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晚來風L
-
2 # 企業簡史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成了諸葛亮展現個人才華的大舞臺。他先是舌戰群儒說服孫權結盟,再是草船借箭解決周瑜刁難,隨後在赤壁之戰中和龐統、黃蓋合作,用連環計將曹操的船隊焚燒殆盡。期間他還使出了“借東風”的特殊技能,簡直把諸葛亮神化了。
但真實的歷史顯然不是這樣子。曹操在江北,孫劉聯軍在江南,形成互相對峙的局面。如果要打消耗戰,曹操憑藉兵多勢眾和北方後援的強大,是絕不會輸給只佔據江東的孫劉聯軍。曹操的慘敗,絕對不是曹操實力不如人,而是特定環境所致。
一、天時
久居江東的黃蓋熟悉水戰的特點和江上的氣候,提出了火攻之策。火攻曹軍時,江上大風颳起,黃蓋的火計如有神助。
二、地利
曹軍士兵大多來自北方,不通水性、不習水戰。經過長途奔襲,曹兵不適應南方的水土、氣候,所以感染了大規模的瘟疫,這直接導致了大量兵士的病重和死亡,大大削弱了曹操的戰鬥力。
而孫劉聯軍佔有地利之便。他們計程車兵大多土生土長在荊州、江東一帶,他們久習水戰。
三、人和
劉備、周瑜等人軍事指揮才能出色,雙方聯手,實力倍增,和曹操一交手就佔有先機,將他逼回了北岸,從而掌握了戰鬥主動權,使到火攻之策得以實施。
-
3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赤壁之戰曹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第一個,當然還是疏忽大意,被吳軍火攻成功,燒了大量的戰船。攻吳無望,又幹脆自己放了把火,把剩下的船隻和水寨都燒了。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血吸蟲病。現在有人專門去做過考證,赤壁一帶,包括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都是血吸蟲高發區。解放後都還流行廣泛,造成大量的人死亡。連毛主席都有“萬戶蕭疏鬼唱歌。”這樣的詩句來形容。血吸蟲的主要寄主釘螺,生活在水中和潮溼的泥土中。在赤壁地區,吳軍駐紮的南岸,是石頭地形,吳軍因此不受影響。當時是冬季,曹軍駐紮的長江北岸,在夏季是被水淹沒的灘塗。冬季水枯後,則是土質的江岸。釘螺和血吸蟲密集,此病到解放初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治療辦法。曹軍因此死亡嚴重,戰鬥力大減。
第三,曹軍主要是北方軍士,大多不習水性,當然也無熟練的水軍。歸降的劉表的水軍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運用。本身荊州水軍是新附之軍,應該也很難放心使用。而吳軍的水軍戰鬥力強悍。
第四,運輸能力弱,生產力弱,曹軍因為不能速勝,後勤出現問題。古代的的道路條件和運輸能力,是非常差的。打一場大的戰役,往往需要數年來積攢和準備物資。運輸也非常的困難,需要動用大量的民夫,因此影響到生產。長途運輸的消耗也非常大,能真正運到前線的糧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會消耗在運輸的過程中。曹操消滅袁紹的勢力,都用了十幾年,就是因為雙方都受物資短缺的限制。沒有物資,就打不了仗,只能退走。
綜上所述,赤壁之戰中曹軍本已是強弩之末,又被吳軍放了一把火,渡江徹底無望,只能退走。輸在形勢和謀略上,軍隊數量上的優勢完全沒有能夠得到發揮。
-
4 # 白龍赤子
赤壁之戰發生於建安於建安十三年(208),參戰方有魏、蜀和吳,戰爭以孫劉聯盟的勝利而告終,結局讓人始料未及。此次戰役讓曹操南下的計劃徹底破產,對於曹操集團的打擊最重。更重要的是,此次戰役形成了東漢末年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是當時“國際關係”的最大變化。漢末以來,群雄並立,出現了許多強大的軍閥,如董卓、袁紹、劉表等,他們曾經有過輝煌的功績,但最終都失敗了。到赤壁之戰的結束,中華大地上只出現了三個實力強大的集團,那就是魏蜀吳,為以後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在這個意義上,赤壁之戰是有積極意義的。那麼,導致赤壁之戰最後結局的原因除了以少勝多,還有什麼呢?下面我將詳細介紹。
在我看來,公元前208年的所發生的赤壁之戰與公元1363年的鄱陽湖大戰有著許多類似的地方,也非常具有對比的意義。兩者都是以少勝多,實力雄厚的一方都被火攻所打敗,也都是典型的水戰。這兩次戰役都對當時“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了時代的走向。前者以曹操的失敗而告終,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後者以陳友諒的失敗而告終,為朱元璋統一“天下”打下了最主要的基礎,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程序。
在這赤壁之戰中,失敗方將船舶連在一起是最大的錯誤。曹操計程車兵大多來自北方,長途跋涉地來到了南方,肯定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沒有得到充足的休整,雙方就開戰了,這必然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面對孫劉聯軍猛烈的攻勢,曹操做出了將所有船舶連在一起的決定,給孫劉聯盟的火攻準備了條件。雖然在水上,但透過火攻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不懂水性的曹軍接連遭受重創,最終失敗。
孫劉聯軍中有傑出的人才諸葛亮、魯肅等。一般人們提到隆中對的時候,肯定會想起諸葛亮“三分天下”的時局觀。但少有人知的是,三國時期還有一個人曾提出過“三分天下”的論斷。那就是魯肅的“三分天下”,被史家稱為東吳版的“隆中對”。可見,魯肅也是三國時期智商超高的一個人,一直以來為大家所忽視。正是他與諸葛亮的強強聯合,最終才贏得了赤壁之戰。在這兒可以看出,人才在國家爭霸中的重要性,魯肅和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物。
結語
赤壁之戰作為東漢末年著名的“三大戰役”而被載入了史冊,確實,就它的影響力而言是當之無愧的。另外,赤壁之戰之所以會發生那樣的結局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我看來,它與元末的“鄱陽湖大戰”有著許多類似的地方,失敗方將船舶連在一起的方法是愚蠢的,正是這樣才導致了對方火攻的勝利,讓人唏噓不已!同時,孫劉聯盟之所以取得勝利與他們擁有諸葛亮、魯肅這樣的人才有著重要的關係,畢竟在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較量中,人才佔據著明顯的優勢。
-
5 # wangchengzhia
赤壁之戰,曹操要平定江南,一統天下,志在必得。而孫權劉備已無退路,絕地反擊。於是周公瑾率軍在赤壁迎戰曹軍,那曹操為什麼會失敗呢?
