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話少說

    這個問題有點兒搞笑,老子的《道德經》什麼時間成了終極科研成果?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宇宙天地萬物都是道生的,講的是宇廟的誕生。可是,沒說清楚什麼時間道生一。這一點,還不如神話傳說,盤古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有個起始時間,萬八千歲。

  • 2 # 閒看秋風999

    《道德經》並非是科研成果,更不是“終極”。為什麼這麼說呢?

    《道德經》只不過是老子為了矇混過關(國函谷關)的藉口,老子做了《道德經》以後將天交給守關到兵將賣以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怎麼是是“科研”呢?

    和先秦諸子不一樣,他們都有一大幫粉絲跟著,非常虔誠的記錄著大師的一言一行,然後整理成冊刻印出版;

    例子卻不同他們任何人——老子身後沒有粉絲,當然呀不會有粉絲出圈(孔子的粉絲自己和自己互掐起來了),老子顯得比較低調——來無影去無蹤。

    《道德經》當然也不是什麼“終極”成果,如果凡事成了“終極”,恐怕就是走向它的反面了——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道德經》其實是哲學著作,哲學是什麼?哲學就是一種世界觀;《道德經》其實就是老子眼裡的世界,是老子的做人原則以及處事的智慧。

    《道德經》講的是辯證法,而辯證法是沒有“終極”的可言——美,就是“醜”,始,就算“終”;有,就是“無”;無為,才能“無不為”。

    大道至簡,《道德經》沒有多麼長的篇幅,多麼華麗的詞藻;但是,簡,就是“繁”;樸素,就是“大美”,大美天地間。

    《道德經》被現代人拔高了,例子如果活著應該後悔的——將《道德經》稱為“終極”完全違背了老子的初衷。

  • 3 # 模糊黃金紅

    2600年前地球上出現一世四聖:佛祖(空+色≡如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仁者愛人)、畢達哥拉斯(黃金比例)。

    在模糊《中國古太極文明溯源考》一文揭示:宇宙的本質推演到一個點就是黃金比例(φ=0.618…),然後一步一步從無到有變幻出五彩繽紛的世界。

    這個發生在中國、古印度、希臘文明中的不同尋常的文化大發現似乎暗示2600前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

    回到本題:老子為什麼能寫出這部超文明的5000言鉅著?這或表明老子有機會看見或聽到那時的古文獻。如《黃帝內經》中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 4 # 尋藝持久

    老子的一切流傳後世的經典論術,不是硑究出來的,而是親身修練的真實體驗的結果。目的是以防後人不視真修,誤入迷途。可見古之聖賢用心良苦。今人不知其中真奧,妄自猜測,辜負了古聖賢真的一片好心!惜之!痛之!痛惜之極!!!

  • 5 # 白玉子

    就人類有記載的數千年曆史以來,將老子的《道德經》,稱為偉大的終極科研成果並不為過!確是名符其實的。人們習慣上以為,自然科學說科研成果比較容易接受,而社會科學也可以科研,就覺得有點兒不那麼順理成章了!這是人的習慣性使然!也是現代的物理、化學、以及與之唇齒相依的數學基礎學科等等,可觀,可識,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親身感受的作用造成的!其實,這是一種偏面的見識。就是現在的行政機構設定,有(自然)科學院,還有社會科學院呢!這說明,人文,地理,思想,思維,哲學,邏輯推理學,甚而文化藝術等等等等,也是要講究科學的!甚而比具體的數理化自然科學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搞物理化學研究也是需要思想,思維模式的!也是需要邏輯思維推理的!也是需要分折問題,探究原理,找出規律的!如果沒有超前的思想,思維意識和刪繁就簡,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內到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找出其規律的過程,那麼,所謂科學研究也就不能稱其為科學研究了!否則只能是盲人摸象,瞎貓碰上死耗子的科研成果了!所以說,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科學!而老子的《道德經》,正是一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專門論述天道(最根本的自然事物執行,變化,發展的自然規律之道。)及人德(人的世界觀,思想意識,思維模式,理想信念,文化,藝術,道德品質等等綜合素質的科學藝術精華結晶體。)的偉大集大成鉅著!她沒有絲竟政治經濟因素!沒有上帝鬼神之說!沒有宗教黨派之論!……。她是天道人德的圓融品,她是天人合一的無上至高品,她是大德,賢人,聖人的本源,本真境界,層次,水平。古語云:朝聞道,夕死可矣!《道德經》闡釋的就是天道,人道(人德)及天道人德的至真,至善,至妙原理!能悟透,掌握了,就能撥亂反正,就能息戈罷兵,就能亂世稱雄而化治,就能治世錦上添花

