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人鄉音荒草甸
-
2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韓信要是當齊王保持中立,劉、項、韓會三國鼎立嗎?依舊取死
項羽在龍且死後終於聰明瞭一次,設計想要離間韓信和劉邦的關係,“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項羽說的這件事也的確是個事實,韓信那會功高蓋主,權力膨脹到足以左右劉邦,項羽提出來的說法確實是韓信需要注意的問題。不過韓信明顯沒有在乎項羽的提議,以“漢王授我上將軍印……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直接懟了回去,認為自己受到劉邦信任、重用,因此不可能會被劉邦針對。
最終結果不用多說,項羽一語中的,在項羽死後沒多久,韓信就被呂雉騙到宮內幹掉,死在一群太監宮女手中,一代名將死的無比憋屈。
回頭看一下,要是韓信當時信了項羽的提議,成了齊王,那麼會不會形成項、劉、韓三國局面?其實要是韓信這麼做,只會死的更早一點。
韓信其實並沒有像自己說的那樣,深受劉邦信任,劉邦雖然重用韓信,可是韓信做了太多不明智的事情,讓劉邦不敢信他。在韓信打下齊國之後,韓信就向劉邦提議自封“假齊王”,理由是“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韓信的提議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假齊王也是有理有據,然而韓信提出問題的時間不對。要知道劉邦這會正戰事吃緊,韓信突然想要封王?什麼意思,打算以兵變要挾?劉邦敢信韓信才是怪事。
後來韓信做的坑事還不少,“伐己功”“矜其能”,有能者謙卑忍讓這點,在楚漢爭霸時的韓信身上是看不到的,頗有一種“得勢者不可一世”的感覺。
正因為有了這兩點,劉邦殺韓信是必然,誰都容忍不了這條臥虎在身邊。
要是韓信看透這兩點,從而聽從項羽的建議自立,那麼會出現什麼情況?韓信依舊是敗,而且會敗的很慘。劉邦既然已經對韓信有了戒心,自然不可能放任韓信做大,在項羽離間之前,韓信軍中真正管理漢軍的將領已經變成曹參、灌嬰等人。曹參、灌嬰聽命於劉邦,一旦韓信自立,瞬間就會失去軍權,這並非是韓信想要自立就能自立的。
劉邦在滅楚之後,能那麼輕鬆的拿到韓信的兵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漢軍大權並非是韓信一人掌握。兵仙雖強,可僅是在謀略打戰上,大軍排程,可不是他一人享有,蒯通那招在韓信這裡是行不通的。
就算韓信能坐大,項羽和韓信也不可能聯盟,龍且死在韓信手中,項羽要找韓信報仇,韓信與項羽有舊仇,同樣欲除對方而後快。和談是不可能和談的,最終還是韓信、項羽兩人互撕。
韓信能走的路只有一條,嘗試用言語來體現自己對漢室的忠誠,可惜沒能達到效果。一句“功高蓋主”,註定韓信哪怕沒能威脅漢室的情況下,也只有死路一條。
-
3 # 迂娛與遇
如果韓信獨立,變成真正的多方博弈,劉邦+諸侯停止騷擾的情況下,項羽是會先去打擁有最大基本盤和百里秦關的劉邦呢,還是非要去打盤踞四戰之地的彭越呢,還是突襲地盤不穩沒有盟友部隊待整理的韓信呢?可以參考十六國冉魏稱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接近的情況了。最大的區別是冉閔地盤比韓信穩,前燕比項羽弱,而東晉的野心和實力比劉邦差。至於後續發展,會有很多不確定性,基本上是新軍不穩被項羽突襲打倒(韓信歷史上唯一一次與項羽交鋒是率諸侯聯軍多打一,之前攻必克戰必取是有項羽被牽制騰不出手的因素)。
然後諸侯趁火打劫瓜分齊地,有反叛史的韓信丟了地盤基本上宣告死亡,但有張良陳平和超強補給的劉邦會趁機再捅項羽一刀,效果不好說,但不論如何漢的號召力會下降,楚的基本盤增加,劉邦基本上無望戰勝項羽了。其次,項羽就是典型的開歷史倒車,韓信在某些程度上想法和項羽接近項羽有機會做皇帝麼?顯然是有機會的,但是項羽不喜歡,項羽喜歡春秋戰國的局面。於是大肆分封,假設項羽進咸陽改國號為楚,即使各諸侯心有不服,隨後起義,但項羽此時是正兒八經的皇帝,難保不會有一些亂七八糟的諸侯站在他這邊,也許就沒有四面楚歌的絕境。
