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先滅趙吧

    從馬後炮而論,魏國進攻秦國,已經被證實失敗了的。

    三晉位於天下之中,四面皆敵,魏國如果想最終稱霸一統,個人認為南韓可以先不管,南韓國力最弱也是天下之中,屬於四戰之地。

    魏國最可能的路線是北上滅趙,然後東進吞燕,如果得到燕趙之地,那麼魏國就佔據了版圖的東北,成為了天下一角,沒有了腹背受敵的隱患。

    佔據東北,就對齊國形成了包夾的形式。有機會的話,就滅掉齊國,從後來秦滅六國來看,齊國其實是最好滅的一個大國。

    如果能成功就形成了和秦、楚、魏三足鼎立的局勢(中間的南韓忽略不計)。然後就看形式發展了。

    相對其他方向的對手,這應該是最可能的方式。

  • 2 # 欲雲談史論今

    戰國初期的“三晉”,接收了前晉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人才上的豐厚遺產,雖然一分為三,但仍然十分強大。“三晉”中的魏國,在魏文侯執政之時吸引了大量人才前來投奔,發展極為迅速,國力當然就更勝一籌。

    魏文侯時期,向西進攻到鄭國舊地(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向東翻越太行山,佔領了中山(今河北正定東北);往南入侵鄭國,搶佔了酸棗(今河南延津縣城西南)。魏文侯在世時,魏國文化繁榮、人才興盛,罕有諸侯國能與之匹敵。

    但在戰國初,魏人的主要用兵方向還是秦國:公元前412年,魏文侯派太子擊圍攻繁龐(今陝西韓城市東南);公元前409年,魏國伐秦,在臨晉(今陝西大荔)築城;公元前408年,魏國再次伐秦至鄭(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在洛陰(今陝西大荔西)、合陽(今陝西合陽東南)築城;公元前401年,秦伐魏,至陽狐(今山西垣曲東南);公元前393年,秦國再度入侵,卻在注(今河南汝州市西)被魏軍擊敗。後世一統天下的秦國,雖多次與魏國交戰,卻勝少負多,整體處在下風。

    在與秦長期對抗的同時,魏文侯卻竭力維護著三晉內部的團結。

    在分晉之後,韓、趙兩國一度產生矛盾,即將兵戎相見。為此,南韓先來魏國借兵:“希望借魏國之兵討伐趙國。”魏文侯聽了後,卻斷然拒絕了:“我與趙國國君是兄弟,不敢從命。”之後,趙國也派人來借兵,魏文侯還是那句話:“我與南韓國君是兄弟,不敢從命。”兩國使者氣沖沖地走後,魏文侯才專門派人替韓、趙二國講和。此後,韓、趙二國感受到魏國的強大,主動前來魏國朝覲。

    由此可見,在戰國初期,魏國國策就是向西攻秦,與韓、趙二國維持友好往來。

    然而,魏國與秦對抗政策並未能動搖秦國根本。在屢次被三晉擊敗之後,秦孝公知恥而後勇,重用商鞅變法圖強,讓秦國迅速發展壯大。秦孝公執政數十年後,秦國異常強大,反倒是全面壓過了三晉——這其中也包括魏國。

    以此而言,如果戰國初魏國先整合三晉,再集合三晉之力來與秦國對抗,歷史會不會發展出不同的結果?

    首先,自崤之戰後,秦、晉二國就徹底反目成仇了。雖然三家分晉,但韓、趙、魏三國對秦國的敵視仍然是根深蒂固。

    就魏國而言,魏氏家族興盛之際,就與秦中國產生了種種過節。

    魏氏之祖魏犨,是跟隨晉文公流亡海外的功臣。但因城濮之戰前違命殺害了曹國大夫僖負羈,魏犨並未能得到重用。直到晉悼公回國後,為培植親信,才先後提拔了三位魏氏族人為卿,分別是魏相、魏頡、魏絳。這三人中,有兩人與對抗秦國密切相關。

    魏頡是魏顆之子,而魏顆又是長期駐守河西的將領。公元前595年,趁著晉軍主力攻打赤狄潞氏國,秦桓公趁機率軍入侵晉國。不想,魏顆在輔氏(今陝西大荔東)大敗秦軍,還俘獲了秦將杜回。因為父親這一戰功,魏頡被晉悼公提拔為新軍佐。

    魏相是魏錡之子,晉悼公聲稱魏錡在邲之戰中輔佐荀首擒獲了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功不可沒,所以要提拔魏相。但實際上,魏錡與趙旃等人不聽將令挑釁楚軍,是邲之戰爆發的罪魁禍首。在邲之戰晉軍大敗的前提下,魏錡這點小功,實在不足以彌補其過。但魏錡雖然有過,他兒子魏相卻極有才華。公元前578年,晉國準備伐秦,特意派魏相去與秦斷交。為此,魏相寫出了著名的《絕秦書》,將秦桓公罵得“十惡不赦”,成為春秋時期的經典文章。晉悼公提拔魏相為下軍主將,並非因為魏錡,更可能是欣賞魏相之才。

    由此可見,魏氏興起,就與對抗秦國過程中的功勞密切相關。尤其是魏相的《絕秦書》,後世秦人作《詛楚文》,還特意模仿了此文。能讓秦人如此念念不忘,後世的魏國怎麼可能完全無視強秦?

