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內蒙農夫

    可行性很高,雖然有失仁義,道義,可直取成都,龐大軍師未必死,且馬超亦可得,再直取漢中張魯,不給曹操機會,進可圖許昌,此乃霸主之道也,如此一來,鳳雛,臥龍南北夾擊,十年內有望將曹吳擊敗,一統天下,亦可展示臥龍,鳳雛之才華,可惜,劉備乃仁主,如其祖劉邦,則曹吳必滅,可惜了。

  • 2 # 星虎談歷史

    原文:

    玄德曰:“如此,當若何?”龐統曰:“某有三條計策,請主公自擇而行。”

    玄德問:“那三條計?”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若沉吟不去,將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軍師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

    上中下三計

    上計: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直取成都。中計: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手下有精銳部隊,而且據守關頭,我們可以裝作要回荊州,引他們輕騎來見,可就此將其擒殺,而後進兵成都。下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此為下計。

    可行性推測:

    可行:劉備用一支兵馬引誘敵軍主力,挑選一支精兵強將夜襲成都。

    不可行:1.劉備如果執行上策,需要挑選精兵強將,準備武器,糧草。時間上太過於緊迫,很可能來不及準備。

    2.巴蜀地區,地形多丘陵,山地,成都也是易守難攻,偷襲不易得手,反而容易遭受埋伏。

    3.劉備用兵馬晝夜兼道,夜襲成都,必經蜀道,蜀道不利於行軍,等到達成都後人疲馬乏,不利於作戰。

  • 3 # 海盜旗wyn

    可行性不高,如果說下策是重新開局的話,上策就是大機率白給。

    首先,劉備當時的兵力不足。當時劉備手頭大約只有三四萬人,而且只有一萬人左右是從荊州帶來,“原計劃”去死磕張魯的嫡系部隊,剩下的都是益州兵,有劉璋加強給他的,有法正孟達這些帶路黨送的,殺掉楊懷高沛之後控制住的當地駐軍白水軍,前二者加入尚短,後者短時間內根本沒法用。而且讓剛投降/叛逃出來的軍隊去偷襲自己前老闆的老家,也太天方夜譚了吧

    當時那一萬荊州軍是相當的忙,不但要保護劉備集團高階將領安全外,還得威懾住那些益州兵,比如控制當地白水軍的辦法就是直接跑到葭萌關把白水軍的家屬控制住;也得在前線打硬仗,那幫子剛剛聽話的益州兵打打順風仗還行,一旦陷入劣勢大機率垮得飛快,更別提獨自去奇襲成都了。類似的劇情在官渡前劉備從曹操手裡騙徐州斬車胄的時候就見過,十來萬人垮得飛快,後來才觸發了演義裡關二爺身在曹營心在漢+斬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這條故事線。

    當時的荊州軍就那麼多,實在沒人手去奇襲成都了,劉皇叔是給別人當保安,不可能拖上五六萬人去,劉璋再傻也知道你心懷不軌了。

    其次,龐統顯然沒把成都的防禦能力當回事。奇襲成都這種操作不要以為大後期的鐘會鄧艾也幹成過,當時的劉備就行,並不是貶低劉備的指揮能力,而是二者面臨的情況實在太不一樣了。

    鄧艾能偷渡陰平,迫降劉禪,外有劍閣外鍾會軍團十幾萬人把姜維率領的蜀國主力牽制住,內有蜀漢連年北伐造成的後方空虛,以及涪城守將獻城投降,他才有機會修整之後再擊潰諸葛瞻,兵臨成都。

    而劉備當時面臨的情況是,他到了葭萌關之後根本沒發動對張魯的進攻,當地駐軍長年跟張魯打交道,進攻不足但是防守有餘,劉璋的主力部隊根本沒必要往前壓,就在成都附近沒動。

    簡單聯想一下,三國演義裡魏延給劉璋舞劍那次聚會,後者可是輕輕鬆帶了三萬人去參加的,成都附近根本不缺兵。那個時間點就建議劉備用手頭兵力去死磕益州軍主力,也未免太不把成都的戰鬥力當回事了吧。

