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從重回漢唐買了一套漢服,名字叫草書歌行(如圖一)。形制是直領對襟和宋袴,(出土文物如圖二)。那天穿出去,竟然有人說我穿的是日風。和圖三的和服比一下,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不得不說我心裡非常難過。其實穿漢服出去被人誤解成穿和服、朝服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基本上每位同袍都會遇到。解釋的多了我也會失去耐心,所以我買了把扇子,在扇子上寫上了“華夏衣冠”。 什麼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能準確的認出我們民族自己的衣服呢?
3
回覆列表
  • 1 # 民科觀察員

    中華民族本身是一個集合體,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從春秋戰國到明清,幾千年的時間。漢族的服飾是一直在變化的。比如秦朝時人們尚黑,漢朝時人們尚紅。而且每個階層的服飾都不一樣。這其實和五行有關的這個概念。所以你說要每個中國人認出自己的民族服飾,我覺得這個為時還早。除非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然後發展出另外一套有特色的服飾。

  • 2 # 崑崙139100429

    本來中國特色的正規服裝已形成,那就是中山裝。八十年代後人為地自我捨棄,卻追慕西方官場引領穿西服打領帶了。其實現今一再宣揚的綢緞為料、長衣闊袖的“漢服”既不適合官場,更不適合平民勞動者。官場用中山裝就挺好,在莊重上反而高於西服。至於百姓各自隨意便可,富裕有閒不勞動者(時)長衣短衣自由選擇,多數普通勞動者,特別工、農不可能細料長拖、追慕花樣…。各少數民族平時也是和漢族一樣的衣服,正因為體現團結、融納“少數”才在節慶中突出一下各自的特點,漢族無須從任何角度去攀比、表現自己。適合今天現實的,又不刻意追慕西方“並規”的就是中華的!

  • 3 # 藍琦兒讀書傳播正能量

    的確沒有什麼標誌可以一眼認出我們來,過去男人穿中山裝,女人旗袍,一看就是中國特色,如今改革開放了,穿著隨性了,想穿啥就穿啥了,如果想繼續保持名族特色,我覺得唐裝和漢服結合下,設計出既有名族特色又舒服得體服裝來,期待!

  • 4 # 詩歌小築

    作者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是一個漢服追隨者,而且希望我們中國的漢服能夠發揚光大。確實,我也有同感,雖然我沒穿過漢服,但是,漢服應該列為是我們的國服,這畢竟是華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就這樣捨棄,實在令人惋惜,就算平時不穿,最起碼傳統節日要穿,漢服的文化也是需要被繼承的。

    至於什麼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能認識漢服,就需要學習漢服知識,或者透過傳播漢服,讓人們都穿起來,只有喜歡,想穿就會去買,而在購買的同時對漢服款式自然會有所認識。這樣買的多了,欣起熱潮,就會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漢服,也就不會把漢服說成和服。當然這背後的努力,離不開漢服的追隨者。

    七年前接觸過一些喜歡漢服的人,還加入了他們的漢服群,當時是沒有人穿漢服出門的,現在你看看,穿的人多了,而且網上賣的也多,再加上漢服款式仙美,又有結合現代的改良風格,所以,我相信,我們每個人認識漢服,並且穿上漢服的日子不會太遠了。

  • 5 # 小築原創文學

    每個民族都有文化內涵,文化體現在服飾上,穿出自己的風格,我們走在大街上,今天看到的服裝,很多是當下的休閒,西裝,日常前沿便捷的服裝。服裝領域適應生活,不同場合不同的著裝。但在自己衣櫥裡,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傳統的節日,社交宴會著裝,沒有幾件旗袍不可,沒有幾件漢服、唐裝也會感覺缺失什麼。

    時下,年輕的姑娘,孩子很多著中國風的服裝在街上亮相,也不覺得與環境突兀,反而越來越覺得親切。國風的衣服,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風格。漢服以明代服飾設計元素主導,古風服裝以魏晉時期的服裝元素作為設計體現在服裝上。有些國人新年或者重要傳統節日喜歡穿唐裝,女性服裝多改良旗袍居多。

    總之,民族服裝有特定的屬性,也將有很多設計元素融進新生活,相信越來越多的國人會喜歡民族服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於和偉在新三國裡演的劉備和在軍師聯盟裡演的曹操你更喜歡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