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鑑史
-
2 # 偃旗擊鼓
李世民〈598年到649年〉,唐高宗李淵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年少成名〈為唐朝打下半壁江山〉
在15歲,娶長孫氏為妻
在17歲時,便參與到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的行動中
到19歲時,根據史料記載,鼓動自己的父親參與反對隋煬帝的戰爭,史稱:晉陽起兵
同年,便參與了圍攻洛陽的軍事行動,不克而還,但依舊以奇兵擊敗隋朝將領——段達
在李世民20歲時,其父親李淵稱帝,改國號為——唐,並且,冊封李世民為秦王
在唐朝建立初,全國並未安定,依舊還有一些地方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李世民依舊率兵在外,征戰四方
在之後經歷過數場著名的戰役:
淺水原之戰,虎牢之戰,
成功的穩定了唐朝的統治,消除了四方的動亂
貞觀之治
提到李世民,就得提貞觀之治,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盛世之一,貞觀之治,可謂是其中的典範
〈在隋朝前有將近700萬戶人口〉,但是自隋朝以來,天下紛爭,名不聊生,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到唐朝成立,天下僅僅只剩下200萬戶人口〈華人口銳減的一個標緻時期〉
同時,還要面對四方可能侵略的強敵,在當時的情況可謂是——萬分緊迫
當時在國內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你保證人民的生產生活,同時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緩解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發展
更是重視官吏的選舉,選賢與能,唯才是用,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經過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系列措施,民生不斷得到穩定發展,在疆域方面,更是達到了歷史的巔峰水平
提到李世民的是非功過
很多人提到李世民,總是會聯想到玄武門事變,或許說,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個汙點吧!
是非功過盡在人心
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他創造了一個盛世,在中國歷史上數百個皇帝中都是屬於頂尖的帝皇。
-
3 # 方蘭野攜手凌雲志
李世民做為千古帝王之一,在我心中的排名能進前三,其原因是他建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評價李世民一生的功過,應該說功大於過,具體表述如下:
李世民憑藉輔助父親李淵打下江山的功業,在軍力控制和人才儲備上取得巨大的優勢,發功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退位,取得皇位。李世民當上皇帝后,採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不朽的功業,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美好局面。
他的功績:
1.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同情百姓的疾苦,重視人民的力量,把君比做船,把民比作水,民能載舟,也能覆舟,強調以民為貴,提倡以民為本的思想。結束了多年戰亂的慘狀,老百姓能獲得休養生息,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2.善於採納諫言,聽從了尉遲敬德的建議,善待原來屬於太子李建成東宮集團包括魏徵等人,有利於國家的安定團結。多采納魏徵等良臣諫言,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人才,以寬容的態度化解矛盾,使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欣賞魏徵大公無私、剛正不阿的品格,以他為鏡子,檢查自己的得失,讓錯誤儘量減少。善於重用人才,重用了房玄齡、魏徵、長孫無忌等能臣,為推行新證做出貢獻。善待秦瓊、程咬金、尉遲恭等有功臣子,鼓舞人心,君臣間形成和諧的關係。
3.革新政治,繼承發展和改革完善隋朝保留不來的統治制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大唐制度成為後來的標本。
4.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唐朝統治者多次減免租稅,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節儉自律,厲行法制,戒奢從簡,不準修建臺榭,禁止地方官員進貢珍奇寶物。
5.大興科舉,建立一套完善的科舉制度,吸引天下優秀人才走上仁途,為國家效命。大辦學校,使更多的平民百姓有書可讀,推動文化的快速發展,大力開展文化交流,傳播盛唐氣象,吸引世界聚焦中國,唐朝因此成為世界的文化中心。
