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生情
-
2 # 雲俠影視
那就真的映了《三國演義》的第一句話: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更嚴重有可能天下大亂。
這個大亂就很複雜了,天下大亂!
百姓生靈塗炭,曹操所掌控的軍隊群龍無首,會引起一陣騷亂。
當時中原和北方看上去是已經被曹操掃蕩了,但是有個很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兵力不足。
曹操把大部分的兵力都帶走了,包括投降不久的河北兵。
這樣有個問題,西涼絕對會亂,提早打入長安,逼近許昌,這是第一路。
北方異族肯定會入侵,這種佔便宜的機會是不會錯過的,這是第二路。
孫權肯定會馬不停蹄的先開啟合肥這個北上的通道,但是頂多打到徐州就停了,兵力不足是江東最大的問題,但是這樣也進入了中原,這是第三路。
劉備應該會受到很大的壓力,因為沒有北方的威脅,孫權一定會收荊州,而且當時的荊州是空虛的。
劉備作為三方勢力中最薄弱的環節,不但會遭到曹氏家族的追殺報復還會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得不償失。
雖然曹軍肯定會留人保護襄陽一線,但是總是感覺士氣不振,多半守不住。
劉備當時肯定打不過孫權,又沒有入蜀的本錢,只能改成附屬給孫權了,那麼劉備肯定也會北上,這是第四路。
劉璋和張魯互相牽制,倒是沒什麼機會。
中原地區的和平會更遠。
會有更多的戰爭發生,所以關羽的做法是正確的。
-
3 # 張朝
按照正史,赤壁之戰關羽根本沒有機會殺曹操。若按《三國演義》小說描寫,關羽在赤壁之戰後華容道義釋曹操。但當時北方已被曹操統一,若殺了他,長江以北將再次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軍閥混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將延續更長時間。所以小說中諸葛亮安排關羽守華容道,就是料到關羽一生忠義,必然會對曹操感恩有加,不會殺曹,而使北方取得穩定。否則天下更亂,誰都無法收拾。
所以說如果赤壁之戰,關羽如果殺了曹操,一是北方大亂,二是孫權必定趁亂攻打劉備,將出現更加動盪的局面,百姓將受到更大的折磨和苦難!
-
4 # 泥巴黑土
天下大亂。
從此群雄並起,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名將如雲。曹操死後,群龍無首,相互廝殺,天下大亂。
各路諸候紛紛自立為王,今天討伐這個,明天討伐那個,民不聊生,人民更加困苦不堪。
上天突然又降生一位奸雄,收服各路諸候,天下一統。正如三國開篇所言,我看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5 # 知北遊2020
歷史可不能假設,歷史也不可能重來。
關羽雖然智勇雙全,但是關羽也有兩個特點,甚至說作為政治人物的弱點。
第一,關羽是太自信,甚至是自負了。所以關羽才輕視,甚至是蔑視東吳的孫權,面對東吳來求親,蔑視道“我虎女安能嫁汝犬女!”,這話太傷人了,我們家千金怎麼能你們家那個狗呢?換了是誰,都會被激怒,更何況人家孫權也是貨真價實的富二代。所以這才有了東吳的復仇,也是因為自負,有了後來關羽的大意失荊州。
