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辰懸夜
-
2 # TT派
據說?我想這個問題得分“據”“誰”“說”吧。
據朱棣官方宣告說,朱允炆自焚了,當他朱棣趕到的時候,我想朱棣看到的應該是一堆渣渣,這也算是見面吧,但如何處置應該無關緊要了。《明宗·太宗實錄》記載,朱棣即位後發詔書給北韓:“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據去年的熱劇《大明風華》說,朱允炆當了和尚,朱棣在宮外的一座塔頂見了他。朱棣確定朱允炆已無意於帝位,真的遁入空門之後,就放他走了,朱棣心裡也終於釋然。
據《穿越時空的愛戀》說,朱允炆和小玩子穿越到現代了,朱棣並沒有見到朱允炆。這條和題主的前提不符,放這兒純粹為了暴露下年齡,是吧,get到這條的朋友。
據我說,朱棣和朱允炆是否見面都是個謎,更何況是見面後如何處置的了。不過,正因為是未解之謎,才神秘而吸引人,也給各位編劇作家提供了創作素材。
-
3 # 青青予悠
當身為燕王的朱棣從北平出發,一路南下廝殺,在打到南京之後,他還把呂太后請過來,解釋自己起兵的苦衷。結果等呂太后回去,皇宮已是一片火海。並沒有找到明確的朱允炆,據說朱允炆和皇后都死在了這場大火中。
對於剩下的朱允炆的三個兄弟,朱棣絲毫沒有念叔侄情,有兩位,先給封了王,沒多時日就立馬押解進京看押起來。最小的一個本來朱棣覺得老實,於是派他去看朱標的陵園。但是,朱棣心裡還是不放心啊,與朱允炆相關的人一直存在,帝位做的不安心,於是,一場大火之後,這個侄子也死了。同時呂妃也在大火中喪生。
各種野史記錄總得來講主要有四種說法:
一、被大火燒死在宮中。
二、四處雲遊。
三、出家了,在朱棣的重孫親政之時,恩怨消的時候回來了,晚年被朱棣秘密的養在宮中。
四、一直被朱棣秘密的養在宮中。
但是現有資料查對,認可度最高的還是靖難時建文帝潛逃,替身死於南京,但朱棣知他沒死,為了快速統一天下,他一邊密而不宣一邊派人繼續調查追殺。由於叛徒告發,建文帝的船隊被堵於江上,混戰建文帝中落水失蹤,疑似溺水而歿,朱棣雖不盡信,但大勢已成,遂未深究。實建文帝獲救於忠僕,後逆轉北上,隱居於山陝山村,數十年不曾出世。朱棣隕宣宗歿,仁宗朱瞻基得人秘報建文帝行跡,遂派心腹協同錦衣衛秘密用毒藥於建文帝居所將主僕二人鴆殺,並縱火滅跡,後與建文帝主僕過往接觸者,或失蹤或離奇亡故者不能俱計。直到大太監曹吉祥叛亂時此事才被傳出,亂事平定後該事被強制封口,不再流傳。
-
4 # 陸高雄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故,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皇太子朱標洪武二十五年死,因此朱元璋立其次子允炆為皇太孫)。
建文元年,朱允炆按齊泰丶黃子澄建議開始削藩,因而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此役歷時四年,最終朱棣攻下南京,即皇帝位,為明成祖。
