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匠秦人
-
2 # 天天學語文
《赤壁賦》帶給我的思考是:面對困難、挫折與不幸,我們應豁達、曠達,積極樂觀地生活下去!
《赤壁賦》正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做宋神宗時,保守派的蘇軾因為不滿王安石的變法而被調任到湖州,在湖州的他給宋神宗上了一封摺子,這本是一個普通的例行上奏,但蘇軾終究是文人,摺子文辭中難免夾雜著個人情緒。不料,卻被他人斷章取義,汙衊蘇軾誹謗朝廷以及皇帝,最終被貶到了黃州,也叫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蘇軾經常乘船遊赤鼻磯,先後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與《後赤壁賦》。
雖被貶,《赤壁賦》中蘇軾仍曠達赤壁賦,蘇軾與客人一起遊覽黃州赤壁,面對月白風清、水天相接的景色,大家於是飲酒唱歌,本是高興快樂的。可是同行人,卻突然悲痛起來,覺得自己渺小、人生短暫、世事變化無常、理想難以實現!
蘇軾是被貶到黃州的,按道理他也應更傷心,可是他卻當起了傾聽人與勸解人。他認為從不變來看,世間萬物都是永恆的,我們也是永恆的,從萬物取用來看,他認為世間萬物是可以隨便取用,無人禁止,可以一直使用,不會枯竭。他的一番解答與勸慰,最終使同行人又恢復了快樂的心情!
蘇軾面對困難與不幸,是豁達的、樂觀的。他面對被貶的遭遇,仍懷有希望,仍堅強樂觀生活!
人生挫折難免,重要的是怎麼面對每個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這些困難,怎麼去生活,以怎樣的心態去應對至關重要。人生需要樂觀積極、豁達的情懷,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去面對不幸,更好地堅強生活!沒有過不去的坎,風雨之後便是彩虹!
願我們都有一顆豁達的心,積極勇敢地面對人生的一切困難與挑戰!
-
3 # 老催寶寶
我這裡分享的是自己對《前赤壁賦》的思考。
蘇軾是一位讓人極度舒適的好文人。如果能夠穿越,我要做他的書童。如果他不要女書童,我就女扮男裝去伺候他,只為讀他的詩文。遇到不懂的,請他給我講解。
月圓之夜,蘇軾乘興夜遊,欣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蘇軾面對如此美景,釋放自我。他把酒臨風,誦詩吟月,浩浩乎如憑虛御風,遺世而獨立。縱一葦之所如,羽化而登仙。這是何等豪邁何等超脫呀!讀著蘇軾的文字我也滿懷欣喜啦!我也飄飄然啦!我欲乘風歸去,管他高處寒不寒。享受大自然!享受能享受的一切。豁達樂觀。這是我讀《赤壁賦》的第一點思考。
接下來蘇子帶我走進了悲傷的意境。有簫聲響起,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把人帶入蒼茫的歷史畫卷,細數風流人物。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蓋世英雄曹操,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惜天下並沒歸他。那麼多神仙樣的人物都煙消雲散了。我這凡夫俗子。能追求個啥?人生虛無,把握現實,及時享樂吧!這是我讀《前赤壁賦》的第二點思考。
逝者如斯夫,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千古江山,英雄無覓。人生有限,時間無限,人物有變,人性不變。順其自然,隨緣自適。且讓我與蘇子一起享受這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吧!山有主,河有主,風月無主。消受一時,是一時啊!萬物皆流,無物常駐。像蘇子那樣,竹杖芒鞋輕勝馬,天不怕來地不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不管天雨與天晴!這是我讀《赤壁賦》思考的第三點。
以上是我對《赤壁賦》的思考。及時享樂,把握現在。豁達樂觀,江山無待。
-
4 # 卑以自牧也
首先先看蘇軾做前赤壁賦的時間背景,因為烏臺詩案他第一次被貶到黃州,一家人來到黃州,正當盛夏,千里跋涉之後,正好趕上溼熱氣候,一家人都水土不服,紛紛病倒。
到八月間,七十二歲的乳母任採蓮沒有熬過去,病死在這裡,蘇軾對乳孃任採蓮就是當媽媽對待的,她十四歲來到蘇家,伺候蘇軾的媽媽三十五年,還哺養了蘇軾和他的姐姐,後面他媽媽程夫人去世後,跟隨蘇軾輾轉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悉心照顧蘇家的第三代蘇邁、蘇迨、蘇過。所以蘇軾此時心理是非常痛苦的,親自撰寫《乳母任氏墓誌銘》。接著不幸的訊息又傳來,弟弟蘇轍的一個十二歲的女兒染病夭亡,於此同時,堂兄子正也在成都病逝,這一連串的變故,使蘇軾倍感生命的脆弱,油然引發出許多深沉的感慨與思考。
蘇軾人生的思想很複雜,但是他永遠能夠從中分辨出什麼時候該用哪種思想,他從小學習儒家、道家思想,並且他的母親一直信佛,所以他從小就生長在一個佛家信仰的家庭裡,以後他的人生穿插了許多當時名極一時的高僧。這三種思想經常相互否定,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蘇軾卻以“內儒外道”的形式將其統一起來。就像白居易晚年所倡導的那樣:修身以儒,治心以佛,養生以道。這也為蘇軾後面的再度貶謫幫到大忙,蘇軾在任職期間就是用的儒家救世的思想,在貶謫時期就是以佛家思想為主的,這個時候在黃州主要以佛、道家思想為主要的處世哲學。