第二個特點,就是關羽重義。關羽的重義,這點在追隨劉備顯示的淋漓盡致,不管劉備到哪裡都追隨,不管是劉備事業上窮困,還是事業上爬坡,還是顛沛流離。如果不重義,以關將軍的能力,不管是在曹操,袁紹,袁術,劉表,還是孫權陣營都是可以衣食無憂的,可是關羽沒有離開,甚至是想都沒有想。也正是因為重義,當初關羽因為重義所以一定要帶著劉備的家眷去找劉備,而必須要向曹操陣營低頭。而曹操確實也沒有為難關羽,並且還幫助了關羽。因此,關羽擋在華容道時,回想是曹操當初對自己的種種,又眼看著曹操狼狽出逃的慘樣子,重義與從不恃強凌弱的性格決定了關羽一定會放走曹操。而這一點,在當時是有一個人,諸葛亮是知道的,所以才用了激將法,還立軍令狀。但是,還是關羽放走了曹操。
所以,歷史不能假設,歷史彷彿已註定。
為什麼關羽的這兩大特點,有時又是弱點呢?因為關羽生活在一個大變革四分五裂的時代,《三國演義》這本書某種程度,就是說的一些陰謀詭計的事兒。在當時的東漢末年,關羽重義難免會被人利用這一特點。
-
6 # 小李飛刀
歷史先不說,就談小說。因為歷史中,華容道這一幕就沒有發生。讀小說時,感覺作者把諸葛安排得太神了。讓他站在上帝的視角來安排一切。可是作者為什麼設計這樣一段呢?我想,這也是作者在演義文學裡想表達一些自己的思想,在講一些道理。一方面來表現關羽的義薄雲天,另一方面表現諸葛的神算。
如果是真實的,諸葛亮暫時不會殺曹操,但是也不能就那樣放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完全可以挾曹操以令天下。抓住曹操,和他的集團玩玩貓與老鼠的遊戲,穩住並慢慢地拖垮曹操集團。進而控制許昌。對東吳就說劉聯曹操,和曹交好。東吳不敢妄動,這種局面不盡在劉備掌握嗎?但是諸葛亮知道,劉備做不來,他也做不了主。
歷史沒有如果。歷史也都是由一個個的偶然演變而來。如果的後面,都是盲猜。
-
7 # 林三耳
首先,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不可能發生的!諸葛亮早就料定曹操會敗走華容道,還是讓關羽去守,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諸葛亮是非常瞭解關羽的,重義氣,有恩必報。對於曹操對關羽的恩惠,他也不可能不知。當時無論換誰去守華容道,也是比關羽合適的。他這樣安排,無非就是曹操此時還不能死,同時也讓關羽還了曹操的人情罷了。
再來看這時候曹操為什麼不能死呢?一方面整個北魏以曹操為核心,漢室江山名存實亡,實際的控制者依然是曹操。若此時曹操死掉,整個北魏肯定會大亂,又會造成新的一波群雄爭霸。而此時的劉備,實力贏弱,根本沒有那個實力吞掉曹操的地盤。孫吳,此時才是除北魏最強的勢力,曹操死後,肯定最大的收益者是東吳了,諸葛亮肯定會看得很清楚,不會去做為他人做嫁衣了。他要真這麼去做了,那就玷汙了他的大智慧了。
最後,我們假設這個問題成立,曹操被關羽殺掉。那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孫權了。北方肯定也會混亂,又會出現天下分裂,群雄並起,四處混戰的局面。最後都是大魚吃掉小魚,而這條大魚絕不會是現階段的劉備,最有可能成為大魚的只能是孫權!而劉備,也免不了被一起吞併掉,就沒有後面的三分天下了。至少機率會變小了。歷史肯定會改寫了!
