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杰在日本

    在《論語》的侍坐一篇中,孔子最欣賞的為什麼是曾皙的回答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第一,與其他幾個人的回答相比,曾皙的回答更接近孔子內心當中,理想的國 家 治理 狀態。

    其他的三個人中,子路說他能使一個 戰 事頻頻饑荒遍野的國 家,對外有勇力抵禦侵略,對內有方法擺脫饑饉。冉求說他能使一個小 國 百姓富足,併為下一步的禮樂打好基礎。公西華說他可以做一個國 家的小相做好宗廟之事。而曾皙所描述的場景雖然簡單淳樸,其實卻是一個孔子心中最理想的國 家 治 理境界,也可以說是禮樂境界。想想看,暮春三月的傍晚時分,穿著春天的禮服帶著禮帽的大人們,帶著一群孩子,到清澈的河裡洗洗澡,在河邊的臺子上吹吹風,然後一起唱著歌往家裡走。多麼的愜意,多麼的怡然自得!而這溫馨的畫面,所體現出來的,卻是一個社 會的國泰民安、禮備樂足。因此,孔子才會由衷地感嘆:吾與點也!

    第二,與其他人相比,曾皙的回答超脫了自我的侷限。

    子路說“由也為之(讓我子路來做的話)”;冉求說“求也為之(讓我子路來做的話)”;公西華謙虛一點說“願為小相”。三個人雖然有的並不禮讓、有的謙虛、有的委婉,但都沒有跳出小我的境界。而曾皙從容優雅並未特地強調自我,體現出了願 社 會重建禮樂,但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抱負。這也特別契合了孔子內心的想法。

    第三,孔子一生雖然也短期從 政,但更多的卻是致力於教育和教化。可以說教育和教化,傾注了孔子一生的心血。而曾皙的回答,雖未明言教化,但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著春服而出,踏歌詠而歸,不就是無形中最好的教化嗎?因此,才深深地打動了孔子,讓他這可貴的贊同的一票,投給了曾皙!

    順便說一下,這位曾皙,就是那位撰寫了《大學》、接受了孔子託孤、被後世尊為宗聖的曾子(即曾參)的父親。

  • 2 # 琅琅學觀

    曾皙描述的,就是初夏時節,人們帶著孩子外出玩水爬山的情境。看下面的所有圖,你也會喜歡。

    孔子找幾個學生閒談,席間問他們的志向。

    子路說自己的志向是指揮千乘之國,訓練他們,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勇氣。

    冉有說自己只能治理一個六七十里見方的小國,讓人民富足,至於讓他們知禮節,需要別人一起輔助。

    公西華說,自己沒兩位師兄本領大,不會做,但是願意學,學點兒宗廟方面的事,祭祀方面的事,還有怎麼與諸侯談判等等,做個小相國。

    孔子對上面的回答,最多就是笑笑。

    曾皙的回答則是:等到春夏之交,氣溫上去了,不冷不熱,剛剛開始穿短袖,喊幾個朋友,帶著幾個孩子,一起去江河裡游泳,去大山頂上吹風,然後一起唱著歌回家

    孔子聽完,長嘆一聲,曾皙想得和我一樣啊。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我也很欣賞曾皙的回答。有三個原因,請一定看到最後:

    首先上面三個弟子的回答,都是帝王事,只有曾皙的回答,是人事。帝王事就是駕車衝鋒,祭祀天地,會盟諸侯,管理人民,非常累,而人事則是快樂的。孔子還是個人,更喜歡人事。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上面三個人都是少年心性,不管是豪邁大氣,還是小心委婉,都是少年心性,要建立一番大事業。而孔子,當時已經是一個老人,他更願意放鬆下來。

    第三個原因則著最重要的原因。儒家匡扶天下,需要達到怎樣的結果? 天天忙死累死,被尊為聖人榮譽加身嗎?不是的,孔子是心懷天下的人,所有的學問都是為了能造成一個太平盛世。

    而曾皙描述的,一群朋友帶著孩子,無憂無慮開心地玩耍,不正是太平盛世的景象嗎?