在這種處世思想下他儘管堅持每隔一兩天前往安國寺參禪,蘇軾卻並沒有接受佛教的視人生為苦海,身體為腐囊的厭世主義,他執著地熱愛生命,珍惜人生,在他看來,道家的重生正好匡救佛教之失,道家的養生延年與佛教的開悟智慧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互為補充。他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鑽研,經常在書信中與朋友交流心得。巨大的精神打擊,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艱苦的生活條件都沒有打敗他,或許正是得益於他對道家養生術的研習與實踐吧。
在他來到黃州的第三個年頭,也就是元豐五年(1082年),經過幾年的磨礪,他的心靈世界早已大大不同於往日,一個嶄新的自我在苦難中蛻變出來,就像他在詩中寫到“已將地獄等天宮”,完全超越於世俗的窮達觀念之上,因而無時不在生活中感受到優美,領悟到哲思。怨怒與激憤都已成為過去,他變得更加光明、溫暖、親切、寬鬆。更加平和恬適、自然真率,充滿了成熟的幽默感,這個時候的思想和藝術感自然又昇華到一個更高的美妙境界。正是這個時候相繼創作出《西江月》、《定風波》、《浣溪沙》、《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千古絕唱。也許是歲月的磨難與人生的境遇同時加在一個人的身上,而恰好這個人又穿越千古看透了塵世間的那些設定好的遊戲,要不何人能作出這驚世之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對於蘇東坡的一生,稍微瞭解一點就會對你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大的影響,對於生活在當下這種浮躁的社會環境下,真是必備的精神食糧。
-
5 # 小黃當家
首先,瞭解一下蘇軾寫文時的背景,簡單來說,就是蘇軾無端受屈,在"烏臺詩案"結案後含冤入獄,不久,就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然不幸中又有萬幸,蘇軾並沒有被這種挫折所打敗。反而在遊歷山水之後還作出了這篇千古佳文。
在文章的前部分描寫風月的就不仔細賞析了,前面寫了一堆美麗漂亮的景色,本來很快樂的,但人不能想多了,一想多就容易出問題,什麼問題呢?這便是客所說的,大意是,當年的曹操的軍隊是多麼的雄武壯闊,他是多麼事業有成,他是多麼厲害多令人羨慕啊,但就是這樣的人物,如今又到那裡去了呢?就像今日這美景,真是美好,真是令人羨慕,我真想帶著神仙在天地遨遊,抱著這漂亮皎潔的明月而長生不老,但轉頭又一想,唉,這是不可能的啊,真是白日做夢。人的一生相比於這奔流不息的江水是多麼的短暫啊,唉,真是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啊!從話語中儘可以感受到客對人生短暫的不滿卻又無可奈何的悲觀情緒。
這種答案應該大部分人都有想過。從古到今,都對長生不老和極致的物質享受有著強烈的追求。但大部分人也應該是像到這一步就結束了,想著人生不過如此,於是該幹嘛幹嘛去了,無可奈何之後依舊繼續悲觀。但是蘇軾不一樣,他進一步思考了這個問題,否定了這個普遍的答案,並且給出了他的想法。大意是這樣的,他對客說:客你知道江水和月亮嗎?你看吶,這江水雖然不停的流逝,然而最終它也沒有消失;這月亮雖然每天都有陰晴圓缺,但是最終也沒有什麼增減。
如果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待這些事,那麼天地之間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這些東西就沒有一瞬間是一樣的。這讓我聯想到這句哲學性的話語:“人可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確實,你站在同一地點,但眼前的河流已經不是你之前踏入的那條河流了。
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這些事,那麼天下萬物和人類其實都是一樣不變的,就是說天地和人都是永恆的。我的理解是,從天地之初就有月亮就有流水,現在也有;從人誕生之初到現在也一直有人存在。這就像愚公移山裡面的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一樣。從這個角度看,人和天地萬物就是一樣的。所以,蘇軾得出結論,既然天地萬物和人都是一樣的,那麼有什麼必要去羨慕長江羨慕月亮呢?即,不必羨慕這些景色。
然後,進一步說出他的看法:
天地之間,每個事物每個物品都有各自的歸屬,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你一點也不要去拿去要,你也拿不走要不了。
那什麼東西是肯定屬於你的呢?只有這江上的清風,這山間的明月,你既可以用耳朵來聽,也可以用雙眼去看。這些都是無窮無盡的,真是聽也聽不完,看也看不完。這造物主留下來的無盡的寶藏,你我都是可以來享用的啊!
