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一天
-
2 # 麥穗日記
《離騷》是中國戰國詩人屈原的詩作,被稱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也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背的篇目,但是有很多學生都覺得《離騷》中“兮”字過多,又以芳草植物,如“落英”“墜露”“芙蓉”“茹蕙”“瓊枝”“榮華”等奇形怪狀的名稱,更是不理解屈原為什麼要以死明志,去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這些疑難點都加大了背誦的難度。
我現在高中畢業已經七年了,現在想想高中那種死記硬背的方式,覺得當時的自己好可憐,所以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一個好的記憶技巧,對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性。所以,如果想要快速背誦《離騷》,我覺得可以採用艾賓斯浩記憶法。
艾賓斯浩記憶法的內容艾賓斯浩記憶法是非常有名的揭示記憶遺忘規律的曲線,提出者艾賓斯浩認為,資訊在輸入大腦後,就已經開始慢慢遺忘了,但是遺忘是有規律可循的,它會隨著時間先快後慢,也就是說,在資訊剛被我們熟知之後,剛開始遺忘的非常快,但是慢慢地,遺忘的頻率就會慢下來。
舉個例子:
如果我們今天早上七點把《離騷》這篇詩歌背誦住了,那等到上午十點,就忘得差不多了,如果不再加強複習,第二天就會不知道自己背了什麼,三天後,就全部把背誦的內容遺忘了,可能就只能記住——《離騷》是屈原寫的。
如何根據艾賓斯浩法則背誦《離騷》既然,我們的大腦遺忘資訊非常快,那我們該如何更好更快的背誦《離騷》呢?我準備列一下背誦這篇詩歌的時間表:
1、比如說,老師明天講這一篇課文,我們需要前一天進行預習,在預習的時候,瞭解一下詩歌的創作背景、大概意思,晚上的時候,建議讀個三四遍,捋順整個文章的生字詞。
2、第二天早上,開始大聲朗讀,背誦,邊背邊強化詩歌的涵義;
3、第二天老師上課講課文的時候,查漏補缺,看看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和老師講授的意思有沒有差異,若自己理解錯了,要及時更正,若還有些疑難點理解不深入,就要問老師、同學,或者查閱資料,更正一下自己的錯誤。
4、同一天,老師下課後,你對這篇文章是理解最透徹的時候,建議你在課下讀兩遍,而不是老師講完之後,這節課就過去了。
5、午後,吃完中午飯,再拿出書本,花上20分鐘,默讀兩遍。
6、晚間,自習時再拿出《離騷》,讀兩遍,嘗試著能不能背誦。
7、睡覺前,再拿出來看兩遍《離騷》,躺在床上,閉上眼睛,想想自己對離騷的理解,看看能不能默背出來。
8、第三天早上就是收穫的季節了,上自習,再開啟一輪狂背模式,就會越背越溜!
遵守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教育家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意是:學習啊,就應該常常複習,那樣才能不斷學習到新知識,這也正好驗證了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所以,在我們掌握住《離騷》之後,建議要時常複習,這樣才能記憶牢固啊!
成年後,再讀《離騷》,方能體會屈原之痛中學時,對屈原這個人,極不喜歡。一方面,那時候不懂背誦技巧,死記硬背都記不住這首《離騷》,甚至再學習屈原的其他作品,都覺得痛苦;另一方面,我不能理解屈原為什麼因為被別人誤解,而要以死明志。成年後,當我因為學習、工作、生活等事情與他人產生分歧時,才會覺得誤解,真的會害死人,更何況,戰國時的屈原,是隻身一人遭到小人的陷害,在當時那個以天為大的社會,他認為只有以死祭天,方能挽救國家的危亡,讓那些奸佞之臣受到懲罰。
1、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忠烈
《離騷》中屈原遊歷了四個境地,分別是南楚神境、崑崙仙境、帝宮天境、西海域外之境,這四次境地的遊歷依次展開,意在表達自己經歷了小人陷害、坎坷身世之後,對自身的苦楚開始發洩,直到後來,慢慢的選擇了自身理想,不與小人同流合汙的志向。
“固時俗之工巧兮, 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 競周容以為度”這句詩詞作為作者明志的佳言,表明了自己一直遵守聖賢法則,做道義的事情,輔助君王,關愛百姓,卻遭到陷害,自己無能為力,只能在漫漫長路上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所以自己渴望在帝宮仙境向舜帝吐露心腸。
2、追求真理,不畏困難的人格品性
《離騷》中,屈原為了追求真理,一路千辛萬苦,卻始終堅持抵達終點。如他在去南楚的路上,渡過的沅水、湘水兩道大江大河,遊崑崙仙境時有人為他駕車,在帝宮時,有望舒、飛廉、青鸞火鳳等神人神鳥相伴,在西海也有蛟龍架橋,西皇擺渡,首次獨自前往,陸行時地勢險峻,後幾次有神、鳥等相助,也能從側面體現出來,路途的艱辛,可屈原卻在《離騷》中寫道: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通俗來看,屈原在遭受誣陷以後,他的無所畏懼、不懈努力,更能夠體現其追求真理的桀驁。
