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日金141
-
2 # 瑞海彌光
如果你看道家無所事事,得過且過,那說明你不在道家的道,你是世人的道,道可道,非衡道,你今天的理解不一定是明天的理解,世界一切都是變化的,人的思想亦是,不同年紀不同愛好不同視角對一個現象理解都會不同,任何角度得出結論都是對的針對看的人,因為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生活角色,充分的扮演著自己,直到睡醒的那一天!最高境界愉悅來自精神,如果你無聊說明你並未感悟,繼續生活吧!生活會指明那應該屬於自己的路
-
3 # 有德司契
這都是儒教徒汙衊老子道家的胡說八道。
如老子《道德經》一書,既是春秋時代社會大動亂(即禮崩樂壞),大變革的產物(即百家爭鳴)。也是老子深思宇宙先天大道的內在生機之至理,謀求天下之大治與人民安居樂業之良方的理論結晶。
正因此其學說,真可謂是曠古爍今之寶典。所以才具有穿越時空及時代的強大輻射力與永恆的魅力。
更毋庸置疑的是老子道家學說,將永遠與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史同在,與世界先進文化同在,並共同造福全人類及世界萬物!
-
4 # 清曉4131
如果你還是一個學生,那麼學生當下最應該做的是什麼呢?——好好學習,為將來的工作崗位打下良好基礎。
真正的求道者,求了一圈道之後,最終發現,無非就是回到當下,當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個故事這麼說——
一隻螞蟻,突然覺得很迷茫,它想尋求開悟,尋求解脫之道。於是它踏上了探索之路,它求道多年,發現了世界之外還有人類,發現了很多沒有發現的奧秘,終於,它開悟了,感受到了那種通體舒暢不可言喻的感覺。於是它重新回到了螞蟻群裡。
大家問它,你開悟了,那麼你發現了什麼。
它回答——我發現了,我們就是要當好我們的螞蟻。
所有的開悟者,最終發現,我們需要做的,無非就是回到當下,當好那隻螞蟻。
所以,你當下是什麼?你當下是學生,那就好好學習,應該多去泡圖書館,去發現自己的愛好,特長。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專業,那麼就去想想自己喜歡什麼專業,該轉就努力去轉,不能轉你就用閒暇時間好好學習你喜歡的知識。如果有喜歡的人,該談戀愛就談戀愛,該學習就學習,該為工作做準備,就為工作做準備。你不會因為你頭腦學習到的任何內容而開悟,開悟是在經歷各種體驗後,自然而然發生的。就像很多人經歷各種挫折,突然大徹大悟。所有的強求,無非是在為逃避當下而找一個藉口。
開悟前,砍柴挑水。
開悟後,砍柴挑水。
所謂的區別,無非是放下了外求的心。
開悟前,砍柴想著挑水,挑水想著砍柴。
開悟後,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
所以開悟解決了一件事——讓心活在當下。
你可以現在就去這麼做——活在當下。
當下該做什麼,你就去面對什麼,只是如此而已。
-
5 # 明貞
當然不是,道家的無私無慾是讓人回到本命初衷,而不是隨波逐流唯私唯利愚蠢自私!無為不爭上善若水,致虛極守靜篤歸根覆命!真正地靜下心來從慾望和各種噪雜中透徹出來,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初衷即無為而無不為!
當然,這得需要一定的基礎,否則光生活就弄得灰頭土臉筋疲力盡的,也不行!宇宙浩瀚無邊玄妙難測大有可為!無為只是導人勿走邪道而入旁門,以致敗壞毀滅悔之晚矣!
