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繼善

    未生之時(虛空.一片)之心也、為先天之天道?

    已生之出(喜.怒.二分)之心矣、為生性之後變?

    此(道)也者、不可須夷離也,可離者、其非道矣!

    ………………

    有聖賢立教:

    明心(之見性.而知止)以致於至善,所以君子慎獨!

    見(色)乎.其所一不睹、驚(恐)乎.其所不聞?

    若臨當來者:喜怒哀樂之未發.乃謂之中、此(中)者.乃天之大本也,發而之未及.謂之和、此(和)者.乃天下之達道矣,至中和、天地未焉.萬物預焉!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虛之又虛.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汙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靜之又靜.一心不亂、專一不二地守住內心。

    安然而澄明.寧靜且致遠、心如止水,以不變應萬變,用恆常的規律、直面瞬息萬變的世界,考量紛繁複雜的人生、是隨心所欲的自在...是天人合一的自然。

    至誠.無息:不被外境所牽天、不被無常所惑、不被慾望所誘。

    雖歷經世事、卻心態淡然:不受悲歡離合.所困、不受喜怒哀樂.所擾、不受榮辱是非.所絆,主動應對.隨機應變,乃利於世間敦化...成人成己。

    ………………………………

    《一》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便有見相離相的超然..總能清醒地洞察世間永珍,全域地內觀起心動念(以達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至高境界;作為(處世的姿態)以入世之心.而行其入世之事:雖以符合世間規則、則以便於管理矣。

    《二》但若時臨、卻(常糾結於是非榮辱、受制於外在表象、執著於慣性思維)困頓於功名利祿.者:人生也便沉浮於世事之中,其(生活)也便徘徊於誘惑之下、乃(心態)也便焦慮於得失之間。

  • 2 # WILLSON39

    一廂情願而已,文化衝突是難以調和的。出去辦了那麼多“孔子學院”,不過是教點中國語言文字,傳播一下中國現代文化而已,與孔孟學說毫不相干。

    然而即便這樣,人家也不願意接受你的文化。究其原因,中國的文化(無論是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國學”還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核心現代中國文化),與國外以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等為基礎的國外文化,都是互相沖突的。

    誰都不會相信中國文化、或者說中庸思想的儒家文化,是拯救世界、帶來和平的文化,因為這本身就意味著要否定他們堅信不疑的文化。

    況且,就算是大家認可、並遵從了中庸之道(比如遵從科學),那麼誰的思想、理論、方法才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呢?可能依然是爭論不休,唯我獨尊。

    所以,還是聽從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是世界競爭和發展的道路。

  • 3 # 普慈賢

    中庸之道就是中立之道,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都保持中立之道?豈不是能夠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永久的和平。不要去侵犯和干涉任何人和任何國家的利益和自由,彼此尊重,和平共處,用中庸思想來努力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繁榮……

    美國就曾經是一箇中庸之國,奉行中立主義,悶聲發大財……但是後來發現法西斯德意日等國一旦用武力征服歐亞大陸後,必然又會劍指美國。所以,只好未雨綢繆,支援中英蘇等國抵抗法西斯德意日等國。二戰結束後,美國很長一短時間依然還是奉行中立主義(中庸之道)。現在的美國在選民推舉特朗普出任總統後,特朗普的內外政策實際上依然還是迴歸孤立主義,即中立主義,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就是中立之道,一旦每一個人及每一個國家都嚴守中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政府及個人都不去侵犯他人和他國的利益,彼此公平公正和平共處,則世界及人世間就可和平發展共享太平盛世矣。

  • 4 # 光伏魚家

    儒家思想貫穿仁,義,禮,志,信,慈,善等。求的是終極和為貴。所以儒家思想能從這些思想裡面教訛世人遵守這些道德,達到大和天下,先禮後兵。不象叢林法則那樣非要個輸贏,你死我活不能共生的。因此儒家思想傳遍世界各地被很多人欣賞,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著偉大的精神動力。