-
8 # 洛華有意
感謝提問,關羽曹操被殺後,三國曆史的走向?我想這個問題答案肯定眾說紛紜,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設想。
我的看法是如果曹操戰敗,逃到華容道關羽在華容道截殺,並不能阻止魏國在三國鼎立的主導地位,歷史前進的方向不會收到太大的影響。基於這個觀點的理由是以下幾點:
赤壁之戰曹操元氣大傷,但並不致命
首先,據《三國演義》記載,曹操赤壁之戰號稱八十萬精銳,實則只有二十萬,而且大半是荊州投降過來的軍士,俗話說,殺敵一萬,自損八百。按照歷史記載,曹軍傷亡半數,大部分損失荊州水軍,也就是20萬可能還剩下部分人馬,並非全軍覆沒;丟失的地盤只限於剛拿下是荊州部分地區,曹仁鎮守的南郡還在掌握之中。論水戰可能曹軍不是對手,但是能陸戰,曹操手下戰將如雲,謀士眾多,未嘗不能一戰。就拿東吳再戰後攻打曹軍控制的南陽郡,周瑜千辛萬苦才奪回部分地區,可見曹軍實力依舊強大。
而且曹操統一北方,就開始做準備:軍事上,各地留守兵馬,派遣得力將領,屯田儲糧,招兵買馬,勤加操練;外交上,將韓遂的家人壓作人質,謀求與西北軍的和睦;政治上,加強自身權利的控制,清除反對實力,穩固朝政。
曹操南征並不是一時興起意氣用事,而是周密籌劃,權衡利弊的計劃。勝則一統天下,退則固守邊關,分庭抗禮。並不是孤注一擲的豪賭一時勝負,以他的性格即使性命不保,魏國的根基在,眾將和文臣肯定推舉一個接班人頂替曹操的位置。按照傳統習俗,無論是立曹丕還是曹植接班,曹操意志肯定還會繼承。
赤壁之戰東吳好損巨大,而劉備羽翼未豐,無力再戰
赤壁之戰,三國演義記載,周瑜領兵三萬,劉備擁兵二萬餘,這種說法比較靠譜。以正常邏輯來看,東吳舉國之兵應該也不過數十萬餘人,刨除老弱病殘,後勤,駐守邊關等。正真能夠調動作戰的力量並不多,這次可以說調動國內的絕大部分精銳。俗話說,戰爭就是一個國家後勤力量的比拼,大軍駐紮,排程,都是糧草先行。
此次赤壁之戰,曹軍九月份佔領荊州,直到十二月份才分出勝負,持續數月,而且古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說法,東吳和劉備大軍肯定需要大量的軍需物資和兵源補充。而東吳,劉備都不富裕,資源不足,戰爭結束,急需休養生息,囤積糧草,補充損失。
倘若曹操被殺,以曹操的威望,手下的眾所文臣武將。嫡系將領,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搜掌握有軍馬,想夏侯惇掌握精銳的青州兵可以擁護曹氏子孫繼位。另外,曹氏集團的謀士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崔琰,毛階,陳群等,可以為曹操的繼承人出謀劃策,進賢納良。
在看,曹操的繼承人,如果按資歷不在乎曹丕,曹植。此二人都是非等閒之輩,才思冥界,深得曹操教育,應該不會太差。
如果關羽真的殺啦曹操,可能曹操的繼承人爆發針對於劉備的報復。而此時的劉備尚未站穩腳跟,沒有固定的根據地,足夠的人馬,充足的戰備物資,根本無力抵抗。
我想他的唯一出路,可能有事聯吳抗曹,甚至可能寄住東吳避難。那麼三國鼎立的局面可能要改寫。所以說關羽放啦曹操,還是有道理的,並不是完全為了還人情。
-
9 # Sunny0221
諸葛亮知道關羽講義氣,結果關羽在赤壁之戰後華容道義釋曹操。但當時北方已被曹操統一,若殺了他,長江以北將再次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軍閥混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將延續更長時間。所以小說中諸葛亮安排關羽守華容道,就是料到關羽一生忠義,必然會對曹操感恩有加,不會殺曹,而使北方取得穩定。否則天下更亂,誰都無法收拾。所以說如果赤壁之戰,關羽如果殺了曹操,一是北方大亂,二是孫權必定趁亂攻打劉備,將出現更加動盪的局面,百姓將受到更大的折磨和苦難!生靈塗炭。還有可能就沒有後面的三分天下了。
-
10 # 蔣公子哥
如果演義中華容道關羽真把曹操殺了。那演義中的三國可就熱鬧了,可能會發生6件大事:孫權稱帝,曹丕稱帝,劉備稱帝,孫劉失和,曹孫滅劉,曹孫爭霸。
1,曹丕稱帝。這是最先會發生的。
曹操曾說過:如果沒有我曹操天下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這句話首先應用在他的兒子上。(可能有人會說,曹丕和曹植會爭奪皇位,會引起內亂,實際上不可能。曹操突然死去,曹丕作為嫡長子必須繼位)
而曹丕的沒法跟他的老爹比的,所以曹丕肯定不會運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辦法,他沒有他老爹的能力,威望,那他靠什麼來收買人心?
