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子詩人

    《生》

    走了一夜

    哭著

    喊著

    臉上流淌著淚水

    渾身沾滿鮮血

    從天堂

    來到了

    人間……

    《媽.爸.親愛的……》

    叫一聲

    天地轟然倒塌……

    叫一聲

    日月瞬間褪色……

    叫一聲

    親愛的

    江海猶如脫韁的野馬……

    《*清.明*二首》

    其一,

    寒枝風

    中瑟,墳頂生

    飛花。

    疏煙沾

    帶淚,影落誰

    人家。

    其二,

    黃泉噴湧思

    念淚,

    陰陽相隔夢

    斷魂。

    滿天泣聲喚

    親人,

    再有來生永

    不分。

  • 2 # 前進149623549

    曾經在書店工作,接觸過很多書籍,中國古詩詞歌賦是世界文化瑰寶,是現代詩歌的源頭,西方在文藝復興後湧現出的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作品都各有特點,好像有一些中國古代禪詩更有哲學意味,

  • 3 # 有無皆緣

    《清明二首》

    其一,

    寒枝風

    中瑟,墳頂生

    飛花。

    疏煙沾

    帶淚,影落誰

    人家。

    其二,

    黃泉噴湧思

    念淚,

    陰陽相隔夢

    斷魂。

    滿天泣聲喚

    親人,

    再有來生永

    不分。

  • 4 # 菜菜每天一首詩

    人的至高境界就是“如水”

    《老子·八章》

    先秦·佚名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認為,最優秀的領導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這樣的人,願意到別人不願意到的地方去,願意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們具有慈愛的精神,能夠盡其所能去幫助、救濟人。他們不和別人爭奪功名利益,是“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王者。

    不被世俗矇蔽,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透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

    人生艱難,要百折不撓

    《行路難·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覆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

    應自然的變化,才能享受自然的樂趣

    《秋日偶成》

    宋·程顥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這首詩可看出程顥的人生態度:心境悠閒,不慌不忙。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戶外,放眼望去。

    以平靜的心情去欣賞萬物時,發現無一不具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頗具自得的神情。春夏秋冬四時,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風光與特殊勝景,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們應該隨著四季的變化而享受自然的樂趣。

  • 5 # 完美生活的生活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寵辱不驚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

    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 6 # 江山js

    我最喜歡《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很有哲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勾畫了傳統社會末期,統治階級內部各政治集團、家族及其成員之間為權勢利慾劇烈爭奪,興衰榮辱迅速轉遞的歷史圖景。在這個傳統的“人治”社會中,倫理道德變得虛偽、敗壞,人們普遍喪失了對古典人文主義的信仰,人性惡劣的方面開始擴張,又加上政治環境的動盪、變幻,人們對現存秩序的深刻懷疑、失望都表現得十分清楚。這種“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景象,是傳統中國社會內部興衰榮枯轉遞變化過程大為加速的反映,因為小農經濟基礎已經日漸腐朽,但終究是上層建築首先開始腐朽、墮落,這主要來自於人內心的貪慾與傲慢,是上層核心人物因為權力的過分集中、擴張、膨脹,而變得肆無忌憚、物慾橫流,並且又因為“法制”精神約束的缺失,導致這些統治者們嚴重敗壞了社會的整體道德風氣和公平正義,導致國家趨向崩潰,這些徵兆都具有時代的典型性。作為藝術家的曹雪芹是偉大的,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極其生動的封建末世社會的諷刺畫。當他嘗試著對這些世態加以解說、並試圖向陷入“迷津”的人們指明出路的時候,他走向了超越之路,走向了哲學與宗教形式上真正的“大自在”解脫。他善於藉助機智的語言,去揭示那些人生無常、萬境歸空的超越性智慧和斷絕俗緣(所謂“了”)便得解脫(所謂“好”)的透徹觀照式的、古典卻又精闢的宣傳,藉此表達自己對現實社會的失望和對究竟真理的嚮往。這樣,他自然地就使自己開創出了新的哲學性思維和創作思路。