他的過失:
1.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兩次遠征高麗,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引發農民起義,激化國內矛盾。
2.不限制太子所用之物,造成鋪張浪費,大造宮殿,分別修飛山宮,翠微宮。
-
4 # 悠然絲雨
618年隋煬帝被殺,李淵廢掉恭帝,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年號武德。李淵父子打出了唐朝旗號,決心要和各個敵對的集團勢力爭奪天下,爭取實現全國的統一。
於是唐軍在李世民的指揮下,首先消滅了割據在隴右的薜仁杲勢力;619年又顛覆了李軌的政權;620年李世民帶領唐軍擊潰了勾結突厥貴族的劉武周軍隊,佔領了山西,同年李世民帶兵出關,攻打洛陽;621年李世民帶兵三千五百人佔據武牢,河北郡縣也相繼歸唐.,唐王朝控制了黃河流域。後來又經過艱苦努力,唐高祖李淵父子打敗了各個地主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大唐王朝開始。
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只因從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李世民的戰功最大.,唐朝的實際締造者,貢獻最為突出,626年唐高祖讓位,李世民當上皇帝。
李世民自唐朝統一全國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完全奠定了立國的規模。封建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安定,被譽為"貞觀之治",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一個"治世"和"盛世"時期。
李世民重視從隋末農民戰爭中吸取教訓,從統治者角度考慮改變統治手段,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地位。他採取緩和各階層和各族間的矛盾,追求國內和平,重視官吏的任用,特別重視地方官員,推舉寒門庶族、地主官僚出任中央要職,兼聽納賢,納諫,李世民這種用人政策在緩和階段矛盾,加強中央集權,穩定封建統治起到了要要作用。
李世民還重視農業發展,採取一系列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措施,如:准許災民到非災區就食,不誤農時,不利農時的事情一律更時,稱:"農時最急,不可失也";精簡機構,從中央官員二千多人精簡到六百多人,緊縮國家開支。如此做法對社會發展和農業生產都極為有利。
但李世民的後期卻不再很好的納諫,逐漸拋棄了一些好的政策,百姓的戰事和繁重的徭役頻繁增多,李世民對反抗者卻採取嚴厲的制裁措施,後來終造到各地人民武裝反抗,李世民死時五十三歲。
李世民是中國封建帝王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有比較長遠的眼光,唐帝國成為歷代王朝最為強盛的一個朝代,但當他把自己的地位鞏固以後卻開始了轉化變質,因此他的後期明顯不如前期的輝煌。
-
5 # 一隻熊熊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
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政治清平 ;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 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精簡政府機構,裁汰冗官冗員;分權制度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 開創貞觀之治 ;商業發達。施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打擊突厥,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與周邊民族政權保持良好關係,使唐朝成為當時的一個世界性帝國。開放國境 ;對外交流,傳播世界的盛唐氣象 。
唐太宗李世民的過:
肆意篡改歷史記錄,貶低隋文帝,隋煬帝和唐高祖李淵的形象,使後世難以看清歷史真相。
貞觀後期,唐太宗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用人做不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魏徵死後聽信讒言,甚至毀了魏徵的碑文。
晚年過度奢侈糜爛 。為人迷信,妄想長生不老。
-
6 # 鵬程智庫
豐功偉績
1 他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 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