    在三晉內部,雖然韓、趙、魏是晉國卿族內鬥的最後勝利者,可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是說不清、道不明。

    韓、趙、魏三家,趙氏最早崛起,魏氏興盛最晚。早期趙氏與韓氏關係密切:韓氏之祖韓厥是趙盾一手培養提拔起來,在趙氏被滅族之時韓厥又知恩圖報、護佑了少年趙武。魏氏在晉悼公執政時才邁入卿族行列,與欒氏關係密切。後來欒盈被驅逐,魏絳之子魏舒一度想加入欒氏作亂,但在最後關頭被範鞅劫持阻止。欒盈之亂平息後,魏氏在六卿中當然就顯得更加孤立了。

    不過,雖然魏氏勢單力薄,可魏舒最終還是憑資歷熬上了正卿之位。

    魏舒擔任正卿時期,恰好祁氏、羊舌氏被滅族。在分配祁氏、羊舌氏封邑時,除了中行氏外,魏舒給趙氏、知氏、韓氏、魏氏、士氏的餘子們都分了縣邑。魏舒這種做法,無疑穩定了魏氏在晉國的地位。

    春秋晚期六卿內亂中,魏氏與趙氏、知氏、韓氏聯手趕走了範氏和中行氏;之後,魏氏又與韓氏、趙氏聯合,消滅了知氏。

    從晉國卿族複雜鬥爭史可看出,韓、趙、魏三家能成為最後的幸運者,關鍵一點就是不要做“出頭鳥”。曾經強大無比的郤氏、範氏、欒氏、知氏,都是因為族人過於強橫而遭人嫉恨,最終早早地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上。

    對於這點,魏文侯不可能看不透。表面上,分晉後韓、趙二國先出現了矛盾與衝突;一旦他們發覺魏人想借此漁翁得利,韓、趙二家很可能就立刻聯手來對付魏國。如此一來,魏國很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公元前386年,趙敬候初立,公子朔作亂不成逃到了魏國。剛即位的魏武侯想趁亂攻打趙國邯鄲,結果大敗而歸。這充分說明,以魏國全盛時期的實力,想在短期內整合三晉中任何一家都不容易,更不要說同時與韓、趙為敵了。

    魏國想做“出頭鳥”,很可能就會最先倒下!

    在三晉內部,魏、韓、趙雖然在歷史上明爭暗鬥不斷,但畢竟是透過合作才成為最終的幸運者。在外部,崤之戰後,晉國整個春秋期間幾乎沒讓秦國東進過一步,三晉與秦早就是世仇。這樣的前提下,戰國初魏國怎麼可能不防秦國而專心去與韓、趙內鬥?

    在魏文侯晚年時與秦國有兩次會戰,一次在陽狐(今山西垣曲東南),另一次在注(今河南汝州市西)。雖然魏國最終趕跑了秦軍,可從戰事地點來看,秦人已突破了崤函天險,深入魏國腹地了。強秦入侵勢頭如此兇猛,魏文侯當然就要更謹慎地穩固後防,與韓、趙交好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恰恰是魏文侯時期的積極抗秦、交好韓趙策略才讓魏國得以保持強大。魏文侯剛去世,魏武侯就趁亂襲擊趙國,完全放棄了這一策略。這以後,魏國就腹背受敵,完全陷入了被動。魏武侯去世後,韓、趙二國趁他兩兒子爭位之際聯手伐魏,差點就分裂了魏國!

