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眉1985
-
2 # 黃同學請你站起來
司馬懿在曹操時候就已經是權臣了,更何況司馬家族是魏國第一家族,有些無可比擬的優勢和資源,這一天在曹操臨終前就已經說明,司馬懿推翻曹氏家族,只是時間問題
-
3 # 淺夢微醉
如果曹宇曹肇夏侯獻他們掌權,對司馬懿來說未必不是機會,因為不是輔政大臣,曹氏對他會少了一份戒心,但是司馬懿沒有其名,但有其實,其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必定蟄伏等待機會。曹宇他們的心機智商是絕不可能是司馬懿對手,可能剛掌權,正沉迷於紙醉金迷的生活中,曹氏宗親此時外無可禦敵之將,內無經綸濟世之臣,必然引起朝堂世族大家的不滿,司馬懿便可利用曹氏宗親昏聵,曹芳年幼,群臣憤怒之機,利用自己在朝中以及西涼軍區的影響力,以士族首領身份發動彈劾甚至兵諫,逼迫曹宇為代表的宗親下野甚至入獄。然後權力重新洗牌,即使司馬懿不做輔政大臣,也會安插自己的親信輔政,最終掌控朝堂,完成代魏重要的一步。
-
4 # 頭哥古今大院
司馬氏代表儒家氏族大地主階級在沒有科舉制度一直到晚唐都是這個階級統治直到黃巢起義宋朝建立黃巢幾乎降所有氏家連根拔起才為宋朝完善科舉創造了條件
-
5 # 百代千秋史
司馬懿仍然有機會的。因為無論是大勢的趨向還是個人的綜合能力競爭,他們二人即便加上曹爽,仍然是不敵司馬懿的。曹家大權旁落乃至被取代,有其必然性。
(司馬懿的形象。他所代表的不僅是司馬一家而是整個豪族。按照陳寅恪老先生的解讀,和東吳的政權支柱也是同一階級的。不過按照我的理解,陳老先生的“階級”,用現在的“階層”描述更合適。)
首先,看大勢:曹家為代表的寒族被司馬家為代表的豪族取代是大勢。
從出身的階層而言,曹家是標準的寒族,而且有過成為宦官養子的經歷;司馬家是典型的豪族,世代顯赫。更關鍵的是曹家的創業者曹操無論是“重才輕德”的人事路線,還是力行刑罰的治理理念,或者是崇尚節儉的社會風尚,是與豪族而信奉和堅持的“重德行”、仁政和奢華的儒家意識形態相悖的。儘管官渡之戰,曹操戰勝了豪族的代表袁紹,可是寒族與豪族的矛盾並沒有解決掉,只是延緩。曹操的勝利,只是暫時的。這樣,曹操就為二者持續相爭埋下了種子。
(歐洲宮廷所謂的“血貴族”。源自西班牙王室,古老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亞貴族宣稱,自己的血統最為高貴、純正,身上流淌著藍色的血液。之後,人們常用“藍血”來形容歐洲貴族和智慧的精英。古代中國同樣如此,只是換了表達。想想,“家譜”是做什麼用的?血統太重要了。只要是曹家的人,不管是誰,就是豪族不能容忍的。)
儘管,曹丕對豪族有過巨大的妥協讓步,乃至合作;儘管到了曹爽這一輩,他們早已不是寒族出身,反而是標準的皇族,但血統是不能改變的。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歐洲的封建社會,血統,是至關重要的。要不難何謂“藍血”一說呢?寒族與寒族的相爭實在不可避免。而且到了曹爽一代,九品中正制推行有年,依照此人事路線,受益的、往上升的已經基本都是豪族了。所以,力量得到強化的是豪族,不是寒族。這是曹氏兄弟不能逆轉的。這也是歷史事件背後的深層次動因。
其次,看能力:曹氏兄弟的綜合能力遠不及“堅忍陰毒”的司馬懿。
(“堅忍陰毒”是陳寅恪老先生對司馬懿的評價哈。)
高層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是全面素養能力的比拼。相比於更加隱忍和更加狠毒的司馬懿,他們的差距還是頗明顯的。
其他先不說,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二人的記錄,僅是如下:
“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號靡定,大小歲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義廢。為法之弊,一至於此乎!"
(曹宇的形象。司馬光評價他:“燕王性恭良”。全是司馬懿個性特徵的反面。)
“肇有當世才度,景初三年,明帝寢疾,方與燕王宇等屬以後事。帝意尋變,詔肇以侯歸第。正始中薨。追贈衛將軍。子興嗣。”
(曹“肇的形象:“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如此”。一個與皇帝能如此親密的皇族,他又能有多“堅忍陰毒”呢?怕是無論人望還是實幹都遠遜於司馬懿吧。)
自然他們二人不是“魏書”的核心。以上兩行字的過程陳述,他們的政治天賦與能力,可見一斑吧。而且要知道,之後的直接受益者是曹爽,得大便宜的是司馬懿。司馬懿未參與其中,就成為受益者,其老謀深算怕是他二人所遠遠不及的。
綜上,曹家和夏侯家無論換上誰,都不敵司馬懿。
回覆列表
反問一句,你覺得曹宇狠還是曹丕狠?成王者,狠放第一位,智放第二位,才放第三位。這麼一個狠角色,曹丕父子加起來都沒鬥過司馬懿去,你覺得曹宇,曹肇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