    《好了歌注》中所說的種種榮枯悲歡,是有小說的具體情節為依據的。如歌的開頭就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敗亡結局作了預示,還有一邊送喪一邊尋歡之類的醜事,書中也屢有不鮮。但要句句落實某人某事是困難的,因為有些話似乎帶有普遍性。脂濃粉香一變而為兩鬢如霜便是自然規律,它可能是對大觀園中一些女兒的概括描寫。倘說白首孀居,則有指寶釵、湘雲的可能。此外,小說八十回以後的原稿已佚,所以也難對其所指下確切的斷語。

  • 7 # 飛來飛去3488

    哲學專業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哲學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理論思維能力和能夠運用哲學思維認識、分析理論及現實問題的能力,良好的人文基礎和自然科學素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寬廣的國際視野,良好的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能力,善於合作的團隊意識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專門型或複合型人。

    軍事理論哲學家政治家毛澤東。毛澤東的思想照亮了新中國,推翻了舊中國封建統治,毛澤東的思想永遠指引著中國人民前進。

  • 8 # 殘葉舞枝頭

    中國古詩詞博大精深,內含哲理的詩詞不少,我整理了一下,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鳴!

    1、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遊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 《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 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 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 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 石《登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 山下》

    11、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 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 古原草離別》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鶴鳴》

    15、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漢樂府民歌 《君子行》

    1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漢樂府民歌 《城中謠》

    17、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劉琨《重 贈盧諶》

    18、人事有代謝.往事成古今。--孟浩然 《與諸子登峴山》

    19、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孟浩然 《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20、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 農》

    最後,奉上偉大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學習偉大的馬克思主義

  • 9 # 遇見最美的文學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一、王國維的人生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二、詳解: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西風凋碧樹”,是一種煩躁的心情,詩人要觀物,首先要擺脫現實的種種紛擾,破除一切我執,包括苦樂、譭譽、利害、得失,掙脫一切個人的私念,達到胸中洞然無物,才能達到觀物之微。“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時,便入定,能去體會物之內在本質的美了。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對審美客體的審美把握,審美主體(作者)有一種擇一的、固執的、終身無悔的精神,在探索著事物的美。這種美必須將事物個別的外在的、偶然的東西跨越過去,得出普遍性的、內在的、必然的一種理念,用審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詩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靜、純淨、自然的,尋求一種自然的樂趣。一方面,這種尋求是艱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時,另一方面,這種尋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昇華,達到完美的意境,雖然“衣帶漸寬”,又是值得的,殉身無悔的。

    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裡說的是頓悟。經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苦苦尋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語言,將事物玲瓏剔透的表達出來,渾如天成。這時作者的心情達到了無慾、無念、無喜、無憂的境界,獲得了智慧。“眾裡尋他千百度”,表達了“慧”的尋求的艱辛,“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表達了智慧的頓悟。詩人在艱苦的尋求中,豁然開朗,靈感頓生,妙語連珠,境顯現得光輝耀人,情表達得沁人心脾,這是極不容易獲得的一種境界。在第三種境界,詩人也從自己創作的詩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達到了精神上的愉悅。

  • 10 # 新語文軒

    從幼年啟蒙開始,到寒窗十餘載,再到混跡職場數年,我讀過許多古詩詞,個人認為都頗福人生哲理。但是,對我們人生最具有指導意義且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以下三句經典詩詞: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此金句出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他是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原文:《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全詩雖然只有寥寥28字,但卻飽含哲理,用生動的比喻道盡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譯文:

    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像鏡面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風光和雲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流動。

    為什麼這方塘裡面的水會如此的清澈?因為有源頭在源源不斷地為方塘注入活水。

    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需要不斷積累,只有在學習中不斷學習、運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第三、四兩句是全詩最飽含哲理的兩句,千百年來也一直被廣為流傳。這方塘為何如此一直如此清澈,沒有枯竭呢?這方塘水,隱喻人們的思想,只有源源不斷接受新鮮事物,始終讓自己的知識庫更新換代,才能防止觀念陳腐和落後。鼓勵大家“活到老學到老”!

