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好話說不完

    秦諸子說的是先秦時期的周王朝東遷後,學術重心逐漸由王宮移向民間。自老子、孔子以後,一時大思想家輩出,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鬼谷子等皆能著書立說成為一家之言。後世稱這些思想家為“先秦諸子”。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數的上名字的有189家,4324篇著作,流傳廣影響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被髮展成為學派的只有12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春秋戰國時期各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時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先秦諸子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崇高地位,後世思想學派莫不淵源於此,諸子著作是瞭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資料。

  • 2 # 記錄歷史人生

    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後人把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又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裡來的。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華人。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華人。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授課筆記編撰而成的。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華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華人編纂的。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於南韓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鬥爭的激烈和複雜。雖然流派很多,但階級陣線非常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 3 # 夢迴寧州

    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髮展成學派。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韓非子

    至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繼承弘揚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為先秦法家學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深受齊文化薰陶的荀子,還培養出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代表人物。先秦法家主要分為齊法家和秦晉法家兩大陣營。秦晉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法教兼重;秦晉法家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聖人”。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他奠定了教育的基礎,政治上採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開明的啟發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對於思想領域的開創性見解間接的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這一文化鼎盛現象的形成。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也是孔子以後的儒家大師。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遊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樑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蹟差不多都儲存在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今山西安澤)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趙等多國,後任蘭陵令(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並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慎到、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黃帝四經》等。

    道家

    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當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相容幷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統,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歷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儲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屬於道家的別支,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

    政治觀∶老莊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

    人生觀∶黃老道家主張因循萬物,身國同治,老莊派主張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代表人物:

    老子

    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苦縣歷鄉曲仁裡(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生卒年不詳,一說生於公元前604年,諡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的《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執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於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鄭國(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劉向所整理之《列子》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而成八篇之數,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蒐羅整理加以補全。《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

    文子

    老子的弟子,與卜商子夏同時,而少於孔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現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認為是漢以後的偽書,但1973年河北定縣40多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所以確證是先秦著作無疑。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以下是墨家的觀念。

    倫理觀∶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

    政治觀∶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觀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觀∶提出“非命”,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為了求福避禍,他又主張“尊天”、“事鬼”。

    由於墨家從創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會中底層的學者,所以墨家更能體會到戰亂時期社會中勞動人民的悽慘生活,所以相對於儒家的過分講求“禮”,墨家更注重刻苦、節儉的生活習慣,而且不吝於做低層的勞動工作,被儒生辱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場上的對立,和思想上比“仁愛”更難遵從的“兼愛”,使得墨家並未得到統治者的支援,日後發展不大。

    名家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邏輯學。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而辯的內容,又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名家的理論在中國五千年來的學術沿傳裡,一直被冠上一個“詭辯”的惡名。

    名家的沒落,除了因為不受上位者的支援之外,也因為弟子們並無能出前人的創新主張。

    代表人物有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公孫龍

    公孫龍(約公元前325-前250年)魏(今河南省北部)人,或曰趙(今山西南部)人,有傳字子秉。約生於周顯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與莊子、惠施、孟子、鄒衍同時。公孫龍因為是“專決於名”,執名為實,他的辯論主要是語言的自身所展開,離開了具體、經驗的事物辯論。公孫龍善為同異之辯,達巔峰的境界,其主要辯論有:白馬論、指物論、堅白論、名實論等。

    惠施

    惠施,宋(今河南商丘)人,生於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傳卒於公元前310年,戰國中期宋國著名學者,名家鼻祖,與莊子為友,曾做過魏(梁惠王)的相國;後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遭到失敗,被張儀驅逐。惠施才思敏捷,博學善辯,長於雄辯與邏輯推理,曾與桓團、公孫龍等辯者掀起了名辯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辯給,萬石以之訥慎”。

    陰陽家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陰陽家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

    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又稱“五德轉移”。“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執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

    在政治倫理上,陰陽家認為“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代表人物:

    鄒衍

    鄒衍(約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齊國(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人稱為談天衍,又稱鄒子。舊史所載他的事蹟有所謬誤,但可肯定他是戰國晚期人。鄒衍曾遊學稷下學宮,以學問重於齊。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趙,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到燕,燕昭王親自為他在前面掃塵,聽他講學,為他築竭石宮,執弟子禮。故此有史推測他可能死在長平之戰後。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餘萬言,但早已佚失。現只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縱橫家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

    代表人物: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籍貫不詳,據考為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雲夢山(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

    蘇秦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學縱橫之術遊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遊說六國合縱御秦。他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後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儲存有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

    張儀是魏國(今河南開封市)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稱王,並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齧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彙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

    雜家

    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幷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雜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志》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

    代表人物:

    呂不韋

    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擔任秦相國十三年,為秦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呂不韋長期賣貴,積累大量家產。但他不滿足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尋找機會,投身政界。有一年,他到趙國都城邯鄲去作生意,結識了秦國公子異人。當時異人為人質於趙,處境也不太好,呂不韋則以為“奇貨可居”,先是以金錢和美女予之,博得異人的歡心。接著,遊說華陽夫人之姊,以賄賂買通秦孝文王之後華陽夫人,立以為太子。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後,公子異人得以回國即位,是謂秦莊襄王,封呂不韋為國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秦莊襄王死,秦王趙政即位,呂不韋被尊為“仲父”,代秦王攝政。