攻陷京師南京時,宮中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自此成朱棣一塊心病,亦為後人爭論不休之懸案。其間有幾種坊間傳聞:其一說建文帝讓一太監換其皇衣投身火海,自已趁機逃走;其二說建文帝削髮為僧,藏於寺廟;其三說建文帝於暗道中逃走後至雲南,住山中等等。但史家說法,只兩種,即“焚死”和“逃亡”。據永樂期所修之《明太祖實錄》記載,建文帝死於宮中大火,時燕王兵臨城下,宮城已被團團圍困,建文帝即便想逃亦來不及,又思及四叔朱棣向來貪權殘暴,如落其手,絕無生路,於是只好縱身火海。但後來灰燼中只找到皇后與太子遺骸,建文帝仍是不知所終。後朱棣為順利登基,最終還是宣稱建文帝確是葬身火海,並痛哭流涕,堅稱自已只是”清君側”,並無殺侄奪位,後把建文帝以天子禮殮葬。另一說法:南京城破時,建文帝剛開始是想要自殺,後在親信勸說下,從地道逃出了皇宮,並從此削髮為僧,浪跡於江湖,後來朱棣死方才回到京城,並住進了宮內,死後葬於西山。其實朱棣登基後,也不認為允炆已死,所以後來亦曾數度派心腹四出探訪建文下落,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朱棣幾次派鄭和下西洋,也是想要暗中察訪建文帝的一種表現。朱棣還曾向天下所有寺院頒佈《僧道度牒疏》,以此重新調查了一遍全國的僧人。但還是一直沒有找到建文帝下落。所以,對於題主所題的朱棣找到了朱允炆,他是怎麼處置的?跟本不存在。
-
5 # 八卦研究室
公元1402年,朱棣率兵攻入南京。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總覺得很不自在。父親朱元璋和侄子朱允文的鬼魂以及眾多被他殺死的建文帝的大臣的冤魂似乎一直縈繞在大殿裡,讓朱棣寢食難安,經常做噩夢。
他覺得奪了侄子的皇位,又逼死了侄子,死後沒臉去見葬在南京明孝陵的父親。所以,朱棣決定遷都往北平,便把北平改為北京。
如果朱棣真的找到他侄子,肯定不會殺他,而是立即封鎖訊息,然後建造一座王府,永遠把他軟禁在裡面。
-
6 # 羊排
朱允炆的行蹤在歷史上確實是個迷,有一點可以肯定的說,朱棣肯定知道朱允炆的去處,我來說說我的觀點。一、朱棣進城前。
朱棣一直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和朱允炆作戰,他進入南京前做個兩個打算,一個是逼迫朱允炆自己藩王的合法權益,清除在朱允炆身邊的奸臣,其實這個打算只是他的備選,他最終的心思是做皇帝,但是如何才能夠登上寶座,如何讓已經是皇帝的朱允炆知難而退,假若朱允炆不退位,又該如何做。
另一個直接殺掉朱允炆,所以朱棣在進城前就買通了宮中的掌握朱允炆行蹤的太監,又暗中派入一股特別勢力,專門用來尋找朱允炆下落,掌控後隨時告知朱棣,以便於按照情景來決定對朱允炆是殺是留!
二、朱棣進城後。朱棣進城後,還沒攻進皇宮時,就有部分文武官員暗中對他示好,都透漏出要他當皇帝一定支援的想法,這時候朱棣當皇帝的心思更濃了,但是他沒有表現出來,一如既往的喊著口號清君側舉兵入宮,他明面未講,暗中卻把訊息遞進宮內,見到朱允炆殺無赦。
收買的太監在最後關頭並沒有暗殺朱允炆,因為朱允炆在宮門開啟前,給了所有的太監一部分銀兩,讓他們自己逃生去,這一點上被收買的太監很感動,於是他放了一場大火,裡面用了一個侍衛的屍體代替朱允炆,一面換裝逃出宮外,這也是明史記載朱允炆的行蹤。
後來明朝的野史和民間傳說都說朱允炆逃出宮外,最後隱入山林,出家,還有領著死士繼續抗爭朱棣等等。
這些看來都有可能是朱棣的煙霧彈,因為在大軍圍城,朱棣最在意的就是朱允炆的行蹤,朱允炆沒有可能逃出宮外,但是朱棣又不能有殺他的行為,所以在歷史上,宮內大火,朱棣完全有不在場的證據,朱允炆是燒死在大火中他沒有否認,朱允炆逃出宮外,他也沒有贊成。
為什麼會這樣?
