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商用軍用民用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重回北方;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鞏固;劉備佔據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又攻佔了西川,三股勢力鼎足而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國鼎立。那麼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什麼原因促進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呢?

    1 農民起義的推動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由於起義軍規模較大,朝廷不能有效鎮壓。東漢政府就改州刺史為州牧,加重其權力,希望可以快速的撲滅起義力量。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軍閥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佔領更多的地區,不斷的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於是,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強大的如北方袁紹、袁術、呂布、曹操、公孫瓚、陶謙,南方的劉表、劉璋、王朗。這些割據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地開展局域戰爭,最後形成了長期的、持續的、大範圍的混戰。在長期混戰之中,大的吞併小的,強的吞併弱的,結果形成三個較大的集團,那就是魏、蜀、吳三大政權。其中曹操佔領北方,劉備佔領西南,孫權佔領東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雖說農民起義不是導致三國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但至少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因為農民起義,才有了後來一連串的事情,可以說是直接因素,所以說農民起義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

    2 經濟發展的侷限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認為: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各個地區封建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分裂傾向的加劇。經濟發展也是導致三國鼎立的因素,但是絕對談不上根本原因。孫權佔領江南後,極大地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劉備佔領西川后,也是大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蜀錦就是那時候開始文明中國的,長江流域上下游幾個區域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了勉強可以自給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給南方孫、劉的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

    而同一時期北方的國家則由於社會經濟受到割據混戰的嚴重摧殘,無力消滅南方的國家,以統一全中國。但是統一的歷史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已存在過四百多年,統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著作用,統一仍然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所以在無數割據者角逐的混亂局面中,終於出現了魏、蜀、吳三大割據勢力,它們的統治者在各自的區域內削平了較小的割據勢力,鞏固了內部的統一,並且都力圖打破均衡局面,實現全中國的統一。范文瀾認為:“從經濟方面說來,三國分立也是東漢末年社會大破壞的自然產物。原來黃河流域是經濟最發達的中心地區,因之它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區。這個偉大強盛的中心地區首先帶動了長江上下游地區(益荊揚)的經濟逐步前進。西漢中期司馬遷敘述江淮以南(荊揚)一般的經濟情況說,楚越地方,地廣人稀,有些地方還使用火耕水耨法。沒有飢寒的人,也沒有千金的富家。這就是說,江淮以南經濟落後,剝削者還不能積累起千金。到了東漢時期,大地主大豪強到處出現,說明經濟已有發展,足以產生大的剝削者。”“不過長江上下游的人力富力比起中心地區來相差是很大的,它只能作為依附者與中心地區相連繫,從而得到自身發展的助力。所以當中心地區強盛的時候,長江上下游不可能在政治上脫離朝廷自立為國家,但當中心地區遭受大破壞不能起帶動作用的時候,那就要發生一時的分立,漢吳兩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長江流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沒有直接導致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但是卻為三國鼎立提供了巨大的物質基礎,讓三國鼎立局面可以長時間的持續下去。所以說,經濟發展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走向統一的步驟,也是導致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重要因素。

    3 地域條件的限制

    在北方,曹操佔據黃河流域,孫權佔領長江中下游,劉備佔領四川和長江中游的一部分。從地理條件說,蜀有劍閣、三峽之險,進可攻,退可守。吳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在經濟上。再加吳蜀聯合,攻雖不足,守則有餘。曹操雖佔有廣大的北方,但因戰爭破壞嚴重,一時還缺乏統一的物力和人力。三國各自的實力都有限,也都有侷限性,比如曹魏的騎兵,孫吳的水軍和長江天險,西蜀自身的易守難攻和交通不便,都導致了三國鼎立局面的長期持續,這也是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4 明確的戰略規劃

    劉備和諸葛亮有一次隆中對,這是極為高明和合理的戰略規劃,戰略規劃的內容就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天下,其中曹操佔據北方,劉備佔據荊州、益州,孫權佔領江東,然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而在諸葛亮制定隆中對戰略規劃的七年前,孫權和魯肅也制定了類似的戰略規劃,當時劉備還在北方苟延殘喘,戰略規劃的內容也是是曹操、劉璋、孫權三家分天下,其中曹操佔據北方,劉璋佔據益州,孫權佔領江東和荊州,然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兩個戰略規劃都希望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且兩大集團也一直在堅定不移的執行著三國鼎立的戰略規劃。所以,孫權和劉備的戰略規劃也是形成三國鼎立的重要原因。