    上面三個弟子無論做怎樣的實際工作,無論用怎樣的態度去工作,都有為了個人的榮辱奮鬥的意思。唯有曾皙,一語道破天下安定祥和,才是儒家真的的理想,所有的手段和方法都為這個理想而奮鬥。

    所以,孔子才說“我和曾皙想的一樣啊”

  • 3 # niushu生活視角

    一、孔子贊同曾皙觀點原因:

    對曾皙說的那段話,從積極方面理解,認為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

    二、關於“吾與點也”的評議褒貶不一:

    (一)孔子為什麼說“吾與點也”,對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對曾皙說的那段話(“暮春”至“詠而歸”),有的是從積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

    (二)另一種是從消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消極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主張,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有下面一些理由。

    1、從孔子的思想看。縱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說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遊列國,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但由於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他晚年回魯國後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極的一面。

    2、從孔子對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態度看。《侍坐》章記載,在子路言志之後,“夫子哂之”。一“哂”一“與”,態度截然不同。孔子為什麼要“哂”子路?因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子路講自己能治“千乘之國”,是不謙虛的。如果曾點志在把國家治理成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萬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無事”的理想之國,不是更不謙虛嗎?果真如此,孔子就不會“與點”,而只會“笑點”,甚至是“大笑”了。可見,孔子“與點”,並非因為曾點有濟世之大志。

    3、從曾點與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內容看。子路誌在治“千乘之國”,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華志在為小相,參與“宗廟之事,如會同”。二三子之志雖有驕謙之分,卻無本質之別,都志在為政。孔子也說:“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而曾點自稱“異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點志在為政,那麼曾點之志何以“異乎三子者之撰”?可見,曾點是“不求為政”的。

  • 4 # 廣陽梁山

    《侍坐》章是記人言志的文學作品,更是展示孔子師徒教育思想、教學觀念和教育方法的教育隨筆。在與四個學生進行交流後,孔子對曾皙在發言中用他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表現出一種淡泊名利,清靜無為,逍遙自在,無憂無慮的性情之後,孔子喟然長嘆,深表贊同,因為,曾皙描繪的清風沂水、性天風月的生活暗合孔子壯志未遂,英雄無路的落魄心態。這是一種“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喟嘆,也是一種心靈共鳴,志趣相投的評價。這正是孔子為什麼最欣賞曾皙的原因。我由衷地希望做家長的尤其是老師們能夠精讀這篇2500年前的作品,一定會受益匪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先自《論語•先進》,是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學生談論理想志趣的語錄體散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為文章記錄了2500多年前孔子師徒五人的談話,內容涉及到大量孔子如何教育學生的觀念及方法,如何教育學生、如何溝通交流、孔子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和提供了很好的方法,這對於我們今天如何教書育人是有著非常重要意義的。

  • 5 # 太公門文化觀天下

    《論語侍坐章》裡記述了孔子和學生的一個對話,篇幅不長。引述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日;‘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孔子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政治上的宏圖大展。沒有君主重用,周遊列國待價而沽。一旦得勢也是政治上的猛人:上任七天誅殺少正卯,後墜三都。在教學生也是有教無類。當問及弟子的志向時,天真率直的子路首先發言,當仁不讓,我要當大國執政官,保國富民。

     冉有謙虛,見老師不喜歡子路的答案,於是想大推小。發揮經濟才能,富民求安。至於精神文明建設,等待有道的君子。

    公西華品德賢良,後稱“先賢公西子” ,外交才能卓著。於是說,在諸侯國當個小外相是最大理想。

    曾皙並沒有馬上言語回答。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曾皙才回答,似有不尊師長之嫌。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唯一的點了個贊。

     

    孔子是有堅強政治理念的人。當然他的政治理念不同於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而是“鬱郁乎,吾從周”,晚年還嘆息“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雖然他的政治理念遭到老子無情的嘲笑:“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雖然他的政治抱負屢受挫折,“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即使“累累若喪家之狗”,仍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念,奔走不輟,甚至不惜“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因此,子路、冉有和公西華的政治主張孔子是念念不忘,心有靈犀。只是心有餘痛,不得不隱忍。雖然“哂”子路,何嘗不是自嘲。

    亞里士多德說,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若孔子只是政治達人,上或可比肩管仲、樂毅,下僅如商鞅、李斯,然有語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偉大在於他的特殊的市井情懷。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能昂揚於朝堂,與權貴為伍。讚歎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堅持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敬鬼神而遠之,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學生三千,有教無類。

    孔子精通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尤擅射,武力更是“勇服於孟賁,足躡狡兔” 《淮南子》。孔子學鼓琴師襄子,未久撫琴悉人,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有著完整的人生規劃,老而彌堅,不墮青雲之志。孔子老年喜讀易經,乃至“韋編三絕”,學生不解,認為他老而迷於占卜。孔子說,第一遍讀到的是演化天運,第二遍讀到的是大化道德,第三遍才讀懂易經頑強不息的精神。五十歲才多到,晚了些。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儒家的要旨。然處處皆是人生,天下太平,修養足以頤養天年。平天下也是為了君臣正名,禮教大化,然民自樂。所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才是孔老夫子終極的目標。所以,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 6 # 襟亞

