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謀略秘籍

    一些喜愛寫古詩的青年朋友,常常在詩作寫成之後,便不假思索地標上“七律”或“七絕”的字樣。其實,並非七言八句就是律詩,也並非七言四句就是絕句,律詩和絕句,是要受幾個特定條件所限制的。

    其一是受平仄規律的制約。一句詩七個字,平仄要相間;一首詩的上下句,平仄相反對應,七律和七絕詩句,平仄必須依照如下四種句式——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在乙種語句中,第三個字不能是仄聲,否則犯孤平。若仄聲字換不掉,可以“拗救”:把第五個仄聲換成平聲;在丁種語句中,第五個仄聲字不能是平聲,若是平聲字,就變成三平調,這也是律絕詩所不允許的。

    其二是受押韻規律的制約。律詩絕句是隔字押韻,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 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常,絕句以首句入韻8為常。全詩要一韻到底,中間不得變韻換韻,韻腳必須是平水詩韻中一百零六韻中的一個,否則叫“出韻 ”,律詩絕句均要遵守。平水詩韻是南宋平水人劉淵所撰,他把唐人所規定的一零八韻歸納為一零六韻。

    其三是不能“失聯” 和“失粘”。所謂“聯”就是每聯詩的出句和對句中的第二個字的平仄要相反;所謂“粘”就是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的第二個字的平仄要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律詩延長到幾十句甚至上百句,這叫做排律。排律詩除首尾兩聯不用對仗外,其餘每聯都必須形成對仗。

    其四是強調要用對仗。對仗就是對偶,發端於魏晉盛行的駢體文。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用對仗句,首聯和尾聯不作強調,若全用對仗那是錦上添花了。杜甫的《登高》被尊為“千古第一律”,就是全詩四聯都用了對仗。

    由此可見,律詩、絕句對於運用平仄、對仗、粘聯方法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很多新手在寫七律或七絕的時候,為了押韻,往往無法表達自己寫詩的意境,或者刻畫出唯美的畫面。

  • 2 # 自嗨小文章666

    個人認為是三層原因。一是寫的詩本身就屬於無病呻吟,生搬硬套,人們不想看,不願看。

    二是用典和引用相對比較難懂。

    三是詩歌本身就是高的層次需求。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屬於自我實現的需要。

  • 3 # 孫華炯

    第一,讀者是否懂絕句律詩的格式和韻律。

    第二,作者是否懂絕句律詩的格式以及韻律。

    第三,作者是否把要表達的內容用準確的詞語描述出來?還是為了拼湊而不知所云的堆砌了一些文字導致詞不達意。

    第四,讀者是否對文字以及詩詞的閱讀理解有一定水平。

    下面我附上絕句律詩的基本格式以供參考。

    五絕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另外有三種推導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絕在五絕基礎上開頭兩字加上平仄格式,這裡我只列舉出基本合適,其他格式就可以輕易推匯出來了。

    七絕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至於韻律,絕句律詩要依照《平水韻》。如果認為太難,降低難度可以用《中華新韻》。

  • 4 # 雨潭曲士

    這個問題是對文化造詣一般人言是對的。對有同等文化水平的人而言,不是問題。

    寫詩不可能像白話那樣說得明明白白,詩文字都需提練精華,所以讀起來不易懂。主要是讀者沒搞懂詩人想表達的意思。

    不否認有的詩人寫詩愛文字堆砌。故找些生闢字夾在詞句中。這種"高雅"詩(包括七絕,七律)

    按平仄格律沒有問題,表達意思也許我們這些文化造詣一般的人確實讀不懂。

    寫詩為大眾服務。如果大眾都讀不懂,已失去了寫詩的意義。如果大眾都讀得懂,個別人讀不懂則無所謂。

    另外有人愛用一些生闢詞,如有個詩人把菊花寫成"晃花"。有幾個人知道晃花是菊花?這種詩我們這些普通百姓有幾個能讀懂?

    當然詩文字需要提練。如我愛把勞動成果寫成"汗晶",普通人都知道汗晶是勞動結晶。至今關於汗晶的詩已發了好多,如"五穀雜糧是汗晶","種汗晶","收汗晶",筆下耕"汗晶",詩中結"汗晶",樹上非碩果,農夫結"汗晶"。至今還沒人提出疑問。

    歷代好詩,都明白易懂。不管是李白,杜甫,還是百居易,他們流傳至今的詩都明白易懂。

    但有一點,如大多數人都讀不懂的詩絕不是好詩。

    七絕七律讀不懂原因還多,為了不擔誤讀者時間,就此打住。

  • 5 # 驛外梅花雪

    看到這個問題,深有同感。而且無論古今人所寫的七律、七絕,均存在這個問題。但是,有些優秀作品,雖然看不懂什麼意思,卻也不得不承認它的魅力。例如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堪稱李商隱的代表作,流傳至今,魅力不減當年。卻又實在是唐詩中最難講解、最難理解的,關於它的立意、主題,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詩,也以用典多而著稱。