  • 5 # 宋春來

    就中庸之道而論,多想及儒家思想,但,即使在全球普及了儒家學說或文化,以及具有了其之思想,也未能帶來長久的和平。

    中庸也好,儒學也罷,對人對事所處現狀而論,並非放之四海皆準的那麼絕對。

    各異的時期,各異的形勢都會產生或形成各異必然需要,這亦正應了不同的因則有不同之果。

    世無一種是一成不變的思想而能完全存在著指導人類的發展,以變應變,謂絕對真理。

    到了個別的階段,自將誕生來個別的思想體系,而以此推動人類所處的環境又能互為適之。所以,一切都是在變化中進展的。

  • 6 # 我是心理諮詢師

    中庸之道和儒家文化,都是教人謙遜禮讓,如果這些在世界推行,被大家接受,沒有了競爭意識,也就沒有了矛盾和貪婪,當然世界會變的和平,但這一理想卻很難實現

  • 7 # 零仃洋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禮、中庸這三個方面。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2、儒家文化的“禮”

    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不講究仁,只講究禮,人民就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究禮,只講究仁,人民就會輕慢其統治。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只有根據時代變化而改變和調整禮的一些具體內容,才可以達到不違背仁的原則。這就是仁禮協調,一體不二的要點。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是告訴人無論強弱、無論進退應持的態度。所謂持兩用中,過猶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後,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個外界與內心、形勢與實力的平衡點。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狹室之中奔跑只會撞得頭破血流。審時度勢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遊刃有餘、收放自如。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優秀文化傳承。幾千年來貫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如果全世界都推行中庸之道,推行儒家思想,世界大同是有可能實現的。

    但是,社會制度不同,信仰不同,在全世界推行儒家思想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 8 # 梁山好漢大人

    混賬的腦殘想法。溫良恭儉讓是儒家的處世之道,但在世界上強肉弱食不僅是生存之到,也是強國之道。西方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沒有一個是靠溫良恭儉讓的指導思想發展起來的,強國之前絕大多數都是靠海盜式掠奪和強人所難的強買強賣的換來的第一桶金,完全依靠本國人民勤勞致富的幾乎為領。因此,被文藝復興洗腦的西方國家絕大多數都信奉達爾文的叢林法則,強肉弱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溫良恭儉讓的儒家思想在西方根本就行不通,西方人只相信炮艦政策,跟西方人談儒家思想就是對牛彈琴。

  • 9 # 遁世迷糊人

    知易行難吧。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孔子自己都說了,中庸雖然是他推崇最高的德行,但是人少有能長久堅持的。

    中庸有個很特殊的行為守則是“慎獨”,人在獨處的時候也不忘堅持操守,以慎獨至誠,以誠致中和,但是難啊。見利忘義,獨處心存僥倖是人性常有。立論:人人中庸世界平和,但是很難做到人人中庸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縱情肆意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世間周邊有何止五色、五味、五音?人心雜欲有何止縱情肆意?亂心妨行的又豈止難得之貨?樹欲靜而風不止,已成常態,人心浮動意狂,行為難以堅持。心意浮動不一哪裡來的誠意?行動因利而亂、因事而擾哪裡來的慎獨?沒有正心誠意、有不慎獨於行,達不到中和的。中和就是中庸!

    一人一心都是難事,何況萬眾一心?用中庸調諧個人可以,調節世界?難。古代,天子以權衡天下,諸侯以軍鎮四方,而後法令致,而後德教。分權以衡,刀兵以鎮,法令才能推行,之後才能德教百姓,至少推行是這樣。至於敗落?先是民吏為私利而害中庸,法失中庸而眾怨;而後從亂者甚,諸侯之兵武不足以鎮四方,則亂起藩鎮割據;最後天子失權則天下逐鹿。維持中庸是剛需,但是不見得大家都支援的,很多不安分的人要趁亂才能取利,想人人安於中庸太過理想化,不現實。現實中的中庸是非常脆弱的,人私心一動,就不是中庸。修行幾十年,亂道一瞬間,很難做,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所以立論是正確,但完全沒有可操作性。除非“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那樣的天下太平,也不知道是不是好事,無非就是愚民,使明白人失去蠱惑人心的社會環境。但是這樣做,好嗎?使民絕智棄聖,使聖人慎獨自持?這樣玩的前提是世界一統,就算世界一統,歷史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天下的分合,不過當權知者的遊戲。