朱棣很聰明,只有朱允炆失蹤對他才是最有利的,對朝中大臣,對朱家其他人都是一個最好的交代看,利用尋找朱允炆行蹤還可以把朱允炆的黨羽一網打盡。
所以,我的觀點是朱允炆是死了,是朱棣暗中殺害,還是逼迫朱允炆自殺,總之,朱允炆的生死朱棣肯定是心知肚明的。
-
7 # 翁子龍的空間
1.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
朱元璋60多歲。
太子朱標(朱元璋長子,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兒子,朱允炆的父親)病死。
朱允炆
被立為皇太孫。
2.朱元璋死前,密命附馬梅殷(寧國公主之夫),輔助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繼位,時年21歲,也就是明惠帝,
又叫建文帝。
3.宮中謠言有幾個藩王要反,朱允炆害怕;朱允炆覺得“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請心腹大臣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商議。朱允炆有24個叔叔、大伯,在明太祖的時候,被立為王。齊泰認為諸王之中,燕王野心最大,有謀反嫌疑。黃子澄認為燕王兵力最強,而且早有防備,怕拿他不下,而是決定先削弱小藩王權利。周王
朱橚笫一個被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醫學家,能詞賦,作有《元宮詞》百章,主參編著《救荒本草》《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等作品。朱橚是燕王朱棣同母弟,本身蓄謀已久,朱橚次子、汝南王朱有向朝廷舉報父親圖謀不軌,朱允炆遣李景隆突襲開封,抓捕朱橚,貶為貧民,徙雲南勞教。建文四年(1402年),朱橚召回應天(南京)幽禁;接著是代王朱桂(明太祖第十三子),
是開國元老徐達二女婿,建文元年(1399年),因罪被廢為庶人;湘王朱柏曾經數次出征獲勝,洪武年間,常德發生叛亂,朱柏奮勇作戰,叛軍屢敗,朱柏乘勝追擊,全殲叛軍於延安,建文元年(1399年),朱柏遭人指控有意謀反、偽造寶鈔、擅虐殺人等罪,建文帝朱允炆遣軍偽裝成商人,直達荊州,出其不備,圍困朱柏府邸,朱柏放火焚宮,執弓跨馬,躍火自盡;齊王朱榑,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春,率護衛和徐州、邳州各路精軍隨兄長燕王朱棣北討元蒙,1391年春,率兵出鎮開平,防禦胡人。1399年,有人告發齊王有叛意,被召至京,與朱橚幽禁一起;岷王朱楩,朱元璋庶十八子,齒序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岷王於甘肅岷縣,1393年,改鎮雲南。1399年被西平侯沐晟告發,被朱允炆廢為庶人,遠徙福建漳州;燕王知道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只是建文帝一時不敢對自己動手。燕王招降蒙古士兵充實自己兵力,買通建文帝身邊後一些宦官,又扮瘋裝病,請求朱允炆放回三個在南京作為人質的兒子。
1399年7月末,建文帝的軍官抓了燕王兩個下級,以煽惑罪處死。燕王抓住把柄,於當年8月5日,藉口幫助國家除掉黃子澄、齊泰奸賊,起兵反叛,史稱“靖難之變”,此戰歷經三年,1402年,燕軍在淮北與朝廷的南軍抵抗,傷亡很大,燕將請求撤兵,燕王不允,截斷南軍糧道,南軍喪志,燕軍勢如破竹,攻到南京,守城大將李景隆開城投降,燕軍衝入,一片混戰,但見皇宮火光沖天,燕王慌忙令兵滅火,在灰燼中發現幾具燒焦了的殘骸,難以辯認,太監說是建文帝朱允炆和皇后及他們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
(朱棣登基,將忠於朱允炆的諸臣剝皮、下油鍋,把他們的女眷罰到教坊司當官妓,輪流“轉營”到軍營,遭受二、三十個男人凌辱,有摧殘至死的,朱棣聖諭將屍體餵狗。)網上這麼說,有疑。
《明史》:“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
8 # 抱影無眠夜歸人
個人認為結果只有一個:
被殺掉
原因有三個:
第一:“靖難”經不起推敲歷史都是勝利者所書寫,“靖難”只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成王敗寇才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畢竟靖難之役不是鬧著玩的,那是把腦袋提在手中的造反行為。他的最終目的如果不是皇位,會冒這個險麼?
