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迂娛與遇
-
2 # 地理與歷史
袁紹在官渡敗於曹操後一蹶不振,一直鬱鬱寡歡。後在平冀州叛亂之戰獲勝之後病死。 死於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天。
-
3 # 談古論影
中平元年(189年)袁紹起兵出名正式起來是袁紹摔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當時各路諸侯猛將紛紛來投靠。而曹操也率領他的部將加入了討伐大軍隊伍中,這是曹操對袁紹還是很崇拜認可的。然在討伐的過程中,袁紹聽信袁術讒言,不支援曹操的兵馬糧草,名為義軍討伐,實則各懷鬼胎,曹操看出了其心思,心徹底涼了。最後各路人馬也紛紛潰散。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摔30萬大軍與袁紹七十萬大軍會獵於官渡,官渡一戰,曹操利用太Sunny線設計誘騙袁紹喝茶,等待太陽直射袁軍兵馬,同時曹操派許褚張遼偷襲袁紹後方,兩面夾擊袁紹在官渡兵敗。摔僅剩的殘餘幾千兵馬逃亡冀州路途,又遭遇火燒烏巢,袁紹的百萬糧草毀於一旦,袁紹氣血而亡。
-
4 # 開心無窮大
袁紹病死的。 袁紹出身於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早逝。袁紹庶出,過繼於袁成一房。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藉世資,年少為郎,袁紹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幹的名聲。 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著又補服父喪,前後共六年。之後,袁紹拒絕朝廷辟召,隱居在洛陽。 這時是東漢統治日趨黑暗的年代,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黨人”。袁紹雖自稱隱居,表面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顒、許攸等人。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顒也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兩人都為是三俊之一)過從甚密,在黨錮之禍中,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洛陽,與袁紹商量對策,幫助黨人避難。而許攸同樣是反對宦官鬥爭的積極參與者。袁紹的密友中,還有曹操,他們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袁紹的活動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麼!”袁隗聽到風聲,於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破滅我們袁家!”但袁紹依然不為所動。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以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大將軍何進的辟召。何進是漢靈帝劉宏皇后的異母兄,以外戚貴顯,統領左右羽林軍,對宦官專政不滿。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從此,兩人關係非同一般。當時,宦官的勢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趙忠、張讓等並封侯爵。郎中張鈞上書痛斥宦官專政之害,竟被捕殺獄中。
-
5 # 三維地理漫遊
袁紹死於公元202年6月28日。這個是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 至於死因,史書上沒有寫太細,大意是慚憤病死。 但按理說,袁紹這麼大的地盤,輸個一兩場戰役,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大本營還在,土地還在
回家好好養幾年,出來又是一條好漢,但我們也得分析下他當時的處境,官渡之戰,他確實很自責,並不像電影劇上寫的只怪別人。再加上到處打仗,身體吃不消,又接連受到打擊,讓身體免疫力下降而生病,這個是很好解釋的。
袁紹病故太早,當時袁紹病故時軍事力量依舊強大。最喜歡的兒子袁尚是冀州刺史,長子袁譚是青州刺史,外甥高幹是幷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這些地盤在東漢末年時期都是非常富庶的地方,若袁紹尚在袁氏子弟團結一致,只要打敗曹操,北方其他軍閥都不是袁紹對手,憑藉其三代漢朝的公卿,如果是他進攻南方的話,有相當一大部分南方計程車族會擁戴袁紹,統一天下非袁紹莫屬。
《獻帝春秋》:“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袁紹兵敗官渡後,憂傷不止,二年後病世。一個人死了還能受到當地百姓的如此愛戴,從側面說明袁紹治理地方非常有方法,愛民如子。在權貴當道,亂世人命賤如草的時代,特別是袁紹出門世族,所以非常難道。