-
6 # 春臺96245986
1、 道家為什麼提出“無私無慾”呢?那是因為老子《道德經》是站在“道生方向命運,運有辯證法理”的立場觀念上,認為人與萬物都是因天道選擇需要才能產生而來到世上的,不是選擇需要的就不會產生出來,強生的也都要被 ”適者生存與優勝劣汰”物競天擇法則所淘汰;而凡產生出來的人與萬物的”一生運勢”也都有“因果反向運動,用新弱勝舊強、有生於有與新有生於無”四序五行都不可改變的規定性。
2、故人與萬物的產生與發展的方向命運都是由客觀”天道法理”註定與支配治理的,而不是由皇帝聖人主觀”人道法則”所主導與治理的。那麼有人要問,天道法理是如何透過皇帝聖人發揮支配作用呢?即“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道德經21章》,這裡孔見德的容顏,是隻服從天道規律選擇需要,就要承認人之生存都要順從客觀規律選擇支配即順其自然;天道法理會以環境條件改變調動皇帝與人唯恍唯惚的“靈感意識”,能”即興而發出”帶有方向原則性“指示指令”,為什麼是天道發出的?因他們並不能明確解讀這些指示指令的原因道理,而是在特定條件下,腦內神經元所儲存的無關的資訊,會偶然聯絡在一起,而偶然產生出帶方向原則性指示觀念,常需智囊文人再行“道理化”解讀與宣教作為,才能又使之轉變成為官員民眾實踐行動。這即是天道規律以條件變化刺激人腦發出的支配指令,故中外哲學都說“萬物發展變化的條件是重要”。沒有條件不會變化,條件超過規定限度,才能引起運動變化,而環境條件就是天道法理製造的。
3、可見,人生與社會發展都是受客觀規律的主導支配的,人常常以為是自己的”本領”而貪天道法理之功,居為己有。而運勢都是“反者道之動”《道德經40章》即都是因果反向運動的,故說聖人應有”不與天道規律相爭之德與用人之力發展經濟”《道德經68章》,才是古來順從天道支配的頂極技能;故要“行無(違天道作)為之事,行不言(逆天道之)之教,萬物(有)作(為)焉,而不(以自己)為(開)始,(產)生(了)而不(佔)有,(有作)為而不(能自)恃,功成(而)弗(不自)居,夫唯(有)弗(不自)居,是以(功名才)不去《道德經2章》。
4、天道運勢都是“禍福相互倚伏”即各向其反方向運動的。請看老子關於無私無為論述:除上述“功成不居,才可有功名不去”之外;還有 “常無(私)欲以觀其妙,常有(私)欲以觀其徼(一側面)”《道德經1章》;“聖人(見利就)後其身而身(能率)先,(遇險置之)外其身而身(能保)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7章》,此”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或為未來社會之分配法則;”為(從事自然科)學(事業私利可)日(有收)益,為(從事社會科學為官之)道(私利)日(有所)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道外私)為”《道德經48章》; ”天之道不(與道)爭而善勝,不(說道外之)言而善應,不(作道外號)召而自來,繵然(面對困難)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71章》。可見,道家無私無慾並非“無所事事,得過且過”,而是天道法理規定了的事,是“不得不為”,如有時會“鬼勢神差”樣或“管不住自己”非要去作某事等,都是天道法理的支配作用,想想看看有這些情況嗎?而有些“名知違法、犯錯”之事,為私心私慾也去作為,或明知該作之事而不去做為,無所事事等,違背道法就都必遭到天道法理的懲罰報應!故常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故老子強調都要進行個人“心身與家風社風”的傳承修煉!
5、 解密《道德經》不能脫離原文原字,因其是2500多年前語言文字,其文字、語法都原始而不成熟,即沒有標點、又常主謂語倒置、而缺失賓補定狀語,故保留原字詞,去”填空”解密,才能解開老子寫出《道德經》天道法理的原意,能”以古來天道法理而御對解決當今改革與發展問題”,方為”古為今用”,你說是吧?
回覆列表
首先指出,道家無所謂的“無私無慾”之言,而是“無知無慾”。“私”與“知”,一字之差,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即使“無知無慾”也與“無所事事,得過且過”,毫不相關。
《道德經經.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無知無慾的民,無為;有知的民,不敢為。這樣就“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知無慾的民無為,有知的民不敢為,是“聖人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