3 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釋出,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 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複奏(外地五復奏)複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 氣吞天下的“”氣質,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在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蓽何力乃至後世的、等都為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 完善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 工書法、富文詞,太宗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援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 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一樣嚴懲貪官汙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于志寧、、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爭議評價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無完人,是人就有錯誤。貞觀後期,唐太宗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貞觀十年(636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一是征伐高句麗,這個被某些人認為是錯誤的舉動,但是,就當時形勢來看,此徵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發動戰爭的責任是高句麗,高句麗悍然進攻唐朝附庸國新羅挑起戰端,為了維護權威,唐需要發動戰爭來保護自己的附屬國的利益。第二,戰爭中,唐軍是正義和人性的,這也是保證唐軍損失非常小的一個外在條件,在唐軍攻佔的城池中,均擁護唐軍。但是由於為了保持正義性和人性化,導致偏求穩,而使戰期拉長。第三,唐軍的撤退和後續戰爭,充分體現了李世民的胸懷和高超的戰略思想,唐軍以2000人的損失消滅高句麗數十萬人,千古罕見。撤退之時,敵將城牆跪拜,也實屬罕見。唐軍後期的軍事騷擾和政治封鎖,使高句麗的實力每況愈下,最終高宗消滅高句麗。
還有奢侈現象的明顯增加。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這些使唐太宗後期沒有前期勤儉。
還有一個大的錯誤就是參與史官所寫的起居注當中。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論的,皇帝無權干涉,這是歷來的傳統,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麼,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頗大的歷史錯誤,影響干預了史官的公正性。當然,沒有任何完整證據表明太宗大量歪曲歷史。同時,不僅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數百,,陳壽索賄,太史被宮,不要說的了,另外,許敬宗對李世民並沒有好感,這樣表明,唐初歷史應該具有可度的。
唐太宗在貞觀初期不顧大臣魏徵和李大亮的勸阻,對歸順的北方遊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給土地要物資給物資,結果這些部落享受夠唐朝的恩惠後胃口反而越來越大,索性就叛亂了。
後來唐太宗也自己檢討:“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貞觀二十年(646年),遼東戰役回來時,唐太宗得病,此後一直調養,由此開始服用方士提煉的金石丹藥。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皇漢武迷戀方術和尋求丹藥,現在自己也地陷進去了。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病情不斷惡化。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
-
7 # 穿插游擊隊
唐太宗李世民,是被人傳頌千年的“明君”。
在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間,對內勵精圖治,結束了隋末以來的混亂局面,生產恢復、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對外和戰相濟,在開疆拓土的同時還能與各部族和平相處。自唐太宗開始,到安史之亂為止,唐朝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
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但掌勺者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並不是隨便一個低水平的人,模仿前人作出個顛勺子的樣子,就能做到舉重若輕。