  • 6 # 鐵筆禪心

    現在人類最可悲的事就是方向錯了。明明是向東,卻是向西走了。人類的力量越來越大,跑得越來越快。偏離目標就越來越遠。

    正如這個問題。老子用什麼方法來研究出《道德經》?道是我們內在的。這是老子的說法。釋迦摩尼所不二之性是人內在的。仁是我們內在的。這是孔子的說法。

    用什麼方法也研究不出《道德經》?要體悟,要感悟。在我們的智力範圍之外,還有很多的東西是靠我們用心去體會的。我舉一個例子。你買柴雞蛋。都說柴雞蛋有雞蛋味兒。或者你買黃瓜西紅柿。都說這有西紅柿味兒。老人又說現在的豬肉沒有了原來的豬肉味。這些都能夠用方法實驗出來嗎?用蛋白質的指標來衡量嗎?

    現在的人們非常的可悲。在法寶壇經中就講了所有經典都在我們內心深處。你自己身上就帶著無限的寶藏。我說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帶著整個宇宙的秘密。否則你就不會出現在這個時空中。

    莫向外求是很多寺廟上掛的文字。可是你到杭州的靈隱寺去看。那裡的觀世音菩薩手中拿著一串念珠。有人就會問他在唸誰呢?

    把方向轉過來。我們就知道這個觀世音菩薩在唸誰了。

  • 7 # 冷凝寒2020

    感謝這個問題,因為我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首先說他是不是科研成果,我們知道人類總結的全部學科分為兩大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自然學科研究的是無機自然界和與人相關的生理屬性中的有機生物部分。社會科學則是使用自然學科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關係的總體或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他們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老子和他的《道德經》是想從哲學的角度去分析世界,教人們一個修道修身的方法,使人們在治家治國,為人處世都處在正確的判斷和良性的運行當中,他是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範疇之內的,當然是科研成果。

    其次是他是否是偉大和終極的。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不僅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史佔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化,思想,哲學等領域有著輝煌的地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外被翻譯的最多的文化典籍,老子也是世界公認的文化名人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老子透過他一生的觀察總結並傳授給人們的一種理念,這就是何為道,何為德。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理解就是道就是理是真理,是萬事萬物存在的真實面目,他是客觀的,是不受人的意志影響和曲解的,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思維理念去思考世界,不能夾帶私貨,也就是格物窮理,否則就會發生錯誤併為下面的的德的正確理解埋下錯誤的伏筆。德是什麼?其實德就是老子在看到了事物本元的基礎上總結的事物發展的正確規律。我們現在所說的“你別幹缺德事啊”其實就是提示你不要違揹人們已經公知了正確的事情。這就是規律,他是自然之理的正確執行道理。德是我們古老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直到如今我們很多人的名字中都有這個德字,可見他已深深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裡,尊德崇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告訴我們想問題做事情一定要按著事物的規律去辦,否則就會掉入錯誤的泥沼。從以上理解和分析就能看出《道德經》所展示的 是哲學上的大的概念,是有相當高的思想內涵的。正如老子所講“內聖外王”。《道德經》也被稱為萬經之王,稱之為偉大不為過也。