    三國鼎立是中國曆經秦漢大一統之後的第一大規模分裂割據,他的形成和原因是由一定的歷史條件限制的。隨著第一代創業人的逐漸去世,三國鼎立的局面也逐漸穩定下來。但是毫無疑問,大一統才是人心所向,隨著司馬家族的崛起,三國統一於晉,結束了百十年的紛爭,這才是無可抗拒的歷史趨勢

    另外,在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併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比起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三國亂世有如過往雲煙,那樣多的風雲人物,如今也都已經煙消雲散了。而回顧歷史,我們會冒出一個問題:這三國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三國鼎立的形成期(初期)

    人們平常總說赤壁之戰的結束是三國鼎立局面的開始,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全面。赤壁之戰前,魯肅入荊,諸葛亮入吳,促成了孫劉聯盟的締結,成功地打勝赤壁之戰後,三股政治力量、軍事力量的鼎足,應該說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卻還要往後推幾年。

    之後,劉備得荊州,取蜀,與孫權重分荊州,取漢中。鼎之西足才算鑄就,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局面第一次形成。

    但第一個三足鼎立局面沒有延續多久就被打破。關羽北攻樊城襄陽,中原震動,江東恐慌。曹孫兩家合作,共同擊敗關羽,吳方奪了原蜀漢方控制的荊州地域。劉備伐吳,夷陵戰敗。於是便形成了第二次鼎立局面,也就是後來比較穩定的鼎立局面。

    鼎立形成期,也就是初期的結束,三國各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曹魏以曹丕去世為結束,孫吳以陸遜火燒連營為結束,蜀漢以白帝城託孤為結束。三國鼎立的中期又是怎麼的呢?且看下文介紹:

    三國鼎立的延續期(中期)

    三國其實可以稱為漢末三強,是在眾多武裝割據勢力的優勝劣汰中脫穎而出的三個集團。他們都具備了時代的適應性,集團內部既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足夠的活力。因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吳蜀兩個弱方還結成了聯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勢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延續,是一種必然。

    但是,由於自秦漢以來形成的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三國集團都不滿足於既定的鼎立形勢。他們既渴望延續鼎足以保全自己,又渴望打破鼎足以求成功統一。這種渴望實際上在鼎立的初期就開始了,但在中期表現的更明顯。

    但在三國中期,各國最大的矛盾不在於敵國,而在於自身的變化。各國的第一代菁英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紛紛退出歷史舞臺,集團內部的實力和活力如何經受時間和人事變遷的考驗,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三國實際上都成功解決了。東吳的孫權,因為年齡比曹操劉備都小,也因為他強壯長壽,這個時期不需要考慮過渡問題。曹丕的繼承人是曹睿,這在當時也幾乎是無可選擇的人物。不過曹睿是個優點缺點共存的人,鼎立的局勢和頻繁的戰爭反倒壓抑了他的缺點,使優點得以發揮,所以曹魏集團也得以平穩過渡,繼續保持了它的優勢。

    當時最成問題的是蜀漢。劉備的繼承人可以三選一,但劉理劉永太小,只能選較大的劉禪。但劉禪的才能屬於中下水平,除了為人寬厚可以稱道之外,實在不是理亂之才。但劉備採取了高超的補救措施,劉禪只繼承了名義的權位,實際權力都交給了蜀漢能力最強威望最高的諸葛亮。而諸葛亮的才幹,在三國中期是首屈一指,在他執政的時代,最小的蜀漢反倒成了最強的一國。

    三國中期,天下局勢實際操縱在曹睿、諸葛亮和孫權這三個強人手中。各有特色,難分軒輊,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續。

    中期的結束,在蜀漢應以諸葛亮病故五丈原為界,在曹魏應以曹睿病故為界,在東吳應以孫權病故為界。三國鼎立的後期又是怎麼的呢?且看下文介紹:

    三國鼎立的打破期(後期)