    (二)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半山居士王安石

    出自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又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本詩句從正面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從側面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頗富於哲理性,高度決定眼光,角度決定深度。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層次,才能看到更豐富的世界。

    (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東坡居士蘇

    此詩句出自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他與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等散文家的合稱“唐宋八大家”。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

    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用於寬慰自己和朋友,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沒有一帆風順。

  • 11 # 我我我我我我是肉丸子

    前赤壁賦

    宋.蘇軾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記得當初剛讀到這段的時候就非常觸動我,當時我正處於學習的迷茫期,總覺得我怎麼學都學不好,無論多麼努力,成績就一點起色也沒有,那個時候我更像是一個機器,每天機械地接受知識,機械地強迫自己的大腦運轉,機械地吃飯睡覺,我麻木地不得了,找不到我的出口在哪裡,我彷彿被困住了,沒人會給我幫助,直到那天早讀我讀到這篇課文,我還是看著翻譯慢慢理解的,我覺得生活是多變的又是一成不變的,所有事物是變化的又都是不變化的,就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了。我成績沒變化這是事實,可是我每天都很努力就沒有什麼好懊惱的,可能我真的學習能力差,慢慢來就好了,只要每天都努力就可以了,那一段我感覺我又活過來了,每天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效然後制定下一天的學習目標,我感到充實與快樂,如果不是這樣,我很難堅持到高考。

    我的人生經驗還不足以讓我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哲學思想,但是人生路還長,慢慢走慢慢悟。

  • 12 # 芳蓀浥群

    這題目有點太大了!中國古詩詞有太多太多意境很美而且富有人生哲理詩詞,總不能一一道來。我最喜歡讀《詩經》他是中國幾千年前最早的記錄性詩詞,也是中國詩詞的啟蒙,連孔夫子都大讚!再就是《離騷楚辭》《樂府詩集》《婉約詞》…

    陶淵明有一首《雜詩》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這首詩我非常喜歡,細細品品,這可是幾千年前古人就給我們的接地氣的哲理!

    喜歡古詩詞也有很多年了,鄙人不才也偶爾手癢塗鴉幾首以作遣懷,還望不喜勿噴,勿望見笑!

    抖落塵埃心燥釋。

    蕭索寒枝,空舍梧桐子。

    偶獲疾風揮鄙斥,渾然天地依純摯。

    雀鵲喧騰成去日。

    留夢和眠,不露含傷事。

    放縱時光追咫尺,管它俗豔評何似!

  • 13 # 我是水ya

    分享三首詩,意境很美。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4 # 雲中歌白鶴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學習的阿雲!

    我猜回答裡肯定有許多人分析中國的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歌,但請允許我帶給你一首日本詩人石川啄木的一首小詩:

    "為了這點事就死去嗎?"

    "為了這點事就活著嗎?"

    住了,住了,不要再問答了!

    石川啄木

    石川啄木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詩人,很擅長寫傳統的短歌。

    他的生活就像我們所能瞭解到的許多詩人一樣,生活窮困潦倒。他和自己的妻子都患有肺病,母親同樣年老多病,但他們不僅沒有錢醫治,反而生活上還時常斷炊。

    他去世的時候,還太年輕,年僅二十七歲。他死後不久,妻子便也追隨著他的腳步去了。

    他的生命便是如此,短暫、淒涼,能夠留給我們悼念的,只有他的詩歌。

    他的許多詩都籠罩著淡淡的悲涼,既不像杜甫《三吏》《三別》那樣沉痛,又不像曹操的詩歌那樣蒼涼。

    他的詩中帶有著日本獨有的情節,雖然言淺意近,但卻能帶給人淺淡的哀愁和悲傷,但同時,他的作品卻又哀而不傷,不至於使人陷入過度的沉痛。

    周作人評價他說:

    “他的短歌是所謂生活之歌,與他的那風暴的生活和暗黑的時代是分不開的,幾乎每一首歌裡都有它的故事,不是關於時事的也是屬於個人的。日本的詩歌無論和歌俳句,都是言不盡意,以有餘韻為貴,惟獨啄木的歌我們卻要知道他歌外附帶的情節,愈詳細的知道便有情味。”詰問生命

    再回到我所說的這首小小的詩歌上。

    “為了這點事就死去嗎?”