而袁紹死後,審配為他守城,終不投曹操。在兵改被捉後,大罵曹操。《三國志》(裴松之註釋版):臨行刑,叱持兵者令北向,曰:“我君在北。”意思是,我的公主在北面,我的人頭也在面北。
說明袁紹深得手下人心。一個人,能得到百姓擁戴,手下患心,絕非平庸之輩,肯定有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袁紹也堪稱英雄,但屬悲劇英雄。
-
6 # 博大精深一字難求
袁紹在官渡敗於曹操後 一蹶不振的一直鬱鬱寡歡的 後在平冀州叛亂之戰獲勝之後病死的 死於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天)
-
7 # 夢迴寧州
袁紹,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袁紹出身漢末名門“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 中平五年(188年),東漢朝廷另組西園新軍,置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但大權掌握在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手中,連大將軍何進也要聽從他的排程指揮。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病重,太子未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宦官與外戚何進的矛盾激化了。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皇后所生,名劉辯;另一個是王美人所生,名劉協。群臣請立太子,漢靈帝因劉辯輕佻淺薄,很不中意,但廢嫡立庶,又擔心群臣反對,所以舉棋不定。蹇碩等宦官當然心領神會,最主要的是不願意大權落入何進手中,因此藉口韓遂作亂,提議請大將軍領兵西上平叛。在這個關鍵時刻,何進洞悉宦官的詭計,以青徐黃巾復起為辭,奏請遣袁紹東進徐兗,待袁紹兵還,自己再西擊韓遂。不幾天,漢靈帝病死,蹇碩決定先誅何進,後立劉協,於是派人迎何進入宮計事,何進卻集結軍隊於宮外,嚴陣以待,而稱病不入。蹇碩迫於壓力,不得不立劉辯為帝。劉辯即帝位,何皇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太傅袁隗與大將軍何進輔政,同錄尚書事。這是外戚與官僚士大夫對宦官的一個勝利。這時,袁紹透過何進的賓客張津對何進說:“黃門、常侍這些宦官執掌大權已經天長日久,專幹壞事,將軍應該另擇賢良,整頓國家,為天下除害。”何進甚以為是,於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何顒為北軍中候、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同時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們都成了何進的心腹。對此,蹇碩非常不安,再度謀劃誅殺何進,但被人告發,何進下令捕殺蹇碩。鑑於宦官蠢蠢欲動,何進恐怕發生意外,稱病不參預靈帝喪事。袁紹認為只有殺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後患。他對何進說:“從前竇武準備誅殺內寵,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機不密,言語漏洩。五營兵士都聽命於宦官,竇武卻信用他們,結果自取滅亡。如今將軍居帝舅大位,兄弟並領強兵,軍隊將吏都是英俊名士,樂於為將軍盡力效命。一切在將軍掌握之中,這是蒼天賜予的良機,將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掉禍害,以名垂後世!”何進報告何太后,但何太后卻不同意,何進也就不敢違背太后意旨。
事後他想:“或者只殺幾個罪惡昭彰的?” 袁紹見何進動搖,又進而對他說:“宦官親近至尊,傳達詔令,如果不一網打盡,必將貽患無窮。況且如今計劃已經外露,將軍為何不早下決斷?事久生變,下手晚了會遭禍殃的。”但是,由於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與何進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賄賂,因此從中作梗,多方阻撓;也由於何進素無決斷,猶猶豫豫,所以仍然沒有結果。袁紹看見這種情況,心裡十分焦灼,再一次獻策說:“可以調集四方猛將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后進行兵諫。”何進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下令召幷州牧董卓帶領軍隊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騎都尉鮑信回家鄉募兵。四方兵起,京師震動,何太后才感到事態嚴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放回家。宦官們著慌了,惶惶然若喪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進恕罪。袁紹在旁再三勸何進乘此機會殺掉他們,但何進還是把他們放走了。袁紹很不甘心,寫信通知州郡,詐稱是何進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親屬入獄。