但項羽不這麼想,他覺得秦始皇搞什麼大一統簡直是太蠢的行為了,秦如此短命,這種形式是搞不下去的,然而事實上秦漢之間相隔如此之近漢朝卻實現了大一統,這就說明很多時候很多問題是由於統治政策不當導致的,而並非單純的制度問題說完項羽再說說韓信,韓信的想法和項羽接近,你劉邦拿天下了又如何,秦始皇血淋淋的例子擺在那裡,你總不見得又搞什麼大一統吧,你還不是要分封諸侯王,到時候以我手底下的人馬,以我的戰鬥力,你還想管我?
你是名義上的皇帝,你是周天子,可我是最大的諸侯王,你拿我有什麼辦法其實最開始劉邦是個給了各位將領,諸侯這樣的訊號的,也確實封了王,那這樣我們就不把後來殺韓信稱為殺功臣,我們把他看做削藩,劉邦有什麼實質性的威脅韓信人身安全的政策出臺麼?沒有,一條都沒有,突襲,弄死,然後再考慮怎麼處理那些兵,那些土地、那些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罷了,韓信也不至於一點危險感受不到,只不過有恃無恐罷了。
秦漢之交,諸侯對自己手下將領的控制力並不強,有很多時候面對手下自立甚至背叛也無可奈何,後來武臣的部將韓廣,打到燕地就稱燕王,武臣也不能怎樣韓廣,只能承認韓廣的地位,並把韓廣的母親送到燕國。甚至在一些時候,諸侯都被手下所殺或取代,比如武臣和韓廣,就是被手下所殺,特別是韓廣的手下取代。這些情況都顯示,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諸侯對自己手下將領的約束力並不強,諸侯在將領心中的地位,也不怎麼高。強如項羽,他的部將英布都背楚投漢了。
最後,劉邦去漢中時,手下將領紛紛逃亡,利益面前人心背離很常見,曹參是沛系舊臣,灌英可不是,樊儈,陳烯就對韓信能力欽佩不已。韓信舉措得宜的話,有可能整合好齊趙魏疆域內的勢力。這只是有可能,畢竟韓信並非成熟的政治家,不確信他的能力能夠完全整合吸納所有勢力為己所用。韓信的一些事蹟,以恩義緣故不願叛離,殺鍾離昧以求自保,死前暴露蒯通勸諫的話,都感覺政治上不夠出色。劉邦立國後,平定過陳烯,臧荼,英布等人的叛亂,而彭越也是被呂后弄死。當時的世局,韓信自立為王,對這些擁有自己勢力的人肯定會有衝擊影響。所以,如果韓信自立為王,與漢脫離君臣關係,只保持聯盟關係的話,可能會重複七雄並立的局面,項羽會作為最大的勢力被針對。麗食其曾經勸諫劉邦提前分封諸侯,被張良制止,韓信自立的話,歷史可能可能會按照這一支線發展。
-
4 # 峰峰說史
楚漢之爭,如果韓信保持中立,我想最終笑到最後的是項羽。為什麼這麼說?彭城之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先看看彭城之戰雙方的陣容。劉邦將近六十萬大軍,身邊謀士有“遠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還有一個計謀不輸張良的陳平;武將有曹參、周勃,這兩位個個是勇冠三軍的主。而項羽只有三萬人,最終劉邦六十萬大軍被項羽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而劉邦本人還差點成為項羽的階下囚。那麼,劉邦為何會失敗?因為張良、陳平固然聰明,但是他們精通的是陰謀與縱橫家的學術,曹參周勃固然勇猛,但是也只能跟鍾離昧季布之流過過招,遇上項羽他們還不夠看,劉邦固然有能力,但是最多也只能指揮十萬大軍,指揮五六十萬大軍超出了劉邦指揮能力,所以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說白了除了韓信,在軍事能力上沒人能打敗項羽。而最後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項羽最終也敗給了韓信,自刎烏江,楚漢之爭結束,劉邦統一天下。
可能有人說,項羽雖勇,但是論謀略不如劉邦,即使沒有韓信,劉邦也會贏。我覺得不是這樣,謀略固然重要,但是沒有真本事,謀略也是空空而談,張良陳平哪個沒有謀略?而沒有韓信的彭城之戰照樣輸。沒有韓信,軍事上就沒有人能贏了項羽,軍事上贏不了,劉邦何談統一天下!