只有登基做皇帝,才能給手下的文成武將們以晉升之本。所以曹丕會馬上廢掉漢獻帝,而不是殺掉他,自己做皇帝。
2.劉備稱帝,這是第2個會發生的。
曹操廢掉漢帝后,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劉備必須馬上稱帝,保證漢室的國祚。
但剛打完赤壁之戰,荊州是借人家孫權的,益州還沒打下來,劉備是沒有立足之地的。那他成立的就是流亡政府。而他又不能往南方發展(那是東吳的地盤),劉備只能往西南方向發展,進益州。
但劉備這點兵,進益州和劉章打,又沒有必勝的把握,這個時候東吳就會借兵,幫劉備取西川。代價是要回荊州。
3.孫權稱帝,劉備去了西川並立足之後,孫權開始稱帝。
孫權要回了荊州根據地連成了一片,曹丕劉備紛紛稱帝,佔有天下1/3多領土的孫權也會稱帝。孫權稱帝后,依舊會和劉備聯姻,共同對方對抗曹丕。
但劉備在四川地區兵少糧少,為了恢復漢室基業,劉備會向西北地區西南地區的蠻族借兵,包括西涼地區的馬騰。
4.孫劉失和。曹丕放出了漢獻帝,並將漢獻帝交給了孫權。
如果我是曹丕,我肯定會在劉備,孫權稱帝后,將漢獻帝交給孫權。(肯定不能交給劉備,因為到不了劉備手裡,漢獻帝半路就會死)
漢獻帝交給孫權後,孫權便會學著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一套讓劉備來稱臣。劉備肯定不會承認漢獻帝,他會說這是假的。然後雙方開始爆發戰爭。
5.曹孫聯合滅掉劉備。
當孫權和劉備在開始大戰的時候,曹丕會與孫權達成協議,共同出兵,滅掉劉備,然後雙方平分天下。派兵從漢中入侵蜀國,掏劉備的老窩子。
在曹丕與孫權兩大強力勢力的夾攻之下,蜀漢政權亡。劉備死或者再次流亡
6.曹丕與孫權爭奪天下,最後曹丕一統天下。
曹丕孫權在剿滅劉備後,會在剩餘的幾十年戰爭中,互相征討,一直到有一方勝出一統天下。
而曹丕勝出的機率更大。所以最後政權還是迴歸曹魏政權。
這就是如果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死後,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
11 # 府尹道尹觀天下
很難說。可以想一想:如果西安事變時把將介石殺了,當時的社會將變成何種狀態?日本鬼子得利最大。要是關羽殺了曹操,當時雖然沒有日本鬼子也將大亂,社會或許更長久動盪不安,孫權和劉備以及興起別的什麼勢力就很難說了。還是不殺好。
-
12 # 馨悅經典
看你的問法這是演義裡的說法了。
演義中赤壁之戰後曹操敗走華容道過程中三次大笑,一次笑出趙雲趙子龍,二次笑出張飛張翼德,三次笑出關羽關雲長,最後關雲長義釋曹操成就千古美談!
但相關史料記載曹操赤壁之戰敗後確實走了華容道,也曾大笑,曹操笑的是劉備計謀行動慢半拍,並沒笑出什麼蜀將來!而且曹操敗走華容道有驚無險,曹操通過後劉備才從後面放火!
但透過研究正史,個人猜測劉備計謀、行動遲緩仍是故意放曹,因為曹操赤壁之戰是敗了,但曹魏勢力仍然是最強的一方,殺了一個曹操北方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曹操並會以此為曹操復仇,劉備會更危險!即使殺曹後曹魏滅了,但此時的吳仍強於蜀,如只剩吳蜀則蜀也勢必滅亡!赤壁曹操大敗之後才有三足鼎立,你想曹操的實力有多強!所以曹操逃回北方這是最好的結局!
