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遲樹

    有個叫勒龐的法國心理學家,寫過一本書《烏合之眾》,大概意思是:

    當人以個體狀態存在的時候,正常情況下,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全責責,所以在面對選擇時,理智會與情緒博弈。

    當人以群體(穩定群體)的一部分出現的時候,潛意識覺得自己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可以為所欲為的,所以行為不是受大腦支配,而只是受情緒支配的。

    另一方面,暴亂的組織者還會有意識的煽動情緒,調動人們的仇恨與憤怒。

    而掌管仇恨與憤怒情緒的腦,分佈在大腦中比較原始的區域,在生物進化的角度,比掌管理性與自制的部分,有更加長久的歷史,和更加強大的“洪荒之力”,所以更加容易支配人的行動。

    綜合兩個方面的因素,“暴亂”自然會傳播較快。

  • 2 # 生活來點心理學

    您的問題,我也很感興趣,不過我不太瞭解社會學理論,與您分享一篇,我認為不錯的文章。

    暴力就像是瘟疫。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這句話,一個是橫向的人際傳播角度,一個是縱向的個體對暴力的內化角度。

    首先是橫向的角度——人際傳播。

    暴力就像是病毒,它可以從一個人傳播給另一個人,從一群人傳播給另一群人。從香港的黑衣暴徒到美國目前發生的暴亂事件,暴力行為的傳播之快,傳播之廣可見一斑。

    可我們要注意的是,即便某個病毒再厲害,也必須要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接觸”,才會發生傳播。以新冠病毒為例,這個病毒傳播的速度遠甚於SARS和其他一些呼吸類疾病病毒。但是要想傳播開來,必須得有“接觸”過程。

    可是,暴力行為卻不需要這樣的接觸!

    人們可以透過電視,網路,社交媒體等各種媒介觀察到其他人的暴力行為,進而內化生成自己的暴力行為。這個過程裡,暴徒們不需要手把手教學,不需要站在身邊透過空氣傳播心得體會。

    這個過程就叫做觀察學習。

    提起暴力行為的觀察學習就必須要說班杜拉的經典的實驗了。影片中,研究者首先毆打了一個玩偶,兒童則在旁邊觀看這種毆打行為。這之後,這些小可愛們也開始毆打這個無辜的玩偶了。

    這些兒童僅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就學會了暴力。

    第二點,我們來說縱向的角度——自身對暴力的內化(合理化)。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但我們知道從人體感染病毒到最終發病其實是一個動態過程。病毒的積累數量也必須達到一定程度人才會發病。

    同樣,暴力也有類似的積累發病的過程。

    這裡就要提一個著名的研究了——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

    這個實驗的過程和結論我就不贅述了,但我想說裡面的一個細節。

    實驗員要求被試者施加電壓強度的時候是逐級施加的,從5v到10v,再到15v……最終一直加到了450v這樣的絕對致命電壓。實驗員還進行了一個對比研究發現,如果要求被試者從5v一步跨越到450v,服從這一命令的人數則會大幅減少。

    研究人員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在第一種逐級施加電壓的條件下,人們是一步步滑向邪惡深淵的。既然我施加了5v,那麼10v應該也沒有問題;既然施加了10v,那麼15v應該也沒有問題……人們堅守的道德底線越來越放鬆,暴力的病毒積累越來越多,最終“暴”病大發!

    2018年的一項關於不道德行為和自我去人性化的研究也發現了這樣的道德滑坡效應。研究者發現,當人們回憶自己做出的不道德行為之後,會有自我去人性化的表現(簡單說就是認為自己不像個人),而這種自我去人性化又會進一步引起新的不道德行為[1]。

    人們認為,既然我已經不道德了,乾脆破罐破摔,再不道德一點也無所謂了。

    有句古話,可以很好地概括如何避免小的惡行病毒是如何積累成災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志》)。

  • 3 # 逆維思維

    一.“感情色彩”的迷因:人的感情傾向對資訊傳播的效果影響巨大,喜歡它的人會誇大它的有益之處,討厭它的人會誇大它的有害之處。不同的“感情光子”改變了資訊的顏色。

    二. 每個人都有自我宣洩與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人們透過傳播聳人聽聞的訊息來尋求刺激,使用誇張的表情和極端的語言來宣洩情緒,透過製造謠言來自我實現,這些都無可避免。

    三.無從查證和不確切的訊息深受人們的喜愛,這樣他們就會加入自己的想象,或按某種意願對資訊進行加工,也會為了取信別人而添油加醋。

    四.空虛和無聊也是人們扭曲資訊的動機之一。怎麼才能打發時光呢?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加工和傳播小道訊息。這個過程讓人感到滿足,而資訊也成功產下了自己形態各異的“後代”。

    思想具有強大的傳染性,且是一個獨立的自組織體。

    比如宗教思想對全球大部分人的影響力,宗教從出現之日起就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傳染性,且不受人的意志控制。人類既依賴思想又畏懼思想。複製是演化的基礎,傳播是演化的工具

