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用20
-
2 #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這個結論根據不充分,除了人口數量,還有創造能力、資源豐富程度和有效利用能力、社會制度的公平性、自由度、政府的廉潔指數、信仰等等,都對生活質量有直接的影響。生活質量不完全取決於物質豐富程度,很大部分上取決於人的心理特別是人的能力因素,例如組織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後兩者極其重要,資源豐富的國家有的非常貧困,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有的物價飛漲,戰亂頻發;資源很貧乏的國家有不少被公認為發達國家。從大機率來看,制度文明與否對人類生活質量影響最大。所以“人口數量和生活質量成反比”的結論存在很大偏頗。
-
3 # 東楚龍野虎
我不認為人口數量和生活質量成反比是正確的!
決定生活質量根本原因是人口質量!人口質量越高,文明程度越高,科學技術水平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而人口質量越低,文明程度受教育程度及科學技術水平越低,則生活質量越低。所以說人口質量與生活質量成正比,才是正確的!特別應當指出,這裡的人口質量從宏觀來說,還包括國家管理質量和社會體制質量!
同樣是人口數量很多的中國和印度,中國有十四億人,印度有十三億人,華人的生活質量無疑比印度高几個等級。這個事實打破了人口數量與生活質量成反比的定律。
同樣可以證明的是,南非土地沒有變,人口也無多大變化,變化的只是過去是白人執政,現在是黑人執政,結果南非的生活質量前後大相徑庭。白人執政時南非是發達國家,黑人執政後南非每況日下,現在已淪落為相對貧困的發展中國家!
人口數量少不是生活質量高的因素太平洋上一些島華人口很少,有的只有萬人左右,相當於中國一個鄉,但從沒見這些島國成為世界上生活質量最冒尖的國家,相反還處於某種未開化的貧困水平。
有些歐洲國家人口少卻成為生活質量高的地區,那不是因為人口數量少,而是多種複合因素:有的依賴宗教信仰依靠信徒為生,比如羅馬城中的梵蒂岡,是世界天主教大本營。有的依賴歷史侵略掘得海盜性質的金,如西班牙葡萄牙英法德。有的處於大工業中心區域,分了大工業利潤一杯羹。所以與人口數量無關,卻與歷史的社會的因素有關。
有人將人口多視為生活質量的累贅看法,我認為是不適當的。事實上,無論中國還是日本俄羅斯都在為人口數量減少而生育力降低而憂心忡忡,英法德為了提高人口數量充實本國勞力資源,不得不開啟國門迎接大量難民,但卻產生巨大社會衝突。大量黑人人口數量增加成為街頭暴亂及美華人驅之不去的煩惱!這就是說,人口數量對生活質量關係,有時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關健在於社會體制文明法制教育國家管理及科學技術!
-
4 # 鬼擇
人口數量與生活質量成反比,對嗎?不完全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人們生活水平的高低,生活質量的高低,取決於重多因素,不能簡單的用人口數量因素來判斷人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的高底。
一,影響人們生活水平與質量的重要因素主要體現在:人口總量與人口年齡結構,文化水平結構;國民教育體制與接受教育的水平;國家地理狀況、氣候壯況、資源狀況等等;國家宗教、民俗、婚姻習慣等等;國家制度、體制、治理結構;國家科技生產力水平;工業生產結構與種類;金融體系與金融政策等等:國際進出口貿易水平等。重多因素之間,互為關聯,互為影響,互為作用。促進或制約者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促進或制約人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由於,影響因素太多不予展開探討,僅就人口數量與生活質量問題進行探討。
二,在特定條件因素下,人口的數量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1)人口眾多, 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社會生產物質與人口需求差異大,不能滿足需求,會降低人們生活水平與質量,成反比關係。(2)人口與社會生產力相當,社會需求與社會物質平衡,人們生活水平與質量成均衡關係,生產力與市場消費互相促進,成正比關係。(3)人口相對較小,生產力也不發達,人們生活水平與質量,相互為阻礙作用,成反比關係(4)人口較少,社會生產力發達。市場消費不足,影響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成反比關係。(5)人口眾多,生產力發達。生產與消費互相促進,人們生活水與質裡成正比關係。
三,中國是個14億人口的大國,消費市場廣大,需求旺盛。經歷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勞動生產力有了極大的失放和發展。解決了人民群眾溫飽與衣食住行供求關係,並向全面小康發展。國際貿易旺盛,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與質量有了迅猛提高。同時,也存在市場供求關係不均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人均生活水平與質量不均衡等矛盾。黨和國家積極調整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以國際、國內雙迴圈經濟為切入點,促進國內消費升級。將會進一步提高生產力水平,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