    如果做不到愚民,那麼就只有“與時俱進,與時偕行”了,匹配生產力和社會需求。

    至於中庸?求安穩可以有,但是富貴險中求,你可以自己求穩,但是沒辦法阻止他人謀利啊。有人希望一切平穩按部就班,有人希望投機取巧彎道超車,各有各的道道。

    至於其他?心定才不至於行亂,若是心裡有了定見誠於心就好了,若是心裡什麼也沒有,按照規矩,慎獨也行。無非就是戒定慧,慎獨致誠走的是持戒定心的路子,如果自己都能定下心了,前路自然明朗。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城,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因為誠於心意而明白道理,修性修心;因為明白道理而做到誠於心意,修行修教。其實最終目的都一樣,內誠於心、外明於事,發慧而已。

  • 10 # 王文錦

    異想天開的想法。中庸思想儒家文化在中國都不能使大多數人認同呢,居然要推廣到國外,自信滿滿啊。這個思想和文化阻礙中國人進步,影響中國發展,有很多是落後的,需要拋棄。想輸出中國文化,那也應該是健康的順應社會潮流的先進文化才行。難道中國人民就不能創立一種適應新社會的新文化嗎?非要抱著舊有的那些東西不捨放手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文化亦然。

    再者,世界的長久和平不是靠輸出某種文化就能起作用的,世界長久和平需要世界上主要大國力量超強才能維持。

  • 11 # 龍嘯飛羽

    不可能的,中國儒家文化浸潤多少年了,戰爭少了嗎?外爭內鬥利益糾紛決定著戰爭少不了,沒有什麼人性本善,人性具有雙面性或者說是多面性,再好的人在某一時刻也會爆發。

  • 12 # 歐比旺羅克

    古代政權奉中庸思想為圭臬,是幼學、小學、中學的主科,也是高考——科舉必考科目。考慮到那時學科設定少,沒有理化生,政史地,音體美,《中庸》在教育中所佔的權重遠遠勝過現在的語文、數學、英語。這何止是提倡和推廣?而是把中庸思想學深學透,深入骨髓,並貫徹到從廳堂到廚房方方面面的每個角落。

    有人粗略統計過在中庸思想指導下的戰爭頻度:

    兩漢(包含新朝與更始漢,前206年-220年) 共37次

    三國(184年-280年) 共46次

    晉朝(包含五胡十六國,280年-420年)共43次

    南北朝時期(368—589)共58次

    隋朝(589年-618年)共147次

    唐朝(618—907)共116次

    五代時期(907-960年)共26次

    宋朝(960-1279年) 共182次

    元朝(1271-1368)共13次

    明朝(1368-1644)共73次

    清朝(1644—1911)共126次

    這還只是史料上記載的戰爭,平均下來,一年不戰鬥,兩年早早的。單從這個統計表上看,中庸思想家們不是在幹架,就是去幹架的路上,或是在做幹架的準備。

    和平來基於自數學計算的平衡,而不是意識形態。恰恰相反,意識形態是破壞和平、挑起戰爭的最大禍根。在西方歷史上,宗教戰爭最為血腥,持續時間也最長,除此以外,規模化戰爭無不是從意識形態出發,又藉助意識形態推波助瀾的。

  • 13 # 望江一亭

    中國有嗎?

    大秦滅六國,大漢覆秦朝,魏蜀吳分大漢,南北朝分大晉,隋文帝坐了北周的龍椅,掃平南北。唐高祖一腳踹了隋皇帝。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宋太祖篡了大位又橫掃天下。

    儒家文化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過長治久安,只是給封建專制保駕護航幾千年,給了中華民族對近代科技零貢獻的恥辱

  • 14 # 騰爺雜談

    很多人總是覺得儒家文化是為封建專制而設立的文化,導致很多人對儒家文化十分討厭。

    只能說明他們不懂何為文化,只看到了統治階級,卻沒有看懂這文化對世界和文明做出了什麼貢獻。人類為何要以群而居?這都是為了生存。既然是為了生存,那麼百花齊放,而有所言是必然,每個人都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可以。就一定會有爭鬥。那麼如何化解這個爭鬥,讓大家在爭鬥的同時還能讓大家活下來。這就需要一樣東西來決定,就是意識形態,或者說文化力量。

    在意識共識下,宣揚自己的個性,才是有資格說話。不然一個國,一個家都沒有了,還有什麼資格說話?