    最後回答您他是用的什麼方法研究出的《道德經》的。由於時代的久遠我們現在只能從已知的文獻和考古發現去了解和揣摩那個時代的人和事了。我們大家都知道有一些文獻在歷史的流傳中會發生丟失被串改被刪減的現象,而考古也受時空歷史更迭等的限制不會揭示全部,所以我們不可能得到一位完全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他的事蹟,但是,我們還是依然有跡可循的,不會是無的放矢的。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老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當過守藏室吏,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所以他博覽群書,《詩》《書》《禮》《易》《歷》《樂》無所不覽,歷史、文物、曆法、天象等等無所不看。可見他的才學之大,涉獵之廣,這就是他博學的原因。也正是他有了這麼寬廣的知識面才會讓他創作出那麼深奧的《道德經》。

    我這裡要著重說一下《易》,《易》就是《易經》《周易》,他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哲學思維之源,他提供給我們了一個正確的思維導圖就是三才觀思想,從而讓我們觀察自然觀察人類自己都有了正確的方向。天地之交生萬物,萬物之靈是人,人是天地所生又是萬物之靈,自然要合乎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並引導其他物種向正確的方向前行,充分利用好人的靈氣智慧對事物做多角度多維度的思考,克服自身的弱點,不偏執不狹隘,既要格物致知又要知行合一,只有這樣才能把人類的事業人類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走得更遠,走向輝煌。

    《易經》所表述的易理歷史很久遠,從西水坡文化遺址來看,至少也有6500年了,很多學者認為8000年都不止。他對我們文化的貢獻和影響非常大非常廣。我們很多人即使文化水平不高或是漢字都不認幾個但說話中也有可能講出點易理來。老子所處的時代《周易》已經成書,並被各派學者和貴族士大夫們所推崇,那他當然是飽讀了。從《道德經》中所折射出的哲理來看,他是深受易理影響的,所以才能研究出偉大的《道德經》。

  • 8 # 國學書舍

    我們不能將《道德經》歸類為“科研成果”,因為《道德經》屬於哲學領域,而且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之中,也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接下來,我們將從兩個方面為大家講述有關於《道德經》的智慧:

    一:《道德經》的成書過程,二:老子是怎麼寫出來《道德經》的?一:《道德經》的成書過程

    老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生於楚國苦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鹿邑。

    《道德經》原名為《老子》,分為上下兩篇“道篇”和“德篇”,寫完這本書之後,老子騎著青牛出了函谷關,從此不知去向。

    《道德經》這本書被奉為中國哲學的鼻祖,其中以“道可道,非常道”為開篇,提出了最高的哲學概念“道”,在後面幾千年的文化演變之中,很多學說中都以道為核心,但是將道闡述的淋漓盡致的,非《道德經》莫屬。

    這本書將天地人等宇宙萬物連貫為一體,以“無為”為思想核心,透過辯證法的方式,向我們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二:老子是怎麼寫出來《道德經》的?

    很多人對於智慧有一個誤區,以為智慧是透過方法研究出來的,其實這是錯的,真正的智慧是用心感悟的,就好像《道德經》。

    中華文化的三根頂樑柱,分別是儒釋道,而《道德經》就是道家思想的智慧根源,偉大程度無需多言。

    所以,很多人就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老子能夠寫出來《道德經》呢,答案就是需要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加上人生經歷,再加上悟性。

    剛才我們就提到,老子最初是在周朝做圖書管理員,正因為這個工作的原因,才可以接觸各家學說,研究學問,所以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這為他寫《道德經》奠定了基礎,這個就是他擁有的知識。

    而知識只能作為一個基礎條件,除了知識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東西是經歷。

    這種經歷一定不是很瀟灑和精彩的,而是很痛苦的經歷,因為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必然是在痛苦中沉淪和歷練出來。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痛苦才能讓一個人非常冷靜的思考,人生所有的開悟也都是在痛苦之中產生的。