-
5 # 說客先生dys123
楚以亡龍且,項王恐,使盱臺人武涉往說信曰:「足下何不反漢與楚?楚王與足下有舊故。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然得脫,背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在。項王即亡,次取足下。何不與楚連和,三分天下而王齊?今釋些時,自必於漢王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邪!」信謝曰:「臣得事項王數年,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策不用,故背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數萬之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吾得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背之不祥。幸為信謝項王。」武涉已去,蒯通知天下權在於信,深說以三分天下,鼎足而王。語在《通傳》。信不忍背漢,又自以功大,漢王不奪我齊,遂不聽。當時韓信的回答:
上面這段古文說韓信滅了齊,殺了楚軍大將龍且;讓項羽有點恐慌,於是派武涉去遊說韓信背叛劉邦自立為王,說你現在是齊國領地的王,劉邦以楚為敵,滅了楚國,接著就是滅齊,不如與他聯合,三分天下各自為王。韓信就以當初他在項羽手下時受到的藐視對待,以在劉邦手下受到的重用相比較來說,我現在很好又受重用是不會背叛漢王的。韓信謀臣蒯通也勸韓信三分天下,韓信說第一受到漢王重用不忍背叛,第二自己功勞很大,劉邦讓我當齊王,不會奪去我齊王之位的。
漢王亦寤,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足見劉邦當初聽張良計策,然後封韓信為齊王,這句話安定了韓信的心。
引子:這段話前面的引子介紹的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暗度陳倉,一路凱歌與楚軍形成對立爭奪天下之勢。結果彭城之戰被項羽所敗,不但剛收服的秦將塞王欣、翟王翳又降回了楚軍,就連其他諸侯齊、趙、魏三個也背離漢劉邦和楚軍和好了。
劉邦先派酈生去說服魏王豹,豹不聽服。於是劉邦派韓信去剿滅魏王豹。韓信以聲東擊西之計活捉了魏王豹;緊跟著韓信請漢王給三萬精兵,他去連續剿滅燕、趙、齊四王諸侯。漢王就派張耳和韓信帶三萬兵去了,滅了代,接著以少勝多背水一戰滅了趙,隨後韓信以請漢王封張耳為趙王扶其國。
過幾年,韓信攻齊,齊向楚求救,於是齊王與楚軍大將龍且一起和韓信對戰。龍且號稱帶有二十萬兵馬,狂傲看不起韓信,結果被韓信誘於河道,然後放水阻礙半渡的楚軍,楚軍被河水一分為二,首尾難顧;韓信迅速回擊緊追其後的龍且,殺了龍且。失去主將的楚軍四散而逃,韓信一直追到城陽,平滅了齊,收服很多楚軍降卒。
於是韓信給劉邦寫信,說“齊國反覆多變,南邊又有楚國,不如封我為假齊王,先安定齊國之地。”劉邦當時被楚軍圍困在滎陽,盼著韓信滅齊後馬上來輔助他抗擊楚軍,韓信卻要自立為王,非常生氣。幸好張良和陳平勸劉邦,這時候我們弱楚強,如果不滿足韓信這個要求,恐怕韓信軍會叛變,那就麻煩了。於是劉邦聽勸,封韓信為齊王,但要他的兵馬攻擊楚軍。於是有了項羽派人想挑撥韓信背叛劉邦獨立,大家來個三分天下。那麼這時候如果韓信聽了項羽的話搞獨立稱王,誰會贏呢?韓信能不能成功獨立稱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楚漢誰最終能贏?我們推測敘述一下就知道了。