    在三國鼎立中期存在的權力交接和新陳代謝問題,在三國後期繼續存在,而且此問題進一步複雜化了。長時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著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兩期相比,明顯不如。

    魏國曹睿死後,君位傳給了不知來歷的幼小兒子,執政大權交給了紈褲子弟曹爽,曹魏集團的實力從此便衰落了。在三個國家中,它是首當其衝衰落的。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繼續採用劉備的權力交接方式,軍政大權交給了當時最有影響力和能力的蔣琬,並以僅次於他的費文偉為輔,軍事方面,則名將姜維逐漸得到重視。所以在諸葛亮身後的十餘年中,蜀漢依舊是小而強的國家。只是好景不長,蔣琬死後,後主劉禪開始親政,沒有才能的人擁有了權力,蜀漢內部的實力和活力便打了打扣。費文偉死後,軍政大權基本分開,後主劉禪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將相之間的協調能力進一步變差。蜀漢集團便也很快走向衰落。

    東吳方面,在孫權死後,幼子孫亮繼位。孫亮此人雖然聰明過人,但畢竟沒有經驗,沒有威望。所以孫權也學習劉備,把國家大權實際上交給了最有能力和影響的諸葛恪。但諸葛恪也是個優點缺點很明顯的人,孫權的眼光畢竟不如劉備。諸葛恪北伐失敗,很快倒臺,吳國便成了幾位權臣依次表演的舞臺。直到暴君孫皓繼位,才扭轉了主弱臣強的局面,轉向暴政時期,東吳集團由此也衰落了。

    三國集團既然次第衰落,那麼鼎足而立的悶葫蘆便會很快打破。能夠打破這個悶葫蘆的,不可能是這三個衰弱的老集團,只能是新生力量。現在我們研究一下,三國中哪一國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溫床?

    蜀漢,第一任領導人劉備,雖然屬於梟雄奸雄類人物,但一向有仁德愛民的好名聲,並有此方面的作為。他招攬的部下多以忠誠著稱。第二任領導人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結合體,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質就是忠誠為國。他身後的蔣琬、費文偉、姜維等人,基本上延續了他的治國思路。所以,在蜀漢,奸雄逆臣,沒有生存的空間。在他們內部,不可能蛻變出一個新的政治軍事集團來。

    東吳,第一任領導人孫權和最後一任領導人孫皓,是兩個暴君。一前一後,有效地扼制了奸雄逆臣的發展,中間時期的幾個權臣,最後都死得很慘。所以,吳國也不具備產生新集團的條件。

    最後便是曹魏了。這個集團在最初,就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奸雄手腕著稱,首任領導人曹操最善於此道,第二任曹丕也毫不遜色。他們上逼故主漢帝,內逼宗族兄弟,對臣民則採用嚴刑峻法,刻薄無恩。由於自身立國之道的侷限性,魏國內部一向就沒有大講忠君愛國的風氣。雖然由於傳統的慣性出了不少忠臣,但也給奸雄們創造下了學習的榜樣。所以,司馬氏能夠在魏國崛起,實在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曹魏集團,本來就是培養奸雄逆臣的沃土。

    加之曹魏本來是三國中最大的一國,這個國家內部新誕生的奸雄集團,也因此具備了最強的實力。滅蜀之戰,實際上是司馬氏集團的工作,而因為魏國尚在,功勞便記在了曹氏名下。司馬氏最後徹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悶葫蘆,一統天下,實在是歷史的必然。

  • 2 # 水晶球精靈

    三國鼎立最大地緣因素就是秦嶺和長江。

    首先 號稱正統的蜀伐曹魏,進攻線路非常單一,就是陝西西部的岐山方向。因為漢中到關中幾乎無路可走。但是曹魏佔著中原,兵強馬壯,以漢室名義統治穩定,蜀國之力不能撼動曹魏。