    趙政親政後,呂不韋被免職。先居河南,後徙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殺。著名的《呂氏春秋》就是他組織門客編寫的。

    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代表人物:

    許行

    許行是魯國(今山東西南)的農業專家,亦為先秦諸子農家的代表人物,為神農之言者。他的事蹟大多不可考。據《孟子?滕文公》所載,他曾自楚至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更與之處。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跟許行學其術。另外,許行主以數量為標準畫市價。

    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小說家者之起源,當蓋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說故事為生者。其意多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傳載輿人之誦,詩美詢於芻蕘。

    兵家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 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代表人物:

    孫武

    孫武是齊國(今山東臨淄)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瞭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透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

    孫臏

    齊國阿鄄(今山東陽穀、甄城縣)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傳說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但是根據最近的一些文獻,好像被龐涓陷害一事是子虛烏有。

    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 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醫家

    代表人物:扁鵲

    扁鵲生於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約和孔子同時。是一位著名醫學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的醫學家,著有《內經》和《外經》,發明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具體沒有對歷史觀的記載,我估計順從於自然,陰陽協調應該算他的歷史觀。

  • 4 # 上杉哲

    歷史觀即一個人對歷史的系統的看法,但在中國古代很少有人專門對歷史展開思考、構建理論體系,只有零零散散的對具體史實和歷史的記錄,特別是孔子,所以我們後人只能是在這些零散的材料之上加以系統化,故而與諸子本人的思想可能存在一些出入。

    一、儒家

    (1)孔子

    崇古,嚮往古代的仁君聖王時代。

    (2)孟子

    1.法先王的崇古觀。

    “言必稱堯舜”(《滕文公上》)

    “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公孫丑下》)。

    2.認為歷史由天命所主宰。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離婁下》)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萬章上》)

    3.歷史的過程是一治一亂。

    “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一亂。”(《 騰文公下》)

    4.一治一亂的週期是五百年。

    “,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其間必有名世者。”(《公孫丑下》)

    “由堯、舜至於湯, 五百有餘歲”“, 由湯至於文王, 五百有餘歲”“, 由文王至於孔子, 五百有餘歲”。(《盡心上》)

    5.仁君與丘民是歷史的動力。

    “君仁莫不仁, 君義莫不義, 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國定矣。” (《 離婁上》)

    民貴君輕。

    (3)荀子

    1.古今一致,無所謂進化。

    “夫妄人曰:`古今異情 ,其所以治亂異道" 。而眾人惑焉。彼眾人者 ,愚而無說 ,陋而無度者也 。其所見焉 ,猶可欺也,而況千世之傳也 ! 妄人者 ,門庭之間 ,猶誣(挾)欺也 ,而況千世之上乎 !”

    2.以近知遠的歷史考察方法。

    “欲觀千歲 ,則數(審)今日 ;欲知億萬,則審一二;… …故曰:以近知遠 ,以一知萬 ,以微知明 。”

    3.歷史與天命無關。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二、墨家

    墨子

    1.天命和鬼神決定歷史發展

    “昔者殷王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上詬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萬民……故於此乎,天乃使武王至明罰焉。”

    2.歷史是一治一亂的。

    “古者桀之所亂, 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 ,武王受而治之 。”

    3.歷史是不斷前進的。

    “今人固與禽獸麋鹿蜚鳥貞蟲異者也 。今之禽獸麋鹿蜚鳥貞蟲 ,因其羽毛以為衣裘, 因其蹄蚤以為絝屨, 因其水草以為飲食 。故唯使雄不耕稼樹藝 ,雌亦不紡績織絍 ,衣食之財固已具矣。”

    4.明君賢臣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三、道家

    (1)老子

    認為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絕聖棄智的,反感文明,故而認為歷史的發展是在倒退。

    (2)莊子

    1.莊子的理想社會:“同於禽獸居, 族與萬物並” 的“至德之世”。

    2.天命觀,認為階級尊卑都由天命所主宰。

    四、法家

    (1)商鞅

    1.歷史的發展有趨向,所以人應該順從趨勢。

    “聖人知必然之理、必為之時勢, 故為必洽之政, 戰必勇之兵, 行必聽之令。”

    2.歷史在進步。

    “然則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上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尊官。上賢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賢無用也。親親者以私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無行也。”