    那儒家文化為何可以給世界帶來長久和平?

    首先了解何為中?何為庸? 很多人把中和庸理解成平庸、和稀泥之類的意思。是本身對這兩個字產生了誤解。甚至還有人理解成不要有想法,聽別人的就好。 我只能表示不理解文化,就只有這個水平,那能怪誰呢?

    何為中?中者:上下之間,左右之間,前後之間,在所有東西的最中間不偏不倚的這個點,就是中這個字。現在明白這個字的意思了吧,比如:中心,中正。一下子就能感受這兩個字的能量了吧。中國文化就是陰陽平衡文化,一旦平衡了,平衡點就落在了中這個位置上,所以中國人認為一個人如果把心很多東西放在中的位置上,很多東西都容易思考和理解了。我們既不往左偏,也不往右偏。

    聽說過左派,右派。沒有聽過中派吧。因為一旦你坐在中這個位置,就能平衡一切,非常厲害的角色哦。所以“中” 也是中國人自己希望追尋的一個方向和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

    何為庸?從《說文解字》可以看出:從用,從庚。“庚更”同音,表更換。先做某事,然後更換做別的事。

    表示人們做事情,要一件一件的來,一步一步的走,後來這個詞性發生了變化,因為做事情都是這樣做的,就表達成平常的意思。然後就表達了平庸的意思。

    中庸之道如同治大國如烹小鮮,講究平衡之道和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去做,不要怕晚就怕走錯。這種思想也僅僅是傳達了儒家的一種思想精神。

    由於人的本性很難靠自身去跨越,所以需要跟從某些意志的思想,所以儒家從設立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一套體系約束人的慾望,才讓中華文明發展了幾千來而不變。在共性的同時,還有百花齊放。諸子百家。

    而美國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最大的本質就是貪婪,每天都在說錢錢錢。導致可以收割一段時間,百年的時間對於一個文明來說就是一小段時間罷了。導致他們現在文化不濟,無法承載更多的希望和和平因素。

    這也是很多西方文明覺得中國的儒家文化才是承載世界文明和平的最大可能性。畢竟我們五千年來唯一沒有斷層國家。

    當然,我表達的還只是很淺的一層,也需要自我學習和大家多多指正和交流。

  • 15 # 雅志居士

    意識形態和中庸儒家它還僅適合於農耕文化國家是由其生產方式來決定的."經濟貧窮""識字不多"的群體至近代.而社會總體貧窮富裕程度比例較小也是歷史大畫像,亦正如農耕的中國1-8億畝可耕地累積15億左右人口"言說"就可"愚民"而沒有真正實效而"循復"又"造反"的再封建還是缺乏了經濟基礎的不好使!

    因而對我們自己都是失敗的."三百年造反""皇上換姓名"的歷史演繹結果誰"還敢信"?至於世界的長久和平夢想又怎麼可能"靠誰說"?經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人們勿忘!

    而對世界尤西方的成長環境被此類文化會被認為是"幼稚可笑"和"粗低層次"的原因是在西方世界中是講究層級和不平等的"差異性"而由"法律管".當然也是經歷巫婆神教過程後的進化也類似於我們的至今"各類思想""理念論說".但肯定說沒有物質做支撐還會等於零的無法立足!

    現在看來西方的模式還是符合了世界的"多極化"和人性"私慾度"的而整體人均生活狀態倒確比中國人過得好也己是不同程度的時間差三到一個世紀了.而這一切均為生產方式的增加和工業科技的功勞在顯現.任何個人的力量總是侷限的!

    中國人到現在最大的問題從未真正看清讀懂本民族在世界的身份定位認知成誤區.僅農耕文化的生產方式從來就是窮人文化幾千年了卻可以人為把自己"吹高大"為"鼓信心".本來"漢文字豐富"就可虛偽的"避實而注浮"又己是慣常陋習到如今才是人們盲然的根源!

    不過早在1949年人均年收入20-50美元,文盲率80%-95%全球排名倒算10名左右就己經在被打臉的證據說明"中國文化"不僅愚昧而且落後,就是"負值資產"的才有了屈辱近代史!