  • 4 # 先見健創

    按社會學來講,美政府種族歧視和警察濫用職權,帶來了民眾的暴亂。按心理學來講,零點火星它能燎原。再加上美政府控制疫情的不利,導發了各州的暴亂。那為何會有如此之強,是因為幾個月的疫情管制、失業和長期的種族歧視,導至瞭如此強的暴亂情緒傳染。

  • 5 # 侃侃話雜談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人是群居動物,一群人在一起也會形成一個有組織有意識的整體。而在這個群體中,群眾的意識更容易受到引導,傳染。《烏合之眾》中講述的很明確。不僅僅是暴亂,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意志也是這樣,以希特勒為首不斷對人民洗腦,鼓動,讓整個德國上下變成了一個整體意識。

    心理學角度上來說,暴亂並不是一時而起,而是不斷積累,忍無可忍,在導火線的引導下才爆發。例如美國2020年5月25日的黑人因暴力執法死亡事件,這個事件是個導火線,加上疫情在美國的蔓延讓許多人都不能自理生活,自然就讓他們爆發起來。平時不公平待遇或許不那麼懸殊,疫情的大規模感染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個人的心理更容易變得敏感。

    環境有了,再有個領導來點燃群眾的情緒就行了。為什麼會擴散的很快呢?因為一傳十,十傳百。在條件充分滿足的條件下星星之火能夠燎原。

  • 6 # 今為汝說

    人群聚集在一起,不等於智商的疊加。人群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傾向於不再使用理智思考,轉而用情緒和指導行為。這時候人群的整體智商反而可能會低於其中任何一個個體。因此,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暴力的確是可以轉染的,尤其是在群體中。這就是那種振臂一呼的效果。這個振臂一呼的人不一定是領袖,也不需要才華,往往就靠嗓門大,就能帶動一群人使用暴力。

    街頭暴亂帶有情緒化和低智商的特徵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烏合之眾。意思是像烏鴉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幫人,比喻雜湊在一起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人群。有沒有比較嚴密的組織紀律,是區分不同人群的重要指標。雜湊在一起的烏合之眾,暴力行為的傳染性顯著高於有嚴密紀律的警察和軍隊。

    一百多年前,法華人古斯塔夫·勒龐寫了一本《烏合之眾》,他也因此成了社會心理學家的鼻祖。

    在這本書裡,勒龐觀察發現,當是一個孤立的個人的時候,大家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徵和理性,但只要融入一個群體,他的所有特徵都要被群體所淹沒。這有點像把沙子和水泥攪拌在一起,然後用瓦刀抹平的過程。

    然後,如果有人帶頭高呼口號,儘管最開始可能都聽不清別人在喊什麼,很快大家都會跟著喊起來。有人說到某某地方去,很多人壓根不知道去往哪裡,但仍然會在後面跟著。然後,有人開始砸東西,放火,有人可能會嚇一跳,但也會跟著,至少不會制止。這時候這個人群的特徵就是: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

    數量上的龐大使群體中的人感到自己勢不可擋

    群體行為充滿隨機性,沒有長遠打算,就像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一樣,它沒有能力理解自己的願望和現實情況之間的障礙,因為數量上的龐大使它感到自己勢不可擋。見過非洲角馬的遷徙吧?就是那樣。

    正因為群體行為的不可控和暴力傾向,在公知屆這樣的說法:小知識分子警惕統治者,大知識分子警惕民眾。

    少數人利用了多數人

    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總結一下,暴亂的傳染性主要是源於以下幾個原因:

    街頭人群都是匿名的,無需對自己的行為與態度負責。

    一些媒體對暴力給予了鼓勵和推動。

    很多參與者為了補償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的自尊與自信,在暴亂中宣洩情緒表達不滿。

    少數人利用群體的無意識進行有意識的推動變得非常容易。

  • 7 # 裡外雅堂

    暴亂是因為某種能夠影響某個群體的刺激性事件而引起的,帶有暴力衝突的一種社會現象。在很多時候,暴亂的影響力似乎看起來一直很強,感染力很大,傳染性很快。這是為什麼呢?

    人的從眾心理,決定了暴亂的形成

    所謂從眾,就是指當個體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言行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導向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是由於個人的觀念與行為受到群體的導向或來自群體的壓力而選擇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改變初衷,採取和多數人一致的意見或行為。

    從眾通常有幾種型別:

    1.假從眾。從眾者不一定認為別人的意見或行為正確,採取這樣的措施可能是源於群體的壓力,或者對事物的認識本身模糊不清,加上群體人數眾多,內聚力強,而個體在群體中地位不高,或者能力不高,缺乏自信,害怕強權等各種因素。

    2.真從眾。個體本身缺乏判斷力,認為多數人的選擇即是對的,缺乏獨立分析的能力,不作獨立思考,隨大流,屬於一種盲從行為。

    3.權衡利弊的從眾。這種行為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合乎群眾的利群行為,是一種少數服從多數的模式,在生活中很常見,但成員核心團結不足,各打各的算盤。