哇,讀到這裡我就在想,我的天吶,真是太美好了,我要是有蘇軾這樣的朋友就好了。聽完了這段話真是叫人豁然開朗,真是人生的意義都找到了。整個之前的悲觀情緒一掃而空,並且轉變成了豁達、開闊、樂觀的心情。真是叫人無比暢快!
讀文章、賞詩歌,最終還是要落到我們的實際現實的生活中。
如果在現在,就相當於你是一個剛剛考上985/211的前途良好的大學生。你有才幹、有夢想,想在這天地之間大幹一場。你想盡全力施展你的才華實現你的抱負。
在實際中,受到挫折是在所難免的事情。蘇軾這樣的都能這麼樂觀豁達,我覺得我再怎麼受罪,人生再怎麼不順也不能夠像蘇軾那樣子吧。那,蘇軾究竟帶給我怎麼樣的思想呢?
帶給的思考就是
有夢想,有抱負自然是好事。我們也應該努力去追求。但追求歸追求,實在不行卻也不可強求。有些事情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只要你盡力就好。
這世上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事情都不是我們一己之力能夠操控得了的。縱使如蘇軾這般天才,也不能夠在政治上大展其才華。很多事情啊,要順其自然。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要在一個角度裡面深陷不拔,最後鬱鬱寡歡不得而終。
這讓我想到一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直觀的視覺上,看景是如此。那麼在看待一些抽象的問題上,也應該這樣。
要辯證地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事物的執行規則,不同的視角能夠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會。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更好的答案和解決方法。還是要多讀書,少瞎想。本來快樂的遊山玩水,想著想著就有無限悲涼的想法。又不能像蘇軾這般思考問題。所以要多讀書,多在讀書中思考,以免出現眼界狹窄、思路不開闊的現象。人生是否有意義這個大問題啊,我想,應該是既有也無。關鍵是看你審視人生的角度和對待各種事物的態度如何。
-
6 # 純鈞LHGR
首先,還是先吐槽蘇東坡。蘇東坡憑弔的古三國赤壁,應該是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但他去的是黃岡赤壁。
《赤壁賦》這篇作品,充分印證了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說的話,即使是蘇東坡這樣的文豪,也無法免俗。或者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蘇東坡果然是玩樂的行家,政治鬥爭的廢柴。范文正公在《岳陽樓記》裡說:“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那些“遷客騷人”看到不好的景色,就“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看到好的景色就“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不知道蘇東坡遊覽赤壁後,讀到《岳陽樓記》時,臉上是什麼顏色。
不管怎麼說,蘇東坡這位文豪,肯定是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被貶黃州,雖然表面上很豁達,但畢竟還是吐槽“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顆自制的寬心丸,就算不燙嘴,恐怕也有點噎得慌吧。
蘇夫子大動“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之情,心裡的疙瘩實在不小。蘇居士聞歌而愀然,嘴裡說著“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心裡想的卻是破罐子破摔,與范仲淹所言“古仁人之心”大相徑庭,他寫出這篇《赤壁賦》,估計若是被範老夫子看到,就知道這人這輩子沒什麼大出息了。
蘇學士的座右銘可能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這樣的作風,不成為政治場上的犧牲品才怪。范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政治場上,頂數范仲淹這樣的對手最難纏、最可怕。他就像《老人與海》裡說的“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而蘇大文豪,則應該是他的政治對手最喜歡的軟柿子了。雖然蘇東坡也曾身居高位,,但一生不以“政治家”為人稱道,都只以其為文學家,不是沒道理的。
-
7 # 雲隱
《赤壁賦》是蘇軾經歷烏臺詩案後,人生頓挫時的再思考和精神釋放,從此蘇軾的天地不同,進入到另一個高度的美學世界。
蘇東坡在黃州時寫過兩篇《赤壁賦》,世人通常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不過在文人的眼中,《赤壁賦》通常指其第一篇文章,即《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是《赤壁賦》的姊妹篇。與前篇純寫江上泛舟不同,後篇主要為記錄詩人月夜登臨的情趣,登岸履險、踞石攀木、俯江長嘯而悵然若失,如夢如真,給人一種空靈奇幻,迷離恍惚的內心表達。