    比如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他的一生經歷了諸多苦難,才能有如此的成就。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思想家都是在痛苦之中逐漸修煉並且開悟的,比如陽明心學的創始人王守人,人稱王陽明。他也是在人生最痛苦的時候,在陽明洞開悟,才有了後來的陽明心學,那一天也被人稱為陽明山悟道。

    第三個條件就是悟性,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經歷痛苦之後有所成就,在痛苦之中歷練和成長自己,但是有的人在痛苦中逐漸的沉淪,其中的區別就是在於悟性。

    一個人有知識,有經歷,也要有悟性,才能夠在痛苦中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 9 # 牟志法918

    怎麼科學還想收編老子之道?!也太不知量力了吧?!科學於理於陽於物性!佛教於法於陰哲學於萬物之本性!道家於隱於智於萬般事物識萬般生靈之屬性!道法於自然!一切在於悟於知識!一一一思想者!

  • 10 # 如墨輕風

    迴歸大自然!老子的道德經不是研究出來的,而是在天人合一中用智慧獲取大小自然方方面面的資訊。根據大自然資訊所揭示的資訊,規律,天道地德的互掛真相,自然而然寫出來展示於大眾。教育我們的佛孑孫要遵循大自然規律!告訴大家生命的護身符是道德,生命遺傳基因離不開道德的守護和捍衛。逆反者,失德者必亡。迴歸大自然!永遠迴歸大自然!!!

  • 11 # 行者無疆1108

    也可以算是《道德經》的翻閱者吧,前前後後大概買過四五本,主要是有朋友看到我有,就借走看,借了也不還,我也就順手再買一本,也就是上圖的這一本。

    《道德經》的傳奇故事有很多,對於書的來歷,比較統一的傳說就是老子晚年的時候乘青牛西出函谷關,被關令伊喜索留這下五千《道德經》。也就是這個書從何來,目前沒有具體的考證。

    《道德經》是個什麼東西呢?首先,它不是科研成果。因為我們翻遍全書,找不到老子科研的是什麼?《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非常的深奧!這裡簡單點將,這就是一部哲學辯證的書,和科研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透過幽雅的文字,闡述了博大精深的理念,可以說是開創了中華辯證哲學的先河。其次,老子在這本書裡充分宣講了他“無為”的思想。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遵循客觀,讓大道發揮作用,其目的在於大有所為,無所不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充分展示其辯證思想的千古魅力。當然,後人把《道德經》歸為道教的重要典籍,把老子造化為道家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應該說是道教吸收了老子的思想精神,把其作為道教的方向進行完善。不能否定的是在這個吸收完善的過程中,道教為了自圓其說,也編撰出《老子化胡說》一類的書籍。當然,這都是後話,化胡一說於《道德經》其實並無關係。

  • 12 # 飛飛貓說話

    老子用瞭如下方法:

    一是觀察法。觀察大自然的變化規律比如,樹和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的,死後就變硬,天地萬物最高境界的道,就像水一樣,所以得出“上善若水"的結論。另外,老子透過閱讀檔案館裡歷史和哲學書籍,得出人類的變化規律。

    二是邏輯推導法。老子的寫的《道德經》分九九八十一章,各章相對獨立,有的章節有關聯度,有的沒有關聯,獨立存在。老子省略了邏輯推理過程,只把結果展現出來。所以,巜道德經》是一部難讀懂的書。

    三是辯證否定方法。老子是一個逆向思維的人,《道德經》中用了大量的否定句,把我們的陳見打破,讓人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比如,不爭,無為,無味,無形等等。