演義作者應該也是持此觀點,只不過為了體現諸葛亮多謀、關羽忠義所以虛構了一些故事情節,演義畢竟是小說題材,但最終結局並未偏離歷史——曹操順利逃回北方!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
13 # 古今亂彈小馬哥
關羽的性格特點是忠義守信、驕傲自大,他看不起龐德,驕傲輕敵,最後被龐德一箭射中肩膀,不得不高掛免戰牌。孫權向關羽提親,想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關羽卻辱罵來使,拒絕結親,導致孫權對此非常記恨,後來,關羽被呂蒙偷襲,敗走麥城。
天下十三州,曹操獨佔九州,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兗州、徐州、司州、涼州及豫州,孫權佔有三州,揚州、荊州和交州,而劉備只有益州一地,地方狹小,也難怪蜀漢率先被曹魏所滅。天下大勢所趨,殺不殺他對大局沒有多大的影響,曹操不殺他,別人也容不得他。
-
14 # 小白的文化之旅
如果赤壁之戰關羽殺了曹操,不旦北方剛取的的統一會瓦解,天下也會再次進入混亂之中而劉備的處境也會變得更難。
我們來看看赤壁之戰的幾個重點
《三國演義》中敘述,曹操在黃河以北,歷時多年,先後打敗袁紹,袁紹三子,並袁熙袁譚袁尚及北方少數民族烏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並在此以後的幾年時間裡,休養生息。
曹操為舉兵南下,也是準備的十分充足:
1、於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
2、派遣張遼、于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
3、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在這一切準備妥當後,曹操以號稱水陸百萬大軍的實力舉兵南下;並因清楚江陵貯有軍用物資,恐怕劉備先到,佔據江陵,於是親自帶五千精銳追殺劉備,並與長坂坡打敗劉備;幸而有張飛長坂坡立威,才使劉備逃脫。
面對曹操的大舉進攻,在諸葛亮和魯肅的極力遊說下,孫劉終於達成了聯盟。但在曹操百萬雄兵之下,孫劉的軍力過於弱小,此時並沒有正面一站的實力。因此,想要打敗曹操,只能智取。
於是,在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增加孫劉兩軍的物資;周瑜的火燒連營,徹底打亂了曹操的陣容,也因此赤壁之戰成為三國時期著名的以少勝多“三大戰役”之一。
孫劉大敗曹操後,乘勝追擊,而關羽駐守的華容道正是曹操逃跑的最後一個關口;但關羽念曹操昔日有恩於自己,放了曹操離去。
1 赤壁之戰對曹操的意義:
赤壁之戰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心理上,對曹操來說,都是一個承重的打擊,在幾年之內再無實力和信心舉兵南下。這為孫劉實力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2 赤壁之戰對劉備的意義:
劉備在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後,率先拿下荊州作為自己的根據地,(雖然孫權周瑜極力向要討回,但諸葛亮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魯肅)。這為劉備實力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3 赤壁之戰對孫權的意意義:
雖然孫權在赤壁之戰中出力最多,收穫卻最少,但打敗了曹操,也避免了自己被吞併的危險,為孫權圖謀天下帶來了希望;同時,劉備雖然暫時未歸還荊州,但這個恩情劉備肯定銘記於心。從此以後,對孫權來說,短期內不會再有大的戰役,這也為孫權勢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赤壁之戰,真正意義上是開創三國鼎立的局面,南北方暫時進入和平時期。