韓信出生經歷:韓信,淮陰人也。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為商賈,常從人寄食。其母死無以葬,乃行營高燥地,令傍可置萬家者。信從下鄉南昌亭長食,亭長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絕去。至城下釣,有一漂母哀之,飯信,意漂數十日。信謂漂母曰:「吾必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少年又侮信曰:「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眾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於是信孰視,俯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為怯。這段話可以看出韓信是淮陰人,家中很貧窮,沒法用錢來想法當官,也沒法經商,常常和別人蹭吃蹭喝,也是個不安分的無業遊民,到處流浪接受了一些人的救濟。還有一個著名的典故“韓信忍受胯下之辱。”這些出生來歷說明了韓信最底層的老百姓一個,沒有任何歷史家族背景,窮光蛋一個,還是個無業遊民;但其不安分,也能夠忍受別人的譏笑侮辱。但有飛黃騰達的夢想。
後來韓信投奔了項梁,但沒受到任何看中,接著又跟著項羽當了一個執戟郎中;也曾給項羽出過很多主意,但是項羽看不起他,更不聽他的。後來韓信就投奔了劉邦。開始劉邦也給他一個管糧食的小官當,因為犯罪受到株連差點被殺,被殺前豪氣滕公看中,覺得是個人物,就推薦給劉邦,但還是沒受到劉邦重用。
劉邦和眾諸侯滅秦以後,還惹不起勢力最大的項羽,被項羽分為漢王,領地在巴蜀。在去領地的時候,手下很多將領是山東附近的人不願意去巴蜀之地,就當了逃兵。韓信也跑了,但因為和蕭何經常聊天,蕭何覺得韓信是個大才,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以為蕭何跑了,那是他都的左膀右臂呀,當然心急,可蕭何是給他追韓信去啦,並說:
何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決。」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秣兵歷馬、養精蓄銳,後來謀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一舉降服三秦王,收復關中成為真正的關中王,然後以富饒的關中之地開始和楚霸王爭奪天下。
項羽能力特點: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項羽進入咸陽後,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沒有滅,蒐集寶物美女準備回江東,有人勸項羽說關中富饒,可以成王霸之業。但項羽見秦王宮都已經被毀壞,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東,於是不聽。那人又說,都說楚人性情殘暴,果然是這樣。項羽聽到後,把那個人殺了。項羽以能打能殺揚名天下,也以過於殺戮而滅亡。
劉邦對韓信信任嗎?一句話:劉邦對韓信等人有很深的戒心。
第一次韓信張耳拿下趙國之後,四年,劉邦就怕二人有異心,搞了一個突然襲擊奪得了二人主要的兵馬在手:
四年,漢王出成皋,度河,獨與滕公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奪其印符,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獨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信為相國,發趙兵未發者擊齊。第二次滅掉項羽之後,立刻奪取韓信軍權,封韓信做了楚王,都城下邳。
漢王之敗固陵,用張良計,徵信將兵會陔下。項羽死,高祖襲奪信軍,徙信為楚王,都不邳。第三次韓信當了楚王,剛到那裡出入縣邑,陳兵出入,有人告他有謀反意圖,劉邦立刻行動,採用陳平謀略,假雲遊,實際突襲韓信,抓到韓信降為淮陰侯。