漢朝也曾經發生過“七國之亂”,他們也是打著“清君側”的幌子起兵,最終漢景帝將晁錯殺了,也沒有阻止住謀反的腳步。只有透過武力解決,想一下如果朝廷失敗了,最終在皇位上的還是漢景帝麼?
第二:朱允炆活著,只會給追隨者留下翻盤的希望只有朱允炆死掉,朝中方孝孺等人才會徹底失望。
朱棣可不是朱祁鈺,他應該不會給朱允炆留一次發動“奪門之變”的機會。
第三:朱允炆不會輕易屈服面對皇權的誘惑,朱允炆肯定不會屈服於朱棣。如果落入朱棣的手中,死對於朱允炆來說,是他無奈又不得不接受的結局。
綜上所述,朱允炆如果落入朱棣的只有死路一條! -
9 # 遙山清風明月
找到還是沒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只有兩個人知情,一個是朱棣本人,一個是姚廣孝。
為什麼這樣說呢?靖難之役的實際策劃者,就是姚廣孝,朱棣的一生殘酷多疑,殺人從來不眨眼睛,方孝孺一句堵氣的話,他滅了方的十族,景清行刺未果,他剝了景的人皮,腹中填草,掛在城門示眾,景家被殺幾百口人,連朋友、學生也不能倖免。但是,他唯獨對姚廣孝敬重有加,也就是說,如果朱知道朱允炆的下落,絕對不會瞞著姚廣孝。
朱棣打下京城,皇宮失火,從火中找到一具屍體,但不是朱允炆,於是,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了一個謎。有人說,是主錄僧溥洽,準備了袈裟,把朱允炆化裝成和尚送走了。
於是,朱棣逮捕了溥洽,但是,不管朱棣用什麼手段,溥洽就是不開口,這一關,就關了十六年。
如果有了朱允炆的下落,按照朱棣的性格,一百人溥洽的腦袋,也不夠他砍的。溥洽沒有被殺,就是朱棣仍然沒有找到朱允炆的最好證明。
永樂16年三月,姚廣孝病危,朱棣冒著淅淅瀝瀝的春雨,來到慶壽寺,向他亦師亦友的姚廣孝告別,看到躺在病榻上、骨瘦如柴的姚廣孝,鐵石心腸的朱棣也落淚了,他問:少傅(姚的官名,朱從不直呼其名),你還有什麼要交待的嗎?奄奄一息的姚廣孝說出了最後一句話:溥洽系久矣,願赦之!
這句話記在明史《姚廣孝傳》,是歷史真實的記錄。
這句話,在當時,沒有第二個人敢說,就是說了,朱棣也不會採納。為了找到朱允炆,朱棣可謂絞盡腦汁,派鄭和下西洋,派專人秘密尋找,扣住溥洽這個活口。
據此分析,朱允炆的下落已成千古之謎,其他的一概是傳說、猜測,沒有任何根據,更談不上如何處置了。
-
10 # 臻行壹家人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在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領‘’靖難‘’大軍攻入南京城時,皇宮起火,下落不明;有人說,他從皇宮的地下水溝逃出,剃度為僧,浪跡於四川、雲南等地,最後不知所終;也有人說,他在正統年間,因年老回到皇宮,經太監吳亮驗明正身,養在宮裡,人稱【老佛】,死後葬於京西金山寺,但是【不封不樹】,沒有修建陵墓,可是,明末清初時,王崇簡、孫承澤到西山尋找,卻又毫無蹤跡!
而明仁宗朱高熾在他撰寫的【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則說:其父朱棣率兵進城時,‘’奸臣‘’知罪不可赦,關閉了皇城門,‘’脅建文君自焚‘’,朱棣還‘’備天子禮斂葬‘’,但當時既沒有置陵守冢,後人也不知陵寢究竟在何處,所以建文帝實際上並沒有陵墓!