唐太宗應該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者,才能與諸位大臣和衷共濟,開創盛世。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治世的功績並非全在一兩個能人身上,其中還有歷史潮流、社會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
即使他的繼任者是身體羸弱的高宗、昏庸無能的中宗等,初唐盛世還是在不斷髮展,所以也不應該將李世民過分神化。
真實的李世民確實具備雄才大略,但也殺人無數,手段兇狠,實在沒有必要把他當成一個“完人”。
但是,明清以來,特別是清代,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唐太宗李世民都推崇備至,清帝大都奉唐太宗為榜樣,一些史書評價他“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製造李世民的完美形象,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參與者有李世民自己,也有李世民的大臣,李世民身後的文人,還有對李世民這個完美形象有需求的統治者,幾方勢力的合謀,最終達到重塑集體記憶的目的。
01.太宗和他的搭班
魏徵是太宗時期的名臣。魏徵曾經在李密和竇建德手下做事,投降唐軍後,為太子李建成效力,任太子冼馬。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後,對魏徵降級使用,把五品的太子冼馬改任七品的詹事主簿。
魏徵(580年~643年)
這一任命,絲毫看不出李世民有什麼禮賢下士、不計前嫌的寬大胸懷,因為李建成雖然是李世民的對手,但他們都是李淵的兒子,以後李世民上位,李建成的人終究還是李世民的臣子。
所以本來就不可能對李建成的舊臣斬盡殺絕,肯定是要酌情任用的。而降級使用,則是對太子舊臣的一種打壓,這是人之常情。
雖然魏徵雖然多次投降新主,算不得忠臣,但是他一定是個心直口快的急性子。在李世民太子府擔任詹事主簿期間,李世民應該對魏徵有所瞭解,即位為帝后,魏徵升任五品的諫議大夫,也算是人盡其用。
魏徵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
他知道,他的安危繫於李世民對前太子舊臣的態度。李世民派魏徵到河北地區公幹,半路遇到前太子府的兩個舊臣被枷鎖拷著遣送京師。這件事情,證明李世民對前太子府的人其實是有很深的芥蒂,隨時都可能對他們問罪,魏徵同樣不安全。
現代人想象的“完美君臣”
此時的魏徵,如果要自救,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一味迎合李世民,但這並不保險,因為魏徵是個多次投降新主的人,無論如何迎合李世民,也不可能得到李世民的充分信任。
況且李世民已經是皇帝,天下人人都想迎合李世民,魏徵的迎合也就顯得價值不大。
第二種方法,便是給李世民提供一個新方案,構建新君舊臣的新關係。在這個方案中,魏徵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也就保障了自己的真正安全。
於是,魏徵將這兩個人放了。他說:
“吾等受命之日,前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復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可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況今日之行,許以便宜從事,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
李世民何等聰明,馬上就意識到,魏徵的新方案對自己有用。透過發動政變上臺的李世民,不僅殺過無數敵人,更殺了自己的兄弟,手段何其殘忍。連父皇李淵都感到憂心恐懼,害怕李世民進一步殺了自己,主動讓位給李世民。
這完全就是一個殺伐殘忍的暴君形象。這樣的李世民,朝臣不會服他,軍隊不會服他,世人也不會服他。
影視劇中李世民的形象
權力的本質是服從,並不是李世民坐上皇位,就天然擁有皇權,也不是李世民殺人如麻、凶神惡煞,天下人就會怕他。真正的權力是天下人都心悅誠服聽從他。
魏徵提供的,正是一個讓天下人都服從李世民的新方案。只要李世民認可魏徵的做法,就可以讓前朝舊臣不再憂心惶惶,甚至隨時想著造反。
這對於李世民鞏固權力大大的有用,因而魏徵也就變成一個榜樣,讓人們看看,李世民是會聽從敵對陣營來投之人意見的。
從此李世民和魏徵,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對君臣搭班唱戲,還真引來了不少“粉絲”。
02.給政敵“化妝”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很早就被封為太子。
在李淵反隋建唐的過程中,李建成幫父親結交英才,廣納人心。後來李建成隨父出征,治軍嚴明,平定西河。
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
李淵取得關中後,李建成主要負責後勤保障,調配戰略物資,而李世民則為天下兵馬元帥,領兵征戰。
此後,李世民是隋唐演義的主角,因為戰爭大多是李世民打的,而李建成坐鎮後方,是李世民能打勝仗的根本保障。
在李世民看來,自己戰功赫赫,大半個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卻無法繼承皇位,不公平。但在李淵看來,李建成寬厚仁慈,是個合適的守成之主,對李建成的信任高過李世民。
於是,兩個人的矛盾逐漸加深,權力鬥爭日益激烈。
影視劇中李建成形象