項王亡將鍾離末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敗,末亡歸信。漢怨末,聞在楚,詔楚捕之。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有變告信欲反,書聞,上患之。用陳平謀,偽遊於雲夢者,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末謁上,上必喜,亡患。」信見末計事,末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末在。公若欲捕我處媚漢,吾今死,公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於陳。高祖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信。至雒陽,赦以為淮陰侯。到最後代王陳豨造反,韓信想做內應時已經沒啥兵馬大權了,只有家臣,結果又被一個家臣告密要謀反,被呂雉和蕭何誘捕殺了。
漢十年,豨果反,高帝自將而往,信稱病不從。陰使人之豨所,而與家臣謀,夜詐赦諸官徒奴,欲發兵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書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帝所來,稱豨已破,群臣皆賀。相國給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分析:
首先:劉邦是不信任韓信的,幾次奪兵奪權就看得出來,劉邦因為經歷多年諸侯戰爭,大小勢力很多人背叛來背叛去,劉邦就沒有給韓信太長的積累自己實力的機會。
其二:韓信先背叛項羽,後背叛一次劉邦,雖然是懷才不遇的原因;但劉邦看得出韓信是一個投機份子,抓握機會成就自己的人;豈會給他坐大膨脹野心的機會。
其三:在戰爭關鍵時刻,竟然不先救駕還威脅要當王,這就暴露了其狂妄野心是有的;再加上後來幾次不聽調遣陪同征戰,劉邦不會信任他。
其四:韓信沒有任何建功立業,而是蕭何經過攀談而發現的韓信,韓信拜為大將時,很多老將領都不服氣。
基於以上原因,再加上韓信初到齊地,他沒有自己的兵馬,領的兵是少量的漢王的兵將,剛到齊國收降的齊國的降兵,還有楚國的降兵;還沒形成統一集團戰鬥力量,這都是需要時間來籌備運作的。
其二當時楚國也不是真心和他聯合,只是想分化他和劉邦,這也是離間之計。
其三韓信和張耳帶兵出征,劉邦是有所防備的,韓信不一定能成功。
其四韓信由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兵跳躍成一國大將,真是小麻雀變鳳凰的變化;接著又升為齊王,一是劉邦的知遇之恩,對於韓信來說還沒有背叛之心;二是當時對自己的權力地位還處於非常新鮮滿足的時期;三韓信當然看的出項羽的計謀,自己的內部情況和勝算,以及劉邦的實力。真要是當時韓信魯莽脫離劉邦稱王,估計第一個先滅亡的就是韓信。
後來韓信和劉邦之間怨恨越來越大,也是經過很多次被針對收拾以後才看明白的。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稱疾不朝從。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嘗過樊將軍噲。噲趨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劉邦與項羽對比:
1、單輪軍事對戰:項羽確實多次打敗了劉邦,並且幾次以多勝少。
2、劉邦勝人和:
項羽絕對是一個英雄人物,也是一個能征慣戰的軍事家。但是其殘暴好殺,魯莽行事,全憑自己喜好做事;容不下人,不聽良臣之言,手下有本事的文臣武將越混越少;其二到處亂殺一氣,失去民心;其三沒有安邦定國之能,外面的大小勢力各諸侯只是被強勢壓服,並不心服。人馬越打越少。
劉邦豁然大多、胸懷大志、善於納諫、是人才投奔他,他都收。身邊不但有周勃、樊噲、曹參等老兄弟武將,還有頂尖謀士張良、蕭何、陳平等文臣;外面還結同盟了彭越、英布、以及其他諸侯勢力。所以他的人馬越打越多,