-
11 # 最吧啦剪輯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靖難之役從來不是為了靖難,而是為了篡位。不比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畢竟當時李建成還沒有做皇帝,只是兄弟間為了皇位所做的鬥爭,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但是靖難不一樣,當時有皇帝,說難聽點,朱棣就是造反,奪的是自己侄子的皇位。
所以當時城破必須找到朱允炆,哪怕是死的,但是他挖地三尺也沒找到,朱棣慌了,皇帝沒死的話,他自己算什麼?他膽戰心驚的坐上了皇位,還好,活的也沒找到,他怕了二十多年,讓黑袍軍師姚廣孝找了二十多年,那麼到底有沒有找到朱允炆?
為什麼不怕大部隊去找?很簡單,這種事情不能公開,必須私下尋找,據說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去海外尋找朱允炆,真假不得而知。
據說是找到了,然後殺死了,還有一說是放走了,無非是朱棣善心大發,為了侄子,放了一條生路,但是朱棣是造反得的皇位,萬一改天朱允炆蹦出來說自己是皇帝,無論真假,肯定能號召一批大臣,朱棣會做這樣的事情嗎?
所以大機率是殺死了,最好的結果也是永遠囚禁。
-
12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朱允文唯一可能在的地方就是南京紫金山孝陵衛。他可能就是那個每天在暮鼓晨鐘中掃拾枝葉的無語老人。朱元璋在世時每逢有病,朱允文都會默默垂淚到天明,祖孫濃情厚意,所以朱允文無處可去,唯一心之歸屬就是為太祖爺爺和父親太子朱標守陵。
-
13 # 嗔痴歷史觀
談到明朝歷史,我們必然會想起的就是朱棣這個皇帝,因為他的皇位是從侄子朱允炆的手上搶過來的。可是提到這段歷史,我們又一直有一個疑問,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之後莫名消失,後來沒有了蹤跡,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說朱棣後來找到了朱允炆,是不是真的這樣,朱棣又如何處置的朱允炆呢?今天我們帶著這樣的疑惑,一起來研究一下關於明朝朱棣與朱允炆之間的那些事情真相。
正史記載的靖難之役大火根據《明史》的記載來看,朱棣在進入南京之前,其實已經基本買通了朱允炆身邊的那些太監以及大臣,並且暗中下了命令,見到朱允炆就格殺勿論,誰殺掉朱允炆還可以有獎賞。可是後來事情發生了轉機,因為朱允炆在小命不保的情況下,給了手下太監一些銀兩,讓這些人覺得不忍心殺害朱允炆。於是一些不知名的太監放了一把大火,皇宮瞬間烈火熊熊燃燒,而朱棣此刻就在城門之外,至於城內發生什麼事情,朱棣斷然是不知道的,可是這場大火燒得剛剛好,我們很難搞清楚背後操縱這場大火的人究竟是朱允炆還是朱棣。
就這樣,一場大火之後,朱允炆憑空消失,朱棣只是向天下人宣佈朱允炆葬身火海的訊息,隨後自己就登基稱帝,後來關於朱允炆的下落,在史料中很少提及,只是在一些野史中記載,朱允炆其實並沒有死,還與朱棣在暗中爭鬥。那麼,這些野史是否可靠,還有朱允炆的下落在哪裡呢?我們今天繼續結合史料以及當時的現實情況來進行一番分析,也許答案就在這些分析的背後。
朱允炆的下落根據史料記載,朱棣後來還是曾經派過兩個人去暗中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其中一個是鄭和,七下西洋,除了傳播明朝思想和學習其餘國家先進技術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尋找朱允炆下落。不過鄭和的尋找,明顯最後是沒有任何結果的,因為史料中最後對其尋找朱允炆的事情結果隻字未提。另外一個尋找朱允炆的人就是胡濙,他帶著朱棣的命令暗中到處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即使自己家人去世,他都不敢回家,生怕因此耽誤自己尋找朱允炆。
可是經過16年的尋找之後,他最終還是回到朱棣身邊,並且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兩人促膝而談,至於談話內容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史料中也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判斷談話內容肯定涉及到朱允炆的下落。談話結束後沒有幾年,朱棣就去世了,並且讓其成為託孤重臣,足以見得當年其在尋找朱允炆這件事情上,肯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那麼,朱允炆究竟是真的去世了還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繼續回到最開始的南京大火,當時的那場大火燃燒得轟轟烈烈,朱棣正在外邊策劃著要怎麼樣才能成為皇帝,怎麼樣才能光明正大成為皇帝?這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朱允炆作為朱棣的侄子,朱棣是不可能直接將其殺掉的,這樣很難以服眾,自己想當皇帝,明顯也就太難了。可是朱允炆也不能不死,因為要是朱允炆不死,朱棣當然也就不能當皇帝了,那麼,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製造一個意外,比如一場大火,然後朱允炆憑空消失,至於生死其實對於朱棣而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朱允炆從此消失,讓自己可以順理成章成為皇帝。