    最後,劉備又不是沒兵了,何必那麼玩命。劉備在入蜀前期的糾結也不是啥於心不忍高風亮節,除了要想辦法儘量保全自己忠義的名聲外,就是要避免過多出動荊州軍團,所以打算徐徐圖之。畢竟忙活了半輩子,打下多半個荊州也不容易,老家肯定要留足人手防範曹操和孫權的進攻,所以關羽張飛那些人都留在荊州。

    倘若作為老兵油子的劉備在當時沒有自己的底盤,倒是有可能放手一搏,跑到成都城下梭哈一把,但在當時他完全可以召喚荊州的援軍入蜀,哪怕戰事不利,突圍回荊州也是有希望的,何必跟個光棍一樣死磕。而且說一千道一萬劉備不還是等諸葛亮張飛這些人殺進來才迫降的劉璋麼。

    而到了龐統提出三策的那年,曹操和孫權正在濡須口火拼,順便給子孫後代留那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然後回家抓緊欺負漢獻帝稱公、處理衣帶詔事件,沒工夫理荊州,把後方穩定住以後立馬又開始西征了。多嘴說一句,前些時候曹老闆剛剛經歷了人生中的一大至暗時刻,跟馬超在那割須棄袍呢;

    孫權那邊此前先是死了個大都督周瑜,軍隊懵逼了好幾年實際啥也沒幹成,然後忙活著往建業搬家的時候跟曹老闆在濡須口對峙了一陣子,往後就是準備喜聞樂見的孫十萬合肥攻略計劃以及被張文遠800勇士錘得叫爸爸的至暗時刻。兩家都很忙,劉備不聾不瞎,自然知道自己能再抽出一部分兵力入蜀作戰。

    ————————————————————

    龐統提出的這三計,與其說是讓劉備選,不如說是提出意見的策略,把真正的計劃和幾個不靠譜的計劃合在一起說,一來讓領導有的選,能順著臺階往下走,二來是讓幾個十分不靠譜的計劃襯托一下,顯得那個真正的計劃更靠譜些。

    至於對劉備集團的影響,按道理劉備應該不會親自帶兵襲擊成都,但是龐統、黃忠、魏延這些跟著劉備從荊州入蜀的將領誰去誰倒黴,給五虎上將換個人都有可能,然後劉備的入蜀計劃打過莫延後甚至失敗。但失敗了也大機率還是能逃回,荊州軍團最開始入蜀的部隊只有一萬多,反而損失不大,捲土重來未可知。

    但損失的時間成本就難以估計了,劉備如果晚幾年控制益州,那曹操恐怕不會再有得隴望蜀的忌憚,漢中之戰大機率攻守異位,換成曹操從漢中攻益州,而孫權也難保不會打上一悶棍,蜀漢用不著夷陵之戰直接進入衰弱期,咱們也很難再看見漢中王劉備了。

  • 4 # 萬事之始

    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都對龐統向劉備進獻三計一事進行過詳細的描寫。

    據《三國志 龐統傳》:

    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

    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

    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

    簡而言之,這三計中上計就是要劉備採取斬首戰術,偷襲成都;中計則是擺出堂堂之陣與劉璋爭奪益州;下計則是和劉璋不翻臉,退回荊州,以圖再舉。

    龐統的上計是否可行?

    龐統給劉備獻計之時,劉備駐軍在葭萌關,也就是今天劍閣附近。北面有漢中重鎮陽平關和白水關,南面又有梓潼郡和涪縣、雒城、綿竹等重鎮,可謂是在劉璋軍隊的包圍之中。如果劉備採用龐統的上計,就需要連續瞞過梓潼、涪縣、雒城和綿竹各處,還要攻下重兵駐守的成都,這其中的難度確實太大了點。

    而且,蜀中諸將如張任等對劉備素懷戒心,如果劉備在上述任何一地露出了馬腳,勢必會引來蜀中諸將的瘋狂圍攻,不僅計劃實現不了,還很可能被劉璋消滅在益州。此時諸葛亮等遠在荊州,即使率軍來救,恐怕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筆者認為,以龐統之智,不會不知道這其中的艱難,也不會如此依仗僥倖冒險來取勝。如果是這樣,那龐統鳳雛的名聲可就真的是浪得虛名了!

    龐統為什麼要獻三計?

    既如此,那龐統為什麼還要給劉備獻上三計策,並且還把“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視為上計呢?