3、配香草、飲朝露、食秋菊,以達己雅志
《離騷》中,屈原降生時有著獨特的美名,正則、靈均以顯示自身的美德,在成長的過程中配香草,修法度,飲朝露,帶荷花,詩人認為這些植物是不會變的,它們自小就有一定高尚的品格,直到死去,都不會變化,詩人的吃穿用度皆取之自然,象徵自己不會隨波逐流,而是煢煢孑立於世。詩歌中,作者寫道: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諸如此類的詩句,都是作者在借用衣飾附屬物品,來象徵自己所處社會的變化,來表達所向往的具有永恆真理的世界。
屈原投江的意義何在?每逢端午節,很多人再談及屈原,都覺得屈原是不是有點傻?這世間證明自己清白的方式有很多,他偏偏選擇了投江,這種做法是不是消極的?相反,這種做法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積極的。
屈原投江,也恰恰證明了,當一個社會群體中出現了災難,有些清醒的人明白災難的結果,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他們不被相信,這時候這些清醒的人要把自己獻祭給天,讓天看到自己的奉獻,才會為這個群體免除災難。用作家楊鵬的說法,就是:
以自己為犧牲,把自己獻祭給身,以平息神的憤怒,換來部落的平安與繁榮。而屈原,就是戰國時代“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他願意一己之力承擔罪過,“雖九死其猶未悔”來挽救社會的安寧。
回顧歷史,我們國家每一個朝代,都非常重視人的道德品格,愛國之心,而屈原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社會理想來表明心志,反映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和人民的關愛。屈原的《離騷》開愛國主義詩歌的先河,為中國文學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
-
3 # 隨便讀點書吧
分享一點我個人的經驗。
首先是要理解,你可以把整篇文章想象出一個畫面來。屈原來做些什麼,說些什麼。理解一下他為什麼這麼說,運用了什麼比喻。我覺得這點是很重要的。當你理解了他的內在邏輯之後,背誦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當理解完內在邏輯之後,就是多讀幾遍,形成機械記憶。這個步驟也不能省。沒有其他辦法,就是多讀!!
最後你就會發現,如果碰到你背不下去的地方,想一下意思,這句話突然間就出現在你腦海了!
這個方法我認為適合所有古文背誦。
回覆列表
我自己記憶也不是很好,所以關於快速背誦的方法,我也也愛莫能助。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一般會把一個大目標拆分成若干個小目標,然有一個小目標一個小目標的完成。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循序漸進反而更容易完成目標。讀書不一定非得快,主要在於勤奮和持之以恆。
曾國藩事業成功,我們都認為他肯定很聰明,讀書很牛,其實不是這樣的。據說,他天資愚笨,讀書還趕不上小偷。話說有一天晚上,他在書房挑燈苦讀,由於記性不好,那篇文章也比較長,他讀了好多遍都背不會,就有些著急。其實,書櫃後面藏著的小偷比他還著急,小偷本打算偷些東西換錢,結果發現這裡除了書沒什麼可偷,就準備溜走,正好曾國藩進來了,只好躲到書櫃後面,本以為曾國藩讀一會兒就去睡覺,沒想到小偷眼皮都打架了,曾國藩還沒背會,小偷急得直接從書櫃後面跳出來,咆哮地指著曾國藩大罵:“從未見過像你這麼笨的人,聽你讀了這麼多遍,我都能倒背如流,你竟然還不會背。”說完小偷就把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曾國藩聽完無地自容,從此更加勤奮地讀書。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意思是說,長聲嘆息而淚流滿面,為老百姓多災多難而哀傷。屈原因為民生艱難而嘆息流淚,彰顯出他心憂家國、情牽百姓的高尚品格。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未悔】意思是,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即使九死也不後悔。屈原堅持為國為民的策略沒有得到楚王的採納,追求理想也被小人詆譭,最終楚王聽信讒言,自己也遭流放。但是他仍然堅持理想,不怕打擊,從不後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尋理想的道路又遠又長,但是我仍然不遺餘力地去探索。本句表達屈原為了理想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三句是《離騷》中我認為比較著名的三句,對現在的我們仍有啟迪的意義。人生在世,要堅持理想,努力奮鬥,積極進取,長路漫漫,上下求索。讀書也是一樣,當勤勤懇懇,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