  • 13 # 音形世界

    從《道德經》全文來看這部經卷應當說是對上古太極科學最完美的解讀和應用。我們知道太極科學原理早在7000多年前伏羲以前就已經出現,其中先前八卦就是依據太極科學原理對陰陽大道所做的八分。而後文王又在此基礎上推演了《周易》。太極原理雖然在歷史上很早就出現了,但在老子以前從來沒有人對太極科學原理做出準確完整的解讀。老孑在《道德經》首章就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道德經》主講"非常道"和"非常德"接著提出有、無的概念,明確指出有無"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很顯然這裡的"有"和"無"即為太極的陰和陽。玄即為太極☯️。說明太極是"常道"、"非常道"、"常德"、"非常德"即宇宙萬物的總規律。其後八十章即圍繞著這一總規律全面闡述太極的原理及其功用。應當說明的是在老子時代的太極概念尚未建立,故而老子稱太極為"玄"後世稱"玄學"。《道德經》是經文,不可能面面俱到。通常只言陰陽之半即只點明二元中的一元而隱去另一元。譬如:明說非常道,隱去常道;明說非常名,隱去常名⋯這一點正是後世難予理解經常出錯的原因。故此對道德經的閱讀務必要站在太極原理(陰陽對立統一的角度)注意挖掘它的潛臺詞,這樣就不會跑偏了!

  • 14 # 大智慧語

    孔子,老子,墨子其智慧,均來自群經之首——《易經》

    老子是暗解《周易》,雖然《老子》這本書中並沒有直接提到《周易》卦爻象、卦爻辭,但其內容中隨處可見《周易》的影子。

    “易”的最基本意思就是變易、變化,這種思想對老子產生了重要影響。

  • 15 # 春風渡雨

    道德經可分為道經和德經。

    道經闡述的是一些道家思想,也就是老子以及當時人們對天地萬物自然的一種精神上的體悟。可以說就是一本養生修道學,包含修習的理論指導和體驗,以及對世間規律的總結和認識。“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是典型的修習體驗。

    德經是說一些思想道德為人處世和一些政治上的事!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必須具備“德”才行。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道德經和科技是沒有任何瓜葛的,這是一部哲學上面的書籍,是人類思想的感悟。《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我們可以理解道就是天地自然,德就是人間萬物。道與德相連就是人與自然如何共存。老子主張無慾、無知、無為,回覆到人生最初的自然狀態,即所謂的“返樸歸真”。

    通篇感悟道德經的精髓你會感受老子思想的偉大,一個思想偉大的人必須要有很高的悟性才行,悟性的高低決定了各人所處的高度。在悟性的驅使下獲得必要的知識(包括前人的積累),在知識的薰陶下獲得人生的各種感悟,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思想。這種人生感悟和思想的昇華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幾千年來也就出了這麼一個。[贊][贊][贊]

  • 16 # 賦詩聯句寫正楷

    老子是周王室圖書館理員,雖然當時王室儲存的書,現在都找不到了。只能從《詩經》上去揣摩當時人的生活了。但圖書館,肯定藏書很多。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難免總結一下。所以你問老子用什麼辦法研究,我想應當是多看,多想的辦法吧,看前人的書籍,看社會現象,多思考為什麼。

  • 17 # 文化新思維

    《道德經》傳承了兩千多年,一直是專家學者的研究物件。然而它不是一本科學著作,現代科研成果以西方為主,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瓦錫的《化學原理》、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等,科學是向下,向細的方向去研究,而《道德經》區別於科學著作,它是一本人文著作,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思維,向上,看整體。

    中國古代聖賢是怎樣看世界,或者現代人稱為研究的?《道德經》中沒有講到,鬼谷子講的比較細,用鬼谷子的話講,叫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首先是觀察,古代的觀察與現代的觀察不同,不是眼睛看到的就是觀察到的,觀陰陽之開闔,就是觀察事物發生發展的因果關係。

    那麼我們要怎麼判斷一個事物中的因果關係是怎麼樣的?觀陰陽之開闔指的是三個東西,陰,陽,和陰陽的開闔,即陰陽是怎麼互動的。既可以觀察事物的陰陽開闔,也可以觀察人際關係的開闔,事件的開闔,所有一切的發生都可以從陰陽開闔開始觀察。