3、劉邦因人和得地利:
劉邦初入關中,對老百姓秋毫無犯,關中是秦國的大本營,都是秦國子民,相對於項羽的殘暴兇殺報復行為,關中老百姓和秦國降兵官吏更願意跟隨劉邦。而項羽出於報復坑殺秦王子嬰和秦兵。火燒阿房宮,不但失去啦民心,也是去了關中富饒之地利根本。他收羅金銀財寶和美女急於回到老家,缺乏長遠眼光和大局謀略,缺少爭奪天下的大胸懷。
劉邦不但奪得巴蜀和關中富饒之地做根本,還因為有了彭越在楚國後方的夾擊勢力,“彭越撓楚”有名的游擊戰術,不但經常擷取前線的軍糧,讓前線軍心不穩;還經常奪城佔地,讓項羽兩面奔跑,疲於奔命,顧此失彼。
劉邦還成功分化了項羽的得力助手英布,收服並讓九江王英布在楚國南面形成一定威脅。
4、劉邦佔據天時:
劉邦農民出身,卻因為犯罪討活造反;善於交際接納人才,善於聽取文臣諫言,善於下放權力,善於攻心,善於利用所有的力量。以人和做根本,得地利,忍耐等天時。
以巴蜀、關中為基地,佔領燕、代、趙北方之地;楚國後方放置了彭越與英布的牽制勢力;就算韓信造反了,夾縫中沒有任何根基的韓信也活不長;最終劉邦還是以包圍之勢,以人才濟濟,以地域遼闊後方穩固,物資充足保證,兵馬以多打少,逐漸消耗項羽力量,還是會取得勝利。大家覺得呢?歡迎交流。(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借用)
參考文獻:《漢書》漢.班固
-
6 # 活出豪氣來
項羽的手下得力干將英布、彭越等人,當時都已經選擇了投靠劉邦,韓信保持中立,不是愚蠢之極,自取滅亡嗎?當時各國都選擇了王政復興,齊國諸田爭權,互相傾軋,又遭受項羽的攻擊,才給了韓信席捲齊國的可乘之機。如果韓信單幹,作為一個外地人,沒有了項羽、劉邦等霸主的強有力的支援,他能得到齊人支援嗎?而且韓信的部隊中,劉邦的親信不少,灌嬰手中也握有重兵,韓信單幹,肯定要掂量掂量。
-
7 # 艾希之箭
首先,韓信請王的時候劉邦就想攻之,如果韓信直接反叛,可以說必然成為漢的頭號敵人,很可能促成楚漢再次和談;再看諸侯:項羽是當代戰神+公認的霸王,劉邦是最大勢力加上正經的漢王,韓信的紙面實力是參雜了劉邦人手的三十萬加上新拿下的齊地,諸侯是不會和韓信結盟的,必然觀望坐等打劫;再看霸王這邊:霸王之所以最後淪落垓下,可以說是劉邦、韓信、彭越等人不斷蠶食騷擾的結果。
如果韓信獨立,變成真正的多方博弈,劉邦+諸侯停止騷擾的情況下,項羽是會先去打擁有最大基本盤和百里秦關的劉邦呢,還是非要去打盤踞四戰之地的彭越呢,還是突襲地盤不穩沒有盟友部隊待整理的韓信呢?可以參考十六國冉魏稱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接近的情況了。最大的區別是冉閔地盤比韓信穩,前燕比項羽弱,而東晉的野心和實力比劉邦差。至於後續發展,會有很多不確定性,基本上是新軍不穩被項羽突襲打倒(韓信歷史上唯一一次與項羽交鋒是率諸侯聯軍多打一,之前攻必克戰必取是有項羽被牽制騰不出手的因素)。
然後諸侯趁火打劫瓜分齊地,有反叛史的韓信丟了地盤基本上宣告死亡,但有張良陳平和超強補給的劉邦會趁機再捅項羽一刀,效果不好說,但不論如何漢的號召力會下降,楚的基本盤增加,劉邦基本上無望戰勝項羽了。其次,項羽就是典型的開歷史倒車,韓信在某些程度上想法和項羽接近項羽有機會做皇帝麼?顯然是有機會的,但是項羽不喜歡,項羽喜歡春秋戰國的局面。於是大肆分封,假設項羽進咸陽改國號為楚,即使各諸侯心有不服,隨後起義,但項羽此時是正兒八經的皇帝,難保不會有一些亂七八糟的諸侯站在他這邊,也許就沒有四面楚歌的絕境。
但項羽不這麼想,他覺得秦始皇搞什麼大一統簡直是太蠢的行為了,秦如此短命,這種形式是搞不下去的,然而事實上秦漢之間相隔如此之近漢朝卻實現了大一統,這就說明很多時候很多問題是由於統治政策不當導致的,而並非單純的制度問題說完項羽再說說韓信,韓信的想法和項羽接近,你劉邦拿天下了又如何,秦始皇血淋淋的例子擺在那裡,你總不見得又搞什麼大一統吧,你還不是要分封諸侯王,到時候以我手底下的人馬,以我的戰鬥力,你還想管我?