如果關羽在赤壁之戰中(華容道)殺了曹操,其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曹操死後,北方群龍無首,自然再次陷入戰亂時期;而隨著戰亂的擴大,南方也會受到影響,天下大亂也不是誇大之詞。
第二:曹操死後,孫劉聯盟自然瓦解,並不可避免的發生一戰爭,而劉備此時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對抗孫權,劉關張想要發展會更難。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同魯肅就孫劉聯盟的談話中,就明確了三國鼎立的思想,他之所以派遣關羽駐守華容道,決對是慎重考慮過得。他了解關羽的為人,曹操曾經對他倍加賞識,不僅贈送赤兔馬;並且在他為了同劉備相聚而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也並沒有為難他。這份恩情,關羽不能忘;而此時,曹操必定也不能死,因此,讓關羽駐守華容道,放走曹操,即是成全了關羽的美德;也是實現三國鼎立讓劉備得以發展的必然舉措。
-
15 # 隔壁小王自媒體
孫權派周瑜追殺劉備,魏氏集團夏侯惇夏侯淵張遼等干將勢必為曹操報仇劉備必死那時劉備可能和關羽失荊州一樣的命運
-
16 # 晶叔聊文化
仔細分析《三國演義》“赤壁之戰”,不難發現這是一場,劉備和孫權的破釜沉舟,絕地逢生的防禦反擊戰。
曹操的勢力強大,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孫劉聯手抗曹也是形勢所迫。如果沒有曹操的大軍壓境,劉備的荊州遲早會被孫權一方吞併,這又和曹操的生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三方勢力中,劉備集團是最弱的一方,這個時候關羽如果在華容道結果了曹操。先不說魏國是否出兵剿滅劉備,就孫權一方的戰略佈局來看,荊州是其前沿哨所,勢必會藉著曹操的死,一舉拿下荊州的所屬權。再說荊州還是孫權借給劉備贊居,日後東吳也沒有停止過對荊州的討要步伐。
如果曹操此時命喪關羽之手,這個時候,就不是關羽敗走麥城,而是整個劉備集團敗走麥城。這麼淺顯易懂的利害關係,怎能瞞得過料事如神的諸葛亮。這也是劉備集團日後攻佔巴蜀後,諸葛亮一直交代關羽聯吳抗曹的主要原因。荊州遲早是東吳嘴邊的一塊肥肉。
強者面前弱者勢必聯手抵抗,但一旦失去強者,兩個弱者之間,勢必會分出另一個強者,來實施吞併侵略的戰爭。所以關羽在赤壁之戰中,如果殺掉曹操,勢必會給劉備集團帶來滅頂之災。日後也不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出現。晶晶大叔獨家稿件,保護智慧財產權,侵權必究!
-
17 # 託塵
關羽如果不放曹操逃出華容道,而是活捉曹操甚至將其殺掉,後果會如何呢?我們不妨按照這個事件的後續發展分析下去。曹操一死,漢獻帝除去了其最大威脅,普天之下再無曹操雄才偉略之人,漢室江山又沒爛到根。只要曹操一死,其手下大部分人還是會回到漢獻帝身邊的。何況現又有劉備輔助,實力大增,可謂穩坐龍椅,是最大受益者。
曹操一死,劉備是最不爽的人。劉備打出的口號是匡扶漢室,現在曹操死了,侄子漢獻帝江山要坐穩,非得依靠自己。既然尊稱自己為皇叔,就不能違背匡扶漢室的這個口號。皇叔雖好聽,但永遠不可能是皇帝,權力也少得可憐,這絕對不是劉備想要的結果。難道曹操死後,劉備再殺漢獻帝,自己做皇帝,這也太毒了,恐怕為天下人所不齒。
其實派誰守住華容道,劉備和諸葛亮不謀而合,也可以說心有靈犀。無論派誰去守華容道,曹操必死無疑。只有派關羽去,曹操才能逃出,撿回一條命。曹操不死,劉備才能藉著匡扶漢室的名義,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從而實現自己心中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說,劉備是不會讓關羽殺掉曹操的。
-
18 # 歷史與文化縱橫
我們假如關羽殺了曹操,就是說在華容道上,關雲長最終感覺軍令難違反,而且自己也立下了軍令狀,只好對曹操說聲對不起,不是我不愛您是實是我沒有這個能力呀。手起刀落斬殺曹操於馬下,結果又如何呢?