    其次是總結,總結就是以名命物,即給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定義。我看到一個人,這個人是我的朋友。這個就是定義。我觀察到的對於我來說是什麼意義。如果沒有這個意義,那麼人際關係也就無從談起。而有了這個意義之後,因為認知的準確度問題,各種人際關係的問題也就產生了。

    透過觀察總結,我們就能形成客觀規律,達成目標。

    《道德經》也是這樣,古代世界比較簡單,老子觀察到了世界是怎樣一回事,總結出了天、地、人三者的道是怎樣的,我們人類社會的德是什麼樣的,我們應該如何遵循它,不遵循會產生什麼後果。

    用現在的案例來打比方,老子講,天得一以清,如果人類社會肆意破壞大自然,不遵守天道,環境就會惡化,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存。人類衝突不斷,必然會得到還報,大戰之後,一定會變成荒年。

    國家給人制定的法律也是要根據天、地、人三者的道來制定的,如果你偷竊、搶劫,就是違反了自然規律,就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而德分為上德和下德,理論上,我們以道為最高標準,但是道做不到,最起碼做有德之人,做不到有德之人,可以做有仁義的人,但是連義都不做到,只能靠禮去約束,這就像我們開車差點撞到過馬路的人一樣,沒有德,沒有仁義,只剩下交通法規去約束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去指責對方走路不小心,有德之人會考慮有沒有嚇到行人,自己下次過路口時應該怎樣去做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道德經》通篇都是教我們如何看世界,如何遵循道的規律去做事,怎樣做有德之人。通俗的講就是我們如何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管理好企業,管理好國家。

  • 18 # 擦寫匠

    首先呢老子也是人,人從生下來只會哭泣其他什麼都不懂,慢慢的學習成長起來的!

    他也會像西遊記西天取經一樣,為找高人指點,不惜離家長途跋涉去千里求學,途中還差點死在路上!

    老子的老師紫真先生見面給他的六句真言,後來也是老子所寫的《道德經》之核心思想:

    第一,治心,清淨無慾;

    第二,治身,皈原真柔;

    第三,治世,自然無為;

    第四,治家,和合恆一;

    第五,治神,抱一還元;

    第六,治萬物,得一而生。

  • 19 # 山河先生看手相

    老子被強迫寫下《道德經》的全過程

    老子的學生曾經很多次請求老子把他的學說寫出來,但是老子總是說:可以說出的道不是絕對的道,可以說出的真理馬上就變得不真實。所以,他什麼也不願意說,他什麼也不願意寫。那麼,他的學生跟他在一起做什麼呢?他們只是跟他在一起,跟他一起生活,跟他一起勞動;他們試著在靠近他的時候向他開啟,他們試著在靠近他的時候不想任何事情;在他身邊,他們變得越來越寧靜。在那種寧靜裡面,他會來到他們身邊。

    90年來,老子拒絕寫任何東西或者說任何東西。這是他的基本態度:真理是不可能被說的,真理是不可能被教的。你一說出關於真理的話,它就不再真實了:正是這個“說”把它篡改了。你也不能教它,你最多隻能指出它,而且那個“指出”應該是你的存在、你的整個生命,它不能用語言來指出。他反對文字,他反對語言。

    老子在90歲的時候,他離開了他的學生。他向他們告別,他說:“現在我要到山上去了,到喜馬拉雅山去。我要到那裡去準備死。

    在你們活著的時候,跟人們一起生活是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裡是好的,但是當一個人接近死亡的時候,進入完全的孤獨更是好的,這樣你就可以在你絕對的純粹和孤獨裡移向本源,而不被世界所汙染。”