你是名義上的皇帝,你是周天子,可我是最大的諸侯王,你拿我有什麼辦法其實最開始劉邦是個給了各位將領,諸侯這樣的訊號的,也確實封了王,那這樣我們就不把後來殺韓信稱為殺功臣,我們把他看做削藩,劉邦有什麼實質性的威脅韓信人身安全的政策出臺麼?沒有,一條都沒有,突襲,弄死,然後再考慮怎麼處理那些兵,那些土地、那些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罷了,韓信也不至於一點危險感受不到,只不過有恃無恐罷了。
秦漢之交,諸侯對自己手下將領的控制力並不強,有很多時候面對手下自立甚至背叛也無可奈何,後來武臣的部將韓廣,打到燕地就稱燕王,武臣也不能怎樣韓廣,只能承認韓廣的地位,並把韓廣的母親送到燕國。甚至在一些時候,諸侯都被手下所殺或取代,比如武臣和韓廣,就是被手下所殺,特別是韓廣的手下取代。這些情況都顯示,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諸侯對自己手下將領的約束力並不強,諸侯在將領心中的地位,也不怎麼高。強如項羽,他的部將英布都背楚投漢了。
最後,劉邦去漢中時,手下將領紛紛逃亡,利益面前人心背離很常見,曹參是沛系舊臣,灌英可不是,樊儈,陳烯就對韓信能力欽佩不已。韓信舉措得宜的話,有可能整合好齊趙魏疆域內的勢力。這只是有可能,畢竟韓信並非成熟的政治家,不確信他的能力能夠完全整合吸納所有勢力為己所用。韓信的一些事蹟,以恩義緣故不願叛離,殺鍾離昧以求自保,死前暴露蒯通勸諫的話,都感覺政治上不夠出色。劉邦立國後,平定過陳烯,臧荼,英布等人的叛亂,而彭越也是被呂后弄死。當時的世局,韓信自立為王,對這些擁有自己勢力的人肯定會有衝擊影響。所以,如果韓信自立為王,與漢脫離君臣關係,只保持聯盟關係的話,可能會重複七雄並立的局面,項羽會作為最大的勢力被針對。麗食其曾經勸諫劉邦提前分封諸侯,被張良制止,韓信自立的話,歷史可能可能會按照這一支線發展。
-
8 # 鄂G遊天下
匯入語:中國古代任何王朝的開國皇帝能成功最大的原因是時勢,其次是個人綜合能力(包含用人和培養人方面的能力)。楚漢之爭中非韓信成就了劉邦,而是劉邦成就了韓信。所以就算韓信保持中立,劉邦依然是勝利的一方,項羽依然是失敗的一方。
一、劉邦成就了韓信
韓信最開始是在項羽麾下效力,因才能得不到發揮,投向了劉邦的懷抱,初時劉邦對他也沒有太過重視,還是在夏侯嬰的推薦下讓他當了個管理軍糧的中層軍官,他準備離開劉邦團隊時,來了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就讓劉邦開始重視他了,畢竟手底下如此多的重臣都看好韓信的能力,肯定是有兩把刷子的,就準備認命他當將軍,蕭何卻說如果只是將軍怕是留不住他,劉邦就毅然任命他為大將軍,對韓信在軍事上的建議是言聽計從,最終戰勝了項羽,韓信也成為了一代兵仙。
二、沒有韓信的劉邦會不會輸?