    (2)韓非子

    歷史是進步的,在變化的,反對崇古。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五、陰陽家

    五德終始說。

  • 5 # 小丙哥

    秦朝對中國歷史的偉大貢獻

    一。漢語普通話和標準漢字。

    現在北方話,廣東話,西南官話,四川話都來自於秦語。

    南方漢語大都來自於楚語,楚語,秦語,晉語都直接來自於周語。 周秦同源,發源於古雍州的渭河流域(今天的寶雞地區)。

    二。周朝是對周文化的渲染和傳播。使漢族地區有了一咱共同的文化和語言。諸子百家都來自於周文化,孔子說吾從周。但周朝對中國各地的管理是分鬆散的,是封建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諸候王。雖然這些諸候起初絕大部分都來自周朝王室貴族,但是經過好多代後,這些小諸候就慢慢不原中央的話了。是秦國將這些國家從政治上完全統一,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並實行郡縣制,沒有了象周朝那樣全國上百個諸候王。並且將重慶,四川,廣東,廣西,貴州等這些西南地區納入當時的中國版圖。秦語成了大西南地區和廣東地區的官方語言,並且演化為現在廣東話和西南官話。

    秦朝奠定漢族形成的基礎,漢朝將秦國的勞動成果加以鞏固,周文化深入到漢朝每個地方,所以漢族形成。

    所以說沒有秦朝,就沒有漢族。 秦朝也奠定了現在以漢族為主要民族的中國的雛形。

    只不是秦朝時間短,要不然今年漢族,可能叫秦族,呵呵

    西域的民族原來直接將漢人稱為秦人,現在土耳其仍將漢族稱為秦人。

  • 6 # 潦草人生不負韶華

    諸子百家包括有道家、兵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雜家等。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孫武、墨子、韓非、李斯、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鄒衍、蘇秦、張儀 、 呂不韋 等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歷史觀

    ●孔子對天命與鬼神表現出一種矛盾的態度。他認

    為有意志的天和天命是存在的。

    ●孟子講天命不多,他不強調天的主宰作用,更多

    的是強調人的力量,講要以人合天。

    ●荀子從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來解說禮制的起源和

    存在的必要性。天道觀是荀子思想中最閃光的地

    方。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論語·季氏》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離婁上》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

    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

    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荀子·禮論》

    2墨子、老子和莊子的歷史觀

    ·墨子認為天意和人間的正當要求是一致的,他把

    天意理解成了一種法度,一種原則。

    ●老子用一個抽象的概念“道”來解釋宇宙與世間

    ●莊子也強調“道”,他的“道”與老子沒有太多

    差別,只是更抽象,更虛無,更難把握了。

    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之

    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

    《墨子·天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上篇》

    3. 商鞅、韓非子和鄒衍的歷史觀

    ●商鞅懂得用歷史分期的方法把握歷史,並認為歷

    史是前進的,是今勝於昔的。

    ●韓非子的歷史觀與商鞅相近,但歷史是前進的主

    張和歷史分期的觀點更明確了。

    ●鄒衍有開闊的視野,或者說有豐富的想象力,他

    提出了大九州之說。

    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上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

    尊官。

    《商君書·開塞》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韓非子·五蠹》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

  • 7 # 柒柒通史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因為戰亂四起,很多飽學之士想一展才華,他們周遊列國,傳播思想,渴望得到一位能夠認同自己,能夠讓自己施展抱負的君王。

    據記載,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先秦諸子歸納為6家;東漢班固在《漢書》中又把分為了10家;直至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將先秦的思想派別劃分成了12家。

    筆者在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其中5家。

    儒家:由孔子創立,他提出“仁”和“禮”作為儒家的思想核心,主張“因材施教”。熟悉孔子的都知道,他門下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賢人,後世弟子們將他的言語進行彙總,編撰成了儒家經典《論語》。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實施仁政,民貴君輕,提出“性善論”的思想。在這裡需要插一句,在當時諸國紛戰的環境下,百姓苦不堪言,“民貴君輕”思想雖然對百姓有利,但是會採納的君王寥寥無幾。

    董仲舒: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儒家思想受到了重大的打擊。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升了儒家思想獨一無二的地位,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墨家:創始人墨子,提出墨家核心思想“兼愛”、“非攻”。墨家的首領被稱為“鉅子”,像我們熟知的荊軻刺青王的荊軻就是墨家的劍客。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出現了“非儒即墨”的現象。

    法家:創始人李悝,戰國時期魏華人,提出“重農”、“法治”思想,並且彙集了當時各國的法律編輯成了《法經》,現已失傳。“法”最早出現在夏商時期,在春秋時期得到成熟的發展。法家的代表人物比較多,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改革,已圖獨霸天下。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戰國時期衛華人,原名衛鞅。商鞅在秦孝公時期變法改革,史稱“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墊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

    韓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之一,韓非是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

    道家:創始人老子,老子主張“無為”。老子《道德經》的問世,標誌道家思想的成型。道家以“道”為核心,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

    莊子: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最著名的經典“莊周夢蝶”、“子非魚”之論。

    兵家:關於兵家起源的說法有各種版本,最讓世人認同的還是起源於孫武。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紛戰,兵家有著重要的地位。需要注意一點的是,《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孫臏寫的是《孫臏兵法》。

    孫臏:兵家代表人物之一,作為鬼谷子的徒弟,孫臏與龐涓相愛相殺,龐涓設計使孫臏遭受臏刑,後孫臏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大敗龐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同樣的生意,有人賺有人賠?現在生意難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