    這一句的詰問,問的是死亡,問的是一個人為什麼不願意珍惜自己的生命。

    為了這一點小事就死去嗎?為了一時的悲哀、一時的窮困、一時的陰鬱?這句詩背後的意味實際上是責怪的,就好似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對待自殺者的態度一樣。

    但面對這一質問,回答偏偏是一句更加哀傷的話語。

    “為了這點事就活著嗎?”

    為了這世上一點點小的歡喜,一場終究會分離的愛情,一段終究會死別的親情……為了這,就要活下去嗎?

    人生的意義在何處呢?仔細地思索,今日之我是否必要,明日之我安能長存?人究竟是憑藉著怎麼樣的信念才能自顧自地活下去呢?

    說是為了什麼大義凜然的東西,但是這一切不最終都會逝去麼?說是為了高尚的理想、為了更多人的幸福,但是和漫漫宇宙相比,人類又算得了什麼?

    你以為自己的存在獨一無二,但事實上,像你這樣庸庸碌碌活下去的人,古往今來比比皆是。哪怕你是一個功成身就之人,那又如何?大浪淘沙,歷史的長河裡埋沒了多少王侯將相?

    這一句的回答,甚是悲涼,直指人心,也直指人存在之初就面臨的巨大疑問。這個問題,哲學家們在思考,普通人也在思考,但大多時候,我們沒有答案。

    住了,住了,不要再問答了!

    詩人加了這麼一句話。

    因為這個問題註定得不到滿意的回答。人所有的意義都不過是聊以自慰的產物。愈思考,愈痛苦;愈思考,便愈覺出生活不過是一場悲劇。

    因此,夠了夠了,不要再問答下去了。如現在一般吧!思考總是痛苦的。

    其他分享

    再和諸君分享幾首他的小詩吧,或許會更容易理解他的詩。

    1.

    沒有生命的砂,多麼悲哀啊!

    用手一握,

    悉悉索索的從手指中間漏下。

    2.

    玩耍著背了母親,

    覺得太輕了,哭了起來,

    沒有走上三步。

    3.

    但願我有

    愉快的工作,

    等做完再死吧。

    4.

    無緣無故的覺得寂寞了

    就出去走走,我成了這麼個人,

    至今已是三個月了。

    5.

    把發熱的面頰

    埋在柔軟的積雪裡一般,

    想那麼戀愛一下看看。

  • 15 # 謀略秘籍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直是座右銘,激勵自己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努力奮鬥,老了以後才不會留下遺憾

  • 16 # 流雲藝朵

    你好!

    你的問題讓我首先想到了古代一個女孩寫的詩,這首詩的名字是《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女詩人李冶。

    “至近至遠東西”,寫的是一個淺顯而至真的道理。東、西是兩個相對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極,任何地點都具有這兩個方向。

    兩個物體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東西區別。所以“東西”說近就近,可以間隔為零,“至近”之謂也。如果東西向的兩個物體方向相反,甚至無窮遠,仍不外乎一東一西,可見“東西”說遠也遠,乃至“至遠”。這“至近至遠”統一於“東西”,是常識,卻具有深刻的辯證法。

    “至深至淺清溪”,清溪,“淺”是實情,是其所以為溪的特徵之一。同時,水流緩慢近於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雲鳥、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測淺深,因此也可以說是深的。如果說前一句講的是事物的遠近相對性道理,這一句所說的就是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一,屬於辯證法的不同範疇。同時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聯想到世態人情。總此兩句對全詩結穴的末句都具有興的意味。