從這個角度來看,南京的這場大火,很大可能性就是朱棣自己叫人放的,目的就是製造意外,為自己登基稱帝創造條件,而朱允炆是否真的死了呢?我們就需要繼續分析後邊的事情了。當時皇宮外都是朱棣的人馬,朱允炆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經驗不足的皇帝,想必想在那樣一場火海中逃身,是肯定不可能的,很明顯當時朱允炆就已經去世,而朱棣在尋找屍體的時候,肯定也是明白朱允炆已經去世,才敢放心登基稱帝。
可是為了讓自己登基稱帝這個過程能夠更加顯得名正言順,而且為了安慰之前效勞於朱允炆的那些大臣,朱棣只能對朱允炆是否活著一事模稜兩可,別人說朱允炆是不是在大火中死了,朱棣說找到屍體又不太像,別人說朱允炆是否還活著,朱棣又說在大火中找到了屍體,就是這樣的態度,讓那些原本效忠於朱允炆的大臣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不知朱允炆死活,他們心中就會有僥倖,先讓朱棣登基,留住自己小命要緊,萬一以後朱允炆活著,東山再起還是有希望的。可是一旦朱棣登基之後,這些人就會慢慢被朱棣以尋找朱允炆為理由,一個一個處置掉,這樣不僅分散處置朱允炆殘黨的壓力,還讓所有人不知不覺,不得不說這才是朱棣最高明的一點。
至於朱棣派鄭和與胡濙去民間尋找朱允炆,實際上也僅僅是一個幌子,一方面是為了宣傳朱棣的重情重義,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民間尋找朱允炆的殘餘勢力,並且將其一舉殲滅,而朱允炆本身呢,早已在火海葬身,朱棣心知肚明,有恃無恐。
結語自古以來,對於帝王之家而言,可以說沒有什麼情義可講的,但是為了江山和皇位的穩固,奪權又必須名正言順,所以朱棣才會自導自演一場朱允炆在火海消失,後來又派人尋找朱允炆的悲情戲碼,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一切背後真正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朱棣自己的皇權而已!
-
14 # 祖傳選號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貴州的一個寺廟當了和尚。據說,在燕王朱棣圍城之後,建文帝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為防被俘受辱,建文帝決定自盡殉國。這時,突然有一個太監跑了過來,他告訴建文帝,太祖皇帝臨終前曾經交給他一個密匣,並叮囑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難,可以開啟匣子。建文帝聽後,急忙命這個老太監取來密匣,開啟一看,裡面裝有三套袈裟,三張度牒,一把剃刀,三張度牒上分別寫著應賢、應能、應文三個名字。應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應賢、應能分別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楊應能、葉希賢。匣中還有一封信,上面寫道"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這是太祖皇帝早就預料到自己會有今天,傳此密匣,告知自己剃髮為僧從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剃髮做了和尚,從鬼門逃出宮去開始了浪跡天涯的遊行四方的僧人生活。 建文帝化妝出逃之後,皇后馬氏為了掩護他,命令太監放火燒城,然後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宮之後,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太監、宮女們迫於壓力,便謊稱建文帝以自焚而死,並指認皇后的屍體就是建文帝,此時火中找出的屍體已被燒的面目全非,難以辨清,就這樣朱棣信以為真,沒再追究。
回覆列表
兩個後果,從親情出發,會留他一命,讓他安穩無憂的活下去,另外一個,從鞏固權力和帝王寶座來看,殺了他,也許才是永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