    其次東吳一方有淮河長江天險,魏吳之間,自從赤壁大敗後,曹魏一方戰略重點在對付蜀國。

    蜀國一方則依靠四川盆地地形 只要把持住金牛道上劍門關就不可能被突破防線。

    在三國時期冷兵器作戰 ,地理因素對戰爭勝負起巨大作用。

  • 3 # 糊了個逗

    從群雄割據到三足鼎立

      公元190年,董卓亂政,群雄並起,天下大亂,最多的時候割據勢力達到了11股。

      曹操192年起兵佔據中原,198年奪取徐州,199年奪取南陽、獲得淮南,207年奪取河北,212年平定關西,11個軍事地理單元中獨佔6個。

      劉備215年奪取巴蜀,219年奪取漢中,擁有2個軍事地理單元。

      孫權200年繼承江東,219年獨佔荊州,220年接管嶺南,擁有3個軍事地理單元。

      至此,經過30年的弱肉強食,到了220年,中國大地只剩下曹劉孫三家,三家相繼建國,即為魏蜀吳。

      

      三足鼎立時的中字模型

      為什麼會三分天下,而不是二分或四分呢?我們仍然可以從地理中找到原因。之前,我們在空中俯瞰三國,把三國大地看成一箇中字,一共有11個軍事地理單元。如果我們再向上飛,從更高處看三國,11個軍事地理單元可以縮小到3個不同地形的區域:北方平原、西南山地、江南水鄉。

      

      三國版圖中的三種地形

      北方平原屬於魏國。北方平原北抵燕山,南達長江,西倚隴山、伏牛山、武當山,東臨渤海、黃海,地形以平原為主,適合配備金戈鐵馬的騎兵,涵蓋的軍事地理單元包括河北、關西、中原、徐州、南陽、淮南。

      西南山地屬於蜀國。西南山區北抵秦嶺大巴山,南達大涼山、大婁山、西倚岷山、邛崍山、東臨武當山、巫山、武陵山,地形以山地為主,適合配備強弓硬弩的步兵,涵蓋的軍事地理單元包括漢中、巴蜀。

      江南水鄉屬於吳國。江南水鄉北抵長江,南達南海、西倚武當山、巫山、武陵山,東臨東海,地形以江湖為主,適合配備高帆大船的水兵,涵蓋的軍事地理單元包括荊州、江東、嶺南。

      在冷兵器時代,單一兵種統一單一地形相對容易,但是跨兵種跨地形作戰相對困難,因此從190到220年,十一股股割據勢力剩下了三家

      三足鼎立局面的穩定性

      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63年,長達43年的時間裡,三國之間雖然戰事頗多,但誰也沒能佔據對方哪怕一個軍事地理單元。三足鼎立的局面為什麼會如此穩定呢?原因有兩個:一是資源大體相當,二是兵種各有優勢。

      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實是一大對二小的局面。由於魏國過於強大,迫使吳蜀兩國長期處於聯盟狀態,三足鼎立可以看成一種特殊形態的南北對峙。從軍事地理單元的角度看,魏國獨佔河北、關西、中原、徐州,南陽、淮南六個軍事地理單元;吳蜀兩國一共佔有漢中、巴蜀、荊州、江東、嶺南五個軍事地理單元。在資源方面,吳蜀兩國大體與魏國相當。如果不考慮漢中、南陽、淮南三個南北通道,雙方均佔有四個軍事地理單元,完全相等。

      兵種方面,魏蜀吳三國都建立了與其地形匹配的優勢兵種。

      魏國地處北方平原,配備金戈鐵馬的騎兵強大。河北、遼東都是產馬區,曹操統一河北、北征烏桓後,收編了袁紹和烏桓的大量騎兵,形成三國時代最強的騎兵——虎豹騎。曹魏還獲得大量北方少數民族的獻馬。曹操時,燕、代、烏桓、鮮卑相繼獻馬;曹丕時,鮮卑步度根獻馬;曹叡時,鮮卑柯比能獻馬。這些馬匹品種優良,是曹魏保持騎兵優勢地位的重要因素。

      蜀國地處西南山地,配備強弓硬弩的步兵強大。諸葛亮為了抵禦魏軍騎兵,十分注重弩兵建設。例如巴蜀的涪陵郡境內多山,當地人擅長弩射,諸葛亮曾調發該郡3000精兵充當連弩士,令全家移居北伐前線漢中。車騎將軍鄧芝平定該郡叛亂時,把也參與叛亂5000家遷移到成都充當獵射官。僅這兩次從該郡強徵的弩兵至少在一萬以上。同時,諸葛亮親自改進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次十矢齊發,稱為元戎弩。在諸葛亮精心培育下,弩兵具備了較強的戰鬥力,在木門之戰中,乘高布伏,射殺魏國名將張郃。