    “至高至明日月”,日月高不可測;遙不可及,這個道理很淺顯,詩人作此句,應當是意在引出下句。前三句雖屬三個範疇,而它們偏於物理的辯證法,唯有末句專指人情言之,是全詩詩眼——“至親至疏夫妻”。

    從肉體和利益關係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離最近的,因此是“至親”,但另一方面,不相愛的夫妻的心理距離又是最難以彌合的,因此為“至疏”。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妙在饒有哲理和趣味,則末句之妙,專在針砭世情,極為冷峻。

  • 17 # 佛說心語

    蘇軾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詩寫得清新流暢,又富有哲理。

    蘇軾說,要說琴可以發出琴聲,為什麼放在琴盒裡的琴卻沒有聲音呢?

    如果說聲音是從人的手指發出來的,為什麼聽起琴的時候不直接從手指頭上聽呢?

    一架古琴,放在琴匣之中,沒有“宮商角徵羽”,不能夠自己發出優美的旋律。

    一雙巧手,只是舉在空中,沒有“哆來咪發嗦”,也無法奏出美妙的樂章。

    所以說,琴和手指,二者要相互配合,相輔相成,才能合力奏出樂章。缺少了任何一方,美妙的樂曲都是的彈奏不出來的。

    蘇軾的這首詩,看起來是在說琴,其實就是在訴說人生。他的人生,經歷了很多大起大落。蘇軾的一生就像一輛快要散架的過山車,大起大落,顛沛流離,卻又不知,這輛人生的過山車會在哪一個隘口,解體……

    人生的境遇必須要有客觀條件的具備,也需要有主觀條件的爭取。二者有力的契合才能奏響人生的完美樂章。只有協調好琴與指、情與理等的關係,才能獲得人生智慧的精進。

    蘇軾對人生境遇的不可測,還寫在他的《和子由澠池懷古》裡: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蘇軾從一連串偶然的腳印中,思考出人生和命運的不可測,這不僅令人感慨。他的一生,在新舊黨派之爭中起伏不定。好在,蘇軾有一種豁達的胸襟,能夠把這些磨難都當成人生的一種財富。有時候知道一個人的經歷生平,才能瞭解這個人的心思如何。有些事情,知道前因才能得到後果,這樣在探尋歷史名人的蹤跡時候,才能少走彎路。

  • 18 # 詞海漫遊

    富有人生哲理的詩詞很多,讀來讓我們深受啟發。比如蘇軾的詩詞: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3,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4,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5,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6,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毛主席的 : 1,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2,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3,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4,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 19 # 汐嫿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是我喜歡的一首哲理詩。

    王安石(1021年一1086年),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中進士後,曾作過知縣、通判、知州等地方官。神宗時任宰相,實行變法,以富國強兵,因保守派反對,並未如願,後退居江寧。他在詩、詞、散文各方面均有成就。詩歌道勁清新,詞風深婉高峻。作品有《臨川集》。

    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幹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飛來峰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西北的靈隱山上,相傳山頂可以看到滄海日出。“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是歷代傳誦的哲理名句。

    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作者由知鄞縣(今浙江寧波)改任舒州(今安徽廬江)通判,途經杭州,在登遊飛來峰時寫下了這首詩。

    本首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由景發出議論,有思想高度。景與情如此貼切自然,隱喻的哲理讓人信服。《登飛來峰》是我喜歡的一首哲理詩。

  • 20 # 宿雪柏馳

    曹操的詩文直抒胸臆,直言事理,沒有空話套話,沒有浮華的辭藻,不受傳統思想與形式體制的約束,下筆直言,無所顧忌;行文簡約、明朗。這一首詩歌可以說頗富有人生哲理啊。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啊!

    短歌行

    魏晉 ·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譯文

    面對著美酒高聲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鬱長久填滿心窩。靠什麼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穿青色衣領的學子,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麼時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於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湧而出匯成長河。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久別重逢歡宴暢談,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繞樹飛了三週卻沒斂翅,哪裡才有它們棲身之所?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我願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願天下的英傑真心歸順與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角梅小苗怎樣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