    筆者,也想就此揣測一下相當一部分七律、七絕難以讀懂、分析透徹的原因所在。

    一是用典故多,造成今人因不熟知歷史典故而難於理解,讀不懂。也許有人問寫詩就寫詩吧,為什麼要用典故呢?首先,用一個眾所周知的典故,能節省許多文字,還能準確表達作者的心思;其次,說明作者讀書多、學問深,能知他人所不知;其三,也不乏作者顯擺自己學問的心理。

    二是素有“詩言志”之說,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很複雜,卻又限於七律、七絕格律體式規範,用八句五十六個字或四句三十二個字,還要在嚴格的平仄聲調和單句不論、雙句必押的韻律要求下儘量表達清楚作者的所思所想,難免因前後顛倒用詞、近義詞替代、用字生僻等出現晦澀難懂問題。

    三是作者與讀者生活環境、語言習慣、所處時代不同,也是造成看不懂詩作表達意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四是因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被當時的生存環境所不容,直抒胸臆可能招致政治迫害、仕途受阻、殃及家人,甚或殺身之禍,卻又不得不一吐心中塊壘,所以寫出來的作品,讓人理解起來,感覺隱晦、艱澀難懂。

  • 6 # 工作的敵人

    關鍵是作者只注重平仄韻律,牽強附會,忽略了主題,文中對中心意思沒表達清楚,使讀者如墜五里霧中,不知所云,不明作者要表達的是中心思想是什麼,好像純娛樂性質一樣。這是不是真正詩人的詩人在作詩時的通病。也有些詩文語句太過深澳,讓大部分沒那種文學水平的讀者無法領會及理解。

  • 7 # 流雲藝朵

    你好!

    一,在古體詩裡,格律詩的要求是最多的。講究押韻,平仄,對仗,粘替等,

    絕句有古絕和今絕之分,今絕可以說是截取了格律詩的一部分,

    二,七是說的七言,一句七字,古體詩主要有有四言,五言,七言。

    三,看不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可能詩裡用了很多典故,不瞭解這些典故或已有固定意思的成語,就看不懂了。比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如果不知滄海之水,巫山之雲的寓意,就無法理解詩意了。

    2.也有可能由於平仄押韻等的需要,作者用了非常生僻的詞語,以致讓人難以理解。

    甚至有的在作詩時隨意簡化詞語使用,讓人不明所以。

  • 8 # 清溪詩詞

    一、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欠缺,詞不達意 。無法清楚、簡潔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作者故作高深,使用一些生僻字,生僻的典故,使讀者讀起來雲裡霧裡。

    三、讀者本身的文學素養有所欠缺,讀詩文還離不開註解。這個現象也比較普遍,很多人不能直接讀懂古詩,需要註解。但是,歷來寫古詩的人是不會註解自己的作品,這也就使得一部分讀者感到困難。

    也有些人不服,說李白、杜甫、王維的詩我讀得來很有感覺,很容易看懂。孰不知那些名作,我們從三歲開背起,讀書的時候老師又反覆講,反覆背,反覆考。已經印在我們的潛意識中。

    真要覺得對古詩很有見解,翻開《全唐詩》,你會發現不看註解,你還真看不懂唐詩。包括你沒學過的李白、杜甫的作品,你也不見得看得懂。

    分享:春日感懷(三十七)

    芳草萋萋色漸深,柳枝輕舞夜低沉。

    愁來也學劉伶醉,興起當邀太白吟。

    鏡裡已非烏髮客,夢中還是少年心。

    陽臺長坐芭蕉雨,獨自莫聽絃外音。

  • 9 # 吳wym

    顯然:有的一味追求格律,強拉硬扯,意境難明。有的故意賣弄文才,詞句高深,非常人能解其意!雜詩,歪詩,順口溜能網紅,說明了大眾化的語言,反映積極向上的,有教育意義,有說服力。網友們認為呢?

  • 10 # 漢子詩人

    《2020北京*穀雨*》

    高樓萬丈

                      一身恨

    京城柳花

                      淚紛飛

    桃梨粉紅

                      無心品

    滿眼口罩

                      不見人

  • 11 # 長嘆一生

    呵呵!看題目啊!