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李建成的手段遠不及李世民。李建成治民重寬仁,而李世民則是個十足的武將,李建成的性格不如李世民殺伐果決。
當李建成的手下建議李建成採取措施打擊李世民的時候,李建成總是猶豫不決,貽誤戰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李世民則恰恰相反,該出手時就出手,絲毫不顧兄弟情誼,毫不留情地發動政變將李建成殺死,自己取得了勝利。
李建成一死,李世民集團就開始了抹黑李建成的工作,以此襯托自己的政變是替天行道,正當其時。
為此,李世民集團編造了李淵承諾改立太子卻又出爾反爾的事件。
《舊唐書隱太子傳》記載,李淵帶著李世民出宮避暑,李建成留在長安監國。李建成勾結楊文幹,陰謀發動政變,然起事之前就有人向李淵告發。李淵找李建成問話,又有人勸李建成不要見李淵,直接造反,但李建成沒有聽從,而是自己去見李淵,叩頭請罪。
楊文幹聞訊,自己發動兵變,李淵要求李世民率兵平叛,並且許諾李世民,會廢黜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鎮壓了楊文幹後,李淵卻食言,沒有再提改立太子之事,反而說是李世民容不下李建成。
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偽,唐朝的劉餗就曾經隱晦地提到“有人妄告東宮”,表達對此事真實性的質疑。但唐朝畢竟要為太宗皇帝避諱,不能說的太明白。
玄武門之變
20世紀的歷史學家李樹桐認為,此事的記載,一是時間對不上,二是無需動用李世民大軍即可平叛,更不可能以換太子為交換條件,請求李世民出兵了。
除了編造不存在的事件之外,更是直接對李建成的品行進行貶低。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舊唐書》
李建成當了太子之後,需要分擔一些李淵的政務,史書也將此事記為:“高祖憂其不嫻政術,每令習政事”。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卻非要加一句“憂其不嫻政務”。
多麼類似如今的很多媒體歪嘴唸經,把一些地區正常的舉動汙名化,比如選舉換了一波人執政,就說“詐騙集團輪流騙人”,製造“標題黨”。
此外,還篡改高祖實錄,將唐高祖時期李建成所建立的功勳進行修改,刪去有關建成的語句:把李建成部下建立的軍功,只提部下名字,不說他是李建成部下;對李建成的職權或官銜略去不提,把受命於李建成的軍隊建立的戰功獨立出來,不提此舉是奉李建成之命;把李建成打的勝仗直接改為敗仗。
李建成死後,被廢除了太子封號,改稱息王。息有偃旗息鼓之意,如果哪個或者的皇室成員被封“息王”,肯定是不願意接受的。
李建成墓誌銘拓片
在李建成墓中出土的墓誌銘上,僅僅55個字:
“大唐故息隱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這仿墓誌出土之時,“息隱王”的“隱”字很明顯是別的字磨掉後重刻的。
《唐會要》記載,最早大臣建議給李建成的諡號是“戾”,被李世民否決,大臣又建議“靈”,最後才定了“隱”。
諡法曰,“不屍其位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改諡號的過程,看出李世民內心的愧疚,擔心自己無顏面見九泉之下的兄弟。
但如果李建成真的是李世民在史書裡描述的那樣不學無術、無才無德,又何必愧疚呢?
03.後人的重塑
一本名叫《貞觀政要》的書,記錄了唐太宗時期皇帝與諸位大臣的對答和辯論,從中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
但奇怪的是,《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將這本書上呈唐玄宗,非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褒賞,反而被免官。吳兢的《貞觀政要》雖然記載十分詳細,有太宗與大臣的具體對話,但似乎並沒有完整反映歷史的真實。
《貞觀政要》書影
吳兢寫《貞觀政要》,文字十分簡略,對太宗與大臣的對話都只是擷取隻言片語,沒有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一點唐玄宗和當時的唐代人對此都持類似看法。《舊唐書·韋述傳》說,吳兢這個人,雖然秉筆直書,被人們稱為“良史”,但行文過於簡單,不能反映歷史的整體,“雖累有修撰,竟未能成一家之言”。
此外,吳兢自詡“良史”,自認為秉筆直書。他向唐玄宗請奏,希望玄宗任命他為國史修撰總負責,在奏疏中說,“以為國史之作,在乎善惡必書”。
然而他的主觀成分未免過重,雖然是“善惡必書”,往往結果就變成:他認為的善人,就只書寫其善;他認為的惡人,就只書寫其惡。
在對待當朝聖人的態度上,吳兢也是進退失據。
作為一個史官,他卻經常上諫,玄宗去東都洛陽,吳兢上書玄宗不要在途中打獵尋歡。玄宗還沒有去,吳兢怎麼知道玄宗會在途中打獵尋歡呢?就算玄宗在途中打獵了,於國於民又有什麼害呢?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這次上諫沒有得到迴應。吳兢上諫十分頻繁,卻只有一次被玄宗採納,從吳兢留下的文章看,他屢次上諫實際上已經把玄宗當作壞人,而自己反而是光輝的君子。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吳兢顯然也是同樣的態度。
《貞觀政要》既然是“政要”,那就應該是太宗時期為政的要點,好的壞的都要有,怎麼能只有好的沒有壞的呢?