    開門見山先回答問題。

    《侍坐》中孔子最欣賞曾皙的回答,是因為曾皙的回答體現的“志向”境界最高。

    下邊我們就來細分析一下為什麼說四個人中曾皙的這個回答境界最高。

    《四子侍坐》節選自《論語·先進》。它記述了孔子和四個弟子的一節生動的師生互動課,有問有答還有老師的最終評定。這一小段,歷來被視為最能體現孔子政治思想和理想的精華篇章,看似平常其實非同尋常。

    下邊就讓我們一起走進2500多年前的這節非同尋常的課堂,一起來看看師生們的表現,並解決孔子為什麼最欣賞曾皙的回答這個問題。

    一上來不得不提一下這四位學生的年齡,因為他們之間的年齡差和我們通常同齡同學的常規相去甚遠。如果不把這一點說清楚對於冉有尤其是公西華同學實在是不太公平!

    話說上課的那年,孔老師大約60歲,由他推出的四個弟子的年齡是下邊這個情況:

    1.子路大約51歲。

    2.曾皙大約54歲。

    3.冉有大約31歲。

    4.公西華大約18歲。

    列數字使我們明白,這是匯聚了老中青三代的混合型課堂。

    首先:這一節課孔老師提出的問題是:“來吧,別因為我比你們大幾歲就不敢說話,要是有人瞭解你們,你們打算乾點麼呢?有麼說麼,別藏著掖著哈!(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孔子在教學上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所以學生的年齡上的確也有點雜)。在教學手段上擅長使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

    然後:四個弟子的一一作答。

    1.子路有抱負、坦誠當然也魯莽和輕率,他沒舉手第一搶著就回答了。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假如給我一個夾在大國中的中等諸侯國,被軍事侵略後有了饑荒,經過我的治理,三年以後,能夠讓國民都有勇氣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2.第二個回答的是冉有,孔老師點了他的名:“求!爾何如?”

    冉有謙虛、謹慎、有分寸。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方圓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也行,我如果進行管理的話,三年以後可以讓百姓富足。禮樂教化方面自己的能力有限,需要讓修養更高的人來負責了。

    3,孔老師又點了最年輕的公西華的名:“赤!爾何如?”

    公西華謙虛有禮,辭令還很文雅。

    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不能說我有這個能力,不過我願意學習。諸侯們祭祀或者會盟我願意穿戴整齊去做個司儀小官罷了。

    4.最後孔老師終於點了老學生曾皙的名:“點!爾何如?”

    老學生曾皙淡定從容、灑脫高雅。慢慢停下正在演奏的樂器,站起來回答了老師,先說:“我和他們不一樣!”

    孔子馬上鼓勵說:“沒關係啊,各抒己見嘛!”

    於是曾皙交了一份得分最高的考卷。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陰曆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成年的五六人沒成年的六七個,大傢伙在沂水洗一洗,上求雨的臺子上吹吹風,唱著歌高高興興的回來。

    最後:孔老師肯定知道素質教育不能用分數評判學生的道理,他對於學生們的答案沒有非黑即白的下結論。所以他是這樣反應的:

    1.對於子路的回答他笑了。

    2.對於冉有和公西華,他什麼也沒說。

    3.對於曾皙他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

    大家可能說了,這算怎麼回事啊,什麼也沒說怎麼體現出什麼政治思想和理想來呢?

    別急,有人替我們問了。

    終章:孔子為曾皙解疑。

    其它在本節課表現一般的學生下課走了,追根究底的老學生曾皙決定向老師請教求得更深入的進步。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問:老師覺得他們三個說的怎麼樣?

    答:對於志向各抒己見罷了!

    問:老師為什麼笑子路?

    答:治理國家要用“禮”,他卻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冉有那麼謙虛,難道說的還不是國家大事麼,哪裡有六七十、五六十里而不是國家這個等級的?公西華說的不是國家大事麼?諸侯祭祀、會盟不是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華那樣的才華只能做個小官,那麼誰又可堪大用呢?

    我們來整理一下前面所有的內容,來捋一捋孔子為什麼贊同曾皙。

    那三個學生無論謙虛的或者不謙虛,說的事情都是國家大事。而曾皙講的卻是老百姓的具體生活的最終結果。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要推行“仁政”,那麼“仁政”的最終結果不就是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和美麼?

    孔子問的是“志”,其他三個學生講的都是自己想做什麼;曾皙的“志”就是要“以美治國”,達到和諧美好的最終目標,不凸顯自己,凸顯的是最終的理想。所以才說,曾皙的“志向”境界最高,成為孔子最贊同的那個!

    我不能否認,這個結論摻雜了我個人不成熟的一些聯想和推斷,不足之處還希望朋友們海涵,並能不吝賜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問一答的高冷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