一、曹兵有驕傲情緒,所謂驕兵必敗。二、曹兵勞師遠襲,不習水戰。三、東吳上下同欲,周瑜指揮有方。四、孫劉聯合,人材濟濟。五、黃蓋詐降,借用火攻。六、曹軍發生疫情。
總之,曹軍勞師遠征,正如諸葛亮所言:“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遇上已歷三世,上下同心的孫吳和屢敗屢戰、不屈不撓的劉備集團的聯合,實在是沒有勝算的。加之人家主場作戰,用計適當,曹操兵敗就不足為奇了。
-
6 # 不懂球愛聊球
大家好,不在彼岸只在海給大家請安了。嘎嘎嘎,今天說赤壁之戰,這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次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
這次戰爭的主要意義不在於它是不是以少勝多,具體有什麼其他意義,我們慢慢分析。
先來了解下大概背景,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岸邊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其實赤壁之戰最主要是多後期的影響,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而且來說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後人來思考,給我們很多啟示。
一,團結就是力量。孫劉倆家連軍,本實力就不如曹操一家,但是卻可以取得勝利,這是團結一心才能取得的結果。
二,驕兵必敗。
三,任何時候要認清自己的優缺點。
四,任何時候都不能得意忘形。
五,就諸葛亮借東風而言,那是知識的積累,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記得前面回答過一個問題,我們讀歷史到底在讀什麼?
其實就是來對比我們現在,讓我們可以吸取教訓,讓現在的我們少走彎路。
-
7 # 旅途行者wjz
在我看來,在三國赤壁之戰中,曹軍會敗得原因還有很多種,如下:
1.曹操的軍隊是陸軍,不適應水戰,雖然數量多,但是不適應水戰,在東吳水軍的面前不堪一擊。
2.曹操的軍隊大半是北方人,不適應南方的氣候,使得好多計程車兵水土不服,反觀東吳水軍在本土作戰,兵員身體素質高。
3.曹操因為蔣幹拿回來周瑜的一份假的信而殺了荊州最有訓練水軍能力的將軍蔡瑁,張允。使得曹軍失去了訓練優秀水軍的機會。
4.曹操採用了龐統的辦法,把船用鐵鏈連到了一塊,使得船在著火時無法各自逃離,而是一起化成了灰燼。
5.曹軍經歷了官渡之戰,高層指揮者出現了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出現了輕敵的現象,輕信了周瑜和黃蓋的苦肉計、龐統的鐵鎖連環,低估了孫劉聯軍的實力。
以上就是我認為的所有原因。
回覆列表
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一場戰爭!建安十三年,曹操統兵八十萬南下會戰孫劉聯軍,後來孫劉聯軍用火攻大敗曹操!那麼強大的曹軍為什麼被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呢?
一,曹操率領的北方軍隊不習水戰
當時曹操軍隊全是北方人,來到南方之後,不習水戰。而且好多士卒連船都沒做過,雖然佔領荊州之後,命蔡瑁張允練習水軍,假以時日,應該會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由於蔣幹盜書中了周瑜的反間計,誤殺了蔡張二將,這就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了禍根!雖然後來委託李典樂進為水軍都督,但是在操練水軍方面,那是完全不能和蔡張相比的!
二,孫劉聯合
三,曹操驕傲自大
曹操逐鹿中原,統一北方,擒呂布、滅袁紹、驅劉備、佔荊州之後,意氣風發,雄心萬丈,想著滅了東吳一統華夏!但是太驕傲了,完全不把江東英雄放在眼裡!他甚至以為東吳會像荊州劉琮一樣不戰而降,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
三,輕信龐統的連環計
在得知龐統來拜訪之後,曹操真是表現的那叫一個謙虛啊,真是禮賢下士的做派啊!而且又領龐統檢閱他的軍隊,當他向龐統問計的時候,完全沒想到龐統是來給他挖坑的!而且這個連環計出來之後,謀士向他提醒了的,可是他不聽,剛愎自用!
四,輕信黃蓋詐降
真想不到,黃蓋和周瑜導演了一出“苦肉計”,他就信了?他也不想想老將軍黃蓋怎麼會投降他呢!那可是江東的三世老臣啊!不知道是對自己魅力太自信了別的什麼原因!反正輕信黃蓋給周瑜的火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