首先,跟著曹操的那般戰將已經是疲勞不堪,沒有能力對付關羽,再說關羽還帶著500校刀手,這500虎衛,還有周倉、關平二將,都不好易於的。可能都會下馬投降。或許只有許褚不樂意,還要拼死一戰,也只在一回合之間,再就是張遼,張遼眼見曹丞相已經沒了,自感人生詭異,投那都不順利,未免會心灰意冷,對於關羽只好任之處置了。還有幾個謀士,都是文客,自是投降關公作罷。
關公帶著曹操人頭還有受降的一幫人回來交令,正好劉備大擺宴席,諸葛亮那句,恭喜將軍立天下奇功的話也就沒有落空了。由於此戰,北方最為強悍的曹軍首腦被殺,北方會再次陷入混亂。至少,在首都,漢獻帝蠢蠢欲動,可能會立馬飛章劉備,恭喜一戰而剿滅國賊,宣大皇叔劉備到京城,任用為國家棟梁。劉備得以掌握天下兵馬,統兵南下東吳。天下或可定了。
只關公那一刀不但風情獨特,而且效果極其好。而關公卻為了報答昔日曹操一點知遇之恩就手下留人,是太過遺憾了。所以,諸葛亮很生氣,況且立有軍令狀,要力斬關公,又得劉備求情。劉備那意思,孔明啊,您殺了我二弟,不如殺了我呢。孔明自然是手下留情。又是一個人情故事。
我想孔明來幫助劉備不是為了這情那其情吧,是為了打江山。當然一邊打江山一邊又有情義,不是兩全嗎。但是,治理軍隊怎可如此,這的確是嬌慣了關公,讓關公也沒有學到好,給關雲長在以後的軍事行動中帶來了殺身之禍。兵者,兇器也。諸葛亮應該明白的。
但諸葛亮為什麼又偏偏派關公去華容道呢,說是讓關公來還人情,結果是一錯再錯了。
還是回到假設上面,關公殺了曹操的結果如何。上面是說了對大局的影響,那對關公個人又有什麼影響呢。關公痛下決心殺了曹操,從此應該會鐵了心服從上級命令,做一名好計程車兵與將領,在他獨立統帥軍隊的時候,他對於紀律也應該有更深的瞭解,對兵法的殘酷性有切身的體會,對打仗會有好處。當然對他的知恩圖報的光輝形象又有所貶低。而諸葛亮其實用心良苦,他是在考驗關公,給了他這個二難題目,讓關公自己選擇。最終,關公選擇了做一個有情義的人,而失去了做一名傑出將領的機會。在孔明那,孔明是失望了。
這也可能是後來關羽北伐曹魏失敗的一個原因吧,在失敗期間,諸葛亮作為大軍師,對如此大的作戰行動始終都沒有給與指導,也可能是認為關公不可理喻的原因吧。
總之,關公殺了曹操對大局很有幫助,對個人影響也大。
-
19 # 人比黃花胖了
首先,問這問題是由《三國演義》為基礎的。《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由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三國的歷史,民間傳說,以及陳壽(西晉)所著的《三國志》及眾多歷史史書為參考所著。
《三國演義》由東漢末年開篇以魏蜀吳三國的建立相互征戰,直至三國歸晉結尾。書中贊劉貶曹,把劉備集團中的很多人物都作了演義性的描寫,其中以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為主。關羽更是集義,勇,謀為一體的偉丈夫形象深入人心。當然,歷史上的關羽應該也非常勇猛,不過,再如果描寫,關羽只是劉備帳下的一員將軍,在區域性戰爭中有許多建樹,但到了戰略層面所起到的作用就不那麼明顯了。
如果在赤壁之戰中將曹操幹掉,說實話,歷史回不去,即便回得去,幹掉曹操的也應該是江東集團和周瑜的事了。
不過我們也演義一下,曹操被幹掉,當時的曹丕當時還未被立為世子,曹丕和曹植的爭奪將異常激烈,曹操一死,當時的曹丕和曹植能否得到以前的支援也是問題,漢天子當然會有點想法,不過難逃被挾持的宿命。北方其他家族,勢力必然乘勢加強實力。
江東勢力大增,必然會以赤壁勝利進攻北方,孫權所佔地會更廣。
劉備其實並不十分有利,孫權周瑜勝的太厲害,荊州之地劉備不一定拿得穩,如果荊州不穩,劉備諸葛亮向蜀地的戰略目標就很難實現。
不過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
-
20 # 雲清雲
不會怎樣,歷史上出現曹操這樣的人是必然,至於這個人是誰,那是偶然。天道法則不會因某個人的改變而改變。即便曹操死了。也會再出現另一個和曹操一樣的人。換做他人也是一樣的道理。
回覆列表
記得在新三國的赤壁之戰中,對於曹操的生死,孫劉兩方的處理均十分慎重。兩方均不願意讓曹操死在自己的手中,為的是防止以後曹氏家族為報曹操之仇專門與己方為敵。卻願意讓對方承擔之一任務,到時候趁機獲利。但華容道關羽放了曹操一命。這樣一來,曹操的小命保住了,孫劉兩方的陰謀也全部失算。 那麼現在我想討論的是,如果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曹操死了,誰獲利最大?