      吳國地處江南水鄉,配備高帆大船的水兵強大。吳國以長江為主要防線,長江水深江寬,終年不凍,為大規模水軍提供了馳騁和棲身的場所。吳國在其長期的軍事鬥爭中,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水軍,“上岸擊賊,跣足入船”。前期,孫策繳獲黃祖兒子黃射的船千艘,又繳獲黃祖船六千餘艘,建立水軍。中期,孫權在赤壁、江陵、夷陵三戰中收編了從曹操、關羽、劉備方面俘獲的水軍和戰船,自己也製造了眾多艦船。其中,偏將軍董襲所督造的樓船,高達五層,水軍進一步強大。後期,吳國重點提高海上遠航作戰能力。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水軍萬人航海求取夷洲(今臺灣),這是中國大陸人到達臺灣的最早紀錄。233年,孫權派張彌、許晏、賀達率水軍萬人沿海路北上遼東。242年,聶友、陸凱率水軍3萬征討海南島的珠崖、儋耳。上述行動每次都有數萬人參與,組成了龐大的出海艦隊,說明吳國具有良好的航海技術和近海作戰能力。

      蜀國坐擁高山之利,魏國的騎兵無所適從;吳國憑藉長江之險,魏國的騎兵也只能望洋興嘆;而吳蜀兩國都缺少強大的騎兵,無法與魏國逐鹿中原。因此,三足鼎立的局面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很穩定。

      從三足鼎立到一統天下

      三足鼎立的局面維持了43年,在這相對平穩的43年裡,魏國逐漸掌握甚至超越了蜀國的造弩技術和吳國的造船技術。

      魏國給事中馬鈞看到諸葛亮設計的連弩,認為“巧則巧矣,未盡善也”,他在諸葛連弩的基礎上加以改造,發箭的效率提高了五倍。

      

      諸葛連弩

      西晉滅吳之前,以全國之力造船,益州刺史王濬在巴蜀所造的樓船大者“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弛馬來往。”史稱其水師“舟棹之盛,自古未有”。

      

      樓船

      魏國製造出大量的弓弩和艦船,裝備步兵和水軍,吳蜀兩國的兵種優勢不在。而戰馬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短時間無法大量繁殖,吳蜀兩國與魏國始終存在差距。

      魏國從蜀吳兩國佔據五個軍事地理單元中最弱的一環南北通道漢中入手,於263年攻取漢中。平衡被打破後,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總結:

      公元263年,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公元265年,曹奐禪讓,魏國滅亡。

      公元280年,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三國時代結束,天下歸晉,真可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4 # 記錄歷史人生

      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併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比起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三國亂世有如過往雲煙,那樣多的風雲人物,如今也都已經煙消雲散了。而回顧歷史,我們會冒出一個問題:這三國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三國鼎立的形成期(初期)

      人們平常總說赤壁之戰的結束是三國鼎立局面的開始,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全面。赤壁之戰前,魯肅入荊,諸葛亮入吳,促成了孫劉聯盟的締結,成功地打勝赤壁之戰後,三股政治力量、軍事力量的鼎足,應該說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卻還要往後推幾年。

      之後,劉備得荊州,取蜀,與孫權重分荊州,取漢中。鼎之西足才算鑄就,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局面第一次形成。

      但第一個三足鼎立局面沒有延續多久就被打破。關羽北攻樊城襄陽,中原震動,江東恐慌。曹孫兩家合作,共同擊敗關羽,吳方奪了原蜀漢方控制的荊州地域。劉備伐吳,夷陵戰敗。於是便形成了第二次鼎立局面,也就是後來比較穩定的鼎立局面。

      鼎立形成期,也就是初期的結束,三國各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曹魏以曹丕去世為結束,孫吳以陸遜火燒連營為結束,蜀漢以白帝城託孤為結束。三國鼎立的中期又是怎麼的呢?且看下文介紹:

      三國鼎立的延續期(中期)