宦官們走投無路,鋌而走險。他們藉口離京前願最後侍奉一次太后,又進了宮。在張讓的指揮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領黨徒數十人,等候何進入宮後,將何進斬殺於嘉德殿前。何進部將聽說何進被殺,領兵入宮,虎賁中郎將袁術攻打宮城,焚燒青瑣門。張讓等人遂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從複道倉皇外逃。袁紹與叔父袁隗佯稱奉詔,殺死宦官親黨許相、樊陵,然後列兵朱雀闕下,捕殺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宦官趙忠等人,又下令關閉宮門,嚴禁出入,指揮士兵搜尋宮中的宦官,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死者有二千多人。這時董卓率領軍隊抵達洛陽西郊,於北邙阪下與少帝和陳留王相遇。董卓無意中得到了一張王牌,他擁簇著少帝,帶著軍隊浩浩蕩蕩地開進洛陽城。在何進決定調董卓領兵入京時,主簿陳琳曾經提醒他說:“大兵一到,強者稱雄,這樣做是倒拿干戈,授柄於人,不但不能達到目的,恐怕還會引起混亂呢!”目睹董卓八面威風,不可一世的模樣,剛剛從泰山募兵回到洛陽的鮑信憂慮地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居心叵測,如果不能及早採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動,如果乘他長途行軍,士馬勞頓,發起突然襲擊,還能擒拿他。”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心裡害怕,不敢輕舉妄動。鮑信不覺非常失望,帶兵回泰山去了。董卓十分驕橫,決意實行廢立,以建立個人的權威。他傲慢地對袁紹說:“天下之主,應該選擇賢明的人。劉協似乎還可以,我想立他為帝。如果還不行,劉氏的後裔也就沒有留下的必要了。”袁紹一聽非常生氣,針鋒相對地說:“天底下強大的人,難道只有董公你麼!”說完橫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揚長而去。袁紹不敢久留洛陽,他把朝廷所頒符節掛在東門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緝袁紹,當時有人勸董卓說:“廢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紹不識大體,因此害怕逃跑,並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緝他太急,勢必激起事變。袁氏四代廣佈恩德,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如果袁紹招集豪傑,拉起隊伍,群雄都會乘勢而起,那時,關東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得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給他一個郡守噹噹,那麼,他慶幸免罪,也就不會招惹事端了。”於是,董卓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賜爵位為邟鄉侯。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廢少帝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他自署相國,又自稱“貴無上”,性極殘忍。是時, “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董卓擅行廢立和種種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憤恨,他所任命的關東牧守也都反對他。各地討伐董卓的呼聲日益高漲。而討伐董卓,袁紹是最有號召力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的家世地位,還因為他有誅滅宦官之功和不與董卓合作的舉動。本來,冀州牧韓馥恐怕袁紹起兵,故派遣幾個部郡從事駐勃海郡監視,限制袁紹的行動。這時,東郡太守橋瑁冒充三公寫信給各州郡,歷數董卓罪狀,稱“受董卓逼迫,無以自救,亟盼義兵,拯救國家危難”云云。韓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屬商議,他問大家:“如今應當助袁氏呢,還是助董氏呢?”治中從事劉子惠正色說:“興兵是為國家,如何說什麼袁氏、董氏!”韓馥語塞,臉有愧色。迫於形勢,韓馥不敢再阻攔袁紹,他寫信給袁紹,表示支援他起兵討董。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韓馥留鄴,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各有軍隊數萬。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董卓接著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瓖來曉諭勸解袁紹等各路軍隊。袁紹指派王匡殺掉了胡母班、王瓖、吳循等人,袁術也捕殺了陰循,只有韓融因為德高望重免於一死。此時,豪傑大多歸附袁紹,而且因他一家遭難受感動,人人想著為他報仇,所以州郡蜂擁而起的部隊,沒有不打袁氏旗號的。