    從此後,魏國就再也難以回到魏文侯時的巔峰狀態了。

    因此,在戰國初魏國也不能無視秦國,先挑起三晉內部的戰爭。

  • 3 # 時間不轉彎

    馬後炮而言,肯定是先整合“三晉”。

    我們從整個秦的歷史發展程序來看下原因: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封國,秦國正式形成。

    到秦穆公時,穆公一生致力於東出函谷關,但是東面由於強大的晉國的阻擋,在長達幾十年的執政生涯中,發動了東出函谷關的突圍戰。後分別在前627年崤之戰和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東突失敗後,秦穆公選擇了西進,西霸西戎。

    秦穆公之後的很長時間,中原各國都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中央,由於強大的晉國的存在,秦國只能偏於一偶,自個兒和自個兒玩。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強晉”分為“三弱晉”。同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即便如此,由於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魏國的李愧變法,南韓雖然相對較弱,但是,依然能阻擋強秦的東進。

    秦昭襄王時,秦國國力空前強大,此時,其他六國都可以注視到秦國的崛起威脅到六國的利益,看到了光是“三晉”的力量已無法鎮壓住函谷關口了,實行合縱之策,秦國採用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打破了合縱。而南韓依然是最軟的那個“柿子”,這時的南韓已完全不是秦的對手了,秦國佔領了南韓的野王,意圖侵吞上黨郡,進而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而此時的魏國國君卻害怕與秦王的威懾,不敢與趙韓肩並肩作戰,給秦國出關製造了條件。秦國啟用白起,打敗了趙國,消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趙國從此再無與秦對抗的實力,函谷關的口子徹底的被撕裂了,關中的虎狼之師,從此衝向了山東六國。

    從秦的發展歷程看,秦一直致力與東擴,但“晉”或者“三晉”的韓趙魏,一直是秦國東進的絆腳石,因此,魏國要整合,必須先整合三晉,然後才能圖秦。如果魏國先圖秦,必然遭到其他各國的強烈反對,就如齊國滅送一樣,遭到五國伐齊,差點滅國。

  • 4 # 尼古拉斯憶心

    很多朋友說應該先攻秦,但是這些朋友顯然忽略了,這是戰國初期,戰國初期各國形成了均勢,都不允許有哪個大國突然打破平衡,後來秦國是經過了上百年的變形,形勢與戰國初期已經變化很大了。

    除非魏國能迅速兼併秦國,這個顯然不太現實,秦國這麼大,一旦形成拉鋸形勢,老窩就危險,曹操開始不強所以才不會被別人視為威脅啊,一定要把戰國前期跟曹操時比,也只能把董卓和魏國的處境來比啊,後來曹操強了,他才有了被人圍毆的資格,這個資格是魏國出生自帶的屬性。再強調一點,戰國時期是“國”,曹操時期是“漢”,獻帝代表了法理正統,很多郡縣曹操直接派個人去管理那叫正常操作,要靠打下來才能統治的郡縣那才是不正常啊,戰國時周天子能讓諸侯把地讓給魏國不?魏國在前期就一反賊好吧,這點倒跟董卓差不多。

    戰國早期各國的動員能力是不一樣的,早期魏國最強教科書說商鞅變法確立中央集權,事實上東周時期是中央集權的發展期,其實一直有大量的貴族集團的存在實際上的均勢,那麼動員能力就作用大了,抗美援朝志願軍沒有聯合國軍多,但是每一次聯合國軍都感覺志願軍很多打不過,那是因為我軍的集結的好動員力更強。

    秦獻公只是扭轉秦國頹勢,但如果魏惠王真聯合三晉滅秦當時的秦國是頂不住的,打秦國的好處在於秦國政治是上孤立的,山東六國當時認為秦國和戎狄一樣,所以滅秦國也沒人會幫秦國,而魏國滅趙韓那就有其他國家幫著趙韓對抗魏國。魏當時既不具備滅秦,也不具備吞併韓、魏之實力,魏國攻趙,歷時三年才攻破邯鄲,趙國並未因此屈服,最終魏不得已和趙和解。魏國攻韓,五戰五勝,南韓並未喪失自守之力。

    大秦帝國影響了太多人歷史觀,商鞅變法前秦國結束大內亂後就已經算中等國力了:至少強於韓燕,比趙也不會怎麼弱。 趙國前期之所以聽魏國的,除了文侯給的小恩小惠外,魏國對中山的控制也是主要因素。有了中山的趙國能夠完整高效的整合領地,成為能夠與後期秦國一戰的超強。怎麼不說讓美國把日本讓給中國?這樣做就等於幫助中國整合原東亞文化圈,那麼美國的勢力將不得不退出東亞。同理,魏國讓出中山,河北的領土就是老貓枕頭下的鹹魚了。

    三晉同盟可以存在的基礎不在於什麼三晉之間的所謂“兄弟情分”而在於魏國隨時能夠制裁韓趙。分家之後魏國東線隨時可以圍困邯鄲,中牟。北面隨時可以殺到晉陽。 南韓就更別說了,根本原因就一個:魏國先變法,自身夠硬,魏國核心在東西兩極,大家說可以直接威脅趙國,趙國也可以直接打魏國啊……根本原因還是魏國太強,跟著魏國混沒壞處根本原因就一個:魏國先變法,自身夠硬。