    現GDP世界又快要第一了,而人均排全球還在180左右個國家居中下70位左右的中國人又怎麼說?還好意義又不想繼續學習科技先進法制理念?準備餓飯又讀不起書?

    現10幾億初等文化民眾含部份成年精英的又開始在陷"盲目自嗨""天下第一"的虛幻上以證明才"改革開放""真正發力"的幾十年就可又"趕英超美"的中國農耕"文化勝利"?一個長期產值僅10%-20%農業人口大國卻去養育上千萬過10多億人能好過不艱辛的又忘了?2019國內總產值13.86萬億中農業產值才1萬多億靠它來養活14多人咋弄?

    剛吃飽工業科技的飯就又小民得志的顯張狂才是真正在忘福本撿窮書的不該不當!

    農民式的"雄居天下"沙漠一隅"的區域思想早該摒棄得了.2020年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還控制在8.25%的1-2萬億產值的說明只有含西方工業科技的80%以上產值尤海外利潤才能救中國了.人們該清醒認知的別迂腐的還落後!

    看來農耕的"井底之蛙"俗民盲從,"固步自封""山呼萬歲"的封建老毛病難改也真正是託了"狹隘固執"的"民粹主義"福而隱患"固存遺憾"!

    慶幸十八大的黨中央領導集團己在倡行"學科技""興法律"的引導中了!

    吾曰:不能搞清定位的人尤其是不知道歷史國情和自身處境狀況是可悲的因為連學習什麼的方向都不曉怎麼不更窮,如果不知道是西方的工業科技改變了世界也含中國才是更蠢笨的認為思想就有用那每個人都有而作用結果呢?

  • 16 # 瀾僡小世界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指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因物、因事、因地條件的不同而採取最佳的方法。其實就是簡單的實事求是。這看起來非常的教條,但我們其實每天都在遵循,誰不是在各種變化中尋找最好的方法呢。

    所以,中庸之道其實只是一種方法的指導。

    最具指導意義的其實是中庸之道背後的儒家文化,最具典型的就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它從個人修養出發,闡發了個人和社會的關係。

    修身是個體的,齊家指的是大家族,不僅是自己的小家庭,治國是說的孔子那個時候的小國家,天下當然不是指全球,而是指的當時古人目之所及的周天下。

    但歷史的侷限不能淹沒思想的光輝,今日,這種從自身修養衍至家國天下的格局,對每個人都有指導意義,至少,它能讓我們感覺每個人都身懷使命,減少許多的盲目和茫然。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格局,我們就會感覺,我們的每一分努力,不但於己有利,也於世界有益。

    這種大格局,如果能夠成為全球的信仰,自然是一個和平上進的力量,毫不誇張的說,不僅能夠實現和平,而且人類文明也可上一個臺階。

    然而,信仰這個東西,是很複雜的,當今世界,每一個國家,甚至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中國要把儒家文化傳播到全世界,甚至形成統一共識,短時間內基本不可能。

    也許傳播的意義現在就只能滿足於傳播,讓大家先了解,然後來選擇自己的信仰。

    路修遠兮,勤求索耳。

  • 17 # 海納百川95039

    聖經是世界最普遍的影響力最大的且多在發達地區發行,上帝獻身愛與和平,給歐美日帶來和平安全感。但戰爭卻總髮生在發展中及貧窮國家地區!?中國的中庸後時代即周朝以後,是長久和平的歷史嗎?!法制體系結構及保障社會底層的社會福利才會帶來國家人民及世界的長久安全!

  • 18 # 覺海

    中庸之道,在於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就是剋制自己過分的慾望來堅持以禮待人接物。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四非”即是,對人對己不利的事物不要看,對人對己不利的事物不要聽,對人對己不利的事物說,對人對己不利的事物不要做。

    仁,就是果仁,由兩瓣夾一胚芽構成,兩瓣表一陰一陽,苤芽表生機希望。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衝而用之。道貴平衡,平衡就能沖和,和則有生機出現。

    中庸之道⇒剋制慾望⇒以禮待人⇒天下歸仁⇒和平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紅樓夢》的“紅迷”們,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對她的見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