    學生們感到非常非常難過,但是他們能怎麼辦呢?他們跟著他走了好幾百裡,但是漸漸地,老子把他們都勸回去了。然後他一個人穿越邊境,邊境的守衛把他關了起來。那個守衛叫尹喜(尹喜是中國另一位隱秘團體的創始人——呂洞賓的師父。)尹喜說:“除非你寫一本書,否則我不會讓你過境的。你必須為人類做這件事情——寫一本書。

    那是你必須還的債,否則我不會讓你過去的。”於是老子被關了三天。老子在那三天時間裡被強迫寫下一本書,這就是這本小書,老子的《道德經》誕生過程。

    這就是那本書的第一句話:可以說出的道不是絕對的道。這是他必須說的第一件事情,任何能夠說出的東西都不可能真實。這是這本書的引言。它只是讓你警覺,接下來就要有語言文字了,不要成為語言的犧牲品。記住無言的東西,記住不能透過語言、透過文字傳達的東西。

    道可以被傳達,但它只能從一個存在傳達到另一個存在。只有當你跟師父在一起的時候,僅僅跟師父在一起,什麼也不做,甚至什麼也不練習,它才能被傳達。真理為什麼說不出呢?困難在哪裡呢?真理說不出有很多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真理總是在寧靜中被了悟的。當你內在的談話停止的時候,它就被了悟了。而那個在寧靜中被了悟的東西,你怎麼可能用聲音把它說出來呢?那是一種體驗,那不是一個思想。如果那是一個思想的話,它就可以被表達了,這並不困難。一個思想無論有多麼複雜,總能找到一個方法去表達它。然而真理之所以說不出,是因為達到真理的過程本身就需要透過寧靜、透過無聲、透過無念。

    那麼所有這些經典都在做什麼呢?那麼老子在做什麼呢?

    他們都在試著說一些不可言說的事情,希望在你們裡面升起一個想要知道它的慾望;真理不能被表達,但是在說它的努力中,可以在聽者的裡面升起一個想要知道那個不能被表達的東西的慾望,可以激發一種渴望。

    真理不能被表達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它是一種體驗。體驗是無法傳達的……舉個例子說,如果你從來不知道愛,當有人談論關於愛的事情時,你會聽到那個字,但是你會誤解那個字的意義。那個意義在你的裡面,意義來自於體驗。如果你愛過什麼人,你就知道“愛”這個字的意義了。

    當你的體驗進去了,它就變得有意義了,要不然它還是空洞的文字。

    當你沒有體驗過真理的時候,它怎麼可能被表達呢?真正的、實在的意義來自於你的體驗。你必須瞭解它,沒有別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跟某個已經達到那個體驗的人生活在一起。只要在某個已經達到那個體驗的人的身邊,一些神秘的東西就會被傳遞給你……那是一種能量的傳遞,而不是資訊的傳遞;是一種生命的傳遞,而不是文字的傳遞。

    記住:可以說出的道不是絕對的道。因此,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跟老子在一起,要用心靈去品讀、去領悟,而不是隻看文字的東西。

  • 20 # 蓋天宣夜說

    近水樓臺先得月?老子年輕時是做過管理周朝上古歷史文獻竹簡(守藏室)書吏工作的!能來整理修復有典有冊的上古歷史文獻的人們,自然要具備有上古歷史文化的知識,因此老子的(道德經)實際也就是上古的歷史文化!明知道大周朝藏有著上古歷史的文獻典籍,古稀之年的老子是為了什麼事情要“畫蛇添足”的來寫作五千言(道德經)?答案就在“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和“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女)能嬰兒?滌除玄覽(上古文獻)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知?天門開闔能無雌(母)?明白四達能無知?”之說!總之,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自己是很難來知道恆星太陽沒有發光以前,蛋生人類與生命萬物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地理與時空概況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一為合”的夏朝以前的人類歷史,應該是來自他做周朝(守藏室)書吏工作的學習!(道德經)?實際就是從黝黑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起源的人類與生命萬物,發展到現代海闊天空文明時空的道路經過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些科幻片裡的飛船都自模擬地球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