1、我們用事例來說明,劉邦的曾孫漢武帝劉徹和劉邦在用人上都很厲害,會識人,敢用人。劉徹能夠把衛青從一個平陽公主的一介馬伕培養成了威名赫赫的大將軍,衛青還未老去,又培養出了一個少年大將軍——霍去病。同理,如果沒有衛青,我們可以百分之一百相信還會有李青,劉青,王青等出現,不為別的,因為漢武帝會用人,敢用人。同理,就算劉邦沒有了韓信,諾大世界裡還沒有人才了?就算再找不到一個韓信這麼牛的,比他差的找出幾個不難吧,三個臭皮匠還頂個諸葛亮呢。
2、打仗打的是綜合力量
戰略規劃、後勤補給、外交、戰術等等。
劉邦有蕭何搞內政,後勤無憂,有張良、陳平等人運籌帷幄。
項羽除了一水的將軍就一個拿的出手的范增,還給弄走了,路上就病死了。
結語:如果韓信保持中立,劉邦一樣贏。
感謝閱讀,敬請您留下寶貴意見,一起探究歷史!
-
9 # 努力面向陽光咯
很高興回答問題:如果韓信保持中立的話,項羽和劉邦誰會贏?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我相信來依然會是劉邦,項羽與韓信都有其致命的弱點,項羽清高自傲,個人英雄主義嚴重,不能知人善任,僅有一范增卻不能用。韓信僅為一將才,雖能橫掃天下,但須有蕭何、張良之類人才為其後盾,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沒有爭霸自天下的野心。有人說,坐天下的人需要有三樣特點,一是能忍能容,忍世人所難忍,容世間所能容。二是極強的權利慾,具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三是心狠手辣,做事情、下決心絕不拖泥帶水,不為親情世禮所限制,這三點只有劉邦這個所謂的流氓才具有,但這正是那時奪取天下所必需的,劉邦若少了韓信,其必會發掘到能取而代之的良知將,韓信脫離了劉邦,沒有了這個集團的支援,就是魚離大海,虎落平陽。不會找齊張良、蕭何、樊噲、陳平等一大批人才。絕道難有與劉邦爭奪天下的可能,甚至還不及項羽。所以雖然有人鼓動韓信或擁兵自重、或是反叛劉邦,韓信尚有自知之明,亦或是出於自身性格、認知的侷限,始終沒有下定這個決心,終落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
-
10 # 詹姆斯老鄉
我認為還是劉邦會贏
我從下面這幾方面進行分析:
1、大家相信命運嗎?一命二運三風水,古代帝王能夠成就的偉業,我感覺有很大一部分是命運的安排。如果歷史能重新再來一次的話,還是原來的樣子不能有改變的。
2、韓信在劉邦成就的偉業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沒有韓信的話劉邦還有張良、蕭何周勃、曹參等。劉邦一定會勝利的,天時地利人和。
3、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相比較,項羽在性格上有缺點。項羽性格殘暴無比,多次屠城失去了民心,性格決定了命運 。而這種性格上的缺點是沒有人能幫助的上的,而由你的性格在戰略上的部署又會有所不同,滅秦後沒有建立穩固的後方,在戰略上處於被動地位。即使韓信幫助項羽我感覺項羽還是會被給劉邦。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11 # 黑嘿嘿不一樣的故事
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當時已經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以韓信的才能,只能說其野心不大,如果大的話,誰都不幫,後面自己會贏!
回覆列表
如果中立項羽以短快和勇霸無匹之盛能把劉邦打殘,何況項王在機謀上也不是弱者,他只輸在貴傲體性就是不會哄人兒悲惜真英雄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