即使李世民和他的搭班們已經對歷史進行了篡改,歷史記載依然留下了李世民執政時期的錯誤和過失。
貞觀十年,李世民地位已經十分穩固,自認為不再需要跟魏徵演那出君賢臣錚的戲了,便把對魏徵直言敢諫的厭惡掛在臉上,史載他“漸惡其言”。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在司馬光所在的北宋時期,唐代歷史資料尚比較豐富,基於豐富的史料,司馬光對李世民的評價是:“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吳兢用他特有的政治化妝術,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君主、完美的臣子,實際上就是要向玄宗逼宮,讓玄宗學習《貞觀政要》中塑造的太宗李世民,成為一個虛心納諫的完人,而那個讓玄宗成為完人的人,就是玄宗朝的魏徵。
吳兢暴露了他要當魏徵的野心,卻沒有得到玄宗的認可。
吳兢說話直來直去,既沒有對君主的適當肯定,也不像魏徵說話那麼有邏輯有哲理,僅僅是丟擲一個觀點,強迫對方接受。而且他行文狂悖,自視太高,在向玄宗呈上《貞觀政要》的表中,他說,“昔殷湯不如堯舜,伊尹恥之,陛下儻不修祖業,微臣亦恥之”。
吳兢對李世民的政治化妝,其主要目的並不是要玄宗當堯舜,而是自己要做伊尹、周公,歸根結底還是給自己化妝。
殊不知,統治盛世需要的並不是堯舜那樣傳說中的道德完人,更不是李世民這樣被製造的完美君主,而是謙虛、謹慎和務實。
有這三點,平庸之輩也能創造一個絢爛的大唐盛世。
04.重塑意識形態
唐玄宗以後,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時期,《貞觀政要》的流傳都不見記載。
雖然有唐憲宗、唐宣宗等皇帝曾經閱讀過,但這本書已經殘缺不全、版本混亂了。在整個唐代中後期,《貞觀政要》都沒有被官方意識形態所提倡,少有人問津。
宋代,《貞觀政要》雖有流傳,也沒有得到官方和學術界的重視,反而是傳入遼、金後,被遼興宗、金哀宗等作為重要歷史資料研讀。
山西朔州市的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因為遼、金以少數部族統治大量漢族地區,需要從古代的中原政權當中獲取政治經驗,也需要透過模仿古代強盛的中原政權來增強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唐朝就是他們學習、模仿的物件。
遼、金時期的建築,比南方的宋代建築更加類似唐代建築,往往有深遠的出簷、雄大的斗拱、高挑的鴟吻,就是遼金統治者推崇唐代的結果。
直到元代開始,《貞觀政要》才逐漸成為顯學,清代則對其評價日隆,被帝王奉為施政榜樣,是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的必讀書,乾隆帝還親自作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從華夏邊緣地帶興起的部族,最終入主中原、統治華夏的,統治者都非常推崇唐太宗;而自認為繼承了華夏正統,並且實際上也創造了盛世的朝代,統治者則並不認為唐太宗是完美君主。
宋代對李世民的評價相對比較客觀,除了前文司馬光的評價之外,朱熹曾說:“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不出於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義,以行其私。”文天祥說:“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元、明、清對《貞觀政要》的推崇,有很深的意識形態考量。
這三個朝代中,元、清都是華夏邊緣的部族入主中原,元代的蒙古人更是以世界帝國自居,雖然忽必烈開始逐漸中原本位化,但至王朝滅亡也沒有實現漢化。
明雖然推翻元朝,號稱“恢復中華”,但朱元璋起自微末,對自己的出身有很深的自卑。這些統治者最擔憂的就是無法獲得天下的真心服從。
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在南京歷代帝王廟親自祭祀古代十七位帝王,其中只有唐太宗一人不是開國之君。
對唐太宗的祭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而清朝的乾隆帝則酷愛閱讀《貞觀政要》,手不釋卷,甚至留下了一首打油詩,詩云:
懿德嘉言在簡編,憂勤想見廿三年。
燭情已自同懸鏡,從諫端知勝轉圜。
房杜有容能讓直,魏王無事不繩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到了現代,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又更加在官方和民間意識形態中被拔高。
民間文化中,也有很多人喜歡沉醉於“大唐盛世”,沉湎於“祖上也闊過”的遐想,在秉著“沒有完美君主,那我們就造一個”的集體意識重塑過程中,李世民的形象愈加變得“完美無缺”。
結語
著名歷史學家王仲犖在他的《隋唐五代史》中曾經評價,舊的歷史學家對“貞觀之治”是渲染地比較過分的。
雖然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比起隋煬帝大業初年的戶口數,還不到二分之一。貞觀時期與理想中的“太平盛世”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對唐太宗個人,呂思勉先生認為,“唐太宗不過中才”。我們綜合史料和最新的考古成果,應該說唐太宗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有辦法、有手段,行事果斷,深謀遠慮,是一個優秀的古代君王。
但他絕不是完美,也根本不是士大夫理想中的“明君”。
對唐太宗的美化,從唐太宗在位時期開始,經過他與魏徵、房玄齡、褚遂良等大臣的合謀,透過篡改歷史記錄,貶低李建成,甚至貶低李淵,抬高自己。