      三國其實可以稱為漢末三強,是在眾多武裝割據勢力的優勝劣汰中脫穎而出的三個集團。他們都具備了時代的適應性,集團內部既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足夠的活力。因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吳蜀兩個弱方還結成了聯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勢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延續,是一種必然。

      但是,由於自秦漢以來形成的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三國集團都不滿足於既定的鼎立形勢。他們既渴望延續鼎足以保全自己,又渴望打破鼎足以求成功統一。這種渴望實際上在鼎立的初期就開始了,但在中期表現的更明顯。

      但在三國中期,各國最大的矛盾不在於敵國,而在於自身的變化。各國的第一代菁英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紛紛退出歷史舞臺,集團內部的實力和活力如何經受時間和人事變遷的考驗,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三國實際上都成功解決了。東吳的孫權,因為年齡比曹操劉備都小,也因為他強壯長壽,這個時期不需要考慮過渡問題。曹丕的繼承人是曹睿,這在當時也幾乎是無可選擇的人物。不過曹睿是個優點缺點共存的人,鼎立的局勢和頻繁的戰爭反倒壓抑了他的缺點,使優點得以發揮,所以曹魏集團也得以平穩過渡,繼續保持了它的優勢。

      當時最成問題的是蜀漢。劉備的繼承人可以三選一,但劉理劉永太小,只能選較大的劉禪。但劉禪的才能屬於中下水平,除了為人寬厚可以稱道之外,實在不是理亂之才。但劉備採取了高超的補救措施,劉禪只繼承了名義的權位,實際權力都交給了蜀漢能力最強威望最高的諸葛亮。而諸葛亮的才幹,在三國中期是首屈一指,在他執政的時代,最小的蜀漢反倒成了最強的一國。

      三國中期,天下局勢實際操縱在曹睿、諸葛亮和孫權這三個強人手中。各有特色,難分軒輊,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續。

      中期的結束,在蜀漢應以諸葛亮病故五丈原為界,在曹魏應以曹睿病故為界,在東吳應以孫權病故為界。三國鼎立的後期又是怎麼的呢?且看下文介紹:

      三國鼎立的打破期(後期)

      在三國鼎立中期存在的權力交接和新陳代謝問題,在三國後期繼續存在,而且此問題進一步複雜化了。長時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著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兩期相比,明顯不如。

      魏國曹睿死後,君位傳給了不知來歷的幼小兒子,執政大權交給了紈褲子弟曹爽,曹魏集團的實力從此便衰落了。在三個國家中,它是首當其衝衰落的。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繼續採用劉備的權力交接方式,軍政大權交給了當時最有影響力和能力的蔣琬,並以僅次於他的費文偉為輔,軍事方面,則名將姜維逐漸得到重視。所以在諸葛亮身後的十餘年中,蜀漢依舊是小而強的國家。只是好景不長,蔣琬死後,後主劉禪開始親政,沒有才能的人擁有了權力,蜀漢內部的實力和活力便打了打扣。費文偉死後,軍政大權基本分開,後主劉禪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將相之間的協調能力進一步變差。蜀漢集團便也很快走向衰落。

      東吳方面,在孫權死後,幼子孫亮繼位。孫亮此人雖然聰明過人,但畢竟沒有經驗,沒有威望。所以孫權也學習劉備,把國家大權實際上交給了最有能力和影響的諸葛恪。但諸葛恪也是個優點缺點很明顯的人,孫權的眼光畢竟不如劉備。諸葛恪北伐失敗,很快倒臺,吳國便成了幾位權臣依次表演的舞臺。直到暴君孫皓繼位,才扭轉了主弱臣強的局面,轉向暴政時期,東吳集團由此也衰落了。

      三國集團既然次第衰落,那麼鼎足而立的悶葫蘆便會很快打破。能夠打破這個悶葫蘆的,不可能是這三個衰弱的老集團,只能是新生力量。現在我們研究一下,三國中哪一國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溫床?