    筆者認為是這樣的。就像我們現在職場一樣,給領匯出謀劃策也不能僅出一個主意,如果僅出一個主意,那麼是不是叫領導就要聽你的啊!所以說,龐統給劉備獻三計,就是一種職場上的文化。

    龐統很清楚,上計根本不可行,下計也不可取,唯一可取的就是中計。但是龐統深通職場文化,故意出了三個計策,就是叫劉備自己做選擇,這樣就會顯示出劉備的英明。

    總結

    筆者的淺見是:劉備雖然在益州駐軍接近一年,也收拾了很多人心,但是對益州士大夫們的分化拉攏還遠未達到目標,這從劉備起兵後,在各地受到強烈阻擊一事中就可見一斑。

    劉備和龐統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才急調諸葛亮等入川助戰。在這裡筆者要澄清一下歷史事實,是劉備調諸葛亮入川在先,龐統中箭而死在後, 並不是因為龐統的死,劉備才調諸葛亮入川的。

    可是,龐統卻沒能夠堅持到諸葛亮入川,就在雒城中箭身亡。劉備失去了一條臂膀,這也為日後有可能出現的諸葛亮和龐統分掌荊益二州的政治格局畫上了句號。不然,蜀漢還真的有可能統一天下。

  • 5 # 歷史在想什麼

    直接回答:沒有可行性。原因很簡單,因為龐統本來也沒指望劉備採用上策。

    剛開始時,劉備還是認認真真幫劉璋做事的,也沒有要攻取四川的跡象,直到這件事的發生。劉備向劉璋索要兵三四萬,糧十萬斛的報酬,劉璋卻只給了他老弱士兵數千,糧一萬斛。

    劉備大怒,撕碎了劉璋的書信,破口大罵劉璋的使臣,還把使臣趕了回去。這下,劉備的野心徹底暴露,必須要和劉璋撕破臉了。

    當然,一直愛糾結的劉備還是沒有完全狠下心來和劉璋開戰,仁義的標籤仍然緊緊地束縛著他。這時候,龐統為劉備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立刻挑選精兵,連夜攻取成都。

    中策,假稱回師,騙下涪水關,再進攻成都。

    下策,老老實實回荊州,以後再來打西川。

    劉備選擇了中策。

    龐統這個提法,相當耐人尋味。大家都知道,謀士一般都會給出一條針對性的計策,極少會給這種模糊的選擇,就像赤壁之戰時諸葛亮絕對不會說上策火攻,中策利用水軍和地形打游擊,下策老老實實投降這種話。

    那麼,龐統這麼說,到底有什麼深意呢?

    折中效應。

    折中效應是指人的決策具有非理性傾向,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當一個選項集合裡新增加一個極端選項後,會使原來的選擇方案成為折中選項,那麼即使折中選項在選項集合中不存在絕對佔優關係,它也會更具吸引力,被選擇的機率增大。

    簡單舉個例子。一家理髮店,有30、60、90三個價位,多數人傾向於選60的價位,即使他們知道60的和30的可能並沒有太大區別。因為60這個折中選項看起來較為安全,30未免太磕磣,90又有點花冤枉錢,60正好。

    劉備此時正中了折中策略的套。上策太陰了,我劉備一直自詡仁義,這時候連夜偷襲劉璋,以後怕是三歲小孩都不會信我;下策倒是不會被人抓話柄,可是到嘴邊的肥肉就這麼放棄,又太捨不得。就選中策吧,誰讓你劉璋不給我發報酬。劉備這麼一想,輕而易舉地做出了選擇。

    而這一切,都在龐統意料之中。龐統明白,劉備已經被“仁義”這個道德標籤束縛得太厲害了,上次劉表讓荊州,劉備礙於仁義沒有接受,導致現在還在為荊州問題和東吳扯皮,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再發生。但是,儘管劉備已經生氣了,但要是直接勸劉備打程度,恐怕劉備還是一時難以接受。所以,龐統故意出了個上策給劉備緩衝,出了個下策給劉備託底,目的,就是為了讓劉備接受折中效應的暗示,乖乖去選龐統早就計劃好的那條路。

    也就是說,在龐統的精心謀劃下,劉備根本沒有選擇權。

    我們可以看到,上策在戰略上是可行的,而且是最優解。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是不可行的,因為它違背了最高決策者的根本原則。綜上所述,上策還是不可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陰陽五行是高等物理無法驗證是因為科學還不夠發達,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