    寫啥都得有個題目不是。詩不過是詠物寄情而已!傷春,悲秋,離情,羈旅,思人,嘆物,懷怨,憤世,野逸,淡然,種種情感需要具體事物來體現,再由具體事物來影射情感。

    分題,分韻,和韻,再題,分詠……反正你得有個名目,大家一起玩兒。這些玩意兒你一看題目,就知道個大概了,玩意兒好不好,看耍把式的手藝巧不巧。有題目的詩,是想讓看詩的人明白的。無題那種,是人家寫給自己看的,壓根就沒想讓你明白!

    可這人啊!就這賤毛病,人家不想讓你弄明白的,還非得去刨根問底的想弄明白。為嘛?別人都弄不明白的事兒,你弄明白了,你就是高人一等的大明白!知道這叫啥不?倆字兒:權威。可特麼“權威”往往由“威權”來確定位置。

    寫詩的也不都是活神仙,也得混飯吃。想走高階市場,就得整點讓“大明白”都搞不明白的玩意兒。人呢!都有劣根性,整不明白,咱不能說不明白,忒丟份兒。得嘞,都跟著“大明白”一起裝明白!

    久而久之,讓你看不明白的就成了最高大尚的玩意兒嘍!追求高階,是每個人都有的需求。結果呢?濫觴一起蜂擁而上。話說“詩有別才”,玩兒這玩意還真得有那麼點兒天賦,也得下那麼點兒功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遊戲想要玩兒得精,得豁出錢來砸裝備,詩要玩得精,得豁出時間來讀書。很可惜,就有那麼一些愛裝明白的,文不對題的整些讓人看不明白的玩意兒來讓人弄不明白……

  • 12 # 標叔696

    這是個十分現實的問題?

    1,提得上<詩>,就必須要有<詩>的格調和<詩>的味道。

    2,提得上<七律詩><七絕詩>就必須在嚴守<詩>的格律之下加以發揮。

    3,提筆前要立意清淅。

    4,提煉表達文字的能力。

    寫<詩>若有這4提點的基礎,寫出來的<詩>就不會使讀<詩>者,讀得一籌莫展。

  • 13 # 一斗樓

    寫詩不是隻說格律的,其中很多的技巧法則都是從意境理義中抒發的,你沒有學會:這一套,寫出的詩當然不合格。詩,不是拼湊的積木,不是萬花筒,不是青蛙,不是拉縴的號子,不是山歌,詩是一杯清茶,只有懂它,才能知味。慢慢地品,細細地品,品懂了,才可言詩。

  • 14 # 老張335536

    老夫認為,寫詩需按時代脈博發聲,當前冠狀肺炎肆虐全球,這是寫詩的重大題材,這樣的詩想必閱讀起來都懂。請看老夫所寫:

    七律,蒲公英。

    有詩為證:

    川江冠病袪光華,

    楚漢芸生飲藥茶。

    半夏公英扶病態,

    黃芪敗醬在天涯。

    一川霧氣滋芳口,

    幾日雲霞潤豔花。

    皓月清清情萬種,

    蒲花簇簇動千家!

  • 15 # 憨憨代

    他們被格律規則給騙了。他們以為格律了,就是詩了。

    格律是格和律構成的。格是格式,比如7字一行,即:七。律是聲律,也叫調子,於是就有平仄押韻一說。

    詩的意境難出,靠擠牙膏似努力是擠不出來的,而經常是自己跳出來,就是我們說的靈感。韻律格式確是擺在桌面上,供詩人把玩。容易的事做多了,就容易把事情容易的方面當成事情的全部,於是著重研究起格律,將其神化,非此不成詩。後人也想成詩人,可意境不來,而格律是現成的標準,可以扯旗當虎皮,於是就有問題描述的現象。

  • 16 # 東楚龍野虎

    這個問題有些複雜,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詩本質原因,二是作者原因,三是讀者領悟原因。

    首先是詩本質原因。排除那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詩,絕大部分詩是有感而發,詩言其志。既然詩言其志,其志的社會背景,人生簡歷,都是吐露詩文的堅實基礎。比如李商隱無題詩再現了他處於兩黨傾軋之中的悲哀,但又不敢明顯表現對兩黨的不滿,而且對亡妻的深情,所以他的詩寫得精緻而朦朧。在當時知道李商隱身世的人是懂得詩中內含的政治人生志趣的,但經過長期歷史滄桑之變,現在人們奉詠的只剩下無題詩,而失落了詩背後巨大的社會政治背景與人生軌跡,所以很多人只覺得那詩寫得太美,但卻不知道詩中沉澱歷史渣滓。還有一些詩本質就有一系列歷史真正的故事,如東坡“一樹梨花壓海棠”你怎麼看都是春天的風景,但其實這裡有一個老牛吃嫩草的故事。所以,現在現在歷史沉澱的是詩,詩透過形象思維描寫的景情保留下來,但原詩作中的歷史與作者志趣卻蒸發了。這令有些人讀詩看不懂表達的是什麼。