董卓見關東盟軍聲勢浩大,於是挾持獻帝,驅趕洛陽百姓遷都長安。但是討伐董卓的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儲存實力。酸棗駐軍的將領每日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酸棗糧盡後,諸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建安三年(198年),袁紹親領大軍攻打幽州,所向披靡,進而圍攻易京,公孫瓚派遣其子公孫續向黑山軍求救。袁紹上架雲梯,下挖地道,不斷加強攻勢,易京危如累卵,公孫瓚手下的將領有的投降、有的潰散。翌年春,公孫續和黑山軍首領張燕帶領十萬救兵分三路向易京進發。公孫瓚派人給公孫續送密信,約定以點火為訊號,內外夾擊袁紹軍。這封信被袁紹的哨兵截獲了,袁紹將計就計,依照約定的訊號點起火堆。公孫瓚以為救兵已到,領兵攻出來,遭到袁紹伏兵的痛擊,又龜縮入城。袁紹加緊挖地道,一直挖到臺樓下,先用柱子頂著樓基,然後火燒支柱,樓臺也就隨之崩塌了。公孫瓚無路可走,於是縊殺了姐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這時袁紹計程車兵衝到樓上將他的首級斬下,公孫瓚的部將田楷、關靖等也在這一戰中陣亡。袁紹命人將他們的首級一併送到許都彰功。至此,袁紹佔據了幽州,兼併了公孫瓚的軍隊。袁紹佔據冀、青、幽、並四州,擁有幾十萬軍隊。隨著實力的增強,他的野心更大了,給獻帝的進貢漸漸稀少了。有一次,他忽然接到久無往來的袁術的一封來信,信上說:“漢朝的天下早就丟掉了,天子受人控制,政出於私門,豪強角逐,國土分裂,和周朝末年七國紛爭的時代沒有兩樣,結果是強者兼併天下。我們袁家受命於天,理應當皇帝,符命、祥瑞都顯示得一清二楚了。今日您擁有四州之地,民戶百萬。論實力無人比得上您的強大,論德行無人比得上您的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衰拯弱,怎麼能夠接續已經滅絕了的天命呢?”袁術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稱帝淮南,但只過了兩年半時間,搞得資實空虛、內外交困、眾叛親離,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慷慨”地表示願把帝號讓給袁紹。袁紹見信雖然不敢聲張,心裡卻是求之不得的。他指使主簿耿苞為自己當皇帝尋找根據,耿苞私下對他說:“赤德已經衰敗,袁氏是黃帝后裔,應該順天意、從人心。”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論”,漢朝是所謂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黃帝就是土德,而袁家為黃帝的後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是“天意”。袁紹向軍府僚屬公開了耿苞的這些言論,僚屬們都認為耿苞妖言惑眾,混淆視聽,應當殺頭。袁紹知道時機還不成熟,唯恐露出馬腳,不得已令人殺了耿苞。建安四年(199年),割據河內的眭固欲與袁紹和縱,卻被曹操所滅,袁、曹之間的一場決戰已經到了不可避免的時候了。袁紹決定驅使十萬精銳步兵和一萬騎兵奪取許都,一舉攻滅曹操。他任命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充當謀士,顏良、文丑擔任將帥,積極準備南下。當時,袁紹部下意見紛紜,沮授的意見與郭圖和審配的完全相反,沮授建議以逸待勞,採取持久戰,而郭圖、審配則主張速戰速決。袁紹自恃地廣兵強、糧食充足,根本聽不進沮授的忠告。郭圖等人又在背後進讒言說:“沮授監統內外兵眾,威震三軍,倘若他的勢力逐漸加強,怎麼控制得了!臣下服從主人才能昌盛,主上服從臣下就會滅亡,這是黃石公在《三略》中所告誡的。統兵在外的將領,不宜讓他參知內政。”因此,袁紹把沮授統領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別交給郭圖和淳于瓊。九月,曹操分兵把守官渡,準備抗擊袁軍。袁紹企圖聯合張繡和劉表對曹操進行夾擊。他派使者到穰城聯絡張繡,還特意給張繡的謀士賈詡捎信結好。張繡打算應允,還沒有說話,賈詡在一旁先開口了,他說:“請你回去轉告袁本初,兄弟都不能相容,怎麼容得了天下的國士呢?”使者怏怏而回。不久,張繡率眾投降曹操。袁紹又派人到劉表處求援,劉表假惺惺答應了,實際上按兵不動,對袁曹之爭鬥只打算作壁上觀。張、劉的態度使袁紹遲遲沒有動手。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背叛曹操,策應袁紹。曹操為消弭後患,領兵攻打劉備。此時,田豐對袁紹說:“曹操東擊劉備,一時不容易罷兵,明公如能舉兵襲擊他的後方,一定可以一往而勝。”但袁紹卻說孩子有病,田豐氣沖沖地退了出來,邊走邊用柺杖狠狠敲著地面,說:“完了,沒有希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因為孩子有病就丟掉,可惜啊!”袁紹聽說以後,惱羞成怒,從此疏遠田豐。曹操害怕袁紹渡過黃河,就加緊攻打劉備,終於將劉備打敗。劉備投奔袁紹,袁紹這才進兵攻打許都。田豐認為戰機已失,再次進諫說:“曹操既然打敗了劉備,許都便不再是空虛的了。而且曹操善於用兵,變化無常,兵眾雖少,也不能等閒視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計。