      蜀漢,第一任領導人劉備,雖然屬於梟雄奸雄類人物,但一向有仁德愛民的好名聲,並有此方面的作為。他招攬的部下多以忠誠著稱。第二任領導人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結合體,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質就是忠誠為國。他身後的蔣琬、費文偉、姜維等人,基本上延續了他的治國思路。所以,在蜀漢,奸雄逆臣,沒有生存的空間。在他們內部,不可能蛻變出一個新的政治軍事集團來。

      東吳,第一任領導人孫權和最後一任領導人孫皓,是兩個暴君。一前一後,有效地扼制了奸雄逆臣的發展,中間時期的幾個權臣,最後都死得很慘。所以,吳國也不具備產生新集團的條件。

      最後便是曹魏了。這個集團在最初,就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奸雄手腕著稱,首任領導人曹操最善於此道,第二任曹丕也毫不遜色。他們上逼故主漢帝,內逼宗族兄弟,對臣民則採用嚴刑峻法,刻薄無恩。由於自身立國之道的侷限性,魏國內部一向就沒有大講忠君愛國的風氣。雖然由於傳統的慣性出了不少忠臣,但也給奸雄們創造下了學習的榜樣。所以,司馬氏能夠在魏國崛起,實在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曹魏集團,本來就是培養奸雄逆臣的沃土。

      加之曹魏本來是三國中最大的一國,這個國家內部新誕生的奸雄集團,也因此具備了最強的實力。滅蜀之戰,實際上是司馬氏集團的工作,而因為魏國尚在,功勞便記在了曹氏名下。司馬氏最後徹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悶葫蘆,一統天下,實在是歷史的必然。

  • 5 # 小文章大視野

    三國鼎立的構想第一次出現是在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隆中高談時。當時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是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兵鋒正盛,已經佔據天時;而孫權擁父兄之業,雄踞江東,招賢納士,根基已固,是為佔據地利;劉備此時雖然無甚根基,但是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都不是立業之主,只要佔據荊州、益州之地,東和孫權,南撫彝越,之後再北上與曹操逐鹿中原。

    當然,這在當時只是一個構想。之後劉表病死,其子劉琮聽信蔡瑁等人的讒言,舉荊州之地向曹操投降。到這時,看起來諸葛亮的規劃已經落空了,荊州已經落入曹操手中,劉備根本沒有實力爭奪。其實在這時,是曹操離統一天下最近的時刻:北方已經平定,而荊州也已歸順,只剩下東吳一隅之地。按照正常劇情發展,江南歸化已經是指日可待了。諸葛亮此時也調整了戰略,一方面與孫權聯合抗曹,但一方面也做好了江東被攻破,則坐收漁翁之利,接盤江東。

    可惜的是,赤壁一戰,曹操非但沒有打敗東吳,反而被周瑜一場大火,將數十萬大軍盡數葬送在長江之中。曹操帶著少量親信,狼狽不堪地逃回了許昌。對於劉備來說,局勢瞬間回到了曹操南征之前,甚至比那時候還要有利,至少不用再顧及曹操的壓力了。三方割據由之前的一個隱約的構想再次成為可實現的戰略。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了江北,而劉備和孫權則由之前的盟友瞬間變成了對手,但兩方又都顧忌北方的曹操,不敢明目張膽撕破盟約,於是乎只得笑眯眯地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諸葛亮用計誘使周瑜與曹仁火拼,自己趁機奪得了南郡,之後陸續控制了荊州大部,三方鼎立算是真正成為現實了。

    這之後的事情大家也基本瞭解了,故而在這裡就不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之所以出現,地緣因素其實影響很小。江南江北確實有差別,北方跑馬,南方走船,這也是事實,但是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曹操甚至一度佔據荊州,長江天險已經不存在了,而擁有的水軍力量並不比孫權差多少,之所以後來還是失敗,讓老對手劉備、孫權各得了一份蛋糕,更多的還是人的因素。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如果劉備早早接手荊州,便沒有曹操什麼事了;而如果曹操謹慎行事,多加準備,不給周瑜可乘之機,在赤壁之戰中一舉滅掉東吳主力,那麼天下早就一統了;如果赤壁之戰後東吳抓住機會,全面佔領荊州,那麼三國鼎立也不會出現;如果劉備沒有諸葛亮在身旁謀劃,那麼估計之後也是一籌莫展,自然不會有昭烈帝的尊名了。在這一串連環事件中,劉備、曹操、孫權都各自犯了一次失誤,最終還是還給了我們一個精彩的三國。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蜀漢陣營最悲劇的將領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