今天我們淡《赤壁賦》的思考,主要說《前赤壁賦》。這一篇文章是詩人經歷“烏臺詩案”後苦痛折磨時,面對赤壁懷遠千古,內心思想的真實表達,“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前赤壁賦》單純從文學語言上來說,詞藻華麗,形象逼人,情趣天真,顯示了蘇軾文風的自然天性,不需多言。而其思想核心才是我們要探討的,此文給人思想靈魂的觸及,有貶有贊,不一而論,但從其自身來看,不失為一次“築基”。
《赤壁賦》是蘇軾大悲之後的內心釋放,其中的吹簫客就是蘇軾體內另外一個自己,是“樂觀豁達”的蘇軾的另一面,是自己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詩人從眼前月到曹孟德的“月明”之詩,由眼前赤壁到曹操的赤壁,然“而今安在哉”?是反問,也是自問。一世英雄的成與敗,得意與落寞都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悄然遠走,世事變幻,人生無定。
經過了人生低谷的詩人,終於放下了功名,終於承認了自我的失敗。精神迴歸到了“且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就像其寫的一首仿張志和的《鷓鴣天》 西塞山邊白鳥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事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
“哀吾生之須臾”與“抱明月而長終”,人生短暫渺小且無可逃避,這是文人千古同悲的共識,也是無可逃避的客觀現實,而蘇軾選擇了“做個漁父”。
“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軾曾在詞下自雲:"玄真子《漁父》云云,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蘇軾是如此羨慕這個“漁父”,這可以說就是蘇東坡人生的情志。更是揮毫寫就漁父四首。這可以說是東坡居士對人生的回答。
漁父飲,誰家去,魚蟹一時分付。酒無多少醉為期,彼此不論錢數。漁父醉,蓑衣舞,醉裡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後不知何處。漁父醒,春江午,夢斷落花飛絮。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承認失敗是最難的,蘇軾在黃州徹徹底底的承認了自己的失敗,從而走上了人生另一重天。內心的不甘於苦悶,漸漸化為人生的能量而激發出另一種美學天地。
從書法到詩詞,蘇東坡再也不是以前的蘇東坡了。我們從《後赤壁賦》就能更直觀的看到這種轉變,這種轉變造就了千年不朽的書法佳作,詩詞名篇,也成就了蘇軾“五百年一人”的稱呼。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
8 # 百味寫春秋
我一直都認為,蘇東坡的許多作品都體現了他對人生的體悟和對宇宙的沉思,所以,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不絕。
然而在眾多佳作中,我覺得只有《前赤壁賦》最能體現蘇的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全賦在寫景敘事時注入作者主觀情感,文辭飄逸清俊,傳達思想深刻而富有理趣,因而得以作為古文經典入選高中語文教材。
深刻地說,全賦就是一場關於宇宙人生的對話,是哲理與詩情的高度融合。
《前赤壁賦》以水月開始,再以水月結尾。從最開始的自然情景,到結尾的哲理思辨,字裡行間瀰漫著透澈人心的廣大與澄明。
這首賦寫於公元1082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這時的蘇軾被貶在黃州,心中十分苦悶。於是在月圓之夜,與客泛舟夜遊赤壁,想借這良辰美景一吐胸中塊壘。
起先“水波不興”,作者非常主動地“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以抒發胸中的苦悶。隨後“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表面是好像月亮對他留戀不去,其實,是作者委婉地表達了自已對月亮的無限眷戀,並無意中流露出了愉悅的心情。
而正是這種心情,使作者忘記自我,忘記俗世,自然而然地融入眼前的夜景中:茫茫江水川流不息,自己就像一夜扁舟,放任自流,在無盡的虛空中“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此刻的作者,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逍遙與解脫:天地於我是廣闊的空間與自由,而不再是牽扯和羈絆。
隨後,作者情緒更加高漲,不僅“飲酒樂甚”,還“扣舷而歌之”。作者唱道“擊空明兮溯流光”,可見此時的作者已經在用這清潔的月光與水來陶冶自已被塵世擾攘不堪的心靈。同時也借這首歌表達了自己渴望擺脫俗世的成敗得失、悲歡離合的希望。
此刻的月亮己經從東山之上走進了作者的內心,從自然物理走向了思想精神。他期待著月亮能給他安慰,給予他精神上的空明,如神仙般的自在,但不久,理智又將他拉回現實,“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一方”。俗世悲苦又襲上心頭。
這種愁緒瞬間引起了思索對比,最後得出結論:人在天地間不過是極短暫的存在。
這顯然是蘇軾對過去的人生際遇的一種總結。在之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作者還在懷念周瑜等歷史人物的雄姿英發,感慨自己的渺小。