    4.混進來的“狼”。這種型別在暴亂中最常見,通常是藉著暴亂髮洩私慾,滿足自己的私心。

    這幾天滿世界是美國的訊息,不妨就以美國的暴亂為例吧。

    一開始,遊行示威的有色人種大多隻是遊行示威而已,他們的目的很單純,要求相關部門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同時也要求嚴懲兇手,最主要的是,他們想結束美國百年以來的種族歧視。這個時候加入遊行示威的,大多是真從眾和權衡利弊的從眾,一方面是覺得這個事情發生美國,太可怕了,太不公平了,要為自己爭取正有的權益,一方面是覺得自己參與了這次遊行,就代表了正義,也許以後會增加自己在團體中的影響力。這個時候,示威還沒出現什麼大問題。

    隨著事情的發展,遊行示威就慢慢演變成了暴亂,這個時候加入抗議組織的,有不少是混進來的“狼”只是為了趁機打劫和搞破壞,因此,才有了接下來我們看到的商店和銀行被洗劫,大街上陷入一片火海。

    去個性化,促成了暴亂的感染力

    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之一,即去個性化,也叫個性消失,是指個體的一種自我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狀態。當個人在群體壓力或群體意識下,可能出現自我導向功能削弱,責任意識下降,或責任感喪失,產生一些個人單獨活動時,不會出現的行為,是個人喪失同一性的一種現象。

    很多情況表明,群體活動是去個性化最常見的情境。比如說,小夥子在女朋友宿舍樓下用108根蠟燭擺了一顆愛心,並點燃,然後向女朋友求婚。這個時候,旁邊的群眾在一旁起鬨“嫁給他,嫁給他,嫁給他!”這樣的結果在多數情況下是,女孩子被群眾的熱情衝昏了頭,失去了判斷力,答應了。當然,也有一開始就毫不猶豫的拒絕的。在這樣一個事件中,這些喊話的群眾,都是看客,是去個性化的,每個人都不會因為自己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也不會認為自己需要負責什麼,就是看熱鬧。

    在去個性化的情景中,人們往往會表現出精力充沛,不斷地重複一些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行為,且無法停止,彷彿不受控制。比如說,校園霸凌。多數情況下,校園霸凌事件中,除了那個帶頭的人,其他參與者,基本上是受到了群體情境的影響,要麼為所謂的義氣,要麼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懦夫,要麼為了不被瞧不起或失去朋友,而一起參與了其中的行動。在他們看來,他們是群體的一分子,自然要參加群體活動,就算出了什麼事,那也是群體的責任,是帶頭人的責任,與自己無關,即使要追求,那也是“有難同當”,有人分攤,應該不會罰多重。

    也就是說,群體氛圍對個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相關研究表明,暴亂現象與去個性化有著密切的聯絡。在去個性化的狀態下,人群不分是非曲直,青紅皂白,將所有的事物視為攻擊目標,攻擊強度遠遠超乎想象。每個人參與其中的人,都放棄了自己原有的處事原則,放棄了思考和辨別是非,一切以群體發出的“指令”為準則。

    影響去個性化的外在條件有兩個:一是身體匿名,一是責任模糊化

    所謂身體匿名,就是因為個體參與群體活動,沒有了自己的特徵,每個人都不再是之前的自己,而只是一具身體,沒有名字,沒有臉譜,就只是群體的一分子。

    而責任模糊則是指,在群體行為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是在犯錯,而是群體在行動,即使出了什麼事,承擔責任的也是群體,或者是群體承成員平均分攤,總之不是自己一力承擔,即責任分散。

    這兩個條件構成了去個性化的形成基礎,而群體行動則是一個加持情境。

    在這種情境下,個體不僅降低了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的意識,就連基本的羞愧心、內疚力也受被削弱,人們降低了對社會評價的關注,從而表現出一般情況下社會不允許的行為,使得侵犯行為增加,形成暴亂。

    而由於暴亂是發生在群體行動之中的,很多人在此時已經失去了判斷力和個人觀念,加上之前產生的情感共鳴,便很容易受到影響而附和,一些不法分子則趁機投機取巧,發動侵犯行為。此時,語言加行動,無疑是很好的催化劑。所謂身教勝言傳,這裡不僅身教還有言傳,效果立竿見影。

    還是以這次的美國暴亂為例。

    本來是好好的遊行示威,為什麼突然就變成了暴亂?因為此時,群體中混入了“狼”,他們很清楚群體成員此時的憤怒情緒,正好對他們從事侵犯行為有利,而他們的侵犯行為在此時,也會給群體行動帶來一定的視覺衝擊和情緒感染,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在這場遊行示威中,群眾原本是憤怒的,慷慨激昂的,情緒本就處於高漲狀態,此時,如果出現什麼衝擊性事件,比如某個警察開槍射殺了一名黑人,向抗議組織釋放催淚彈,這些都無疑是在火上澆油,讓群眾更加憤怒。而侵犯者此時則趁機實施搶劫,並打著“洩憤”的旗號,讓不少本就失去判斷力的群體成員默認了這種行為,從而慢慢演變成了暴亂。一旦演變成了暴亂,那就是口號加行動,處於群體中的,和群體之外的人受到刺激,就會失去判斷力,加入其中。

    這就是暴亂為什麼會傳染得如此之快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送的一塊愛馬仕手錶,不知道真假,哪裡可以免費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