後由動機不純的文人精心裁剪、修飾,將唐太宗化妝成一個無比美好的形象。最後,被別有用心的統治者利用,大事宣傳,最終成功製造了千古一帝李世民。
-
8 # 文化歷史田園
一、化敵為友,虛心納諫,選官任賢
誅殺了太子李建成,但對同黨沒有斬盡殺絕,而是量才使用,最大限度平息了矛盾,贏得了人心。
任用魏徵、房玄齡等一大批敢於說真話的官員,鼓勵官員進言,從而避免了李世民獨斷專行,一言堂。
對官員的選拔,注重要求又要有才幹,又要德行,具體包括身體方面要十分健康;言語方面,有辯才有口才;書寫能力強,字型優美;文科和理科有要精通為四個基本標準。
二、厲行節約,嚴格法制,發展經濟
針對隋朝奢靡浪費的教訓,李世民禁止修建大型宮殿,禁止了厚葬的習俗。對官員的奢侈浪費也明令禁止。
主持指定封建社會最高法典—《唐律疏議》。加強了法制建設。
經濟方面,推行了不少經濟復興措施,如均田制,租傭調法,設定義倉,增值人口,興修水利等。
到貞觀二十三年,全國戶數增加到三百八十萬戶,比剛繼位時多了近一倍。
三、妥善處理與少個數民族關係
採取剿滅與和親並用的策略,629年派李靖打敗東突厥。634年又打敗吐谷渾。
任用少數民族入朝為官,採取和親政策,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結婚,維護了邊境的安寧。
四、重視交流,傳播大唐優勢
當時長安成為世界各國的嚮往之地,包括非洲,亞洲等國家的使臣留學生,工匠僧侶都來到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進行學習交流。與大唐密切交往的有七十多個國家。這些外華人交流活動為大唐注入了新鮮的文化內容,帶來了先進技術和優質農作物新品種。
過失方面:
一、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對兄弟痛下殺手。囚禁父親李淵。
二、為了給自己正名,有篡改歷史之嫌疑。
三、晚年生活奢侈浪費無度,篤信長生不老藥,不再虛心接受大臣正確合理的建言獻策。
-
9 # 王俊傑猛
一代天驕,唐宗宋祖,這是並稱的優秀帝王。李世民,自然是明君,是千古明君。
李世民唯一被詬病的,就是玄武門之變。但是,玄武門之變只是奪位,沒有造成大規模流血衝突,只是皇室內部權力重新分配罷了。
看看古代的歷史,只有玄武門之變,是殺人最少、涉獵範圍最小的宮鬥,從這一點來看,李世民就值得肯定。
而且李世民登基後,大唐國泰民安,唐朝的影響,遍及世界,唐人街這個稱呼,就是這樣影響的結果。
唐人,漢人,基本就是華人的代名了。
李世民一生的執政,都是可圈可點的。
李世民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 .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李世民也是這樣做的,貞觀之治,是歷史上最開明最富足的時期。
李世民善於用人,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房謀杜斷”,軍神李靖,敢於直言的魏徵等,都出於這一時期。
李世民合併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當時一個小吏,需要30個農民養活,李世民精兵簡政,極大緩解了農民的生存壓力。
唐初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唐中 央設國子學、太學等,還有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唐朝的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這都是李世民促成的結果。
李世民注重民族團結,贏得了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沒有了邊境的戰爭,人民也就可以安居樂業了。
李世民當皇帝,唐朝實行了許多比較開明的政 策,既維護了自身的統. 治,又使百姓能安居樂業,國家經濟發展,唐朝國力強盛,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所以說李世民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 治家。
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朱棣的靖難之役,都是皇室內部奪權成功的事例。
不能說李建成是庸才,也不能說建文帝是昏君,但就算他倆在位,也難以超越李世民和朱棣。
所以,靖難什麼的,並不是否決帝王的標準,你只要做得好,大家就忘了,你是怎麼坐的位置了。
-
10 # 跪射俑
李世民的豐功偉績: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 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
3 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釋出,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 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複奏(外地五復奏)複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蓽何力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 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援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 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汙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于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爭議評價:
一是征伐高句麗,這個被某些人認為是錯誤的舉動,但是,就當時形勢來看,此徵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發動戰爭的責任是高句麗,高句麗悍然進攻唐朝附庸國新羅挑起戰端,為了維護權威,唐需要發動戰爭來保護自己的附屬國的利益。第二,戰爭中,唐軍是正義和人性的,這也是保證唐軍損失非常小的一個外在條件,在唐軍攻佔的城池中,均擁護唐軍。但是由於為了保持正義性和人性化,導致偏求穩,而使戰期拉長。第三,唐軍的撤退和後續戰爭,充分體現了李世民的胸懷和高超的戰略思想,唐軍以2000人的損失消滅高句麗數十萬人,千古罕見。撤退之時,敵將城牆跪拜,也實屬罕見。唐軍後期的軍事騷擾和政治封鎖,使高句麗的實力每況愈下,最終高宗消滅高句麗。
還有奢侈現象的明顯增加。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這些使唐太宗後期沒有前期勤儉。
還有一個大的錯誤就是參與史官所寫的起居注當中。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論的,皇帝無權干涉,這是歷來的傳統,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麼,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頗大的歷史錯誤,影響干預了史官的公正性。當然,沒有任何完整證據表明太宗大量歪曲歷史。同時,不僅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數百,董狐直筆,陳壽索賄,太史被宮,不要說清朝的文字獄了,另外,許敬宗對李世民並沒有好感,這樣表明,唐初歷史應該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貞觀初期不顧大臣魏徵和李大亮的勸阻,對歸順的北方遊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給土地要物資給物資,結果這些部落享受夠唐朝的恩惠後胃口反而越來越大,索性就叛亂了。
後來唐太宗也自己檢討:“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貞觀二十年(646年),遼東戰役回來時,唐太宗得病,此後一直調養,由此開始服用方士提煉的金石丹藥。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皇漢武迷戀方術和尋求丹藥,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病情不斷惡化。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
-
11 # 奮鬥中的路人甲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2
-
12 # 兔子愛吃甜甜圈
這是一位行伍出生的皇帝,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以武立國,以文治國,成為文治武功並盛的偉大帝王。他以史為鑑,求賢納諫,勸課農桑,胸懷天下,締造了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太平盛世貞觀之治。他一展宏圖,雄立東方,四海稱臣,萬國來朝,被尊為天可汗,取意天下盟主,讓歷代明君都難以望其項背,成為千古一帝。他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他曾說“天子者,有道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謂也。”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提出皇帝不是天授的,而是來自於人民推舉的皇帝。李世民一生的汙點或許就是玄武門之變殺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但是這或許也是生在帝王家的無奈,手足相殘。同時在魏徵去世以後,他開始驕傲自滿,聽不進諫臣之言,特別是兩徵高麗更加勞民傷財,而且還大興土木。但是與他對當時大唐的功績來講這些都可以說是小汙點,無法磨滅他作為千古一帝的地位。
回覆列表
你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
1.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2.開放國境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
3.政治清平
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汙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
4.分權制度
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
5.商業發達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
唐太宗李世民的過:
1.修改歷史疑雲
李世民的歷史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2.晚年過度奢侈糜爛
貞觀後期,唐太宗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