我認為第大得利者是皇帝劉協,而最大失利者是劉備。
首先,劉協絕非昏庸之主,他雖無劉備,孫權得雄才大略,確和曹丕曹睿無兒。作為守成令主應當之無愧。想當初,他敢於以衣帶詔賜董承,聯絡劉備,馬騰共誅曹操。而在後來,在曹操掃滅群雄勢力正炙時仍敢於聯絡伏皇后之父進行反抗。此人興漢之心一直不減。因此,如果他知道曹操死了。必將採取措施鞏固皇權,以圖號令天下。
第二。當時朝中忠於漢室者仍不在少數。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都,興漢室。事雖不成,但震動頗大。事後曹操為此曾對群臣做了一番大清洗。(召漢百官詣鄴,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眾人以為救火者必無罪,皆附左;王以為“不救火者非助亂,救火乃實賊也”。皆殺之)這距建安十三年已經十年了,那麼在當時忠於漢室者至少不比這少。當然他們並不是擁漢的主體。關鍵人物是荀彧,荀彧當時是曹操的第一大謀士,居漢侍中,尚書令。在曹操出征時居中留守,總理朝政。他的觀點可以左右著當時的政局,而他正是忠實的擁漢者,建安十七年,董昭勸曹操晉位魏公,荀彧反對,他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不成,後來到荀彧被曹操逼死後曹操方進位為公。有他的支援,漢室復興指日可待。而且曹操出征帶走了他的絕大多數謀臣武將,朝中留守的武將不過曹洪等,曹仁,張遼,徐晃,許褚等武將。謀臣除荀彧外都隨之出征,這決定了朝中的的局勢成了一邊倒之勢。
第三,曹操沒有確立繼承人,就算曹氏諸將如曹洪等妄圖擁立曹操之子繼承其位,確無合適的繼承人選,曹丕,曹植,曹彰均在士人,軍隊中有一定的人望,但沒得到多少歷練,都沒有足夠的人氣繼承曹操之位,如有人貿然擁立,在他們內部也得不到一個有效的統一,不僅很難成功,還很可能被擁漢者以謀反之名剿滅,更兼曹操新敗,威望大損。曹氏 權衡再三,恐怕安守本份才是最好的選擇。
那麼,待曹操的殘餘勢力回都後,京城大局一定,縱有人持反對意見亦無以成事。
這樣新的格局將會形成。皇帝雖掌權,但曹操舊人多居要職。像荀彧雖忠於漢室,亦忠於曹操,而皇帝為了確立自己的威望,收攏眾心,只能尊崇曹操,把他比作伊尹,周公之人。許都朝中將在名義上,暫時中形成新的統一。而為曹操報仇將是朝臣的的一致主張,皇帝縱不情願,但本著收攏眾心的考慮亦不得不同意。這時,劉備將成為北方的大敵,而皇帝為了自己勢力的考慮,只有丟卒保帥,放棄劉備了。
此時的劉備不光成為北方的大敵。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其起事的基礎,劉備一直以興復漢室位己任,如今漢室已復,他本人亦被皇帝拋棄,此後他將失去賴以存在的根源,恐怕從此以後,劉備將走下坡路了,因此曹操若死,劉備是最大的失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