而到《前赤壁賦》,作者己經更進一步的認識到:即便曹操那樣偉大的英雄也在自然面前敗落。可見他此時己經擺脫了對個人命運的關切,將哲理的沉思上升至人類生命的普遍有限性。
隨後,在下一段,作者又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哲理性思考:水雖然不斷地流淌,但不會減少,月亮雖然有盈虛之變,但最終仍然沒有增損。因此時間的永恆或暫短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可見,此時的蘇軾已開始用道家思想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了。
最後,蘇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裡蘇軾不再執著,認為個人所追求的不是物質佔有,而應該是心靈的契合。開始隨遇而安,這也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前赤壁賦》表面上是蘇軾與客的對話,其實是蘇軾“舊我”與“新我”的對話,它代表著蘇軾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個人得失走向人類存在,由物我兩分到天人合一的不斷深入思索,是對生命的感悟與超越。讓千百年後的我們依然能在字裡行間中感受到蘇軾對人類生存的社會關懷和坦然接受命運之豁達心性。
解題至此。
-
9 # Leslie73
昔讀《赤壁賦》,以為勵志之作,今再讀之,覺有佛理可得焉。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一葦,真如、般若。縱一葦之真如,凌萬法而順適也。
“(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世之雄轉眼已為陳跡,而況芸芸眾生乎。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夫水有流動、月有盈虧,但非眼盲者皆可見也。今蘇子則謂之不然,曰水未嘗往而月並無消長。何也。諸法“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相雖動而性常寂也。故先哲有“物不遷”之論也。
佛理既有所得,但聽那“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
10 # 靜靜的閱讀拾光
蘇軾
《赤壁賦》帶給你的思考是什麼?首先,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赤壁賦》中的片段: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這首詩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從與友人在一起舉杯暢飲的歡樂,觸景傷情,到後面感嘆時光飛逝,全文一氣呵成,帶給我如下思考:
1.歡樂的氛圍更容易放大悲傷的底色蘇軾與友人泛舟赤壁,江面水天一色,暢快痛飲,並於岸邊歌謠相伴,好不快活!但是蘇軾的內心的悲傷的,再歡樂的氛圍也掩蓋不了他的悲傷,片刻的歡樂自己羽化成仙,樂極生悲。
悲傷孤寂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刻意去讓自己投入熱鬧的人群,自己安靜的待著,慢慢的消耗情緒不失為疏導情緒的最佳路徑,短暫的熱鬧過後,只會徒增更多的悲傷寂寥。
2.每個個體都是渺小的滄海一粟大千世界,每個人都是其中的渺小個體,不似江水永遠奔騰不息。
曾有人說: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是走向成熟的開始。
年輕時,我們總以為可以改變世界,長大後,才明白,我們無力改變世界,不讓世界改變我們,已窮盡了全身的氣力。
夢想之所以是夢想,因為他遙不可及,不能實現的就要坦然面對,與自身和解。
3.擁有與逝去,都是一種永恆月的盈缺,流水的奔流,看似每天都在逝去,但又似永恆,月亮永遠當空高掛,流水永遠奔騰不息。
萬事萬物自有其存在的規律,不是你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應該索取。
世俗的一切擁有都區分於群體,只有清風明月,對眾生皆平等,聽到就可以感知聲音,看到就可以繪成聲色,大自然的景色隨時都在,不會有人禁止月亮的升降,不會有人阻止對月色的欣賞。
大自然的一切對人類是平等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人皆可仰望同一片月色,撫摸同一縷清風,不必為逝去而傷懷。
4.活在當下,感受當下的快樂從歡樂氛圍中,蘇軾觸景傷懷,抒發自己的悲傷情緒,轉念間,感嘆人生之短暫,生命之渺小,萬事萬物不可強求,得不到的就釋懷,悲與喜此消彼長。
最後“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呼應開頭的歡樂氛圍,也抒發作者心境的變化,悲傷情緒一掃而空,一切淡然處之。
人間三千事,淡然一笑間。
回覆列表
嘆人生之須臾,慕江河以久遠!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美!以及對人生如夢!一閃而過之慷嘆!
人生在世,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在詩人眼裡,如糞土,過眼雲煙,稍中即逝!讓人感懷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