    其次是作者寫作原因。寫詩不是寫八股文,那是直抒胸臆,古代子史經都直接告訴人們是什麼為什麼: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聽就明白。但詩寫作不同,詩人要說的東西不是透過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直白表露,而是透過形象思維用藝術表現手法,將自己要講的東西剝去生硬原質,僅留以精神,滲以美好形象,從而以美好形象轉換推出自己想說的內容,如此轉換改造製作加以形象,就有失真。人們現在喜愛其形象而失其內真。此外詩的精練與寫作表現手段,也常常令不懂中國歷史文化及漢語語法者難以讀懂詩作。比如七律詩常用典故,劉伶,精衛等詞在詩中可以說有一部詩詞典故辭典,不知用典者讀詩看去很美,但真的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些詩動用了漢語中的倒裝語法,如杜甫常用,也令一些對漢語語法學習不到家者感覺茫然.而讀不懂。

    最後是讀者原因。讀中國詩是一種樂趣,有浮雲掠空式淺讀與深耕細讀的區別。七八歲娃兒能搖頭晃腦背誦唐詩三百首,但你問他詩寫了什麼,他一定茫然無知。這叫浮光掠影淺讀。那種深入骨髓引發共鳴的深讀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必須具備一定的悟效能力,否則詩是難以真懂的,至少不能通達透亮。

    當然,還有一些現在人寫七律七絕生編硬造故弄玄虛就有些裝神弄鬼,這種詩讀不懂對正常讀者來說情有可原,不值得讀的東西讀不懂沒關係,因為它既無社會價值更無藝術價值!

  • 17 # 林下荒苔

    我覺得問題所指應該是現代人所寫的所謂的“古詩”。

    我認為大概是以下幾種:

    一、老幹體。這類套話連篇、毫無生氣,不僅地方小報有,一些專業詩詞刊物也有,主題基本是歌功頌德。

    二、類老幹體。這類同樣毫無生氣,凡湊四句八句七個字的,便稱是詩,或根本不知押韻是什麼,或說押所謂的“中華新韻”,主題是生活、瑣事、遊記、心情等等。

    三、古風體。古風這個詞現在到我這裡是略帶貶義了的,尤其所謂古風圈和古風歌曲。這類通常讀的古詩詞文章沒多少,摳一些好看好聽的字詞(或者根本是從別的古風那裡扣),胡拼亂湊五個字、七個字不論,說是詩。因為不懂得平仄押韻,也不明白字詞意思,或者押所謂“中華新韻”,多不明白自己要表達什麼,通常語無倫次,這類就如題中說的不知所云。

  • 18 # 白露橫江008

    一,立意不明確,無病呻吟,惺惺作態,坐在屋裡閉門造車,不是即人即景即事,也不是因情而感,脫離了生活,

    二,故作高深,曲扭文理,把不搭噶詞語牽扯一起,或者挑選生僻字,不為人熟悉的典故來賣弄,

    三,本身功底不夠,文字能力,語言駕馭能力不足,附庸風雅,不能昇華和提煉,

    四,一知半解,糾結於平仄格律,因詞害意,

    五,對格律詩的要求不知道,不懂得起承轉合,不會收句,在粘對和平仄上毫無顧忌,以為七個字就是一句詩,連打油詩的特色都沒有。

    六,寫詩本來就難,既要真情實意,又要新穎別緻,還要朗朗上口,更要餘味無窮!

  • 19 # 景在高峰

    分享一下我平時的感覺,僅代表個人的理解。一是詩的主題不集中,想表達的東西過多。一是思想層次含糊不清,後面句意與前句句意連結無緒。三是喜歡套用名詩名句中很有特殊性,很美很深的意境字或詞,又不能與自己的詩意完美融合。四是為了平仄或格律將一個比較好的詞倒寫,常常讓人看得彆扭,如“蹉跎”二字就見人反寫過。當然,反寫是可以的,也有成功的例子,若把握不好適得其反。最後一點是自己寫作中的體會,還望各位指正:嚴依格律平仄但不生搬硬套,用以展現出語句與意境的活躍性。

  • 20 # 長沙彭友

    引經據典太多吧?生僻字太多吧?文言文太多吧?其實通俗易懂也可以有好詩,早在唐朝的賀知章出詩往往通俗易懂,譬如《詠柳》,譬如《回鄉偶書》,人人看得懂,甚至充滿童趣,一樣名垂千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鍛鍊身體有益健康。幹體力勞動活的人,算不算天天在鍛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