    魏國核心在東西兩極,你說可以直接威脅趙國,趙國也可以直接打魏國啊……把秦國打狠了,趙氏鐵定會出來干涉的,而趙氏要干涉秦國在當時的法理道義和價值觀中都是完全合情合理,趙氏是嬴姓的長宗。魏國的問題其實也是南韓的問題,趙國的地緣比他們兩家稍微好那麼一點,三晉最明智的發展策略就是同氣連枝,一個拳頭對外,用新擴的領土做為調節籌碼在內部不斷換地以最佳化地緣,當週邊的便宜都佔的差不多了,三晉還是免不了內鬥,畢竟南韓不可能把鐵山換出去,魏國也不會願意讓出鹽池,趙國更不甘心永遠被排除在中原繁榮地帶之外。

    不整合三晉是無力滅秦的,初期秦國雖然差點意思,好歹是一口氣能拍出50萬軍隊的諸侯國。而當時魏國在汾河谷地的核心地區都處於南韓的打擊範圍。但不滅秦,也無力整合三晉,關中盆地和汾河谷地本身就是一體。有秦國在後面搗亂,韓、趙那兩個硬骨頭委實不好啃。所以魏國的霸權是那樣的糾結又脆弱。就想三國時期一樣,比前期打仗多上一倍甚至數倍的後勤運輸人員也算作部隊,另外數字上吹一吹反正敵方只知道很多,最後在敵方記載了就成了以幾萬完勝數十萬大軍的大戰了,孫十萬有一次也是謊稱十萬大軍的。

  • 5 # 藍天下的痕跡

    戰國初期,相對於趙、韓、秦,魏國確實是第一個崛起的。

    當時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可以說一時間吊打四方,甚至在和秦國奪取河西之地控制權時,以五萬魏武卒完勝五十萬秦軍(一說二十萬秦軍)。而趙、韓這時國力不強,只是魏國的小弟。

    可以說魏文侯、魏武侯經過任用吳起進行改革,不斷東征西討,抑齊,敗楚,奪秦,取得了大量的土地。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所以說,這個時候,魏國自然是認為自己天下無敵手,可能根本不會去想先滅秦還是整合三晉。並且春秋初期之前的尊王攘夷的霸主思想還是有影響力的,並不像戰國時期的滅國戰爭。我奪了你的地,充實了本國,擔當霸主,周圍一幫小弟俯首稱臣是當時霸主的主要目的。而且滅大國也是有風險。可參見戰國時的齊滅宋而導致的六國滅齊。

    不過假使魏國就是要滅秦平三晉來講,個人認為先應該平三晉。

    其一,三晉本為一體,整合三晉並不會招致被滅國之子民強烈反抗復國意願,三晉文化傳承,政治歷史有著同一根源(晉)。長平之戰是,上黨子民也自願歸趙。

    其二,統觀春秋戰國,三晉雖由一國瓜分而出,但實力不差,魏武卒軍勢志強,魏國中原富饒。趙胡服騎射,民風彪悍,意志頑強。南韓宜陽鐵產,鐵軍強弩。趙,魏均獨自給秦國發展帶來過巨大的壓力。但三晉其實並不是那麼團結,相互攻伐不斷,弱己強比鄰。所以若三力合一,則無人能敵(屢次合縱攻伐,三晉都是主力,但後期都不團結,使得合縱開頭一片順,結尾前功盡棄)。

    其三,秦國自己曾說過,若晉仍在,秦國則永無東出之日。確實晉這個超級大國,不管是地理,經濟,軍力。秦國在三家分晉之前,一步未出東方,所以魏國整合三晉,就算秦國已有巴蜀之地,魏國最次也能壓制秦國。

    假想:若先滅秦,魏國則天下獨大,趙、韓之君則更為感受被吞併的壓力,楚國,齊國仍為區域大國,勢必不想練趙、韓這樣與魏國之間的緩衝國也被魏國所得,可能會發生齊、楚拉著趙、韓、燕等合縱攻魏,此時魏國與趙、南韓境犬牙交錯,東齊、南楚、北燕三面攻之,魏國只能分兵對抗,並不能合力一處,情勢並不是很有利,很可能,魏國中原之土盡失,退守函谷關,成為第二個關中之“秦”。到時候就該叫虎狼之“魏”了。雖國立強勁仍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弱燕六國合縱攻滅強齊)。

    而三晉之領土紛爭外人大多看為三晉之“家”事吧。我三晉關起門來兄弟三個自己打自己與你何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釣魚有什麼100以下的海杆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