-
5 # 靜夜史
對,具體來說就是對個山藥。
而溫總理也曾深情地表示:“多麼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得很大;多麼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再一次將我們的人口問題擺在了檯面上供大家評頭論足。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前提,那就是人口越多,創造的財富越多,做出的蛋糕也就越大。雖然很多膝蓋生根的所謂磚家叫獸不遺餘力地鼓吹印度的所謂人口紅利,但歷史發展一次證明:雖然印度也有十幾億人口,但和我們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福利,而印度卻背上了世界上最沉重的人口包袱。
從1949年共和國建立以來,我們在鋪天蓋地地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也在教育等民生方面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建設,終於為80年代的厚積薄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彼時的我們,和60年代的日本以及70年代的南韓異曲同工,都是依靠勞動力密集的優勢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不同的是,作為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我們一方面能將外來技術轉化為我們的內功,另一方面則能發展出廣闊的國內市場,這些都讓我們的經濟一飛沖天,最終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可以說沒有10多億的人口,我們的經濟發展根本無從談起,蛋糕根本做不大。很多人總是羨慕加拿大和澳洲的高度發達,因為它們雖然蛋糕做的並不大,但因為人口太少,人均財富擁有量相當可觀,高度發達不叫事兒。但我們需要明確的事實就是,加拿大和澳洲之所以能用如此小的人口創造出相對客觀的財富,根本原因不在於他們的艱苦奮鬥,而在於它們同為西方世界的一部分。
靠著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強取豪奪,西方國家紛紛崛起,時至今日依然是發達國家。而加拿大和澳洲的共同點除了地廣人稀,就是它們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這樣的身份註定了它們可以和其他的發達國家一樣,加入到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國家俱樂部。
而在這個發達國家俱樂部,最擅長的方式就是利用剪刀差繼續收割發展中國家的財富,這讓它們能夠依靠所謂產業鏈上游的優勢賺取遠高於其付出的財富,這是發達國家技術壟斷和掠奪的必然結果。
所以在兩極分化的情況下,這些西方國家當然是越來越富有。
而我們,因為歷史極其輝煌且體量如此巨大,所以註定不可能和西方國家攜手並肩。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唯一的發展路線就是自力更生。
這導致我們的生活質量當然低下,甚至為了工業的優先發展,我們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也在利用剪刀差使農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付出和犧牲,正是他們的奉獻,才有了一個迅速復興的共和國。
而在城鄉二元制的結構下,就是人口少,生活質量同樣也不會高,因為全國一盤棋,為了工業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這是大多數老百姓的必經階段。
所以,在經濟取得一日千里的巨大進步後,也該是工業反哺農業,先富帶動後富的階段了。只有共同富裕,才能真正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
對於我們而言,人口數量的督管和生活質量的高低沒有必然關係,我們能做的就是繼續努力,讓一切越來越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崇智6311
人口數量與生活質量成反比是不正常的,當然,不是絕對的。
這與人的種性,民族文化,國家的體制,政策,決策,外援,人禍,戰爭,瘟疫,天災等等因素與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日本國土少,資源缺,人口多,生活好。在西歐類似的國家還不少。美國國土大,資源多,人口多,生話好。中國國土大,資源多,人口多,過去生活差,現在生話好,與日本美國仍有差距。
因此,好的國家體制下的政策決策才是生活質量好的根本原因!當然國體不是一種,應是兩種三種。
-
7 # 孫謙0
這個不完全對,像西伯利亞那樣完全沒有人的地方,那也沒法兒住吧,看服務業而言,還是人多的地方比較方便。。主要是我們人均資源太少了,這是個大問題。我們的機械化可耕土地面積大概是美國的1/3,這真難受。石油富鐵礦石,還有各種各樣的有色金屬,那都差的很遠。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人口增長速度最主要取決於人的生肓觀。如果人都不想生孩子,那經濟發展水平等等因素都是浮雲。相關部門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這是忽視人的生育觀前提下的政策導向性論調。(當然在中國計劃生育本身有當時國情的特殊必要性)……