將軍據有山河之固,擁有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選拔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而入,襲擾河南。他救右則擊左,救左則擊右,使敵人疲於奔命,百姓不得安居樂業。這樣,我方還沒疲勞,敵方已經睏乏,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戰勝它。如今放棄必勝的策略,以一戰決定成敗,倘若不能如願,悔之晚矣!”袁紹不聽。田豐極力勸阻,得罪了袁紹,袁紹認為他敗壞軍心,就將田豐關了起來。二月,袁紹釋出討伐曹操檄文,指控曹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撓折棟樑,孤弱漢室,除忠害良,專為梟雄”。他派顏良包圍白馬,自己率領大軍抵黎陽。四月,曹操聲東擊西,北救白馬之圍,斬殺顏良,遷徙民眾撤向官渡。袁紹依仗自己人多勢眾,準備揮師渡河,追趕曹軍。因為屢諫而被嫌棄的沮授,這時又站出來勸阻說:“戰爭勝負變化莫測,不能不周密計劃。大軍應當留屯延津,另分兵進攻官渡。如能攻克,再迎大軍也不遲,否則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袁紹不從。沮授在大軍即將渡河的時候嘆息:“在上者驕傲,在下者貪功,悠悠黃河,我還能渡回來嗎!”他推託身體有病,不願過河。袁紹非常氣惱,強迫沮授隨軍渡河,而把他所部軍隊割屬郭圖。袁紹渡河後,駐屯在延津南面。他派出劉備、文丑挑戰,被曹軍打敗,大將文丑被斬。白馬、延津兩戰,折損兩員戰將和許多人馬,袁軍中大為震恐。曹軍退還官渡後,袁軍集結在陽武,沮授又對袁紹說:“北軍人多,但英勇善戰不如南軍;南軍糧少,物資儲備不如北軍。南軍利於速戰,北軍利於緩兵。所以我軍應打持久戰,拖延時日。”袁紹仍然不從,他命令部隊逐漸逼近官渡,緊靠曹軍紮營,軍營東西綿延數十里。九月,兩軍會戰,曹軍失利,躲進營壘中堅壁不出。袁紹修築壁樓,堆起土山,從高處發箭射擊曹營。箭如雨下,曹營中的將士只得蒙著盾牌走路。但壁樓、土山不久就被曹軍的“霹靂車”轟毀了。袁紹又暗鑿通往曹營的地道,曹軍則在營中挖掘長溝進行防禦。袁軍的運糧車還遭到曹軍的襲擊。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軍,響應袁軍。相持期間,袁紹先後派劉備、韓荀襲擊許都,但是皆被曹仁擊敗,因此不再分兵復出。然而,這種有利於袁紹的形勢卻突然急轉直下。這時,袁紹派淳于瓊帶領萬餘人北迎運糧車,沮授特意提醒說:“可增派蔣奇領一支人馬在淳于瓊外側,以防止曹操偷襲。”而謀士許攸則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的建議。然而,袁紹因之前韓荀和劉備襲擊許都失敗,不想再分兵冒險。事有湊巧,在鄴城的許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審配抓進監獄,許攸大為不滿,於是投奔曹操。在許攸的謀劃下,曹操親自領兵赴烏巢,襲擊淳于瓊。
當曹操奔襲烏巢之時,袁軍部將張郃主張救淳于瓊,他對袁紹說:“曹操親自出馬,必然得手,那麼事情就無可挽回了。”郭圖卻別出心裁地說:“不如乘此時發兵去進攻曹軍大營。”袁紹認為郭圖說得對,只要攻拔曹營,曹操就無家可歸了。於是派高覽、張郃率領重兵攻擊曹營,而只派輕騎救援烏巢。高覽、張郃攻營不下,烏巢大敗的訊息已經傳來了,二將無心戀戰,竟自向曹軍投降。袁紹全軍大亂,一下子全垮了。慌忙之中,袁紹及長子袁譚各單騎逃遁,直奔黃河渡口,隨後又逃來一群騎兵,約有八百騎,渡河至黎陽北岸。這一仗袁紹損失七、八萬人,武器、輜重、圖書、珍寶無數。回到冀州後,袁紹陸續平定了各處的叛亂。不久,袁紹發病,死於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由於袁紹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時,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裡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審配等矯袁紹遺命,奉袁尚為嗣。袁譚、袁尚為了爭權奪利而相攻,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建安十年(205年), 袁譚被殺,袁尚與二兄袁熙逃亡遼西烏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烏桓,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
回覆列表
話說袁紹自從官渡之戰後,就開始患病,身體是每況愈下。官渡之戰袁紹雖元氣大損,但主力尚存。從整體軍事實力上來說,要讓曹操順利滅掉自己,依舊是天方夜譚。袁紹在患病期間依舊有所作為,在曹操佔領倉亭後,也收復了冀州很多地區,其中不乏當年舉城投降的“牆頭草”們。
袁紹可能無力進攻,但只要一息尚存,仍能成為曹操最大的威脅。
只可惜,袁紹“一息未存”,官渡戰後一年半,於建安七年五月袁紹吐血而亡。他留下的,是依然強大的軍隊,和自己從未理順的派系之爭。
袁紹病亡,他的位置由小兒子袁尚接替。這樣一來大哥袁譚就非常不滿,自號車騎將軍(當年袁紹討董時的自封),屯兵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