上的極度空虛和內心的孤獨寂寞。

    直子,雖然一直在努力掙扎,試圖開啟自己封閉的世界,但是由於封閉的太久,最終她不得不在掙扎中放棄,給讀者留下了深深遺憾的同時,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那個獨特時代裡在自我掙扎中最終絕望的青年的糾結心態。

    綠子,在感覺自己被現實拋棄的時候,沒有像直子一樣選擇放棄,而是頑強地、自我解嘲地一路走下去,併為孤獨絕望中的渡邊送去一絲希望,使其在漫無邊際的孤獨寂寞中尋找到出口。綠子是小說中的希望,也是那個特殊時代的青年走出心靈困境的希望。

    《挪威的森林》中的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孤獨的,但這些孤獨不盡相同。有些人的孤獨是來自心靈深處、無法排解的,比如直子和初美,她們愛慕一個人,就把精神生活全部依託於對方,一旦失去對方,她們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生活希望,這種孤獨是絕望的孤獨。有些人只是因為孤單而孤獨,如渡邊和永澤,他們的內,世界永遠是自己支撐,與身邊的人和事物無關,可稱之為堅強的孤獨。也有像綠子那樣徘徊於兩者之間,內心孤單,但表面卻很開朗。正是作品中這些不同的孤獨造就瞭如此輝煌的《挪威的森林》,使我們認識到孤獨是生活的常態。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作為一本風靡全世界的暢銷小說,幾乎影響整整一代人,也幾乎成為整整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小說以清新的風格、細膩的筆調,娓娓地勾畫出一幅溫馨純美的愛情畫卷,激起讀者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情感共鳴,埋葬了無數讀者的青蔥歲月。

  • 9 # 辰馨睿志CBS

    給我感觸很深的是,怎麼日本人那麼容易自殺,男主人公周圍的那些年輕人自殺的不少,都不是生活物質上遇到什麼重大的困難,而是心裡有問題,在自己建立的困境中無法走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假期集中旅遊有哪些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